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课文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4.06 MB
- 文档页数:20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及原文《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掌握下列实词: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课文重要知识讲解一、作者简介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郑人,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列子》一书,有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
二、故事背景本文选自《列子》。
《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
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愚公移山》也正是在这种状况下完成的。
三、理解课文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注释】太行:太行山,在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之间。
王屋:王屋山,在山西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方:方圆,范围,指周围的长度。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冀州:古地名,指今山西和陕西间黄河以东、河南和山西间黄河以北和山东西北部、河北东南部地区。
河阳:黄河的北岸。
河,黄河。
【译文】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它们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注释】且:将要,快要。
面:面对。
惩:苦于。
迂:曲折,绕远。
塞:阻塞。
室:家人。
谋:谋划,商量办法。
汝:你,这里指你们。
指:直。
毕:尽,全。
险:险阻。
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豫: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黄河以南。
杂然:皆,共同。
许:赞同。
献疑:提出疑问。
以:凭借。
曾:竟,却。
与“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愚公移山》说课稿10篇《愚公移山》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愚公移山》是六年制小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是一篇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通过对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玉帝派大力士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__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寓意深刻,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移山原因,移山准备,移山过程,移山成功四部分。
2.学情分析通过调查,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对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自强不息,博大自信的民族精神更不能深刻理解和深刻领悟。
学生学习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
但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现,乐于与人交流,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多种多样的教学呈现形式,一定会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的。
3.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新标准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认识“霄,渤,箩”等7个生字;理解痴心妄想、风烛残年词语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全文内容,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锻炼分析、概括、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过程和方法:尊重和信任学生,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和情境,敢于放手,善于组织,相机进行启发、示范、指导;(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故事中感悟道理,深刻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__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但不能停滞于对故事的粗浅复述,要挖掘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以及愚公精神的精神实质,把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密切联系起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因此特制订本课重难点如下:(1).愚公与妻子,智叟的对话。
(2).理解愚公移山的深刻内涵及其现实意义二.【说教法和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教学时我采取创设情境,读中感悟,分组讨论,引导和点拨的教学策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
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且——副词,将近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惩——苦于,为......所苦塞——阻塞迂——曲折、绕远的意思。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汝——你。
这里是你们的意思。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大山。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
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献疑——提出疑问杂然相许————赞同。
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
丘——土堆置——安放。
且——况且。
荷——负荷,挑、扛的意思。
箕畚——箕,音(jī)。
畚,音(běn)本。
箕畚,就是用箕畚,用竹、木等做成的运土器具。
孀——音双,孀妻,寡妇,就是死了丈夫的女人。
《愚公移山》课文讲解一、导讲教学内容1、了解愚公移山的寓意2、掌握《愚公移山》的字形、字音、字意以及难句解释3、理解《二六七号牢房》语句的深层含义4、掌握课文中描写和抒情的作用二、学习指导《愚公移山》1、作者:列子,名御,战国时郑国人,著有《列子》2篇,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湛辑注的,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课文的寓意这篇课文名为“愚公移山”,其实并不一定是要提倡挖山,而是意在告诉人们: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奋斗努力。
