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馆藏品简介44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4.51 MB
- 文档页数:44
你必须知道的国宝湖北省博物馆青铜艺术精粹湖北省博物馆以所藏楚器著称湖北省博物馆的四大镇馆之宝为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其中,尤其以曾侯乙青铜器最为光彩夺目曾侯乙墓发掘了数量庞多的乐器,钟磬铭文中有大量乐理乐律铭文,显示了曾侯乙生前对于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的重视程度。
墓内还有大量铸造极精的青铜器珍品,及绘画、雕塑艺术、书法精品,并且大量文物并非冥器,而是曾侯乙生前所用之物,多为他亲自督造,说明他兴趣广泛,具有多方面的才华和较高的艺术鉴赏力。
战国| 曾侯乙铜编钟||| 战国早期乐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 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
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
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
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钟共65枚。
钟上有错金铭文战国| 曾侯乙铜冰鉴||| 1978年发掘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为对器,分别重168.8公斤、170公斤,分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 迄今所见到的先秦时期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铸造最精美的酒器||| 为外鉴内缶结构,鉴与缶之间有空隙,夏天可放入冰块,冬天则贮存温水,尊缶内盛酒,因此,其也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冰箱”||| 鉴、缶器壁上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 曾侯乙铜冰鉴集中表现了曾侯乙青铜器新颖、奇特、精美的特征。
由于其器型巨大,纹饰错综复杂,且有大量镂空结构,被称为“不可复制”的青铜器战国| 曾侯乙铜尊盘||| 尊盘是由尊与盘两件器物组成的奢华酒器,尊是盛酒器,盘是盛水器,尊置于盘中,用于冰酒或温酒。
湖北省博物馆1湖北省博物馆简介湖北省博物馆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主要承担着全省文物的收藏、保管、保护、陈列展览及藏品的研究工作。
馆舍位于东湖之畔,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56号。
湖北省博物馆现总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馆藏文物20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余件(套),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
2博物馆外在建筑形象作为湖北省最大的博物馆,那么建筑性质上就有要求反应楚国的风采,湖北省是历史上楚文化的中心.也是当代楚文物收藏的太省。
曾候乙编钟更是举世闻名的楚文化瑰宝。
因此各方面的呼声都希望博物馆的新建筑应该具有浓郁的楚文化特色。
当时国内已建有”仿汉““仿唐”等建筑形式的博物馆.以反映历史主题和地域文化的差异.但直接“仿楚”似乎并不可行.因为至今没有发现任何“楚国建筑“的直观形象赍料。
不过建筑考古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战国时期诸侯各国都曾大兴高台建筑之风.以此作为宫殿建筑的流行样。
高台建筑反映了战国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壤高成就.用它来代表楚国建筑也是台适的,建筑造型的整合首先从屋面开始文化厅领导明确要求参考云南昆明世界园林博览固中目馆的屋顶形式并组织了专程考察。
经过多方面的探讨最终从一件楚国的出土器物得到启发,这件器物由一上一下两件相同的青铜容器组成台为一底一盖构思巧妙.把屋面作为一个完型设计将湖北省博物馆建成一个巨型珍宝盘的立意。
在设计中将多层的坡屋面视为一个完整的梯形体块运用现代设计的减法构成原理对体块进行切割解决各楼层的开窗通风和景观目廊的功能需求。
最后形成的总体效果筒洁明快体现了楚文化博大的气势使传统的屋面形式生发出一种现代的意蕴。
在12种建毓的选材和配色方案中文化厅领导选定为青灰色亚光琉璃屋面浅灰色花岗石屋脊。
正脊造型吸收南方建筑的特点采用有韵律的开洞增加其空灵感。
