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立体构成基础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507.50 KB
- 文档页数:7
立体构成空间知识点总结立体构成空间是指三维空间中由各种形式的实体和虚体构成的场景和环境。
在视觉艺术和设计中,立体构成空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形状、大小、比例、颜色和纹理等因素的合理组织和呈现。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立体构成空间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1. 立体构成空间的基本要素在立体构成空间中,有一些基本的要素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包括:(1)点:点是空间的基本构成单位,是构成物体和场景的基础。
在立体构成空间中,点的位置和密度是决定空间形式和结构的重要因素。
(2)线:线是由点相互连接而成的,它具有长度和方向。
在立体构成空间中,线的位置、长度、方向和形式决定了空间的轮廓和结构。
(3)面:面是由线相互连接而成的,它具有长度和宽度。
在立体构成空间中,面的位置、大小、形状和纹理决定了空间的表面特征和视觉效果。
(4)体:体是由面相互连接而成的,它具有长度、宽度和高度。
在立体构成空间中,体的位置、大小、形状和结构决定了空间的整体形态和结构。
2. 立体构成空间的视角和视点在观察立体构成空间时,视角和视点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视角是指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和角度,它决定了观察者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和结构。
视点是指观察者所选择的具体位置和方向,它决定了观察者所能观察到的具体场景和细节。
在立体构成空间中,选择合适的视角和视点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观察者更好地理解和感知空间的形式和结构。
3. 立体构成空间的透视和比例透视是指物体在远近和大小上的变化规律,是空间中距离和形状的表示方式。
在立体构成空间中,透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能够帮助观察者更好地理解空间的深度和立体感。
透视包括线性透视和大气透视两种形式。
线性透视是指物体在视觉上的大小和位置与其实际大小和位置之间的关系,它是通过线段的汇聚来表示物体的远近和大小。
大气透视是指物体在远处由于大气的折射而出现的变化,它是通过颜色和明暗的变化来表示物体的远近和大小。
三大构成知识点总结
三大构成是设计领域的基础,包括色彩构成、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
这些构成知识点在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它们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设计元素之间的关系,创造出更加有创意和视觉冲击力的设计作品。
一、色彩构成
色彩构成是指在设计中运用色彩的各种因素,包括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对比度等,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来达到特定的视觉效果。
在色彩构成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色彩的情感属性,不同的色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
例如,红色通常与激情和力量相关,蓝色通常与冷静和安宁相关。
设计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设计需求,运用不同的色彩组合来表达所需的情感效果。
二、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是指在设计中运用点、线、面等元素,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来创造出各种视觉图案和效果。
在平面构成中,设计师需要掌握点、线、面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排列方式。
通过运用不同的平面构成方式,设计师可以创造出各种独特的视觉效果,例如重复、对齐、对称、旋转等。
三、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是指在设计中运用各种立体形态,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来创造出各种三维视觉效果。
在立体构成中,设计师需要掌握不同立体形态的特征和组合方式,例如几何图形、曲面、材质等。
通过运用
不同的立体构成方式,设计师可以创造出各种独特的三维视觉效果,例如透视、阴影、反射等。
总结起来,三大构成是设计领域的基础,它们在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掌握这些构成知识点,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设计元素之间的关系,创造出更加有创意和视觉冲击力的设计作品。
立体构成所属分类:艺术艺术设计设计提问添加摘要立体构成作品立体构成是现代设计领域中一门基础造型课,也是一门艺术创作设计课。
在立体造型中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即形态与形状的区别(知识点一)。
