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食盐和水泥(3)_青岛版(六年制)
- 格式:docx
- 大小:32.59 KB
- 文档页数:9
青岛版科学六上《食盐和水泥》教学简案一、教学内容:物质变化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其是否可以恢复原状来讲,可以分成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两种。
本课就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两种物质——食盐和水泥,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并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的利弊。
二、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2、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3、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学生依据活动准备中的要求,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准备材料:杯子、筷子、食盐、火柴、水泥、盘子、小勺、锤子等。
为了课堂上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也要相应准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水泥块等物品以及各种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四、活动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活动。
活动一:我们来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
可以分成三个环节。
一是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
首先教科书提供了一幅探究示意图,意图是提示探究食盐变化方法。
一位学生在搅拌水中的食盐,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目的是提示学生结合已有的溶解知识认识食盐的变化。
食盐在水中看不到了,说明它的颗粒大小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一位学生说:“溶解的食盐还会再看到吗?”目的是提示学生从能否恢复食盐原状来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证明。
一位学生在用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坩埚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已经析出的食盐颗粒,说:“你看……”目的是提示学生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
教科书所设计的探究方法只是一种指向,目的是提示学生可以自由设计探究方法,探究食盐的变化,而不要受教科书的限制。
其次教科书又通过一幅探究示意图,提示探究水泥变化方法。
《6 食盐和水泥》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2、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二、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
三、教学难点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杯子、筷子、食盐、火柴、水泥、盘子、小勺、锤子等。
2、教师准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水泥块等。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出示食盐和水泥问:食盐和水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两种物质,谁来说一说它们的形态特点?2、那么食盐和水泥除了这些特性外,还有没有其他特性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两种物质。
生答:食盐是颗粒状的,颗粒有大有小;水泥是粉末状的。
生答:有。
在学生对食盐和水泥的特点已经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这两种物质。
新课讲解:1、探究食盐的变化(1)让学生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食盐会发生什么变化?(2)问:谁能让水中的食盐再出现?(3)师:根据同学们的讨论方法,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观察食盐水的变化。
强调: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
2、观察水泥的变化(1)让学生往盘中的水泥里加水,观察水泥会发生什么变化?(2)提出问题:食盐加水搅拌可以变成食盐水,食盐水加热又可以析出食盐。
那么,凝固的水泥还能恢复原状吗?(3)猜想假设:以小组为单位。
汇报猜想。
问: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猜想?(4)制定方案:(小组内进行)交流实验方案。
(5)实施探究:(6)汇报实验结果。
(7)问:通过刚才的实验,谁来说说食盐的变化和水泥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对学生的回答给以肯定。
3、认识其它物质的变化。
(1)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变化?(2)出示课本提供的三组物质变化示意图,让学生观察。
食盐和水泥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求物资的变化,并做实验记录;能提出探求活动的思绪;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景象作假设性解释。
2.情愿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想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3.认识物资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对人类消费、生活的影响。
