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噬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
免疫专题: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和关系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学生觉得免疫知识较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细胞的名称特别多,更不要说特异性免疫的机理。
有的教师通过细胞不同的名称让学生构建模型确实是明智之举。
下面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和关系进行,因为教材中两者的关系我《免疫学》有出入。
问题: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怎么样?它们有什么关系?011.单核细胞的来源单核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并在骨髓中发育,当它们从骨髓进入血液时仍然是尚未成熟的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细胞,也是体积最大的白细胞。
2.生理作用单核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明显的变形运动,能吞噬、清除受伤、衰老的细胞及其碎片。
单核细胞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与其他血细胞比较,单核细胞内含有更多的非特异性脂酶,并且具有更强的吞噬作用。
当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单核细胞总数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单核细胞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021.巨噬细胞的来源巨噬细胞是一种位于组织内的白细胞,源自单核细胞(现在的正确说法是存在部位不同而已)。
巨噬细胞分布广泛,在疏松结缔组织内数量较多。
巨噬细胞形态多样,因其功能状态不同而变化,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并有短小突起,功能活跃者常伸出较长伪足而呈不规则形。
2.巨噬细胞的生理作用巨噬细胞是人体包括大脑、肺部和肠道在内主要器官的重要组分,其可以“巡视”机体中的病原体,帮助诱发防御机制并且吞食掉损伤的细胞;巨噬细胞同样还可以抵御多种疾病的发生,并且参与了多种癌症的发生过程,因此根据必要的反应,新型疗法就会限制或者增强巨噬细胞的活性。
具体巨噬细胞的作用可以参考:如何解释巨噬细胞非特异性识别抗原?03教必修3教材第49页,“单核细胞分化巨噬细胞”,感觉这是两类细胞,但《简明免疫学原理》(吴石金主编)认为是同一类细胞,只不过是存在的部位不一样。
因此,个人觉得,教材上有商榷之处。
1.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关系单核-巨噬细胞包括骨髓中的前单核细胞、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以及组织内的巨噬细胞。
吞噬细胞是总称,巨噬细胞是组织中的称法,血中称为大单核细胞侵入人体的细菌、病霉或异物,及人体产生的衰老、损伤细胞和坏死组织等,均需经吞噬细胞吞噬、消化,予以清除。
所以,吞噬细胞又被誉为“人体健康的卫士”。
吞噬细胞从形态上可分为大吞噬细胞和小吞噬细胞两类。
大吞噬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占自细胞总数的3~8%,是血液中最大的细胞,直径为14~20微米左右,圆形或卵圆形。
细胞内有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此即溶酶体,内含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和溶菌酶等。
寿命可长达75天左右。
单核细胞渗出血管,进入组织和器官后,可进一步分化发育成巨噬细胞,成为机体内吞噬能力最强的细胞。
巨噬细胞可以是固定不动的,也可以用变形虫样运动的方式移动。
固定和游走的巨噬细胞是同一细胞的不同阶段,两者可以互变,其形态也随功能状态和所在的位置而变化。
巨噬细胞在不同组织中的名称不同:在肺里称“肺巨噬细胞”;在神经系统里称为“小神经胶质细胞”;在骨里则称为“破骨细胞”。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消灭侵入机体的细菌、吞噬异物颗粒、消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和变性的细胞间质、杀伤肿瘤细胞,并参与免疫反应。
小吞噬细胞由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组成,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的50~70%,细胞呈圆形,直径10~12微米。
细胞质中含有大量的细小颗粒,可分为嗜天青颗粒和特异性颗粒两种。
前者约占颗粒总数的20%,直径0.4微米左右。
它们也是溶酶体,内含酸性水解酶和过氧化物酶等。
特异性颗粒约占颗粒总数的80%,直径为0.3微米,内含碱性磷酸酶、溶菌酶等。
