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急相关基础知识

应急相关基础知识

应急相关基础知识

1. 灾害类型: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风暴等)和人为灾害(如恐怖袭击、事故、战争等)。

2. 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指在各种紧急情况出现时,组织和指挥各方力量,开展应急处置工作的具体规程和措施。

3. 应急物资:应急物资是指在紧急情况下,用于救援、救助和恢复工作的各种物质资源,如水、食品、医疗器材、药品、衣物、帐篷等。

4. 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队伍是指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一支专业队伍,如消防队、救援队、医疗队等。

5. 应急广播:应急广播是指在紧急情况下,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向公众发布相应的紧急信息和指令,以及进行宣传和教育。

6. 事故应急演练:事故应急演练是指以模拟实际灾害情况为目的,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应急处置演练,检验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能力。

7. 应急响应级别:应急响应级别是指针对特定灾害类型和影响程度,所规定的不同应急响应级别和相应的应急措施,以及各级应急部门和单位的应急职责和工作要求。

8. 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性、腐蚀性、爆炸性、易燃性等危险性质,对人体和环境具有潜在或实际损害的化学物质。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等方面广泛使用,容易引发意外事故和安全事故。

应急知识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应急管理是近年来管理领域中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个综合了公共管理、运筹学、战略管理、信息技术以及各种专门知识的交叉学科,是针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为了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或降低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影响,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而基于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它涵盖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前、中、后的各个过程,包括为应对突发事件而采取的预先防范措施、事发时采取的应对行动、事发后采取的各种善后措施及减少损害的行为。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工作。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4)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5)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6)依靠科技,提高素质 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任务 应急管理主要任务包括: 四、四个阶段 结合突发事件的特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应强调对潜在突发事件实施全过程的管理,即由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组成,如图1所示,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贯穿于各个过程,并充分体现“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应急理念。 应急管理四个阶段的内容如表1所示: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1.应急管理基本概念 (1)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2)应急准备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 (3)应急响应 事故发生后,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 (4)应急救援 在应急响应过程中,为消除、减少事故危害,防止事故扩大或恶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动。 (5)恢复 事故的影响得到初步控制后,为使生产、工作、生活和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动。 2.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 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 3. 应急管理各阶段的含义和任务 在应急管理中预防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事故的预防工作,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化;第二层是在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施,来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或后果严重程度。任何企业都应该在生产过程中对预防工作引起高度的重视,防患于未然。预防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 准备的目标是保障重大事故应急救援所需的应急能力,主要集中在发展应急操作计划及系统上。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预案编制、建立预警系统、进行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 响应的目的,是通过发挥预警、疏散、搜寻和营救以及提供避难所和医疗服务等紧急事务功能,尽可能地抢救受害人员,保护可能受到威胁的人群;尽可能控制并消除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响应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情况分析、预案实施、展开救援行动、进行事态控制。

应急知识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应急管理是近年来管理领域中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个综合了公共管理、运筹学、战略管理、信息技术以及各种专门知识的交叉学科,是针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为了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或降低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影响,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而基于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它涵盖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前、中、后的各个过程,包括为应对突发事件而采取的预先防范措施、事发时采取的应对行动、事发后采取的各种善后措施及减少损害的行为。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工作。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实行行政

