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社会实践领域 主题3 《生活茶艺》第2课时【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16 MB
- 文档页数:7
第1篇一、说教材《茶艺》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
本次活动的主题为“茶艺体验”,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茶的历史、茶的种类、泡茶技巧以及茶道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茶的种类;(2)掌握基本的泡茶技巧和茶道礼仪;(3)学会品茶,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参观、讲解、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品质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基本的泡茶技巧;(2)了解茶的种类和茶文化。
2. 教学难点:(1)茶道礼仪的掌握;(2)品茶时对茶味的品鉴。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茶文化有多少了解?今天我们来一起走进茶的世界,感受茶的魅力。
(二)新授1. 讲解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介绍茶的起源、发展、传播等。
2. 介绍茶的种类,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等,讲解每种茶的特点。
3. 讲解泡茶的基本技巧,包括茶具的选择、水温的控制、泡茶时间等。
4. 讲解茶道礼仪,如泡茶时的姿势、敬茶的方式等。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套茶具,进行泡茶实践。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
3. 学生相互交流泡茶心得,分享品茶感受。
(四)总结与反思1.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体验,总结泡茶过程中的收获。
2.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总结本次活动的亮点和不足。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茶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五、说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动手能力、合作精神等。
2. 结果评价:评价学生的泡茶技巧、茶道礼仪掌握情况,以及品茶时的表现。
生活茶艺教学设计思想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又是茶的发源地。
茶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五千年的历程。
中国茶的艺术,萌芽于唐,发皇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谓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一系统。
人们常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可见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同时,茶艺更是一种文化,一门艺术。
茶艺在汉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汉族茶文化。
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茶艺包括: 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
茶艺要真正体现出茶人之间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对宾客都有规范的要求。
做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与品质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赏茶。
作为主人,也要符合待客之道。
学生学习生活茶艺既可以传承我们五千年的茶文化,又可以养成健康、雅致的生活习惯。
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其年龄大约在十三岁左右,开始进入青春期,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 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健康更加受到家长的重视,而现在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平时的饮品主要是碳酸饮料,通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对学生开设《生活茶艺》这门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还能传承我们中国国粹文化。
在体验泡茶、品茶这一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
另外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能够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小组之间的比较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教学案例。
第1篇一、活动背景茶,作为我国国饮,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为了弘扬茶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特举办茶艺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茶的历史、茶文化、茶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活动目的1. 让学生了解茶的历史、茶文化、茶道,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 传承和弘扬茶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茶。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活动时间:2022年9月15日-16日活动地点:我校茶艺室四、活动内容1. 茶艺知识讲座邀请茶艺专家为学生讲解茶的历史、茶文化、茶道等知识,让学生对茶有更深入的了解。
2. 茶艺表演观看专业的茶艺表演,感受茶艺的魅力。
3. 茶艺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茶艺实践,学习泡茶、品茶、赏茶等技艺。
4. 茶艺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茶艺比赛,评选出优秀茶艺师。
5. 茶艺交流学生之间进行茶艺交流,分享茶艺心得。
五、活动流程1. 开幕式介绍活动背景、目的,宣布活动开始。
2. 茶艺知识讲座茶艺专家为学生讲解茶的历史、茶文化、茶道等知识。
3. 茶艺表演观看专业的茶艺表演,感受茶艺的魅力。
4. 茶艺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茶艺实践,学习泡茶、品茶、赏茶等技艺。
5. 茶艺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茶艺比赛,评选出优秀茶艺师。
6. 茶艺交流学生之间进行茶艺交流,分享茶艺心得。
7. 闭幕式总结活动成果,颁发优秀茶艺师证书,宣布活动结束。
六、活动成果1. 学生对茶的历史、茶文化、茶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提升,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3. 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增强。
4. 茶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茶。
七、活动总结茶艺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不仅了解了茶的历史、茶文化、茶道,还提升了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将继续传承和弘扬茶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茶。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茶文化第一课茶的起源和种类一、世界著名三大饮料:茶叶(中国)可可(南非墨西哥)咖啡(阿拉伯半岛的也门是世界上唯一咖啡出产地,三大咖啡栽培地区:非洲、印度尼西亚及中南美洲)二、茶文化的主要内容:茶的历史、茶的种类、茶与健康、茶具、茶艺茶道、茶与市场等三、茶叶的起源《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与茶文化著作,是茶之经典著作,书中明确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
”明确肯定神农氏作为中华茶祖的历史地位。
