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精编含口语交际习作例文语文园地快乐读书等)
- 格式:docx
- 大小:47.05 KB
- 文档页数:28
【优质课教案】《习作》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习作《让生活更美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学会通过文字来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2.能根据提供的内容确定主题,用流畅的语言、具体的事件表达对生活的感触。
3.先说后写,先想再写,学会构思选材,学会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内心情感。
【教学重点】能够认真审题,恰当选题,运用典型、新颖的材料把题目补充完整,进行习作。
【教学难点】学会构思选材,用具体的事件写出事物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1.生活是温馨美好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抹抹靓丽,一抹抹美好,今天我们以此为题,来写作文。
让生活更美好2.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1.平心静气悟美好美好是一种感悟,是一种体会,生活中你觉得是什么让你的生活更美好呢?请大家闭上眼睛两分钟,感悟你心中那份美好。
2.七嘴八舌谈美好美好需要分享,请把你心中的美好大声说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
3.遣词造句说美好读教材内容,从八个词语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口头作文。
上面八个词语,你对哪一个词语对最感兴趣?为什么?它是怎样影响你的生活的?为什么让你觉得生活更美好?强调:表达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4.名家妙文读美好(1)多媒体出示老舍的《养花》(2)强调变形。
《养花让生活更美好》(3)阅读短文,解决习题。
习题:(1)作者选择的材料是( )A.养花B.种花(2)把文中能概括养花的乐趣的句子画上波浪线。
(3)文章的( )自然段比较具体地写出了养花的乐趣。
A.第二、三、四、五B.第三、四、五、六(4)作者列举了多个事例来具体写养花的乐趣,请概括这些事例,写下来。
5.范文引路觅美好(1)多媒体出示范文:谦让,让生活更美好(2)范文点评说美好6.我以我笔写美好美好需要记录,请大家勇敢的拿起你手中的笔,记录下你的美好,让短暂的体会变成永恒的流淌。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目标1. 会写本单元28个生字,掌握39个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2. 能够正确、流利朗读本单元课文,有感情朗读《竹节人》一文中描写精彩的部分,感受文中表达的乐趣。
3. 学会有目的地阅读,学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等会用所不同”的阅读策略,并在本单元的阅读实践中加以练习、运用,提高阅读速度。
4. 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寻找相关文章以阅读解疑的习惯,掌握阅读思考的方法,提升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5. 通过本单元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有目的地选择文本并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内容阅读的能力,提升阅读速度。
二、单元教学重点读懂本单元课文,懂得并掌握“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等会用所不同”的阅读策略,以提升阅读速度,提高阅读能力。
三、单元教学难点懂得并掌握“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等会用所不同”这一阅读策略不仅适用于一篇文章,同样适用于几篇有所关联的非连续性文本。
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运用这一阅读策略带来的阅读效率的提升。
四、教学课时:6课时课时教学内容课时目标教学环节备课人第一课时《竹节人》 11. 自主学习“纳、凛”等15个生字,随文读准20个难认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竹节人游戏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
3. 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新课,明确本课学习内容;二、检查课文预习情况。
1. 检查课文中生词掌握情况,看是否能够做到读准字音,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
2. 检查课文朗读,了解学生课文朗读情况,看是否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三、概况课文主要内容。
尝试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四、再读课文,尝试喂课文划分段落,理清课文脉络。
五、布置作业,再读课文,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陈兆翠第二课时《竹节人》 21. 复习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提出阅读任务,唤醒已经掌握的阅读方法,分组解决阅读任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全套【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三篇课文组成。
《竹节人》主要讲述的是“我”小时候用毛笔杆制作竹节人,与同学在课桌上搏斗引得大家围观,课上偷玩被老师收走后,发现老师也和我们一样爱玩竹节人。
表现了作者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以及爱师尊师的师生情谊。
《宇宙生命之谜》这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
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爱科学、学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大体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
读者既从中获得了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对祖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产生自豪感。
习作《让生活更美好》要求能正确选择材料来写作文,通过文字表达情感。
《语文园地》学习根据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有目的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阅读;积累并练习写人入迷的情景,学会逐项说明理由;理解积累古诗《春日》。
2.单元重点:(1)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有意安排了这一训练点。