3、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信心和结果:①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②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③ 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④ 信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⑤ 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4、愚心移山的艰巨性愚公移山的任务异常艰巨,这一点在文中多处表现,归纳起来具体表现为四点:a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本文从山之高大,从愚公的年事已高,从移山的工具简陋,从搬运土石的路途遥远这几个方面,充分反映出移山的任务的艰巨。
正是因为移山任务如此之艰巨,才更能衬托出愚公那高尚的思想。
宏伟的抱负,超人的智慧,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从而更加突出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
5、文中“愚公”和“智叟”二人取名含义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这里二人针锋相对,对比鲜明,智叟眼中的愚公是“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他的“智”其实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而愚公所看到的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他认为人的力量无穷,只要世代坚持移山,终能为人所平。
他的“愚”,其实是勇于奉献,公而忘私是大智若愚,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不仅对比鲜明,而且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6、对“其妻献疑”一句理解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关切、担心且非常委婉,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以另一个侧面仅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
愚公移山课文解释愚公移山是一个经典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位老人愚公不畏艰难,坚定不移地决定移开阻挡他们通路的两座大山。
故事的内容是:从前有一位老人,名叫愚公。
他家门前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挡了通往外界的道路。
他不顾家人和邻友的反对和嘲笑,毅然决定带领家人移开这两座山。
愚公带领儿子和孙子,开始了漫长而艰巨的移山工程。
他们每天挖土、运石,不畏严寒酷暑,坚持不懈地工作。
虽然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如土石太重、工具简陋等,但愚公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毅力,鼓舞着家人和乡亲们一起努力。
天帝被愚公的毅力和精神所感动,于是派遣天神下凡,帮助愚公搬走了大山。
最终,他们一家人终于打开了通往外界的道路,为村民们带来了方便和希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恒心和毅力,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同时,这个故事也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够战胜困难,创造美好的未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力不从心,想要放弃。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像愚公一样,坚定信念,勇往直前,那么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愚公移山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年龄并不是问题。
愚公虽然年迈,但他依然有着年轻的毅力和决心。
我们也应该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
无论年龄大小,我们都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让自己的生命充满活力和意义。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相信自己的力量。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微不足道,无法改变现状。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像愚公一样,相信自己的力量,那么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
总之,愚公移山的故事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让我们一起向愚公学习,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富有神话色彩,读来脍炙人口。
文章成功地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魄力,同时也说明了要想战胜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概括一篇文章的主题,首先要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其次要注意概括主题的方式,通过什么样的事,来表达怎样一个中心。
)二、文章脉络课文有四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故事背景。
句句都与下面的情节有关:“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其中“方”和“高”,极言移之不易;“本在”这一句为后文山被移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这一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和发展,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段首到“隐土之北”)这部分是故事的开端。
由“面山而居”,引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说明愚公移山的原因。
“聚室而谋”说明愚公想到就做。
“杂然相许”说明众人是坚决支持并积极为愚公献计献策的。
“杂”突出众人热情之高,场面之热烈。
“杂然相许”后的“献疑”是情节中的“微波”,愚公之妻“献疑”:“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都是她的真实想法。
她虽“献疑”但并不反对移山。
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妙就妙在众人的答疑,“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从中突出了路途的遥远。
第二层:(至段尾)略写移山的情景,是故事情节的发展。
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月老的老,小的小。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移山行动中,邻人孤儿“跳往助之”,“跳”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和热心参与的态度。
