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格因素在心理应激中的影响
- 格式:docx
- 大小:17.12 KB
- 文档页数:2
护理心理学重点:实践中的心理问题,以实施最佳护理的一门应用科学。
研究任务:(1)研究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
(2)研究各种疾病的病人心理行为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的心理表现。
(3)研究和应用心理评估的理论和技术。
(4)研究心理护理方法和技术。
(5)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内容和方法。
(6)研究护士心理品质及其培养。
(1)构造主义: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
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2)功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
代表人物有杜威和安吉尔等人。
主张研究意识。
(3)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应用试验方法。
(4)格塔式心理学: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主张整体,但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5)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院医生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等。
意识、前意识、前意识。
(6)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等。
主张心理学必须说明人的本质,研究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
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注意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绪与情感)意志过程人格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特征: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6.记忆: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以后的再现(再认、回忆)的心理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按记忆时间,可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0.25~2s)、短时记忆(5s~2min)和长时记忆(1min以上到终生)。
、保持、再现(再认: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确认,回忆: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在头脑中重现。
)度、事迹材料的系列位置、识记者的态度等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8.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临床⼼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章⼀、选择1、作为科学⼼理学的⼀个分⽀学科,临床⼼理学开端于()A20世纪中叶 B19世界中叶 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2、中国临床和⼼理咨询师的培养分为两种⽔平,这两种⽔平是()A学⼠和硕⼠B学⼠和博⼠C专科和本科D硕⼠和博⼠⼆、判断1、⼼理治疗的近代史起源于的⼼理分析(×)2、⼀般认为,现代的⼼理测验是从19世纪开始的(√)三、填空1、作为临床⼼理学的三⼤基础学科是、、。
2、年,witmer在宾⼣法尼亚⼤学创办了世界上第⼀间⼼理诊所,并⾸先应⽤临床⼼理学这个术语,标志着临床⼼理学学科的正式诞⽣。
四、名词解释1、临床⼼理学2、⼼理师3、⾏为医学三、基础⼼理学科、⽣物学科、社会科学;1896四、1、临床⼼理学被看作即提供⼼理学知识,也运⽤这些知识去理解和促进个体或群体的⼼理健康、⾝体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理学分⽀学科之⼀,它更加偏重于个体和群体的⼼理问题的科学研究和严重⼼理障碍的治疗。
2、⼼⾥师指系统学习过临床或咨询⼼理学的专业知识、接受过系统的⼼理治疗与咨询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实践督导,正在从事⼼理咨询和⼼理治疗⼯作,且达到本标准关于⼼理师的有关注册条件要求,并在中国⼼理学会有效注册的专业⼈⼠。
3、⾏为医学是涉及(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为科学同⽣物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开发与整合,以及将这些被整合了的知识和技术⽤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多学科交叉领域。
⼆章⼀、选择1、就因果关系推论的效度⽽⾔,()A准实验研究⾼于前实验研究,⽽真实验研究⼜⾼于准实验研究B前实验研究⾼于准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于真实验研究C准实验研究⾼于前实验研究,⽽前实验研究⼜⾼于真实验研究D前实验研究⾼于准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于真实验研究2、下⾯⼏项中哪⼀项不属于临床⼼理学的研究⽬的()A检验变量之间关系B对⾏为进⾏描述C估计总体参数D探讨⼼理咨询技巧⼆、判断1、流⾏病学研究从群体的⾓度探寻疾病和健康现象,探索从健康变为疾病的影响因素和同疾病转归有关的因素(√)2、在临床⼼理学实验研究中,⼤多数研究者采⽤准实验设计(×)3、实验法最适⽤来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4、在临床⼼理学研究中,训练有素的研究者可以直接观察到在受试者内⼼的⼼理活动(×)三、填空1、研究设计的四种基本形式是、、和。
