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低收入群体现状调查与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完善低收入群体帮扶机制促进共同富裕的思考低收入群体主要指低保、低边、特困这三类低收入群体。
低保对象(家庭)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本地家庭;低保边缘人口(家庭)指未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家庭成员人均月收入在两倍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以下,且家庭财产状况符合杭州市政府规定的家庭;特困人员(特困家庭)指具有本市户籍的城乡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且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人员,且收入及财产符合低保标准。
文 范诗武 陈豪 黄相玮 汪华婕杭州低收入群体及帮扶体系基本情况总数接近总人口的1%。
截至2021年底,全市包括低保人群、低边家庭、特困群体在内的三类低收入群体共计12.06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0.98%。
数据显示,低收入群体在总人口中的相对占比不高,但绝对量近年来均稳定在12万人左右,从根本上帮助低收入群体脱困任务仍然艰巨。
“一老一小”占比过半。
从年龄分布上看,60岁以上老年人口和18岁以下未成年人口在低保人群、低边家庭、特困群体中的占比分别为51.77%、55.72%和94.98%;其中老年人口在特困群体中的占比高达94.95%。
就业致困占比高。
从致困原因看,主要有就业致困型、病事致困型、高龄致困型、残障致困型等。
其中,就业致困型占比约为低收入群体的42.03%,是占比最高、人数最多的致困类型;病事致困型占比约为低收入群体的31.16%,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中有因病、因重大事故致残致死,导致家庭失去主要经济支柱。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杭州目前已基本建成一套相对健全、运行有效的低收入群体帮扶体系。
在政策体系上,构建形成以支出型贫困救助为主的“1+8+2”的杭州大救助体系。
杭州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实施支出型贫困救助,基本建成以浙江省大救助信息平台为支撑,以低保、特困、医疗、教育、住房、受灾、就业、临时救助等8项基本救助为重点,强化慈善和福彩两大社会资源,形成综合、多元、内外双驱并行的,以多元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43HANGZHOU 2022.9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的“1+8+2”大社会救助体系。
低收入群体成因及对策思考耿车党政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从“大社会”着眼,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四大建设中,又要从小处“着手”,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走共同富裕道路。
围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把基尼系数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着力点在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
近年来,我区发展步入快车道、良性循环,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但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增长缓慢,甚至产生新的低收入群体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据资料查询,今年二季度耿车镇涉及弱势群体的上访共15人次,占全镇上访量的37.5%,与去年同期相比有上升趋势。
反映的问题主要有:生活困难、疾病求助、下岗失业、由于突发事件受到伤害、住房、养老、低保、残疾人求助等。
低收入群体的问题尤其是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的问题已逐渐成为我镇乃至全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低收入群体形成主要原因低收入群体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于家庭客观条件、经济发展基础等方面的制约,也有来自主观行为、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
据调查问卷统计主要原因有:1.自身素质原因。
大部分低收入群体文化水平较低,1思想观念陈旧,思维方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以致不太能接受新观点、新事物,自我发展的空间狭小。
同时,低收入群体还普遍存在着劳动力缺乏、劳动力素质不高、发展生产的资金缺乏等问题,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自力更生和发展。
2.自然灾害原因。
低收入群体拥有社会资源量少,物质条件困难,社会关系有限,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较低。
譬如: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一旦发生,他们受到的打击更严重,往往“致命”,长期难以恢复生活、生产。
仅2010年我镇因雪灾、9.7汛灾、旱灾受灾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就近300人。
3.子女上学原因。
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端使子女上学对每一个家庭都是一笔沉重的开支,义务阶段外的教育费用更高,尤其是高等教育,一个大学生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至少要1万多。