4.了解物资的变化与垃圾分类的关系,用所学知识改变生活状态。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物资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
难点:提出探求活动的大致思绪,对所观察到的景象作假设性解释。
教具、学具:1、先生预备:杯子、筷子、食盐、火柴、水泥、盘子、小勺、锤子等。
2、教师预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水泥块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成绩教师出示食盐和水泥:食盐和水泥是我们比较熟习的两种物资,谁来说一说它们的形状特点?大家都知道食盐是颗粒状的,水泥是粉末状的,那么食盐和水泥除了这些特性外,还有无其他特性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化研讨这两种物资。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求活动一:观察食盐的变化教师发实验材料,出示活动要求:1.让先生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食盐发生甚么变化。
2.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进行加热,观察食盐水发生了甚么变化。
3.完成实验记录表(一)。
实验记录表(一)活动二:观察水泥的变化“如果用一样的实验方法,水泥会发生甚么样的变化呢?下方,我们就用一样的方法,完成水泥的变化实验。
”1.让先生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观察水泥会发生甚么变化。
2.教师:同学们,食盐加水搅拌可以变成食盐水,食盐水加热又可以析出食盐。
那么,水泥还能恢复原状吗。
3.完成实验记录表(二)。
实验记录表(二)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根据先生的实验发现,在汇报交流中可有选择性地进行。
预设1:先生发现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看不见了。
而进行加热后,食盐水中又出现了白色的固体。
第六课食盐和水泥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2、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3、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合作与交流;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3、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科学知识1、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2、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难点: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部分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杯子、筷子、食盐、火柴、水泥、盘子、小勺、锤子、水泥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活动过程:一、研究食盐和水泥的变化谈话:食盐和水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
学生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探究。
给学生提供一张实验记录表。
物体名称实验方法现象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交流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你采用了什么方法?食盐和水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谈话: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变化?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讨论。
出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1)、水和玻璃的变化(2)、花生到花生油的变化(3)、种子发芽的变化(4)、西瓜到西瓜汁的变化(5)、泥土到砖块的变化(6)、树到椅子的变化。
谈话:这些物质的变化有哪些相同或不同的特点?讲解:食盐、水、玻璃等物质都可以在变化后恢复原状,是可逆的变化;水泥、种子、木头等在变化后不能恢复原状,是不可逆的变化。
二、自制胶水出示已经做好的胶水,并请同学试用。
讲解利用脱脂牛奶、醋、小苏打等自制胶水的方法。
小组同学一起制作并展示。
三、联系实际,认识物质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举例子,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可逆变化,哪些是不可逆变化,并简单说明理由。
一是水泥与水、沙子和碎石混合制作成混凝土,由于水泥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把沙、石凝结在一起,已经不能变回原来的样子,所以它是不可逆变化;二是面粉发酵后与面碱混合制成馒头,由于馒头已不能再变回面粉,所以它也是不可逆变化;三是水在自然界中的三态变化,由于水能够在液态、固态、气态之间变来变去,所以它是可逆变化。
《食盐和水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食盐和水泥》是青岛版六年级《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对食盐和水泥的变化做对比,研究物质的变化是否可逆,在实验中认识物质变化的区别,让学生体验到食盐和水泥变化的不同,认识生活中更多类似的变化。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探究实验,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通过观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对变化的思考,亲历探究过程,体会探究乐趣;第二部分说一说生活中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第三部分找一找物质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回收材料与不可回收材料。