四、茶的种类1、根据茶叶的制作方法分:基本茶、再加工茶2、根据季节分为:春茶(指当年3月下旬——5月中旬)夏茶(指5月初——7月初)秋茶(指8月中旬——10月中旬)冬茶(指10月下旬以后开始采制的)3、以生长环境分为:平地茶和高山茶(高山出好茶啊)4、基本茶根据茶叶的制作方法和品质又分为六类: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青茶(又叫乌龙茶)黑茶五、中国的十大名茶:中国十大名茶由1959年全国“十大名茶”评比会所评选,包括西湖龙井(绿茶),洞庭碧螺春(绿茶),黄山毛峰(绿茶),庐山云雾茶(绿茶),六安瓜片(绿茶),君山银针(黄茶),信阳毛尖(绿茶),武夷岩茶(青茶),安溪铁观音(青茶),祁门红茶(红茶)。
名茶排名资料:最早的是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对中国名茶评比结果:西湖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君山银针、黄山毛峰、武夷岩茶、祁门红茶、都匀毛尖、铁观音、六安瓜片。
《解放日报》1999年1月16日刊登:江苏碧螺春,西湖龙井,安徽毛峰,安徽瓜片,福建铁观音,福建银针,云南普洱茶,福建云茶,江西云雾茶,恩施玉露(恩施玉露产于湖北恩施市东郊五峰山。
恩施玉露是中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是我国十大名茶。
美联社和《纽约日报》2001年3月26日同时公布: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都匀毛尖,庐山云雾,安徽瓜片,安溪铁观音,苏州茉莉花,蒙顶甘露(是四川名茶,蒙顶山上最好的茶),是中国的十大名茶。
中学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岭南茶艺我来学》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课是“广州电视课堂”中学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线上教育课程。
为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号召,基于七年级学生在家学习的特殊情况,学生学习利用自身劳动技能服务他人,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快乐。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我意识,注重自我形象,会对茶艺礼仪之类的社交技能感兴趣。
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渴望与他人分享劳动成果,得到他人认可。
学生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对自身文化有一定认同感。
三、教学目标价值体认1.通过泡茶的劳动体验,获得“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劳动价值体验;2.在茶艺分享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快乐。
责任担当1.通过为他人泡茶,学会主动与他人分享劳动成果;2.感受与家人分享茶汤的快乐。
问题解决1.了解基本的茶知识、岭南茶文化知识;2.掌握茶艺十二式泡法;3.了解基本的行茶礼仪。
创意物化 1.根据不同季节时令选择冲泡的茶种;2.对茶席作简单的设计。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茶艺十二式泡法教学难点:茶艺十二式泡法五、工具及资源准备茶盘——乘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茶碗、茶杯——准备“三才杯”。
;茶海——即公道杯。
茶则——用于把茶从茶叶罐中取出,倒入茶碗中。
水方——也叫水盂、建水,盛放用过的水和茶渣茶巾——用棉麻等易吸水的纤维做成,酌茶前将茶壶或茶海底部的杂水擦干,也可擦拭滴落桌面的茶水。
煮水器——用来煮沸开水六、教学过程(一)劳动情境导入1.介绍岭南茶文化(1)岭南山区,雾湿露重,适宜种茶;广东种茶始自唐代,最早在南海西樵山上移植茶种。
我们岭南有不少出名的茶种,比如潮汕的单枞茶、英德红茶等。
(2)十八世纪的一口通商更使中国茶文化从广州的十三行走向世界;当时的广州十三行作为清政府的唯一通商口岸,所有的对外贸易都只能在十三行进行。
而在对外贸易的商品中,茶叶占了贸易总额的70%以上。
(3)岭南俗重饮茶,茶文化冠绝全国。
第1篇课程名称:茶艺体验与实践课程目标:1. 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历史、起源和发展。
2. 掌握茶叶的分类、品质鉴别和泡茶的基本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礼仪意识。
4.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适用年级:七年级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1. 茶叶(绿茶、红茶、乌龙茶等)2. 茶具(茶壶、茶杯、茶盘、茶匙等)3. 茶叶知识介绍资料4. 音乐播放设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茶叶和茶具,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作用?”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茶叶和茶具的基本知识。
二、茶文化知识讲解1. 教师讲解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茶道精神。
2. 展示茶艺表演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茶艺的魅力。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三、茶叶分类与鉴别1. 教师介绍茶叶的分类方法,包括按发酵程度、产地、形状等分类。
2. 分发茶叶样品,让学生通过观察、闻香、品尝等方式进行鉴别。
3. 教师点评学生的鉴别结果,并讲解茶叶品质的鉴别技巧。
四、泡茶技巧学习1. 教师示范泡茶的基本步骤,包括选茶、洗茶、泡茶、品茶等。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泡茶技巧,并进行实践操作。
3.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
五、总结与反思1.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茶艺知识。
2.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二课时一、茶艺实践1. 学生分组进行茶艺实践,每组选择一种茶叶进行泡制。
2.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泡茶技巧。
3. 学生展示泡茶成果,互相品鉴。
二、茶艺表演1. 学生分组进行茶艺表演,展示所学茶艺知识。
2. 教师和同学担任评委,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分。
3. 表演结束后,评选出最佳茶艺表演奖。
三、茶艺知识竞赛1. 教师出题,组织茶艺知识竞赛。
2. 学生分组参加竞赛,巩固茶艺知识。
3. 颁发奖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四、总结与拓展1. 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成果,分享茶艺体验。
初中综实自主开发教材《茶艺》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余饭后”是人们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可见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管我们以前是如何放肆的喝茶,茶仅仅是作为一种解渴或助食的饮料而存在。
然而自唐宋以来,喝茶在文人雅士眼中却是十分雅致的事情,到现在已发展到茶艺。
同样是喝茶,从好茶的清香醇味中寻求一份超托凡俗的气质,并且籍著细致的冲泡过程,精巧的茶具配搭,体会从传统汩汩流出的闲情,欣赏好茶的内涵,从中陶冶个人的胸襟,达到一种平静和谐的心灵境界,作为一名初中学生有必要了解茶艺文化,并会进行茶的一般冲泡技艺。
首先通过“十大名茶知多少”的活动,了解茶的分类,在此基础上,了解茶叶的冲泡,加深体验,并学习如何品茶,通过对中国茶文化的熏陶,培养给学生审美情操。
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茶艺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冲泡品茗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什么是茶艺并掌握茶的分类(2)掌握茶叶的冲泡方法。
(3)掌握品茶的艺术,在生活中,处处发现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让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形成合作意识,积极参与小组学习,讨论,认真完成分派的任务。
(2)制定活动方案,形成初步的规划能力。
(3)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跨组交流中实现资源共享,使双方达到共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中国茶艺文化的熏陶,培养给学生审美情操。
三、教学策略分析1.教法建议:(1)情境教学法: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任务驱动法: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生活引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
2.学法建议:(1)自主探究法:通过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自主完成调查研究,了解与我们关系密切的茶艺文化。
(2)合作学习法:发挥小组合作优势,集体讨论,思维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