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之春》解读 电影鉴赏
- 格式:ppt
- 大小:2.32 MB
- 文档页数:33
从人性角度分析电影《小城之春》从影片开始的女主角玉纹拎着篮子形单影只地走在城墙边,到玉纹和丈夫礼言双双相依偎在城墙边望向远方影片结束,我才仿佛看到了希望,一直压抑的心情才慢慢的舒展开来。
玉纹最开始给观众的形象是一个在命运面前虽有不甘却没有反抗的旧时代妇女,她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拿着篮子去买菜,给生病的丈夫去抓药,唯一的消遣就是在这小城的城墙上散散步。
玉纹和丈夫结婚8年,丈夫病了6年,玉纹并不爱他,一次两人分房而睡。
这样的日子重复着,重复着。
影片运用了以玉纹为第一人称的画外音,平淡而又略显哀愁的语调,配合着戴家那荒凉的颓墙断壁,为影片平添了凄凄惨惨戚戚的氛围和基调。
首先,玉纹是一个端庄有礼,落落大方的女性。
她虽然不爱自己的丈夫,但是却几年如一日的照顾他,给他买药、买菜,照顾生活起居,做一个妻子应该做的事情。
和不爱的人生活在一起,这无疑是个悲剧,但在这种爱情悲剧下,玉纹却没有自怨自艾,愁眉苦脸,反而任劳任怨,伺候丈夫,这是作为一名东方女性独有的特性。
她常年身着布旗袍和布鞋,着装得体,落落大方,举手投足间也体现出了一个小家碧玉应有的气质来。
在当时那种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玉纹这种女性毫不夸张的说可以算是好女人了。
其次,玉纹内心深处渴望被关爱,渴望阳光,却又无力改变现状。
玉纹每天去买菜,唯一的消遣就是一人在那城墙边上散步,仿佛只有这样,她才能将在家里的郁郁心情排解开来。
她喜欢绣花,并且喜欢在小姑子戴秀的房间里绣花,只因为戴秀的房间里阳光充足,她喜欢阳光,向往光明,好像只有在这充满阳光的房间里刺绣,她才能有安全感,才能觉得自己的生活是阳光的,有色彩的,有希望的,才能摆脱自己内心深处的孤单和凄凉。
玉纹的这种矛盾心理让演员刻画的惟妙惟肖。
最后,玉纹向往新生活,冲破道德的束缚,追求自由爱情,敢爱敢恨。
丈夫的好友、自己昔日的旧情人的到来打破这个小院落原本的寂静,仿佛是一抹阳光照进了这个阴暗的院落。
章志忱的到来,让病恹恹的戴礼言和无精打采的周玉纹看到了曙光和希望。
新旧两版《小城之春》的比较浅析
1948年,费穆导演拍摄了《小城之春》,2002年田壮壮在多年压抑之后选择重拍这部经典旧片,除了让热爱中国电影的人感动的勇气之外,也寄托了对于先辈的敬仰和情思。
两部电影都有着同样的温婉含蓄的气质。
有所不同的,是在不同时代下的导演的不同演绎。
新版的《小城之春》中,田壮壮隐去了费穆先生电影里玉纹感伤诗意的独白。
电影一开始,三个人物便一齐登场。
玉纹买菜的时间里,礼言正在院里对着残叶悲叹,而志忱正坐着火车从上海往礼言家奔。
不同于1948年的《小城之春》的开头,玉纹用独白交待她和丈夫礼言的日常平琐生活,,独白里交代志忱只是她因失落衍生的期盼。
所以之前没有看过或对费穆先生的《小城之春》一无所知的人直接观看田壮壮的重拍版或许在理解上会有一些难度。
田壮壮不仅隐去了独白,许多来龙去脉也隐去了。
田壮壮版里玉纹与志忱十年后的初次见面,大概只有敏感的人才能感觉出两人都有一丝不稳的情绪吧!因为之前并没有任何伏笔交待玉纹与志忱是旧日恋人。
但是在费穆先生的电影里,我们看到玉纹内心的渴望竟成了真。
我们的情感随着玉纹的情感流动,她一遍遍念叨的昔日情人章志忱竟真的出现了。
费穆先生的《小城之春》里,玉纹的渴望随着她的独白一次次成了真,志忱携带着她向往的生活一步步地朝她靠近。
只差那一霎那,她便可冲出小城走向新世界去过她梦想中的新生活。
在田壮壮的版本里,玉纹和志忱的进展虽也是与她的渴望亦步亦趋地前行着,然而少了内心的独白之后,其言行不免有些生硬和苍白,引起的共鸣自然也少了许多。
《民族化现代主义的典范——《小城之春》再认识》篇一《小城之春》再认识:民族化现代主义的典范在中国的电影史册中,有一部作品如明珠般熠熠生辉,那就是被誉为中国电影民族化现代主义的典范——《小城之春》。
该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本文旨在通过对《小城之春》的再认识,探讨其作为民族化现代主义电影的典型特征和价值。
一、电影概述《小城之春》是由著名导演执导,以中国南方某小城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发生在春天的爱情故事。
影片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小城居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下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和思考。
二、民族化现代主义的体现(一)艺术风格的民族化《小城之春》在艺术风格上充分体现了民族化特点。
