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
- 格式:pptx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33
【课外阅读】剑桥隋唐史对唐太宗的评价唐政权的巩固者唐太宗(626—649年在位)后来的太宗李世民本为高祖次子,公元600年生于今陕西省武功县。
他母亲出身于一个极有权势的氏族——窦氏;她的姐姐是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的夫人。
窦氏和隋、唐的皇室一样,是一个含有异族血统的氏族(其原始姓是纥豆陵氏),它在初唐时期一直非常有权势,出了两个皇后、六个王妃、八个驸马和一大批高官。
太宗的母亲生长于她舅父北周武帝(他的妹妹是她的母亲)宫中,据说李渊在那里的一次射箭比赛中和她订了婚;她死于614年。
童年时代的李世民,自然只是一个贵公子,不可能受到任何准备将来作帝王的特殊教育。
他受的肯定是当时上流阶级的典型儒家教育,因为后来他作皇帝时表现出他深通经、史,而且是一个书法家。
李氏家族具有强烈的北方民族传统,当然是佛教信徒;高祖的几个儿子都有佛教的乳名。
但和大多数的汉—突厥混血贵族一样,太宗早年受的教育侧重武术,尤重骑射。
当时的史书里充满了关于他的勇敢和富有军事天才的故事。
他擅长骑术;装饰他陵墓的他所喜爱的六匹骏马的浮雕,现在仍然被保存着。
和他的兄弟们一样,他很年轻的时候就接受了第一次战争考验。
当他还只十几岁时就随他父亲多次出征,平服发生在今山西省内的各种叛乱和抗击东突厥人的入侵。
据传统记载,太宗仅仅15岁时就曾率领一支人马,在山西北部长城的雁门救出被东突厥包围的隋炀帝。
这个故事历来被看作是太宗第一次出现于历史的记载,但恐怕不可靠。
李世民的身份在唐朝的最初年代基本上还是一个军事将领。
作为一个英勇而常胜的指挥官,他的品格形成于他夺取帝位的多年的艰苦野战时期。
他确实有帝王之姿,在朝廷上显得很庄严威武。
他好冲动,易被激怒,当他发怒时面色紫胀,使周围的人不寒而栗。
他在处理突厥事务上的成功,多半应归功于他坚强的个性和英雄的风度。
太宗认为,是人,而不是天,决定人们的命运,他采取的理性主义态度是与这一时期的传统信念背道而驰的。
例如,他即位不久全国各地的官员不时奏报祥瑞和凶兆,他驳斥说:“安危在于人事,吉凶系于政术。
唐太宗的生平及事迹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
他出生于公元598年,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第三个儿子。
在他的长兄李建成和次兄李元吉相继被李渊废黜后,李世民成为了李渊的储君,最终在公元626年登基称帝,成为了唐朝的第二位皇帝。
唐太宗的才华和勇气早在年轻时就已经表现出来。
在他十二岁时,他就跟随李渊参加了玄武门之变,成功推翻了隋朝的独裁统治。
这场革命对唐朝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李世民作为李渊的儿子和继承人,在这场革命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唐太宗登基后,他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开放政策,这些政策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他废除了隋朝的苛政,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和经济贸易。
他还设立了科举制度,让人才得以在社会中获得公正的机会。
在他的统治下,唐朝的文化和经济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在对外战争中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勇气。
他率领军队征服了突厥、高句丽、吐蕃等周边国家,扩大了唐朝的领土和影响力。
他还发动了安史之乱,成功平定了叛乱,维护了唐朝的稳定和统一。
除了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唐太宗还是一位文化人。
他喜好文学和书法,自己也写过不少诗歌和文章。
他还聘请了许多文化名流为官,推动了唐朝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唐太宗是一位卓越的统治者和领袖,他的才华和勇气使得唐朝在他的统治下达到了辉煌的巅峰。
他的许多政策和成就对中国历史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为“贞观之治”的楷模。
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内容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及其与“贞观之治”的关系难点: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的积极作用;【知识疏理】一、东征西讨定基业【思考题一】: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统一全国的?⑴劝父起兵,完成建立统一的中央政权的任务。
⑵平定割据政权:①平定薛举父子。
②击溃刘武周。
③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
二、玄武门之变概况: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父退位,年号贞观。
【思考题二】:在宫廷的内争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是否带有普遍性?带有普遍性。
在古代,皇位继承往往采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皇位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
但这一原则常常遭到破坏,因而在宫廷中经常会出现子杀父、兄杀弟、弟杀兄、叔杀侄等争夺皇位的丑剧。
玄武门之变的性质就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
但是,对于此类事件,我们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三、民族政策1.击破东、西突厥⑴对东突厥:①措施:629年派李靖打败东突厥,突利可汗投降。
采纳温彦博建议,妥善安置其首领和人民.②意义:安定了北方,加速了汉族和东突厥的经济文化联系,也促进了突厥社会经济的发展。
⑵对西突厥:642年灭掉西突厥,并设立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
2.加强与吐蕃关系: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加强唐和吐蕃关系,促进其经济发展。
3.历史意义:唐太宗进军西域胜利,巩固了西北边疆,扩大了疆域,使中西交通迅速发展起来,唐朝国威也远播到地中海沿岸,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思考题三】:李世民为什么对东突厥将领采取封官晋爵的措施?这是用怀柔的策略来处理民族问题,政策比较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稳固。
四、贞观之治【思考题四】:唐朝初年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⑴治国思想上:吸取随亡教训,“存百姓”的思想。
⑵用人策略上: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1.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
此后,太宗又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
”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从帝王政治的视角出发,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参考答案(1)内涵: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鼓励直言。