《竹节人》阅读要求中安排了三个任务,即(1)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2)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3)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课文要求按照三个任务关注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宇宙生命之谜》在课后提出了问题:如果你想探究下面这些问题,会怎样阅读这篇文章?(1)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没有生命的?(2)人类能否移居火星?这样设置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根据读书目的采用合适的阅读方法。
《故宫博物院》一课的两个任务是(1)为家人设计故宫参观路线。
(2)为家人介绍景点。
要求学生自己根据学到的方法来有侧重点地阅读。
(2)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本次口语交际安排学生讲述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重点是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教材第一部分明确了交流话题。
引导语由交流谈话的方式引入,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读过的民间故事,引导学生交流其他的民间故事。
此要求与“快乐读书吧”阅读民间故事的读书活动前后照应,可以在本单元教学一开始就安排阅读民间故事,为交际活动提供素材。
教材第二部分结合具体的例子,提示了两种有创意的讲民间故事的方法:第一,丰富故事细节,适当添加人物对话,增加人物的真实感;第二,讲故事时,可以配上相应的动作、表情,增加故事的可感性。
教材第三部分提示讲故事的方式和评价建议。
“和同学轮流讲故事”旨在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看看谁讲得生动、吸引人”,则是明确了本次交际活动的评价要求。
“小贴士”明确提出了本次“口语交际”的练习重点。
本套教材口语交际进行过多次“讲故事”练习,从低年级“听故事,讲故事”“看图讲故事”,到三年级“选择别人感兴趣的内容讲、讲清楚了解的信息”,再到四年级“使用恰当的语气和肢体语言,使讲述更生动”,要求不断提高。
本次“口语交际”,要求学生创造性地讲故事,是讲故事能力的又一次提升。
交际重点是“适当丰富故事的细节”,“可以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丰富故事的细节”的意思是要打开思路,从人物的身份、性格等方面想开去,设计与之相吻合的情节,使讲述更生动。
“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是在四年级上册“使用恰当的语气和肢体语言”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体态语的加入,让人身临其境,使所讲故事取得好的效果。
1.通过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把故事讲具体、生动,通过恰当的动作和表情表现人物特点和情感,吸引他人。
2.通过交际实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民间故事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听故事中受到故事内容的熏陶和教育,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把故事讲具体、生动。
教学难点能用语言和动作表现故事人物形象和情感,吸引他人。
六上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阅读能手”评选第二季一、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是本套教材第四次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此类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形成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成为积极的阅读者。
这个单元围绕“有目的地阅读”这一策略进行编排。
“有目的地阅读”首先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减少无关材料和不重要的材料对阅读的干扰。
确定阅读内容后,还要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展开阅读活动,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
学会“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效率,有助于尽快完成相关任务,这是阅读高效的一种表现。
更确切的说,是在阅读理解策略运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如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重新组织策略等。
本单元对有目的的阅读进行了有层次、有梯度的安排。
《竹节人》通过学习提示,安排了三个不同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体会阅读同一篇文章,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不同。
《宇宙生命之谜》通过旁批呈现了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阅读这篇文章的思维过程,课后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交流如何根据阅读的目的展开阅读,在阅读中运用了哪些具体的方法;还提出了两个新的问题,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开展新的阅读活动,进一步体会什么是“有目的的阅读”。
《故宫博物院》是一组非连续性文本,引导学生将在精读课文里学到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逐步实现自主“有目的地阅读”。
“交流平台”对如何根据阅读的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示学生要在今后的阅读中自觉养成“有目的地阅读”的习惯。
本单元的习作训练要素是“写生活体验,试着表达自己的看法”,一是写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二是写清楚它是怎样影响自己的看法和生活,并如何让生活变得美好的,把原因写具体。
从写作训练要素和内容看,与单元阅读训练要素和内容联系不明显,可以作为独立的任务目标来落实.二、单元学习目标综合考虑本单元读写训练意图和学生学习实际,单元学习目标可梳理如下:学生将知道:1.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联不强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的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竹节人》教学设计一、课文内容分析第三单元是一个阅读策略单元,学生通过本单元学习“带着目的阅读,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本文处于本单元第一课。
