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与海派作家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3
张爱玲的代表作有哪些张爱玲的代表作有哪些《张爱玲代表作》是1999年10月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张爱玲。
该书主要收录了张爱玲的一些代表作品。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爱玲的代表作有哪些,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张爱玲外文名: Eileen Chang别名:张煐(父母取名)国籍:中国出生地:上海出生日期: 1920.09.30逝世日期: 1995.09.08毕业院校:香港大学(后因战争辍学)代表作品:《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小团圆》曾用笔名:梁京流派:海派作家原籍:河北丰润主要作品集: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丈夫:胡兰成、赖雅(美国)代表作:《半生缘》: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怨女》:张爱玲这部作品被誉为“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麻油西施”银娣在麻木、压抑的生活中,女人的变态心理被张爱玲描绘得入木三分。
《倾城之恋》:张爱玲的成名作与代表作。
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一对现实庸俗的男女,在战争的兵荒马乱之中被命运掷骰子般地掷到了一起……《红玫瑰与白玫瑰》:“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因为《红玫瑰与白玫瑰》,这句话成了脍炙人口的名言……《留情》:本书收录了张爱玲1945年以后创作的中短篇小说。
《情场如战场》:本书收录了张爱玲剧作《情场如战场》、《小儿女》、《魂归离恨天》等三种及小说增补。
《红楼梦魇》:本书是张爱玲十余年间对《红楼梦》的考据与研究。
《老照片:对照记》:搬家的次数太多,平时也就“丢三落四”的,一累了精神涣散,越是怕丢的东西越是要丢。
幸存的老照片就都收入全集内,借此保存。
张爱玲语录1、世上最凄绝的距离是两个人本来距离很远,互不相识,忽然有一天,他们相识,相爱,距离变得很近。
2、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
“海派”与文学“海派”这个词进入到文学界,是始于1933年爆发的“京海之争”。
1933年10月18日,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文学者的态度》一文,批评有一帮“玩票白相”的文学者“在上海寄生于书店、报馆、官办的杂志,在北京则寄生于大学、中学以及种种教育机关中”。
此文发表后引起了苏汶等沪上作家的反批评,在长达一年多时间的论争中,有不少作家写了文章,介入其中,连鲁迅也写了《“京派”与“海派”》等文章,鲁迅的观点是京派和海派都是帮闲而已,只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闲而已。
文学界的京海之争所触及的是一个历久常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即文学艺术与现代商业的关系问题,在一个一切都逐渐变得高度商业化的现代社会里,文学艺术该如何自处?艺术当然不能成为商业的附庸,但把艺术与商业看作是水火不容的对立的两面,也是过于简单化的。
在30年代的这场争论中,京、海两派有一点却是基本一致的,即都承认海派“近商”,又都基本上否定这个“近商”。
从此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海派文学就基本上被认定是一种商业化的文学了。
叶灵风(1905—1975)原名蕴璞,江苏南京人。
第二,性爱小说成为初期海派作家的主要创作倾向。
海派作家的性爱小说,有反映现代青年婚恋的一面,表现他们对爱情的追求,不乏民主精神。
但他们更多的情爱小说格调不高,往往在他们所追求的爱情幸福之中,夹杂这旧的贞操观念及卑琐的占有欲等陈腐意识,有时甚至粗制滥造,低级庸俗。
第三,注重小说形式的创新。
初期海派作家能够熟练地运用晓畅流利说我白话语言,注重性心理的描写,有的还尝试运用心理分析手法,变叙事切入的角度,这都表现出初期海派作家的探索精神和先锋性。
二、新感觉派(一)新感觉派概况“新感觉派”本指20年代日本的一个作家群体,后来被中国批评家用来概括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人为代表的小说创作。
这一流派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思潮从诗歌领域向小说园地的延伸,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第一次对都市景观作集中的描绘。
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简介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简介寄语:民国才女中不得不提的一位就是张爱玲,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是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简介,希望正对读者胃口,欢迎阅读。
