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5.39 MB
- 文档页数:16
学前教育中的性别角色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性别角色教育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
以性别角色为基础的教育方法可以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性别认同,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发展全面的认知能力。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中性别角色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益处和挑战。
一、性别角色教育对儿童性别认同的影响在学前教育中,性别角色教育对儿童形成健康的性别认同起着关键的作用。
通过教育儿童不同性别的特点、角色和期望,他们能够逐渐建立对自己性别的认知,并理解自己与其他性别之间的差异。
这种认知不仅帮助儿童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并形成与他人的良好互动关系。
二、性别角色教育对儿童社会认知的促进性别角色教育不仅影响儿童对自己性别的认知,也对他们的社会认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学习性别角色的期望和对应的行为准则,儿童能够理解社会中不同性别的角色和责任,并逐渐形成对社会行为的规范。
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培养出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
三、性别角色教育对儿童认知能力的提升性别角色教育还有助于促进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
通过学习性别角色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儿童能够积累更多的信息,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性别角色教育也为儿童提供了更广泛的视野,能够启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然而,尽管性别角色教育在学前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教育者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教材来传达性别角色相关的知识,以避免误传和刻板印象的形成。
其次,性别角色教育应该避免对儿童进行过度的性别分化,而应鼓励他们发展全面的个性与能力。
最后,家庭和社会环境对性别角色教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需要形成教育者、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致力于儿童的性别角色教育。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中的性别角色教育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辽扎鲁特旗教师考试幼儿招聘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及答案一、单选题1.儿童的精神需要主要有游戏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和( )。
A.玩的需要B.父母的需要C.爷爷奶奶的需要D.交往的需要答案::D解析::.D【解析】社会交往需要是儿童的精神需要之一。
2.学前晚期的儿童能够对物体进行分类。
例如,区分菜时能把菜分为素菜和荤菜,素菜又能分为白菜、萝卜等,荤菜又能分为肉类、蛋类等。
对肉类又可以进行猪肉、牛肉等的划分。
这表明学前晚期的儿童具有的显著特征是( )A.爱学、好问B.抽象思维发展C.语言能力明显提高D.认知能力形成答案::B解析::A项、B项、C项都是学前晚期儿童的显著特点,符合题干要求的只有B项,5~6岁的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发生,这时的儿童有了一定的概括思维,能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抽象的思维活动。
3.教师在区角中投放了多种发声玩具,小班幼儿在摆弄这些玩具时()。
A.能概括不同声音产生的条件B.对声音产生兴趣,感受不同的声音C.能描述出玩具是怎么发声的D.能描述不同玩具发生特点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其中艺术领域教育建议:1.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
如:①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感受和欣赏美丽的景色和好听的声音。
②经常带幼儿参观园林、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讲讲有关的历史故事、传说,与幼儿一起讨论和交流对美的感受。
2.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
如:①让幼儿观察常见动植物以及其它物体,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等描述它们美的方面,如颜色、形状、形态等。
②让幼儿倾听和分辨各种声响,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色、强弱、快慢的感受。
③支持幼儿收集喜欢的物品并和他一起欣赏。
故本题选B。
4.一般情况下,人体每天所需要的热量有10%—15%来源于( )。
A、脂类B、蛋白质C、碳水化合物D、维生素答案::B解析::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组织的重要物质。
幼师保教知识与能力:学前儿童发展1、单选儿童心理活动形成系统的奠基时期是在()。
A.0~1岁B.1~2岁C.2~4岁D.3~6岁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0~1岁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江南博哥)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1~3岁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
3~6岁是幼儿心理活动形成系统的奠基时期,故选D。
2、单选婴儿注意人脸主要是注视脸的()。
A.中央B.边缘C.上部D.下部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婴儿注意人脸主要是注视脸的边缘。
实际上,小于两个月的婴儿更多地将注意集中在对比度高的人脸边缘,而很少注意那些更能表明他们将人脸视为整体的有意义图形的内部特征(如鼻子、嘴唇)。
3、单选关于幼儿想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想象容易受自身情绪的影响,也容易受别人情绪的影响B.想象容易受自身情绪的影响,不受别人情绪的影响C.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实质上是自由联想D.不要求意志努力,意识水平低,是幼儿想象的典型形式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幼儿想象容易受自身情绪的影响,也易受别人情绪的影响。
4、问答题5~6岁儿童心理发展有哪些主要特征?正确答案:5~6岁属于幼儿晚期,这一时期幼儿主要表现为以下心理特点:(1)好学、好问;(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3)个性初具雏形;(4)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5、单选幼儿阶段,儿童能轻松地学会母语,错过这一时间,语言能力将受到严重损害,这一时期被称为语言发展的()。
A.关键期B.钢化效应C.去习惯化D.习惯化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关键期指儿童对某一方面最敏感的时期。
6、单选以下关于作品分析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以作品为依据,具有客观性B.按科学程序分析,具有系统性C.受研究者自身的倾向性影响,作品分析的视角和结果具有多样性D.可以人为地创设条件,对某些在自然观察中不易观察到或不易集中观察到的情境现象进行研究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D项是实验法的优点。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实施作者:郝露来源:《科教新时代》2014年第03期【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健康人格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对当前学前阶段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现状及其问题所在,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基本特点进行了阐述,从而提出针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特点【中图分类号】G132.60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04-01幼儿园里,教师在组织很多活动游戏中,大部分幼儿都很感兴趣,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当中。