农民收入现状的调研报告5篇农民收入现状的调研报告【篇1】摘要: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目前似乎都集中在提高农民收入上面。
但是,在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上,各社会层次上的人士却有着不同的认识。
一些经济学家看到了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缺陷,认为只有发展农村金融,才能保证农民有条件进行再生产。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农民收入太低,是因为存在着工农业产品之间的剪刀差问题,只要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就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由于农民的收入本来就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断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等,使得农民的收入相当低,增收非常困难,同时随着近几年炒房炒楼、炒绿豆、大蒜的一些“专业”人士数量的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依然不见乐观。
在我们看来,当今中国农村问题千头万绪,但归纳起来大体上形成三大矛盾:第一,农业集约化生产与家庭承包经营之间存在矛盾。
现代化农业要求规模化大生产,而家庭联产承包制决定了,在中国大多数地区不可能实行规模化生产。
“席地经营”不可能获得高额的回报。
除了在山东等一些地区农民通过塑料大棚生产,获得相对较高的农业收入以外,绝大多数从事粮食作物生产的农民都不可能从承包田中获得丰厚的回报。
虽然国家一再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并且千方百计地降低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的费用,但是,农民从农业耕作中所获得的收益仍然远远低于出外打工所获得的报酬。
这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在其他国家,农业效益递减也是一个整体趋势。
与其他发达国家规模化生产的农业相比,中国的农业没有比较优势。
和中国的其他行业相比,中国的农业投入产出之比也不高。
这其中固然有中国农业的技术含量低、生产力低下、农民负担较重等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长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
作为阶段性的改革成果,家庭联产承包制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看来,家庭联产承包制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因为从制度基础上来看,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集体所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转型时期的特殊生产分配关系。
农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等调查报告其次,农民的收入水平有较大的差异。
一方面,一些农民由于土地面积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等因素,其收入相对较高;另一方面,一些农民由于土地面积小、技术水平低下等原因,其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此外,农民的收入多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
农业过程中的气候和天灾等因素是农民收入的重要影响因素。
例如,干旱、洪涝等气候灾害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这些因素导致了农民的收入波动性较大。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扶持,一些农民的收入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农业补贴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一些农民通过技术培训和转型升级,从传统农业转向农村经济的多元化经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然而,目前农民的收入水平仍然较低。
农民的劳动强度大,劳动力供给较多,但劳动力价格较低,导致收入相对较低。
此外,一些地区的农产品价格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导致农民的利益受损。
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与其收入状况密切相关。
按照一般标准,农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由于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市场风险较高,农民在日常生活中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一些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相对滞后,给农民的生活水平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农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等仍然需要进一步关注和改善。
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产品价格的保护力度,同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逐步改善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居民收入调查报告尊敬的领导:经过对我市居民收入情况的调查,我们得出了以下报告。
一、收入情况的总体分析本次调查的样本涉及我市不同社会阶层的居民,覆盖了农民、工人、学生、教师、医生等具有代表性的职业。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汇总,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居民收入处于低水平,少部分居民收入中等,收入高的居民数量非常有限。
