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M跳频原理
- 格式:doc
- 大小:337.00 KB
- 文档页数:9
GSM系统中基带跳频和射频跳频的比较分析跳频系统概述:为了有效地提高系统质量,提高频率利用率,GSM的无线接口使用了跳频技术,跳频是扩频通信方式的一种,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应用,可以提高系统抗多径衰落的能力,并且能抑制同频干扰对通信质量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特别是现在频谱资源日益紧张,跳频技术就成为提高频谱利用率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跳频系统的增益主要来自于频率分集和干扰分集的作用,因而可以明显的提高系统抗干扰,抗衰落能力。
GSM系统中常见的跳频方式可以分为基带跳频(Baseband Hopping,BH)和综合跳频(Synthesiser Hopping,SH,或称射频跳频)两种。
基带跳频是将同一路话音信号随时间的变化使用不同频率的发射机发射。
射频跳频是将话音信号用固定的发射机采用不同频率发射。
射频跳频比基带跳频具有更高的性能改善和抗同频干扰能力。
二·基频跳频和射频跳频原理对比分析:2·1基频跳频原理:在基带跳频系统中,每个TRX被调谐到固定的频率,这种调谐是采用机械方式,调谐速度慢,通常采用RTC(Remote Tune Combiner)完成。
对于每个特定话音连接,连接是建立在特定TRX的特定时隙上。
经过编码与交织的每个Burst在属于该连接的时隙被调度到不同的TRX上发送,从而实现该连接上频率的跳变。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发送的Burst在每个TRX间跳动,但上行接收处理却始终在呼叫发起的那个TRX的固定时隙上。
因此,基带跳频实际上是一种时隙跳频,BCCH载频的TCH时隙可以参与跳频。
出于跳频性能的考虑,至少需要配置3个以上的TRX时才能采用BH方式跳频。
可见这种方式适用于高容量的小区,当小区容量不高时,这种方式无法加以利用。
当采用BH方式时,BCCH所在TRX对应的频点可参与跳频,也可不参与跳频。
小区所能使用的所有频点集合称为Cell Allocation,跳频时所使用的频点集合称为Mobile Allocation,这就是说,BCCH载频可包含在MA之中,也可不包括。
GSM跳频原理1.概述引入跳频的原因:GSM体系中的引入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是频率分集,跳频可以保证各个突发在不同的频率上发射,这样就可以对抗由于瑞利衰落等引起的影响,因为这些影响是因频率而异的。
第二是干扰分集,在高业务地区,由频率复用带来的干扰显得较为突出。
引入跳频后,我们可以对使用相同频率组的远地蜂窝小区配置不同的跳频序列,这样就可以分散使用相同频率集的信道之间的干扰,从中得到收益。
引入跳频的目的:提高系统抗干扰,抗衰落能力。
GSM的无线接口,也相应采用了跳频的方法+。
概念:跳频就是按要求改变信道所用的频率。
GSM中的说明:在GSM系统中,整个突发期间,传输频率保持不变,每个突发的持续时间为577us,故GSM系统的跳频属于慢速跳频(SFH)。
图一是不跳频信道的时间和频率关系,图2表示了一个跳频信道的时间和频率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信道频率在每个突发期间维持不变,而在突发与突发之间,频率的改变则是一种看似杂乱的伪随机序列关系。
图1 信道不跳频时的时间频率关系图图2 信道跳频时的时间频率关系示意图在图2中,如果跳频实现是在一个TRU内实现就是射频跳频,如果在一个小区内的多个TRU间实现就是基带跳频。
下面举例说明:下图在基带跳频方式下,HSN=0、RTSL(radio Time SLot no)=2时在不同FN时刻下的信道的使用的跳频序列。
