史前玉器艺术简述-中国古代玉器艺术鉴赏
- 格式:pdf
- 大小:134.10 KB
- 文档页数:3
春秋战国玉龙的赏析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战争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玉龙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和艺术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玉龙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种,它不仅在形态上具有美丽的线条和精致的雕刻,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春秋战国玉龙的形态特征、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赏析。
首先,从形态特征来看,春秋战国玉龙通常呈现出蟠踞的姿态,身体纤细而有力,头部和尾部呈现出优美的曲线。
玉龙的雕刻工艺非常精湛,细节处理十分考究,让人叹为观止。
在春秋战国时期,玉龙的制作工艺已经非常成熟,不仅能够准确地表现出龙的形态特征,还能够通过雕刻的手法表现出龙的神秘和威严。
此外,春秋战国玉龙的色彩也非常丰富,有青色、白色、黄色等多种颜色,这些颜色的变化使得玉龙更加生动和栩栩如生。
其次,从文化内涵来看,春秋战国玉龙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龙是一种神秘而威严的生物,被视为吉祥和权力的象征。
因此,玉龙作为龙的一种表现形式,自然也承载了这些文化内涵。
春秋战国玉龙的出现,不仅是对龙这一神秘生物的再现,更是对当时社会政治和宗教观念的一种表达。
在春秋战国时期,玉龙被广泛应用于宗教仪式、王宫建筑和贵族墓葬等场合,成为了当时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春秋战国玉龙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最后,从历史意义来看,春秋战国玉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战争,这些变革和战争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更影响了社会的文化和艺术。
春秋战国玉龙作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文化产物,承载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研究和赏析春秋战国玉龙,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更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玉龙作为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种,不仅具有精美的形态特征,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国历代玉器器型特点分析一、历代玉器工艺特点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主要有玉琮、玉璧、玉斧、玉圭、玉璜、玉块及各种鸟兽。
以有孔玉及平面玉器为多。
动物造型较简单,着重于头部刻画,身体则与玉石形近的几何体,头部又较重视眼目的表现。
此时玉器虽片状为多,但磨得很平的平面极少,凡平面之处,中部皆微微隆起,边缘较薄或有坡,如器物的主平面平如刨板,就应考虑这件器物是否为伪制品了。
夏代玉器新石器时代后期,在中原地区居住着许多不同血缘关系的父系氏族部落。
这就是历史文献中常说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时期,五帝是当时氏族部落的酋长成部落联盟长。
各部落联盟彼此之间经历了大约4000年之久的兼并和战争。
长期残酷的征战,彼此间相互同化,最终形成后来的汉民族。
直至舜禅让干禹,继之“禹传启,家天下”,终于到启时建立了夏玉朝。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标志着中华大地上的古老人类终于跨进了文明的门槛。
夏朝是一个崇尚玉文明的国度,玉器制作技术在夏朝有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夏朝独特的玉器文化。