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4)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5)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6)依靠科技,提高素质 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任务 应急管理主要任务包括: 四、四个阶段 结合突发事件的特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应强调对潜在突发事件实施全过程的管理,即由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组成,如图1所示,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贯穿于各个过程,并充分体现“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应急理念。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1、什么是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有哪些特征?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破坏性、衍生性、扩散性等特点。 2、我国突发事件是如何分级的? ◆在我国,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突发事件性质和可控性等因素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四级,即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 (1)一般事件。预计将要发生一般以上的突发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2)较大事件。预计将要发生较大以上的突发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有扩大的趋势。(3)重大事件。预计将要发生重大以上的突发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正在逐步扩大。(4)特大事件。预计将要发生特别重大的突发事件,事件会随时发生,事态在不断蔓延。 3、什么是应急管理?应急管理涵盖哪些活动?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企业、以及其他公共组织,为了保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在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所进行的预防、响应、处置、恢复等活动的总称。它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应急管理贯穿于突发事件的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全过程,二是应急管理是事前、事后的管理和事发、事中的应急的有机统一。 4、应急管理的基本任务概括起来主要有什么? ◆应急管理的基本任务有: (1)预防准备。要通过应急管理预防行动和准备行动,建立突发事件源头防控机制,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制度,有效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准备。 (2)预测预警。采取传统与科技手段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预测,将突发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一旦发现不可消除的突发事件,及时向社会预警。 (3)响应控制。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实施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防止事件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是应急管理的重中之重。 (4)资源协调。应急管理机构应该在合理布局应急资源的前提下,建立科学的资源共享与调配机制,以有效利用可用资源,防止在应急中出现资源短缺的情况。 (5)抢险救援。确保在应急救援行动中,及时、有序、科学地实施现场抢救和安全转送人员,以降低伤亡率、减少突发事件损失。 (6)信息管理。突发事件信息的管理是避免引起公众恐慌的重要手段。应急管理机构应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如综合信息应急平台,保持信息的畅通,以协调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 (7)善后恢复。应急处置后,应急管理的重点应该放在安抚受害人员及其家属、稳定局面、清理受灾现场、尽快使系统功能恢复或者部分恢复上,并及时调查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和性质,评估危害范围和危险程度。 5、什么是应急预案?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应急管理就是近年来管理领域中出现得一门新兴学科,就是一个综合了公共管理、运筹学、战略管理、信息技术以及各种专门知识得交叉学科,就是针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得突发公共事件,为了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得发生或降低其可能造成得后果与影响,达到优化决策得目得,而基于对突发公共事件得原因、过程及后果进行得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得管理。它涵盖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前、中、后得各个过程,包括为应对突发事件而采取得预先防范措施、事发时采取得应对行动、事发后采取得各种善后措施及减少损害得行为。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切实履行政府得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与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得人员伤亡与危害。 (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得各项工作。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在党中央、国务院得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得应急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得作用。 (4)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依据有关法律与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得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得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5)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得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与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志愿者队伍得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得应急管理机制。 (6)依靠科技,提高素质 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先进得监测、预测、预警、预防与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与专业人员得作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得科技水平与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加强宣传与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与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得综合素质。 三、主要任务 应急管理主要任务包括:

应急救援的基础知识

应急救援的基础知识 应急救援基本常识主要包括应急救援基本常识、触电急救知识、创伤救护知识、火灾急救知识、中毒及中暑急救知识、传染病应急急救措施以及溺水救治方法等。 一、触电的急救知识 触电者的生命能否获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能否迅速脱离电源和正确地实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拖延时间、动作迟缓或救护不当,都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1、脱离电源的方法 ⑴发生触电事故时,出事附近有电源开关和电流插销时,可立即将电源开关打开或拨出插销;但普通开关(如拉线开关、单极按钮开关等)只能断一根线,有时不一定关断的是相线,所以不能认为是切断了电源。 ⑵当有电的电线触及人体引起触电时,不能采用其它方法脱离电源时,可用绝缘的物体(如干燥的木棒、竹竿、绝缘手套等)将电线移开,使人体脱离电源。 ⑶必要时可用绝缘工具(如带绝缘柄的电工钳、木柄斧头等)切断电线,以切断电源。 ⑷应防止人体脱离电源后,造成的二次伤害,如高处坠落、摔伤等。 ⑸对于高压触电,应立即通知有关部门停电。 ⑹高压断电时,应带上绝缘手套,穿上绝缘鞋,用相应电压等级的绝缘工具拉开开关。 2、紧急救护基本常识 根据触电者的情况,进行简单的诊断,并分别处理: ⑴病人神志清醒,但感乏力、头昏、心悸、出冷汗,甚至有恶心或呕吐。此类病人应使其就地安静休息,感轻心脏负担,加快恢复;情况严重时,应立即小心送往医院检查治疗。 ⑵病人呼吸、心跳尚存在,但神志昏迷。此时,应将病人仰卧,周围空气要流通,并注意保暖;除了要严密观察外,还要做好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的准备工作。 ⑶如经检查发现,病人处于“假死”状态,则应立即针对不同类型的“假死”进行对症处理:如果呼吸停止,应用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法来维持气体交换;如心脏停止跳动,应用体外人工心脏挤压法来维持血液循环。

