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法制与中国法治建设(2011)
- 格式:ppt
- 大小:253.50 KB
- 文档页数:20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与法治建设在当今世界,国际联系日益紧密,国家间的关系日益深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全球共识。
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之一就是国际法与法治建设。
国际法作为调整国家间关系的规范体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法治保障。
一、国际法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法律基础国际法是规范国家间行为的法律体系,它确立了国家间的相互关系、权利和义务。
国际法建设以联合国为核心,通过国际公约、国际法庭等机构和手段,规范了国家行为,并促进了国家间的合作与发展。
1. 国际公约的作用国际公约是国家间达成的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
通过签署和履行国际公约,国家可以确立共同的原则和规则,加强合作,解决争端。
例如《联合国宪章》作为国际法的基石,规定了保护人权、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等重要原则,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基本框架。
2. 国际法庭的作用国际法庭是解决国际争端和纠纷的重要平台。
国际法庭通过审理案件,依据国际法规则,裁决各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国际法庭的判决具有效力,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公正和平等的司法保障。
国际法庭的正常运作促进了国际关系的稳定与发展。
二、法治建设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发展法治建设旨在通过建立法律体系和推进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秩序。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法治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法治建设的内涵法治建设包括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个方面。
立法是制定和完善法律规范,保障权利和义务的行使;执法是依法进行行政管理和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秩序;司法是独立的审判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公正地解决争议和纠纷。
这三个方面相互配合,形成了完整的法治体系。
2. 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法治建设有利于规范国家行为,促进公平正义。
在国际事务中,国家要依据国际法进行行动,并接受国际法庭的裁决。
只有在法治的框架下,各国之间才能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实现共同发展。
法治建设还有助于解决纠纷和争端,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法治建设的国际战略地位和世界意义随着中国正逐步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迈进,中国法治建设已经具备重大的国际战略地位和世界意义。
一、中国法治建设的国际战略地位1、弘扬以法治为核心的人类文明价值观。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法治建设也遵循以法治为核心的人类文明价值观,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功将对国际社会的进步发挥着引领、引发作用。
2、推动全球法治建设的发展方向。
中国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法治建设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功将为发展中国家的法治发展开辟一条有利的全球发展新方向。
3、为世界依法治理创造新局面。
随着中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发展,主权国家将有机会基于自己的国情,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依法治理,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创造一个新型依法治理的局面。
二、中国法治建设的世界意义1、推动全球规则和秩序的发展。
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功将对全球的规则和秩序有着重要的意义,将有助于推动全球规则和秩序的发展,形成一个更加健康、包容、能共同繁荣发展的规则和秩序格局。
2、提供人类发展大国借鉴。
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功也具有提供其他国家和民族发展参考和借鉴的作用,可以为探索人类发展大国路径提供一个中国模式,影响及帮助其他国家和民族实现社会全面发展。
3、推动全球经济增长。
中国法治建设的胜利也将有助于带动全球经济的增长,为世界发展提供更多可持续增长动力,促进世界经济向更高水平、更加包容性和可持续性方向发展,从而实现更高质量、更有序、更公正、更有效的发展。
总之,中国法治建设具有重大的国际战略地位和世界意义,中国正以鼓舞人心的姿态,在保证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前提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建设,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社会文明发展。
中国的法治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二○○八年二月·北京目录前言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二、中国特色的立法体制和法律体系三、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律制度四、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制度五、依法行政与建设法治政府六、司法制度与公正司法七、普法和法学教育八、法治建设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结束语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有效法律分类目录(229件)前言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凝结着人类智慧,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
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自由、平等,建设法治国家,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奋斗,深知法治的意义与价值,倍加珍惜自己的法治建设成果。
一国的法治总是由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并与其相适应。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中国适应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实施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推进各项工作法治化。
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13亿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
早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就已经产生了奴隶制的习惯法。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中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出现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
唐朝(618年-907年)时,中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中国为什么要建设法治国家?王利明• 2012-05-19 20:11:35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京)2011年6期【作者简介】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内容提要】法律至上、良法之治、人权保障、司法公正、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内涵。
法治之所以能够替代人治成为基本的社会治理模式,主要在于其在社会治理功能方面具有不同于人治的特性,如明确性、可预期性、科学性、稳定性、社会凝聚力。
因此,法治不仅是西方社会的治理模式,同样也是现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必然选择;法治不仅应该成为一种治国方略,更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在我国这种转型国家中实现法治,必须依据法治本身的规律和我国的现实情况加以科学规划和稳步推进,才能够最终实现我们的目的。
【关键词】法治/司法公正/依法行政/社会治理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并将之写入宪法,从而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我国既定的治国方略。
在此方略指引下,法治已成为我国基本的社会治理模式,并逐渐成为人民的生活方式。
但不容忽视的是,法治实践客观上存在着不少障碍与阻力,法治发展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其原因不仅有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还有对为什么要建设法治国家的观念困惑和误区。
显然,现阶段继续深入讨论“中国为什么要建设法治国家”并不多余,只有从理论上真正厘清这个重大问题,才能消除观念上的消极因素,切实稳步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
一、法治内涵的确定要准确全面地回答“中国为什么要建设法治国家”这一重大问题,首先应确定法治的内涵,因为这是一个多义的概念,意义取舍不当将直接导致方向性的错误。
从历史上看,法治“Rule of law”一词形成于13世纪的英国,在著名法官柯克与国王查理二世的争论中,柯克提出了“法律是国王”的论断[1](P187),这在实质上触及了现代法治的基本内涵,即法律至上。
“法治”一词在其他西方国家的表达中有所不同,如德国、法国均表述为“法治国”(德语Rechtsstaat;法语Etat de droit),但意蕴大致相当。
国际法对我国法治建设的积极作用1.国际法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理论支持。
International law provides a broader perspective and more profoun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our country.2.国际法促进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
International law promote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our country.3.国际法有助于我国司法实践与国际接轨,提升法治建设水平。
International law helps our country's judicial practice to align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 rule of law construction.4.国际法为我国立法、司法、行政等领域提供了规范和指导。
International law provides norms and guidance for legislation, judiciary, administration and other fields in our country.5.国际法倡导的国际合作精神有助于我国法治建设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The spirit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dvocated by international law contributes to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our country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6.国际法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国家利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建设法治中国大纲一、人类文明转型1.人类文明类型划分2.宪法和法治3.现代法治国家政治理念二、社会主义国家对法治的认识过程1.早期社会主义国家对法治认识滞后原因2.早期社会主义国家不重视法治的严重后果3.苏联共产党失败原因4.中国共产党对法治的认识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治成就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2.依法行政取得重要进展3.司法体系建立,司法公正性权威性提升4.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的法治文化深入人心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要点1.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2.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3.切实实行司法公正正文引言围绕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十八大报告阐释的一个中心主题就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同时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行依法执政。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2月23日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一、人类文明转型1.人类文明类型划分法治是同人类文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农耕文明是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就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商业、手工业生产是财富生产的辅助形式,与农耕文明相适应的国家政治组织形式是君主专制整体。
从公元1500年后逐渐发展出商工文明(公元1500年至今),商工文明是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新大陆的发现,海上贸易的普遍展开,大机器的普遍使用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