通过本文的阅读,学生要学习:1.根据目的对阅读材料进行取舍,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减少无关材料和不重要的材料的干扰。
2.确定内容后,还要运用以前掌握的阅读策略,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达到阅读目的。
本文以回忆性的文笔描写了作者童年时代做竹节人,斗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的情景,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儿童的喜悦与满足,也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眷恋。
特别是通过孩童眼睛描述了老师也加入斗竹节人这一童年趣事,将斗竹节人的乐与趣推向了高潮,抒发了对老师的亲近与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儿时玩具带来的心灵快乐。
《竹节人》阅读要求中安排了三个任务:(1)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2)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3)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学生在完成这三个任务时,可以主要聚焦于文章的部分内容进行阅读,是学习聚焦阅读重点的良好范本。
同时,三个任务又是相互联系的。
学生要关注文章的整体性,前后关联,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从生活体验角度来看,《竹节人》这篇课文是作者对儿时的一个游戏的回忆,不但有对游戏工具的制作过程,还介绍了游戏的玩法,同时字里行间饱含着他对这种游戏的喜爱之情,更传达着他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生活在都市的00后的孩子们阅读本文会产生耳目一新的感受,虽然他们的玩具更新颖,更丰富,却很难产生这种淳朴的感受。
对妙趣纵横、诙谐幽默的文本语言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且,学生对传统玩具有一定认知,对玩具说明书比较了解,这些生活经验为完成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从阅读策略角度来看,学生通过前几册阅读策略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等阅读策略,并在长期的语文阅读实践中学会了批注、想象等多种阅读方法,这些都会成为本文阅读的基础,支撑学生选择运用不同策略进行阅读。
习作三让生活更美好活动分析:本次习作是一次半命题作文,让学生写一写他们心中能让生活更美好的人或事物。
课本上给出了题材广泛的示例,有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如美食、集邮、阅读;有的是一种抽象的能力,如创意;有的是一种品质,如诚信。
所以,学生们在选材时要打开思路,但也切忌为求新而选择自己不熟悉的内容。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运用叙述、描写等方法将事物写具体的能力,而“美好”是一种感受,如何将“美好的感受”融入叙述、描写中仍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借鉴已经学过的内容,感悟方法,把生活中的美好真实、细腻地呈现给读者是本次习作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1.准确地审题,联系自己的生活,选择适合的材料进行写作。
2.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3.能够通过观察和体会生活,发现其中对个人成长有意义的元素。
4.写完习作后,开展一次“共享美好生活”主题班会,共同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
重点难点:1.学会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独特感受。
2.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种种美好。
3.通过对例文的评改和例段的欣赏,学会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熟知习作要求,思考生活中让人感觉美好的种种事物。
课时安排:2课时一、审清题意,补充题目1.浏览习作要求,明确训练重点。
(1)看看课本所给的提示词,打开思路。
(2)阅读泡泡中的文字,思考是什么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
2.回忆脑海中的种种美好,确定习作题目。
(1)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列出“美好清单”。
(2)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美好清单”,说说自己认为让生活更美好的东西。
预设:可以小组交流,也可以举手发言,教师要让学生注意到题目中的“更”字。
生活中美好的事物非常多,但这里有一个“更”字,因此一定是让自己最有感触的、有所思索的事物。
(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如何确定题目。
提示:①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按照“家庭、学校、社会、自然和自身”这个思维体系去拓展思维,从而选择自己熟悉的素材作为题目。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含评价意图)谈话导入揭zK 课题、I/J步感知,学习生字1.引导学生交流: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玩具,能说说你喜欢的玩具吗,它是怎么玩的?2.课件播放传统玩具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说认识几个。
3.简单介绍自己认识的传统玩具。
板书课题。
1.范读课文,引导学生一边倾听,一边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根据“制作方法”“游戏方法”“有趣故事”“老师也玩”来给课文划分段落。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3.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互相检查。
(1)小组成员相互当老师,针对同伴圈出的字进行范读和领读。
(2)互相评议朗读情况。
(3)交流识字的好方法。
重点引导学生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字。
4.检查自读情况,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5.指导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交流自己喜欢的玩具,说出玩法。
2.认识传统玩具。
3.齐读课题。
1.听读,思考并交流。
(1)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儿时制作竹节人,并和同学们一起玩竹节人被老师没收后,发现老师也玩竹节人的事。
⑵迷恋自制玩具和制作竹节人 (第1〜4自然段)。
玩竹节人(第5~ 18自然段)。
玩竹节人得到的乐趣(第19〜22 自然段)。
老师也玩竹节人(第23〜29自然段)。
2.借助拼音自由读文,圈画本课要学的生字,反复认读。