在该BTS下,配置有4个TRX。
下图为另一个实例。
使用的为射频跳频和不跳频方式。
该实例中,BTS有2个TRX。
2.跳频实现流程跳频的实现包括信道分配和信道激活过程。
首先,由OMC(操作维护中心)配置BSS及BSS中各信道的参数,这些参数通过BSC下发到BTS的每个信道。
再有用户通信需要时,由BSC激活相应的信道进行业务数据传送。
A.信道分配过程信道分配通过由BSC向BTS在Abis接口上发送的若干条消息完成。
包括BTS属性设置消息(Set BTS Attributes),无线载频属性设置消息(Set Radio Carrier Attributes)和信道属性设置消息(Set Channel Attributes)。
跳频在 GSM 中的应用一、跳频的基本介绍跳频就是使手机在每个突发序列(Burst)后改变自己的频率。
跳频是 GSM 空中接口的一项重要特性,在GSM 规范 04.08、 05.01、 05.02 中都有叙述。
它是提高网络质量和网络容量的一项有效、经济的手段。
二、跳频的原理跳频是按照固定的间隔改变频率。
跳频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快跳频(FFH),它的频率变换速度比调制速度还要快;另一种称为慢跳频(SFH),也就是目前GSM 所采用的跳频方式。
1. 慢跳频GSM 采用的是 8 个时隙的 TDMA 系统。
在慢跳频中,当一个手机占用一个时隙时,在一个突发序列内只能在一个固定的频率上进行发送和接收信息,并在跳到下一个时隙前转由另外一个频点进行信息的收发,并以每秒 217 次的速率进行跳频。
这项技术可以在话音信道(TCH)和信令信道(SDCCH)上采用。
但广播信道(BCCH)不能采用跳频,因为手机只能通过广播信道来测量相邻小区的接收信号强度,因此,它必须要分配一个固定的频点。
而且,广播信道上的所有时隙必须以满功率发射,这样,慢跳频(SFH)、功率控制(PC)、不连续发射(DTX)都不能在广播信道上使用。
2. 慢跳频模式(1). 如图-1 所示,在空中接口方面,慢跳频可以分为两种模式:*循环跳频模式*随机跳频模式循环跳频模式就是周期地采用同一种跳频序列;而随机跳频模式则采用一种预先定义好的、相对比较随机的、相当长的跳频序列,以达到随机跳频的目的。
图-1:周期跳频和随机跳频的原理(时隙 1)(2). 在基站方面,跳频亦可分为两种:∙基带跳频(BBH)∙合成跳频(又称射频跳频(RFH))在基带跳频中(BBH),每个载频(TRX)以固定的频率发射。
它是使手机在每个突发序列占用不同的发射单元来实现跳频的。
在基站内部,基带部分(FU)和射频部分(CU)是分开的,这样,跳频就可以通过把 FU 转接到相应的 CU 上来实现。
通信系统GSM中跳频技术及优化研究介绍了GSM系统中跳频技术的原理及分类,指出跳频技术在GSM系统应用主要解决的问题,并以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加以分析。
并提出了对跳频网络的优化的一些要点。
标签:GSM;跳频;抗干扰;优化0引言随着数字移动通信网络的飞快发展,移动手机用户的大量增加,地区之间的话务量也在不断地增加。
在某些节假日时,甚至出现严重的话务拥塞情况,面对日益增长的话务需求,需要对网络进行扩容以满足新的容量和覆盖要求。
这样,跳频技术在通信领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近来被应用在GSM系统中,主要是为了以下解决两方面问题:(1)传输中的多径衰落(Multipath Fading)。
在移动无线传输过程中,当电波遇到障碍物时,其幅度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称之为瑞利衰落(RayleIgh Fading),通常情况下,接收到的信号是具有多个相位的合成信号,包含有障碍物上的反射,接收到的场强也会出现随机起伏的不确定变化,这种衰落所引起的信号幅度变化可能达到40dB,这样就将严重影响传送信号的质量。
