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

《堂吉诃德》:塞万提斯著,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95年版。

疑问:

1.堂吉诃德临死前的觉悟很突兀。这样一个坚信骑士道的人,最后大彻大悟,

而且没有理由的。

2.前部写堂吉诃德的冒险故事,虽然滑稽可笑,但是他确实是在“冒险”在路

上,但是后部中,堂吉诃德却是被人操纵着,成为一个被人愚弄的小丑,失去了自主性——即使决定仍是他自己做出的,也是在别人假设前提的条件下做出的——是具欺骗性的自主。很可惜!

3.“非作者”式的叙述方式目的。为什么设置一个摩尔人作为《堂吉诃德》的

作者,而且有相关的叙述:怎样找到书稿的细节。这是否多余?

4.中间几个爱情故事目的是什么?我只是觉得通过这几个故事,对当时的社会

环境更了解了,卡迪纽的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贵族还是很浪漫的,思想和堂吉诃德很像,不一样的疯。堂吉诃德的“疯”和卡迪纽的“疯”的关系很耐人寻味!

一、杨绛的序,很有意思。兼论《堂吉诃德》的叙述语气。

①语言风格和作品风格一致。一种“讲故事”的腔调。轻松、有趣。作品语言

风格,小市民的语气,故作世俗,聪明却在内里。

②提出的几点建议:对于读者来说,一个好的译者的建议是很重要的,是我们

阅读的指南,可以明确大概的方向。我的经验是看书首先按照作者的建议来读;然后避开作者的方向,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后面的一点非常重要,否则容易被作者的思路限制。

二、书中的喜剧效果,如何营造的?

1、主角:住在拉·曼却的一个村上的绅士。

①村名不想提。拉开了故事和听众的距离,类似于“很久很久以前……”的开

头方式。带上了童话和传说的味道,故事内容通常会偏离生活的常识。

②绅士的性格可以从他的生活中看:一些象征贵族传统的东西,通常都是徒具

其形、中看不中用的:“厂枪插在枪架上”说明是“摆看的”,没有实际的用处;“古老的盾牌”更可能是因为看上太破旧;一匹“瘦马”;猎狗也应该是条“老狗”。注意饮食的派头、场面,但是勉强的奢华用去了大部分收入,为了吃而吃,并不是真的对饮食讲究。衣服讲究,但是呆板,勉强。一年到头,闲的时候居多,看骑士小说。

③他最喜欢的骑士小说:“会绕着弯儿打比方”例如“你以无礼对待我的有理,

这个所以然之理,使我有理也理亏气短;因此我埋怨你美,却是有理”。洛可可的风格,装模作样的风雅,借用王朔的一句话“见过拧巴的,没见过这么拧巴的”,可见这个绅士的为人也是一根筋的。

总结:基本上,他是一个乡下的小乡绅,收入刚刚够用,或许还稍微有点余裕,没有什么实际的事务需要操心。时间是有的是,多余的时间就用来读骑士小说。因为这样,所以现实对他没有什么意义,每天一样的生活,现实的时间也就停止了。所以他有可能在虚拟的“骑士小说”建构的生活中继续生命。

2、事件:

①夸大的事件:“变卖了好几亩田去买书看,把能弄到手的骑士小说全搬回家。”/“他的马,蹄子上的裂纹比一个瑞尔所兑换的铜钱还多几文,毛病百出。”/费了四天功夫给它取名字,“他心里打着稿子,拟出了好些名字,又撇开不要,又添拟,又取消,又重拟”

评论:用不合情理的事件给书带上一种“戏说”的味道,虽然不合情理,但是有趣,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这就是故事的魅力!

②缩小的事件:擦洗祖传下的一套盔甲,发现没有掩护整个头脸的全盔,光有一只不带面甲的顶盔,巧出心裁,用纸板做了一个面甲,一剑斫下,就把一星期的成绩断送了,用铁皮衬着重新做了一个,自以为够结实了,不肯再检验,就当它是坚牢的、带面甲的头盔。/“他没把心上的打算向任何人泄露,也没让一个人看见,他瞧见自己的大志初步行来竟这么顺利,非常得意。”

评论:我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大人的愚蠢,而是一个孩子的天真可爱!整个过程就像是个孩子在办家家酒。随便找个东西,就可以充当他心目中的那件宝贝;害怕现实的检验,而自欺欺人;他要做的那件事,是孩子心里的“伟大事业”,为了恐怕大人的责怪,他偷偷地进行,还偷偷地乐着。

③时空错置的事件:第二十二章,堂吉诃德释放了一群罪犯,并解释“我认为人是天生自由的,把自由的人当做奴隶未免残酷……”/堂吉诃德第一次出门,碰到两个妓女,“美人应该举止安详,况且为小事大笑也很愚蠢。”/当堂吉诃德要求商人向他的高贵女性致敬时,一个商人开玩笑,要瞧过才能承认。堂吉诃德说,“我要是让你们瞧见了,我说的就是明摆着的事,你们承认了有什么稀罕呢?关键是要没看见就相信,死心塌地地奉为真理,坚决卫护”/堂吉诃德和桑丘就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岛屿,说得有板有眼,分析得头头是道。

