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油田陆相页岩体积压裂SRV优化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37.03 KB
- 文档页数:2
延长油田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分段压裂开采参数优化研究及应用韩小琴;石立华;柳朝阳;赵思远;周昕;冯婷婷【期刊名称】《钻采工艺》【年(卷),期】2018(41)6【摘要】文章基于超低渗透水平井分段压裂大型物理平板模型,进行不同压裂规模、压力驱替下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驱替压差的增加,压力梯度升高,相同驱替压差下,裂缝越长,压力梯度越高,增加压裂规模可提高储层动用,在此基础上,针对直井与水平井联合开采井网,对井网形式、水平井长度、裂缝分布形态及导流能力等参数进行了优化,定量表征了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程度,得到延长油田W区块长9储层800 m水平段采用6~7条裂缝,半长为0.6倍井距,导流能力为30 D·cm时为最优裂缝布置,最佳井网为水平井采油+直井注水+裂缝交错排列,采用间断型纺锤形布缝时补充能量效果最好,矿场应用后增油效果显著,该研究对延长油田超低渗透储层水平井分段压裂开采参数优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矿场意义.【总页数】4页(P61-64)【作者】韩小琴;石立华;柳朝阳;赵思远;周昕;冯婷婷【作者单位】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技术研究中心;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水平井分段压裂工艺在延长油田陆相页岩气开发中的应用 [J], 郭庆;张军涛;申峰;张锋三;赵逸;高萌2.超低渗透油藏分段多簇压裂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与渗流规律——以鄂尔多斯盆地长8超低渗透油藏为例 [J], 王欢;廖新维;赵晓亮;赵东锋;窦祥骥;陈晓明3.延长油田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分段压裂产量计算模型研究 [J], 党海龙;石立华;刘滨;张亮;丁磊;薛颖4.超低渗透油藏分段多簇压裂水平井渗流特征研究 [J], 王欢;廖新维;赵晓亮;李小锋;王明;宋金鑫5.致密油藏水平井前置增能体积压裂高效开发技术研究及应用——以延长油田FL121平2井为例 [J], 尹虎;董满仓;李旭;王全;李乐;牛嘉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延长石油:页岩气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获得成功作者:暂无来源:《石油知识》 2017年第6期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国家重点基础研发计划(973计划)“超临界二氧化碳强化页岩气高效开发基础”阶段成果总结暨研讨会发布消息今年在“延长石油国家陆相页岩气示范区”进行了我国乃至全球首次陆相页岩气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现场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国家科技部高科技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刘敏及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专家出席会议。
当日,项目首席科学家李晓红院士汇报了主要研究成果与现场试验进展情况,延长石油集团汇报了现场试验情况。
经过讨论,与会的11位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一致认为,该项目在延长石油实施的陆相页岩气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现场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表明我国在超临界二氧化碳高效开发页岩气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这一领域走到了国际前沿,有望开辟一条绿色、环保、高效的陆相页岩气开发新途径,为我国其他致密油气资源的高效开发提供借鉴,并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是我国能源科技研究领域又一项代表性成果。
据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超临界二氧化碳强化页岩气高效开发基础”项目于2013年10月由国家科技部正式立项,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延长石油集团等9家单位共同承担。