的情绪性应激反应contents •情绪性应激反应概述•焦虑情绪应激反应•抑郁情绪应激反应•愤怒情绪应激反应•恐惧情绪应激反应•综合干预策略与实践目录情绪性应激反应概述定义与特点定义特点发生原因及机制原因机制应激源作用于个体后,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调节,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包括情绪性应激反应。
影响因素分析01020304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既往经历临床表现与分类临床表现分类焦虑情绪应激反应焦虑定义及表现形式定义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以应付的不愉快情绪。
表现形式精神上表现为紧张、不安、提心吊胆、害怕、忧虑等;躯体上表现为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颤抖、面色潮红等。
焦虑产生原因分析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生活事件等。
如自卑、过于追求完美、性格内向等。
如疾病、药物使用不当等。
如认知偏差、情绪调节能力不足等。
环境因素个性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心理影响生理影响行为影响社会功能影响焦虑对身心健康影响缓解焦虑方法探讨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生物反馈疗法药物治疗抑郁情绪应激反应抑郁定义及表现形式定义表现形式抑郁产生原因分析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抑郁对身心健康影响身体健康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增加患病风险;影响睡眠质量,导致精神萎靡。
心理健康降低自尊和自信心,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严重时可能导致自杀念头和行为。
使用抗抑郁药物,如SSRI 类药物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社会支持自我调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治疗等,帮助患者调整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家庭、朋友的支持和理解,参加社交活动等,有助于缓解抑郁情绪。
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保持规律作息和健康饮食;积极面对生活挑战,保持乐观态度。
缓解抑郁方法探讨愤怒情绪应激反应愤怒定义及表现形式愤怒定义表现形式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生理因素030201愤怒产生原因分析愤怒对身心健康影响心理影响生理影响行为影响缓解愤怒方法探讨认知重构情绪调节社会支持专业治疗恐惧情绪应激反应恐惧定义及表现形式定义表现形式心理学因素个体的认知评价、过往经历、性格特点等心理因素也可导致恐惧情绪的产生。
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第四次作业答案前段时间有些忙,抱歉。
另外,我们考试时心理学都是考核册上的原题,哈哈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四)作业一一、名词解释1、人格:综合中西方学者的观点,可以将人格界定为: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气质和性格:气质指的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特点和差异的组合。
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
3、认知风格: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信息加工方式。
4、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可以定义为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行为特点、人格特征、社会角色、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的看法和观念的总和。
5、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6、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7、从众:从众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变化。
也就是说个人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观点,转变为采纳大多人的看法。
8、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2005)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良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有能力从事富有成效的工作,并且能够为自己所处的社区做贡献”9、适应性障碍和人格障碍:适应性障碍是一种以情绪障碍为主的主观痛苦体验或情绪紊乱状态,同时伴有适应不良行为或生理功能障碍。
当个体所特有的人格特征持久而显著地偏离正常,并由此引起较严重的痛苦状态或明显影响社交和职业功能时,就是一种人格障碍。
10、心理辅导:心理辅导主要是指在学校中进行的,由心理辅导者与来访的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过程。