(2)其它频率的干扰(Interference)。
来自于相邻地区的相同频率或相近频率的信号会对工作小区产生干扰。
如果不采用跳频的情况下,这种干扰是不间断的,将对通话质量造成坏的影响,甚至于造成无法继续通信从而通话中断。
应用跳频技术,可以使上述两类问题得到较满意的解决。
1跳频基本原理既然跳频技术能解决这样的问题,那我们先看看跳频技术的基本原理,跳频是指载波频率在很宽范围内接某种序列(图1)进行跳变,是信息数据经过信息调制成带宽为Bd的基带信号后,进入载波调制,载波频率受伪随机码发生器控制,在带宽为BSS(BSS>>Bd)的频带内随机跳变,实现基带信号带宽Bd扩展到发射信号使用的带宽BSS的频谱扩展。
可变频率合成器受伪随机序列(跳频序列),使载波频率随跳频序列的序列值改变而改变,因此载波调制又称为扩频调制。
跳频信号经射频滤波中提取跳频同步信号,使本机伪随机序列控制的频率跳变与接收到的跳频信号同步,得到被同步的本地载波,使载波解调即扩频解调获得携带有信息的中频信号,从而得到发射机送来的信息。
GSM网络跳频技术的应用GSM网络质量评估在GSM数字蜂窝系统中,由于存在着频率复用,因此必然存在着同频和邻频干扰,同邻干扰强度决定着话音质量。
在我们通话过程中,通常遇到的话音辨别不清,时断时续等情况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干扰,根据GSM规范为了保证网络质量,需要定义相应的同频干扰和邻频干扰保护值,因此在实际网络设计中,需要根据该保护值来设计网络。
在非跳频网络中表示网络干扰程度的C/I和BER(比特误码率),FER(帧删除率)的关系是唯一的,并且是独立于系统的负载率。
但是引入跳率技术后,我们发现某一C/I值所对应的RXQUAL 值和非跳频网络是相似的,但在解码后所得到的误码率和帧删除率主要依赖于跳频数量的多少和系统负载情况,因此在跳频网络仅仅用C/I或QXQUAL来评估跳频网络是不够的。
在跳频网络解码后的误码率和帧删除率的指标才能衡量网络的质量。
作为衡量网络中语音话务信道的好坏,我们通常用在服务区域内至少90%的语音话务信道的FER2%表示较好的质量。
从相关模拟结果知道跳频技术降低了C/I的要求,但同时却提高了话音质量,而话音质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容量。
跳频系统的模拟大量的模拟结果表明跳频技术不仅能降低干扰,而且能够明显的提高容量。
网络容量受到两方面限制即Ha r d blockin g和so f t blockin g。
Ha r d blockin g条件下的容量为静态容量,跟网络的配置有关,如对GSM网络在一定的X%的block查Er lan g B表可以得到某一配置的容量。
而so f t blockin g表示了网络的动态容量,对于质量非常好的网络,其网络容量接近于静态容量,但对于干扰强的网络,其网络容量却达不到静态容量。
因此在实际的网络规划中要考虑静态容量和动态容量的平衡点,不能因为追求静态容量无限制的提高配置,也不能完全考虑质量而影响容量。
跳频增益模拟结果表明,跳频增益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跳频数量的大小,跳频数量越多其跳频增益越大,而跳频数量越少,相应的跳频增益越少。
解析GSM基带跳频如何跳及HSN和MAIO如何起作用移动分派索引偏置(MAIO)移动分派索引偏置(MAIO)由6个比特组成,0-63的编码,其高位包括在“信道描述信元”中octet 3的bit 4、3、二、1中,低位包括在“信道描述信元”中octet 4的bit 7、8中(见表17)(在跳频参数H为1时)。
意义及作用:在GSM规范中,CA表示小区分派的频率集合,MA表示每次通信中移动台和基站所用的频率集(1≤N≤64),MAIO表示一次通信所肯定利用的一个频率(1,N-1),即为MA中的一个元素。
当利用跳频时,移动台按照“信道描述信元”中的FN、HSN、MAIO和跳频序列表(RNTABLE)算出每一个时隙所用的MAI,再进行跳频。