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变形运动能力,能吞噬、消化细菌及机体本身的坏死组织和衰老的红细胞,故有防御病菌和清除坏死组织的作用。
它是机体发生急性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
细菌毒素和坏死组织的产物能引起炎症反应,这些物质可使中性粒细胞发生超化性,能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集聚到细菌侵犯的部位,大量吞噬细胞,在胞质内形成吞噬体。
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巨噬细胞体内吞噬鸡红细胞实验前言:病原微生物一旦突破体表防御屏障侵入体内,首先接触的是遍布全身的大、小吞噬细胞,他们分布于血液和组织中,并可以在某些趋化因子的作用下被吸引至微生物侵入部位。
吞噬细胞依据其形态大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及从血液游走到血管外并固定于各组织中的巨噬细胞,称为大吞噬细胞;另一类是血液中的嗜中性粒细胞称为小吞噬细胞。
它们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因素。
今我设计的实验是检测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淀粉可以在实验动物腹腔内引起非感染性炎症渗出,在腹腔局部聚集较多巨噬细胞;将鸡红细胞注入实验动物腹腔内,可检测腹腔内的巨噬细胞对鸡红细胞的吞噬功能。
【实验目的】熟悉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体外测定功能。
【实验原理】当鸡红细胞注入小鼠腹腔内,巨噬细胞可借助细胞表面的免疫识别受体或直接吞噬鸡红细胞而将其消化,通过显微镜观察该吞噬现象,可了解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实验材料及试剂配制】(1)体重25g左右的小鼠。
(2)5ml、1ml无菌注射器,6号、9号针头,10ml离心管,清洁载玻片,烧杯,解剖剪,眼科镊,湿盒,解剖板,图钉,37℃水浴箱。
(3)4%淀粉肉汤:称面粉3克、可溶性淀粉5克、加营养肉汤至100ml,混匀,先微火加热,不断搅拌使成糊状,再高压灭菌。
临用时,与无菌营养肉汤等量混合。
(4)D-Hank’s液:NaCl 8.0g、KCl 0.4g、Na2HPO4•H2O 0.12g、KH2PO4 0.06g、葡萄糖 1.0g、1%酚红 2.0ml。
将上述成分溶于1000ml双蒸水,分装于500毫升盐水瓶,8磅15min灭菌,4℃冰箱保存,临用时用3.5%NaHCO3调pH至7.2~7.4. (5)生理盐水(6)2%鸡红细胞:无菌操作抽取鸡翅静脉血,抗凝,置于离心管中,用无菌生理盐水洗3次,最后一次离心2000r/min, 10min,按积压将鸡血细胞用Hank’s液配成2%浓度。
肝巨噬细胞与lx2的区别肝巨噬细胞与LX2细胞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它们在结构、功能和应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肝巨噬细胞是一种存在于肝脏中的巨噬细胞,是肝脏内主要的免疫细胞类型之一。
它们具有吞噬、溶酶体酶释放、抗原呈递以及细胞因子产生等免疫调节功能。
肝巨噬细胞起着清除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感染的作用,同时也参与了炎症反应的调节。
肝巨噬细胞在肝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
通过调节免疫平衡和炎症反应,肝巨噬细胞在肝脏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潜力。
相比之下,LX2细胞是一种源自人类肝脏的星状细胞系,它们是一种非免疫细胞。
LX2细胞主要用于研究肝纤维化的细胞模型。
在肝纤维化的过程中,肝星状细胞在肝脏损伤后转化为成纤维细胞,产生大量的胶原和其他细胞外基质成分,导致肝脏纤维化。
LX2细胞具有成纤维细胞的特征,可以分泌胶原和其他纤维化相关的蛋白质,通过研究LX2细胞可以更好地了解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寻找抑制肝纤维化的新靶点和治疗方法。
在应用方面,肝巨噬细胞主要用于研究肝脏炎症和免疫相关疾病,如肝炎和肝癌等。
通过研究肝巨噬细胞的功能和调节机制,可以深入了解肝脏炎症反应的发生过程,并探索相应的治疗策略。
而LX2细胞则主要用于研究肝纤维化的机制和治疗方法。
通过LX2细胞模型,可以评估不同药物对肝纤维化的影响,寻找新的抗纤维化药物。
肝巨噬细胞与LX2细胞在结构、功能和应用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肝巨噬细胞是肝脏的免疫细胞,具有吞噬和免疫调节功能,在肝脏炎症和免疫相关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LX2细胞是一种肝纤维化细胞模型,用于研究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
对于肝脏疾病的研究和治疗,这两种细胞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组织、细胞和效应分子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是指体内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识别、结合病原体及其产物或其他抗原性异物后,迅速活化并吞噬杀伤、清除病原体及其产物或其他抗原性异物,以保护机体的过程。