人格心理学(二)引言概述: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学科,它探索了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并揭示了人格与个体行为、情绪以及其他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人格心理学的相关内容,重点包括个体差异、人格理论、人格评估以及人格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一、个体差异1. 遗传因素对个体差异的贡献2. 环境因素对个体差异的影响3. 文化因素与个体差异的关系4. 年龄对个体差异的影响5. 性别对个体差异的影响二、人格理论1. 特质理论对人格的解释- 基本特质模型的提出- 五大人格特质的研究及其意义- 个体差异与人格特质的关系2. 动机理论对人格的解释- 弗洛伊德的精神动力学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对人格发展的影响3. 自我概念理论对人格的解释- 卡尔·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 自尊对人格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对人格发展的作用4. 行为主义理论对人格的解释- 奖励和惩罚对人格塑造的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行为主义对人格变化和调整的观点5. 文化心理学对人格的解释- 文化对价值观念与个体差异的影响- 文化对情绪表达与人格类型的塑造- 跨文化研究对人格理论的挑战三、人格评估1. 个案分析法- 临床访谈的重要性和技巧- 心理测验在个案分析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的局限性和优势2. 问卷调查法- 标准化问卷的设计和使用- 主观性评估在问卷调查中的问题- 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方法3. 行为观察法- 自然观察与结构化观察的区别- 行为观察的样本选择与观察技巧- 行为观察的主要限制与改进4. 实验研究法- 实验设计与人格研究的关系- 实验条件对个体行为与人格的影响- 实验研究的数据分析方法5. 脑成像技术在人格评估中的应用- 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与优势- 结构磁共振成像与脑区功能的关系- 脑成像技术在人格与心理问题诊断中的局限性四、人格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 教育领域中的人格心理学应用- 个体差异对学习与教学的影响- 人格评估在教育干预中的作用- 人格发展与学业成就的关系2. 职业发展中的人格心理学应用- 职业性格测评在职业选择中的作用- 职业导向与个人发展的匹配度- 增强工作满意度的人格发展策略3. 临床心理学中的人格心理学应用- 人格评估在诊断精神障碍中的意义- 个体差异对治疗计划和干预方案的影响- 人格发展与心理治疗的关联4. 组织行为学中的人格心理学应用- 人格测试在招聘与选拔中的应用- 领导者个性与组织氛围的塑造- 团队合作与成员个体差异的关系5. 健康心理学中的人格心理学应用- 人格特质对应对压力和养生行为的影响- 个人倾向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人格干预在健康促进中的作用总结:通过对个体差异、人格理论、人格评估以及人格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的概述与阐述,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并且对人格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有更深入的认识。
医学心理学论文论性格与心身疾病的关系姓名:***班级:11级E本7学号:**********性格与心身疾病的关系摘要:个性特征决定人对应激源的认知与评价,与应激反应的形成和程度有关,影响适应和应付,决定情绪反应的形式,这一切与身心疾病密切相关。
应激反应、适应应付、情绪等对生理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各种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身心疾病性格应激反应情绪 A型性格 B型性格 C型性格 D型性格 E型性格正文:一、性格与与心身疾病的联系性格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
性格是个体中鲜明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也是人格中重要的心理特征,反映了一个人的本质属性,具有核心意义。
国内外的研究证实,性格与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公认的心理疾病的发病基础。
心身疾病是指以躯体症状为主,心理社会因素与个性特征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心理行为治疗的作用非常显著的一类疾病。
个性特征决定人对应激源的认知与评价,与应激反应的形成和程度有关,影响适应和应付,决定情绪反应的形式,这一切与身心疾病密切相关。
应激反应对人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心理影响。
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成为应激的心身反应。
应激反应过后,亚适应和不适应这两种结果会对生理产生不良的变化,影响健康。
情绪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从身心疾病的病因学来看,心理社会因素对机体的影响主要是以情绪反应为中介实现的。
而个性影响着紧张刺激对人体的作用意义,造成程度不同的心理压力,决定不同的情绪反应,表现为情绪的强度、情绪的稳定性、情绪的倾向性、情绪的持久性等方面的差异而不同的情绪反应又作为中介因素导致不同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中介,从而产生不同的心身疾病。
二、性格类型与心身疾病A型性格:易患冠心病、高血压,也与中风、脑血管疾病、消化道溃疡等疾病相关。
临床心理学14--应激心理第四章应激心理学现代社会变迁越来越快,人们面对知识爆炸及价值观念改变,每日要不断地接受各种信息,其中也包括许多前所未有的负性的或紧张的信息,导致心理压力很大,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应激反应也越来越多。
据统计,在工业化国家,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是与应激反应有关的心身障碍。
因此,应激心理是临床心理学十分关注的一个领域。
第-节应激的概述一、应激的概念应激是机体遭受各种有害因素侵袭时所发生的心理及生理的变化。