项目研究人员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破岩、压裂增渗、置换页岩气机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形成超临界二氧化碳强化页岩气高效开发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
具体技术是将液态二氧化碳注入页岩气井下。
当温度和压力处于31.1℃、7.38兆帕以上时,二氧化碳就处于超临界态,此时它既有气体的低黏度、超强的流动性和渗透性,又有液体的高密度。
页岩对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是吸附页岩气的4-20倍,超临界二氧化碳能将井下的页岩气挤出。
延长石油作为项目主要联合单位,承担着项目室内研究成果向现场应用转化的任务。
为了验证相关研究成果,项目组于今年6月在延长石}由的延2011井进行了我国首次页岩气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现场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
61石油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近些年工业迅猛发展,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传统开采模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人们生产生活中实际需求。
研究发现,我国的低渗低压油气藏储量非常大,所以应加大针对这部分资源的开发利用,但实际开采难度相对比较大,体积压裂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低渗透油田石油开发效率,缓解了我国目前石油资源紧缺的局面。
1 体积压裂技术概述体积压裂技术即在水力压裂过程中,天然裂缝持续扩张,致使脆性岩石发生滑移剪切现象,进一步形成人工裂缝,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共同交织成一个巨大的裂缝网络,增大了改造体积,提升实际产量和收采率。
该项技术在石油开采中体现出非常好的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体积压裂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为我国石油开采作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该项技术在石油开发中的科学运用,大幅增加了石油资源开采量。
我国传统的油田开采主要是针对一类和二类储层的开发,体积压裂技术的引入实现了对三类和四类储层的有效开发利用,大大提高了单井油气产量[1]。
体积压裂技术主要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低渗透油田开采,通过斜井多段压裂技术、多级水力射流压裂技术等实现油气的高效开采。
2 影响体积压裂技术实施的因素2.1 体积压裂的地层条件因素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地层条件对体积压裂技术的应用效果影响最大。
体积压裂技术在石油开发中的应用,要求作业环境地下油气储层含有一定数量的天然裂缝,这是体积压裂技术成功实施的必要基础条件,只有地下油气储层具有天然裂纹才能为体积压裂技术施工提供空间保障,促使该项技术的有效实施。
地层天然裂缝与最小地应力通常情况下是保持同一方向的,在此基础条件下,水力压裂形成的裂缝就会与天然裂缝呈垂直状态,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相互交织成一个裂缝网络[2]。
2.2 体积压裂岩层具有较弱亲水性体积压裂技术在石油开发中的应用,还要求地下岩层的亲水性相对比较差,这主要是因为体积压裂技术实施期间往往需要用到压裂液,在对地层施加一定压力的作用下方能实现对油气层的开发,在巨大压力下地层结构会出现诸多裂缝,之后再利用支撑剂将地层缝隙支撑起来,为石油基于延长石油开发中体积压裂技术的研究探讨张伟才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七里村采油厂 陕西 延安 717100摘要:为了满足社会生产能源实际需求量,必须在石油开发中融入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加石油资源开采量。