商代玉器,属于生产工具和礼器器形的有玉刀、玉斧、玉铲、玉璧、玉璜以及单体的玉制鱼、鸟、兽。
钻孔有两种,一种是一面钻孔,另一种是两面钻孔,孔眼两端大,中部细、蜂腰状。
许多商代玉器孔内留有螺旋形琢磨痕。
周代玉器,玉戈、玉琮趋向小型化,圭呈细长形。
春秋战国玉器,佩玉大量增加,丧葬用玉也较多。
玉龙种类较多,一般为蛇形。
汉代玉器,器形除玉璧、玉环、鸡心佩、剑佩、带钩外,各种用于殉葬的明器和各式容器、玩赏品大量出现。
唐代玉器,大量出现花鸟、人物图案,器物多生活气息,有实用价值的杯碗增多,另出现新型饰件和表示官阶高下的玉带饰物。
宋代玉器,仿古玉器极多,有玉环、玉剑饰、玉璧等。
仿古玉给人似古非古、似今非今感觉。
宋代玉鸟、玉鱼数量也较多。
明代玉器,早期多选用白玉,雕刻精致,有宋元遗风。
明中晚期玉器,南北差异较大;北方玉器浑厚,加工较粗。
明晚期苏州一带制玉、选料精细,工艺讲究。
中国历代玉器造型特点(唐宋-明清篇)分享者:般般知玉关键字:历代玉器造型特点时期:原始社会-夏时期唐宋玉器造型隋朝著名的镶金边白玉杯隋朝历史很短,不足40年,但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她为大唐帝国的创建铺平了根基。
在玉器史上,隋代陶玉器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可她却为一个新的玉器时代拉开了序幕。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高4.1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2.9厘米此杯为直口平唇,深腹,下有假圈足,平底实足。
口部内外镶金一周,金沿宽0.6厘米。
杯用白玉制成,保存完整,造型、制作均很精美。
从这件镶金边白玉杯看,隋代已有了很精湛的玉器制作技术。
唐代玉器与汉代玉器风格迥然不同。
唐代在玉器雕琢上,最重要的特点是花、鸟、兽等纹饰及器物边缘有细密而较长的阴刻直线,给人一种雕琢如生的感觉,另外,玉人、玉兽、玉鸟的造型也有自身特点。
在唐代玉器上,三岐骨朵云大使用,这种云尾细而长,云头分为三部分,两侧似往外卷,中间部分小而团、微前凸。
制作琢工较精,刀法不乱,布局均匀,细而厚重,为唐代玉琢的又一特点。
唐龙纹璧宋元时代,玉器细腻灵巧,小件多,大件少(除北京团城元朝大玉瓮外)。
虽然花鸟一类没有唐代淳厚朴实,但因受当时国画风格的影响较深,所以非常重视神态。
琢工无粗制滥造之处,是宋元时代突出的特点。
传世宋代玉兽中,虽有异兽,但雕琢风格属写实者为多,注重肌肉处理,躯干部位有如布袋装西瓜,浑圆凸起,结构感较强。
宋代玉鸟或鸟纹玉器除少量立体型外,多为片状、衔花,玉雕的平面感较强,注重大的结构轮廓,边缘弧线少且简练,鸟身饰有长而有力的阴刻线条。
这类玉佩表面保留着较大的平面,平面边缘呈光滑的缓坡,镂雕剔去的部分准确而不琐碎,古玩家谓这“肉头”,即风格浑厚。
宋代玉鱼种类较多,一般头较小,鱼身扁平或微微隆起,分为光素无鳞和有鳞两种。
鱼鳞是用直线或弧度极小的弧线交织出的网状纹,线条较有力。
一些鱼尾饰有匀称有力的弧线。
许多玉鱼衔有荷叶、茨菰,荷叶为平面圆形,边缘四处向内微凹。
夏朝的玉器鉴赏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玉器文化在当时就已经颇有盛名。
夏朝玉器制作工艺高超,刀工痕迹细腻,饰纹繁多,因此备受珍视。
今天,我们来一起探索夏朝的玉器文化,了解其特点和鉴赏方法。
一、夏朝玉器的特点夏朝玉文化历史悠久,其玉器品种繁多,工艺高超,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美术价值。
其中,夏朝的玉器鉴赏具有以下特点:1. 饰纹繁多夏朝玉器的饰纹风格相对简单,主要以几何图案和人物形象为主。
而且,夏朝的玉器常用“轮廓”的方式来呈现出几何图案的整体形态。
造型简洁,具有原始生态的韵味。
2. 刀工细腻夏朝玉器是靠手工打磨制作出来的,其制作工艺虽然原始,但是却相当高超。
夏朝的玉器,刀口细腻,线条流畅,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可以看出匠师的精湛手艺。
3. 纹理神奇夏朝玉器的玉石来源于自然,在经过手工打磨后,其纹理自然而神奇,是现代散料玉石所不具备的品质。
夏朝玉器的纹理五花八门,有条纹、云纹、点斑、鱼鳞等特殊纹理,为鉴赏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4. 清澈剔透夏朝玉器的材质以白玉和青玉为主,质地清澈剔透,晶莹透亮。
清澈的材质加上精湛的刀工,让夏朝玉器具备佳美的视觉效果。
二、夏朝玉器鉴赏的方法夏朝玉器,不光是艺术品、文物,更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