评论:思想和行为的矛盾:堂吉诃德说的话(做的事就不算在内了!)经常会涉及到普世价值,但是他所处的环境却是乡间村民,最高雅的人也就是牧师和学士,所以,他的普遍价值便在实际生活中遭遇困境,变得可笑。这令我想起“飞越疯人院”,平淡的实际生活无法承受旺盛的生命力和狂欢的精神,所以那些具有狂欢精神的人只能是“疯子”。/岛屿是一个假设的前提,具有虚拟性,这是因为这样才显得堂吉诃德和桑丘的谈话滑稽可笑,如果海岛总督是个真实可行的事物,那么堂吉诃德和桑丘也就失去了其可笑性。

④经典的非正常场景:第一次和商人的战斗,因为在和对手交战之前,劣马先把堂吉诃德摔倒了,所以堂吉诃德被暴打一顿,最后被老乡拖回家。/风车大战。

评论:场景描写,给人最强烈的视觉感受,就像看电影的感觉。“他满不理会,横着念头那是巨人,既没听见桑丘叫喊,跑近了也没看见是什么东西,只顾往前冲。”把浪漫骑士的行为写得可笑而且可爱。

3 、叙述的语言:①太阳都上升得很快,而且炎热得可以把他的脑子融化掉,如果他有些脑子的话。/勇士堂吉诃德的打不平,原来是这么回事。关于那匹劣马的描写真的绝妙!②运用俗语,民谚。今天失掉的,明天会到手;有时候好人替

坏人受罪;出去剪羊毛,自己给剃成秃瓢等。③唐僧的句式:堂吉诃德声明说“不论桑丘喜欢怎么哼,或什么时候哼,不论他是忍不住要哼或不哼也可,反正他尽管哼好了,因为他还没有读到什么游侠骑士的规则不准侍从哼痛。”第十四章,玛塞娅的话也很有唐僧的精神:我天生很美,还你们不由自主地爱我;因为你们爱我,我就应该也爱你们……

评论:①叙述者的口吻,是个促狭的小市民,表面上总是拿堂吉诃德开玩笑,把他当作一个傻瓜。但是结果,却把堂吉诃德写得如此可爱,不得不说,作者真的很厉害!②这些民谚,朴实却说明了最智慧的哲理,这种矛盾也增加了本书的戏剧性。③唐僧式的句子会有什么效果?小妖都自杀了!——因为实在太恶搞了!

4、一群性格幽默的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第一次出门时的店主、半路上碰到的商人,还有他故乡的理发师、神父,以及他后来碰上的一些人。“恰好”,他们都是一些一下就看出堂吉诃德“有疯病”,但是性格幽默,喜欢开玩笑的人。

评论:一些爱捉弄人的人往往喜欢逗着堂吉诃德说话,或者做什么事,这样我们的“奇思妙想的骑士”才有舞台表演,否则,他很可能会像“飞越疯人院”中的主角一样,成为一个无人理会的疯子,一旦他给人惹麻烦,就被切去脑叶,成为植物人、白痴。从这个角度来看,堂吉诃德所在的社会比“飞越疯人院”的时期要好一点,还允许狂欢精神以疯狂的行为存在!酒神时期,狂欢是人性的正当表达,是正当的;堂吉诃德的时候,理性压抑人欲,狂欢成为一种疯狂;当疯狂都被禁止的时候,也就到了黎明前的黑暗,势必引起最强大的反抗!

三、关于桑丘。其实这个问题,是我感觉难以把握的问题。

1、桑丘·潘沙和堂吉诃德的一致性。

评论:①作者叙述第一次出场:假如穷苦人也可以称为“好人”,那么这人该说是个好人,不过他脑袋里没什么脑子。作者一次写到堂吉诃德“太阳都上升得很快,而且炎热得可以把他的脑子融化掉,如果他有些脑子的话。”两处惊人地一致。这样他们就都是当时自以为聪明的小市民眼中的“没脑子的人”。②事实证明第七章,“一切齐备,桑丘没向老婆和孩子告辞,堂吉诃德也没向管家妈和外甥女告辞,两人在夜晚离开了村子,没让人和人看见”。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是堂吉诃德和桑丘商量好一起不告而别的,这种不约而同的一致行为,只能说明,他们主仆真的很默契、很合拍!③互相需要堂吉诃德和桑丘有不同的目的(堂吉诃德追求骑士道的精神,桑丘只想获得世俗的好处)但是手段却是相同的——冒险。④本质相同堂吉诃德的闹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其言行和实际生活的错位,桑丘亦是。他说,“只要有好吃的,自己一人站着吃,不输坐在皇帝身边吃,还吃的更香呢”这些都是实情,但是却是不应该说出来的真理!

