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杜甫的生平及诗的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杜甫《绝句》古诗讲解和赏析小学生必学古诗词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广泛流传,深受后人喜爱。
其中,《绝句》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杜甫的生平背景、诗歌主题、艺术特点以及诗句赏析等方面,对《绝句》进行讲解和赏析。
杜甫的生平背景杜甫生于唐代贞元四年(712年),逝世于唐代开元二十五年(757年)。
他是一个充满激情和使命感的作家,经历了盛世的兴衰,目睹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这些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
他饱受贫困之苦,多次辗转于各地,时常在逃亡中写下他的诗歌,抒发着内心的哀愁和对社会的忧患。
《绝句》的主题《绝句》是杜甫的一首短诗,字数有限,但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却非常丰富。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动荡和人民痛苦的忧虑之情。
通过对社会和个体命运的思考,杜甫试图唤起人们对苦难和困境的关注,进而引起人们的反思和改变。
艺术特点1. 凝练的语言:《绝句》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字字数相等,使整首诗达到了形式上的对称美。
2. 抒发真情:杜甫以真实的感情表达诗中的主题,借助短小而深刻的语句,传递出对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的深深忧虑。
3. 借景抒发:杜甫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观来体现他内心的情感。
《绝句》中,他以连绵的山峦和辽阔的河水,表现了社会动荡带来的痛苦和无常。
诗句赏析1. "登高壮观天地间"——这句诗描绘了作者登高远望的场景,展现了他对世界的壮丽景色的震撼。
这句诗字体雄浑有力,通过"登高"二字,体现了作者对远大理想的追求。
2. "心随材亦复然"——这句诗中的"心随材"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和心灵的困扰。
"亦复然"则暗示了无奈和痛苦的现实。
3. "日落馀辉起烟波"——这句诗通过对夕阳余晖和起伏的烟波景象的描绘,表达了社会动荡的苦难和人民的痛苦。
作者通过这种对景物的感受,引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杜甫的简介资料及诗词名句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以其深邃的思想和自由的写作风格而广泛地被称为“诗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了解他的生平记述及其著名的诗词名句。
杜甫,唐代中期的诗人,生于公元712年,逝世于公元770年,享年58岁。
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但在年轻时考取了进士,成为了一名官员。
之后,他辗转于各地,为国家的忧患和人民的疾苦倾注了大量的情感和热泪。
而在他的诗词中,也常常反映出这些社会事件和矛盾的症结,并表达了他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看法。
作为一名伟大的诗人,杜甫的作品数量相当丰富,数量超过了1,000首左右,分为山水田园、赋史论、咏史怀古、悲愤抒情、人生哲理、政治思考等多个方面。
他的文笔宏大、气度豁达,清新自然,而且关注的问题较为广泛,深入人心,令人物哀,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深度。
在诗词名句方面,杜甫的作品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佳句,譬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等。
这些佳句不仅具有美好的语言艺术,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为人们赋予了深远的启示,意义重大。
在杜甫的创作中,可以看到他对于历史和社会状况的关注,以及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
他的诗歌悲愤壮怀,揭露了贫富不均,政治腐败,战争灾难等现象,唤起了人们的思考和反思。
同时,他也关注了边疆的战事和士兵们的生命,写下了很多具有民族精神和高尚情操的诗歌,充满了热爱和敬意。
总之,杜甫作为唐代卓越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不仅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一,更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诗词名句取天地之灵气,吐人间之疾苦,其思想于即变化的历史进程中显得格外深邃和卓越,他的诗作在至今为止,仍然被人们视作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和崇高精神体现。
杜甫的简介和作品风格分析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和李白合称为“李杜”,被誉为“诗圣”。
其诗歌立意高远,文采翩翩,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时代感受,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生于唐代天宝八年(公元712年),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出生,家世虽然不显赫,但是母亲的文化和人格对他的影响很大。
后来,由于父亲做官而家境稍微好转,他得以自由学习文化。
然而,由于时代的愈发动荡,他从官到庶的身份转变,也令他的生活异常艰辛。
他曾辗转于川、陕、湖、鄂、豫等省,历经流亡和逐渐消沉。
最终,他于公元770年左右在陕西成纪县逝世。
终年五十八岁。
杜甫的诗歌风格杜甫的诗歌创作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杜甫的诗歌家族化特征非常明显。
他的作品不仅在题材与意向上有高度的自觉性,而且有一流的艺术表现力。
同时,由于他的多个作品都涉及到他自己的经验,此种特点也增强了他的抒情性。
其次,杜甫的诗歌创作还表现出了他的时代属性。
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他用虔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表达出了深深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时代感受,对于那个时代充满着深刻的批判和思考。