“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胡兰成原名:张瑛(父母取名)英文名:Eileen Chang曾用笔名:梁京流派:海派作家原籍:河北丰润出生时间:1920年9月30日(一说为1921年)出生地点: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今静安区康定东路87弄)的一幢建於清末的仿西式住宅逝世时间:1995年9月8日逝世地点:美国洛杉矶寓所(恰逢中秋节,但当时她身边没有一个人。
)祖父:张佩纶(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晚清洋务派领袖朝廷重臣李鸿章的女儿) 父亲:张廷重(典型的遗少)母亲:黄素琼(留过洋的新女性)丈夫:胡兰成、赖雅(美国)主要作品: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内中有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长篇小说《半生缘》《赤地之恋》《小团圆》诗歌《雨》学术著作《红楼梦魇》爱玲十岁的时候,母亲主张把她送进学校,父亲一再大闹着不依,最后母亲像拐卖人口一样硬把她送去了,因为已经有相当张爱玲母亲--黄逸梵基础,所以进黄氏小学四年级插班就读,在填写入学证的时候,因为“张煐”这两个字嗡嗡地不响亮,她想给重取一个名字,一时踌躇着不知填什么名字好,支着头想了一会,说“暂且把英文名字胡乱译两个字罢”,这个词描述她当时的心情:ailing,意为烦恼。
张爱玲这个普通的名字只是母亲烦恼心情的随意表达,后来却响彻了整个文坛。
母亲一直打算替她改而没有改,再后来,爱玲不愿意改,也没必要改了。
张爱玲的译名现在比较多的是Eileen,夏志清先生《中国现代小说史》英文版上用的就是这个名字。
夏志清先生是张爱玲的一个发现者。
在这部用英文撰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夏志清用多于鲁迅的笔墨介绍了张爱玲。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
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
海内外张爱玲研究述评(一)随着张爱玲1952年出走香港,1956年移居美国,大陆的评论家忽视了她,大陆的新一代读者不知道她。
然而在台湾、海外,张爱玲一直受着读者的青睐和研究者的推崇。
80年代以来,由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大陆也掀起了一阵不小的“张爱玲热”,众多出版社争相推出她的作品,研究文章也越来越多,关于她的传记也有了四部。
本文是对整整半个世纪的海内外张爱玲研究情况的综述,其目的是为研究界提供一个简明的研究资料,并尝试性地探讨如何深化对这一课题的进一步研究。
(一)40年代上海张爱玲的名字与她最初发表的作品一同被读者注意,一同为文坛重视。
她是上海某些杂志的座上客,《传奇》一出版,即有活跃文人参加的“《传奇》集评茶会”。
第一篇正式评论张爱玲创作成就的论文作者,是著名的翻译家傅雷。
他以“迅雨”为笔名,发表了《论张爱玲的小说》这篇长文〔①〕。
以翻译著称的傅雷,评论文字似不多见,但他以纯正的审美品味和艺术眼光,发现了张爱玲的独特价值。
傅雷开宗明义地指出,在时代的重压之下,张爱玲的出现,似乎是个奇迹,人们被怔住了。
他所做的工作,正是要说明这个奇迹之“奇”和何以会发生。
紧接着,傅雷从技巧与主义的角度,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了一番检讨。
他说:“我们的作家,一向对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
‘五四’以后,消耗了不少笔墨的关于主义的论战,仿佛一有准确的意识就能立地成佛似的,区区艺术更不成问题。
……哪一种主义也好,倘没有深刻的人生观,真实的生活体验,迅速而犀利的观察,熟悉的文字技能,活泼丰富的想象,决不能产生一件象样的作品,而且这一切都得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
”从艺术必须首先是艺术这一现代基本艺术的观念出发,他批评了新文学中长期存在的忽视技巧的倾向,以及仅从文学的外部因素这一单一角度评判作品的缺陷。
傅雷立意的起点颇高,且具有针对性,还涉及到对新文学的整体评价问题。
或许,触动他写作此文的思绪的,正是他对某些作家忽视技巧的流弊的反感和对张爱玲惊人才华的欣赏。
结合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分析海派文学的发展
张爱玲是海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她的作品《倾城之恋》充分展现了海派文学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首先,张爱玲的作品注重人物塑造和心理描写,这在上海文学传统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通过对白流苏、范柳原等角色的细腻刻画,深入挖掘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展现了人物复杂多面的性格特点。