利用MAIO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多个信道在同一时间争强同一频率。
传送:移动分派索引偏置(MAIO)包括于“信道描述信元”中,在“当即指配命令”、“指配命令”等消息中由基站发送。
跳频序列号(HSN)跳频序列号(HSN)由6个比特组成,0-63的编码,其包括在“信道描述信元”中octet 4的bit 六、五、4、3、二、1中(在跳频参数H为1时)。
(见表17)意义及作用:而相邻小区之间由于利用不相关的频率集合,以为彼其间没有干扰。
在GSM规范中,对于一组n个给定频率,允许组成64×n种不同的跳频序列。
它们用两个参数来讲明:移动分派偏置索引(MAIO)和跳频序列号(HSN)。
通常一个小区内的信道具用相同的HSN和不同的MAIO。
特殊情况是HSN=0,循环跳频,频率一个个按顺序利用。
但其跳频效果不如HSN 为其它值时理想。
传送:跳频参数3-跳频序列号(HSN)包括于“信道描述信元”中,在“当即指配命令”、“指配命令”等消息中由基站发送。
和MAIO的应用:MAIO指起跳频点,也称移动分派指数偏置。
移动分派指数偏置MAIO和跳频序列号HSN一般是成对设置的决定一个跳频序列。
一个跳频序列就是在给定的包括N个频点的频点集(MA)内,通过必然算法,由跳频序列号(HSN)和移动分派偏移(MAIO)唯一肯定所有(N个)频点的一个排列。
GSM跳频原理1.概述引入跳频的原因:GSM体系中的引入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是频率分集,跳频可以保证各个突发在不同的频率上发射,这样就可以对抗由于瑞利衰落等引起的影响,因为这些影响是因频率而异的。
第二是干扰分集,在高业务地区,由频率复用带来的干扰显得较为突出。
引入跳频后,我们可以对使用相同频率组的远地蜂窝小区配置不同的跳频序列,这样就可以分散使用相同频率集的信道之间的干扰,从中得到收益。
引入跳频的目的:提高系统抗干扰,抗衰落能力。
GSM的无线接口,也相应采用了跳频的方法+。
概念:跳频就是按要求改变信道所用的频率。
GSM中的说明:在GSM系统中,整个突发期间,传输频率保持不变,每个突发的持续时间为577us,故GSM系统的跳频属于慢速跳频(SFH)。
图一是不跳频信道的时间和频率关系,图2表示了一个跳频信道的时间和频率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信道频率在每个突发期间维持不变,而在突发与突发之间,频率的改变则是一种看似杂乱的伪随机序列关系。
图1 信道不跳频时的时间频率关系图图2 信道跳频时的时间频率关系示意图在图2中,如果跳频实现是在一个TRU内实现就是射频跳频,如果在一个小区内的多个TRU间实现就是基带跳频。
下面举例说明:下图在基带跳频方式下,HSN=0、RTSL(radio Time SLot no)=2时在不同FN时刻下的信道的使用的跳频序列。
在该BTS下,配置有4个TRX。
下图为另一个实例。
使用的为射频跳频和不跳频方式。
该实例中,BTS有2个TRX。
2.跳频实现流程跳频的实现包括信道分配和信道激活过程。
首先,由OMC(操作维护中心)配置BSS及BSS中各信道的参数,这些参数通过BSC下发到BTS的每个信道。
再有用户通信需要时,由BSC激活相应的信道进行业务数据传送。
A.信道分配过程信道分配通过由BSC向BTS在Abis接口上发送的若干条消息完成。
包括BTS属性设置消息(Set BTS Attributes),无线载频属性设置消息(Set Radio Carrier Attributes)和信道属性设置消息(Set Channel Attributes)。
其中与BTS中跳频实现直接相关的是信道属性设置消息。
该消息由OMU接收,再由OMU传给OAMM模块。
其详细说明可参考协议12.21。
FH图3 FUC中SET FH MODE中的跳频方式0 不跳频1 基带跳频BB FH2 射频跳频RF FH在BSC后台的数据表R_FHS表中可查看跳频模式及相关信息。