固有免疫应答在机体抗感染免疫中具有重要意义,在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启动、调节和效应阶段也起重要作用。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物质主要包括: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分子。
一、组织屏障及其作用1.皮肤黏膜屏障(1)物理屏障:由致密上皮细胞组成的皮肤和黏膜组织具有机械屏障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可有效阻挡病原体侵入。
黏膜的物理屏障作用相对较弱,但黏膜上皮细胞的迅速更新、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纤毛的定向摆动及黏膜表面分泌液的冲洗作用,均有助于清除黏膜表面的病原体。
(2)化学屏障:皮肤和黏膜分泌物中含有多种杀菌、抑菌物质,主要包括:皮脂腺分泌的不饱和脂肪酸,汗腺分泌的乳酸,胃液中的胃酸及唾液、泪液、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液中的溶菌酶、抗菌肽等。
这些抗菌物质在皮肤黏膜表面形成抗御病原体的化学屏障。
(3)微生物屏障:寄居在皮肤和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可通过与病原体竞争结合上皮细胞和营养物质的方式,或通过分泌某些杀菌、抑菌物质对病原体产生抵御作用。
例如:正常菌群可对局部细菌的生长产生拮抗作用,临床不适当地大量和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可破坏消化道正常菌群,致使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大量生长,而引发葡萄球菌性肠炎和白色念珠菌性肠炎;口腔中的唾液链球菌能产生H2O2,对白喉杆菌和脑膜炎球菌具有杀伤作用;肠道中大肠杆菌产生的细菌素对某些厌氧菌和G+菌具有抑制和杀伤作用。
2.血-脑屏障由软脑膜、脉络丛毛细血管壁和包在血管壁外的星形胶质细胞组成。
其组织结构致密,能阻挡血液中的病原体和其他大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及脑室,从而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保护作用。
婴幼儿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善,故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实验一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实验1、【实验原理】(1)巨噬细胞作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主要细胞,具有活跃的吞噬功能。
能清除体内抗原物质及变性的细胞,在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中均起重要作用。
MΦ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可使其吞噬功能明显增强。
(2)此实验采用体内法,即:在小鼠体内诱导腹腔巨噬细胞产生后,再给小鼠腹腔注射鸡红细胞30min后处死小鼠,取出腹腔液,以冷美蓝染色,油镜下计数吞噬鸡红细胞的百分数,及观察巨噬细胞中内因被杀死而染为蓝色的鸡红细胞的形态、数目,以判断巨噬细胞中的杀伤能力,由此间接地测定机体的非特异免疫水平。
2、【实验步骤】(1)试验前3d,小白鼠腹腔注射6%无菌淀粉液1ml,诱导巨噬细胞渗出至腹腔中。
(2)实验时,每只小鼠腹腔注射鸡红细胞液1ml,轻揉腹部,使红细胞在腹腔中分布均匀,利于吞噬(3)30min后,将小鼠拉颈处死,固定,打开腹腔暴露肠管,用吸管取出腹腔液,均匀涂布于载玻片上,然后再滴一小滴0.03%冷美蓝溶液,盖上盖玻片。
(4)低倍镜下找到观察区域后,换高倍镜下进行观察,计数3、【实验结果】4、【结果分析】(1)如图所示,在小鼠体内诱导腹腔巨噬细胞产生后,再给小鼠注射鸡红细胞后镜检腹腔液,可观察到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现象,并且可以看到部分鸡红细胞聚集到吞噬细胞附近。
(2)镜下可见吞噬细胞核呈蓝色,被吞噬的鸡红细胞呈椭圆形,其胞浆呈红色而核被染成蓝色。
(3)由于未将腹腔液和冷美蓝溶液充分混合均匀,使得视野中出现大片深染区域。
总体实验结果较好,视野中央可见清晰的吞噬了鸡红细胞的巨噬细胞。
5、【注意事项】(1)涂片的薄厚要适当,否则影响计数。
(2)小鼠腹腔注射时不要刺伤内脏。
(3)如小鼠腹腔液过少,可注入适量生理盐水。
(4)剪开小鼠腹腔时应避免出血,否则将影响试验结果。
(5)被吞噬的鸡红细胞时间过长可被消化,时间过短未被吞噬,必须掌握好吞噬作用时间。
实验二双向琼脂扩散实验1、【实验原理】(1)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两者比例适当并有电解质存在及一定的温度条件下,经一定的时间,可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线/环的现象,称为沉淀反应。
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微生物是自然界中最微小的生物,它们在各种环境中都有存在,包括人体内。
