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电站生产指标定义及计算方法
- 格式:xlsx
- 大小:26.08 KB
- 文档页数:36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指标统计及计算方法A.1 生产厂用电率是指统计周期内,光伏发电站生产厂用电量占发电量的百分比(不包括基建、技改用电量)。
%100⨯=PCC E E R 式中:E C —生产厂用电量,单位:KWh ; E P —发电站发电量,单位:KWh 。
A.2 综合厂用电率是指统计周期内,光伏发电站综合厂用电量占发电量的百分比。
%100⨯-+=POUTIN P E E E E R式中:E IN —下网电量,单位:KWh ; E OUT —上网电量,单位:KWh ;E P —发电站发电量,单位:KWh 。
A.3 弃光率是指统计周期内,光伏发电站弃光电量占应发电量的百分比。
%100⨯+=Pq q q E E E R式中:E q —弃光电量,单位:KWh ; E P —发电站发电量,单位:KWh 。
A.4 等效利用小时数是指统计周期内,电站发电量折算到该站全部装机满负荷条件下的发电小时数。
%100⨯=QE H p式中:E P —发电站发电量,单位:KWh 。
Q —电站装机容量,单位:KWh ; A.5 主要设备可利用率:计算公式:/)(zb zb xb xb n n h h D D N D D N D D N D D N A -⨯+-⨯+-⨯+-⨯=%100)(⨯⨯+⨯+⨯+⨯D N D N D N D N zb xb n h式中:A—主要设备可利用率;N h—汇流箱个数;N n—逆变器个数;N xb—箱变个数;N zb—主变个数;D—考核天数,单位:d;D h—汇流箱维修时间,单位:d;D n—逆变器维修时间,单位:d;D xb—箱变维修时间,单位:d;D zb—主变维修时间,单位:d。
光伏发电站运行指标管理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表A.1 运行指标管理要求附录B(规范性附录)效率测试相关记录B.2 逆变器效率测试相关记录。
光伏电站生产运行指标体系光伏电站生产运行指标体系是衡量光伏电站效益和稳定运行的关键指标的集合。
一个完善的指标体系能够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帮助管理者监测和优化电站运行,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从而提高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和经济效益。
以下是一个针对光伏电站生产运行的指标体系的建议。
1.发电量指标-已实际发电量:衡量光伏电站的总发电量。
-理论发电量:根据光伏电站装机容量和平均每日日照时间计算得出的理论可发电量。
-发电量利用率:实际发电量与理论发电量之间的比例,反映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
2.损失指标-光伏电站损失:实际发电量与理论发电量之间的差额为光伏电站损失,如线损、设备故障等。
-发电效率:反映光伏电站的能量转化效率,即实际发电量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
-维护时间:评估电站设备的可靠性和维护水平,即设备维修时间占总运行时间的比例。
3.成本指标-单位发电成本:发电过程中单位电力的成本,包括设备投资、运维费用等。
-运维成本:用于经营维护光伏电站的费用,包括设备维护、人力成本等。
4.健康指标-发电设备可靠性:评估设备故障率和平均无故障时间,反映设备的可持续运行能力。
-发电效能:反映设备在同等条件下利用太阳能发电的能力。
5.安全指标-人员伤亡:记录在光伏电站运行和维护过程中的人员伤亡事件,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火灾事故:记录光伏电站发生的火灾事故,以便改进安全措施。
6.环境指标-能源利用效率:计算光伏电站的能源利用效率,即单位能源输入得到的实际发电量。
7.效益指标-投资回收期:计算光伏电站投资所需的时间回收。
-能源替代能力:计算光伏电站所替代的传统能源的能力和节省的能源成本。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管理者全面了解光伏电站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光伏发电的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够评估光伏电站对环境的贡献和社会效益。
光伏电站生产运行指标体系精编1.发电效率指标发电效率是衡量光伏电站发电性能的重要指标。
主要包括光伏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和整个电站的总发电效率。
光电转换效率是指光伏电池组件将太阳辐射能转换成电能的效率,可以通过实测数据来获得,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光伏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代表了其发电性能的水平,是评估电池组件质量的重要指标。
总发电效率是指整个光伏电站的发电量与太阳辐射能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通过实测数据计算。
总发电效率受影响的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强度、光伏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电站布局等。