这样看来,幼儿能主动地学习,教师又能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可是经过多次的见习发现,教师一旦组织一些有关按性别分组进行活动的游戏时,在活动中,只要是提到男孩子站到这边,女孩子站到那边,或男孩子与女孩子交换位置玩时很多都弄不清楚自己应该站到哪儿,在这时候,教师还需要一个个地去帮他们找位置。
一、关于我国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目的及意义(一)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理论依据。
1.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
例如,人们要求男性体现出阳光之气,女性表现出阴柔之美。
虽然男女性别差异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性别角色却是从儿童时期开始受到成人的影响、教育的结果。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是指孩子通过做事,说话,能对自己或对他人说明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
他们会渐渐懂得,男孩有什么样的行为才会得到人们的赞许,女孩怎样做才会讨人喜欢,从而使自己的行为比较符合社会承认的性别角色。
2.关于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理论依据。
一般来说,3周岁以前的幼儿性别意识模糊,但五六岁的孩子,已经知道了男女之间的差别。
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气质、性别意识养成的一个关键阶段,对于那些对性别已有较清晰认识的孩子,应该注意培养幼儿的性别意识。
如果在幼儿期不对孩子进行性别角色的教育,可能就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甚至个别孩子还会出现性别行为和性别角色的异常反应,如幼儿时期的性别倒错、攻击异性等等。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学前儿童发展)模拟题2019年(21) (总分150, 做题时间120分钟)选择题1.白天从电影院走出来,觉得阳光很刺眼,什么东西都看不清,要过一会儿才会恢复正常。
该现象是( )。
SSS_SINGLE_SELA对比现象B视觉现象C定位现象D适应现象该问题分值: 2.9答案:D感觉器官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出现感受性在一段时间内的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作适应现象。
视觉的适应可以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从亮处到光线暗的地方,刚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过了一会儿,对弱光的感受性提高了,就能看清楚了,这一过程就是暗适应;相反,从光线暗的地方突然走到阳光下,最初只感到刺眼,什么也看不清楚,只要过几秒就能看清楚,这一过程就是明适应。
题目中的现象属于适应现象中的明适应。
2.小明是一个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的孩子,但他的兴趣不稳定、粗枝大叶、易分神。
从气质类型来分析,他倾向于( )。
SSS_SINGLE_SELA胆汁质B多血质C抑郁质D黏液质该问题分值: 2.9答案:B多血质的人容易形成有朝气、热情、活泼、爱交际、有同情心、思想灵活等品质,也容易出现变化无常、粗枝大叶、浮躁、缺乏一贯性等特点。
这种人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和情感易变换等。
由此可见,小明属于多血质的气质类型。
3.下列表述中,( )不能表现幼儿语音意识的产生。
SSS_SINGLE_SELA对自己和别人的发音感兴趣,并意识到自己发音弱B能正确地叫爸爸C评价他人的发音,追求自己发音准确D意识到同音字有不同意义该问题分值: 2.9答案:B能正确地叫爸爸,这表现的是幼儿的言语能力,不能说明语音意识的产生。
4.( )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
SSS_SINGLE_SELA感觉B知觉C记忆D思维该问题分值: 2.9答案:D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人认识的高级阶段。
学前教育中性别角色意识的培养探讨在学前教育阶段,孩子们开始初步形成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性别角色意识的培养也在此时期悄然萌芽。
这一过程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未来的人际关系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当前的学前教育实践中,对于性别角色意识的培养仍存在一些误区和不足,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
一、性别角色意识的内涵及重要性性别角色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性别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它不仅包括对生理性别特征的认识,还涵盖了社会文化赋予不同性别的期望、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培养正确的性别角色意识至关重要。
首先,它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
当孩子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性别,并理解与之相关的特点和行为规范时,他们会更有自信地展现自己,从而建立起健康的自我形象。
其次,良好的性别角色意识能够促进孩子的社会交往。
孩子们在与同性和异性同伴的互动中,遵循适当的性别角色行为,有助于减少冲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此外,这也为他们未来适应社会性别分工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奠定了基础。
二、学前教育中性别角色意识培养的现状在当前的学前教育中,性别角色意识的培养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部分教师和家长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存在刻板印象。
例如,认为女孩就应该文静、喜欢玩娃娃,男孩就应该勇敢、喜欢玩汽车等。
这种刻板印象限制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可能导致他们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另一方面,教育环境中缺乏对性别平等的正确引导。
在一些幼儿园和家庭中,存在着对不同性别的不平等对待,如在游戏活动中分配不同的角色和任务,或者在奖励和批评上存在性别差异。
此外,大众媒体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电视节目、广告、动画片等常常呈现出过于刻板的性别形象,这可能会对孩子的性别角色认知产生误导。
比如,一些动画片中女性角色总是柔弱需要保护,而男性角色则总是强大勇敢,这种单一的形象塑造容易让孩子形成片面的性别观念。
三、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意识形成的因素1、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性别角色意识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其启示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其启示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性别平等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