基于物质平衡原理对页岩气压裂储层有效改造体积进行估算方法研究修乃岭;严玉忠;管保山;王欣;王臻;严星明【摘要】储层改造体积(SRV)是评价储层改造程度的一个重要参数,目前常用微地震、微形变等现场裂缝监测方法来计算SRV的大小,但由于受施工条件、环境、技术适应性及经济等因素影响,这些方法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为快速经济地实现页岩储层改造体积估算,将页岩气储层改造后发生渗流的体积视为有效改造体积(ESRV),并假设有效改造体积为定容体,建立物质平衡方程,通过生产一段时间后关井进行压力恢复,根据累计产气量和储层压力变化估算有效改造体积大小.利用该估算方法对长宁区块一口页岩气水平井压裂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方便,可作为页岩气井压裂改造效果评价的一种补充技术手段.【期刊名称】《石油地质与工程》【年(卷),期】2018(032)006【总页数】3页(P103-105)【关键词】页岩气;体积压裂;有效改造体积;压裂评估【作者】修乃岭;严玉忠;管保山;王欣;王臻;严星明【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河北廊坊065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页岩气作为一种非常规油气已经成为中国能源新的增长点。
我国页岩气资源丰富,但页岩气储层具有低孔、低渗特征,必须通过压裂改造形成复杂裂缝网络、增大储层改造体积(SRV)才能获得有效开发并提高最终采收率[1-2]。
国内外页岩气开发经验表明,SRV越大,页岩气产量越高,SRV大小成为评价页岩气储层改造程度的一个重要参数[3-6]。
目前,国内外通常采用微地震监测、微形变监测等方法评价页岩气井压裂裂缝网络特征和计算SRV大小[7-9],进而评价压裂改造效果。
油田井下压裂施工技术及改善摘要:近年来国家的能源方面的安全受国外的影响很大,随着我国油气开发取得飞速进展,油气开发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主要对油田井下压裂施工技术及改善进行论述,详情如下。
关键词:油田;井下;压裂施工;技术引言一般情况下超过3000米的井被称为深井,超过4200米的井被称为超深井,油气勘探过程中深井、超深井有由浅层向深层发展的重要手段。
超深井地层有着地应力高、空隙压力高、温度高的特点,对岩石孔隙度、渗透率、力学性质有着直接的影响,深井、超深井在勘探过程中,受到施工参数、施工泵压、施工排量等数据参数的影响,造成人工排液困难、砂比提升困难等现象,所以我们在对深井、超深井进行压裂施工作业时,比普通井的压裂施工难度更大,成功率更低。
1低渗透油田的特点分析低渗透油藏的特点主要是低渗、低丰度、低产能、低孔,我国低渗透油田在传统的开采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地面系统布置不规范、综合含水量高、原油产量低等,影响了低渗透油藏的开采效率,开采难度也比较大。
低渗透油藏的开采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控制石油流体的流动速度,低渗透油藏中油层岩石的发育规模小、胶结物的含量高,造成储层中原油的物性差,这就会直接影响低渗透油藏开采过程中的开采效率和开采质量,容易造成原油的浪费。
低渗透油藏的开采过程中,受到地层薄且多的特点影响,想要将原油成功的开采到地面,需要钻探多个水平井,这就增加了低渗透油藏的开采难度,技术标准和要求更加严格。
2油田井下压裂施工技术改善2.1深井、超深井改造措施研究经过我们对深井、超深井实际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对深井、超深井改造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1)在选井选层和储层改造优化设计的过程中,室内试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针对一些储层具有低渗透率、高压异常、高地应力值、裂缝较多、泥质含量大、水敏较强等特点,我们采取先进行室内试验研究,进行敏感性、应力敏感等评价试验,分析不同类型的工作液,深入了解和掌握不同储层的物性特征,经过以上的试验结果,我们可以顺利地开展后续的选井选层、压裂设计工作。
VES--CO2泡沫压裂工艺技术研究--延长上古生界气藏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上古生界气藏是中国陆相天然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储盖、复杂构造、低孔低渗等特点,常规开采技术面临着诸多挑战,无法达到预期的开采效果。
而CO2泡沫压裂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天然气开采方法,已经在国外某些地区得到了应用和发展。
本课题旨在对CO2泡沫压裂技术在上古生界气藏开采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在提高气藏开采率、延长气田生产期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以CO2泡沫压裂技术为基础,结合上古生界气藏的特点,研究如何实现对气藏的优化开发和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CO2泡沫压裂技术原理与特点的分析和研究。