影片的镜头运用、画面构图、色彩运用等方面都融入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元素,如水墨画、国画等,使得影片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同时,影片的音效和配乐也采用了中国传统乐器,为观众带来了一种独特的视听享受。
(二)人文内涵的深度挖掘《小城之春》在讲述爱情故事的同时,也深入挖掘了人文内涵。
影片通过小城居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感真挚,使得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人物内心的世界和情感变化。
(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小城之春》在表现手法上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既展现了小城居民生活的真实面貌,又通过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结合使得影片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诗意性,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三、价值与意义《小城之春》作为一部民族化现代主义的电影典范,具有以下价值与意义:(一)文化传承与弘扬《小城之春》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融入电影创作中,为中国电影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同时,影片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也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
(二)推动中国电影发展《小城之春》的成功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06年12月19日,在上海影城召开的费穆先生诞辰100周年的纪念会上,有幸观看到了费穆1948年导演的巅峰之作《小城之春》,半个多世纪过去,重读经典依然令人震撼,尤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电影中多处运用象征和隐喻手法,使影片有着诗一般的简炼含蓄、寓言式的深刻隽永,观后让人回味不已。
综观整部影片无论是空间环境的选择,人物角色和关系的安排,还是服饰与道具的设置等等,看似随手拈来,却有着深刻的隐喻和象征性,从而创造了一种意蕴丰厚的艺术境界。
《小城之春》以小城入名,在空间的表现上,费穆从未将观众的视线调离小城之外,影片的空间环境基本上位于两处,一处是孤寞萧瑟的小城,还有小城内一处残破颓败的戴家庭院,二者构成一个“回”字型的封闭的世界,这种真实的空间环境,是实景,又是一种抽象的写意符号。
小城不同于大城市的摩登现代,也不似农村那样封闭落后,它将两者特点合二为一,具有更为普遍的象征意义,是一个兼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典型环境,预示着生存于其中的人们也必然面临着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其中反复出现贯穿全片的破败的城墙,则以它分界、封闭、排外和自我保护的实用功能被人们视为传统、守旧和规范、约束的象征。
因此很多论者把城墙看作是“传统道德礼法规范的象征”。
而小城的“春”,则是对这种规范的一种隐喻式的反抗,预示着新的生机与变化的到来。
小城中的戴家庭院,到处是断壁残垣,在一片残破的围墙之中,是那种旧式宅院,其间分隔严整的建筑空间,狭小而又局促,光线也是昏暗的,构成了一个压抑欲望的象征。
在这些封闭、让人窒息的“回”型空间里,主人公真实的生活一一上演,他们的生存境遇与空间的相互映证,使这些空间呈现出浓厚的象征意味。
影片中身陷城中的女主人公周玉纹长久地在城头徘徊,眺望着城墙以外的世界,让人窥探到她那颗受尽压抑而又不安分的内心世界。
他的丈夫戴礼言则只是日日呆坐在庭院废墟中无奈地叹息,徒劳地为已经毁于战争的家园垒上一两块砖头。
《小城之春》影视作品评析《小城之春》是“电影诗人”费穆在当时社会动荡、内战处于白热化的背景下拍摄的一部艺术影片。
他是中国现代电影的先驱,又是“电影上的国学派”。
含蓄蕴藉的人文情怀、气韵流动的诗化风格、民族性和现代性相融合是我对于这部艺术影片的整体评价。
一、含蓄蕴藉的人文情怀该影片《小城之春》是传统知识分子间发乎情止于礼义爱情故事。
主人公玉纹和志忱在抗战八年之前是青梅竹马的恋人,因为外在的原因无法成婚。
八年后两人意外的相遇,却又是尴尬万分而又无奈的情境。
而玉纹已经成为了志忱好友礼言的太太。