2.产能利用率指标产能利用率是评估光伏电站发电性能和资源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
它是指光伏电站实际发电量与理论最大发电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实际发电量是指光伏电站在实际运行中所实际发出的电能总量,理论最大发电量是指光伏电站在光照条件最佳时所能达到的最大发电能力。
产能利用率的高低反映了光伏电站的电能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
其计算公式为:产能利用率=实际发电量/理论最大发电量*100%。
3.运行安全性指标运行安全性是评估光伏电站运行安全状态的重要指标。
光伏电站运行安全性指标主要包括设备完好率、故障修复时间和电池组件的性能衰减。
设备完好率是指光伏电站设备正常运行的时间与总运行时间之间的比例。
设备完好率反映了光伏电站的设备运维水平和停机次数。
故障修复时间是指光伏电站设备发生故障后,修复到恢复正常运行的时间。
故障修复时间越短,光伏电站的运行安全性越高。
电池组件的性能衰减是指光伏电池组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性能下降的程度。
光伏电池组件性能衰减率越小,说明其质量越好,寿命和发电效率越长久。
4.经济效益指标经济效益是评估光伏电站经济效果的重要指标。
主要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直接经济效益包括电站的年发电量、收益和投资回收期等指标。
年发电量是指电站每年产生的电能总量。
收益是指电站的总收入减去总成本。
投资回收期是指电站的投资成本在收益中完全回收的时间。
光伏新能源电力系统报表指标解释第一节生产能力1.组件安装容量【指标解释】指光伏发电站中安装的光伏组件标称功率之和。
2.逆变器容量【指标解释】指光伏电站全部逆变器额定输出容量的总和。
3.期末发电设备容量【指标解释】指报告期末电站实际拥有的在役光伏逆变器容量。
【计算方法】期末发电设备容量=报告期初逆变器容量+报告期内新增逆变器容量-报告期内减少逆变器容量4.本期新增发电设备容量【指标解释】指报告期内通过基建、并购等方式新增加的逆变器容量。
5.本期减少发电设备容量【指标解释】指报告期内通过售让、关停等方式而减少的发电设备容量。
【注意事项】企业为减少亏损等原因而主动停止生产,但未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复同意关停的项目,不能计入减少发电设备容量。
6.发电设备平均容量【指标解释】指光伏逆变器在报告期内按日历小时平均计算的容量。
【计算方法】如在报告期内光伏逆变器无增减变化时,则发电设备平均容量等于期末发电设备容量。
如光伏逆变器有新增或减少(拆迁、退役、报废、转让)时,则发电设备平均容量应按下述方法计算:报告期发电设备平均容量二期初发电设备容量+本期新增发电设备容量-本期减少发电设备容量二期初发电设备容量+[∑(报告期内新增发电设备容量X 新增设备容量自投产到报告期末的日历小时数)]÷报告期日历小时数-[∑(报告期内减少发电设备容量X该机组自报批准拆除或报废到报告期末的日历小时数)]÷报告期日历小时数7.容配比【指标解释】指光伏发电站中安装的光伏组件标称功率之和与逆变器额定输出功率之和的比值。
【计量单位】1:1.x第二节设备利用1.利用小时数【指标解释】指报告期发电量折合成额定容量的运行小时数,是反映发电设备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
【计量单位】小时(h)【计算方法】利用小时数二报告期内发电量÷报告期内逆变器安装容量2.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指标解释】指报告期光伏电站发电量与发电设备(指逆变器)平均容量的比值,是反映发电设备按容量计算的设备利用程度的指标。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指标统计及计算方法A.1 生产厂用电率是指统计周期内,光伏发电站生产厂用电量占发电量的百分比(不包括基建、技改用电量)。
%100⨯=PCC E E R 式中:E C —生产厂用电量,单位:KWh ; E P —发电站发电量,单位:KWh 。
A.2 综合厂用电率是指统计周期内,光伏发电站综合厂用电量占发电量的百分比。
%100⨯-+=POUTIN P E E E E R式中:E IN —下网电量,单位:KWh ; E OUT —上网电量,单位:KWh ;E P —发电站发电量,单位:KWh 。
A.3 弃光率是指统计周期内,光伏发电站弃光电量占应发电量的百分比。
%100⨯+=Pq q q E E E R式中:E q —弃光电量,单位:KWh ; E P —发电站发电量,单位:KWh 。
A.4 等效利用小时数是指统计周期内,电站发电量折算到该站全部装机满负荷条件下的发电小时数。
%100⨯=QE H p式中:E P —发电站发电量,单位:KWh 。
Q —电站装机容量,单位:KWh ; A.5 主要设备可利用率:计算公式:/)(zb zb xb xb n n h h D D N D D N D D N D D N A -⨯+-⨯+-⨯+-⨯=%100)(⨯⨯+⨯+⨯+⨯D N D N D N D N zb xb n h式中:A—主要设备可利用率;N h—汇流箱个数;N n—逆变器个数;N xb—箱变个数;N zb—主变个数;D—考核天数,单位:d;D h—汇流箱维修时间,单位:d;D n—逆变器维修时间,单位:d;D xb—箱变维修时间,单位:d;D zb—主变维修时间,单位:d。
光伏发电站运行指标管理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表A.1 运行指标管理要求附录B(规范性附录)效率测试相关记录B.2 逆变器效率测试相关记录。