这种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方式,是海派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其次,张爱玲的作品也展现了上海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通过对上海的独特文化和风土人情的描写,展现了上海独特的城市魅力。
她通过对上海的建筑、街景、饮食等方面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底蕴的上海。
这种对上海的描绘方式,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上海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变迁。
此外,张爱玲的作品还体现了海派文学的商业性和娱乐性特点。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使得作品既有文学性又具有娱乐性。
这种商业性和娱乐性的特点也是海派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它使得文学作品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读者口味。
总之,张爱玲的作品《倾城之恋》充分展现了海派文学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通过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描绘上海独特文化和风土人情以及体现商业性和娱乐性特点等方式,张爱玲将海派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她的作品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海派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视角。
海派文学代表人物及作品海派文学百科名片海派的概念是与京派对立的,最初这两个名词是沈从文在上世纪30年代挑起的一场文学争论中提出的,上世纪30年代写实小说和抒情小说流派基本上分别被京派和海派所分割。
海派作家应该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未必是上海人)。
广义上的海派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鸳鸯蝴蝶派。
简介30年代中国沿海商业文化、消费文化的产物。
上海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得风气之先,但也是西方思潮与中国封建余毒交杂,社会矛盾尖锐,阶级对立严重的地方。
清末才子佳人小说、“五四”后的新才子佳人小说、上海滩的腐朽社会风气、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对海派小说的形成都有影响。
鲁迅曾说,海派文学为“商”“帮忙”,从中不难看出它的格调。
这是一种商业味很浓的文学。
海派没有成立过正式的组织,也未发表过宣言,之所以人们将其视作一派,是由于海派作家在思想倾向、艺术趣味和创作方法上有某些共同的特点。
对都市文明既有幻灭,又有欣赏的挖掘。
海派作家应该是指活跃在上海周围的作家,代表人物有张资平、叶灵凤、穆时英、曾虚白等。
他们都以都市青年男女的种种爱情纠葛。
有人统计1928年前张资平70多万字的小说中,写恋爱的就有55万字。
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各路作家。
其中包括已成流派的“现代派”诗歌,“新感觉派”小说,以及无法归入任何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张爱玲,苏青,林徽音广义上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鸳鸯蝴蝶派海派小说主要是以描写都市生活为题材,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初期海派的叶灵凤的《紫丁香》、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的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和茅盾的《子夜》、张爱玲《金琐记》《倾城之恋》。
海派文学大体一致的特点:?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
小说注重可读性,迎合大众口味,是一种“轻文学”;?过渡性地描写都市。
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夜总会、赌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常新的主题,造成一种“新式的肉欲小说”;?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与海派表面看来这是两种地域文化。
“京派”是指以北京为代表的大陆文化,吸收和保留传统文化比较多些;“海派”则是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地带的文化,吸收外来文化比较多。
他们是历史上中国南北文化的一种现代延伸。