2、对于海岛,他有自己的看法:“我就不信。我自己肚里有个计较,即使老天爷让王国像雨点似地落下地来,一个也不会稳稳地砸在玛丽·谷帖瑞斯头上。”对于堂吉诃德所称的治伤神油,“我估计一两油至少值两瑞尔,哪里都卖得出,单靠这种油就够我下半辈子过得又体面又舒服的了。不过我得先问问,这东西的成本贵不贵?”

评论:桑丘是个很实际的人。他想问题、办事情时,有一个思路是逃脱不了的,就是生活教会他的实用主义。同时他还有一点狡猾。“以后我就在袴裢袋里给你装上各种干果子,因为您是一名骑士;我呢,不是骑士,我就给自己另外采办些鸡鸭之类和经饱的东西。”

3、下部桑丘形象的改变

在上部中,桑丘基本上是一个别动的侍从,因为他的主人堂吉诃德的言行异于寻常,而他的身份和教养与堂吉诃德差距也大,所以闹出一连串的笑话,但是在下部中,桑丘突然变得如此聪明,不仅看出堂吉诃德的傻,也洞悉世事,而且自己会主动逗乐凑趣!反差太大!

四、关于思想内容

1、第五章,他瞧自己实在动弹不得,就应用惯技,默想他书上读到的那些情节。而且他应用得很对景。/在风车大战中,他看到的风车就是几个挥舞着手臂的巨人。/在两群羊经过时,他看到的就是两支军队在战斗。

评论:堂吉诃德是那么相信他所相信的,但是在别人眼里,他却是疯了。换个角度来看,做个“荒谬的假设”:堂吉诃德看到的才是真实的事情。这样,堂吉诃德就不再是一个戏剧角色,而是一个悲剧角色。而且是布鲁诺似的“伟大的”悲剧角色。当“太阳绕着地球转”是所有人的共识的时候,布鲁诺说“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无疑就像堂吉诃德说,你们看到的风车其实是巨人!到底是风车,还是巨人?又有谁能说得清呢?

2、“硕士先生,请您屋里洒上圣水吧。咱们要把书里那许多魔术家赶出人世呢,别留下个把在这里兴妖作怪,对咱们报复。”“硕士瞧管家妈那么实心眼,忍不住笑了。”

评论:堂吉诃德把魔术师当成是现实的存在,那是一种平等的存在,而管家妈平时把堂吉诃德言论斥为“荒谬”的人,居然如此相信他的力量。和堂吉诃德不同的是,管家妈是把他当作一种异己的力量,类似于“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本来最应该相信异己力量的人,却笑了,认为圣水,妖魔之说最不可信;这些对比颇可玩味!

3、堂吉诃德袭击了两个教士,桑丘还抢了其中一个的东西。然后当他们知道袭击的是教士后,堂吉诃德“呵呵地笑了”,说按照教会的条款,应该被驱除,但是他又狡辩“可是我确实知道自己并没有动手,只动用了这支枪,而且当时没想到是冒犯了教士或教会的什么东西”还引用熙德·如怡·狄阿斯的故事,说他“当着教皇陛下把一位国王使节的椅子砸了,因此给驱逐出教会”可是按照他那天的这种行径“实在是一个很有体面、很勇敢的骑士。”/堂吉诃德写了封信给他的意中人,然后对桑丘说“你可别去找法院的文书,他们那种公文字体连魔鬼都看不懂的。”

评论:堂吉诃德对教会的态度可以说是“漫不经心”,他并没有把教会看成神圣不可侵犯的,甚至,他认为侵犯教会的行为是很体面的、很勇敢的。这里透露出的是堂吉诃德身上的桑丘的特征——狡猾的实用主义思想。/在堂吉诃德看

来,教会、魔鬼都是一路的,没有什么不同。

4、堂吉诃德和桑丘总是就那个根本不存在的海岛说得津津有味。但是作者又说,“桑丘喝着酒一路走去,早把东家许他的愿抛到九霄云外,觉得四处冒险尽管担惊受怕,也不是什么苦差,倒是很舒服的。”

评论:其实桑丘骨子里和堂吉诃德一样,是喜欢“在路上”,但是生活使得知道要遵循实用主义的原则,这是一个矛盾。作为联系二者的纽带“海岛总督”是作为物质好处出现的,但是实际上,它又是虚拟的、不可能实现的,这又是一个矛盾。

5、在讲述牧羊的青年因为爱情而死的时候,前半部分是由牧羊人说的,后半部分是第二天去墓地的路上听到的;在讲述卡迪纽的故事时,设置卡迪纽讲到一半的时候发疯,后半部分在神父和理发师面前讲出来。

评论:运用故事中套故事的方法,在讲述各人的故事的时候,适当地运用某些手段断开,后面继续。这是讲故事的好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