光伏电站生产运行指标体系引言:光伏发电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光伏电站的生产运行是整个光伏发电系统能否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
为了保障光伏电站的生产运行能够达到最佳效果,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进行监控和评估。
本文将从电站效率、发电能力、设备可靠性、运行安全以及环境影响等方面,分别介绍光伏电站生产运行指标体系的相关内容。
一、电站效率指标光伏电站的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实际发电量与光照条件下潜在发电量的比值。
提高光伏电站的效率是提高光伏发电系统发电效益的关键。
电站效率指标包括组件效率、系统效率和发电效率等。
组件效率指标是指光伏发电组件的太阳能转化效率,主要取决于组件的材料、制造工艺和工作温度等因素;系统效率指标是指整个光伏发电系统的太阳能转化效率,包括组件效率、逆变器效率和系统丢失等;发电效率指标是指单位时间内实际发电量与组件装机容量之比,反映了光伏电站在给定条件下的实际发电能力。
二、发电能力指标发电能力是指光伏电站在一定时间内实际发电的能力。
提高光伏电站的发电能力可以提高光伏电站的运营收益。
发电能力指标包括装机容量、年发电量和平均发电功率等。
装机容量是指光伏电站所安装的光伏组件的总功率,反映了电站的发电能力;年发电量是指光伏电站在一年内实际发电的总量,是评估电站经济性的重要指标;平均发电功率是指光伏电站在一定时间内平均每单位时间的发电量,可以反映电站的日常发电能力。
三、设备可靠性指标设备可靠性是指光伏电站内的设备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按照设计要求稳定运行的能力。
设备可靠性指标包括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平均修复时间和可靠性等。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是指设备在单位时间内平均出现故障的时间间隔,是评估设备可靠性的重要指标;平均修复时间是指设备在发生故障后平均修复所需要的时间;可靠性是指设备能够按照设计要求正常运行的概率。
四、运行安全指标光伏电站的运行安全是指电站在正常运营过程中,能够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设备的运行安全。
光伏发电生产运营指标用来评估各电站安全运行情况、设备可靠性、消缺及时性、以及公司对电站整体经营状况。
此评估方法综合了影响光伏发电能力的各种因素,选取九项关键指标进行评估,此九项指标具备数据易收集、客观、可衡量、可评估的特点。
1.电站能力因子(即:综合效率)
Ø目的:综合效率表征统计周期内电站运营整体情况。
Ø定义:在统计周期内,光伏电站上网电量与理论发电量的比值。
Ø计算:
—Eout:上网电量,单位:kWh;
—EPL:计划限电损失电量,单位:kWh;
—ET:理论发电量,单位:kWh;
理论发电量ET计算方式如下:
—HT:光伏方阵倾斜面总辐射量①,单位:kWh/m2;
—GSTC:标准辐射强度1kWh/m2;
—P0:电站装机容量(峰瓦功率),单位:kWp
Ø数据来源:气象仪、计量关口表、电费结算单
Ø澄清说明:上网电量读取数据源为电网关口表。
Ø影响因素:设备性能、故障损失、故障响应时间、组件污秽损失、限电损失、当地温度、光伏组件安装倾角、方位角、光伏发电系统年利用率、组件衰减程度、光伏方阵转换效率、周围障碍物遮光、逆变器损耗、集电线路及箱变损耗等。
光伏电站生产指标定义及计算方法
1.光伏电站年发电量:
光伏电站年发电量是指光伏发电系统在一年内所产生的总电能。
计算方法如下:
年发电量=日发电量×发电天数
其中,日发电量可以通过测量光伏电站的实时发电功率得到,发电天数可以根据光伏电站每月实际发电的天数统计得到。
2.光伏电站发电效率:
光伏电站发电效率是指光伏电站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电能的比率,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发电效率=(年发电量/(年太阳辐射能×单位面积))×100%
其中,年太阳辐射能可以通过太阳辐射数据统计得到,单位面积可以根据光伏电站的实际装机容量和光伏模块的有效面积计算得到。
3.光伏电站负荷率:
光伏电站负荷率是指光伏电站实际发电量与理论最大发电量之间的比率,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计算方法如下:
负荷率=(年实际发电量/年最大理论发电量)×100%
其中,年实际发电量可以根据光伏电站的实际发电数据统计得到,年最大理论发电量可以通过光伏电站的装机容量和光伏模块的额定功率计算得到。
4.光伏电站损失率:
光伏电站损失率是指光伏电站实际发电量与理论最大发电量之间的损失比率,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计算方法如下:
损失率=(年最大理论发电量-年实际发电量)/年最大理论发电
量)×100%
其中,年实际发电量和年最大理论发电量可以通过光伏电站的实际发电数据和装机容量计算得到。
以上就是光伏电站生产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可以评估光伏电站的发电能力和运行效益,为光伏电站的优化设计和运维管理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