礼言卧病在床,玉纹心里想着她喜欢的人,把照顾丈夫和家庭当成了一种责任,夫妻间彼此都了解,心照不宣相敬如宾的过着。
志忱的出现,让这对相爱过并且依然相爱的情人面临两难的选择。
”在这种情境下,既不能唯情至上,也不能唯礼是重,既不能获取“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也不能否认情的真挚与炽烈,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电影通过妻子玉纹,丈夫礼言,丈夫的朋友、妻子的恋人志忱之间的感情纠葛与矛盾冲突,隐喻的结识了中国民族文化内涵以及中国特有的一种含蓄情感与道德操守。
尤其是费穆在于情与礼义的矛盾处理上,含蓄蕴藉的人文情怀凸显,有分寸的把握住了道德伦理的界限,使得主题升华,展现出真挚的人情之美。
二、气韵流动的诗化风格本片的叙事让位于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表达,写意重于写实。
并没有过多的玩弄剪辑技巧,而是尽可能的避免蒙太奇主观切割,竭力营造一个延绵不绝,具有透视感,气韵生动的电影意境。
让观众自己在观赏中体味是淡淡哀愁忧思,哀而不伤情感基调。
长镜头的运用渲染抑郁氛围。
有一个场景让我记忆深刻。
戴秀在为志忱唱歌,而志忱的眼神紧随着玉纹,玉纹却在照顾着生命的礼言吃药,对于志忱投来的热情目光假装丝毫未知,努力扮演好一个妻子的角色。
在一个这个长镜头里,人物之间的内心复杂的情感纠结不说一字便一览无遗,这样的长镜头真实写意,巧妙的营造出一种抑郁复杂的气氛,让观众在没有解说的环境下也能独立了解片中内容,感受复杂内心情感。
《小城之春》影评“死气沉沉的小城,春心荡漾的人们”,这是现代导演贾璋柯在史诗电影《站台》的宣传册上写下的意味深长的句子。
这句话不仅简练地概括了费穆导演的《小城之春》的剧情,而且表达了一位现代导演对费穆及其影片的无限敬意。
被现代电影界视为中国电影史经典影片的《小城之春》是费穆于1948年拍摄的。
作为中国第二代“文人导演”的代表人物,费穆在当时社会动荡、内战处于白热化的背景下拍出像《小城之春》这样细腻、委婉、含蓄的淡化社会背景的艺术影片,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信心的。
这部影片集中体现了他对中国现代电影的追求和对有中国特色的东方韵味的电影风格的探索,以及将二者融合为一的新影戏观。
他是中国现代电影的先驱,又是“电影上的国学派”;他是一个追求进步和光明的艺术家,又是中国影坛上的一个现代儒者。
影片展示的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爱情悲剧:在江南某小城的一个破落家庭里,周玉纹同戴礼言结婚已有8年。
因戴礼言长期患病,两人分住已近3年。
她虽然从来没有爱过他,但仍尽着妻子的责任,每天买菜、煎药、细心服侍他。
戴礼言的妹妹戴秀是一个天真纯朴的学生,家里还有一个对主人忠心耿耿的老仆。
如果不是青年医生章志忱到来,这个家庭每天都过着没有变化的日子。
章志忱既是戴礼言昔日的同学,也是周玉纹当年初恋的情人。
他的突然来临,打破了这一家寂寞平静的生活。
周玉纹抑制不住对章志忱强烈的爱情,但又不忍心抛弃多病的丈夫,她在矛盾痛苦的感情煎熬中挣扎。
章志忱虽仍深爱着周玉纹,但想到他是病中老友之妻,便竭力克制住自己的感情。
面对着朝气蓬勃、英俊潇洒的章志忱,戴秀也产生了朦胧的爱恋之情。
于是,在经历了一场风波之后,章志忱毅然离开戴家,走向新生活。
周玉纹则带着永远不能平复的隐痛,重与戴礼言维持着那种无爱的抑郁生活。
创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一方面折射出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因素,另一方面则探索追究了作为悲剧主要原因的知识者自身的悲剧性性格,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和文化心理结构。
一.意境的营造一.意境的营造影片名叫《小城之春》,本应是一幅叫人遐想联翩的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但是作品的内容却是令人伤感之作。
这伤感不单单靠故事,靠语言,更要依仗场景的营造来表现。
费穆在这一点上有着惊人的创造力和洞悉力,他所采用的众多景象,无论是自然的抑或社会的,都隐含着一股伤春之情。
据编剧李天济所说,费穆是按苏东坡《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词意境和韵致构思全片视听形象的。
词中写道,“花褪残红青杏小,子燕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声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词境中的哀怨感伤,黯淡怅惘,化为《小城之春》的淡墨山水小品。
“色淡而隐然可见内里颜色,味苦正如离乱年代坎坷人生”。