应急救援基础知识

应急救援基础知识 应急救援基本常识主要包括应急救援基本常识、触电急救知识、创伤救护知识、火灾急救知识、 中毒及中暑急救知识、传染病应急急救措施以及溺水救治方法等。 一、触电急救知识 触电者的生命能否获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能否迅速脱离电源和正确地实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拖延时间、动作迟缓或救护不当,都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1、脱离电源的方法 ⑴ 发生触电事故时,岀事附近有电源开关和电流插销时,可立即将电源开关打开或拨岀插销;但普通开关(如拉线开关、单极按钮开关等)只能断一根线,有时不一定关断的是相线,所以不能认为是切断了电源。 ⑵ 当有电的电线触及人体引起触电时,不能采用其它方法脱离电源时,可用绝缘的物体(如干燥的木棒、竹竿、绝缘手套等)将电线移开,使人体脱离电源。 ⑶必要时可用绝缘工具(如带绝缘柄的电工钳、木柄斧头等)切断电线,以切断电源。 ⑷ 应防止人体脱离电源后,造成的二次伤害,如高处坠落、摔伤等。 ⑸ 对于高压触电,应立即通知有关部门停电。 ⑹ 高压断电时,应带上绝缘手套,穿上绝缘鞋,用相应电压等级的绝缘工具拉开开关。 2、紧急救护基本常识 根据触电者的情况,进行简单的诊断,并分别处理: ⑴病人神志清醒,但感乏力、头昏、心悸、岀冷汗,甚至有恶心或呕吐。此类病人应使其就地安静休息,感轻心脏负担,加快恢复;情况严重时,应立即小心送往医院检查治疗。 ⑵ 病人呼吸、心跳尚存在,但神志昏迷。此时,应将病人仰卧,周围空气要流通,并注意保暖;除了要严密观察外,还要做好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的准备工作。 ⑶ 如经检查发现,病人处于“假死”状态,则应立即针对不同类型的“假死”进行对症处理:如果呼吸停止,应用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法来维持气体交换;如心脏停止跳动,应用体外人工心脏挤 压法来维持血液循环。 ⑷口对口人工呼吸法:病人仰卧、松开衣物一-> 清理病人口腔阻塞物一-病人鼻孔朝天、头后仰一-贴嘴吹气一-放开嘴鼻好换气,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吹气12次,即每5秒吹气一次。 ⑸ 体外心脏挤压法:病人仰卧硬板上一-抢救者中(手掌)对病人胸口凹膛一-掌根用力向下 压慢慢向下突然放开,连续操作每分钟进行60次,即每秒一次。 ⑹有时病人心跳、呼吸停止,而急救则只有一人时,必须同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挤压,此时,可先吹两次气,立即进行挤压15次,然后再吹两次气,再挤压,反复交替进行。 二、创伤救护知识 创伤分为开放性创伤和闭合性创伤。开放性创伤是指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常见的有:擦伤、切割伤、撕裂伤、刺伤、撕脱、烧伤;闭合性创伤是指人体内部组织的损伤,而没有皮肤黏膜的破损,常见的有:挫伤、挤压伤。

应急知识——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应急知识——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采取组织协调、控制和处置等一系列应急措施,以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风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种管理活动。应急管理基础知识包括应急管理的定义、目标和原则,应急资源的分类和调配,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以及应急演练和评估等内容。 一、应急管理的定义、目标和原则 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通过组织、指挥、调度和协调等一系列措施,有效保障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活动。应急管理的目标是提前预防、控制和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应急管理的原则包括全面性、灵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等。 二、应急资源的分类和调配 应急资源主要包括人员、物资、金融、信息、技术和其他各类资源。应急资源的分类是指将各类资源按照特定的标准进行划分,便于调配和利用。常见的分类包括人员资源、物资资源、技术资源和金融资源等。应急资源的调配是指根据突发事件的需要,将各类资源合理地分配给各个相关单位和人员,以确保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 应急预案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而提前制定的具体措施和步骤的文件,是组织和指挥应急工作的基础。应急预案的编制需要制定详细的应急工作流程、任务分工、应急响应等内容,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修订。应

急预案的实施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按照预案的要求进行组织和行动, 以确保应急工作的有效实施。 四、应急演练和评估 应急演练是指通过模拟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进 行实战演练,以提高应急工作的能力和效率。应急演练需要制定演练方案,明确演练目标、演练内容和演练步骤等,以保证演练的质量和效果。应急 评估是指对应急演练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 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总之,应急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涉及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 会秩序的稳定。了解应急管理的基础知识,可以帮助人们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快速有效地采取措施,降低损失和风险。