从文学角度看,它们都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先后形成的。
“京派”追求的是纯文学,主要特点是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一定“距离”,却与人生密切相关。
他们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这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朱光潜、卞之琳、汪曾祺等。
它的产生主要来自学院派,因当时北平(京)有清华、北大、辅仁、燕京等著名大学。
他们不追求新锐,但思想绝非封闭和保守,而是将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步伐放得比较缓和。
我们可以看到:它一方面表现出平民性,有的自称“乡下人”,有的如林徽因等又出身高贵,有留学英美的背景,却统统关心民生,在大学合流了。
另一方面是民族性,代表了“五四”以后由积极面向世界又回到重视民族改造本身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心理。
重造现代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成为其崇高目标。
如果说“京派”是乡村中国的文人文学,那么“海派”则是现代都市的文学。
“海派”是上个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繁荣的产物,表现的是都市日常生活,其作品是一部活的都市生活审美史和都市习俗的民间变迁史。
正是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们更接近西方现代派文艺,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
所以“海派新锐都市文学”既有穆时英、施蛰存的新感觉派小说,戴望舒、梁宗岱的象征主义诗歌与诗论,还有张爱玲、苏青的“市民传奇”小说。
甚至连当年的左翼畅销文学,如蒋光慈、丁玲、茅盾等作品,也染有某种海派性。
穆时英、苏青可都是长期生活在上海的宁波人哦。
对于“海派”的研究等于在书写自己的人生的记忆,“就如同踏上了一次返乡的路途”。
因为我(吴福辉)出生于上海,后来又生活在北京,所以对两地的地域文化都有切身的体验,特别是上海的童年生活印象很深。
盘点:百年中国十大美女作家百年中国对于文学舞台上的作家来说,是个革命、创新、发展的时期。
民国年间出现了才女挥舞手中的笔指引着女性解放前进的方向,半百前她们又带领人们走向新世界追寻社会主义的美好前程,如今一部部呕心沥血的作品带给我们曾经的感动和未来的感召。
于是乎,百年里的中国十大美女作家,就这样孕育出炉了。
1.张爱玲张爱玲,海派作家,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生于上海,原籍河北丰润。
1921年生于上海,1995年死于美国洛杉矶。
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得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
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和观照真是绝妙!主要作品:《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沉香屑》《半生缘》译作:《海上花列传》2.杨绛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
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语言特色。
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和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主要作品:《我们仨》《洗澡》《称心如意》《弄真成假》《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小癞子》3.琼瑶琼瑶,原名陈喆,衡阳县渣江镇人。
1938年4月20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九四九年随父陈致平由大陆到台湾。
在五四时代,“爱情”这个概念是一种公众性的意识形态,主要是对中国父权制度的反叛和挑战,但在琼瑶的言情小说里则完全属于私人领域,对爱情的描述也纯由女性的立场出发。
主要作品:《几度夕阳红》《烟雨蒙蒙》《窗外》《一帘幽梦》《还珠格格》系列4.萧红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中国现代文学史(二)一、填空题【课堂上重要作家的作品,非一号人物】【作品人物——作品名】新感觉派①刘呐鸥:②穆时英:《第二恋》:陈宗濂、章士煊、容玛莉、亨利③施蛰存:《薄暮的舞女》:素雯、牟莎、子平、阿乖姐、式如、方先生《梅雨之夕》:我、刘小姐京派:④沈从文:《边城》:翠翠、老船夫、傩送、天保、船总顺顺、杨马兵《萧萧》:萧萧、老祖父、花狗、哑巴《丈夫》:水保、妇人《柏子》:柏子、《在别一个国度里》:石道义、三老板、大太太、宋伯娘、宋小姐、大妹妹、陆钰《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豆腐店老板⑤矛盾:《子夜》:吴荪甫、赵伯韬、屠维岳、杜竹斋、刘玉英、韩孟翔、徐曼利、林佩瑶⑥丁玲:《梦珂》: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莎菲、剑如、凌吉士、毓芳、云霖、苇弟、金夏、蕴姊东北作家群:⑦萧红:《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冯歪嘴子、有二伯《生死场》:金枝、成业、赵三、二里半《王阿嫂之死》:王阿嫂、李楞三、竹三爷、小环⑧曹禺:《雷雨》:周朴园、周繁漪、周萍、周冲、鲁贵、鲁侍萍、鲁大海、鲁四凤《原野》:仇虎、白傻子、焦大星、焦花氏、焦母、常五《北京人》:曾皓、曾文清、曾思懿、曾文彩、江泰、曾霆、曾瑞贞、愫方、陈奶妈、小柱儿、张顺、袁任敢、袁圆《日出》:陈白露、潘月婷、方达生、张乔治、王福升、顾八奶奶、李石清、李太太、黄吉三、胡四、金八爷《黑字二十八》:夏玛莉、杨兴福、夏晓仓、沈树仁、夏迈进、邓疯子、江云峰、耿杰、吴妈《王昭君》:王昭君、姜夫人、盈盈、戚戚、孙美人、刘爽、王龙、萧育、呼韩邪、苦伶仃、鸟禅幕、温敦、休勒、拔都、玛纳、小玛纳、陈婷洁⑨巴金:《寒夜》:汪文宣、曾树生、汪母《家》:高老太爷、高觉新、瑞珏、梅芬、高觉慧、高觉民、淑英、鸣凤、冯乐山⑩李劼人:《死水微澜》:邓幺姑【蔡大嫂】、罗德生【罗歪嘴】、顾天成、蔡傻子、《暴风雨前》:郝达三、郝又三、尤铁明、苏星煌、《大波》:蒲殿俊、罗伦、赵尔丰、端方、尹昌衡、吴风悟、傅隆盛11 张爱玲【海派作家】:《金锁记》:曹七巧、姜季泽、姜长安、童世舫、姜长白《小团圆》:九莉、邵之雍、比比、燕山、安竹斯《色戒》:邝裕民、王佳芝、梁润生、易先生《倾城之恋》:白流苏、范柳原《半生缘》【原名《十八春》】:沈世钧、顾曼桢、顾曼璐、叔惠、翠芝、祝鸿才、张豫瑾12.钱钟书:《围城》:方鸿渐、苏文纨、赵辛楣、唐晓芙、张吉明、董斜川、褚慎明、曹元朗、李梅亭、孙柔嘉、韩学愈、高松年、汪处厚、陆子潇、顾尔谦、范懿、汪太太二、名词解释(3×5′)【流派(外来术语)、40年代文学区域划分】①新感觉派:本指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一个作家群体,后来被中国批评家用来概括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等人为代表的小说创作。
浅谈张爱玲的创作对海内外作家的影响作者:罗建杰俞琪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31期摘要:张爱玲大家并不陌生,在大多数人的学习生涯中都会学习到张爱玲的文章,张爱玲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上海出现的一位才女,张爱玲的创作方式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的小说家,具有她独特的的特点,因此这使她的小说在上海迅速走红,张爱玲也顿時名声大噪。
张爱玲以冷静的的笔触,凭借犀利的文字,慢慢的书写了那个新旧文化相互交锋的时代,将那一时代中的人们挣扎的内心以及不安的灵魂尽然的描写了出来,并且将中的文字传播到了海外,引起海外的广泛讨论,对海内外作者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
关键词:张爱玲;创作;海外作者;影响一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风格(一)主题思想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有着她自己的创作特点,这是他人模仿不来的,张爱玲的小说整体呈现出一种哀婉、苍凉、淡漠的风格,小说中明显的表现出了对婚姻生活的虚无感,这对与中国小说界来说是不常见的,也是较为新奇的一种写法,因此深受社会的欢迎[1]。
小说潜在的情感基调表现为一种浓郁的悲剧意识,这是与社会的时代背景相关的,在二十世纪的上海,封建制度仍然盛行,对女性的看待仍是不公平的,因此张爱玲在小说中深深的表达了女性的不满,并且对封建的男权社会表达了批判的含义,在一定程度上探寻了人类存在的意义,所以张爱玲的小说是进步的、是与众不同的、也是具有新鲜感的,所以张爱玲的小说为中国小说界的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写作方式。
张爱玲能站在凡俗女性的角度来审视女性问题,这一独特观察视角的选取,使女性写作文本空间中的文化意蕴得以彰显,为中国女性文学打开了一方新的天地,对中国作家的写作指引了新的方向,并对后来的女性文学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迪意义。
小说传到海外后,对海外作者来说也重新了解了中国的女性,这对海外作者而言不外乎也提供了一种写作的方式,所起到的作用是极为明显的[2]。
(二)以言情为主要的题材张爱玲小说中极为注重男女之间的爱情,男女之间的爱情一直以来都是张爱玲小说的一条主要的线索,在创作小说时,张爱玲的描述口吻是比较冷静的,似乎是在第三视角的角度来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将一段段的男女情爱讲述出来[3]。
海派三大家名词解释(一)海派三大家名词解释张爱玲•背景介绍:张爱玲(1920年-1995年)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被誉为“海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她的作品以独特的笔触和情感表达而著名,描写了上海传统文化的繁华与沉寂。
•作品特点:张爱玲的作品多以上海为背景,以女性的视角展现了上海社会的变革与人情世故。