写幼童参加移山,有深意,这也与后文中的“智叟”形成了对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以“一返”作结,还从侧面写了移山之艰难。
由此看来,要搬走两座大山,确实困难重重。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在亳州的东北,高耸入云。
它们的北面,是茫茫的燕山;它们的南面,是波光粼粼的淀山湖。
太行山上住着一个老翁,名叫愚公。
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
每当他出门外,远远望去,总是望见它们俩对他笑,对他嘲笑。
愚公心里很不服气:“你们是有多高啊,竟敢对我嘲笑?!我今天就让你们消失!”他决定移山,他哪怕用尽自己的一生也要把这两座山搬走。
每天,愚公拿起铁锤、凿子,挖土运石,一直干到精疲力竭,天黑了,才回家。
第二天又要起早贪黑地干。
在他身旁有一位邻居,看着他这般不放弃,就劝解他:“这两座山太大了,你这样下去年年月月,天长日久,也移不走。
”愚公却毫不动摇地回答:“我不在这里盼它们消失,我在这里工作,我有信心把这两座山搬到海的那边去。
”愚公的邻居或许是看到了他的决心,或许是在他的坚持中感染了勇气。
于是,愚公的两个邻居,也拿起工具,帮助愚公一起修路,一起挖山。
时间像水一样流淌着,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愚公和他的邻居,经过长久不懈的努力,终于挖平了齐齐两座大山。
比起起初庞大的模样,它们变得瘦了一些,但的确消失了!天空变得更加广阔;风儿变得更加柔和;日子变得更加美好。
愚公对自己的信念骄傲地说:“我可以挖开一座山,你也可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的内涵和教育意义;2.明确“坚持不懈”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信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思维和理解,如:你们听说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吗?你们最近有没有遇到坚持不懈“移山”的事情?2.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基本情节和寓意。
从故事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故事所体现出来的道理: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目标远大等。
3. 学生交流(25分钟)学生可以就故事的情节和寓意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体会,以及身边的例子。
《愚公移山》课文解读《愚公移山》是一篇名篇佳作,以两位普通农民愚公和儿子为主角,讲述了他们坚毅不拔,不畏艰难困苦,努力移山的故事。
本文将从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描写以及深层含义等方面解读这篇经典课文。
一、主题《愚公移山》的主题是“坚持不懈的努力能战胜一切困难”,通过愚公和儿子两代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与坚持,让读者感受到勇于面对困难并克服的重要性。
二、故事情节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时代,愚公家门前有两座高山,挡住了他们通往家门口的道路,因此愚公决定要移山。
天神觉察到愚公的决心,惊叹不已,于是派了两个仙女帮助愚公和儿子完成任务。
愚公和儿子每天辛勤努力地挖土、搬石,尽管遭受了外界的嘲笑和阻挠,但他们始终不放弃,坚定地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他们扔掉了一些土壤,渐渐地消除了两座高山的差距。
故事结束时,无论外界的嘲笑和阻挠如何,愚公和儿子都没有放弃。
他们的坚持和努力打动了上天,天神决定奖励他们,将两座高山都埋入了海中。
三、人物描写作者通过对愚公和儿子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愚公:愚公是一个普通农民,但他具有坚定的决心和毅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无论面对任何困境,他都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从不退缩。
儿子:儿子是愚公坚实背后的支持者,他与父亲一起努力,始终陪伴在愚公身边。
他展示了一个顺从和勤奋的典范,对父亲是坚实的后盾。
四、深层含义《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虽然看似简单,但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首先,故事告诉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愚公和儿子的努力不仅让他们成功移山,还获得了天神的奖赏。
这告诉人们,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就能够战胜一切挑战。
其次,故事还表达了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面对嘲笑和困难,愚公没有被打败,而是坚定地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积极乐观,勇于面对挑战,不要轻易放弃。
最后,故事强调了坚定的信念和目标的重要性。
愚公的目标明确,即使面对高山阻碍和外界的质疑,他也没有动摇。
小学二年级语文《愚公移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导语】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
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
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
也能够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进程的总和。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愚公移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干资料,期望帮助到您。
1.小学二年级语文《愚公移山》原文从前,有个老人叫愚公,已经九十多岁了。
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
人们进进出出,要绕很远很远的路,很不方便。
愚公决心要搬走这两座大山。
儿孙们听了齐声叫好。
他领着一家人挖土搬山。
他们挖的挖,抬的抬,干得非常起劲。
邻居们看见了,也都过来帮忙。
一个才七岁的孩子,也蹦蹦跳跳地跑来了。
智叟看见他们干得又苦又累,就对愚公说:“两座大山这么高,你又年老体弱,怎么能把它们搬走呢?”愚公笑着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以后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不停地挖下去,还怕挖不平吗?天帝知道了愚公移山的事,很感动,就派了两个力大无穷的神仙把两座大山搬走了。
从此,这里的人们出门再也不用绕道了。
2.小学二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会认读6个生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存四字词语,重点学习((式叠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在浏览中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课外资料知道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3、使学生知道:凡是对人民有益的事,不管怎样艰险,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就可以够克服一切困难,把理想变为现实。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在生活中,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情,总会获得成功的。