微生物的种类繁多,有些对人体有益,有些则可能引发感染。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
一、微生物的感染微生物感染是指微生物进入人体并导致疾病的过程。
这些微生物可能是细菌、病毒、真菌等。
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或微生物数量过多时,人体容易受到感染。
感染可能通过以下途径发生:1、空气传播:有些微生物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例如流感病毒和结核分枝杆菌。
这些微生物在空气中传播,当人们吸入时可能受到感染。
2、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人体与微生物直接接触而导致的感染。
例如,握手或拥抱可能将细菌从一个人的手传播到另一个人的手或面部。
3、食物和水源:食物和水源可能被微生物污染,导致人们摄入后受到感染。
例如,食用未煮熟的肉或饮用污染的水可能导致肠道感染。
二、免疫系统与微生物感染的斗争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御系统,它可以帮助人体识别和消除入侵的微生物。
免疫系统由多种细胞组成,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这些细胞通过以下方式参与免疫反应:1、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会识别并攻击入侵的微生物。
当淋巴细胞识别到微生物时,它们会分裂并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可以与微生物结合并消除它们。
2、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是一种大型白细胞,它们可以吞噬并消除入侵的微生物。
巨噬细胞还可以向其他细胞发出信号,招募它们参与免疫反应。
3、NK细胞:NK细胞是一种自然杀伤细胞,它们可以识别并攻击被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
NK细胞还可以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协调免疫反应。
三、免疫系统的弱点与微生物的逃避机制尽管免疫系统非常强大,但有时它也会受到挑战。
有些微生物具有逃避免疫系统的能力,使它们能够在人体内生存并繁殖。
这些微生物可能通过以下方式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1、变异:有些微生物可以通过基因突变来改变它们的表面抗原,从而避免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例如,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经常发生变异,导致每年都需要接种新的流感疫苗。
粒细胞: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无颗粒的有和单核细胞两种;颗粒白细胞中含有颗粒,用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和;绝大部分的是——细胞质中有特殊染色颗粒,根据颗粒对染料选择性的不同可分为::简称中性粒细胞,是中数量最多的,约占全部白细胞的53%左右,呈圆形,胞质淡红色,内含有多量的紫红色微粒不易看清;胞核随成熟的程度而不同,幼稚型的呈杆状或马蹄形,成熟的呈分叶状,三叶的较多见,老龄的有8-9叶或更多;:细胞质内含深红色大型颗粒,颗粒内含有和;其的形状与嗜中性相似,通常有2-3叶,约占白细胞总数的4%;:数量很少,约占%,大小与嗜酸性基本相同;胞质内含有大的蓝紫色颗粒,胞核也分叶;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的一种;由产生,机体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根据其发生和功能的差异,可分为中枢淋巴器官又名和周围淋巴器官又名次级淋巴器官两类;前者包括、腔上囊或其相当器官有人认为在是;它们无须抗原刺激即可不断增殖淋巴细胞,成熟后将其转送至周围;后者包括脾、淋巴结等;成熟淋巴细胞需依赖刺激而分化增殖,继而发挥其免疫功能;白细胞:白细胞WBC,旧称;血液中的一类;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血细胞中体积比较大、数量比较少;具有细胞核;其主要作用是吞噬细菌、防御疾病;嗜中性粒细胞:中性粒在瑞氏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中性粒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绝大部分的粒属中性粒细胞;每微升血液中约有4500个中性粒;由于这些的的形态特殊,又称为多形核;中性粒来源于的造血,在骨髓中发育后,进入血液或;中性粒属多形核的一种,由于其数量在粒细胞中最多,因此有人将多形核白细胞指中性粒细胞;核呈深染的弯曲杆状马蹄铁形或分叶状,分叶核一般为2~5叶,叶间有纤细的缩窄部相连,正常人以2~3叶者居多;核的叶数与在血流中停留的时间成正变;当机体受严重感染时,大量新生从进入血液,杆状核与2叶核的增多,称为核左移;若4~5叶枝的细胞增多,称为核右移,表明骨髓的发生障碍;中性粒的胞质呈浅粉红色,含有许多细小颗粒,其中浅紫色的为嗜天青颗粒,浅红色的为特殊颗粒;中性粒