费穆说,“必须是使观众与剧中人的环境同化,如达到这种目的,我以为创造剧中的空气是必要的”。
此中“空气”,即为“氛围”。
影片的开始,是一组广角镜头的长镜头。
将这个衰败的小城盎然的春意显露出来,也暗暗反衬出人物内心的孤寂与落寞。
而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戴礼言的家,也是一片残垣断壁与蓬勃生机的交融。
观完全片,经常令人感知那片茂盛的枝丫花草,带着满心的生的欲望,却只能徒然杂乱的生长,无人理睬,无人呵护。
只有花草树木之间相互的纠葛,诉说同类的怜悯与无奈。
这正好与主人公周玉纹相仿,年纪正是风韵十足之时,年轻貌美,却与丈夫戴礼言没有夫妻之实。
她的美丽其实便是小城中花草孤芳自赏的写照。
无人欣赏,于是整日游荡在残败的城墙之处,盼望有人欣赏,盼望有人关心。
内心的苦闷与寂静,其实是如同花草一般,无人可诉,也无从说起。
而戴礼言何尝不是如此,按照影片看来,他应当是戴家的独子,却眼睁睁看着家产在战争中败落,只剩得残羹冷炙。
奈何自己又无法振兴家族,于是终日郁郁寡欢,徘徊在自己的衰败花园中。
在老黄寻找戴礼言的一场戏中,镜头随着上推透过破坏的墙壁,看到做在一片废墟中的戴礼言。
这一推有着柳暗花明的意味,在这样一个没落的家庭,有着这样一个杂乱无章的后花园,主人公空对着衰败景象。
《小城之春》赏析费穆从1932 年的处女作《城市之夜》开始,便以一年一部的速度导演了《人生》(1933)、《香雪海》(1934)两部电影。
费穆探索的内容从社会问题到广义的人生直至人性主题和宗教,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内容的提炼逐渐和艺术形式的探索匹配和交汇。
费穆英年早逝,《小城之春》成为他整个一生探索与追求的巅峰。
然而这部影片当时卖座不佳,总体来说影响并不大。
《小城之春》拍竣后,1949年曾经在香港公映过,但当年并没有轰动效应,因为没有什么票房价值,所以在50年代至70年代间,也没有什么人再提及。
八十年代以来,《小城之春》犹如一颗蒙尘的钻石重新被发现,海内外给与了极高的评价。
西方评论家认为:“这是一部可以显示中国导演水平的影片。
”在经过数十年风雨寂寥之后,它重新被发现。
在一次香港影评人集体推选世界十大名片时,《小城之春》名列第三(第一《东京物语》,第二《公民凯恩》);在推选的十大中国片中,《小城之春》名列首位;在中国五大电影导演的名单上,费穆又名列第一位。
作为中国第二代“文人导演”的代表人物,费穆在当时社会动荡、内战处于白热化的背景下拍出像《小城之春》这样细腻、委婉、含蓄的淡化社会背景的艺术影片,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信心的。
这部影片集中体现了他对中国现代电影的追求和对有中国特色的东方韵味的电影风格的探索,以及将二者融合为一的新影戏观。
他是中国现代电影的先驱,又是“电影上的国学派” ;他是一个追求进步和光明的艺术家,又是中国影坛上的一个现代儒者。
在看了很多的中外电影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像美国他们有“好莱坞式”的电影观念,像欧洲他们的电影也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
而我们中国呢?我们是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我们的文化也一直以博大精深自居。
然而我们的电影呢?我们看一下近些年来凡是在世界各大电影节获奖的中国影片,或多或少的都带有一些后殖民主义的倾向,这些导演成了西方人的眼睛。
《小城之春》影评
影片开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段城墙,女主人公从远处缓缓走来,一段内心独白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
看完整部电影,脑海里最大的感触便是电影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贯穿电影的始末。
整部影片以周玉纹的独白开始,让我们一开始就站在她的角度去审视影片,一股传统女性的感觉扑面而来,“每天过着没有变化的日子”,但在她身上又透露出一种特殊的气质,喜欢打城墙上走一趟,“在城头上走着就好像离开了这个世界,眼睛里不看见什么,心里也不想着什么,要不是手里提着菜和先生吃的药,也许就整天不回家”,表现出她内在的对自由的向往,但又有责任感。
丈夫常年生病,两人又分居,玉纹每天的生活平淡无味毫无波澜,直到志忱的出现。
过去情人的出现让玉纹的内心泛起了波澜,也让她内心女性的意识觉醒。
向来不打扮的她,在志忱出现后戴上了纱巾,换了新装,脸上也多了些许笑容。
两人的感情再一次萌发,一面是毫无感情的丈夫,一面是相爱的情人,面临着两难的抉择,而礼言的自杀打破了这一切,最终玉纹选择和丈夫生活在一起,而志忱离开了小镇,伦理道德最终战胜了一切... ...