二、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差距分析我们发现,在不同社会阶层中,个人收入差距非常明显。
农民收入最少,工人收入次之,而医生、教师等专业人员的收入则远高于其他职业群体。
在教育程度高的职业中,收入更高的比例也更大。
三、不同性别收入差距分析我们还调查了不同性别之间的收入差距。
其中,男性的平均工资要比女性高出约20%。
虽然这个差距有所缩小,但是依然存在。
我们认为应该通过提高女性教育水平、完善女性权益保护措施等方式,推动性别平等。
四、结论和建议通过对居民收入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
2. 收入的公平性需要得到更好的维护。
鼓励企事业单位按不同等级分类建立收入制度,遵守国家劳动法规和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杜绝非法克扣和拖欠工资的情况。
3.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各个阶层居民的教育水平。
为了缩小不同社会阶层和性别之间的收入差距,应进一步推动教育公平。
4. 建立收入调节制度,让政策有针对性地支持低收入群体和中等收入群体,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
以上是我们对居民收入情况的分析和建议,希望能够引起您的重视,并在今后政策方面给予更多的考虑和支持。
此致敬礼!。
城乡低收入群体现状调查与思考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看到各种盛会在中国举行,我们看到城市里高楼林立,我们看到马路上名车驰骋,我们看到人们满面春风,我们似乎听到外国人赞叹的声音,似乎每个人都很幸福。
可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挣扎在温饱线上,他们认为奥运会只是北京的,世博会只是上海的,亚运会只是广州的,而他们只是一群看客。
高楼林立,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处;名车驰骋,他们只能望尘莫及;富人满面春风,他们却在为材米油盐醋考虑,在为栖身之所担忧,在位儿女学费犯愁。
不管怎样我们不能回避这一事实——在中国仍然有穷人。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中国的崛起,也造就了无数的富翁,而贫富悬殊在一步步拉大,这似乎在重复着18世纪、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的的车辙,社会上赤裸裸的金钱主义在迅蔓延。
而我们低收入群体没有分享到发展的成果。
邓小平曾说过先使一部分人富起来,富人再带领穷人致富,而事实是富人想更富,却不管穷人。
或许我们天天看到某些明星、富人做慈善,但是能惠及几人,谁又知道他们不是在作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划分成为了必然。
在这样一种划分下,富人们是不是应该考虑如何帮助穷人;人乃国之本,民意大于天,作为政府更应该关心低收入群体。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风气才会更好,人民才会更幸福,社会才会更稳定,中国才会更强大。
所以做这样一个调查十分有必要。
一、调查准备工作1、制作一份调查报告2、确定调查时间、地点时间:2012.2.5——2012.2.10;地点:苏州市太仓市陆渡镇3、确定调查对象定位为陆渡镇低保家庭。
去陆渡镇人民政府,获取城镇低保人员名单及住址、联系方式。
二、调查实施上门询问、发调查问卷。
三、调查统计这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20份,回收了20份。
调查结果统计在调查问卷中四、调查总结根据这次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1、绝大多数低收入群体是没有固定工作的、甚至没有工作,极少数有工作,而经过我们了解这些工作的薪酬很低。
收入阶层现状分析报告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收入分配不均问题也逐渐凸显。
本文将对当前中国的收入阶层现状进行分析。
起首,我们来看收入分布的整体状况。
依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收入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对等现象。
高收入人群占据了相对较大的比例,而低收入群体占比较小。
这种现象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扩大,造成了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加剧。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城乡收入差距。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城市居民的收入普遍较高,而农村居民的收入则相对较低。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经济进步较快,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缘和高薪岗位,而农村地区的就业机缘相对较少,且大部分是农夫务农,收入水平较低。
再次,我们需要关注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中国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
在制造业中,高技能工人的收入相对较高,而低技能工人的收入较低。
在服务业中,金融、IT等高薪行业的从业者收入普遍较高,而服务行业的一线员工收入相对较低。
这种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也是当前中国收入不对等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教育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教育水平是影响个人收入的重要因素。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可以获得更好的工作机缘和更高的薪资待遇。