屋顶上台角吻通过多方赛比较选定为由楚国的青铜凤纹抽象变形的样式,区别于传统建筑的屋脊形式增添了楚文化浪漫的气氛。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56号。
湖北省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机构。
馆位于风景秀丽的武昌东湖之滨,占地6.5公顷。
湖北省博物馆现在的主要阵列有四个:一为《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陈列》。
展示的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发掘的战国早期曾国国君乙墓出土的精华文物。
此墓葬距今2400多年,出土多种文物万余件。
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价值之高,保存之好,轰动海内外。
陈列分祭厅、青铜器、兵器、车马器、竹简、漆木器、金玉器和乐器八大部分,工展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360件。
其中,造型奇妙、工艺精湛、纹饰华美的青铜鹿角立鹤、联襟大壶、尊盘、鉴缶;迄今仍很锋利的多戈戟和三角剑形的殳;包容文字资料颇多、又系我国最早的竹简;重达2156克的特大金盏;制作方式与风格迥异于楚、秦的漆木竹器等,均是考古中所罕见的珍品。
尤其是乐器展品中的一套青铜编钟,更是无价之宝。
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可以演奏中外各种乐曲,被誉为世界音乐史上的一大奇迹。
二为《湖北古代音乐文物展览》。
展示的除曾侯乙墓乐器外,还有全省各地历来发掘和采集的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古老音乐文物40余件。
展品中,既有距今万余年的、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打击乐器黄、黑陶响之类,也有别具特色的楚国彩绘石编磬、虎座鸟架鼓、律管以及唐代伎乐组合等,体现了中华古代灿烂音乐文化成就。
三为《清宫工艺品展览》。
展示的是50年代北京故宫博物院拨交湖北省博物馆的、原储藏于故宫宝蕴搂及其它殿的80多件奇珍工艺品。
代表着我国传统工艺品瓷器、玉器、漆木、雕刻技艺的一流水平。
四为《楚天风云百年》专题陈列。
以200余件典型的文物、史料、图片,通过祖国腹地湖北这一侧面,展示了中华众多仁人志士,从鸦片战争至新中国建立百余年间所进行的艰苦卓越的斗争。
该馆现已收藏各类文物、标本9万多件。
这些藏品,绝大多数来自考古发掘和各地征集,具有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
湖北省博物馆地处武昌东湖之滨,1953年筹建,1963年1月定为现名,是湖北省文物及标本的主要收藏、宣传和研究机构,馆名未董必武同志题写。
现有编钟陈列馆、楚文化馆、综合馆。
三馆呈“品”字形排列,均为高台阶、宽屋檐、“覆斗”式大坡面屋顶的楚建筑风格。
其中编钟馆陈列面积为5171平方米,楚文化馆陈列面积2880平方米,预计综合馆陈列面积为2.4万平方米。
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20万余件藏品以出土文物为主,器类主要有陶、瓷器,青铜器,漆木器,简牍、兵器、古乐器、金玉器,古代字画,古钱币等。
湖北省博物馆四大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和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今天,我们主要参观的是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的发掘地点是在今湖北随州,距武汉市约165公里,从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来看,在礼制上它沿用了周的一套东西,但在许多器物上反映了强烈的楚文化特色,有的则是周、楚文化艺术特色的综合。
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万余件,许多都是前所未见的珍品,它是我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这在同时代的墓中规模是较大的。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椁(guo)室模型,它是根据1:10的比例制作的,其中,整个墓室分为兵室、礼室、和乐室三大厅,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九鼎八簋,鼎与簋是古代的礼器,列鼎的数量显示着主人身份地位的尊贵高低。
我们的考古人员对于墓主人真是身份的确定就是靠他们,所以把它摆在了首要的位置展示。
根据当时的礼制,天子使用九鼎八簋,依次降低。