看完这部电影,突然想到了《廊桥遗梦》,两者虽不同却有着某种异曲同工之妙,弗朗西斯卡也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日复一日的生活,在遇到罗伯特并相爱后,内心的女性意识不断觉醒,然而最终在面对家庭责任时她还是选择放弃了爱情,或许两部电影的侧重点不同,但都反应出了责任和爱情选择。
“爱情是有魔力的,但如果放弃责任,这份魔力就会消失”,就像《廊桥遗梦》里所说的这句话,我觉得志忱的离开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那份感情埋藏在心底,还会有幸福的回忆,但玉纹若选择离开,或许内心会背负一辈子的内疚,还有无数的闲言碎语从四面八方飞来... ...。
1948年《小城之春》影评影片开场一派萧条残败之景,破旧的城墙、枯败的树木、倒塌的房屋,满目疮夷,触目惊心。
而处在这种环境下的人的精神面貌也是消极死沉,宛如一滩死水,始终不曾泛起一丁点连漪。
章志忱的到来,无疑是给死水注入了新的生机,给这封闭枯竭的小城镇带来了春天。
章志沈见过大千世界,也去过许多城市,他是年轻、活力、热盾、有能耐充满生机的人。
因为他的闯入,唤起周玉纹尘封已久的心。
玉纹曾和志忱是一对恋人,因家人阻扰,不得已分开。
十六岁就嫁给了当时的富户戴礼言,谁知战争的到来,戴家家产散去,曾经的辉煌富裕不在。
而丈夫又重病缠身,逃避现实,惶惶不可终日。
正如玉纹的台词: “我没有勇气死,而他似乎没有勇气活。
”戴家不仅周遭环境衰败,人也萎靡不振。
除了戴礼言年轻的妹妹戴秀,活泼青春,对未来仍有希望和向往。
因此,章志忱的出现,给玉纹带来了活下去的希望和动力。
她给章志忱送兰花,开始打扮自己,脸上也重新有了笑容,和他划拳喝酒。
仿佛回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
与其说她是对章志忱念念不忘,不如说她是对生命的追求和希望,对自由的渴望。
这小城、这家宅、婚姻等都是囚禁她的牢笼,她渴望活着,不想就此死去,她还年轻,她希望快乐无拘束的活着。
“好像你们都喜欢到城头上来,为什么?”“只有这处好玩嘛,沿着城墙走,有走不完的路。
往城外一看,用眼睛使劲往远处看,就知道天地不是那么小。
”这段台词足以说朋玉纹、戴秀等人的心境。
他们也不愿呆在这偏僻封闭的小城里,更不愿待在沉闷死气的戴家。
这部电影表面上是写四角恋,情感伦理的关系,实则是写环境对人性、人欲的压迫和毒害,以及对战争的庆恶,对广大人民的同情。
故事是发生在抗战结束不久的大背景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小城变得破旧不堪,断壁残恒。
许多人刚刚从炮火纷飞的危险中死里逃生,身体心理都遭受了巨大的创伤。
所以可想为什么戴礼言、玉纹是那样颓废的精神面貌。
影片许多场景都交代了戴家以前的荣光,虽然残败了,但从许多建筑、装饰、用具等可窥得一二。
小城之春影评小城之春影评(一)《小城之春》是费穆导演的经典之作,也是自电影开辟100多年来被中外认定的最经典的电影作品。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的苏州小城里。
周玉纹是戴礼言的妻子。
由于礼言有肺病,夫妻二人一直分房住。
自戴家没落后,家里只有礼言,玉纹和管家老黄四人。
一日,从城外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志忱是礼言曾经的同学,也是玉纹的青梅竹马。
原本,他打算娶玉纹为妻,但遭玉纹母亲的反对,后来去了外地念医科。
当他到礼言家里拜访时,才知玉纹已经成了礼言的妻子。
志忱的到来燃起了玉纹心中熄灭已久的爱的火焰,志忱便打算让玉纹和他一起走。
礼言为了成全玉纹和志忱,便吞安眠药自杀,却被志忱救了。
最后,志忱走了,礼言和玉纹仍然过着平静的生活。
一、1948年的《小城之春》是中国电影的里程碑,反映了抗战后人民对民主,自由,平静的新生活的向往。
1948年,正是抗战胜利的第3年,中国的封建思想的枷锁已经解开,人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沉浸在欢腾之中,但以后该何去何从呢?“小城”是封闭,破败的,“春”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
人们正处在这样迷茫的状态之中,渴求一种新生活的诞生。
志忱和玉纹相爱,但他们总是顾忌礼言的想法,因此二人总是若即若离。
礼言知道他们相爱,便决定用自杀的方法成全他们。
妹妹原本喜欢志忱,但当她知道嫂嫂和志忱的感情后非但不怪罪嫂嫂,反而十分理解,并决定不再对志忱抱有幻想。
由于善良,每个人都未成全对方而退让,但其中也有道德与情欲的挣扎。
影片触碰到了复杂的人性分析,有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也有对当代人民思想的启迪。