2. 探讨CO2泡沫压裂技术在上古生界气藏中的应用场景,并分析其优势和不足。
3. 研究CO2泡沫压裂液体系的配方,选择适合该类气藏的最佳物料组合。
4. 设计实验方案,开展CO2泡沫压裂实验并进行实验数据分析,以验证其在上古生界气藏开采中的适用性。
5.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CO2泡沫压裂工艺在气藏开采过程中的影响进行探究。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课题将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
1. 实验室实验: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运用CO2泡沫压裂技术对上古生界气藏进行开采实验;采集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分析;验证CO2泡沫压裂技术在气藏开采中的应用性和优越性。
2. 数值模拟:以某油田实际数据为基础,运用数值模拟工具对CO2泡沫压裂技术在气藏开采过程中的影响进行模拟计算,分析和比较其与其他开采方案之间的差异。
3. 理论分析:通过对CO2泡沫压裂原理和上古生界气藏特点的分析和研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理论思考和综合分析。
四、预期成果本课题预期获得以下成果:1. 对CO2泡沫压裂技术原理和特点的深入理解并运用到实践中,掌握该技术在上古生界气藏中的应用方法和有效性。
195“十一五”以来,延长油田大力实施提高单井油气日产量,井下作业业务得到快速发展。
延长油田不断加大科技投入,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及再创新,试油测试、压裂酸化等主体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压裂酸化是油气勘探开发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有效动用储量的重要手段。
随着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难度的加大,页岩、煤层等非常规油气项目的陆续启动,以及不断深化改革、持续重组,技术取得了较大突破,形成了完整的技术序列,压裂酸化业务得到快速发展,核心竞争力和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能满足目前勘探开发的需要,已成为提高单井产量“牛鼻子”工程的重要抓手,为公司油气增储上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国内外油田井下压裂技术发展历程1947年诞生水力压裂,主要使用油基压裂液,凝固汽油、原油;1953年开始使用水作为压裂液;1957年发现了瓜尔胶,产生了现代压裂液化学;1962年使用交联的瓜胶压裂液;1964年使用破胶剂,1970开发高温交联剂,提高压裂液黏度而降低浓度,改善温度的限制,1980年代以后,开发延迟交联技术降低摩阻,此后泡沫压裂液、乳化压裂液也开始大范围应用。
1990年代为了降低聚合物残渣,控制压裂液黏度的降解,开发了延迟释放破胶剂和聚合物特性酶,并开发了新的稠化剂如粘弹表面活性剂;2000年以清洁压裂液(VES)和低分子瓜尔胶水基压裂液为主;2010年以页岩气和致密油等非常规油气开发为主,开发与应用了滑溜水压裂液、低浓度压裂液和速溶压裂等新技术,见图1。
2 油气田井下压裂技术发展历程经过60余年的发展,压裂技术在压裂液、支撑剂、压裂工艺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压裂规模从小型化向大型化发展,压裂层数从单层向多层发展,压裂井型从直井向水平井发展,形成了直井分层压裂、水平井分段压裂、重复压裂、同步压裂、平台式多井“工厂化”压裂技术等多种压裂技术及配套工艺,储层改造效果大大加强。
早期的原油、凝胶油,发展到目前的水基、油基、醇基、泡沫、乳化压裂液五大类,低、中、高温系列齐全的胍胶有机硼、有机锆压裂液体系和清洁压裂液体系、超高温合成聚合物压裂液、无残渣纤维素压裂液、无水压裂液(LPG、干法CO 2)等。
201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越来越多,特别是对石油的进口逐年增加,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石油进口国之一,我国对于国际石油的依赖性越来越高。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增加我国石油来源的多面性,对超低渗油藏的开采也成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采用体积压裂工艺,对于油田超低渗油藏开采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为丰富我国石油来源提供了有效手段,不断促进我国石油工业运用新技术推广新经验,谋求高效稳定发展,开创国际性能源公司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1 油气田储层增产改造现状如何有效动用超低渗储层、难动用储量,强化成藏规律研究,积极转变开发方式,开展不同井型、不同井网、不同能量补充方式的矿场试验,长6饱和压力高、驱替建立慢、初期递减大,合理井网、井型等开发方式需进一步探索;长6河道窄、变化快、连续性差、油水关系复杂,规模建产难度大,开发方式需进一步探索。