曾侯乙只是一个诸侯,却使用九鼎八簋下葬,实际是一种违法行为,孔子说:礼崩乐坏,人心不古,指的就是这个乱世。
大家请看,这件鹿角立鹤是这个古墓中造型艺术和铸造工艺都比较高的一件杰作,它由鹿的角,鹤的身子、鸟的翅膀组合而成,当然自然界中是不存在这种动物的,它是人们想象出的一种仙鸟,放在墓穴中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守护死者灵魂,防止鬼怪侵袭,再就是护送死者灵魂升天。
博大精深珍品荟萃--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综述--蔡路武(保管部主任)湖北省博物馆经过多年的征集,收藏了20余万件各个时期各种质地的文物,可谓博大精深,珍品荟萃。
大体而言,文物征集的方式有考古发掘、标本采集、调拨、移交、捐赠、收购等等。
其中,考古发掘是最重要的来源,主要来自于全省各地的遗址和墓葬。
传世文物则主要是社会各系统、各单位的调拨、移交,专题性的征集,以及个人的捐赠、收购等。
本馆藏品宏富,特色鲜明,从旧石器时代到近现代没有缺环,全面而系统,尤以楚文化最富盛名。
旧石器时代的文物以“郧县人”、“长阳人”为代表,其它还有“郧西人”、“汉阳人”,以及近年发现的郧县黄龙洞牙齿化石等,其中,“郧县人”头骨化石为本馆四件镇馆之宝之一。
本省鄂西地区是长江流域乃至中国旧石器时代材料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这些重要的发现,对中国人类起源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数千处,分布于全省各地,先后有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并形成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格局。
其中,屈家岭文化是湖北地区最具地方特色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范围广,影响大,彩绘蛋壳陶具有代表性。
其稻作农业的发展,石家河、陶家湖、阴湘、鸡鸣、鸡叫古城等城址的兴建,是探索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重要线索,以屈家岭文化为标志,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开始中国早期文明的新历程。
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文物有秭归东门头出土的太阳神石刻、黄梅焦墩出土的卵石摆塑龙、宜昌杨家湾出土的绿松石坠饰及骨串饰、天门肖家屋脊出土的玉人面饰、玉蝉、玉龙、玉虎、玉鹿等。
商代的大型宫殿遗址盘龙城,是商王朝南征的军事重镇,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青铜器、玉器等文物,其中,大铜鼎、大铜钺、大玉戈为同时期该类文物的最大器。
另外,崇阳出土的兽面纹铜鼓、汉阳东城垸出土的铜尊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而兽面纹铜鼓是商代仅有的两件铜鼓之一。
西周时期,江陵万城、京山苏家垅、随县熊家湾等地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其中的铭文铜器尤为重要。
湖北省博物馆1湖北省博物馆简介湖北省博物馆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主要承担着全省文物的收藏、保管、保护、陈列展览及藏品的研究工作。
馆舍位于东湖之畔,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56号。
湖北省博物馆现总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馆藏文物20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余件(套),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
2博物馆外在建筑形象作为湖北省最大的博物馆,那么建筑性质上就有要求反应楚国的风采,湖北省是历史上楚文化的中心.也是当代楚文物收藏的太省。
曾候乙编钟更是举世闻名的楚文化瑰宝。
因此各方面的呼声都希望博物馆的新建筑应该具有浓郁的楚文化特色。
当时国内已建有”仿汉““仿唐”等建筑形式的博物馆.以反映历史主题和地域文化的差异.但直接“仿楚”似乎并不可行.因为至今没有发现任何“楚国建筑“的直观形象赍料。
不过建筑考古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战国时期诸侯各国都曾大兴高台建筑之风.以此作为宫殿建筑的流行样。
高台建筑反映了战国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壤高成就.用它来代表楚国建筑也是台适的,建筑造型的整合首先从屋面开始文化厅领导明确要求参考云南昆明世界园林博览固中目馆的屋顶形式并组织了专程考察。
