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举例
- 格式:ppt
- 大小:229.50 KB
- 文档页数:17
牛顿三大定律的实际例子你知道牛顿的三大定律吗?可能很多人一听就想:“这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离我好像挺远的。
”其实啊,牛顿定律就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完全不是那么难懂,反而还挺有趣的呢。
咱们不妨一起来看看,这些所谓的定律,如何在你我身边的各种小事里悄悄发生着。
首先说说第一个定律,也就是“惯性定律”,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拗口?其实意思简单得很: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它就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简单来说,啥意思呢?就是你坐在车里,车突然停了,你一下子会向前扑。
这时候就别怪车,怪的是你自己——你和车的惯性不同步啊!车停了,你还想着车继续走,这就像你是车的“跟屁虫”,车停了,你不知不觉就想冲出去。
你想啊,那种急刹车的感觉,真的是特别“心惊肉跳”。
所以说,这个惯性定律就是在告诉你,车停了,你可得小心,别光顾着低头玩手机。
再来说说第二个定律——“加速度定律”,听着是不是有点数学味道?不过其实说白了,就是“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什么意思呢?咱们举个简单的例子。
你看那种健身房里的小哥哥小姐姐,拿着铁饼、杠铃举哑铃,怎么举得那么费劲呢?这不就是力和质量的关系嘛。
要是你今天去举一只特别沉的哑铃,你觉得它特别重,举起来费劲儿,就是因为它的质量大,加速度慢。
但如果你拿起一个小的哑铃,你举起来是不是轻松多了?这就是牛顿告诉我们的道理:质量大,力量就得大,加速度也小。
所以有时候你遇到那些看起来“死活搬不动”的东西,真得想想,是不是“力”没到位,还是“质量”太重呢?说说那个有点神秘的第三个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听起来是不是像科幻电影里的台词?其实它也很简单,你推我一下,我也能推你一下,别看你这一下推得轻轻的,人家反作用力可是会“还击”的。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你站在游泳池边,准备跳下去,你一用力蹬一下池边,自己就飞进了水里。
这时候,你就会感受到池边那个“反作用力”。
再比如,你踢球的时候,脚和球之间的作用力,球会因为你踢它而飞出去,踢得多用力,球就飞得越远。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一、单物体单(运动)过程:1、民航客机一般都有紧急出口,发生意外情况的飞机紧急着陆后,打开紧急出口,狭长的气囊会自动充气,生成一条连接出口与地面的斜面,人员可沿斜面滑行到地上。
若紧急出口距地面高3.2m,气囊所构成的斜面长度为6.4m,一个质量为60kg的人沿气囊滑下时所受的阻力是240N,人滑至气囊底端时速度有多大?(取g=10 m/s2)2、如图一质量m=5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在与水平方向成370斜往上的拉力F=30N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已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滑动摩擦因数μ=0.5,求:①5s末物体的速度;②5s内物体的位移。
(取g=10 m/s2)3、如图所示,人站在自动扶梯上不动,扶梯以加速度a=2m/s2沿斜面上升,已知人的质量为m=50kg,扶梯倾角为θ=300,求人受到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取g=10 m/s2)二、单物体多(运动)过程:4、第2题中:5s后撤掉拉力F,物体继续滑行一段后静止。
求:③5s末撤掉拉力F后的加速度a2;④物体运动的总时间。
(取g=10 m/s2)5、质量为2 kg的木箱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在水平恒力F的作用下开始运动,4 s末速度达到4 m/s,此时将F撤去,又经过2 s物体停止运动,求力F的大小.(取g=10 m/s2)6、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传送带以速度v=2 m/s向右运行,现将一小物体轻轻地(无水平初速度)放在传送带A 端,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若A端与B端相距6 m,求物体由A到B的时间(g=10 m/s2)7、如右图,滑块由A到达B点后无碰撞此后沿斜面上滑,经过B点时速度V B=4m/s,从滑块到达B点时起,经0.6s 正好通过C点,求BC之间的距离。
BC间动摩擦因素u=0.25(取g=10 m/s2)三、牛顿运动定律与图像的结合:8、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在水平推力F作用下开始运动,推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关于物体在0~t1时间内的运动情况,正确的描述是()A.物体先做匀加速运动,后做匀减速运动B.物体的速度一直增大C.物体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D.物体的加速度一直增大9、一物体沿斜面向上以12 m/s的初速度开始滑动,它沿斜面向上以及沿斜面向下滑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求斜面的倾角以及物体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g取10 m/s2).10、空间探测器从某一星球表面竖直升空。