因此,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往往收入较低,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往往收入较高。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的收入阶层现状呈现明显的不对等。
城乡收入差距、行业间收入差距以及教育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都是导致收入不对等的重要因素。
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与稳定,我们需要实行措施,推动收入分配的改革,提高矮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增进社会的可持续进步。
---------------------------------------------------------------范文最新推荐------------------------------------------------------ 关于农村居民收入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燕郊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政府带领燕郊村民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
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燕郊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2018年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XX年年统计,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劳动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
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1/ 22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医疗费、学费等。
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及思考[摘要]一个地区存在着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的必要产物,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一定范围内的收入差距的意义是积极的。
但当收入差距比较大时,就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危害。
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比较大,而城乡收入差距是决定整体收入差距的第一位的因素。
因此分析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同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收入差距;二元结构;对策;引言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曾经发布过一份全国性调查报告,报告中显示,近年来,中国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不断再拉大,如果将医疗、教育等非货币因素也考虑其中,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已经达到世界之最。
在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中,再次指出了中国城乡差距大的问题。
《蓝皮书》书中指出,2010年年底,中国人均GDP将接近4000美元,进入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新成长阶段。
然而社科院社会学所长李培林在对《蓝皮书》进一步的阐述中指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将是我国今后改革的重点,在这个过程中,城乡收入差距的逐步拉大成为难点。
”地区间存在的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当差距在合理范围内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然而,一旦收入差距过大时,就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危害。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数为674149546人,占到了总人口的50.32%。
目前,中国地区收入间存在的差距较大,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就是首要因素。
中国城乡人口几乎各持一半,两者之间过大的收入差距所带来的问题也在进一步加剧,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必须引起政府甚至是全社会的关注。
一、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在探究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在衡量城乡收入差距时,最常见的有两个数据——人均收入和基尼系数。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城乡收入的差距在逐渐拉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 per capita),也称为“人均GDP”,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
低收入农户现状分析和持续增收对策思考国家提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宏伟蓝图,这是我们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和重要举措。
实现国民收入倍增关键在于农民增收,农民收入增加重点在于低收入农民群体实现增收。
本文以沿海发达某县为例,通过对低收入农户现状分析,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快低收入农民增收作一分析思考。