3.小组活动:(1)在小组内读生字词,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听到不正确的读音及时纠正。
在给学生展示传统玩具的图片时,教师要进行简单的介绍。
用一两句话把“制作材料、制作方法、如何游戏”这几个方面介绍清楚。
为课文的学习做铺垫。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字形,针对字形思考识记方法。
本课生字中有很多左右结构的字,但并不都是左窄右宽。
提醒学生注意仔细观察。
课文很长,也有一些长句子,教师在学生读有困难的句子时要注意指导朗读。
/生指书成小布作£示的导写M 堂纵置业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研究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了解中国传统故事《柳毅传书》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
-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和写作综合应用能力。
-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内容- 主要课文:《柳毅传书》- 重点词汇:柳毅、传书、胆小鬼、侠义- 重点句型:他骗你一次。
- 课文背景:课文讲述了一个胆小的小说生柳毅如何克服困难,帮助别人,并最终成为一个有侠义心肠的英雄。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传统文化中的侠义精神,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预导入:以小组形式让学生猜测课文内容,并简单介绍重点词汇和句型。
3. 阅读理解:学生课前自主阅读课文,并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阅读,互相讨论问题答案。
4. 课文教学:教师重点讲解课文关键句子和词汇的意思和用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 语言运用:学生进行课文相关的口语和写作练,如模仿对话、写作剧本等,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6. 情感培养:通过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问答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侠义精神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体现这种精神。
7. 总结提高:教师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回顾重点内容,并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评价- 口头评价: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和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研究情况。
- 书面评价:布置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资源- 课本: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视听材料:《柳毅传书》的动画片或视频以上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的大致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含习作、语文园地)本单元以“阅读方法”为主题,包括《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习作:____________让生活更美好”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本单元所选的3篇课文都是要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找到恰当的阅读方法去解决阅读问题。
教学本单元课文时,要指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理清学习任务,学习不同的阅读方法,并根据阅读任务有针对性地运用阅读方法。
写事物时,注重融入情感,表达看法,本单元的习作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要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点滴事物,在习作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
“语文园地”则是通过系统性地总结、语用练习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年级上册教学设计9竹节人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导入()分钟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课件2】(多媒体呈现教材中的故宫图片:1.平面图2.平面示意图)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就是明清两朝帝王所居住的皇城──故宫,美国总统访华时就游览过故宫。
故宫至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
如果你去参观,肯定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它规模的宏大、建筑的精美、布局的统一。
特别是那些珍藏着的无数稀世珍宝,更和其建筑艺术一样闻名于世,每个参观者都能从中深刻地了解到封建帝王生活的奢华靡费,并为古代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惊叹不已。
出示规模宏大的故宫图片,解说故宫的重要地位,创设出一种氛围,把学生尽快地带入到学习中去,为学好课文张本蓄势。
新课教学()分钟二、整体感知,明确任务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在介绍故宫时为我们提供的四份材料。
2.根据不同的任务,确定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出示:【课件3】任务一: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任务二: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做讲解。
三、温馨提示,指导方法1.画图提示:画出有关的方位词,理清游览路线,画好故宫博物院路线图。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第三单元教案设计单元教学初探本单元的主题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它由三篇课文组成,分别是《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和《故宫博物院》。
它的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并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本单元的重点有两个。
第一个是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每篇课文都有意安排了这一训练点。