A中Object Instance参数表明本消息的目标信道,包括BTS号,收发信机号,时隙号。
Starting Time指明该信道配置的起始时间即起始帧号。
FU根据此消息确定本FU所管辖的8个时隙的跳频参数包括HSN、MAIO和ARFCN List(用于构成MA表),这些参数将在跳频算法中详细说明。
B.信道激活过程在信道配置完成之后,该信道在指定的起始帧号到来时,便开始使用该参数。
但此时该信道处于空闲状态,不能传输业务数据,必须通过信道激活后,该信道才真正用于业务数据传输。
信道激活是通过BSC 向BTS下发一条CHANNEL ACTIV A TION消息实现。
该消息将原来处于空闲的信道转换为传输信息的激活信道。
一个信道在激活前与激活后,使用的跳频参数是相同的。
只是在激活前,该信道发送虚拟突发序列,若使用不连续发送方式,则激活前关断发送。
C.跳频实现一个信道通过分配,得到了跳频参数后,由FU根据FN帧号(FHM跳频的计算由FN的中断激活),即可计算得到该突发即将使用的无线频道号,FU将计算所得的频道号组织在下行数据中通知CU(载频单元),CU再根据该信息确定该频道号的频率值,将此突发数据向空中发射。
3.跳频算法GSM系统中,跳频的频道号计算有其特定的算法。
根据GSM协议05.02的规定,跳频必须遵循该算法,包括伪随机序列的产生,跳频实现中涉及的参数及算法描述如下。
A.算法中涉及的参数1.BTS通用参数,指定到每个BTS,并在BCCH,SCH上广播。
(1)C A:小区频率集,由系统频率分配指派到本小区所有可以使用的频率的总和,数量限制1≤CA频率数≤64。
CA由BSC进行管理,MS根据广播信息获取CA信息,结合MS信道分配时的参数,确定本MS使用信道的MA参数,进一步确定跳频信道。
在BTS中信道直接由BSC指定MA参数,故在FU中可跳过该参数说明:CA即是我们在无线资源小区的载频频率中设置的值,可以设置至多64个数值,对于基带跳频,有用的只是顺序排列的前几个,个数等于本小区配置的TRX的数目,而RF跳频可以利用所有设置的频率值。
(2)F N::TDMA帧号,来自时钟单元,由T1、T2、T3构成,在MS中,由缩减帧号T1、T2、T3’构成。
T1 (11bits) 0~2047 =FN div (26*51)T2 (5bits) 0~25 =FN mod 26T3 (6bits) 0~50 =FN mod 51T3’ (3bits) 0~4 =(T3-1) div 10其中FN为TDMA帧号,范围0~2715647(26*51*2048-1)FN通过时钟单元向每个FU发送,FN本身的值不发送,只发送T1、T2、T3的值。
FN参与跳频的计算,使得跳频序列以FN为周期,重复时间约为3小时,充分保证了跳频的随机性。
2.信道专用参数,在信道分配信息中指定到每个信道。
(1)M A:跳频频率子集(移动台频率分配表),定义本信道使用的跳频频率集,是CA的一个子集,频率数量N限制1≤N≤CA频率数,(1≤N≤64)。
该参数由信道分配过程所描述的设置信道属性消息指定。
在设置信道属性消息中的ARFCN List参数即反映了ARFCN。
(2)M AIO:频率子集初始偏移(移动台频率分配表初始偏移),用于指示使用相同MA的不同信道所使用的频率在MA中的初始偏移。
该参数也由信道分配过程所描述的设置信道属性消息指定。
在设置信道属性消息中的MAIO参数的结构如下。
(3)HSN:跳频序列号,可取64种不同的值,0≤HSN≤63。
该参数也由信道分配过程所描述的设置信道属性消息指定。
在设置信道属性消息中的HSN参数的结构如下。
B.G SM系统中的跳频算法对于一个给定的参数集,为了得到每一信道的绝对频道号ARFCN,使用MAI作为该信道在MA频率集中的索引,MAI取值0到N-1,MAI=0时即指向MA中最低的绝对频道号ARFCN。