一、低收入农户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据统计分析,按照省定扶贫标准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5500元和地方扶贫标准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8700元的要求,某县确定的省级低收入农户户数和人数为1326户和2188人,县级低收入农户户数和人数为5620户和14970人。
综合计算,全县县级以上低收入农户户数和人数为6946户和17158人,占全县农户比重达到8%。
具体分析出现了三种趋向:(一)从地域分布分析偏向于偏远区域群体。
我县低收入农户主要分布在320国道以北区域,靠近县城区域低收入农户较少。
其中分布较多的镇分别为西塘镇(1363户、3331人,分别占比19.62%和19.41%)、陶庄镇(751户、1408人,分别占比10.81%和8.21%)、姚庄镇(1040户、2861人,分别占比14.97%和16.67%)和天凝镇(1549户、4155人,分别占比22.30%和24.22%)。
低收入农户现在本村内以纯农业为主的15349人,占比达到89.46%。
(二)从就业分布分析偏向于无固定职业群体。
全县低收入农户从事种养业的2883人,占比16.8%;从事加工业的654人,占比3.81%;从事建筑业的178人,占比1.04%;从事工业1080人,占比6.29%;从事第三产业668人,占比3.89%;读书的1840人,占比10.72%;无职业886人,占比5.16%;其他8969人,占比52.27%,这部分群体大部分是打零工为主,没有长期固定的职业。
(三)从文化素质分析偏向于低学历弱势群体。
在低收入人口数中文盲半文盲有4679人,占27.27%;小学有6249人,占36.42%;初中4168人,占24.29%;高中787人,占4.59%;中专435人,占2.54%;大专以上574人,占3.35%。
2015年第10期(下半月)前沿◎三农视野关于禄丰县农村低保问题的调研与思考沙喜才(中共禄丰县委党校,云南禄丰651200)[中图分类号]F323.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5)10-0014-01长期以来,农村低保对象的确定一直是农民群众,特别是偏远乡镇农民群众特别关心的问题,也常常因此引发信访举报,影响农村的稳定和谐。
同时,也是经常困扰县、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难题。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对禄丰县辖区内的低保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走访调研。
1基本情况禄丰县地处滇中腹地,由原禄丰、罗次、广通、盐兴4县合并而成,是久负盛名的“恐龙之乡,化石之仓”。
全县国土面积3536平方公里,辖3乡11镇,8个社区居委会、157个村民委员会,2122个村民小组(不含社区居委会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彝、苗、回、傈僳等25个民族,2014年末总人口424558人人。
2014年,禄丰县享受政府发放的低保金数额达8932.37万元,4.2万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全县城市低保8654户15250人,城市低保人均274.82元,全县共审批纳入农村低保11913户26873人,农村低保人均120.49元。
全县农村低保实施了规范管理,以推行“按标施保、核定收入、差额救助、应保尽保”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家庭收入核定制度,全面建立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动态管理下的按标施保和应保尽保的工作目标。
2014年,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县民政局征求到部分乡镇、村(居)委会低保工作存在不公开、不公平的意见。
在2014年7月至8月,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城乡低保自检自查的交流核查纠偏工作、清退、纠正不符合政策条件的低保对象近300人,切实做到把好事做好、实事做实。
2当前农村低保发放中存在的问题2.1关系保、人情保、权力保问题突出,暗箱操作现象时有发生。
主要表现在:评定程序不规范、村务公开不透明。
部分村组干部不按农村低保政策的规定程序评议、申报农村低保对象。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范文4篇本文是关于农民收入调查报告范文4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邹平县农民现金收入一季度实现了双增,尤其是农户财产性收入实现了大幅度增加。
据110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邹平县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714元,较去年2427元,增加287元,增长11.8%;农民人均现金支出XX元,同比增加396元,增长24.7%。
尤其是农户的财产性收入同比增长61.9%,是历年来增幅最快的一次。
1、工资性收入增幅放缓。
一季度,邹平县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844元,同比增加96元,增长12.7%,增幅回落4.6个百分点,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幅度减缓。
其中:外出打工收入人均仅增加3元,增长1.9%。
通过农户记帐资料结合农民工检测调查,以及深入走访调查户得知,增幅减缓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从事了其他行业,例如:尹家调查点的大部分女劳动力,有着去淄博周村纺织厂打工的习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效益下降工资降低,返乡农民工有的从事服装生意、有的从事人寿保险,还有的直接在家从事家务;二是县域内的几个大型的企业集团,延长了春节假期的时间,工人的生产时间减少,收入也就随之下降。
因此,金融危机是直接导致农民工收入下降的最根本原因。
2、一产业现金收支有较大增长。
调查数据表明一季度,农民从第一产业得到的现金收入1111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32元,增长13.5%。