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起重要的防御作用;其吞噬对象以为主,也吞噬异物;中性粒在吞噬、处理了大量后,自身也死亡,成为;中性粒细胞从进入血液,约停留6~8小时,然后离开,在中存活2~3天;单核细胞:单核是最大的白细胞;其常偏位,呈多形性,如卵圆形、肾形、马蹄形、不规则形等,常有折叠感;染色质呈疏松网状,着色较浅;胞质较多,,但因含大量细小的嗜天青颗粒而染成灰蓝色;单核来源于中的,并在骨髓中发育;当它们从进入血液时仍然是尚未成熟的细胞;与其他血比较,单核细胞内含有更多的非特异性脂酶,并且具有更强的吞噬作用;单核在血液中停留2-3天后迁移到周围组织中,细胞继续增大,直径可达50-80μm,细胞内所含的溶酶体颗粒和的数目也增多,成为成熟的细胞;固定在组织中的单核细胞称为组织巨噬细胞,它们经常大量存在于、肺泡壁、、肝和脾等器官;激活了的单核和组织能生成并释放多种、和,参与机体防卫机制,还产生一些能促进和平滑肌细胞生长的因子;在周围单核能进行,并包围异物;功能淋巴细胞也称,在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所谓,就是淋巴细胞针对某一种特异性抗原,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抗体或进行局部性细胞反应,以杀灭特异性抗原;血液中淋巴细胞按其发生和功能的差异,分为和B淋巴两类;和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很强,虽然游走性很强,但吞噬能力较弱;单核可以通过毛细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在组织间隙中游走;它们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和一些坏死的组织碎片;一般认为,单核能向异物处聚集,并将其吞噬,这是因为单核细胞有趋化性;由于细菌体或死亡的所产生的化学刺激,诱发单核细胞向该处移动;组织发炎时产生一种,也是单核游动的诱发物质之一;内的颗粒为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消化其所摄取的病原体或其他异物;一般一个白处理5~25个细菌后,本身也就死亡;死亡的白集团和细菌分解产物构成脓液;单核由生成,在血液内仅生活3~4天,即进入肝、脾、肺和淋巴等组织转变为;变为后,加大,溶酶体增多,吞噬和消化能力也增强;但其吞噬对象主要为进入内的致病物,如、和等;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此外,它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清除衰老与损伤细胞的作用;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属,巨噬细胞是一种位于内的,源自,而又来源于中的前体细胞;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皆为;吞噬细胞:人类的吞噬细胞有大、小两种;是中的;大吞噬细胞是血中的和多种器官、组织中的,两者构成;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描述:细胞呈圆形,直径13-15μm;胞质内充满粗大、整齐、均匀、紧密排列的砖红色或鲜红色嗜酸性颗粒,折光性强;的形状与嗜中性相似,通常有2-3叶,呈眼镜状,深紫色;嗜酸性粒细胞容易破碎,颗粒可分散于细胞周围;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突出特点是胞质内含粗大、大小分布不均、染成蓝紫色的嗜碱性颗粒;嗜碱性粒细胞颗粒内含有组织胺、肝素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嗜碱性细胞在和粘膜上皮内时,称,其结构和功能与嗜碱性细胞相似;颗粒可覆盖在上,因之细胞核虽亦呈分叶状,但常不清楚;嗜碱性颗粒的特点与的颗粒相似,但两种细胞的关系尚待研究;图为比较嗜碱性粒细胞B与N和E颗粒的区别;实质细胞&间质细胞:实质细胞可以说是一个器官内,承担该器官功能的细胞,间质细胞是这个器官内存在的那些辅助实质细胞完成器官功能的细胞;比如脑内的神经元细胞就是实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起支持营养神经细胞的作用,算是一种间质细胞,再如肝脏细胞是实质细胞,肝小叶间的纤维细胞就是间质细胞,起支持作用;基质细胞:源自血液器官如骨髓或胎肝的一种非血细胞,可支持血细胞在体外的生长,形成骨髓基质的基质细胞也可来自间充质干细胞;基质细胞是中细胞,起到为器官中提供支持和营养的作用,、、以及周皮细胞都是常见的基质细胞类型;血细胞&红细胞:血又称“”,是存在于血液中的细胞,能随血液的流动遍及全身;以来说,血球细胞主要含下列三个部分:红血球,RBC:主要的功能是运送氧;白血球,WBC:主要扮演了免疫的角色;当病菌侵入人体时,白细胞能穿过,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后吞噬;血小板: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血细胞约占血液的45%,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在正常情况下,血细胞和血小板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并有相对稳定的数量;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同时也是体