鉴赏夏朝玉器,需要从多方面综合考察。
具体鉴赏方法如下:1. 材质夏朝玉器的材质要求清澈剔透,无点、裂痕。
而且,看起来越透亮代表着越好的品质。
2. 形状夏朝玉器的造型大都简约自然,线条流畅。
鉴赏时,看造型是否规整,是否受损。
3. 纹饰夏朝玉器的纹饰主要是几何图案和人物形象,较为简单,但是要看其是否对称、协调。
而且,夏朝玉器的纹路一般都有着一些神秘的象征意义,可以通过纹路来了解某个时期的文化特点。
4. 色彩夏朝玉器的颜色主要以白玉、青玉为主。
不过,在看数量长度值得是否对称、相互协调的的色彩时,也要看夏朝玉器纹路与材质的整体协调度。
5. 贵族之物夏朝由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期的朝代之一,其玉器文化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中国玉器鉴赏一、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玉人头饰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乳白色,局部有褐色浸蚀。
体扁平,头像作侧视,以阴线刻一橄榄形目,头顶有一椭圆形发髻,鹰钩形鼻,嘴微张,脑后有外凸的耳形脊。
头下有颈,嘴角处有一个穿圆孔,可供佩系。
陕西神木出土。
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高4.5厘米穿孔玉斧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淡黄色。
体扁平,顶部微呈弧形,两边斜直,刃部较宽,两面刃,较锋利。
顶端一圆形穿孔,两面钻透。
四边较薄,中间较厚,通体磨光。
制作精美,无使用痕迹,是权力或财富的象征物,为部落首领所占有。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墓葬出土。
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长17.8厘米厚0.9厘米刃宽7.2厘米孔径1.2厘米穿孔玉斧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青色。
长方形,顶端平整,两侧斜直,刃部较宽,两面磨刃,略呈弧形,四边较薄,中间较厚。
通体磨光,靠近顶端有一圆孔,两面钻透。
此件制作精致,是权力或财富的象征物,为部落首领所占有。
1960年山东曲阜出土。
现藏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玉璇玑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玉质泛白色。
体扁平,中央有圆孔,形似变形的环。
外缘有三个形状相同、且均向同一方向旋转的锯齿状凸脊,凸脊之间各有每三齿为一组的锯齿四组。
全器计有相似大凸齿三个、小凸齿十二组三十六个,等距分布。
是观测天象之器,或是织机上某一部件,有待研究。
1978年山东滕县出土。
现藏滕州市博物馆。
径8厘米人面纹玉佩饰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墨色。
体扁平,呈四边略外凸的方形,背部中央有一垂直的凸脊,脊上有一横穿,可供穿系。
正面刻人面纹,面部正视,以阴线刻橄榄形眼眶,眶内饰一横线作目,双目相连,等腰三角形纹作鼻,横道弦纹作口。
虽五官比例不甚协调,但轮廊俱现,为大汶口文化较早的人面形玉饰。
山水滕县出土。
现藏滕州市博物馆。
高3.2厘米宽3.9厘米兽面纹玉(石奔)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青中泛黄色,通体抛光。
原断为两截,受土浸,表面形成不同颜色。
体扁平,呈长方形,背部平直,刃部稍宽,一面刃的坡面较宽,另一面较窄。
古代龙形⽟器的发展及演变图⽂赏析龙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的,集许多动物和⾃然现象于⼀⾝,具有超凡能⼒的神物,是数千年来整个中华民族崇拜的偶像。
⾃原始社会起,就以⼀种独特的造型艺术,被⽤于⽟器雕刻上。
从早期的⽟猪龙,C形龙,到我们今天常见的龙的样式,就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器上最早的出现的龙是距今5000年的新⽯器时代的红⼭⽂化⽟龙,在红⼭⽂化遗址的⽟猪龙,躯体卷曲,形似⽟玦,头似猪⾸。
1971年在内蒙古⾃治区⾚峰市翁⽜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件C形⽟龙,⾼26、,墨绿⾊,龙体弧曲呈“C”形,为⽬前所知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件,堪称“中华第⼀⽟龙”。