基本应急知识

基本应急知识 应急知识是指在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下,正确、迅速地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处理事务,并尽量减少事态的损失的一些基本技巧和方法。掌握基本应急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下面就是一些基本应急知识,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基本应急预案 1.灾害逃生预案:在火灾、地震等灾害发生时,要保持冷静, 迅速判断情况,找到适合逃生的出口,避免乱动和堵塞出口。在逃离现场时要尽量避免使用电梯,选择安全的楼梯逃生。 2.突发事件应对预案:突发事件如恐怖袭击、人群踩踏等,要 迅速寻找安全地点躲避,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如果无法躲避,要学会降低袭击的伤害程度,采取适当的自救措施,及时向警察或相关人员报警。 3.自然灾害预案:如台风、洪水、暴雨等自然灾害预案,要提 前了解家附近的避难地点,定期检查和维护防灾设施,避免意外发生。在灾害到来时,根据预案迅速撤离,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二、基本急救知识 1.呼吸和心脏骤停的急救:对于呼吸和心脏骤停的患者,要立 即进行心肺复苏,包括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胸外按压要有力度,保持节奏,每分钟至少100-120次,注意维持气道通

畅。 2.外伤处理:对于刀伤、割伤、烧伤等外伤,要立即找到伤口,并用纱布等洁净的物品进行包扎,尽量避免感染。如果伤口大量出血,要用力压迫伤口,直到出血止住。 3.人工呼吸和人工循环:人工呼吸和人工循环是指在患者呼吸 和心脏停止的情况下,通过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维持氧气供应和血液流通,确保患者的生命功能。 三、应急工具和设备的使用 1.灭火器的使用:灭火器是常见的应急工具,要学会正确使用 灭火器,并在火灾发生时迅速采取措施进行灭火。正确使用灭火器时,要将灭火器端正举起,向火源喷洒灭火剂。 2.应急药品和急救箱的使用:家庭急救箱应该储备一些常用的 应急药品和急救用品,如常用消炎药、创可帖、绷带等。要根据医生的指导和实际需要合理使用这些药品和急救用品。 3.逃生工具的使用:逃生工具如逃生绳、安全绳等,要根据实 际情况学会正确使用,避免意外发生。在突发事件中,如果需要通过绳子等逃生,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工具,并请专业人士进行指导。 四、常见有害物质的应急处理 1.化学品泄漏:如果发生化学品泄漏,要迅速撤离现场,并避

应急应会知识

应急应会知识 应急应会知识 一、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1. 应急管理的概念和目的 应急管理是指在灾害或突发事件发生时,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减轻灾 害造成的损失、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种综合性 工作。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 灾害损失。 2. 应急管理体系 应急管理体系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环节。预防是指通过 加强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措施,尽可能避免灾害或事故发生;准备 是指在预测到可能发生灾害或事故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案编制、 物资储备等工作;响应是指在灾害或事故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力量进行抢险救援等工作;恢复则是指在灾后尽快恢复受灾区域 的正常秩序和经济社会活动。 3. 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为了减少损失和恢复正常秩序,有