平面造型中称平面的行为形状,这个形状是物象的外轮廓。
在立体造型中形状是指立体物在某一距离、角度、环境条件下所呈现的外貌,而形态是指立体物的整个外貌。
即形状是形态的诸多面向中的一个面向,形态则是诸多形状构成的统和体。
形态是立体造型全方位的印象,是形与神的统一。
目录[隐藏]∙ 1 简介∙ 2 起源∙ 3 概念特征及作用∙ 4 与平面构成的关系∙ 5 包豪斯构成理论∙ 6 意义与目的∙7 基础特性∙8 设计理念∙9 相关词条∙10 参考资料立体构成-简介立体构成欣赏作为研究形态创造与造型设计的独立学科。
所涉及的学科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造型、雕塑、广告等设计行业。
除在平面上塑造形象与空间感的图案及绘画艺术外,其它各类造型艺术都应划归立体艺术与立体造型设计的范畴。
它们的特点是,以实体占有空间、限定空间、并与空间一同构成新的环境、新的视觉产物。
由此,人们给了它们一个最摩登的称谓:“空间艺术”。
立体构成也称为空间构成。
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
它是研究立体造型各元素的构成法则。
其任务是,揭开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设计的基本原理。
立体构成-起源立体构成“构成主义”中的“构成”一词与要谈的“构成”有很大区别。
“构成”的源流,首先是来自20世纪初在前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
“包豪斯”(Bauhaus)设计师20世纪著名的设计学院,从成立到被迫关闭只有短短的13年时间,却培养出了一批在各个设计领域中领先的人才,崭新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教育思想是包豪斯成为现代设计地发源的。
包豪斯的艺术教育家们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构成教育自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引入中国,成为中国所有艺术院校共用的基础课程,日本的大学不仅把构成教育作为基础课程,而且变成为一门专业,在构成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立体构成点的知识点总结一、立体构成点的定义及特点1. 定义:立体构成点是通过点的排列和变化来形成立体感和空间感的视觉艺术元素。
2. 特点:立体构成点可以通过点的密度、大小、颜色、形状、分布等方面的变化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是构成艺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
二、立体构成点的表现形式1. 点的密度:通过点的密集程度来表现视觉上的厚度、空间感,密集的点组成的区域呈现出厚重感;疏松的点组成的区域呈现出轻盈感。
2. 点的大小:通过点的大小变化来表现物体的远近、大小和立体感,大点呈现出前景的物体,小点呈现出远景的物体。
3. 点的颜色:通过点的颜色变化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光影效果,色彩的对比和层次感也能够产生立体感和空间感。
4. 点的形状:通过点的形状变化来表现物体的轮廓和表面的纹理,不同形状的点可以产生立体感和层次感。
5. 点的分布:通过点的分布规律来表现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空间位置,规则的点阵和随机的点分布都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三、立体构成点在绘画中的运用1. 点的排列:通过点的排列来表现立体感和层次感,点的集中和分散可以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氛围。
2. 点的变化:通过点的密度、大小、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来表现立体感和光影效果,使作品更加生动和立体。
3. 点的运用:在绘画中,可以用颜料、铅笔、钢笔、水粉等不同的绘画工具来表现点的变化和立体构成,运用不同的技法和材料可以产生丰富多彩的效果。
四、立体构成点在雕塑中的运用1. 点的凸起和凹陷:在雕塑作品中,通过点的凸起和凹陷来表现立体感和空间感,凸起的点形成雕塑的形体,凹陷的点则形成雕塑的空间。
2. 点的重叠和间隙:通过点的重叠和间隙来表现雕塑的层次和空间位置,点的排列和分布决定了雕塑作品的整体效果。
3. 点的雕刻和挖空:雕塑家可以通过雕刻和挖空来处理点的形状和大小,使作品更加具有立体感和动态感。
五、立体构成点在建筑中的运用1. 点的结构:建筑作品中的构造、柱子、椽子等都可以看作是立体构成点的表现,它们通过点的排列和变化来形成建筑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立体构成设计知识点总结立体构成设计是一种以立体形式设计物品或空间的艺术和设计形式。
它涉及到三维空间的探索和利用,使得设计作品可以在各个角度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魅力。
立体构成设计不仅可以运用在建筑、家具、雕塑等实际物体的设计上,也可以应用在平面设计、装饰艺术、艺术表现等各个方面。
在设计过程中,立体构成设计需要考虑到形状、结构、材料、光影效果等因素,以达到设计的完美效果。
下面将详细总结立体构成设计的相关知识点。
一、形体构成1. 形状形状是立体构成设计中的基本元素之一,不同的形状组合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感觉和效果。
常见的形状有圆形、方形、三角形、椭圆形、长方形等。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形状来构成作品,以达到设计的目的。