经过多方面的探讨最终从一件楚国的出土器物得到启发,这件器物由一上一下两件相同的青铜容器组成台为一底一盖构思巧妙.把屋面作为一个完型设计将湖北省博物馆建成一个巨型珍宝盘的立意。
在设计中将多层的坡屋面视为一个完整的梯形体块运用现代设计的减法构成原理对体块进行切割解决各楼层的开窗通风和景观目廊的功能需求。
最后形成的总体效果筒洁明快体现了楚文化博大的气势使传统的屋面形式生发出一种现代的意蕴。
在12种建毓的选材和配色方案中文化厅领导选定为青灰色亚光琉璃屋面浅灰色花岗石屋脊。
正脊造型吸收南方建筑的特点采用有韵律的开洞增加其空灵感。
屋顶上台角吻通过多方赛比较选定为由楚国的青铜凤纹抽象变形的样式,区别于传统建筑的屋脊形式增添了楚文化浪漫的气氛。
湖北省博物馆(上)国家一级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是中央和地方共建的八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也是国家旅游局命名的4A级旅游景区。
到了武汉,顺便去观赏观赏。
湖北省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位于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主体建筑呈一主两翼“品”字形格局,整个建筑群高度体现了高台建筑、多层宽屋檐、大坡式屋顶等楚式建筑特点。
该馆现有藏品23万余件,国家一级文物近千件。
以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为代表的史前陶器,盘龙城和曾侯乙墓为代表的青铜器,春秋中期楚墓到汉墓出土的大量漆器,曾侯乙墓、郭店楚墓、望山楚墓、包山楚墓、云梦秦墓出土的大量竹简,梁庄王墓、郢靖王墓出土的藩王文物最具特色,其中郧县人头骨化石、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和元代青花四爱图梅瓶被誉为四大“镇馆之宝”。
湖北省博物馆是免费开放参观的,目前举办有《楚文化展》、《曾侯乙墓》、《梁庄王墓——郑和时代的瑰宝》等十个基本陈列。
该馆的编钟乐团还定时举行编钟演出,以再现古代宫廷歌舞的盛况。
下面就来看看各个展陈的精品。
郧县人展厅郧县人,是长江中下游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属直立人。
1989年和1990年,先后在郧县青曲镇曲远河口的学堂梁子发现了2具人类头骨化石。
遗址的年代距今约100万年。
《郧县人》以“郧县人”的发现为主线,展示了湖北境内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发现。
下图是一号郧县人头骨化石,是湖北首次发现的最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湖北鄂西一带是古人类化石的重要发现地,这是二号郧县人头骨化石(复制品),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直立人头骨化石。
这是恩施建始县发现的巨猿牙齿化石,距今约100—10万年。
屈家岭展厅屈家岭文化是1954年在湖北京山屈家岭最先发现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距今5100—4500年。
这一时期的社会分层、宗教活动等现象加剧,出现了大量聚落群和古城,出现了一系列文明因素。
《屈家岭》展示了江汉地区史前氏族社会的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
下图是黄冈螺狮山人骨组合。
湖北省博物馆藏-陶、瓷器白瓷镂空圈足砚唐(618-907),1985年郧县李徽墓出土,高5.2,口径11.1,底径12.8cm白瓷四系罐唐(618-907),1975年郧县李泰墓出土,高30,口径9.4,底径10.3cm白瓷四系罐唐(618-907),1975年郧县李泰墓出土,高29.8,口径10,底径8.4cm白釉盘清雍正(1723-1735)高4.3、口径21、底径13.3cm 盘釉色白如凝脂,釉层光润明亮。
底部有青花双圈“大清雍正年制”款识。
白釉碗清康熙(1662-1722),高6.2,口径12.6,底径5.1cm白瓷亭台弈旗枕唐(618-907),黄梅出土,高11.8,宽16.6,底径13.5cm彩陶杯1996年麻城金罗家42号墓出土,左:高5.5,口径7.3cm,右:高7.7、口径9cm彩陶壶形器1856年天门石家河出土高15、口径8.3、腹径14.8cm彩陶筒形瓶1974年松滋桂花树出土,高20、口径7.2cm蛋壳红陶杯2002年随州金鸡岭IV1405M4出土高5-7.5、口径6-10cm东青釉盘清道光(1821-1850)高3.4、口径16.9、底径11cm 盘釉色冬青,釉层均匀,色泽淡雅。
底部青花书“大清道光年制”款识。
斗彩龙凤纹盘清康熙(1662-1722)高5、口径20.3、底径13.5cm 盘内以绿彩绘穿云五爪龙绘,盘外沿绘一龙一凤,底部有“大清康熙年制”款识。