应激不是刺激,而是由各种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导致的一种反应,是一种心理生理的紧张状态,有人将其形象地描述为战斗状态。
也就是说,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认知、评价)到环境(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作出适应或应对的过程。
近年来,对于应激的研究不仅仅只关注于其生理反应,而且已经扩大到应激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方面。
二、应激理论及其研究发展过程(一)从生理学观点看应激理论1、贝尔纳德的适应研究。
19世纪中期,贝尔纳德致力于身体恒常性功能的研究。
他研究所有生物共同的特征,他发现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独立的生物体都会采取最适当的方法维持生命,并控制内部环境使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比如,人吃各种各样的食物而血液中的组成成分却保持恒定不变。
虽然气温变化,但人的体温大致上保持恒温,生物生存的环境虽有变化,而体液中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仍然维持在一定状态中,等等。
贝尔纳德认为这些现象都是生理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2、坎侬应激研究。
20世纪初(1914),美国哈佛大学生理学家坎侬最早提出了"应激"这一名词,他研究人类和动物对危险事件的反应,提出"应急"理论时使用过"重大情绪应激"及"瞬时应激"的概念。
坎侬提出体内平衡的概念,意思是指生物体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保持内部环境稳定的能力,此能力与植物神经系统有关。
植物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使全身机能紧张的是交感神经,缓和全身机能使之"休息"的是副交感神经,二者保持协调以维持机体的稳定性,这就是体内平衡概念。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今天整理关于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
心理应激是指来自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各种事件, 被大脑皮层接受, 在认知、人格特征等因素的作用下, 大脑将刺激信号加以转换成为抽象观念, 并进行加工、处理、储存, 再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而导致各种疾病。
一、认知评价:对事件全部的认识过程, 在心理应激的发生和强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步认知评价模式包括:1.初步评价评价自己是否受到威胁;在应激事件发生后判断自己是否会因此受到相关的刺激和威胁。
2.次级评价评价和选择应对方式;经过初步评价之后, 发现自己受到威胁之后, 进行应对, 主要是针对应激事件选择相对应的应对方式。
3.认知性再评价发展-反馈-评价;根据自己的处理方式和应激事件的反馈, 进行进一步的评价, 尽量将自己受到的刺激降至最低。
二、社会支持:来自家庭、亲友和社会各界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影响社会支持的因素:个人和社会的交换感是否平衡;公共定向人格, 如助人为乐等。
三、人格特征:可分为1.A、B、C行为类型。
A型性格人争强好胜, 报复心强, 容易发生应激反应, 易患冠心病等。
B型性格人协调性较好, 该型人格属较松散、与世无争, 对任何事皆处之泰然。
C型性格和A型性格相对, 害怕和周围人产生误解和冲突, 容易掩饰自己的情绪, 此类人格患者易出现癌症等疾病。
2.坚韧人格:该类人格有奉献、控制、转变特征, 有较强的心理应激的能力。
3.非理性非逻辑的人格:该类人容易出现心理应激, 但是此类人格病人难以进行正常的沟通。
四、刺激的可控制性和可预测性。
1.可控制性指对压力事件有控制能力, 能减轻应激和损害。
2.可预测性是指预测压力事件的发生, 即使个体不能控制, 通常也能减轻相应的伤害。
应激反应障碍的症状和心理影响应激反应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是由于遭遇创伤事件或极端压力引发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异常所引起的。
这种心理疾病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并严重干扰其日常生活。
本文将介绍应激反应障碍的症状及其心理影响。
一、症状描述应激反应障碍患者常常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在遭受创伤事件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时间长短因人而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症状描述:1. 回忆与闪回:患者会反复回忆起创伤事件,或在实际生活中出现闪回。
这可能包括记忆片段、噩梦或幻觉,导致他们无法摆脱创伤的影响。
2. 强烈的情感反应:患者可能感到情绪波动剧烈,情绪脆弱,并常常出现对潜在威胁不适宜的过度恐惧或愤怒。
3. 焦虑和恐惧:患者可能感到持续不安、担心和恐惧,对平常事物的看法变得极具负面。
他们可能经常遭受紧张和神经质的状态。
4. 睡眠障碍:患者可能遭受失眠、多梦或噩梦的困扰。
他们睡眠质量下降,或者无法保持正常的睡眠模式。
5. 注意力与记忆问题:患者可能难以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下降。
这种注意力和记忆问题可能影响到他们正常的工作和学习能力。
6. 焦虑地避免触发因素:患者可能对引起创伤事件回忆的人、地点或活动产生过度焦虑,从而选择性地避免与这些因素有关的环境。
二、心理影响应激反应障碍的心理影响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影响:1. 社交障碍:患者可能因为焦虑、抑郁和病态恐惧感而回避社交场合。
这种障碍可能导致他们与他人的关系疏远,使其感到孤独和孤立。
2. 工作和学习困难:应激反应障碍患者可能无法集中精力,并且记忆力下降,使得他们在工作和学习上遇到困难,丧失了原有的能力和效率。
3. 负面情感:患者可能陷入抑郁、愤怒和悲伤的情绪中,对生活失去乐趣和兴趣。