新⽯器时代⽟龙的特点是,龙⾸长,吻部前伸,略往上翘,⽆⽿,长鬛后披,眼睛突起似凤眼,或称菱形眼,整体浑圆,没有棱⾓。
通体光素⽆纹,形制厚实质朴。
商周以后龙纹⽟器逐渐增多,并形成各个时代不同的龙形。
商代⽟器龙纹较多,龙的造型从早期C形龙发展变化⽽来。
早期的龙形⽟多为扁平的薄⽚状,侧⾯露出单⾜,头⼤,⾝粗短,尾部渐细出尖,多呈刃状。
头部有蘑菇型⾓,向上竖⽴。
眼睛以“⾂”字眼为主。
龙⾝⼀般为素⾯,没有纹饰。
商中晚期以后,薄⽚⽟龙减少,代之以圆雕龙,并开始出现璜形龙。
⾓由早期的竖⽴转⽽变为倾斜直⾄趴伏于头后;龙⾝各部位出现回纹、云雷纹、重环纹等,且多以双勾线即两条平⾏的细阴线琢出,线条以直线为多,有棱有⾓。
中期⽟龙没有出脊,晚期有的龙脊上开始出现扉棱形的脊齿纹。
商代⽟龙多呈张⼤嘴状,以⽰凶猛。
西周时期⽟龙基本沿续了商代⽟龙的造型,主要有稍薄的⽚状龙和稍厚的板状龙两种,圆雕龙的造型极为少见。
龙⾝较商代瘦长,龙的背部出现的脊齿纹⽐商代时期的细密。
上唇呈钺形,下唇向内翻卷。
龙尾⽐商代厚⽽⽆刃。
⾝上的纹饰较复杂,重环纹、云雷纹等很盛⾏。
改变了商代常⽤的双勾线技法,以单彻法雕琢,俗称“⼀⾯坡”。
线条流畅,多弯形和弧形,直线雕琢纹较少。
最突出的特点是脑后的蘑菇形⾓已不多见,眼睛仍为⾂⼦眼,但眼⾓线拉长,两端带很长的勾形线,形成西周独有的风格。
中国历代玉器造型特点(原始社会-夏篇)关键字:历代玉器造型特点时期:原始社会-夏时期中国玉器产生于远古人类的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七千余年的历史。
其丰富多彩的造型、精巧别致的图案和精湛娴熟的制作技艺,形成了优秀的艺术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诸因素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即使在世界艺术的百花丛中,也是一支独放异彩的奇葩。
原始社会玉器造型新石器时代玉器主要有玉琮、玉壁、玉斧、玉圭、玉璜及各种鸟兽,以有孔玉及平面玉器为多。
动物造型较简单,着重于头部刻画,身体则为与玉石形似的几何体,头部又较重视眼目的表现。
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玉器,就有以目纹为中心的极度夸张的人面或兽面纹。
大玉龙其玉料为淡绿色老岫岩玉。
龙体较粗大,卷曲,呈倒“C”形,长吻微翘起,有圆鼻孔二,双目橄榄形凸起,头顶至颈背有长鬣后披,末端翘起,额及颚下有阴刻棱形网纹。
龙躯光素扁圆,背部有一钻孔,可系绳穿挂。
此玉龙因其吻前伸,前端凸且翘,因此又有人称之为玉猪龙。
这是早期氏族艺术的代表作,属红山文化。
其造型夸张、奇特,兼具写实与抽象手法,结构虽简洁,却满盈着生命力,质朴而粗犷,可能是某部族的图腾。
古代玉器穿孔,有些是造型本身带来的孔,如琮、壁等;有些是为穿绳佩带而打的孔,如璜上的小孔;还有的是为穿绳捆绑木柄而打的孔;还有马蹄形孔、对穿孔和带有螺纹的孔等。
新石器时代玉器穿孔多为两面对穿而成,孔外部直径大,越往里直径越小,孔不甚圆,两面对穿时,有些对的不准,因而孔中部的交接处,有时会出现棱台。
璜玉料材质较好,黄褐色,较薄。
近似半圆形,直弦,中部下凹,两侧各有一孔,底部两角略向外伸。
璜的一面有弧形凹槽,是对玉料开片时留下的切割痕,这类切割痕在新石器时代玉器上时有出现,从痕迹上可以看出,玉器加工中采用的是线切割的剖料方法。
玉片厚度约7.5px,表明当时玉料开片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作品呈不规则的半圆形,两角外伸,说明此璜并非由圆形玉器切割而成,可能是以长方形或三角形玉片磨成。
各个历史时期玉器的时代特色和艺术风格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此类玉器主要为简单的礼器、象征性武器、工具及装饰品等。
多为片状,形制简单,薄厚不匀,造型不很规则,以素面居多。
有些有较繁缛的阴线刻纹。
动物造型或纹饰多侧重于头部,尤为突出眼目的表现。
由于原始制玉工具比较落后,常在器表留下明显的制作残痕;而在穿孔玉器的孔壁上,则由于工具的不断磨损,造成愈至深处孔径愈小的现象。
夏与商代前期玉器此类玉器主要是象征武器、工具和少数简单装饰品。
制艺较粗糙。
有些器物两侧已出现锯齿状扉棱,并在刻纹上开创双线勾勒之先河。
商代后期玉器此时期玉器数量繁多,种类丰富,主要有礼器、礼杖、工具、器皿、装饰品、简单艺术品等多类。
人物、动物形玉器大量出现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