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典型例题【例1】一物体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初速为零,先对物体施加一向东的恒力F,历时1s;随即把此力改为向西,大小不变,历时1s;接着又把此力改为向东,大小不变.历时1s;如此反复,只改变力的方向,共历时1min,在此1min内 [ ]A.物体时而向东运动,时而向西运动,在1min末静止于初始位置之东B.物体时而向东运动,时而向西运动,在1min末静止于初始位置C.物体时而向东运动,时而向西运动,在1min末继续向东运动D.物体一直向东运动,从不向西运动,在1min末静止于初始位置之东【分析】物体在第1s内受恒力作用向东作匀加速运动.在第2s内,受力向西,加速度方向向西,但速度方向仍向东,物体作向东的匀减速运动.由于力的大小不变,前、后两秒内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变,仅方向相反,所以至第2s末,物体向东运动的速度恰减为零,且第2s内的位移与第1s内的位移相同.以后,力的方向又改为向东、继而向西……如此往复,物体则相应地向东作匀加速运动、继而向东作匀减速运动,……在1min内物体一直向东运动,至1min末恰静止.【答】 D.【说明】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必与受力方向相同,但不一定与速度方向相同.若以向东方向为速度的正方向,物体运动的v-t图如图所示,物体依次作着加速度大小相等、加速度方向相反的匀加速运动、匀减速运动,……直到停止.整个1min内v>0,表示物体一直向东运动.【例2】汽车空载时的质量是4×103kg,它能运载的最大质量是3×103kg.要使汽车在空载时加速前进需要牵引力是2.5×104N,那么满载时以同样加速度前进,需要的牵引力是多少?【分析】由空载时车的质量和牵引力算出加速度,然后根据加速度和满载时的总质量,再由牛顿第二定律算出牵引力.空载时,m1=4×103kg,F1=2.5×104N,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加速度:满载时,总质量为m1+m2=7×103kg,同理由牛顿第二定律得牵引力:F2=(m1+m2)a=7×103×6.25N=4.375×104N【说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 = ma可知,当加速度a相同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与其质量成正比.因此可以不必先算出加速度的大小,直接由比例关系求解.即由直接得【例3】如图1所示,一根质量为m,长为L的均匀长木料受水平拉力F作用后在粗糙水平面上加速向右运动.在离拉力作用点x处作一断面,在这一断面处,左右两部分木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多少?【分析】取整个木料和断面左端(或右端)为研究对象,由于它们的加速度相同,可根据它们所受合外力与质量成正比的关系得解.【解】设整个木料所受的摩擦力为f,断面两侧的相互作用力为T,作用在断面左端部分的摩擦力为整个木料和断面左侧水平方向的受力情况如图2所示.根据加速度相同时力与质量的比例关系可知【说明】本题由于利用了F∝m的关系,可以不必计算加速度,十分简捷.由解得结果可知,截面位置取得离拉力处越远,截面两侧的相互作用力越小,当x = L时,T=0,这是显然的结果.如果木料受到水平推力作用,情况怎样?有兴趣的同学可自行研究.【例4】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落在直立于地面的轻弹簧上,如图1所示.在A点物体开始与弹簧接触.到B点时,物体速度为零,然后被弹回,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从A下降和到B的过程中,速率不断变小B.物体从B上升到A的过程中,速率不断变大C.物体从A下降到B,以及从B上升到A的速程中,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D.物体在B点时,所受合力为零【分析】本题考察a与F合的对应关系,弹簧这种特殊模型的变化特点,以及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对物体运动过程及状态分析清楚,同时对物体正确的受力分析,是解决本题思路所在.【解】找出AB之间的C位置,此时F合=0则(1)从A→C.由mg>kx1,(2)在C位量mg = kx c,a=0,物体速度达最大(如图2乙)(3)从C→B,由于mg<kx2,同理,当物体从B→A时,可以分析B→C做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变加速直线运动;从C→A做加速度越来越大的减速直线运动.【说明】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是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重要部分,也是解综合问题的基础.弹簧这种能使物体受力连续变化的模型,在物理问题(特别是定性判断)中经常应用.其应用特点是:找好初末两态,明确变化过程.【例5】图中A为电磁铁,C为胶木秤盘,A和C(包括支架)的总质量为M,B 为铁片,质量为m,整个装置用轻绳悬挂于O点.当电磁铁通电,铁片被吸引上升的过程中,轻绳上拉力F的大小为 [ ]A.F = MgB.Mg<F<(M+m)gC.F=(M + m)gD.F>(M + m)g【分析】以铁片为研究对象,它被吸引上升过程中受到电磁铁对它的吸引力Q(变力)、重力mg.在每一时刻Q- mg = ma,即Q>mg.根据牛顿第三定律,铁片也对电磁铁A(包括支架C)施加向下的吸引力,其大小Q′=Q.以A和C为研究对象,它受到细线向上拉力F、A′和C的重力Mg、铁片吸引力Q′.由力平衡条件知F = Mg + Q′ = Mg + Q,∴F>(M + m)g.【答】 D.【说明】必须注意,铁片能吸引上升是一个加速过程,因此,Q>mg.同时,不要疏忽铁片对磁铁的吸引力.【例6】如图1所示,一只质量为m的猫抓住用绳吊在天花板上的一根质量为M的垂直杆子.当悬绳突然断裂时,小猫急速沿杆竖直向上爬,以保持它离地面的高度不变.则杆下降的加速度为 [ ]【分析】设猫急速上爬时对杆的作用力为f,方向向下,则杆对猫的作用力的大小也为f,方向向上,绳断裂后,猫和杆的受力情况如图2所示由于猫急速上爬,保持对地面的高度不变,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猫对地无加速度,处于力平衡状态,所以f = mg杆仅受两个竖直向下的力作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杆的加速度大小为其方向竖直向下.答 C.说明本题反映了牛顿第二定律的相对性,即加速度a必须是地面而言的.如果不理解这一点,本题就难以求解.【例7】如图1所示,一木块从h=3.0m、长L=5.0m的固定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沿着斜面滑至底端.如果木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0,求(1)木块运动的加速度;(2)木块从斜面顶端滑至底端所需的时间.【分析】以木块为研究对象,它在下滑过程中受到三个力作用:重力mg、斜面支持力N、斜面的滑动摩擦力f(图2)由于这三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可采用正交分解法,然后根据牛顿运动定律求出加速度,结合运动学公式可求出运动时间.【解】(1)设斜面倾角为θ,由受力图2可知:沿斜面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sinθ- f = ma.垂直斜面方向由力平衡条件得N- mgcosθ=0.