本课通过探究实验、观察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食盐和水泥变化的不同,从而发现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的区别,在实验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在交流分享中获取科学知识,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学生分析】在上节课《蜡烛的变化》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物质变化的分类,能够观察各种物质变化的一些特点,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如融化、形态变化、加热等。
食盐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食盐溶解的实验学生都是会做的,但是水泥对学生来说比较少见。
怎么让食盐从溶液中析出?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水泥加水混合及加热会产生什么变化?会产生什么新物质?这些都是学生不清楚的,需要教师引导或讲述。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可逆变化,另一类不可逆变化,认识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1.会用简单的器材设计、完成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2.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3.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重难点】通过实验,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器材准备】学生准备:抹布、筷子、火柴、勺子;教师准备:蒸发皿、坩埚钳、玻璃棒、酒精灯、三脚架、滴管、药匙、水泥块、碎水泥、课件、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导入1. [PPT 3 出示](自定义播放PPT)谈话:同学们,我们来看两种物质:((板书)食盐和水泥),现在,请同学们拿起放大镜,观察一下,它们在形态上有什么特点?2.食盐是颗粒状,颗粒有大有小;水泥是粉末状。
食盐和水泥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做实验记录;能提出探究活动的思路;能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2。
情愿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估计会产生负面影响。
3。
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4、了解物质的变化与垃圾分类的关系,用所学知识改变生活状况。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
难点: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食盐与水泥问:食盐与水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两种物质,谁来说一说它们的形态特点?(食盐是颗粒状的,颗粒有大有小;水泥是粉末状的、) 2、那么食盐与水泥除了这些特性外,还有没有其他特性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两种物质。
(在学生对食盐与水泥的特点差不多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这两种物质。
)(二)探究活动1、探究食盐的变化(1)让学生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食盐会发生什么变化?(食盐在水中溶解了,不见了。
)(2)问:谁能让水中的食盐再出现?(小组内讨论交流:加热,把水蒸发掉。
)(3)师:依照同学们的讨论方法,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观察食盐水的变化。
强调: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
(4)学生实验探究,及时观察探究中出现的现象。
小组记录讨论,汇报结果。
(在坩埚上析出食盐颗粒、)2、观察水泥的变化(1)让学生往盘中的水泥里加水,观察水泥会发生什么变化?(2)提出问题:食盐加水搅拌能够变成食盐水,食盐水加热又能够析出食盐。
那么,凝固的水泥还能恢复原状不?(3)猜想假设: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加水的方法使水泥发生变化。
汇报猜想。
问:用什么方法验证您的猜想?(4)制定方案:(小组内进行)借助探究食盐的方法考虑:水泥还能恢复原状不?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证明。
交流实验方案、(5)实施探究:(6)汇报实验结果。
《食盐和水泥》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六课《食盐和水泥》。
【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
2.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3.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
教学难点:探究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的过程。
【教具、学具】学生准备:杯子、玻璃棒、食盐、火柴、水泥、盘子等。
教师准备:烧杯、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实验记录卡、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1、教师提示学生看一下各小组桌子上的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让学生说一说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一、谈话引入:(1分钟)大家都知道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吧,他能从猴子变成老鹰,又从老鹰变成猴子,可神奇了!这在大自然里可不是神话,还真有像孙悟空变来变去的物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找找大自然中善变的物质。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19分钟)1.分辨哪个是水泥,哪个是食盐首先请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在你们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两个量杯分别装着食盐和水泥,你能分辨出哪个量杯里装的是食盐、哪个量杯里装的是水泥吗?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白色的就是食盐,灰色的则是水泥。
