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 格式:docx
  • 大小:83.00 KB
  • 文档页数:1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复习指南】

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及较为常见的日常交际礼仪,在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中所占比例较少,但与案例分析部分紧密结合;建议考生复习此块内容时,注意相关理论概念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考生可重点看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或吴为善的《跨文化概论》,这两本书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等都有全面介绍。

【知识点归纳】

1.重点概念:

(1)文化:culture,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研究者有不同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式。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提到的定义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食物、器具,也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其特性是:人类独有;来自后天习得;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动态,与一定历史时期相联系。

(2)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际活动,文化在交际中得到发展与传播。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主要指人际间通过语言等交际工具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活动。

(3)编码与解码

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编码是把思想、感情、意识等编成语码的过程,解码是对外界接受的符号或信息赋予意义或进行解释的过程。

(4)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

言语交际是指使用语言作为交际媒介;

非言语交际是指使用除语言以外的交际工具作为交际媒介,例如:文字、盲文、手语、手势、旗语、号语等。

(5)跨文化交际

广义: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往来或信息传播与沟通活动。

狭义: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的口语交际。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民族的历史与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形式、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社会发展阶段;阶层、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

(6)文化模式:

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和普遍的文化模式两类。

特殊的文化模式是指各民族或国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普遍的文化模式是指一切文化都是由各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这种文化构造适用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美国人类学家C.威斯勒尔认为,普遍的文化模式包括:①语言;②物质特质;③美术;④神话与科学知识;⑤宗教习惯;⑥家庭与社会体制;⑦财产;⑧政府;⑨战争。

(7)文化深层结构

亦称为“文化潜意识”,相对于文化表层结构而言。指一个民族族体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的固定心态,在一种文化中既不产生律动也不产生突变的心理层次。有些学者认为,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不断地追求变动,渴望不断地超越”;而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则具有静态的目的性,寻求天下太平,维持整个结构的平稳和不变。

(8)文化定势

“定势”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政治评论家Lippmann 在1922 年出版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的,指不同社会群体“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个体对一定情形作出反映的某种心理准备状态和确定的心理倾向。又分“自定势”和“他定势”

定势概念应用到跨文化交际上后,称为文化定势(又译文化定型或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在跨文化交际研究或跨文化实际交往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和国家成员的笼统的、先验的看法。

(9)文化冲突

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最早由由哈佛大学国际关系教授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

(10)文化曲解

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其他文化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会有不顾客观事实歪曲原意或作错误理解。文化曲解既是文化冲突的诱发因素,也是文化冲突的表现。

(11)主流文化与亚文化

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具有群体认同的文化。

亚文化(subculture):又称小文化、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

(12)文化距离

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程度,主要包括语言方面的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异、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等。

(13)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文化休克常见于移民当中或者是在一个社会内,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因文化生活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候。

大体经历4个阶段:蜜月阶段、沮丧(或敌意)阶段、恢复调整阶段和适应阶段。

(14)异文化感知

文化感知是人们借助感官感知文化信息的过程,是人们对来自社会物质、制度和观念等方面信息形成的有意义的经验。异文化感知即人们对于其他文化的感知而形成的对于其他文化的认知的过程。

(15)文化适应

当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进行持续不断的直接接触时,一方或双方的原文化类型为适应对方所产生的变化称为文化适应。(雷德菲尔德和赫斯科维茨,1936)分为四个阶段:同化、分离、融合、微小化

(16)移情作用

“移情”最早是西方美学中的概念,日本语言学家库诺(Kuno)于1987年首先把移情用于语言学研究中。顾嘉祖教授认为:“移情不仅指觉察和认识他人的情感、情绪状态,而且还包括对他人情感、情绪状态的正确反馈或反应”。

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即有意识地超越本民族语言文化定势的心理束缚,站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中进行思维的心理倾向;它是一个心理适应和行为认同的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它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质量、效果和进程。

(17)文化融合

指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趋于统一的过程;是文化调整的方式之一。主要过程:接触-----碰撞、筛选-----整合。

(18)第三文化

研究异文化沟通的美国学者西特拉姆特地把由外国移民构成的下位文化称做“第三文化”。

(19)传播

传播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实现信息有效的传递的即是有效传播。

影响有效传播的有语言障碍、非语言障碍、心理障碍、理念障碍等。

2.重要的跨文化交际理论

(1)文化交际环境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