又由摩擦力与正压力的关系得f=μN.联立上述三式可解得木块下滑的加速度为a = g(sinθ-μcosθ).式中∴a = g(sinθ-μcosθ)=9.8(0.60-0.30×0.80)m/s2=3.60m/s2.【说明】这是属于已知力求运动的问题,通过加速度建立了力和运动的联系.题解中基本上遵循了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步骤。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石,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它们为我们解释了物体运动的规律,并且在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几个关于牛顿运动定律应用的例子,展示这些定律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一、运动中的惯性第一个应用例子是关于运动中的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将保持其原有的状态,即静止物体保持静止,运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这就是物体的惯性。
拿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来说,当我们在汽车上突然刹车时,身体会继续保持前进的动力,直到与座椅或安全带接触,才会停下来。
这说明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我们会按照惯性继续移动。
二、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是描述物体加速度与施加在物体上的力之间关系的定律。
它告诉我们,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运用这一定律,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需要施加更大的力来加速一个较重的物体,而用相同大小的力加速一个较轻的物体时,后者的加速度更大。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个定律的应用非常广泛。
比如,开车时,我们需要踩下油门,施加一定的力来加速汽车。
同时,如果我们要减速或停车,需要踩下刹车踏板,通过施加反向的力来减少汽车的速度。
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指出,对于每一个作用力都会有一个同大小、反方向的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这个定律可以解释许多我们生活中的现象。
例如,当我们走路时,脚对地面施加力,地面也会对脚产生同样大小、反方向的力。
这种反作用力推动我们向前移动。
在工程领域中,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也非常重要。
例如,当一架飞机在空气中飞行时,空气对飞机产生的阻力同时也是飞机推进的力。
这个定律有助于我们设计高效的飞机引擎和减少能源消耗。
四、万有引力定律最后一个应用例子是万有引力定律。
这个定律描述了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的实例分析牛顿第三定律是经典力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也被称为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该定律表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换句话说,如果物体 A 对物体 B 施加一个力,那么物体 B 也会对物体 A 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这一定律在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通过几个实例来分析牛顿第三定律的具体应用。
**实例一:行走的人**当一个人在地面上行走时,他的脚对地面施加一个向后的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地面也会对他的脚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向前的反作用力。
这个反作用力使得人能够向前移动。
如果没有地面对脚的反作用力,人就无法行走。
**实例二:划船**当一个人在水中划船时,划桨向后推水,水会对划桨产生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推动船向前前进。
如果没有水对划桨的反作用力,船就无法前进。
**实例三:射击**在射击运动中,当枪支发射子弹时,子弹会向前飞出,同时枪支也会受到后坐力的作用向后移动。
这是因为子弹对枪支施加了一个向后的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枪支也会对子弹产生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向前的反作用力。
**实例四:汽车行驶**汽车行驶时,发动机会产生一个向前的推力,推动汽车向前行驶。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汽车在地面上也会受到一个向后的摩擦力的作用,这个摩擦力是地面对汽车的反作用力。
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地面和轮胎之间的摩擦系数,只有克服了这个摩擦力,汽车才能行驶。
**实例五:跳水**在跳水运动中,运动员从跳板上跳入水中。
当运动员脚踩跳板时,他对跳板施加一个向下的力,跳板也会对他产生一个向上的反作用力,将他弹起。
当他跳入水中时,水会对他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这个浮力使得他能够在水中保持浮力,不会下沉。
通过以上几个实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牛顿第三定律在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一定律揭示了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力学现象。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实例引言:牛顿运动定律是物理学中最经典的定律之一,它描述了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本文将探讨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几个应用实例,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定律的重要性和普适性。