例如,《竹节人》阅读要求中安排了三个任务,要求学生按照三个任务关注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宇宙生命之谜》在课后提出了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读书目的采用合适的阅读方法。
《故宫博物院》一课的两个任务是为家人设计故宫参观路线和为家人介绍景点,要求学生自己根据学到的方法来有侧重点地阅读。
第二个重点是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每篇课文都有作者融入感情、表达看法的例子,我们也要研究这种写法。
内容教学要点9.竹节人本课介绍了竹节人的制作方法、竹节人带给人们的快乐和老师也喜欢玩竹节人的事实。
重点是明白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建议将学生分组,分别带着不同的任务去读课文,然后小组汇报。
10.宇宙生命之谜本课作者先介绍了一些天体知识,提出了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的问题,然后讲出了人类生存必须具备的几个基本条件,科学家在排除了好多行星之后,认为火星上可能有生命,但经过科学探索之后,这个可能也排除了。
本课重点是XXX探究不同的问题,要学会不同的阅读方法。
11*.XXX本课为了详细介绍XXX,共提供了四份材料。
这四份材料,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故宫。
重点是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去完成两个不同的任务。
1)师先介绍一些生字,并让学生跟读、认读。
2)师让学生自己先阅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生词,并尝试理解故事大意。
三、深入阅读,探究文本。
1)师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文本中的幽默诙谐和夸张色彩,并尝试找出相关的语言表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第9课《竹节人》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竹节人》所在单元为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属于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地阅读。
这是教材编写上的历史性突破,承袭了前面“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这三个阅读策略单元。
单元导语是著名作家杨绛的一则名言: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强调了读书要有一定的目的,由浅入深,慢慢琢磨,必能达到一定的造诣。
《竹节人》是一篇散文,共29个自然段,以回忆性的文笔通过对“做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与感受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眷恋。
特别是通过孩童眼睛描述了老师也加入斗竹节人这一童年趣事,将斗竹节人的乐与趣推向了高潮,让读者欲罢不能,进而产生强烈的继承情感与动手制作的冲动,有效体现出“通过事物表达自己真实情感”这一要素。
作为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地阅读”第一课,《竹节人》在课前导读中直接给了三个阅读任务,分别为“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关注内容,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一)故事情节层层深入首先亮明是小时候的事情,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产生一探究竟的阅读欲望,接下来给出主题:“有段时间,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
”童年的一段小事就这样呈出在学生面前。
此时的文字犹如一条涓涓细流,汩汩而来。
做竹节人,玩竹节人层层递进,让人真切的感受到了作者对竹节人的喜爱。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竹节人的乐趣,自然而然产生创新、实践的冲动与想法。
(二)阅读任务层层递进课前导读中直接根据课文内容呈现了三个阅读任务。
这三个阅读任务由物到情,情中见人,浑然成为一个整体,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这一语文要素。
轻而易举的体现了“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又一个语文要素。
(三)阅读策略层层整合。
本单元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个阅读策略单元中的最后一个,它承担着对前三个阅读策略单元的总结与提升的作用,也承担着推陈出新的作用。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10.竹节人[教学目标]1.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认读理解“挨揍、俨然、一绺、盔甲、鏖战”等词语。
2.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快速读课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阅读,达到阅读目的。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能初步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阅读。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10个生字,会写9个词语。
2.能初步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快速读课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阅读,达到阅读目的。
(重难点)一、阅读单元导语,明确学习重点1.阅读单元导语,了解“有目的地阅读”的含义。
(1)导入:本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它对于课文学习有哪些要求呢?(2)学生自由读单元导语,谈谈自己的理解。
预设:阅读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3)小结: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开展“有目的地阅读”。
2.揭示课题。
出示竹节人图片,导入:谁知道这是什么玩具?(竹节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竹节人的课文。
二、聚焦阅读任务,学习阅读策略1.阅读导语,明确任务。
(1)过渡:《竹节人》一文,我们要根据哪些阅读任务来开展“有目的地阅读”呢?(板书:阅读任务)(2)阅读课文导语,了解本课的三个阅读任务。
2.快速读文,找到相关内容。
(1)过渡:这节课,我们先带着第一个阅读任务阅读课文。
要完成第一个阅读任务,我们要关注课文中的哪些内容?预设:“写玩具制作指南”要关注制作材料、工具、制作步骤;“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要关注动作、具体玩法。
(2)学生快速读课文,找出描写竹节人制作方法和玩法的相关内容,作上记号。