最后,杜甫的诗歌创作还表现出了他高超的诗歌艺术性。
他不仅具备在诗歌形式上的创新和实验,更重要的是,他的创作完全受到了文学主义和哲学主义的影响,使其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杜甫的代表作品杜甫的代表作品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一是历史上的,另一个是文艺上的。
1、历史上的作品1)《望岳》:是杜甫的一首山水田园风光诗,描写了壮观的景象,表现了对祖国河山及巍峨的峰峦“顶天立地”的景观的赞美。
2)《春夜喜雨》: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
通过描述春夜中美丽自然的景色,表现了杜甫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3)《登高》:是杜甫的一首山水田园风光诗。
“登高?未果,落日?汜水间”的诗句成为了杜甫诗篇中的招牌之一。
2、文艺上的作品1)《石壕吏》:是杜甫代表作之一,为颂扬军事指挥官某个身穿草鞋的士兵而写的一首叙事诗。
2)《三吏》:“三吏”是指杜甫在三个官职任上遇到的三位官吏,通过他们之间的情感和经历,表达了他对于当时中国民间和文人的领导困境的关切。
杜甫的简介及作品风格特点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聖”之一,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歌充满了深刻的思想,达到了美学艺术的高度,深受后世文人所推崇。
本文将从杜甫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作品风格特点三个方面来介绍杜甫的诗歌艺术。
一、杜甫的生平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唐代诗人,祖籍河南巩县。
出生在一个门第贫寒的家庭,早年生活贫困,但勤学苦读,以文词鸣名于咸阳城。
后来,杜甫离开家乡,开始四处游历,途中写下许多感慨和感人的诗词。
在他五十岁左右时辗转于江南一带,生活转换得多姿多彩。
最后,他生活在荒漠之中,却不失其文学激情,以卓越的文学成就、倔强不屈的人格塑造了“文人”形象。
二、杜甫的文学成就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被称为“诗聖”。
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他的诗歌风格以开阔、豪迈、浪漫的气质为主要特征。
他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人性和生存环境的关注,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前瞻性、进步性和唯实性。
范传正说:“杜诗烈士之风,积品励人,所以受人后世之赞誉,为吾国图书无可替也。
”杜甫的诗歌创作主题和风格十分广泛,他的作品能够涵盖诗歌艺术所描述的各种内容,其中以表达社会现实生活的诗歌最能展示其文学成就。
他的诗歌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社会、历史、哲学、民情、景物、人文等方面,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哲学意义。
他所创作的诗歌数量很大,至今已有近1500首,包括《登高》、《夜泊牛渚怀古》、《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众多经典之作。
三、杜甫的作品风格特点杜甫的诗歌风格十分豪放、奔放和自然,在诗歌创作中特别注重情感的抒发和形像的描绘。
他的诗歌形象色彩鲜艳、画面感十分强烈,揭示了他宏大、激情、开阔的艺术风范。
这种诗歌特色反映在诗歌的格律、韵律、语言等方面。
1.格律杜甫的诗歌格律十分灵活,常使用七绝、六绝、律诗、乐府和歌行等形式,兼收并蓄,不拘一格。
例如他的《登高》、《将进酒》、《望岳》采用了古乐府的形式,而《兵车行》、《三吏》等则采用了用辞简练、叙述明朗的律诗体。
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作品及其对社会的影响1. 杜甫的生平1.1 出生与家庭背景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大诗人,出生于公元712年。
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祖父杜审言任过宰相,父亲杜秋娘是一位文学爱好者。
1.2 教育和早年经历杜甫自幼聪明好学,少年时曾就读于洛阳开元寺学。
后来,他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多次未中,但通过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培养了卓越的文学才华。
1.3 家庭不幸与流离失所奈何时遇到各种不幸,在军乱和政治动荡中家破人亡,使他领略了战争和社会动荡的残酷。
1.4 晚年及逝世晚年的杜甫身心俱疲,居无定处。
公元770年,在河南郾城(今湖北省枣阳市)因贫病去世。
2. 杜甫的作品2.1 诗歌风格杜甫的诗歌具有激情慷慨、写实深刻的特点,他揭示了社会不平等和政治腐败现象,并体现了对庶民苦难和农业发展的关怀。
2.2 杜甫的代表作品•《登高》:表达了杜甫对时代困局的担忧和对社会状况的批判。
•《月夜忆舍弟》:以寄托思乡之情,表达深厚的亲情之恋。
•《秋兴》:通过对秋天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内心对故国和命运困境的思考。
3. 杜甫对社会的影响3.1 社会意义杜甫通过他深入研究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的诗作,唤起了人们对社会不公、战乱以及政治腐败等问题的思考。
他直接记录了唐代社会百姓生活以及历史事件,成为后世了解当时社会状况与人民心声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
3.2 文学影响力杜甫以其高尚的艺术追求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诗史之滥觞”。
3.3 杜甫对后代诗人的影响杜甫以其坚韧不拔、正直坚定的品质成为后世文人推崇和学习的楷模。
许多后来的诗人都受到杜甫作品中充满正义感和关怀社会等主题的影响。
综上所述,唐代诗人杜甫以其悲壮豪放的作风和对社会问题真挚反思的态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他通过揭示社会现实与反映人民疾苦,展现了真实而深刻的情感表达,对后世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古诗句杜甫,唐代杰出的文学大师,被人们尊称为“诗史之祖”,代表作品包括《将进酒》、《丽人行》、《赤壁怀古》等。
他的诗歌风格有着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常以社会现实为主题,表达人民的苦难和不公。
在古代文学史上,杜甫的位置不言而喻。