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春节期间,农户用于生活消费的开支与春耕备播的支出加大,促使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数量增加,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出售量,分别比去年同期人均增加44.7公斤、31.7公斤、3.1公斤,增长107.4%、36.9%、31.4%;虽然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9%、15.4%、24.9%;但是,由于出售数量的绝对增长,还是拉动了农民一产现金收入的增加。
同时,农户用于农业生产支出人均达到433元,同比增加88元,增长25.3%,由于农业各种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拉动了增幅比上年增加7.7个百分点,从增长幅度对比分析,基本实现了收支同步增加,支出增长过快、符合当前全县农业发展的大趋势。
4篇低收入调查报告范文一、农村低保的基本情况和现状**县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a)初步勘探阶段。
XX年,根据省政府的统一安排,**县在全县范围内实施了农村贫困人口救助制度。
到XX年上半年,全国共有2214户,5131人,占农村人口的2.7%。
人民平均每年救助标准120元。
现阶段,由于救助标准低、救助范围窄,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社会效果不明显。
(二)过渡阶段。
XX年,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妥善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困难,构建和谐湖北,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县政府下发《**县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方案》,将原农村贫困救助对象重新分类核定为农村低保对象。
截至XX上半年,评估核定2392户5860人,占农村人口的3.1%,其中一类283户319人,占保障人数的5.4%,月平均保障水平70元;二类1041户2613人,占保障人数的44.5%,月平均保障水平42元;三类对象1068户2928人,占保障人数的50%,月平均保障水平15元。
现阶段,由于保障标准的提高,坚持家庭保障和分类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生计得到了保障,引起了基层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社会效应逐渐显现。
(3)标准改进阶段。
在XX,根据省民政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精神,XX县民政局开展了年度核实和适当扩标筹标工作,强化了农村低保申请受理、民主评议、审批、公示和资金发放等程序,进一步规范了XX县农村低保工作。
截止XX年底,全县农村低保总数增加2880人,取消1243人,调整565人。
实际登记保障人数为3286户8176人,占农村人口的4.3%,月平均保障水平为45元;每月家庭保障水平112.6元。
其中一类282户325人,占保障人数的4%,月平均保障水平80元;二类对象1419人,3462人,占保障人数的42%,月平均保障水平55元;三级1585户,4389人,占保障人数的54%。
低收入调查情况汇报
近期,我们对低收入家庭进行了一次调查,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
通
过这次调查,我们收集到了大量有关低收入家庭的信息,以下是我们的调查情况汇报。
首先,我们对低收入家庭的人口情况进行了统计。
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家庭中
有大量的老年人和儿童,他们通常是家庭的主要生活来源。
由于缺乏工作机会和教育资源,这些家庭的收入非常有限,生活十分艰难。
其次,我们调查了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条件。
结果显示,许多家庭居住在简陋的
房屋中,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
他们的饮食和医疗条件也十分艰难,缺乏必要的营养和医疗保障。
这些情况对于家庭成员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除此之外,我们还了解到低收入家庭在教育和就业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由
于经济条件限制,许多家庭无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这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同时,家庭成员也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收入来源不稳定,生活压力较大。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低收入家庭的自救努力。
一些家庭通过务农、小
本经营等方式,努力提高收入来源,改善生活条件。
他们也希望政府和社会能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过上更好的生活。
综上所述,低收入家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我们希望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加大扶贫力度,提供更多的教育、医疗和就业支持,帮助这些家庭摆脱贫困,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能够关注低收入家庭的生活状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
城乡低收入群体现状调查与思考【摘要】党的十七大以来,政府切实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推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
随着我们党在“十七大”提出的“注重民生,构建和谐”执政理念地深入贯彻执行,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工作力度也在持续增大。