板书:食盐水泥对呀!生活中我们见到的食盐就是白色颗粒状的,颗粒有大有小,而水泥则是灰色粉末状。
看来同学们都非常善于观察生活!2.猜测加水后和除水份的现象( 1 )假如我们向盛有食盐的杯内慢慢加入水,然后再想办法去除盐水中的水份,会出现什么现象?小对子之间相互讨论一下预设1:盐回来了板书:恢复原状(还有不同的猜测吗?)预设2: 什么都没有板书:不能恢复原状(这是你的猜测,还有同学想说吗?)要知道,猜测可是科学发现的前奏,现在大家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下面,让我们继续来猜测!( 2 )假如我们也向盛有水泥的杯内慢慢加入水,然后去除水泥浆中的水份,又会出现什么现象?预设1:水泥浆恢复成粉末状的水泥板书:恢复原状(还有不同的猜测吗?)预设2:水泥浆结块板书:不能恢复原状( 3)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可是怎么去除水份啊?预设1:用加热的方法除水。
6《食盐和水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假设性的解释。
2.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3.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难点: 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教具学具的准备:教师准备:三角架、石棉网、酒精灯、玻璃棒、烧杯、药匙、蒸发皿、坩埚钳学生准备:食盐、火柴、水泥、抹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师:同学们炒菜时放盐吗?生:放。
师:为什么放盐?生:放盐可以使菜变咸。
师:那盐是怎么让菜变咸的?谁知道?生:盐溶解在了菜中。
师:你是这么认为的?师:(出示羊口老咸菜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个吗?生:羊口老咸菜。
师:如果把羊口老咸菜放在太阳底下暴晒两个月,会出现什么现象?生:咸菜会晒干。
生:有食盐析出。
师:说说你的理由?生:因为咸菜中的水分蒸发了,所以食盐析出来留在了咸菜上。
生:我认为食盐蒸发了,留在咸菜表面的是水分。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不同啊?师:(出示水泥作品)同学们再来看看这是什么?生:水泥块。
师:它是用什么做的?生:水泥。
师:水泥是怎么变成水泥块的呢?生:在水泥中加上水。
师:老师提出了三个问题,同学们也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那同学们的看法究竟对不对呢?只要我们了解了食盐和水泥的变化,这三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这便是我们这节课深入探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食盐和水泥)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活动一: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一)观察食盐和水泥加水后的变化1.认识食盐和水泥的特点师:要想研究食盐和水泥的变化,我们首先来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摆放着盛有食盐和水泥的烧杯,大家能区分出来吗?生:能。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20秒。
生:食盐是颗粒状,白色的;水泥是粉末状,灰色的。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法知道了食盐和水泥的特点,真棒!2.问题猜想假设在食盐和水泥中加上水会有什么变化?师: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在食盐中加上水,会发生什么现象?生:食盐溶解在水中,不见了,变成食盐水。
师:那在水泥中加上水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水泥不会溶解在水中,会变成水泥浆。
师:根据你们的想法,食盐加水会制成食盐水,水泥加水会变成水泥浆。
那同学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用一号药匙取一勺食盐放入盛水的烧杯观察现象;用2号药匙取一勺水泥放在蒸发皿里,加入适量的水观察现象。
时间2分钟。
生:小组合作制作食盐水和水泥浆。
3.学生汇报(1)交流食盐加水后的变化。
师:在给食盐加水的过程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生:食盐溶解到了水中,不见了,变成了食盐水。
师:其它小组有不同想法吗?师:看来大家都认为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变成了食盐水,大家的观察是正确的。
(板书:盐水)那我们得出的结论和同学们最初的想法相同吗?生:相同。
师:看来同学们平时都很细心,很注意观察啊!(2)交流水泥加水后的变化。
师:食盐可以溶解到水中,那水泥也能溶解到水中吗?谁来说说你的观察?生:水泥不能溶解到水中,水泥加水后变成了水泥浆。
师:其它小组怎么认为的?大家都认为水泥没有溶解在水中,而是变成了水泥浆,大家的观察是正确的。
(板书:水泥浆)同时证明了大家的猜想也是正确的。
师:同学们现在知道食盐为什么能让菜变咸了吗?生:因为菜含有水分,所以食盐被溶解了。
(二)观察食盐和水泥除水后的变化1.提出问题师:我们通过动手做实验知道了食盐加水变成了食盐水,水泥加水变成了水泥浆,那同学们有没有办法把盐水和水泥浆中的水分除去?(板书:除水)2.学生交流除水的方法生:用太阳晒。
师:利用太阳的热量除水,即经济又环保,这个方法太妙了。
师:还有其它的方法吗?生:加热。
师:这个方法真不错!你是怎么想到的?生:我从课本上看到的,课本上有学生做实验的图片。
师:提前探究课本是学好科学的一种简单又有效的方法,你真会学习。
3.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师:同学们的方法都不错。
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你们能利用这些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快速除水盐水和水泥浆中水分的实验方案吗?小组讨论一下,一会儿我们来交流你的实验方案。