他们可能变得非常敏感,易怒和情绪不稳定。
4. 自我身份认同问题:由于创伤的影响,患者可能感到对自己的身份和人格有一种疏离感。
他们可能在重新建立对自身的认同方面遇到困难。
2019 四川省医师定期考核免费学习-人文医学 (1)答案总分数: 100 分总时间: 60 分钟1.心理现象的发生具有以下哪个特点[1 分]A生物体能接受外界刺激时,就产生了心理现象B生物体对于外界反应具有感应性,表明出现了心理现象C生物体对于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信号能做出反应时,表明发生了心理现象D一切有生命的物质都具有心理现象E生物体能接受外界刺激时,就产生了心理现象和一切有生命的物质都具有心理现象【正确答案是】 C2.心理应激反应中的核心影响因素是[1 分]A体质B认知因素C文化程度D个性特征E体质和个性特征【正确答案是】 B3.关于医务人员的同情感,以下错误的是 [1 分]A它是医务人员发自内心的情感B它是促使医务人员为患者服务的原始动力C它是医德情感内容中低层次的情感D它是责任感的基础E它比责任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正确答案是】 E4.反映医患之间权利关系的正确观点是[1 分]A强调维护医生的权利B强调维护医院院长的权利C强调维护护士的权利D强调维护患者的权利E强调维护家属的权利【正确答案是】 D5.为保证心理评估的最佳效果,以下措施中正确的是 [1 分]A让评估者挑选自己喜欢的受试者进行辅导B评估者自己规定测试的时间长度C在人来人往的公共场所进行测试D充分激发受试者的参与动机E选择受试者最疲劳紧张时进行【正确答案是】 D6.以下符合临终关怀伦理原则的做法是 [1 分]A想方设法延长病人的生命,以使其获得更长的寿命B研制更加安全可靠的药物,帮助病人安详辞世C由于临终病人生命质量通常都比较低,没有幸福可言,应及早放弃治疗D努力减轻临终病人的身体疼痛和心理不适,提高其生命质量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是】 D7.发生以下何项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时,医疗机构应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1 分]A可能是二级以上医疗事故的B可能是三级医疗事故的C患者因病死亡的D导致 1 人人身损害后果的E导致 2 人人身损害后果的【正确答案是】 A8.关于对受试者产生意外损伤的公平赔偿应遵循的原则,下列哪项除外[1 分]A事实清楚B责任分明C结论准确D照顾弱者E赔偿有章【正确答案是】 D9.马斯洛认为需要的最高层次为[1 分]A归属与爱B自我实现C尊重D安全E生理【正确答案是】 B10.给恋物癖者使用电击的治疗方法属于[1 分]A家庭脱敏B冲击疗法C厌恶疗法D松弛疗法E自由联想【正确答案是】 C11.关于团队的表述,下列不正确的是 [1 分]A每个成员和其他成员的工作都密切相关B成员之间的工作绩效相互依赖C团队成员要将个人目标让位于团队目标D绩效评估以个人表现为依据E在各种决策过程中,每个成员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与团队中的领导者一起,共同承担责任【正确答案是】 D12.家庭成员对于患者的过度照料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是[1 分]A患者按时服药B患者情绪低落C患者过分依赖D患者顺利随诊E家庭关系紧密【正确答案是】 C13.某病人易焦虑抑郁,过分敏感,遇挫折有较强烈的情绪反应。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人格特质的关联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在遭受创伤经历后出现的心理障碍,它可以对一个人的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创伤后应激障碍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联。
本文将探讨这种关联,并讨论其对治疗和预防PTSD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人格特质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具体而言,一些人格特质可能增加患上PTSD的风险,而其他人格特质则可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首先,外向性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存在负相关。
外向性是指个体对外部刺激的积极反应和寻求刺激的程度。
研究发现,外向性较高的个体在遭受创伤后更容易适应和恢复,相对于外向性较低的个体,他们更有可能积极面对困境,寻求社会支持,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因此,外向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上PTSD的风险。
其次,神经质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存在正相关。
神经质是指个体情绪不稳定、易焦虑和易受压力影响的程度。
研究表明,神经质较高的个体在遭受创伤后更容易出现PTSD症状,并且更难以从创伤中恢复。
这可能是因为神经质较高的个体对创伤事件更加敏感,更容易受到负面情绪和回忆的困扰。
因此,对于神经质较高的个体,及早的干预和治疗可能对预防和减轻PTSD症状至关重要。
此外,研究还发现,应激性事件前的人格特质也可能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个体的自尊水平和应对方式可能影响其在遭受创伤后的适应能力。
具有较高自尊水平的个体可能更有自信和积极的态度来应对创伤事件,从而减轻PTSD症状的发展。
而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个体,如积极寻求社会支持、接受心理治疗等,也可能更容易从创伤中恢复。
了解人格特质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的关联对于治疗和预防PTSD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评估个体的人格特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患上PTSD的风险。
例如,对于神经质较高的个体,可以提供更早的干预和治疗,以减轻其症状的发展。