2019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民生问题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而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是切实提升城乡低收入人群生活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作者利用暑期对云南省某县低收入群体生活、医疗、教育三个方面的现状实行了调查。
本实践报告首先对“城乡低收入群体”实行了界定,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及党和政府相关举措,论述了调查地区从低收入群体现状,并就调查中发现的现象和问题实行思考分析,提出解决问题和完善体制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城乡低收入群体生活医疗教育民生某县调查时间:2019年7月27日至2019年8月13日调查地点:云南省某县前言一、社会实践相关背景(1) 调查地区说明本次调查地为作者家乡,云南省某县。
会泽地处滇东乌蒙山脚,是出滇如川的重要通道,县城四面环山,多条水流汇集。
红军长征时期曾在会泽水城扩军,会泽人民参加红军,补充了红军力量。
因为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会泽至今任然是贫困大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扶持县、贫困面积大,贫困水准深,至2019年底,尚有51.9万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51.2%。
[1]据当地民政部门统计,当前年收入98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任有26.14万人,县城低保达5384户、10761人;农村低保共70200人。
[2] 以上真实数据充分反映了某县的发展状况,调查人群均明确为低收入人群,使得本次调查具有了实际的意义性和目的性。
~ 1 / 7 ~(2) 调查相关背景知识低于国家或省规定的年收入或月收入人群(我国发布的云南全日制最低工资标准为680元/月左右)。
较低收入人群受影响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在购买家用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远高于较高收入人群。
这个反差十分鲜明,最低收入人群的家用食品开支占总消费的比例为10.5%。
[3]低收入群体只要指收入低收入群体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其普遍存有于任何国家、地区的任何时期。
无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达、富裕水准如何,总有一部分群体处于收入较低或相对较低的状态。
一般来说,低收入群体能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另一部分是收入水平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但是收入增加幅度明显低于当地其他人的收入增长幅度,是一种相对的低收入。
[4]我国对于城乡低收入人群始终的给予高度注重和长期政策性扶持的,当前一些具体措施例如:努力稳定物价,防止价格上涨给低收入人群带来更大生活压力;提升低保标准和低保对象补助水,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另外,我们每天在新闻里听到的“保障性住房”也是切实保障了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
总体来说,城乡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状况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对于整天在大学校园里我们,注重这样一个社会群体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对一些政策的深入了解,我深深地体会到我国当前虽然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但是人民生活水平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我们理应承担起这份振兴民族的重任,让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台阶!正文(1)调查回顾作者利用暑假近三周时间,完成了此次调查实践活动。
首先,作者通过网络获取了关于“我国低收入人群”的相关信息、初步了解了相关政策,对实践的实行有了充分的准备。
之后,是对调查地状况的了解,通过某县政府办公室得到了某县基本县情,通过某县民政局和金钟镇民政办了解到了我县民政工作展开状况、针对性措施和低收入人群分布。
以上工作的展开经过长期真诚的沟通得到了当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最终民政部门和作者商讨了调查方案,使我对调查有了更大的信心。
调查关键步骤是走访调查低收入人群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在一次又一次的谈话中,我慢慢体会着、实图理解这个群体的思想,越发强烈地感觉到低收入人群生活压力的巨大,但同时也感觉地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
最后,每去一个地方,每走访一个家庭,我都会详细记录感受,实行思考。
调查也并非一直顺利,调查的开始还是受到了很大的阻力:一方面来自于当地相关部门的不支持、不注重。
以前他们接待的很多大学生、媒体记者都是只注重负面的东西,甚至不负责任地夸大、脱离事实,造成了不良影响。
自然让他们产生了排斥心理。
但经过长时间、多次地解释和真诚地沟通,并且作者承诺本次报告只用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全过程不拍摄照片、完成该当地提交审阅等。
最终,某县民政局、县政府办公室决定支持此次调查活动,使得实践的展开有了很大进展;另外一方面的防碍源自于受访者,当地低收入家庭主要构成人员是受教育水平低、农村人口或是无职业者,生活的压力和长期生活在贫困地区,使得他们对外界产生了习惯性的排斥,他们甚至不礼貌地拒绝一切请求。
最终,跟随当地民政部门真诚和居民沟通,才得到了他们的信任,顺利展开了调查实践。