一、杜甫的生平简介杜甫的生卒年份为712年至770年,原籍南阳(今属河南),后移居成都(今属四川),是唐朝文学的巨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诗人之一。
他的祖父曾经担任过官职,曾祖父则是唐太宗的宰相,因此杜甫生于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
杜甫早年曾随父亲云游天下,拜访诸多名士,使他对于历史文化有着较为深厚的认知。
不过,他的人生经历颇为坎坷,连续多次赋闲,债台高筑,日子过得极为贫苦。
他在成都时曾经为了生计,做过军官、税官、民间医生等各种职业,总算保住了小康生活。
770年杜甫离世,享年59岁,葬于岳阳楼下。
二、杜甫的文学成就杜甫在文学方面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就。
他的作品包括诗、赋、文、序、碑等,尤以诗歌为最。
他的诗歌作品大约有1500多首,包含了社会民生、风景山水、政治历史、哲学思考等各个领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1、杜甫的诗歌杜甫的诗多以现实生活为主题,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表现了很多市井百姓的苦苦哀愁,多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同时,他的诗中也充满了对宏大的事物的人文主义思考。
例如《将进酒》这首诗中,杜甫赞美了自己的才华和豪迈,表现了“壮志未酬”的激愤之情。
虽然这首诗有些自夸之嫌,但是却极具感染力和凝聚力,令人振奋。
2、杜甫的风景诗杜甫的风景诗也是他的经典之作。
他在诗歌中细致地描绘着风景的细节,通过独特的语言和写作风格,赋予风景更丰富的意义和感情。
例如《登高》这首诗,集中了他所想所感,用艳丽的笔墨描绘出自然之美,表现了杜甫的感慨和惆怅。
三、杜甫被誉为“诗史之祖”的原因杜甫因其卓越的诗歌才华和独特的思想见解,被公认为“诗史之祖”。
首先,他的诗歌表现出了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反思,是对时代精神的卓越展现。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内容广泛,包括抒发个人哀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社会现象和政治事件的批判等。
杜甫生平充满坎坷和辛酸,但也见证了他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一、早年生活和文学创作杜甫出生于大唐开元(712年)年间,他的家境并不富裕,家族曾经历过贫困。
他自幼好学,勤奋好问,尤其对文学充满热情。
早年的杜甫曾在家乡的私塾学习,后来经过多地游学,广泛涉猎古代经典和文史名著。
通过刻苦的学习和赋诗写作,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观点。
二、才华横溢的文学创作杜甫的文学创作极富个性,他的诗作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他关注农民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公,以及国家面临的种种难题。
其中,杜甫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田园诗和慷慨悲愤的政治诗。
他通过田园诗展现了对纯真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
而他的政治诗则直接表白了他对当时政府腐败和社会不公的不满,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意味。
三、一生的坎坷和困顿杜甫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困顿,他多次遭遇财产的损失和政治上的打击。
他曾因遭遇灾荒而家破人亡,也曾因揭露官员贪污腐败而受到迫害。
身世得不到认同以及种种磨难,让杜甫的心灵充满悲伤和忧愤。
然而,即使遭受了种种打击,他仍然坚持写作,坚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晚年的驱逐和离世杜甫晚年的生活被命运所压抑,他屡遭驱逐和逼迫,无数次地流亡和离散。
晚年的杜甫无家可归,备受疾病的折磨,在身心疲惫之际,他的诗作依然展现出坚韧和力量。
770年,他不幸去世,享年58岁。
然而,他所创作的大量优秀作品,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的一部分。
总结:杜甫是一位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伟大诗人。
他通过自己的诗作,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他的诗作承载了他的悲愤和抱负,展现出了他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尽管生活中曾遭受许多困难和不幸,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为后人留下了一片真挚热诚的诗歌海洋。
杜甫作品赏析一、杜甫的生平与背景1. 杜甫的出生与家庭背景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公元712年,是唐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杜甫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他的祖父是唐朝的官员,父亲也是一位学者。
从小,杜甫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广泛涉猎经史文籍,培养了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杜甫的家庭背景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父亲是一位重视教育的人,经常与他讨论文学和历史,激发了他对知识的渴望。
同时,杜甫的家族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这使得他在文学创作中有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他的家庭背景为他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人生经验,成为他诗歌创作的重要素材。
杜甫的出生与家庭背景不仅塑造了他的个人品质和文化修养,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诗作常常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家庭、亲情和友情的深情厚意。
通过对杜甫的出生与家庭背景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创作,并欣赏他那独特的艺术魅力。