内通过血液运送的最主要的,同时还具有免疫功能;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是无核的,这意味着它们失去了;红细胞也没有,它们通过葡萄糖合成能量;运输氧气,也运输一部分;运输二氧化碳时呈暗紫色,运输氧气时呈鲜红色;红细胞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细胞通过时可改变形状;红细胞正常形态的保持需供给,由于红细胞缺乏,ATP由无氧酵解产生;一但缺乏ATP供能,则导致结构改变,细胞的形态也随之由圆盘状变为棘球状;这种形态改变一般是可逆的;可随着ATP的供能状态的改善而恢复;红细胞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是含铁的,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3%;一过性:“一过性”是指某一临床症状或体征在短时间内一次或数次出现,往往有明显的诱因,如发生在进食某种食物、服用某种药物、接受某种临床治疗或其他对身体造成影响的因素之后;随着诱因的去除,这种症状或体征会很快消失;临床中一般会出现“一过性刺激、一过性腹泻”等;复性:是恢复原有性质的意思;的恢复成具有生物的天然构象的现象; 变性的一种;粒细胞白细胞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红细胞巨噬细胞血细胞嗜碱性粒细胞BNE 嗜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
巨噬细胞分类巨噬细胞的分类仍然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不同的因素会导致不同的表型和巨噬细胞活化状态,包括信号分子、生长因子、转录因子、表观遗传和转录后机制和变化,以及微环境信号,如细胞因子、细胞间接触物和代谢物。
此外,面对微生物及其产物,如脂多糖(LPS),巨噬细胞可以调节自身的活化状态。
然而,巨噬细胞的活化在组织稳态以及炎症和疾病进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巨噬细胞可以根据其功能和活化作用进行分类,并分为两种亚型:经典活化的M1巨噬细胞和替代活化的M2巨噬细胞。
M1和M2巨噬细胞的分化。
M1和M2巨噬细胞响应多种因素,包括信号分子、生长因子、转录因子、细胞因子、细胞间接触物和代谢物。
经典活化态的M1巨噬细胞M1巨噬细胞主要通过天然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在Th1细胞募集、病原体抵抗和肿瘤控制中发挥作用。
M1巨噬细胞通常由病原体、LPS、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1型辅助性T (Th1)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活化。
许多通路能促进巨噬细胞向M1极化,,包括IRF/STAT、LPS/TLR4和NF-κB/PI-3激酶通路。
从特征上说,M1巨噬细胞抗原呈递活性强和分泌促炎细胞因子多,如白细胞介素1 (IL-1)、IL-6、TNF-α、一氧化氮(NO)和活性氧(ROS)。
此外,它们下调IL-12和IL-23和IL-10的表达。
M1巨噬细胞的刺激导致 IL-1b、TNF-α、IL-12、IL-18和IL-23的分泌水平提高。
此外,M1巨噬细胞表型表达高水平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I类(MHC II)、CD68、CD80和CD86,以及针对Th1细胞的趋化因子,包括CXCL9和CXCL12。
表1.人M1巨噬细胞标志物。
这些标志物可用于区分M1巨噬细胞和其他细胞类型。
物种巨噬细胞亚型标志物标志物类型表2.小鼠M1巨噬细胞标志物。
这些标志物可用于区分M1巨噬细胞和其他细胞类型。
初二生物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巨噬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具有吞噬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初二生物中关于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的相关知识。
巨噬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主要作用是吞噬和消化体内的异物、细菌等病原体,维护机体的健康。
巨噬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能力,可以通过细胞吞噬和胞吐来清除病原体。
巨噬细胞的吞噬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识别和黏附、吞噬和胞吐。
当机体受到外界的入侵病原体时,巨噬细胞会通过表面上的受体与这些病原体进行特异性结合,从而识别和黏附病原体。
这个过程类似于锁与钥的对接,确保巨噬细胞只吞噬有害病原体,不误伤正常细胞。
识别和黏附之后,巨噬细胞会将病原体包围在细胞膜上形成吞噬囊,并将其内吞入细胞内。
吞噬囊随后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吞噬体,吞噬体中的酶能够分解病原体内的蛋白质和核酸等分子,从而消灭病原体。
吞噬过程中,巨噬细胞会通过胞吐将部分消化产物排除细胞外,以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