(2)评价: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治者的“明君”理想;但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
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太宗认识到虚怀纳谏的重要性,从谏如流,他在位20多年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余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中切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太宗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他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和历史事迹概括(李世民生平简介和一生经历)(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和历史事迹概括(李世民生平简介和一生经历)公元599年1月(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在陕西武功县的一个官僚家庭,生下一个婴儿,其父李渊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济世安民”,故取名“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卓越的家和军事家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家和军事家之一。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国家领导人,也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战略家。
他的卓越才能和领导力使得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一、李世民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李世民出生于贵族家庭,父亲是唐高祖李渊,母亲是太平公主,他是唐高祖的第三个儿子。
在一个尊贵的家庭中长大,李世民接受了优秀的教育和良好的家庭环境。
这些背景为他日后的才能和军事领导打下了基础。
二、李世民的卓越军事才能李世民从小就对军事非常感兴趣,他热衷于研究历史战争并且勤于思考和实践。
在他的统治下,他成功地领导了几场重要的战役,包括平定王世充之乱,消灭东突厥等。
他善于制定战略,并且灵活应变。
他与他的将领们共同研究并跟踪敌人的行动,选择合适的战术,并因此取得了许多胜利。
三、李世民的领导能力除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外,李世民还展示了出色的领导能力。
他具有远见卓识,能够有效地识别并利用国内外的机会。
他注重选拔人才,并将信任授予能力突出的将领和官员。
他还建立了一个高效的行政机构,为他的统治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同时,他重视民生,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并促进了国家的繁荣。
四、李世民的政治智慧李世民具有出色的政治智慧,他善于制定和实施政策,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他善于处理内外交困,平衡各方利益,保持国家的安全和统一。
他倡导忠诚、公正和仁爱的价值观,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拥护。
他的政治手腕使得唐朝在他的统治下成为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国家。
总结: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卓越的家和军事家。
他通过出色的领导能力、卓越的军事才能、过人的智慧和卓识,将唐朝推向了繁荣的黄金时代。
他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称为“唐太宗盛世”。
他的杰出才能和智慧启示了后来的领导者和军事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历史经验。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简介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在位年间,励精图治,以民为本,提倡节俭,减轻徭役赋税,复兴文教,使社会逐渐安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大唐盛世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同时也是唐朝的诗人,并且在政治军事上也有非常出色的成绩。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被各民族冠以“天可汗”的称号,在对外和对内上他都有着一套方针。
对外他积极开拓疆土不仅重创了高句丽,也将东突厥灭了,更是征服了很多部落。
在国内他就劝课农桑,奉行节约,并且主张以文治天下。
作为一代君王,能任人唯贤,多次听取谏官魏征的逆耳忠言,并作出相应的改变,这些使得唐朝能够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
唐朝在当时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也正是因为他的勤政爱民,不懈努力。
唐朝民俗开化,经济繁荣,是当时各民族的大熔炉,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昌盛的时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便是当时的社会现象的写照。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了23年,他在位的时间并不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但确是历代皇帝中贡献最大的。
他在位期间朝堂上下都是一派和乐。
玄武兵变,历史沧桑,一将终成万骨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位终归来得不是那么名正言顺,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在位时所作出的政绩。
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患病瘫痪在床上,最终在终南山上驾崩,安葬在昭陵,庙号为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追封的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其创下的大唐盛世也为后人所称道。
唐太宗李世民试赂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圣君,他在位时,国运昌盛,开启了唐朝最繁华盛世时期,当然明君治天下,自然少不了一批优秀大臣辅佐,而唐太宗对大臣也是要求苛刻。
唐太宗试赂指的是唐太宗对臣子是否收受贿赂的一种试探。
唐太宗性格还是有些多疑的,而且极为讨厌大臣不忠,厌恶官员收受贿赂,不过大臣要收贿赂,也不怎么可能给他知道,为了探查官员有无收受贿赂毛病,唐太宗想了一个法子,派出身边亲信,扮成贿赂的人,去给官员送礼。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唐太宗李世民历史人物资料引导语:你们知道唐太宗叫什么名字吗?唐太宗叫李世民,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他吧,以下是历史人物唐太宗李世民资料,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