具体算法如下:1.HSN=0时MAI=(FN+MAIO) MOD NARFCN=MA(MAI)其中:FN=51*((T3-T2) MOD 26)+T3+51*26*T1MA(i)是一张查ARFCN的表0≤i≤N-12.HSN≠0时,ARFCN的计算参看图4其中NBIN=INT(log2N+1)图4 跳频算法(HSN≠0)上图中,查随机表RNT(i)过程的RNT表如下:4. ZXG10中以BBX方式实现跳频的过程在本BTS系统中,要求兼顾基带跳频与射频跳频的实现,故系统中专门设立了一个BBX基带交换单元作为跳频实现的硬件环境。
下面具体结合BBX描述跳频功能在本系统中的实现过程。
BBX介绍:ZXG10同时具有BB FH 和RF FH 的功能,为此特别设计了一个BBX(基带交换)模块,具体原理如图所示。
FU模块 X 6BBX总线CU模块 X 6图5 BBX电路原理示意图图中的RBBX模块实际上同与FU在同一单板上实现,TBBX同CUI做在同一单板上。
跳频总线由机架背后的总线连接到各框的FU-BUS。
在实现基带跳频的方案中,BBX的作用是在帧单元和载频单元之间,起一个交叉连接的作用。
实际上是在下行方向的载频单元一侧,用总线选择的方法,选取多路帧单元信号中的一路,进行发射。
而在上行方向的帧单元一侧,也同样用总线选择的方法,选取多路载频单元信号中的一路,进行接收处理。
从而达到了实现基带跳频的目的。
具体的:(1)在载频单元的下行数据入口处(TBBX中),根据帧单元对跳频的计算结果,对来自帧单元的下行数据进行选择,选取符合本载频单元发射频率的一路信号,将其转接到载频单元上进行发射。
对于一个装备N个帧单元的BTS系统而言,就是要在N条下行数据链路中完成一个N选1的功能。
在本DCS1800系统中,每个BTS最多配置6个FU和CU,故N取值为6。
(2)在帧单元的上行数据入口处,根据帧单元的跳频计算结果,或者根据下行链路的选择结果,对来自多个载频单元的上行数据进行选择。
由于接收分集的原因,从每个载频单元来的数据有两路,所以对一个装备N个载频单元的BTS系统而言,存在2N条上行链路。
BBX需要完成2个同步的N选1的功能。
本系统中N取值为6。
另外在时间上,由于GSM协议规定上行和下行链路在无线接口上有3个时隙的时间延时,同时考虑到上下行数据在CU中各有一个接收转发的过程,所以在BBX接口上,上下行数据的整个时间差将达到5BP。
在具体实现时应满足该时间要求。
(3)实现BBX与帧单元及载频单元的接口,采用串行无帧格式连接。
考虑到跳频实现的需要及上下行数据本身的需要,串行数据内容定义如表1和表2所示。
在下行数据中byte0的3bit有效位(取值0~5)信息表明,本下行数据即将发往几号载频单元,在每个TBBX中,将同时监视下行总线上6条下行链路中的byte0,并利用该信息,选取下行总线中地址相符的一路发往与之相连的CU。
同时,在RBBX中,将监视与其相连的FU下发数据中的byte0(3bit),并予以保存,在5个时隙之后,RBBX将根据此信息在上行总线中选取其中的2条(分集原因)链路,连往该RBBX所在的FU。
在下行数据格式中byte1~byte2中的10bit信息,指明了该时隙数据将在哪个绝对频道号上发射。
在系统跳频方案以基带跳频实现时,该数据不起任何作用,在CUI中将byte1~byte2滤掉即可。
而当系统跳频以射频跳频实现时,CUI则将利用该信息去控制TRX的频率合成器,以达到射频跳频的目的。
同时在采用射频跳频时,应将FU与CU进行一对一的直连。
上下行数据格式中,链路校验字节(LRC)的设立是为了防止数据链路的传输错误,对检验出传输错误的数据,可以不予发射或接收处理,以免扩大错误。
这样可使系统更加可靠。
(TRU 上下行校验错会关功放)在实现射频跳频的方案中,BBX只是起一个完全透明的直接连接的作用。
将来自帧单元的N路信号直接连接到相应的N路载频单元上,而不进行任何交换与处理。
跳频则完全交由帧单元的绝对频道号计算以及载频单元的频率合成器控制来实现。
A.基带跳频的实现在系统跳频以基带跳频方式实现时,由于跳频总线BBX_Bus仅在同一BTS内部连接,而一个BTS内部最多只装备6个TRX,所以分配给每个信道的跳频频率集MA的频率数有其特殊的限制,具体视BTS装备TRX数而定,若装备N个TRX,则MA频率数小于等于N,且N<=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