时代变了,当曾经相爱的两个人重逢时,一切也回不到从前。
纵使玉纹和志忱爱得轰轰烈烈,也必须各奔东西,但他们的分离不是遗憾,而是给与了每个人新生。
玉纹在小城里有一个爱她的丈夫,一个可爱的妹妹,和对小城的眷恋,这比她自己的爱情要珍贵得多。
玉纹和志忱的爱不过是儿时的一场梦,埋藏它比实现它要美好得多。
自中国电影诞生40多年,抗战8年以来,《小城之春》第一次让当时的人感受到了一种人性的光辉,一份平静,恬淡,充满诗情画意的人生。
《小城之春》赏析被现代电影界视为中国电影史经典影片的《小城之春》,由费穆于 1948 年导演拍摄。
“死气沉沉的小城,春心荡漾的人们”。
这句话不仅简练地概括了费穆导演的《小城之春》的剧情,而且表达了一位现代导演对费穆及其影片的无限敬意。
这确实是部超出了时代的电影,空前或许还会绝后。
“影片并不能解答那些近乎玄妙的人生问题,只是拾起一些人生的断片,素描地为人生画一个轮廓”。
费穆拍《人生》时这样说道。
他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完成个人内心的隐秘倾诉。
以小城故事来命名,让我们看到了故事的发生地点,本应从字面理解,想象她似乎应该如沈从文的《边城》宁静美丽。
但这是一个这样的小城:小城是如此地丰富,以至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气质,从头到尾,完整而伤感,平静却又是充满了折磨。
小城又是如此地乏味,破旧的城墙,残败的古宅,多病的丈夫,老弱的仆人,五个人的狭小空间,满眼尽是些颓败的事物。
《小城之春》最大成就,在于打破了它以前所有中国电影的叙事形式(甚至直到今日仍无后继者)。
全片只有五个人物:夫、妻、妹、客、仆(和一只鸡),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而只有一个处境。
夫长期患病,消极失落,妻出于道义,不得不照顾他。
一日,夫的昔日同学来访,原来是妻的初恋情人。
就是在这样一个时间和空间都凝固了的处境里,费穆以罕见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人物的反应,透过他们的眼神、举止、极度细微的表情变化,把影片带进了一个复杂的心理层次。
影片又巧妙运用了中国京剧的做手技巧,丰富了演员的表现,三番四次的单镜头跳切,交待出时空的交融,处处表现出一种即使今日看来,仍属尖端的现代电影观念。
过夫妻、情人、朋友、兄妹之间的感情纠葛与矛盾冲突,从人的内心世界角度,通过情感世界与现实关系的矛盾,揭示人的道德意识。
影片充分肯定了人的精神、情感、人性需求的正当性。
关于这部电影有个比较流行或者说典型的解读说,《小城之春》中的人物有着具体的指向。
礼言之于经过新文化运动冲击,已然奄奄一息的传统文化;仆人之于传统文化的忠实的执行者和维护者,他是无能力的没有话语权的;志沈之于欣欣向荣的西方文化;玉纹之于彷徨苦闷的知识分子,戴秀则是出身传统文化积极倾向接受西方文化的青年力量。
费穆版《小城之春》中的镜头运用技巧费穆版的《小城之春》是中国电影史上非常经典的一部电影作品,其在镜头运用技巧方面有着独特之处,以下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费穆在电影中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和追踪镜头。
这种镜头技巧给观众一种参与感,使他们更加深入地融入到故事中去。
尤其是在展现小镇上的日常生活场景时,费穆经常使用长镜头捕捉人物的动作和情感表达。
例如,在电影开头的场景中,费穆运用了一个长镜头来展现一个孩子追赶着一辆出租车,同时穿过了整个小镇的街道。
这样的镜头不仅表达了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还将观众引入了一个宏大的小镇世界。
其次,费穆的《小城之春》中还使用了大量的低角度镜头和特写镜头。
这样的运用技巧更加突出了人物的表情和情感,增强了观众与人物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电影中,费穆经常使用低角度镜头来展现人物的俯视和英雄般的形象,这不仅体现了人物的自信和力量,还加强了观众对于人物的喜爱和关注。
另外,费穆还通过大量的特写镜头来突出人物的细节,如眼睛的神情、手势的动作等,以此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此外,费穆还善于运用对比镜头和闪回镜头来创造戏剧性的效果。
对比镜头能够凸显不同人物、场景或情节之间的对比与冲突,从而增强了电影的张力和吸引力。
例如,在电影中,费穆将城市的喧嚣和小镇上宁静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对比镜头来突出了小镇上的宁静和纯净之美。