(3)交流指导:竹节人制作方法(第3自然段);竹节人玩法(第8~18自然段)。
3.细读重点,完成阅读任务。
(1)细读重点段落,写玩具制作指南。
①过渡:竹节人到底是怎么制作的呢?我们还要重点研读找到的内容。
②默读第3自然段,圈一圈,画一画,完成表格。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含反思)10 竹节人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童年时代的“我”和伙伴们自己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因为“我”和同桌上课时偷玩斗竹节人,竹节人被老师没收了,却意外地发现老师也和“我们”一样喜爱竹节人的故事。
这是一篇回忆类文章,语言生动又富有童趣,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童真、童趣的可贵。
虽然学生们可能都没有玩过竹节人,但文中那种对玩具的痴迷和喜爱却能引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相信学生们能结合他们的生活来理解,还是比较容易的。
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阅读策略,就不同的阅读目的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可以采取分组交流的方式来学习;同时通过品读文本,还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去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
教学目标:1.会写14个生字,重点理解“疲倦、威风凛凛、别出心裁”等词语。
2.根据课文导语中给出的三个不同任务,采取不同的方法阅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童年的时光是美好的,童年的生活是自由快乐的。
4.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制作竹节人和斗竹节人的过程写得具体生动的。
5.品味文章生动、幽默的语言。
教学重点:了解做竹节人的过程,感受斗竹节人的快乐;品味生动、幽默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1.会写“豁、凛、疙”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疙瘩、疲倦、威风凛凛”等词语。
2.对照课前导语和课后思考题,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梳理课文层次。
3.品读重点语句,体会语言的生动、幽默。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理清课文的故事情节,梳理行文思路,根据阅读方法确定学习重点。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展示一些手工老玩具的图片,如木枪、弹弓、陀螺、毽子、风车等,再出示一些时下流行的玩具的图片,在对比中导入本课课题。
过渡:同学们,这些老式玩具你们认识几个?这些新式玩具呢?乍看上去,这边的玩具显得简单粗糙,这边的玩具显得精美有趣,它们是不同年代的孩子们的最爱,都给孩子们留下了珍贵的快乐记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9.竹节人【教学目标】1.会写15个生字。
正确认读理解“挨揍、俨然、一绺、盔甲、鏖战”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有目的阅读,完成三个阅读任务。
3.体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的语文学习要素。
【教学重难点】学习有目的地阅读,完成三个阅读任务。
体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的语文学习要素。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你有亲自动手制作玩具的经历吗?回忆一下,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乐趣?(学生自由说一说)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欢快的心情走进作者的童年时代,看一看他在童年时制作玩具的故事。
(课件出示课题及竹节人图片)二、检查预习1.齐读本课重点生字词。
2.教师检查一下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学生认读生字词。
3.联系上文或查找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教师适时指导。
威风凛凛叱咤风云别出心裁技高一筹弄巧成拙虎视眈眈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竹节人》这篇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完成阅读任务一,介绍“竹节人”的制作过程。
(生讨论后发言)制作指南: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
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做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
2.师:围绕“竹节人”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明确:“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老师没收学生的玩具、玩玩具的事。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只要有一个人做了一件新鲜玩意儿,大家看了有趣,很快就能,以至全校。
(2)于是,我跟同桌,虽两手空空,但,轻手轻脚地溜了。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自由读课文第1~14自然段,品味语言,体会乐趣。
(1)师: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的原因是什么?(买毛笔的学生很多,他们用毛笔杆做玩具——竹节人。
)(2)作者是怎样教我们玩“竹节人”这种玩具的?有哪些好玩的游戏可以做?(生合作交流后发言)明确:第8、9自然段介绍作者怎样教我们玩“竹节人”这种玩具。
【新教材】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目录9.《竹节人》教案及反思10.《宇宙生命之谜》教案及反思11.《故宫博物院》教案及反思《习作:让生活更美好》语文园地三9.《竹节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记叙文,通过对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并偷偷玩竹节人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儿童的喜悦和满足,同时通过对老师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叙述,抒发了对老师的亲近与理解,并且为我们的竹节人能得到老师的青睐而深感自豪,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物质带来的心灵快乐。