(1)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生:在蒸发皿里倒入少量的食盐水,然后把蒸发皿放在三角架上,用酒精灯加热。
师:你们是打算用加热的方法给盐水除水,其它小组有不同想法吗?师:那水泥浆用什么方法呢?生:也是加热。
师:其它小组有更好的方法吗?生:同时给盐水和水泥浆加热。
师:这个实验方案真不错!同时给盐水和水泥浆加热,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省实验时间!你的想法真巧妙!(2)交流实验要求。
师:为了保证实验操作的规范和减少误差,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酒精灯的使用,蒸发皿的取用)师:同学们说的这几点非常重要,其他同学在做实验时也要注意。
老师这也有几点提示: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温馨提示)实验记录卡4.学生实验(两个实验同时进行)师:还有不明白的吗?没有的话赶紧开始实验吧,看那个小组合作最默契,完成速度最快。
完成后用你的坐姿告诉老师。
师记录小组完成顺序。
教师巡回指导实验过程,并提醒学生填写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评价质疑师:在给盐水除水的过程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盐水除水后形成的物质是什么?生汇报。
师:这说明盐水除水后形成的物质还是颗粒状的食盐。
(板书:)师:也就是说食盐加水变成了食盐水,经过加热又变成了食盐,说明食盐发生变化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生:恢复原状。
(板书:能恢复原状)师:讲解可逆变化的概念。
(出示课件:可逆变化)也就是说食盐的变化是可逆变化,现在同学们知道咸菜为什么经过晾晒会重新析出食盐颗粒了吗?(板书:可逆变化)师:食盐的变化是可逆变化,那水泥的变化呢?那个小组来说说水泥浆除水后有什么变化?生汇报。
师:实验证明水泥浆除水后没有变成水泥而是变成了水泥块。
(板书:)也就是说水泥加水后不管用怎样的方式都不能变成粉末状的水泥了。
(板书:不能恢复原状)师:讲解不可逆变化的概念。
(出示课件:不可逆变化)(板书:不可逆变化)师:那现在同学们知道水泥块是怎么来的了吗?生:简单交流。
活动二:自由活动:认识其他物质的变化。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做实验知道了有的物质的变化有两种分别是什么?生: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
师: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那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判断下面几种物质的变化?师:出示课件:(自然界水的变化)按箭头方向观察,自然界的水有哪些变化?生分析自然界水的三态变化。
师(出示课件)讲解。
师:出示课件:(玻璃的变化)按箭头方向观察,玻璃有哪些变化?生分析玻璃的变化。
师: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发现水和玻璃的变化和食盐的变化有一个共同点。
生:都能恢复原状,都是可逆变化。
师:同学们判断得都很正确,看来关于可逆变化的知识,同学们都掌握得非常扎实,那同学们再来看看这幅图片中的五种物质变化属于什么变化?出示课件师:生简单分析这五种物质的变化。
师总结:这五种变化也有一个共同点。
生:这五种物质变化后都不能恢复原状。
师:同学们判断得都很正确,这五种物质的变化都是不可逆变化。
看来同学们已经完全掌握了什么是可逆变化,什么是不可逆变化,那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生简单举例。
师: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物质都在发生着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
老师这还给同学们搜集了很多有关物质变化的资料,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师:物质的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这么广泛,那它是不是只给我们带来了好处呢?有没有不利影响呢?我们一块来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学生讨论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的利弊。
生:废品收购站里的废品经过加工可以利用,是可逆变化。
污染的水域经过治理能够变清,是可逆变化。
森林经大火燃烧后烧成灰烬,是不可逆变化。
师:有很多废品是可以再利用的,所以我们要把他们放到有可回收标志的垃圾箱,以减少资源的浪费,这是可逆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治理污水虽然是一种可逆变化,但如果想使污染的水域恢复到原状却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呼吁人们减少水域污染;森林大火是不可逆变化,一旦发生就给人类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损失,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森林这样的不可逆物质,为环保奉献一点自己的力量。
师:也就是说有些物质的变化是我们需要的,如废品的再利用,所以我们应该反复使用可逆物质;而有些物质的变化是我们不需要的,如水泥受潮、森林失火、铁钉生锈等,它们会给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我们应该保护不可逆物质。
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物质的变化,积极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影响。
四、总结收获,抽象提升。
师:同学们,这节课一定收获了很多,谁愿意和同学们分享一下你的收获。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对于一些可逆的物质我们应该怎样充分利用,实现它的再生?大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调查,下节课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调查成果。
板书食盐和水泥加除加水水水能恢复原状不能恢复原状可逆变化不可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