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不仅仅是机械性的摄取,还涉及到一系列的信号通路和调节因子的参与。
例如,巨噬细胞在吞噬病原体的过程中会释放一种叫做趋化因子的化学物质,吸引其他免疫细胞参与免疫反应。
此外,巨噬细胞还能够通过抗原呈递机制将病原体分子信息呈现给其他免疫细胞,从而协同免疫系统对病原体进行有效的清除。
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不仅限于清除病原体,还包括清除死亡的细胞和组织垃圾。
在机体组织受到损伤或发生细胞凋亡的情况下,巨噬细胞能够迅速识别并吞噬这些损伤细胞,保护周围组织的完整性和功能。
此外,巨噬细胞还参与了组织修复和再生的过程,促进损伤组织的愈合。
总结起来,初二生物中关于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主要是通过识别和黏附、吞噬和胞吐三个步骤来完成。
巨噬细胞通过吞噬和消化病原体,维护机体的免疫稳态。
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不仅限于清除病原体,还包括清除死亡细胞和组织垃圾,参与组织修复和再生。
通过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机体能够有效应对外界的病原体侵袭,保持身体健康。
巨噬细胞重编程与巨噬细胞极化的区别摘要:一、引言二、巨噬细胞重编程与巨噬细胞极化的概念区分1.巨噬细胞重编程2.巨噬细胞极化三、两者的区别1.调控机制不同2.功能表现不同3.生理作用不同四、总结与展望正文:一、引言巨噬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抵抗感染和疾病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巨噬细胞重编程和巨噬细胞极化这两个概念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尽管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但它们之间仍有明显的区别。
二、巨噬细胞重编程与巨噬细胞极化的概念区分1.巨噬细胞重编程巨噬细胞重编程是指在生理或病理过程中,通过调控信号通路,使巨噬细胞从一种功能状态转变为另一种功能状态。
这种转变可以使巨噬细胞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发挥更有效的免疫调控作用。
2.巨噬细胞极化巨噬细胞极化是指巨噬细胞在活化过程中,根据所处的微环境及其接触的细胞因子,分为具有不同功能的亚群。
巨噬细胞极化主要包括经典活化途径(M1型)和选择性活化途径(M2型)。
三、两者的区别1.调控机制不同巨噬细胞重编程主要依赖于信号通路的调控,如Notch、STAT、NF-κB 等。
而巨噬细胞极化则是通过接触细胞因子如TNF-α、IFN-γ、IL-4等,激活相应的转录因子,如STAT1、STAT3、CREB等,从而调控巨噬细胞的功能。
2.功能表现不同巨噬细胞重编程表现为巨噬细胞的功能转换,如从吞噬作用转变为分泌作用,或从促炎作用转变为抗炎作用等。
而巨噬细胞极化则是使巨噬细胞分为具有不同功能的亚群,如M1型巨噬细胞具有较强吞噬能力和促炎作用,M2型巨噬细胞则具有抗炎和修复作用。
3.生理作用不同巨噬细胞重编程主要参与调控生理过程,如组织修复、血管生成等。
巨噬细胞极化则主要参与免疫应答,如抗感染、抗肿瘤等。
四、总结与展望巨噬细胞重编程与巨噬细胞极化在调控机制、功能表现和生理作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对巨噬细胞重编程和极化的认识逐渐加深,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免疫调控机制,并为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的策略。
试述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在处理和提呈抗原方面的特点巨噬细胞是一种位于组织内的白血球,源自单核细胞,而单核细胞又来源于骨髓中的前体细胞。
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皆为吞噬细胞,在脊椎动物体内参与非特异性防卫(先天性免疫)和特异性防卫(细胞免疫)。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以固定细胞或游离细胞的形式对细胞残片及病原体进行噬菌作用(即吞噬以及消化),并激活淋巴球或其他免疫细胞,令其对病原体作出反应。
巨噬细胞是一种具多用途多功能的细胞。
作为体内的“清道夫”,它们会去除体内那些坏掉死去的细胞以及其他废料。
它们是众多个细胞中首个“呈递”抗原的,所以它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启动一个免疫反应。
另外,作为一个分泌细胞,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对于免疫反应的调整和炎症的发展尤为必需。
这是因为它们会大量地产生出一系列强劲的化学物质(单核因子),其中包括酶、补体蛋白和调节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
树突状细胞(DC)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PC),它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未成熟DC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成熟DC 能有效激活初始型T细胞,处于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