(2)调查地区低收入人群现状论述本部分作者根据实地调查所见所闻,真实反映受调查地区被访低收入人群现状,因为时间精力有限,本次调查主要侧重低收入人群生活水平、医疗保障、教育等三个方面,旨在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实行思考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a. 低收入人群生活现状低收入人群生活水平长期处于温饱线,他们不会受饿,但是食物质量差,膳食搭配不合理,未能很好满足很好营养需求。
本次调查走访,某县金钟镇下岗工人车叔叔一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影响。
车叔叔原是某县自来水厂的工人,妻子张阿姨自己经营一家服装店,女儿就读初中。
几年之前,车叔叔还在水厂上班的时候,效益还不错,虽然不算富裕,但是能够达到小康水平,一家人其乐融融。
后来单位重租,更新了设备,很多流程实现了自动化,这样一来辞退了大量员工,车叔叔就是其中之一。
现在车叔叔和张阿姨收入加起来不到1000元,从前父母医病花费了很多钱,家里没什么积蓄。
阿姨买的服装是普通的大众消费档次,但因为店面地点比较偏僻,生意也就少了很多。
张阿姨说,他们家每周吃一次肉,都是等周五晚些时候去菜市场买的,她笑着说,那时候买是一周最便宜的,第二天就是周末要上新鲜肉,但我们都知道,这个时候的肉质量很差。
他们穿的衣服都是很便宜的,女儿很漂亮,但没有怎么打扮,穿着的裤子都洗得有些发白。
他们就这样过着平淡的日子,车叔叔也在努力找工作,但是都是打些短工,因为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得不到高收入的工作。
女儿学习很认真,成绩也挺好的,没有什么爱好,最喜欢去书店看书,因为家里买不起很多书,不到万不得已或者是不能缺少,女儿都不开口向家里要钱买东西。
作者心里深深明白,女儿的这份远远超于年龄的成熟和懂事是生活现实逼迫的,是无奈的。
采访过程中,张妈妈反复给女儿说着一句话:“姗姗,要像这位哥哥一样,好好上学读书,上好的大学今后有好工作。
’车叔叔在一旁抽着烟,女儿走后,他叹着气说:“怪做家长的没有水平,这么听话的女儿,没有给她很好的教育,充分培养兴趣特长的,但是因为没有经济主持,没能做的。
”现在,车叔叔正在学习驾驶,他想之后贷款买辆车跑出租车生意。
作者真心祝愿他们生活好起来!~ 3 / 7 ~以上是对一个普通的低收入家庭的真实描述,某县像这样的家庭很多,甚至更加贫困。
他们生活在贫困边缘和贫困中,在社会底层挣扎着。
b. 低收入群体子女教育现状要改变贫困最长久和根本的办法是教育,让下一代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拜托贫困的更本。
在本次调查中,作者发现低收入家庭中子女受教育问题上,家长的态度和观点大致分为两大类:①坚决支持子女多读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子女收到尽可能好的教育,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生存状况;②对子女教育不够重视,只希望今后儿女能养活自己和今后家庭,并不是强烈希望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甚至对其顺其自然。
作者调查中走访了王先生一家,王先生一家以加工出售米线为生,全家每月收入在2600左右,但家里有3个孩子,分别在就读小学和初中。
因为加工米线流程较为复杂,家长常常让读初中的女儿和儿子帮着家里干活,他们经常忙到夜里很晚才能入睡,第二天的学习很受影响,学习成绩自然很差。
在和家长谈话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家长的真实思想,他们认为接受长久、良好的教育成本太大,且会受到很多防碍,比如要进县里最好的钟屏中学就读初中,就必须是城镇居民户口,而低收入人群大多为农村户口,这样以来就就限制了他们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和机会。
另外,对于很多家庭,每年的学费是很大的经济负担,有的家里的孩子,即使考得起大学,昂贵的学费也使得他们对于读不读的问题上必须考虑再三。
另外,当今社会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毕业后不一定能找到好的工作。
这个系列问题的交织,使得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读相对“便宜”和“实惠”的技校,让子女有一技之长。
不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导致了贫困的恶性循环,在这个层面上面家长和孩子都有无奈之处,他们也希望摆脱这样的处境,但是这样一个过程是漫长和艰辛的。
c. 低收入群体医疗现状本次调查实践过程中,作者特意走访了某县人民医院,利用医学生背景和病人直接接触,了解低收入人群的就医环境和条件。
另外和医院医生谈话中了解到了现行很多医疗保障性政策的利弊。
~ 4 / 7 ~下面说的这个真实的事件,发生在作者在某县人民医院,不论从实践的角度还是医学生本身的身份,它都给了作者很大的触动。
就在作者去医院走访调查低收入人群患者那个下午,恰好遇到主治医生正和一个患者实行交谈,患者情绪激动,医生仅仅耐心地给她说着什么,但患者看似很不愿意听的样子。
作者走过去了解了情况,得知那位医生交谈的妇女是患者家属,患者为妇女的父亲,患了食道癌,医生建议手术治疗,接受病人时患者很愿意,但在入院的第三天,医生刚要实行手术,患者就要求出院,唯一要求一个医院开据的出院证明。
医生很为惊讶,再三询问后得知患者家庭贫困,他们连生活保障都很成问题,是农村人口,农作物收成决定了每年的经济收入。
患者家属向医生解释,其实住院不是为了治疗,而真实目的是想拿到医院开据的住院证明,拿到这个证明就能够到民政部门申请大病救助金,这样一笔几千块钱的资金能够维持这个家庭好几个月的生计。
当听到以上这些时,我难以相信这个切是真实的。
我不敢再去打扰这位患者的家属,我想每个人都不愿意走到这个步,但生活的压力逼迫他们不得不这样做。
很寒心地写下这段文字,同样祝愿他们安好!(3) 问题*思考*建议a.增强低收入人群生活保障投入,提升城乡低收入人群生活水平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增强物价监管,防止不良涨价行为,保证低收入人群能够买得起生活必需品,在此基础上让他们有水平买得起好的商品,提升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增大救济金、社会保障金、医疗保障金等专项资金的投入,解决低收入人群直接生活保障问题。
解决好困难群体问题,关键在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形成社会救助困难群体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