2. 空间关系立体构成设计中,空间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设计师需要考虑物体的位置、方向、大小等因素,以使得作品在三维空间中呈现出合理、协调的关系。
空间关系的合理运用可以使作品更具立体感和空间感,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
3. 比例比例是立体构成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设计师需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物体的比例关系,以使得作品在视觉上显得协调、和谐。
不同的比例关系可以呈现出不同的美学效果,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比例的选择和运用。
4. 体积体积是立体构成设计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物体所占据的三维空间。
设计师需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作品的体积大小,以使得作品在空间中呈现出适当的形态和比例。
体积的大小、形状和分布会直接影响作品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认真考虑。
5. 结构结构在立体构成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设计师需要考虑作品的材料、支撑结构、连接方式等因素,以确保作品在实际中的稳定性和坚固性。
良好的结构设计可以保证作品的实用性和持久性,使得作品更具设计价值。
二、材料选择1. 材料种类在立体构成设计中,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质感、颜色、质地等方面。
常见的材料包括木材、金属、塑料、玻璃等。
设计原理考试知识点汇总设计原理是指在进行产品设计和创意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在设计行业中,设计原理是设计师必备的基本素养和知识基础。
本文将对设计原理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汇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设计原理。
1. 形态与结构设计原理1.1 比例与尺寸关系原理:在设计中,合理控制各个元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尺寸大小,以达到整体和谐统一的效果。
1.2 对称与平衡原理:通过对称和平衡的设计手法,使作品在视觉上产生稳定、和谐的感觉。
1.3 重心与重点原理:在设计中,通过合理选取和布局重要元素,使其成为整个设计中最为突出和关注的部分。
1.4 功能与形式融合原理:设计应是功能与形式的有机结合,既满足使用功能,又具有美感和创造力。
1.5 材料与工艺原理:不同材料和工艺特点的运用将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形态和结构,设计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2. 色彩与图形设计原理2.1 色彩搭配原理:根据色彩的相互关系和心理效应,进行合理的色彩搭配,以营造出具有吸引力和表现力的效果。
2.2 色彩运用原理:通过对色彩的明暗、对比等处理,创造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空间感。
2.3 线条运用原理:线条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运用不同的线条特点和组合方式,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或信息。
2.4 图形排列原理:合理安排和组合图形,使其在视觉上形成整体,达到平衡、和谐的效果。
2.5 图案与纹理原理:通过图案和纹理的运用,使作品更具有装饰性和多样性。
3. 平面与空间设计原理3.1 空间层次原理:通过合理运用颜色、形状和大小的差异,使设计作品呈现出明确的前后、上下层次感。
3.2 透视与比例原理:透视和比例是表现空间深度和大小关系的重要手法,设计师需要准确把握和运用。
3.3 立体构成原理:在平面设计中表现立体感,需要通过阴影、投射和明暗等手法进行构图和表现。
3.4 视觉中心与重点原理:合理定位和突出视觉中心和重点,使设计作品更加吸引人和引导眼球。
《三大构成》考试大纲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一、目的本课程是产品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通过三大构成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组织形式、基本规律和方法,使学生将理性的平面、色彩、立体构成知识融于感性的实践之中,进入构成艺术的本质规律的研究。
最终达到在产品设计中灵活运用平面、色彩、立体构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符合功能和审美的艺术设计,加强传统文化的引入,将华夏优秀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有机融会于艺术设计之中。