页岩油开发方式尚不成熟,合理开发技术仍需进一步摸索,通过合理流压探索证明,初期合理单产+稳压生产能够实现长期高产稳产,后期进一步探索合理单产、合理流压,提高页岩油采收率。
油水井能量补充方式仍需进一步探索,页岩油以压裂液驱替开发,随着入地液返排,能量快速衰竭,后期进一步优化补能参数、方式,持续探索最佳稳产途径。
研究区水平井低产井占比高,提单产控含水技术需进一步攻关,坚持效益优先,按照“规模集中、质量效益、良性接替”建设思路,把握优化建产结构、加速规模区动用、扩展建产空间三大要点,深化地质规律研究,夯实建产资源基础,加大老井场摸排力度,克服井场审批停滞困难,为产能建设高质量起步打好基础。
针对超低渗Ⅲ类储量、难动用储量规模大的难题,持续深化地质研究,围绕甜点区开展矿场试验,根据不同沉积特征、物性差异,以提单产为目的,探索合理的井网、井型、储层改造、开发方式,为同类油藏规模开发提供依据。
2 储层改造技术分析鄂尔多斯盆地研究区长7致密油资源量40亿吨以上,2011年起,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探索试验实现了单井产量达到10吨/天,但存在单井产量低、递减快、规模开发效益差的难题。
改造体积对页岩产能的影响在常规油气藏和致密砂岩气藏中,常用单层裂缝的半长和导流能力作为增产压裂的主要描述参数。
但是在页岩气藏中这些参数并不足以较好的表述增产特征。
这便是提出改造体积这个相关参数的原因。
产生的缝网体积的大小可以近似用一个三维的。
体积(改造体积,SRV)表征。
改造体积可以通过微地震图测得,其与泵入流体体积和井的生产动态有关。
微地震图显示出缝网的大小和改造体积相关。
M.J. Mayerhofer等通过对5口Barnett页岩气井的缝网长度和泵入工作液量的统计分析(图1),显示了改造体积与缝网大小紧密相关。
这里用总缝网长度表征裂缝的复杂程度,用注入液量表征SRV的大小。
显然,随着裂缝缝网尺寸和复杂程度的增加,改造体积也显著增大。
Fisher 等(2004)详细分析了Barnett 页岩中水平井的微地震测试结果,表明气井产量直接与改造体积的大小关联。
Mayerhofer 等(2006)也通过一系列的数值模拟显示出井的生产动态受诸如改造体积这样的缝网性质的影响。
图1泵入液量与总缝网长度关系图选择SRV作为量化增产的参数另一个的原因是,通过对于气井长期生产动态的观察发现,气井的泄气范围受SRV体积限制。
这显示出气井的产能和改造体积间的紧密联系,改造体积直接控制着气井的最终累积产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例,分析SRV对页岩产能的影响。
通过对Barnett页岩中某区域水平井半年的累积产量和通过微地震图测得的相应井的改造体积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做出如下(图2)所示的关系曲线。
该区域气井的改造体积低至120 x 106ft3(2,755 acre-ft),最大的为1900 x 106ft3 (2,755 acre-ft)。
部分较小的SRV可归因于短的水平段和小规模的改造施工。
从图来看,尽管有一些数据点分布较散,但是清楚呈现出较大改造体积对应于较好井生产动态的大致趋势。
对于一年的累积产量的分析也可以得出这样的趋势。
页岩储层SRV影响因素分析温庆志;高金剑;李杨;战永平;李猛【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6【摘要】为了计算页岩储层压裂改造体积,建立了与施工参数相关联的储层改造体积SRV( Stimulated Reservoir Volume)计算模型。
应用该模型研究了弹性模量、泊松比、地应力差、储层厚度等因素对储层改造体积的影响,分析得知泊松比和水平主应力差存在临界值,分别为0.36 MPa和6 MPa,超过临界值后难于形成缝网。
通过页岩储层实例分析得出储层改造体积随着压裂排量的增加而增大,施工排量存在一个最佳值10 m3/min;储层改造体积随着液量的增加而增大,增幅先增后减;增大施工压力可增大储层改造体积,但增幅不明显。
该模型为页岩储层体积压裂施工参数优选和改造体积预测提供参考。