作者范锡林作为少年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本文洋溢着少年武侠的潇洒与秀美,特别贴近少年儿童的心理。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兼有初中生和小学生的特点,有着简单、纯洁的童真童趣,本文的情境与他们的心境特别相近。
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应该问题不大。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理解叙述、说明和描写性语言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3.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学法:诵读法、思考法、讨论法、质疑法教学方法:熟练诵读,尤其精彩段落,多进行诵读方法的指导,以读促情。
在熟练区分五种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把握说明和描述性语言的区别。
联系生活实际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重难点:1.理解记叙文中为了情感表达上的需要而采用的描写、叙述和说明性语言。
2.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课前准备:1、初读,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文字材料、图片资料,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你有没有一件自己特别喜欢的玩具?讲一讲你与它的故事。
(有的讲玩具得来不易,有的讲玩得入迷,有的讲失去之痛。
)今天来学习范锡林的《竹节人》,看作者的玩具得来还算容易,但也玩得超级入迷,也有失去时的短暂沮丧,但却很快化为乌有。
让我们一起走进“竹节人”的世界。
二、自学检测站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尤其本文中成语较多,要求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掌握,可用造句或写一段话的方式进行。
三、竹节人——其人其事1.本文围绕“竹节人”写了哪些内容?制作竹节人、玩竹节人、被老师没收、发现老师偷偷玩竹节人。
2.区分说明性语言与描述性语言。
(1)复习表达方式。
(2)情从文中分别找出说明性语言的段落和描写、叙述性语言的段落。
(3)为什么记叙文中用这么多说明性语言?(参考教参102页,感受理解说明性语言。
)四、小结五、作业设计:必做:同步练习。
选做:回忆一件或几件玩传统玩具的趣事。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观看斗竹节人视频,引入课文。
二、落实基础,梳理情节:检测一:掌握字词读音风靡俨然破绽颓然疙瘩卡住挨揍鏖战一绺偃月刀金箍棒弄巧成拙叱咤风云检测二:梳理文章情节学生:()竹节人()竹节人()竹节人老师:()竹节人()竹节人三、再读课文,揣摩文本:1、搜索关于竹节人制作方法的句子。
把毛笔竿锯成寸把长的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
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做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
(锯的时候要小心,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
)2、分析玩竹节人的客观条件(或玩法)。
四、深入品读,把握情感:1、品读分析8-19自然段,体会斗竹节人的乐趣。
举例:有时其中一个的线被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
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
把“金钩大王”刻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一下课,便得意洋洋招呼大伙来观摩,谁知弄巧成拙,中看不中用,没打几个回合,那粘着的脑袋连盔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磕飞了,于是对方大呼胜利。
2、由斗竹节人部分延伸,引导关注学生们玩竹节人的场面。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黒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
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
五、思考探究,解决疑难:探究学生心理发生转变原因。
(沮丧得要命→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六、小结课文,领悟主题:感受、理解快乐的真正源头,即拥有童心,往往能够收获快乐。
七、作业布置,以读促写:1、任选“读读写写”中的3个成语(四字),写一段有中心的话。
2、把第19段的内容进行扩写,可加入对竹节人的描写。
(100字以上)板书设计:竹节人范锡林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老师玩竹节人说明描写叙述教学反思:这是一篇容易理解的回忆类文章,语言夸张又富有童趣,同时贴合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学生自身情感的体悟。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课文的朗读,掌握阅读回忆记叙类文章的方法。
通过品读文本,启迪学生对于自己平时生活的联想,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有了以下感悟:语文课要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们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本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特别是课前总担心学生理解不透,其实学生的能力很强,只要做法得当,学生会理解到位。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导入新课,接着画面想象,寻找文中童年乐趣。
作者是怎样在童年时代寻找乐趣、度过这段时间的?然后利用时间地点人物,学习阅读方法:虽然我们和作者玩的东西不一样,但是每一个孩子的童年也有相似之处。
请在文中找找,哪些地方让你觉得与你的生活有相似之处,你仿佛也经历过?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段相似的经历?最后总结全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阅读记叙类文章,我们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进行分析,而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画面想象,和联系实际帮助理解。
10.《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认识“酶、碳、析、揭、磁、陨”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讲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阅读科普文的方法。
3.通过阅读,感悟出写这类文章的法。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2.激发学生质疑、释疑的兴趣。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幻灯片)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课前精彩两分钟:一、正确认读音下面的词语,注意带横线的字的读音。