此外,费穆还使用了闪回镜头来讲述一些过去的故事,这样的镜头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现在的故事情节,同时也能够给人以一种思考时间和空间的感觉。
最后,费穆的《小城之春》还运用了许多意象和象征的镜头,这些镜头使整个电影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例如,在电影中,费穆经常使用窗户和镜子等物品的镜头来传递一种独特的情感和意义。
窗户象征着希望和憧憬,而镜子则象征着自我反省和人物内心的世界。
通过这些象征意象的使用,费穆使电影更加深刻和丰富,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共鸣。
总之,费穆版的《小城之春》在镜头运用技巧方面有着独特之处,通过长镜头和追踪镜头、低角度镜头和特写镜头、对比镜头和闪回镜头、意象和象征的镜头等手法,创造出了一个丰富而有深度的故事世界。
小城之春观后感小城之春,是一部令人陶醉的电影。
它展示了一个小小城市的生活和人们的情感,让人们沉浸在温暖、真实而又美好的氛围中。
观看这部电影,无论是技术水平高的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观众,都能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首先,小城之春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它的美丽景色。
电影中描绘的小城,被山水环绕,绿树成荫,如诗如画。
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宁静和宜人的感觉。
小城的居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他们的生活节奏慢而闲适,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
其次,小城之春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在这个小城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电影中的角色们,通过真挚的情感和互动,彼此支持和扶持。
观众在电影中仿佛能够感受到这种真挚的情感,不禁让人深思: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们是否也能够保持和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系,用一颗真挚的心去对待他人?小城之春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在电影中,主人公们固守着自己的小城,不随波逐流地选择去大城市发展。
他们坚守自己的理想,追求内心真正的幸福。
这种对生活的执着与追求,让人感到一种力量,激励人们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内心真正的价值。
在小城之春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温馨呈现。
电影中的角色们都怀揣着一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崇。
他们尽力保护并传承这份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执着,让人们在电影中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能够保护和传承好我们的传统文化?小城之春最让人难以忘怀之处在于它所展现的生活态度。
电影中的角色们虽然生活在一个小城,但他们的生活充实、有意义,每个人都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
他们从生活中找到了快乐和满足,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活的起伏和挫折。
观众在电影中仿佛也能够感受到这种生活态度的美好和意义,引发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思考。