三、教学难点知道这个故事告知人们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四、教学准备生字生词卡片。
五、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进程:(一)质疑导入。
1、出示课题,你们了解愚公吗?谁能介绍介绍你知道的愚公?2、“移”是什么意思?你还可以用它组什么词?3、环绕着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4、教师梳理学生提的问题。
《愚公移山》课文分析[学习目的]1. 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2. 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学习过程]一、简介1. 课文《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2. 文体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非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中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散文中有不少此类作品,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寓言中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寓意深刻。
3. 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
今本《列子》是东晋太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一百三十四则,题材较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二、思考1. 列子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2. 《愚公移山》的文体有什么特点?3. 愚公在课文中发表了什么观点?4. 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掌握哪些字、词?三、生字正音记形。
太行(háng)万仞(rèn)惩(chéng)山北之塞(sè)汝心(rǔ)曾(céng)不能诸(zhū)箕畚(jīběn)荷(hè)担孀(shuāng)妻始龀(chèn)智叟(sǒu)穷匮(kuì)亡以应(wú)一厝(cuò)雍(yōng)南四、课文分析第1段1.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愚公移山》课文分析1、各段段意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
——背景作用:交代故事背景,为下文移山、负山作铺垫。
第二段段意: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开端第二段:一层:愚公为改善交通条件,向家人提出移山的主张。
第二段:二层:写解决土石的方法。
第二段:三层:写移山的艰难和众人的支持。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
——发展第四段:写愚公精神感动天帝,移山愿望实现。
——结局本段作用 ( 1 ) 结构上:照应开头,结束全文。
( 2 ) 内容上: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古代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幻想方式,它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神,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2、对待移山,愚公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 ?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智叟认为人力有限,不能改变自然,愚公认为人定胜天;智叟用短浅、停滞观点看问题;愚公用长远、发展观点看问题。
3、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4、概括愚公及智叟的形象及用意。
愚公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他有长远眼光,有坚强的毅力,思想坚定,有奉献精神。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
他自以为是,傲慢、武断,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
用意:作者反用其意,是带有明显讽刺意味的。
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智叟的“智”反衬愚公的“愚”,加重了对比色调,并增加了讽刺的色彩。
5、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
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愚公移山》课文赏析《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的名篇,它以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意义,向人们展示了坚持与毅力、智慧与勇气的力量。
以下是关于《愚公移山》的详细赏析,主要从故事背景与主题、人物形象塑造、寓言哲理深度、语言艺术特色、传统文化的体现、故事的教育意义和现代解读与启示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故事背景与主题《愚公移山》的故事源于《列子·汤问》,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险,带领家人挖山开路、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移走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题主要表达了坚持与毅力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决心和毅力,坚信只要持之以恒,最终定能成功。
二、人物形象塑造1.愚公:作为故事的主人公,愚公展现出了坚韧不拔、毅力顽强的形象。
他不畏艰难险阻,一心一意要把挡在家门口的两座大山挖掉。
这种精神不仅令人敬佩,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智叟:智叟是愚公的邻居,他嘲笑愚公的行动,认为愚公的行为是愚蠢的。
智叟的形象与愚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愚公的坚定信念和毅力。
3.天帝:天帝在故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他被愚公的毅力和精神所感动,最终帮助愚公将山移走。
天帝的形象展示了力量和智慧的结合,强调了坚持与毅力的重要性。
三、寓言哲理深度《愚公移山》的故事蕴含了丰富的哲理。
首先,它强调了坚持与毅力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能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
其次,这个故事传达了智慧和勇气的力量。
愚公和他的家人展现出了智慧和勇气,他们不畏艰险,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最后,这个故事还体现了团结的力量。
愚公和他的家人以及村民们团结一心,共同面对困难,最终取得了胜利。
四、语言艺术特色《愚公移山》的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
寓言以生动的叙述和对话表现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表达了寓言哲理。
语言富有韵律感,精炼有力,让读者容易理解和记忆故事的主题和哲理。