【总页数】7页(P58-64)【作者】温庆志;高金剑;李杨;战永平;李猛【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1+1【相关文献】1.湘西北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特征与吸附影响因素分析 [J], 巩书华;蔡宁波;朱丽芬;杜江;李岩2.页岩储层含气性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涪陵页岩气田为例 [J], 刘莉;包汉勇;李凯;李根;曾勇;郑爱维;熊红丽3.形成复杂缝网体积(ESRV)的影响因素分析 [J], 崔明月;刘玉章;修乃领;丁云宏;鄢雪梅;窦晶晶;付海峰4.页岩储层离子扩散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J], 杨柳;石富坤;葛洪魁;孙晓明;陈栋梁;计董超;张传庆;姜铭5.湖相泥页岩储层脆性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苏北盆地海安凹陷曲塘次凹泥页岩为例 [J], 孙彪;刘小平;舒红林;焦创赟;王高成;刘梦才;罗瑀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延长油田陆相页岩气水平井产量影响因素研究张磊;陶永富;贺沛;吴金桥;罗攀【期刊名称】《非常规油气》【年(卷),期】2022(9)3【摘要】为了科学高效开发延长油田陆相页岩气藏,针对页岩气藏存在的表面吸附解吸特征、气体扩散和气体渗流等多尺度渗流机理,构建了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三维多尺度渗流数学模型,模拟了页岩气藏水平井的生产动态,并研究了吸附解吸系统、人工裂缝间距、Langmuir体积和人工裂缝导流能力等因素对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生产动态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1)不考虑页岩气藏表面吸附解吸特征会低估日产气量,产量误差可达56%以上;2)人工裂缝间距对于页岩气初期产量影响很小,间距越小,缝间干扰越强,产量降低更快;3)Langmuir体积、人工裂缝导流能力和人工裂缝长度参数越好,初始产量越大,但在进入稳产阶段后,日产气量几乎趋于一致,对于实际生产井,人工裂缝参数存在一个经济最优取值。
该研究成果为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的压裂优化设计及进一步预测页岩气藏产气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合理开发延长油田陆相页岩气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总页数】6页(P90-95)【作者】张磊;陶永富;贺沛;吴金桥;罗攀【作者单位】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陕西省页岩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石油玉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相关文献】1.水平井分段压裂工艺在延长油田陆相页岩气开发中的应用2.陆相页岩气水平井固井技术——以延长石油延安国家级陆相页岩气示范区为例3.延长陆相页岩气水平井体积压裂新进展及其应用4.延长陆相页岩气水平井提速技术研究5.吉木萨尔陆相页岩水平井压裂后产量影响因素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延长油田陆相页岩体积压裂SRV优化研究
罗攀;张磊;钟亚军;贺沛;穆景福;郭兴;王仙仙
【期刊名称】《非常规油气》
【年(卷),期】2022(9)4
【摘要】储层改造体积(SRV)是衡量体积压裂改造效果的重要指标,簇间距和排量是影响SRV的重要设计参数。
为评价延长陆相页岩压裂的储层改造体积,优化压裂簇间距,基于岩石力学理论,使用山1、长7页岩基本物性和常用压裂参数,计算了不同储层类型的SRV大小。
结果表明,簇间距增大SRV增大,但增加到一定程度时,SRV不再变化,簇间距增大易在簇间形成未改造区域;簇间距减小导致SRV重叠,使得总体SRV减小,当各簇的SRV区域刚好接触而不重叠时,簇间距最佳。
液体黏度越小,储层渗透性越强,对SRV有增强的作用;但液体黏度越小滤失越强,裂缝尺寸也越小,对SRV也有减弱的作用,二者相互抵消。
液体排量越大,SRV和层内SRV也越大,但增加的趋势减小。
Ⅲ类储层簇间距为10~20 m,Ⅰ类和Ⅱ类储层簇间距约为20 m。
研究结果对延长陆相页岩压裂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总页数】5页(P129-133)
【作者】罗攀;张磊;钟亚军;贺沛;穆景福;郭兴;王仙仙
【作者单位】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陕西省二氧化碳封存与提高采取率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12
【相关文献】
1.水平井分段压裂工艺在延长油田陆相页岩气开发中的应用
2.陆相页岩水平井体积压裂裂缝展布规律研究
3.延长陆相页岩气水平井体积压裂新进展及其应用
4.庆城油田页岩油水平井压增渗一体化体积压裂技术
5.延长油田陆相页岩气水平井产量影响因素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