第一部分:惯性和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是指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
根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物体只有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才会改变其运动状态。
这个定律的一个实际应用实例是汽车的急刹车。
当司机突然踩下刹车时,车辆会减速并停下来。
这是因为刹车时施加在车轮上的摩擦力,产生了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反的作用力。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车辆的速度发生变化,因为有一个外力作用于它。
如果没有这个摩擦力,车辆将保持之前的速度继续前进,司机将无法停下车辆。
第二部分: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牛顿第二运动定律表明一个物体所受的力与其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其计算公式为F = ma,即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这个定律可以应用于多个实例,其中一个是运动员投掷铅球。
在铅球比赛中,运动员用手臂施加一个向前推的力。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员施加的力越大,铅球的加速度就越大。
同时,铅球的质量也会影响其加速度。
较重的铅球需要更大的力才能获得相同的加速度。
第三部分: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牛顿第三运动定律说明了力的作用具有相互作用的性质,即每个作用力都有相等大小但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这个定律可以解释很多现象,其中一个例子是火箭发射。
在火箭发射过程中,燃料燃烧产生的气体通过喷射口向后排出。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喷射出的气体会给火箭提供向前的推力,而火箭本身会给排出气体一个向后的反作用力。
这正是火箭能够加速并离开地球表面的原因。
结论:牛顿运动定律是物理学中的基石,对于理解和描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行为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介绍了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几个应用实例,包括汽车的急刹车、运动员投掷铅球以及火箭发射。
通过这些实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和应用牛顿运动定律,从而更好地认识物理世界中的运动规律。
高中物理学习中的牛顿定律应用案例物理学中的牛顿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定律之一,它包括了惯性定律、力的运动学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
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了解这些定律的原理,还需要学会如何应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个高中物理学习中经典的牛顿定律应用案例。
1. 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制动距离计算假设一辆汽车以一定的速度行驶,当司机按下制动器时,车辆开始减速直到停下。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的速度不会自发地改变,而是需要作用力才能改变。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制动力来自于摩擦力,通过摩擦力来使车辆减速。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的运动学定律),车辆的减速度与摩擦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假设车辆的质量为m,制动力为F,摩擦系数为μ,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 = μmg,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还可得到减速度a =F/m,制动距离s = v^2 / (2a),其中v为车辆的初始速度。
2. 弹簧振子的周期计算弹簧振子是物理学中常见的振动现象,它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描述。
当弹簧振子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发生简谐振动。
弹簧振子的周期T与弹性系数k和质量m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胡克定律可得F = -kx = ma(其中,F为弹簧恢复力,x为位移,a为加速度)。
根据式子可得到a = -kx/m,由于弹簧振子的振动是简谐振动,因此位移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为x = A * sin(ωt),其中,A为振幅,ω为角速度,t为时间。
将x带入a = -kx/m的式子中,可得到a = -(k/m) * A * sin(ωt)。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还可得到周期T = 2π/ω。
3. 物体在倾斜平面上的滑动问题当一个物体沿着倾斜平面滑动时,施加在物体上的力可以分解为沿斜面方向的分力和垂直斜面方向的分力。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在斜面方向和垂直斜面方向上的分解可得到:Fh = m * g * sinθ 和 Fv = m * g * cosθ,其中,Fh为平行于斜面的力,Fv为垂直斜面的力,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θ为斜面的倾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