她的笔触细腻流畅,善于描绘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同时,她的作品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元素,独具一格。
•例子:《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上海名门闺秀与一个富豪之子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中充满了对上海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的描绘,展现了女性在传统家庭中的权利和束缚。
老舍•背景介绍:老舍(1899年-1966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创作家之一,也是海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主题广泛,风格多样,对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有深入的触动。
•作品特点:老舍的作品兼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风格。
他的笔触犀利幽默,善于刻画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
他的作品中也常出现中国京剧的元素,显示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例子:《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贫苦农民到城市闯荡的故事。
小说中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底层社会的生存艰辛、悲欢离合,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萧红•背景介绍:萧红(1911年-1942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女作家,也是海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品特点:萧红的作品常常以女性视角切入,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苦难和挣扎。
她的笔触鲜活生动,情感真挚深切,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呈现了生活中的痛苦和希望。
•例子:《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个普通农村女子呼兰河的一生。
小说中呈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种种压迫和困境,展现了女性的坚韧和勇气。
通过以上对海派三大家的名词解释及相关例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海派文学中各具特色,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张爱玲的凄凉结局民国才女张爱玲人生结局如何导语:夜夜笙歌,灯红酒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滩极尽了世间繁华。
虽然与贫瘠落后的中国大背景格格不入,但有着“东方小巴黎”美誉的大上海汇夜夜笙歌,灯红酒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滩极尽了世间繁华。
虽然与贫瘠落后的中国大背景格格不入,但有着“东方小巴黎”美誉的大上海汇聚了各界名流,在民国政府“黄金十年”的烘托下,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繁华绮梦。
1920年,上海,贵族府邸,张爱玲出生了。
张爱玲的祖辈乃官宦人家,历代书香门第,她的祖母李菊耦更是晚清名臣李鸿章的长女。
在家族没落,父母离婚的重重阴云之下,少女时代的张爱玲于1931年入读了上海圣玛丽亚女校,此时,大上海繁华正盛。
早在幼年,张爱玲就展露了文学天赋,及长,更是文出不穷。
1943年,张爱玲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使她在文界崭露头角,也引起了多方关注。
张爱玲一生著作颇丰,《金锁记》和《倾城之恋》最为我们熟知。
其中《金锁记》得到了傅雷先生的大力褒扬。
总之,才华横溢的张爱玲就这般在如歌似梦的大上海灿烂的绽放了。
繁华和美好的背后,张爱玲的悲剧也暗自滋长了起来。
张的不幸源于她的两桩失败的婚姻。
1942年张爱玲初识胡兰成,两人话语投机,长谈不歇,两年后二人成婚。
然后胡兰成一直粉饰汪伪政府的卖国行径,是千夫所指的汉奸。
不知张爱玲为何身许胡兰成,恨屋及乌,张爱玲也因此被戴上了汉奸的高帽子。
日本投降后,胡兰成逃亡日本,张爱玲也唯有独自哀伤。
独自漂泊的张爱玲于1955年来到了美国,并于次年与大她29岁的美国作家赖雅结婚。
当时张爱玲36岁,赖雅65高龄。
十一年后,赖生活常识分享。
作为海派作家的张爱玲
——天才的创作
摘要:“海派”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不可不提的一个流派,被纳入海派文学的作家各有特色,其中不乏佼佼者,如新感觉派的穆时英、施蛰存等,天才作家张爱玲尤其出色,她的小说创作继承和发扬了新感觉派和心理分析派的特点,同时又演变出自己的风格。