利用形式要素及其特有的表现方法,对学生进行理念性训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造型的构成方法,提高对构成设计中形式美的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考试内容第一章构成艺术1.理解:构成2.掌握:(1)构成艺术的概念(2)构成艺术的基础知识第二章平面构成基础1.理解:(1)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2)平面构成的点、线、面2.掌握:(1)平面构成的点、线、面的绘制(2)点、线、面在平面构成中的应用第三章平面构成形式美法则1.理解:(1)平面设计的形式美法则(2)经典形式(3)形式美法则的应用2.掌握:(1)平面设计的形式美法则(2)平面设计形式美法则的应用第四章色彩构成1.理解:(1)色彩的基础知识(2)色彩三要素(3)色相环(4)色彩的视觉心理(5)色彩的对比和调和原理2.掌握:(1)色彩的基础知识(2)色彩基本原理(3)绘制三要素(4)绘制色相环第五章色彩的应用1.理解:(1)自然色彩(2)色彩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2.掌握:(1)自然色彩的设计(2)色彩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第六章立体构成1.理解:(1)立体构成的基础知识(2)立体构成的基本形态2.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形态3.综合应用:立体构成的基本形态三、难易程度的要求考核内容不仅要考核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更是要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都属于考核内容。
考试命题覆盖到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章节的覆盖密度。
立体构成知识点总结一、概念立体构成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形式,是在二维平面上利用光线和影子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它是造型艺术中的一项基本技术,通过对立体物体的各个部分进行光影处理,使物体在二维平面上呈现出立体感,给人以立体视觉的错觉。
立体构成是艺术家运用光影和色彩的变化来表现物体的三维形态和体积感的一种技术。
二、历史立体构成技术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雕塑艺术家通过对光影的处理来表现雕塑作品的立体感。
在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中也开始出现了立体构成的技法,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中的光影处理就极具立体感。
随着绘画和雕塑艺术的发展,立体构成技术逐渐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应用,成为了造型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原理立体构成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几何形状、光影和色彩的运用来表现物体的三维形态。
在立体构成中,光线的方向和强度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光线处理可以使物体在平面上呈现出逼真的立体感。
此外,色彩的运用也是立体构成中的关键因素,不同的色彩可以对物体的立体感产生不同的影响。
四、方法在立体构成中,有一些常用的方法可以实现立体感的表现,如透视法、阴影法和明暗法等。
透视法是一种常用的立体构成方法,通过透视原理来表现物体的远近和大小关系。
阴影法则是通过光与影的对照来表现立体感,合理的阴影处理可以使物体在平面上呈现出清晰的体积感。
明暗法则是通过色彩的明暗变化和对比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通过明暗对比的处理可以加强物体的立体感。
五、应用立体构成技术在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形式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绘画中,艺术家可以通过立体构成的技法来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使画面更富有动态和生动。
在雕塑中,立体构成可以帮助艺术家更准确地表现物体的立体形态,使雕塑作品更具有真实感。
在摄影中,立体构成可以帮助摄影师用相机捕捉到更加生动和有立体感的画面。
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立体构成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创新。
在数字艺术领域,立体构成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在电影动画、VR和AR技术中,立体构成技术可以帮助艺术家更加生动地表现出虚拟世界的立体感。
教师授课计划
变换为既视觉化又触觉化的造型形象。
它展现的是看得见、摸得的真实的点、线、面、体,并具有多视面,这就是立体构成与平面构成的本质区别之一。
(二)视觉元素
在立体构成中的形态、大小、色彩、肌理等,都被称为视觉元素。
1.立体构成中的形态
千变万化的物体有各不相同的形态,随距离的远近、角度的转换、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同一个形态会随着距离的遥远而变成面、再变成点。
如码头上的巨轮是个庞然大物需仰面而观,当它驶向地平线时,却几乎是个微不足道的点。
因此,当人们围绕雕塑一周观看,会留下不同印象,各种不同的印象,就是立体构成中所产生的“多视面”。
2.立体构成中的大小
视觉中的大小,是指同形或异形之间面积的多少、体积量的轻重。
多者、重者为大,少者、轻者为小,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区别。
3.立体构成中的色彩
视觉中的色彩,有自然色彩和人为色彩。