他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
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总评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
学界对他的雄才伟略和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给予积极的肯定。
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唐太宗不歧视少数民族,除对突厥的侵扰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处理问题,方法妥当,政策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历代评价《旧唐书》:“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
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
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
终平泰阶,谅由斯道。
尝试论之:础润云兴,虫鸣螽跃。
历代名人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评价欧阳修:“其(唐太宗)牵于多爱,复立浮图,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
”文天祥:“太宗全不知道闺门之耻、将相之夸、末年辽东一行、终不能以克其血气之暴、其心也骄。
”陈普:“文皇仁义播敷天,李氏无伦三百年。
末路荒唐如炀帝,蜀江更起度辽船。
”朱熹:“(唐太宗)一切假仁借意以行其私。
”宋高宗:“(唐太宗)夸大而好名。
”明太祖:“昔唐太宗繁工役,好战斗。
”李贽:“好个魏微,若太宗,倒底有沽名之念在”,“太宗好名之心,逗漏于此矣。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章太炎在《书唐隐太子传后》中所说:“太宗即立,惧于身后名,始以宰相监修国史,故两朝《实录》无信辞......”吕思勉:“唐太宗不过中材,论其恭俭之德,及忧深思远之资,实尚不如宋武帝,更无论梁武帝;其武略亦不如梁武帝,更无论宋武帝,陈武帝矣”至其能致治平强盛,乃“承季汉魏晋南北朝久乱之后,宇内乍归统一,生民幸获休息,塞外亦无强部,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
”王仲荤:“封建历史家把贞观时期当作理想的太平盛世,和实际情况是有很大距离的。
当然,我们承认贞观的政治比起唐代其他各朝的政治,相对来说,有其可以肯定之处。
…贞观之治?是渲染得有点过分的,其户口不足隋极盛1/2,部分地区仍茫茫千里、人烟断绝。
”朱本政:“贞观后期的唐太宗封建帝王的骄奢纵欲,大肆挥霍,必然会大大加重人民的摇役负担,对此,马周在奏疏中直陈其弊说:“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
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但唐太宗不仅视若同闻,还倡言道:“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对此,老百姓为了逃避摇役负担,不得不纷纷逃亡;甚或砍断自己的手和脚,叫做“福手”或“福足”。
老百姓苦于摇役繁重,怨声载道。
黄永年:“旧时史书包括新旧《唐书》,《通鉴》对唐太宗和所谓的“贞观之治”无不极尽夸饰只能事,即近时的通史,隋唐史仍多如此。
唐太宗李世民评价生平简介: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生于陕西武功,是李渊次子。
公元614年,娶妻长孙氏。
公元617年,逼父起兵反隋,攻入长安,灭隋后,进封为秦王。
唐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被杀,而后高祖让位,他即位称帝,次年改国号为贞观。
贞观22年(649年),唐太宗薨,仅52岁,葬于今中国陕西礼泉县东北昭陵。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尝百草的神农,禅位的尧,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开创贞观盛世的唐太宗,弯弓射雕的成杰思汗,陈桥兵变的朱元璋等等,对于这些千古帝王,或褒或贬,各家不一。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有两点必须把握住。
第一点,要全面。
要根据不同的历史事实。
其次,要客观。
不可带有个人的主观倾向,要从矛盾的两方面去看。
这就要求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所参考的文献必须是第一手材料,必须是还原历史本原的东西。
一.功绩关于唐太宗的功绩,这里主要是通过他的管理思想来论述的。
(一)政治管理思想“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①这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对其的赞美。
谈到唐太宗的政治管理思想,就不得不说到他的用人之道。
1.任人唯贤,重视人才说到这一点,就不得不提到魏征。
魏征,魏征是何许人也?魏征,字玄成。
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在投入李世民之前,他就是一“倒霉蛋”,“墙头草”。
他曾经投靠过瓦岗李密,而后又投入窦建德门下,再后来他投入到了李世民的哥哥——当时的太子李建成门下。
当然,魏征并非无才之人,他早就提醒李建成要留心李世民,也主谋导演了一场鸿门宴,这场鸿门宴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太子党败了。
魏征又该何去何从呢?他并没有随大流,一死保节,而是成了阶下囚。
等待他的却不是死亡。
面对昔日想除自己而后快的魏征,惜才的唐太宗非但没有杀他,反而给了他一个谏议大夫的职位。
魏征也没有令其失望,先后承谏200多次。
《隋唐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描写了隋唐两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形象。
这部作品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1. 李世民:作为唐太宗,李世民在小说中被描写为一个英明果断、仁爱仁厚的君主。
他治国有方,明察秋毫,是一个让人敬仰和尊重的帝王形象。
2. 杨广:作为隋炀帝,杨广则被描绘为一个昏庸暴虐的君主,专横跋扈,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3. 魏徵:作为唐太宗身边的重要大臣,魏徵被塑造成一个聪明睿智、忠心耿耿的形象,他为李世民出谋划策,为国家社稷着想。
4. 长孙无忌:作为唐军名将,长孙无忌在小说中展现出了勇猛果敢、忠诚勇敢的形象,多次立下战功,被誉为一代名将。
5. 李妃:作为李世民的妃子,李妃被描写为美丽贤淑、聪慧明理的皇后形象,是李世民的得力助手和贴心伴侣。
这些人物形象在《隋唐演义》中各具特色,通过他们的塑造,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物的命运,也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创作功底。
这些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整个作品增添了生动的色彩和深刻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