五、传统文化的体现《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它融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如坚毅不拔、勇往直前、团结互助等。
愚公移山课文讲解一、文学常识。
1. 出处。
2. 作者简介。
- 列御寇,亦作圄寇、圉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
二、课文内容分析。
1. 故事背景。
-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它们挡住了愚公一家出行的道路,使得愚公一家乃至整个北山地区的人们在交通等方面面临极大的不便。
这种背景设定为愚公移山这一伟大壮举提供了合理的前提。
2. 人物形象。
- 愚公。
- 目光长远:愚公深知这两座大山对子孙后代的阻碍,他不是只考虑当下自己的生活,而是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想要彻底改变这种被大山阻隔的状况。
例如他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种想法体现了他对家族未来的深谋远虑。
- 意志坚定:面对智叟的嘲笑,他毫不动摇自己移山的决心。
智叟以“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来讥讽他,但愚公坚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移山。
- 勇于挑战困难:两座大山高万仞,移山工程浩大,但愚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积极地采取行动,率领家人开始了移山的伟大工程。
- 智叟。
- 目光短浅:智叟只看到了愚公年老体弱,以及移山工程的艰巨,却没有看到人类改造自然的决心和力量。
他以静止的、短视的眼光看待问题,认为愚公移山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 自作聪明:他自认为比愚公聪明,以“叟”(老头)这样略带轻蔑的称呼来与愚公对话,还试图用自己的观点说服愚公放弃移山的计划,却不知自己的想法才是狭隘的。
3. 情节发展。
- 起因:太行、王屋二山阻塞交通,愚公决定移山。
- 发展:愚公率领家人开始移山,邻居寡妇的小孩也来帮忙,他们把土石运到渤海之尾。
- 高潮:智叟前来嘲笑愚公,愚公反驳智叟,阐述自己移山的坚定信念。
- 结局: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二子背走了两座山,愚公的愿望得以实现。
4. 主题思想。
- 人定胜天的思想: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表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信念。
《愚公移山》课文解析愚公移山课文解析《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传统故事中的一则寓言故事,以讲述愚公和他的家庭移山的故事为主线,通过逐字分析课文内容和深入理解其中的寓意,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教育启示和智慧。
(正文开始)愚公移山,是一则关于坚持不懈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北山,一座叫南山。
这两座山挡住了他家到外面的路,使他和家人的生活非常不便。
但愚公却没有灰心丧气,他下定决心要把这两座山挖去。
愚公这个角色有很多令人钦佩之处。
他坚信只要不断努力,就能战胜困难。
于是,愚公带领他的家人天天挖山,用小篮子一筐筐的运土石块。
虽然愚公这样的决心在一开始引起了周围人的嘲笑和不屑,但是愚公并没有因此而动摇。
他告诉自己和家人:“只要我们不停努力,我们一定能达到目的。
”虽然山的高度、底部土质的坚硬程度等等困难会增加任务的难度,但是愚公和他的家人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
他们日复一日地坚持不懈,终于引起了神仙的注意。
神仙被愚公的坚持和努力所感动,决定帮助他们。
于是,神仙在夜晚时分,借助神奇的力量,把北山和南山一齐搬走了。
故事中的寓意是: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是成功的关键。
愚公通过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就能够克服各种困难,达到目标。
这个故事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和启示的工具。
它是告诉人们,生活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有决心和毅力,就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取得成功。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还可以引申出更多的寓意和启示。
比如,我们可以看到愚公所代表的不仅是个人,更是团队、民族或者国家。
他们秉持着同样的坚持和决心,共同攻克各种困难和挑战,使得整个团队、民族或者国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回想自己的生活,也许我们并没有遇到需要挖山的困境,但是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
无论是学业上的困难,还是工作中的压力,亦或是家庭生活的种种问题,都需要我们保持坚持和努力的品质,才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最后,我们要感谢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带给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愚公移山》课文简析《愚公移山》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原文无标题。
全文四段。
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
这是故事的背景[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商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太行:山名,亦写作“太形”。
王屋:山名,其山三重,状如屋,故名。
方:方圆,见方。
“万仞”极言二山之高峻。
河阳:黄河北岸。
“河”在上古是黄河的专称。
“阴”“阳”用于表山水位置时,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水南为阴。
这一段用今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社托愚公形象的高大,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定和勇气也就越突出,写一二山的地理位置,用一不“本”字与后文呼应;言外之意,这两座山如今已不在那里,这就自然引出下面的故事第二段,写愚公不畏艰难,毅然率子孙移山。
这是情节的开端。
可以分为三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交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意见北山愚公”是虚拟人名。
且:时间副词,将近。
面山:面对着山。
“面”在这里用如动词,是对着的意思。
而:连词,连接状语“面山”与谓语动词“居”。
迁(yu):迁回曲折,绕远路。
“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中的“之”字都是结构助词,“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两个词组都作“惩”的宾语。
室:家,这里指全家人。
谋:商量。
汝:第二人称代词,这里表复数,指全家人。
险:险阻,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汉阴:汉水南岸,“汉”在上古是汉江的专称。
相许:赞成他相,指代性副词,代愚公。
许,赞成,同意以上第一层,写愚公为改善交通条件,向家人提出移山的主张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