立体构成的色彩,除了指物体材料表面所具有的各种颜色明度、冷暖等色彩关系外,还有环境、制作技术、材料的影响作用及心理感受等。
色以形分,形以色显。
立体构成的色彩要力争做到符合设计用途的需求。
4.立体构成中的肌理
在服装设计中极为重视肌理的运用。
视觉肌理与触觉肌理可以分用,也可综合利用。
创造性地运用肌理,会使服装设计作品更具魅力。
(三)关系元素
立体构成的关系元素具有长、宽、深三度空间,与平面构成的区别也在于此。
重心、位置、方向、形体和空间均为立体构成的关系元素。
1.重心
任何一个视觉形象都会给人以轻重与否,稳定与否的心理感觉。
一般情况,体形高重心也高,有轻巧感;体形矮重心就低,有稳定感。
2.位置
三、立体与空间
立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实物。
即具有长度、宽度和深度,对立体实物的观察,不同的方向表现为不同的视觉感应。
如服装是附于人体的立体形象,它有正面、背面、侧面等不同的体面,由许多不同形状的面(衣料)经过分割,组合构成空间,其立体在人们的视觉中占有空间的感觉也不同。
就立体的实物来说,其再现给人的感觉与立体实物造型的体质有直接关系。
如同样重量的立体实物,一个材质是钢铁构成的,另一个是棉絮材质构成的,两者是同样的重量的立体实物,但所占的空间是截然不同的。
(一)立体
服装设计中立体构成与材料密切相关,材料是立体构成最终实现的物质保证。
它不仅决定了立体构成的形态、色彩、肌理等心理效能,还决定了立体构成造型的强度、加工性等物理效能。
同一种规格的立体形态,由于选用的造型材料不同,如金属、塑料、纤维、木、石等,给人的视觉感受也是不同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材料科学已发展成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有很多材料在服装设计中得到应用。
如:
点状材料:如扭扣、饰物等。
线状材料:如棉线、毛线、丝线、绳线、细木条、纸张和木材等。
其中纸材与木材作用得最多,具有物美价廉、最易加工等优点。
块状材料:如木块、泡沫、塑料块、粘土等。
连接材料:如双面胶、万能胶水、钉书钉等。
许多材料还有各自的物理性能(或化学性能),但与服装造型
课件展示 教师讲解
点状材料
线状材料
块状材料
设计的需要距离较远,故不作介绍。
(二)空间
空间无处不在,任何形态必然依附于一定的空间才能存在,空间决定形态的大小、远近、方位及显隐,而形态也对空间产生强烈影响,如被限定的空间也具有形态性。
服装也必须在一定的空间中显现和展示,同时服装上的各局部(如领、缉线、兜、扭扣以及装饰纹样、配件等)之间的“空余部分”,也具有空间作用,各局部的尺度、位置、方向、聚散等,均属于空间分割及形态的排列组合。
形态必须借助于空间而存在。
例如一个点,从理论上说,只占位置没有面积特性的形态,但从视觉形态角度看,必然是占有一定空间位置和面积,并与空间形成一种相互作用关系。
因为形态、色彩、肌理、材料等要素只有在空间才能构成一完整的面貌,空间的这一功能完全是它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空间是形态赖以存在和表现的场所。
凡被知觉为空间的部分,必然有一种虚空性。
这种虚空性,决定了它具有包括性和涵括性。
在视觉造型活动中,强化空间的这一特性,才能使形态处于环境气氛中。
这种强化空间特性的表现,来源于对形态的特征的对比,形态与空间的量的配比、虚实、色彩(包括黑白)关系及肌理的综合,形成总体空间系统。
例如,翎毛与贝壳的形态黑白对比与空间的量子配比,虚实关系,构成了空间的系统。
由于空间的这一特点,有助于造型活动中最大限度地突出主体,有助于表现丰富的层次感。
反过来说,在设计中,主体形态(在服装设计各局部形态中起强调因素的形态)与其他形态形成有秩序的层次关系,也就是发挥了空间的这一特点。
人们感知的空间,如一个街区的空间、一个房间、一张桌面上的空间、一幅画的空间以及一套服装上各部分空间等等,均具有系统性。
同时这个系统以外又有更大的系统(如一张画在一个房间里,一个房间又从属于整个建筑的空间,而建筑又属于一个地区的空间,一个地区又是一个城市或乡村空间中的一部分……地球则是宇宙这个大空间的一部分)。
从这个角度来看,空间是一个有着无限层次性的、难以想象的超巨大系统。
虽然人们尚无能力真正认识整个宇宙空间,但基于这种系统性角度,可为人们对空间系统的层次性提供一些基本认识人。
(三)空间维度
小结
巩固练习
1.一维空间
最典型的一维空间为直线所占据的空间。
曲线比直线复杂
些,因为曲线在运行中婉转曲折。
涉及上下、左右两个维度,
然而视线主要沿这条线的轨迹扫描,因而其本质也属一维空间。
2.二维空间
将线平移,即产生面,曲线的场(不是曲线轨迹本身)也具有
面的特点。
面因为占据上下和左右两个维度的空间,这种空间
即称为“二维空间”。
由于二维空间具有面的性质,因而也称“面
性空间”。
二维空间给人以舒展、简洁等感觉。
3.三维空间
三维空间有上下、左右和前后三个维度。
如果是具有这三
个维度的非中空实体,它仅仅由外部占有三个维度的空间,而
如果这个体是中空的,那么除表面(体积)占有空间外,内部也是
一个三维空间(具有一定的容量)。
三维空间也可称为“体积空间”,有很强的笼罩、涵括和深
远感。
4.四维空间
空间本来是由视觉和触觉以及听觉所知觉的。
一般来说,
一维、二维及三维空间都是固定的,具有被限定的物理性。
然
而如果加进时间感,即把具有时间要素的空间表现(也要可以理
解为空间中的时间性表现)称为“四维空间”。
这种空间表现具
有流动、变幻的感觉,又称“动态
性空间”。
教师讲解
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按教师要求
学生练习理解基本概念的前提下,着重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同时在课程中追求学生的个性化设计,能够根据设计对象不同而采
用不同的点状材料、线状材料、块状材料的表现技巧,最终完成各
尽所能的作品设计。
作业:点材、线材、块材在服装设计中的构成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