总结起来,小城之春是一部令人陶醉的电影,它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小城的美丽景色、真挚情感、深刻思考、传统文化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人们可以从中汲取到许多生活的智慧和意义,引发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电影《小城之春》,淡化情节与戏剧性现代电影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注重揭示复杂人性以及人物深层次心理,而传统好菜坞影片善于设置戏剧性的情节,因而悬念选起、冲突剧烈、节奏紧张和引人入胜。
冲突是故事发展的内在动力,它一般是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现出来的。
伦理情节剧中冲突多发生在人与环境、人与他人之间,而较少着力于内心冲突。
在《小城之春》中,节奏缓慢,看到的是行动的匮乏或延宕,冲突集中于人物的内心世界。
与蔡楚生等电影人善于通过传奇情节表达道德感怀不同穆刻意淡化情节,着意刻画人物在情与礼之间的痛苦挣扎。
故事一开始,志忱来到了戴家,这是开端部分最重要的情节点,根据罗伯特·麦基的说法,也就是激励事件,它是“故事讲述的第一个重大事件,是一切后续情节的首要导因,它使其他四个要素开始运转起来—进展纠葛、危机、高潮、结局”,“激励事件必须彻底打破主人公生活中各种力量的平衡”。
因而,常规电影设置激励事件时,往往做足了文章,力图使其具有爆炸般的冲击力。
影片中志忱的到来如同一颗石子,打乱了戴家死水一般的生活,礼言被欢乐气氛感染,对生命和婚姻又萌生了希望,玉纹和志忱的亲昵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甚至使他试图以自杀来成全朋友和妻子;对玉纹来说,志忱就像沉闷死水中突然降临的一棵救命稻草,但是,出于家庭责任她只能抑制内心的热情;志忱对玉纹未能忘情,可与礼言的深厚友情又使他无奈退缩。
由此,形成了人物的生存困境,即情与礼的冲突。
在常规电影中,当人物生活的平衡被打破,人物势必做出下一步的反应和行动,而行动又会引发出更大的冲突直至冲突达到高潮,矛盾解决,故事结束,而在本片中冲突多集中于内心层面,所以,影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片发展部分呈现在银幕上的不过是一场场日常生活场景,一个个项碎的生活细节:手指无意间的触碰,目光不能自已的追随,书房轻语、城头共话。
“由于抒情成分在影片中的比重是如此之大,因此常规电影中的那种层层推进、一张一弛的叙事进程感和节奏感,在此很大程度上是被弃置一边了。
分析费穆的《小城之春》与田壮壮的《小城之春》的不同之处费穆的《小城之春》在中国电影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也被后人所赞扬。
2002年导演田壮壮又将它进行了重拍。
两部《小城之春》故事内容没有较大的改变, 但是这两部影片也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田壮壮在翻拍的过程中也加入了许多新的元素, 虽然不能肯定的说两部电影谁好谁坏, 但是有很多方面以及小细节值得我们去分析。
旁白费穆版的《小城之春》中使用了旁白, 而且整个故事的发展都是通过周玉纹这个人物娓娓道来的, 画外音给人比较亲近的感觉,是一个比较主观的状态。
让观众感觉这部影片如同是已经年迈的玉纹就坐在身边, 絮絮叨叨, 在讲述年轻时的一段情感的经历, 痛彻心扉而又无可奈何。
也让观众感觉玉纹这个人物是这部影片中十分重要的中心人物, 所有的故事情节都通过她的内心独白呈现给观众。
旁白中弥漫着淡淡的乡愁,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我们在欣赏影片时, 似乎感觉道旁白为《小城之春》平添的一种韵味。
耐人寻味的是,周玉纹在叙述中采用的是“第一人称”,但在叙述时却往往具有第三人称的全知功能,章志忱的出场,是由并不在现场的周玉纹画外音介绍的“他是从火车站来的等。
费穆的《小城之春》把文学语言融入到电影语言中, 转化为电影语言的有机构成元素, 充分体现了电影兼容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特性的特征。
导演通过周玉纹的独白颠覆了现实时空,从而进入了诗情时空。
在田壮壮版的《小城之春》中把旁白直接省去, 让玉纹不再是一个讲述者。
旁白的取消使得影片叙事结构发生了变化, 故事不再以女主角的心理体验为主线, 我们不能清晰地体会到周玉纹对于整个事件的感受。
布景、道具费穆版的《小城之春》是充满了诗意的。
影片的场景并不多, 采用的是实景与搭景相结合的方式。
影片刚开始, 在戴家残垣断壁的庭院中, 阳光下婆裟的树影使得颓废的庭院透着一种哀怨。
玉纹买菜回来给礼言送药时, 阳光下惨白的院落不见树木, 两个人的身上洒落了树叶幽怨的影子, 这样一幅图景给人一种幽怨、惆怅、落魄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