其次,通过干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能够降低患上PTSD的风险。
试论人格因素在心理应激中的影响
临本(3)班
刘海平
6903212124
摘要: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的总和;心理应激是指个体在应激源的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
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而心理应激反应受到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人格特征、认知评价的
影响,通过心理应激“系统”模型可知,人格在应激反应中具有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人格、心理应激、应激反应
正文:
在探寻人格因素在心理应激中的影响时,我们可以从人格特征和大五人格
两方面进行研究。
尽管人们对人格的理解不仅一致,但都强调人格具有相同的特征。
人们通
过大量的有关应激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实验研究提示,这些人格特征与社会支持、生活事件、应对方式、认知评价相互影响,从而影响心理反应。
人格特征
它包括独特性与共同性、社会性与生物性、稳定性与可塑性、整体性,在心理
应激“系统”中是否失衡起核心作用;它可以影响认识,也直接影响其他应激
因素,在心理应激“系统”平衡与失平衡中起到核心作用。
人格特征可以影响个体对生活事件的感知,有时甚至可以影响生活事件的
形成;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个性倾向性,以及能力和性格等个性心理特
征因素,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影响个体在应激反应下的初级和次级评价,人格个
性有缺的人往往存在非理性的认知偏差,可导致较多的心理症状;人格特征影
响应对方式,在人们对生活事件的感知存在差异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活
动的倾向性即应对方式;人格特征间接影响客观社会支持的形成,也直接影响
主观社会支持和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水平,一个人在支持别人时,也在为获取别
人对自己的支持打下基础。
在人格特征的影响下,个人的一定情况下对待生活
事件的认知评价、处理方式具有一定的规律,可获得一定的社会支持。
而生活
事件、社会支持、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只有在长时间的作用下,才会改变个人
的人格特征。
而根据系统模型定义心理应激为: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理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
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就是心理应激。
由于同一个
人在一定时间段内,其人格特征几乎不变,通常改变的是生活事件认知评价、
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从而导致系统失衡,引起心理应激。
在心理应激过程中,人格特征与各种应激因素间存在广泛联系,由于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变化程度超过其在人格特征情况下的适应度,则会引起失衡,
而人格特征与各应激因素的失衡程度的大小,也会影响到应激反应的性质与程度。
20世纪90年代,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人格五因素模式,被称为“大五人格”,其包括:外向性、随和性、尽责性、神经质和开放性5部分。
外向性表示人际互动程度、对刺激的需要以及获得愉悦的能力,它一端是
极端外向,另一端是极端内向。
外向者爱交际,表现得精力充沛、乐观、友好
和自信;内向者的这些表现则不突出,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们就是自我中心的和
缺乏精力的,他们偏向于含蓄、自主与稳健,在心理应激过程中,外向者在其
他人面情绪客观表现较明显,遇到挫折时更可能积极主动面对;外向者倾向于
说话的同时思考,不喜欢与外界过多接触,在生活事件处理中,其表现为沉默、严肃、较安静。
随和性考察个体对其他人所持的态度,这些态度一方面包括亲近人的、有
同情心的,另一方面包括敌对的、复仇心重的。
随和性高的人对人性持乐观的
态度,相信人性本善,其乐于助人、可靠、富有同情;随和性低的人则把自己
的利益放在别人的利益之上,其多抱敌意,为人多疑。
在心理应激表现中,前
者注重合作而不是竞争;后者喜欢为了自己的利益和信念而争斗。
尽责性指我们控制、管理和调节自身冲动的方式,评估个体在目标导向行
为上的组织、坚持和动机。
处于维度高端的人做事有计划,有条理,并能持之
以恒,心理应激方面表现为敌对与攻击;居于低端的人马虎大意,容易见异思迁,不可靠,心理应激易表现为恐惧、抑郁和逃避。
神经质反映个体情感调节过程,反映个体体验消极情绪的倾向和情绪不稳
定性。
高神经质个体倾向于有心理压力,不现实的想法、过多的要求和冲动,
更容易体验到诸如愤怒、焦虑、抑郁等消极的情绪。
得高分者比得低分者更容
易因为日常生活的压力而感到心烦意乱。
得低分者多表现自我调适良好,不易
于出现极端反应。
开放性描述一个人的认知风格。
对经验的开放性被定义为:为了自身的缘
故对经验的前摄寻求和对的理解,以及对陌生情境的容忍和探索。
开放性的人
偏爱抽象思维,兴趣广泛,其不墨守成规、独立思考;封闭性的人讲求实际,
偏爱常规,比较传统和保守,其多数比较传统,喜欢熟悉的事物多过喜欢新事物。
与所有特质人格理论一样,大五人格也不查明人类的行为机制,它更多地
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而不能解释人们为什么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但大五人
格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人的心理应激。
不清楚事物的来由,要预测它的走向是
比较难得,即使进行了预测,准确性也偏低,不理解自己为什么是这样的人格,我们也很难在职业中有效地扬长避短。
若自己在处理事件时有一个良好的心理
应激反应,我们就需一个好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