关部门事先制定的一系列应急措施和工作程序。应急预案包括组织机构、任务分工、预警信息、应急处置流程、物资储备等内容。 二、灾害类型及应对措施 1. 地震 地震是指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导致地面产生振动的现象。在地震发生时,人们应迅速躲到桌子下或墙角处,保护头部和颈部;避免使用电梯, 迅速撤离建筑物;如果被困在建筑物内,要尽可能找到安全通道等待 救援。 2. 火灾 火灾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火焰燃烧而造成的灾害。在火灾发生时, 人们应尽快逃离火源,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不要乘坐电梯,要走楼 梯离开建筑物;如果被困在建筑物内,可以用湿毛巾堵住门缝等待救援。 3. 暴雨洪涝 暴雨洪涝是指因暴雨导致的地面积水和河水泛滥而造成的灾害。在暴 雨洪涝发生时,人们应尽量避免到低洼地带或河岸附近,以免被淹; 不要开车行驶在水深超过车轮的路段上,以免被困;如果被困在洪水中,要尽量找到高处等待救援。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知识点 1. 应急管理基本概念 2. 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 3. 应急管理各阶段的含义和任务 4. 应急救援体系的构成 5. 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 6. 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的概念 7. 综合应急预案的内容 8. 专项应急预案的内容 9. 现场处置方案的内容 10. 应急预案的编制步骤 11. 应急预案的评审方法 12. 应急预案的评审程序 13. 应急预案备案应当提交的材料 14. 应急预案修订与更新的情况 15. 应急培训的程序 16. 应急培训与教育计划的八个要素 17. 应急培训的基本内容 18. 应急演练的目的 19. 应急演练的类型 20. 应急演练实施的基本过程和任务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1.应急管理基本概念 (1)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2)应急准备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 (3)应急响应 事故发生后,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 (4)应急救援 在应急响应过程中,为消除、减少事故危害,防止事故扩大或恶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动。 (5)恢复 事故的影响得到初步控制后,为使生产、工作、生活和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动。 2.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 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 3.应急管理各阶段的含义和任务 在应急管理中预防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事故的预防工作,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化;第二层是在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施,来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或后果严重程度。任何企业都应该在生产过程中对预防工作引起高度的重视,防患于未然。预防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 准备的目标是保障重大事故应急救援所需的应急能力,主要集中在发展应急操作计划及系统上。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预案编制、建立预警系统、进行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 响应的目的,是通过发挥预警、疏散、搜寻和营救以及提供避难所和医疗服务等紧急事务功能,尽可能地抢救受害人员,保护可能受到威胁的人群;尽可能控制并消除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响应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情况分析、预案实施、展开救援行动、进行事态控制。 恢复工作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它首先使事故影响地区恢复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 - ·知识点 1. 应急管理根本概念 2. 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 3. 应急管理各阶段的含义和任务 4. 应急救援体系的构成 5. 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 6. 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案的概念 7. 综合应急预案的容 8. 专项应急预案的容 9. 现场处置案的容 10. 应急预案的编制步骤 11. 应急预案的评审法 12. 应急预案的评审程序 13. 应急预案备案应当提交的材料 14. 应急预案修订与更新的情况 15. 应急培训的程序 16. 应急培训与教育方案的八个要素 17. 应急培训的根本容 18. 应急演练的目的 19. 应急演练的类型 20. 应急演练实施的根本过程和任务 应急管理根底知识 1.应急管理根本概念 〔1〕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案。 〔2〕应急准备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展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 〔3〕应急响应 事故发生后,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 〔4〕应急救援 在应急响应过程中,为消除、减少事故危害,防止事故扩大或恶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动。 〔5〕恢复 事故的影响得到初步控制后,为使生产、工作、生活和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动。 2.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 . 优质文档.

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 3. 应急管理各阶段的含义和任务 在应急管理中预防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事故的预防工作,即通过平安管理和平安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平安化;第二层是在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施,来到达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或后果重程度。任企业都应该在生产过程中对预防工作引起高度的重视,防患于未然。预防阶段的主要工作容为: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 准备的目标是保障重大事故应急救援所需的应急能力,主要集中在开展应急操作方案及系统上。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容为:预案编制、建立预警系统、进展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 响应的目的,是通过发挥预警、疏散、搜寻和营救以及提供避难所和医疗效劳等紧急事务功能,尽可能地抢救受害人员,保护可能受到威胁的人群;尽可能控制并消除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平安。响应阶段的主要工作容为:情况分析、预案实施、展开救援行动、进展事态控制。 恢复工作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展,它首先使事故影响地区恢复相对平安的根本状态,然后继续努力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要求立即开展的恢复工作包括事故损失评估、事故原因调查、清理废墟等;长期恢复工作包括厂区重建和社区的再开展以及实施平安减灾方案。恢复阶段主要工作容为:影响评估、清理现场、常态恢复、预案评审。 4.应急救援体系的构成 应急救援体系主要有组织体系、运作机制、预案体系、保障体系、法规制度等局部组成。 5.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 根据?生产经营单位平安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那么?〔AQ/T9002–2006〕,将应急预案体系为三级构造体系,包括: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案〔现场应急预案〕。 6.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案的概念 综合应急预案〔综合预案〕是从总体上阐述处理事故的应急针、政策,应急组织构造及相关应急职责,应急行动、措施和保障等根本要求和程序,是应对各类事故的综合性文件。 专项应急预案〔专项预案〕是针对具体的事故类别、危险源和应急保障而制定的方案或案,是综合应急预案的组成局部,应按照综合应急预案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制定,并作为综合应急预案的附件。专项应急预案应制定明确的救援程序和具体的应急救援措施。 现场处置案〔现场预案〕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现场处置案应具体、简单、针对性强。现场处置案应根据风险评估及危险性控制措施逐一编制,做到事故相关人员应知应会,熟练掌握,并通过应急演练,做到迅速反响、正确处置。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知识点 1. 应急管理基本概念 2. 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 3. 应急管理各阶段的含义和任务 4. 应急救援体系的构成 5. 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 6. 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的概念 7. 综合应急预案的内容 8. 专项应急预案的内容 9. 现场处置方案的内容 10.应急预案的编制步骤 11.应急预案的评审方法 12.应急预案的评审程序 13.应急预案备案应当提交的材料 14.应急预案修订与更新的情况 15.应急培训的程序 16.应急培训与教育计划的八个要素 17.应急培训的基本内容 18.应急演练的目的 19.应急演练的类型 20.应急演练实施的基本过程和任务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1.应急管理基本概念 (1)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2)应急准备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 (3)应急响应 事故发生后,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 (4)应急救援 在应急响应过程中,为消除、减少事故危害,防止事故扩大或恶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动。 (5)恢复 事故的影响得到初步控制后,为使生产、工作、生活和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动。 2.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