片状玉雕绝大部分呈弧扇状,并出现了一定数量造型各异的立体圆雕作品。
商代后期常见的纹饰有重环纹、菱形纹、同心圆弦纹、兽面纹等。
双线勾勒法普遍,器物的一侧或两侧,起扉棱的现象极为常见。
穿孔玉器的孔内亦可常见回旋形的琢痕。
阴线刻划刚劲有力,被誉为“折铁线”,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阴线上有许多毛刺,略显粗糙,这些都是由于工具不利所造成的。
西周玉器西周玉器主要是礼器和装饰品。
在造型和纹饰等方面,基本是商代后期的延续。
春秋战国玉器春秋战国的玉器主要有礼器、装饰艺术品和一些实用器、丧葬用品等,装饰品特别是玉佩饰极为发达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
纹饰主要有风鸟纹、云纹、谷纹等,一般均无通体纹饰,饱满和谐,不留空间。
伴随着工具的改进,这一时期玉器线条遒劲,钻孔光滑,镂雕镶嵌技艺运用得极为普遍。
玉质优良,做工精致。
汉代玉器汉代玉器是我国古代玉器的一个辉煌的时代。
这一时期玉种繁多,造型丰富,主要有礼器、陈设艺术品、装饰艺术品和葬玉等几类。
常见的纹饰有云纹、鸟纹、龙纹、螭虎纹、谷纹、蒲纹等。
汉玉常运用“跳刀”勾出细如游丝、若断若继的细线,刚劲有力。
线条的构图准确,常使用在玉壁、玉人、佩饰、剑饰上,是鉴别汉玉的一个重要依据。
先秦玉器与玉文化当我们在谈论中国传统文化时,玉器与玉文化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先秦时期的玉器与玉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它们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人的。
本文将带大家穿越时空,探寻先秦玉器的奥秘及其所蕴含的玉文化内涵。
引子:良渚古国的玉器传奇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期长江下游地区的一个文化共同体,以其精美的玉器而闻名于世。
良渚古国的玉器制作工艺精湛,形状独特,如璧、琮、璜等,其中许多器物上刻有神秘的图案和符号,为我们破解先秦玉器之谜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一、先秦玉器的艺术魅力1、材质美:先秦时期的玉器多采用和田玉、蓝田玉等名贵玉石,这些玉石质地细腻、色泽温润,具有独特的材质美。
2、造型美:先秦玉器的造型丰富多样,如璧、琮、璜、玦等,每种器物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寓意,充满了造型美。
3、工艺美:先秦玉器的制作工艺精湛,如良渚文化的玉器上刻有细如发丝的纹饰,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4、神韵美:先秦玉器多配有神秘、抽象的图案和符号,这些图案和符号所表达的含义和信仰,成为了先秦玉器的神韵美。
二、先秦玉文化的深厚底蕴1、政治意义:在先秦时期,玉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只有社会上层的贵族才能拥有和佩戴玉器。
因此,玉器成为了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的体现和政治关系的反映。
经济价值:先秦时期,玉器作为一种珍贵的商品和交换媒介,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在当时的市场中,玉器的价格甚至可以与黄金等同。
2、文化内涵:玉器在先秦时期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人们相信,玉能通天地、沟通神灵,因此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祭祀和崇拜对象。
同时,玉器上的图案和符号也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观念。
结论:先秦玉器与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先秦时期的玉器和玉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不仅要欣赏这些古老玉器的独特之美,更要在传承与发展中让它们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传承方面,我们需要加强对先秦玉器和玉文化的研究,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