磁场抵御猜测观测陨石枯萎稀薄银河系冥王星厌氧菌摄氏度二氧化碳嫦娥奔月酶二、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词语地球太阳系宇宙银河系三、有感情地把下面的句子读两遍。
1.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
2.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一种好的习惯,一辈子用不完它的利息,一种坏的习惯,一辈子偿还不了它的债务。
新课一、导入新课。
《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告诉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它被破坏了,我们将别无去处。
茫茫宇宙除了地球之外,在不可计数的星球上,到底有没有生命存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去了解的知识。
二、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宇宙生命之谜。
抓住“谜”让生解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明确学习目标,请生读阅读提示,让生明白学习本课要完成的知识目标。
(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四、生轻声读课文。
边读边圈点勾画和批注。
为小组交流做准备。
五、小组交流。
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情况,为集体交流做准备。
六、班上交流。
讨论作者围绕“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哪些内容?生述后(展示课件)(1)天体上生命存在具备的四个条件;(2)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3)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4)科学家利用宇宙飞船对火星作了近距离的观测,揭开了火星神秘的面纱(5)人们至今尚未能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科学家仍然相信那里存在着生命。
七、重点研读。
1.重点研读4、5、6自然段,分析哪些星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
(1)生命存在至少具备哪四个条件?(2)反复读课文,说说为什么太阳系中为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画出来,然后和小组内同学交换一下意见。
2.重点研读7、8、9自然段,说说能否确定火星上有生命存在,其科学依据是什么?八、交流,课文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小结。
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的问题,人类从有时候就有思考,发展到近代,科学家们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进行了探索与分析,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
但从落入地球上的陨石中包含着有机分子的情况看,我们仍然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他们在哪里呢?有待我们这些未来的科学家去进一步探索。
第二课时一、复习,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哪些内容?二、新课。
讨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讲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先提出问题(地球之外的有没有生命存在)然后进行分析(生命存在至少有四个条件——根据这些条件进行推测,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就是火星——研究证明火星表面还没有生命存在,但仍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有生命存在。
最后得出结论,这仍是一个谜。
三、作者在讲这些内容时,用上了哪些方法?四、交流学习本文后的感受。
五、拓展训练。
请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结合“神州六号”的发射成功,展开想象,写一篇与环保或飞往太空有关的作文,题目自拟。
教学反思:1.让学生主动查阅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的相关资料,培养了学生从小热爱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运用《宇宙》的音频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了解了“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
学习中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读书,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习兴趣。
3.运用微课导学《宇宙之谜》,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谈出自己观看后的收获,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1.《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初步了解故宫博物院2、了解故宫建筑群的宏伟壮丽,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教学重点: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初步了解故宫博物院体会文章方位词语的准确性和说明的条理性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方位词语的准确性和说明的条理性课前准备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画出有关游览的方位词语。
查找故宫博物院的资料,下载故宫资料或图片教学媒体: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说说你想去旅游的地方二、出示目标三、检查预习情况,“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四、找一名同学读课文,同学们画出有关方位词,1.故宫总体有什么特点?请用原文回答。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并指出作者的游览方向。
学生听读课文,自主学习思考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填写完成练习一的图。
全班讨论明确:文章的顺序,也就是参观的路线,故宫的建筑顺序。
故宫的建筑顺序是由南到北,作者的参观路线正是沿着由南到北的中轴线前进,同时将线路上的建筑物分成几个部分,总体,个别介绍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