性别教育作为性别平等的一部分,从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学前儿童性别教育作为性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的性别认知、性别角色建构和性别平等意识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的研究现状,分析现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启示。
一、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的研究现状1.性别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性别认知发展主要包括性别辨别、性别一致性和性别稳定性三个阶段。
研究发现,学前儿童通常在三岁左右能够辨别出自己和他人的性别,但在性别一致性和性别稳定性的理解上存在一定差异。
2.性别角色建构学前儿童在性别角色建构方面受到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家庭和学校是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建构的两个重要环境。
家庭中,父母的性别认知、性别角色分工等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建构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中,老师性别角色的塑造和教育活动的开展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建构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3.性别平等教育学前儿童性别平等教育旨在促进性别平等意识和性别平等行为的养成。
研究发现,目前学前儿童性别平等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性别的无意识偏见和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上。
这些问题导致了性别平等意识的缺乏,影响了性别平等教育的有效实施。
二、现有问题分析1.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学前儿童在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这些刻板印象限制了儿童对性别的理解和自我定位。
例如,男孩被灌输着强壮、勇敢的形象,女孩则被期望温柔、依赖的特质。
2.性别意识培养不足许多学前教师存在性别意识培养不足的问题,他们对于性别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于学前儿童性别认知的发展规律了解不深,导致性别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不合理。
3.教师性别偏见部分学前教师存在性别偏见,对学生的性别表现给予了特定评价,从而对学生形成了固定的性别角色期望。
这种偏见会影响学前儿童的性别认同和自尊心的建立。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认知发展及教育干预作者:张爽来源:《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2019年第11期[摘 ; ; ; ; ; 要] ;学前期(3到6岁)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同时也是性别角色认知发展的重要期。
但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学前儿童容易形成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人格发展的多样性。
双性化人格发展理论,是学前儿童健全人格养成的有效途径。
家长、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在日常教养过程中进行及引导和干预,帮助缺乏社会经验的学前儿童形成科学的性别角色认知,产生正确的性别角色行为。
[关 ; ;键 ; 词] ;性别角色;角色认知;性别刻板印象;双性化发展[中图分类号] ;B844.1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2-0226-02男女生来有别。
这种“有别”在生命初期是生理机能、身体构造的差别。
然而在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这种“有别”又逐步演变为社会文化赋予不同性别群体的差异性行为和角色期待。
Gilbert认为,性别角色是存在于特定历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和社会互动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
因而,性别角色是一种社会角色,是后天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中习得,而不是先天具有。
一、外界因素——影响性别角色的认知科尔伯格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幼儿性别认知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基本性别认同阶段(3岁左右)、性别稳定阶段(3~5岁)、性别恒常阶段(6~7岁)。
学前儿童能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性别,能初步、刻板地区分性别差异,同时6岁幼儿已经知道性别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
幼儿性别角色认知的发展是其主动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寻求性别群体所期待的一致性行为。
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认知的因素主要来源于外界环境,在交互作用的基础上不断完成性别角色的建構。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幼儿最初的性别意识来自养育他们的父母及家人。
通常我们会说穿裙子的是女孩,男孩子应该要勇敢,不能哭。
是什么让我们对男女孩有不同的期待呢?孩子大概是什么时候知道性别的?一、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的概念每个社会对男女性都会提出种种不同的要求,并且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的要求是有差异的,通常表现在各个方面,小到穿衣打扮、兴趣爱好、言行举止,大到家庭分工、社会分工等。
这些要求就像一把无形的尺子,使人不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的分工去活动、交往,这是性别角色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性别角色呢?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掌握儿童性别概念为前提的,即只有当孩子知道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才能进一步掌握男孩和女孩不同的行为标准。
性别行为是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
男女两性是由遗传决定的,男女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则是从儿童时期起接受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
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1.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第一阶段是2-3岁,这个阶段的幼儿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
如女孩要玩娃娃,男孩要玩汽车等。
第二阶段是3-4岁,孩子们对性别角色的认识不明确,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
能接受与性别习惯不符的行为偏差,如:认为男孩穿裙子也很好,不违反常规;第三阶段是5-7岁,他们对男女性别差异认识越来越清楚,也开始认识到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因素,如男孩子要勇敢,女孩子要文静等。
但也出现了刻板性,他们认为违反性别角色习惯是错误的,并会受到惩罚和耻笑。
比如男孩子爱玩洋娃娃会被同性孩子反对,觉得是不符合男子汉的行为。
2.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2岁左右初步产生,比如男女孩在选择玩具时会有各自的偏好,男孩更喜欢卡车和飞机,而女孩更喜欢布娃娃和柔软的玩具。
3-6岁这个阶段,幼儿间的行为差异日益稳定、明显。
在游戏兴趣上男生更喜欢竞赛性的游戏,女生喜欢过家家这类的角色游戏。
选择同伴也有性别倾向,相对比较喜欢选择同性伙伴。
三、影响因素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