关键词:海派张爱玲洋场爱情小说女性
一,海派文学的发展
海派和京派最初是指京剧的两个流派,后来演变成了两个文学流派。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上发生了一场“京派”和“海派”的论争。
此后,两派渐渐发展壮大起来。
“海派”是集中在上海的小说流派,虽然文学史上并不存在一个标举“海派”旗帜的创作团体。
第一代的代表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有张恨水、包笑天、徐枕亚等。
代表作品有张恨水的《啼笑姻缘》《金粉世家》,徐枕亚的《玉梨魂》、包天笑的《空谷兰》等。
第二代是以张资平、叶灵凤等人为代表的的三角恋爱作家、新感觉派和心理分析派。
成就较高的当属新感觉派和心理分析派。
“新感觉派”是在日本新感觉主义的影响下产生的,刘呐鸥是这一流派的开创者,代表作有《都市风景线》。
另有穆时英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圣手,代表作有《上海的狐步舞》、《白金的女体塑像》等。
施蛰存的小说以心理分析显示出独特的个性,主要作品有《梅雨之夕》、《上元灯》等。
“新感觉派”的小说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使都市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描绘了都市五光十色的繁荣景象,以及都市人的生存状态。
在艺术上,注重借助叙述者的主观感觉,创造一种意识跳跃、不断流动的特殊文体,是当时中国最完整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新感觉派和心理分析派的可以说是海派文学的代表,因此,海派又被称为“新感觉派”、“心理分析派”、“现代派”等。
海派的第三代作家,是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擅长写洋场爱情小说的一批作家,他们深受新感觉派和心理分析派的影响。
尤其是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张爱玲。
二、关于张爱玲
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的小说大多写的是上海没落淑女的传奇故事,她把自己的小说集也命名为《传奇》,而她的身世本身也是一部苍凉哀婉而精彩动人的女性传奇。
张爱玲生于1920年9月30日,卒于1995年,终年75岁,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原名张英。
张爱玲是一个天才儿童,6岁入私塾,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始小说创作。
张爱玲的小说,长篇不如中短篇。
《金锁记》和《沉香屑:第一炉香》是张爱玲写得最好的作品,而《金锁记》和《倾城之恋》则是张爱玲小说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因此,我们读张爱玲的小说最起码要读三篇:《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和《金锁记》。
三、关于张爱玲的小说
《第一炉香》是张爱玲开始作家生涯的第一篇小说。
这是一个关于寡妇的故事,写了梁太太和葛薇龙两代寡妇。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人物的举动,对话,背景的移换,甚至光线、气味,反映出心理的进展。
传神的写出了葛薇龙自甘堕落的过程。
还有那篇《倾城之恋》,写的是一对精明而又庸俗的男女白流苏和范柳原,他们在恋爱过程中彼此算计,都想获得最大利益。
取名“倾城”,并不是书中的女主人白流苏有多美貌惊人,主要是在是在“倾城”的另一意义上:倾覆、倒塌,沦陷,在这个意义上,倾城之恋名副其实。
香港的沦陷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使他们做成了一对平凡的夫妻。
流苏与范柳原成婚,交易的因素多于爱情的因素。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这篇《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寻常人是无法企及的。
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
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
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
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
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的骗财的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点的爱情葬送了;儿女长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终于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最后,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郁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金锁记》中的女主人公曹七巧也可以说是张爱玲塑造的最成功的女性形象,有阵很深刻的意义,引人深思。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是新感觉派和心理分析派也即海派文学的又一发展,虽然我们并不能因此把它当作新感觉派作家,就如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先生所说的,“到四十年代初出现张爱玲,则使心理分析小说达到一个小小的高峰。