斗彩折枝花纹碗清嘉庆(1796-1820),高6.5,口径12.4,底径4.6cm仿哥釉碗清嘉庆(1796-1820),高5.6,口径11.9,底径4.5cm粉彩过枝花果纹盘清道光(1821-1850),高2.8,口径13.6,底径8.2cm粉彩牡丹花吸杯清光绪(1875-1908),高6.4,口长15.1,口宽13.1cm粉彩三果纹碗清道光(1821-1850)高6.8、口径15.4、底径9.5cm 碗外壁饰折枝三果,纹饰造型简单,色彩淡而不艳,别具情趣。
湖北省博物馆四大镇馆之宝及两墓出土文物湖北省博物馆四大镇馆之宝及两墓出土文物2013-08-08 07:46:27湖北省博物馆位于东湖之畔,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56号。
湖北省博物馆现总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馆藏文物20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余件(套),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
湖北省博物馆收藏历史文物达20多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40余件,国宝16件。
现陈列展出的有商周青铜器、楚国漆木器具、秦时竹简、历史名人字画、郧阳猿人及长阳人齿化石等。
其中尤以编钟、元代青花四爱梅瓶、越王勾践剑、郧县人头盖骨、吴王夫差矛、二十八宿天文图等藏品为稀世珍宝。
最负盛名、最有特色的是收藏在编钟馆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
参观之余,还可欣赏编钟表演。
湖北省博物馆目前举办有《楚文化展》、《郧县人》、《屈家岭》、《盘龙城》、《曾侯乙墓》、《九连墩纪事》、《书写历史》、《秦汉漆器艺术》、《梁庄王墓》、《古代瓷器专题展》、《荆楚百年英杰》等十多个展览,展品丰富,向观众介绍了湖北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馆藏的郧县人头骨化石,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举世闻名,被列为该馆的四大镇馆之宝.1、曾候乙编钟年代:战国出土时间和地点: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相关介绍:1978年,我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随县,也就是现在的随州市境内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墓葬——曾候乙墓。
墓内出土青铜器、乐器、兵器、车马器、金器、玉器、漆木器以及竹简等共15000余件文物,许多都是罕见的珍品。
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曾侯乙编钟,编钟是由大小渐次的青铜钟相编而成的打击乐器。
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先秦编钟已有一百多套,其中曾侯乙编钟的规模最大,数量最多,铸造最精,音乐性能最好,保存最为完整。
曾侯乙编钟的钟架,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
古玉界:湖北省博物馆藏精品玉器大赏湖北省博物馆总占地面积达 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馆藏文物20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余件,位居全国省级博物馆前列。
白玉圆雕折枝牡丹佩饰长5.5,宽4.5,厚1.4cm,重37.9g大玉戈李家嘴3号墓出土长94、宽11cm 质地为蛇纹石,硬度3.5。
该玉戈为仪式用器,是目前已知商代最大的一件。
谷纹玉环战国,外径11.5,内径6.1,厚0.4cm,1965年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琉璃珠战国,江陵九店294号墓出土龙形玉佩战国,通长13.2,宽6,厚0.9cm,1965年江陵望山3号墓出土龙形玉佩战国,长10.6,宽4.7,厚0.5cm,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龙形玉佩战国,长19,宽12.6cm,1965年江陵望山2号墓出土绿松石饰珠楼子湾残墓出土玛瑙瑗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九连墩2号墓出土,瑗形佩,直径5.7,孔径3.4,厚0.7cm绿松石执双荷童子佩高5.2,宽3.2,厚2.5 cm,重43g描金龙纹佩复原通长80cm,总重359.1g青白玉镂空东升图环饰直径4.9,厚0.5cm,重17.9g青面素玉圭长25.6,宽6.2cm,重378.5g青白玉镂空云龙纹带由18件镂空云龙纹玉带銙组成,总重700.4g。