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 3. 应急管理各阶段的含义和任务 在应急管理中预防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事故的预防工作,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化;第二层是在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施,来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或后果严重程度。任何企业都应该在生产过程中对预防工作引起高度的重视,防患于未然。预防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 准备的目标是保障重大事故应急救援所需的应急能力,主要集中在发展应急操作计划及系统上。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预案编制、建立预警系统、进行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 响应的目的,是通过发挥预警、疏散、搜寻和营救以及提供避难所和医疗服务等紧急事务功能,尽可能地抢救受害人员,保护可能受到威胁的人群;尽可能控制并消除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响应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情况分析、预案实施、展开救援行动、进行事态控制。 恢复工作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它首先使事故影响地区恢复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继续努力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要求立即开展的恢复工作包括事故损失评估、事故原因调查、清理废墟等;长期恢复工作包括厂区重建和社区的再发展以及实施安全减灾计划。恢复阶段主要工作内容为:影响评估、清理现场、常态恢复、预案评审。 4.应急救援体系的构成 应急救援体系主要有组织体系、运作机制、预案体系、保障体系、法规制度等部分组成。 5.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 根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将应急预案体系为三级结构体系,包括: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现场应急预案)。 6.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的概念 综合应急预案(综合预案)是从总体上阐述处理事故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关应急职责,应急行动、措施和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序,是应对各类事故的综合性文件。 专项应急预案(专项预案)是针对具体的事故类别、危险源和应急保障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是综合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应按照综合应急预案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制定,并作为综合应急预案的附件。专项应急预案应制定明确的救援程序和具体的应急救援措施。 现场处置方案(现场预案)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

应急处置基本知识

应急处置基本知识 当面临天灾人祸时,我们临危不惧,采取科学的方法,根据既定的应急救援预案,按照科学规范的响应程序和处置要求,充分运用应急指挥、应急队伍、应急装备等各种应急资源,对事故进行抢险救灾,这样就会有效控制事故的发展,并且最终将事故成功处置,避免了事故的扩大和恶化,从而大大减轻了事故对人员、财产、环境造成的危害。 第一节应急处置基本术语 ◆事故 简单地讲,事故就是突然发生的与人的希望和意志相反的事件。 具体地讲,事故主要指个人或组织在生产活动中,突然发生违背人们意愿的情况,迫使有目的的活动暂时性中断或永久性终止。 在生产过程中,事故是指造成人员伤亡、职业病、财产

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形。 ◆应急处置 应急处置就是对突发险情、事故、事件等采取紧急措施或行动,进行应对处置。 ◆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应急准备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 ◆应急响应 事故发生后,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 ◆应急救援 在应急响应过程中,为消除、减少事故危害,防止事故扩大或恶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动。 ◆恢复

事故的影响得到初步控制后,为使生产、工作、生活和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动。 第二节应急处置原则及内容 ◆应急处置的原则 (1)及时的原则:包括及时撤离人员、及时报告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及时拨打报警电话和及时进行排除救助工作。 (2)“先撤人、后排险”的原则:即在发生事故或出现紧急险情之后,应首先将处于危险区域内的一切人员先撤出危险区域,然后再有组织地进行排险工作。 (3)“先救人、后排险”的原则:当有人受伤或死亡,应先救出伤员和撤出亡者,然后进行排险处理工作,以免影响对伤员的及时抢救和对伤员、亡者造成新的伤害。 (4)“先防险、后救人”的原则:在险情和事故仍在继续发展或险情仍未消除的情况下,必须先采取支护等安全保险措施,然后救人,以免使救护者受到伤害和使伤员受到新的伤害。救人要求“急”,同时也要求“稳妥”,否则,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