”
①P161她注意对都市里的两性心理描写,特别是没落家族里的女性,表现细腻而传神,塑造了一批同样命运悲惨却又各有特色的女性形象。
如没落的姜氏公馆里的曹七巧,白公馆里的白流苏。
她善于在文字表达中,对意象的扑捉,精当的描写,用比喻通感来写情状物以推进情节和烘托人物心理。
这其中,包融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
很明显是受到新感觉派和心理分析派的影响。
然而她比新感觉派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其深刻性。
人物的举动,对话,背景的移换,甚至光线、气味,都反映出心理的进展。
如《金锁记》中童世舫与长安恋爱的一段,完全用眼光、气味和感觉表达出了主人公沉浴爱河的心理状态:
“两人并排在公园里走着,很少说话,眼角里带一点对方衣裙与移动着的脚,女子的粉香,男子的淡巴菰气,这单纯而可爱的印象,便是他们的栏杆,栏杆把他们与大众隔开了。
空旷的绿地上,许多人跑着,笑着谈着,可是他们走的是寂寂的绮丽的回廊——走不完的寂寂的回廊。
不说话,长安并不感到任何缺陷。
”
描写于小见大,却又起伏跌荡,给人目不瑕接的感觉。
如《倾城之恋》中一段风的描写:
“只有那莽莽的寒风,三个不同的音阶……三条骈行的灰色的龙,一直线向前飞……叫唤到后来,索性连苍龙也没有了,只是三条虚无的气,真空的桥梁,通
入黑暗,通入虚空的虚空。
……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
”
还有一些形象而极具美感的比喻描写成为文章的亮点,使作家的文字具有很强的阅读价值,如:
“晴天的风像一群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褂里去,哪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
”(《金锁记》)
“振保觉得她完全被打败了,得意至极,立在那里无声的笑着,静静的笑从他的眼里流出来,像眼泪似的流了一脸。
”
(《红玫瑰与白玫瑰》)
张爱玲的小说所充斥的大量物质与细节的描写,主要是由20世纪上半叶上海这个城市的都市化进程所造成,张爱玲生活在其中,并运用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与艺术技巧,成为消费社会与日常生活领域的完美的书写记录。
细节的描写是脱节、砸碎、分拆掉文化整体意义为无数小细节,这些现实生活中的道具本身具有一种指涉作用。
它是象征无数意义的小物体,如旧式的中国、新潮的玩意、过去的遗迹,或是未来想象的创造体。
张爱玲的小说的一特点也是她超越新感觉派和心理分析派的地方,那就是她的“现代派小说竟是和传统的民族形式相结合的”,②P168她常借鉴中国古白话小说的语言和意象,即使在今天,她的文学语言也是佼佼者。
这与她"古典小说的根底"有关,与她从《红楼梦》等旧小说那里得到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品味有关。
如,她在小说《金锁记》中反复写到月光,不同的场景下用月光营造不同的气氛,所要传达的信息也各异。
开场时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象赤金的脸盆,沉下去……”,这预示着一个没落的时代没落的家族;“模糊的状月,象石印的图画”,这是七巧女儿长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七巧眼中的月亮;“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是儿媳眼里的太阳。
月圆月缺,正是人物命运的象征。
“那种强烈的对比,鲜明的刻画、深刻的揭示、无情的抨击。
”③
在对张爱玲有影响的现代作家中,既有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张恨水,又有新文学作家中的实力派代表老舍,因此张爱玲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市俗化或通俗化创作特点。
张爱玲用冷静的笔调,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凭借女性敏锐的观察力,精确细致地写出了生活中平平凡凡人物的婚恋关系,虽然缺少浪漫的爱情,但给人们带来了极大心灵的撞击的现实,为我们勾勒出了那个独特年代的轮廓,以及以各种姿态生活的人们,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弱点,深刻而富有阅读性,即使在今天,她不愧为一代天才作家,她的作品值得我们再三品味一再敬仰。
注释:①②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③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
参考文献:上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