各带銙的正面微凸,背面平,窄边,正面中心镂空或浮雕云(三爪)龙纹。
青白玉镂空秋山饰高6.6,宽4.3,厚1.1 cm,重38.6g青面玉谷纹圭长15.8,宽4.8cm,重169.4g青玉镂空宝相花饰弧尖直径7.5,弧底直径6.9,厚0.3cm,重25.4g青玉镂空荷叶鸳鸯佩饰高7,宽6.3,厚0.3,下厚1.3cm,重51.5g十六节龙形玉佩战国,通长48,宽8.3,厚0.5cm,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兽面纹玉琮战国,通高5.4,直径6.6,孔径5.5cm,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水晶串饰战国,1982-1986年江陵九店楚墓出土透雕龙形玉佩战国,通长28,宽5.6,厚0.4cm,1965年江陵望山2号墓出土鱼形玉佩战国,两端距6.6,孔径0.3-0.4cm,1978年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镶宝嵌玉鎏金铜枕顶长15.2、宽14.8、高2.5cm 此器为枕头的端面玉(韦枼)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九连墩2号墓出土,(韦枼)(钩弦器)形佩,径4.4,高14.6cm玉柄形器杨家湾出土长13.6、宽3.3cm 圆孔内镶嵌绿松石玉璧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九连墩1号墓出土,直径6.1,孔径2.5,厚0.4cm玉半琮战国,通高4.8,边长6.9,厚0.8cm,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玉柄形器杨家嘴1号墓出土长13.6、宽3.2cm玉柄形器长24.9、宽2.4cm 质地为透闪石。
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湖北省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风景区,占地面积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
馆藏文物26万余件(套),以青铜器、漆木器、简牍最有特色,其中国家一级文物945件(套)、国宝级文物16件(套)。
除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该馆四大镇馆之宝外,又新增曾侯乙尊盘、云梦睡虎地秦简、虎座鸟架鼓、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石家河玉人像、崇阳铜鼓六件文物为新晋“镇馆之宝”。
下面大家一起欣赏一下馆藏十大镇馆之宝吧!一、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据今2400多年,为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1977年9月,某部队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平整山头、兴建厂房时,偶然发现一座战国早期大型墓葬,墓主人是一位名叫“乙”的曾国国君,墓中文物共出现了208处刻有“曾侯乙”字样的铭文,因此习惯上称墓主人为曾侯乙,而这座墓葬墓也更常被称为曾侯乙墓。
此墓葬总面积达220平方米,共出土了15000多件文物,其中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此大墓中的一号墓。
曾侯乙编钟中“曾”是指曾国,也叫随国。
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镇守南方的重要邦国。
“侯”是爵位,“乙”是名字。
其始祖为赫赫有名的周朝开国大将军南宫适(kuò)。
曾侯乙即曾国诸侯王,姬姓,氏南宫名乙。
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兴起于推行礼乐制度的西周,盛行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汉初期。
青铜铸造的钟纽形制不同,因而有“铙”、“铎”、“鎛钟”、“甬钟”、“钮钟”等不同称呼。
商代的钟为三枚一套或五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八枚一套的,东周时期增至九枚一套或十三枚一套。
而曾侯乙编钟有钮钟十九件,甬钟四十五件,外加楚王送的鎛钟一件,共六十五件。
曾侯乙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七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六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八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