2. 杜甫的求学经历杜甫的求学经历是他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理解他的作品和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杜甫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使他决心要接受良好的教育。
在年轻的时候,他离开家乡前往长安,希望能够进入官府学习。
然而,由于家境贫困和政治动荡的影响,他多次未能如愿。
尽管如此,杜甫并没有放弃,他通过自学和与他人的交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
他广泛涉猎经史文籍,尤其对于古代文学和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求学的过程中,杜甫也结识了许多文人学士,与他们的交流和启发对于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求学经历不仅展现了他对知识的追求和坚持,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杜甫的官职与政治经历杜甫的官职与政治经历是他生平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杜甫曾经历过多次官职的任命和政治经历的变迁。
他先后担任过太子洗马、检校工部员外郎、检校司空、检校太保等职位。
这些官职的担任不仅展示了杜甫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和地位,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政治触动。
高中语文重要诗人简介及主要作品赏析杜甫一、作者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人,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诗人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具有史的认识价值,故被称为“诗史”,作者有“诗圣”之誉。
杜诗有多首入选中学课本,其中《登高》、《书愤》《兵车行》为高考必背篇目,《望岳》、《春望》、《秋兴》、《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诗皆广为传诵。
有《杜工部集》。
二、艺术风格 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艺术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杜诗创作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
杜甫的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在思想情操方面。
杜甫的一生颠沛流离,沦落潦倒,“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
但杜甫并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系念国家安危,同情生民疾苦,以满含血泪的动地歌吟,传达出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沉重和悲哀,反映了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
他的诗,以“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雄立于中国文学史,令百世而下叹为观止;他的不朽人格,为历代士人所景仰,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作品鉴赏 天末怀李白 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释】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
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
【简析】:杜甫33岁在洛阳首次遇到刚被“赐金放还”的李白,从此两人建立了千古传诵的友谊。
杜甫一生写过舵手亥年李白的诗,此为其中的一首。
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
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
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在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
杜甫(712-770)杜甫(712-770)字子美。
杜甫生于河南巩县。
他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立功立言是这个家族的传统。
杜甫的十三世祖是西晋大将、著名学者杜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官修文馆学士;父亲杜闲,做过朝议大夫、奉天令。
杜甫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读书、壮游(35岁以前);长安求职(35-44岁):天宝十四载(755)十月,44岁的杜甫才被任命为河西尉,后改右卫率府曹参军;陷贼与为官(44-48岁):公元755年11月发生安史之乱,次年六月长安陷落,杜甫流亡,被判军俘获,次年四月,逃归凤翔肃宗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就因上疏营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次年(759)七月,杜甫弃官,先往秦州(甘肃天水),十二月又往成都。
漂泊西南(48-59岁逝世):48岁-50岁在成都草堂,后又漂泊,53岁又回草堂,友人严武保举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次年严武突然去世,他到夔州住了近两年,写了很多诗。
57岁乘船出峡,想回家乡。
59岁冬天,死在由潭州到岳阳的一条船上。
今存诗1400余首,文21篇。
历代杜诗校注批点本约550多种,现存170余种。
现存最早的杜集是宋王洙本、九家注本等。
清人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最为详尽。
望岳1作者:杜甫岱宗夫如何2?齐鲁青未了3。
造化钟神秀4,阴阳割昏晓5。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6。
会当凌绝顶7,一览众山小。
点击此处查看/隐藏全部注释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4.造化: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
割:划分。