人体内大部分DC处于非成熟状态,表达低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体外激发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能力较低,但未成熟DC具有极强的抗原吞噬能力,在摄取抗原(包括体外加工)或受到某些因素刺激时即分化为成熟DC,而成熟的DC表达高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
DC在成熟的过程中,由接触抗原的外周组织迁移进入次级淋巴器官,与T细胞接触并激发免疫应答。
巨噬细胞摄取抗原的方式有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和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三种方式,可摄入较大的固体物质、极小的颗粒状物质、液态物质等。
巨噬细胞表面带有大量不同的受体如fcR、CR 等,也可通过受体介导将抗原摄取。
这些抗原被摄取后,首先在细胞内溶酶体的作用下被降解成小分子的多肽片段,然后与细胞内合成的MHC-II 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II 类分子的复合物,提呈给T 细胞。
吞噬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区别
侵入人体的细菌、病霉或异物,及人体产生的衰老、损伤细胞和坏死组织等,均需经吞噬细胞吞噬、消化,予以清除。
所以,吞噬细胞又被誉为“人体健康的卫士”。
吞噬细胞从形态上可分为大吞噬细胞和小吞噬细胞两类。
大吞噬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占自细胞总数的3~8%,是血液中最大的细胞,直径为14~20微米左右,圆形或卵圆形。
细胞内有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此即溶酶体,内含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和溶菌酶等。
寿命可长达75天左右。
单核细胞渗出血管,进入组织和器官后,可进一步分化发育成巨噬细胞,成为机体内吞噬能力最强的细胞。
巨噬细胞可以是固定不动的,也可以用变形虫样运动的方式移动。
固定和游走的巨噬细胞是同一细胞的不同阶段,两者可以互变,其形态也随功能状态和所在的位置而变化。
巨噬细胞在不同组织中的名称不同:在肺里称“肺巨噬细胞”;在神经系统里称为“小神经胶质细胞”;在骨里则称为“破骨细胞”。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消灭侵入机体的细菌、吞噬异物颗粒、消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和变性的细胞间质、杀伤肿瘤细胞,并参与免疫反应。
小吞噬细胞由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组成,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的50~70%,细胞呈圆形,直径10~12微米。
细胞质中含有大量的细小颗粒,可分为嗜天青颗粒和特异性颗粒两种。
前者约占颗粒总数的20%,直径0.4微米左右。
它们也是溶酶体,内含酸性水解酶和过氧化物酶等。
特异性颗粒约占颗粒总数的80%,直径为0.3微米,内含碱性磷酸酶、溶菌酶等。
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变形运动能力,能吞噬、消化细菌及机体本身的坏死组织和衰老的红细胞,故有防御病菌和清除坏死组织的作用。
它是机体发生急性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
细菌毒素和坏死组织的产物能引起炎症反应,这些物质可使中性粒细胞发生超化性,能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集聚到细菌侵犯的部位,大量吞噬细胞,在胞质内形成吞噬体。
吞噬体先后与特异性颗粒和溶酶体融合,细菌即被各种水解酶、过氧化物酶、溶菌酶及其它具有杀菌作用的蛋白质、多肽等成分杀死并分解消化。
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后本身也死亡,形成脓球。
中性粒细胞还能在无氧环境中生活并发挥作用。
这具有重要意义,使它可在坏死组织中能够杀菌和清除组织碎屑。
嗜酸性粒细胞较中性粒细胞略大,直径约10~15微米,占血中白细胞的1~4%。
细胞圆形,内中充满较大的嗜酸性颗粒,它们是一种特殊的溶酶体,含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等。
嗜酸性粒细胞能进行变形运动,吞噬物体能力弱但有选择性,对细菌和异物的吞噬不积极主动,却能迅速吞噬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并通过溶酶体酶的消化降解作用减轻其对组织的有害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对组织胺和5―羟色胺有解毒作用,具有减轻诸如荨麻疹、哮喘等某些过敏反应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