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
杜甫的简介作品诗词有哪些特点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史之中的大开山者”,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杜甫以批判时弊、抒发人生苦闷为主要创作内容,他的诗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表现力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杜甫的生平、创作思想以及诗歌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深入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
一、生平杜甫于公元712年出生于当时的成都府,自幼聪颖好学,17岁时举家迁居长安,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中举。
后来,他先后在成都、洛阳、长安等地谋生,期间遭遇家庭不幸、流亡、逃荒等种种不幸,并多次遭受官府的迫害。
在艰苦的生活中,杜甫对社会现实深感忧虑,他把握时代脉搏和人民痛苦,力图通过自己的诗歌为民献策,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创作思想杜甫秉承了唐代诗歌中讴歌时代的良好传统,反映社会现实的真实状态是他创作的核心。
他的诗歌着重反映人民的疾苦,凸显社会问题,关注民生,批判腐败现象。
杜甫所表现的人道主义精神使得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巨著,更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真实的写照。
其创作思想深刻,富有启发性,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诗歌特点1.真实性强杜甫的诗歌真实感极强,他的作品不急于追逐外在的美丽,而是通过直接、真实的表达,去揭露生活中的痛苦和希望。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直接抒发了他的奔波辛酸和莫名忧愁,该诗说:“兴来爱不住,长风万里挥清秋”。
实际上,这种诗的用意,就是要揭示人生苦短,人们应该珍惜当下的机缘,不断努力追求幸福。
2.人道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以人性为本,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认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照顾、关爱,要用自己的诗歌呼唤全社会要爱惜人民生命、尊重人民权利,使社会变得和谐。
如《登高》诗中写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其作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渗透出浓郁的人道主义气息。
3.深刻的批判精神杜甫的作品中还体现了一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他善于深入揭示社会的弊病和丑恶。
对杜甫的《蜀相》的赏析
唐代大诗人杜甫,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去世,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故在湘江上。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一、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逃出被叛军包围的长安,历尽艰辛来到成都。
次年春,他专程游览了成都武侯祠,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蜀相》一诗。
这是杜甫第一首通篇以歌咏诸葛亮为主题之诗。
二、诗句分析
“蜀相”,即诸葛亮。
刘备在蜀即帝位,册诸葛亮为丞相,故称。
题做“蜀相”,就把祠堂和祠堂奉祀的人物自然绾合。
于起始即言“丞相”,可见杜甫对诸葛亮的崇慕。
“丞相祠堂何处寻?”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倾慕已久。
“锦官城外柏森森。
”成都以产锦著名,古时朝廷专门派一官员主管织锦,称为锦官。
其城的西南部为古代主管织锦官员所居住,故后来称成都为“锦官城”。
“柏森森”形容柏树高大茂密貌,这三字既勾画了从远处眺望所见祠堂的风貌,又写出了祠堂历史的悠久,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追思缅怀的情意。
在字面上描述柏树之高大,意指孔明才大而不尽其用,并抒发自己大志未遂、弃不见用的无奈。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碧草春色和隔叶黄鹂好音,原本十分美好,加上这二字便呈现出无限寂寥之感。
春色虽好,
但蜀相已作古往事亦成空,感物怀人之情跃然纸上。
以上四句是对祠堂景物的描绘,接下来的四句转入论事。
“三顾频烦天下计”引用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
“频烦”通“频繁”,显刘备求贤若渴及诸葛孔明之殚精竭虑。
“天下计”说明刘备并非为一己之私,而是为了天下苍生造访孔明。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因此,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规划了“天下计”:占据荆州、益州,内修政理,外结孙权,待机进攻曹操,统一天下。
“两朝开济老臣心。
”“两朝开济”者,即指先主时的开创大业和后主时的扶济危时。
杜甫先前曾在唐玄宗手下为官,后又在唐肃宗手下为官,也算是官任两朝。
虽然二人官位相差甚远,但诗人平生心迹颇与武侯相同。
“老臣心”,指诸葛亮一生尽忠蜀国,不遗余力的精神。
当时安史之乱未平,杜甫希望能有这样的人物出来辅佐肃宗,平定叛乱,恢复国家。
殊不知,唐朝的盛世已一去不复返了。
末句笔锋一转:“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尽管诸葛亮英明干练,然为国事奔忙终至不支,最终病死五丈原。
人生自古谁无死,然事业未竟,身先亡去,真乃千古憾事,令人心酸,不禁“泪满襟”。
尾联这两句抒写凭吊之感,反映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仰和痛惜之情。
这首七律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论事,感情贯注,诚挚悲壮,与诗人沉郁顿挫诗风相符。
杜甫是个多产的诗人,但写下如此多首歌咏诸葛武侯之诗,确实可以令读者探寻到不少杜甫个人的心志。
所谓“英雄惜英雄”,从杜甫屡用三国典故,屡称先主、武侯之相契,更可以使人感受到杜甫心中真正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