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花-组织行为学(第三版)第14章 组织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
- 格式:ppt
- 大小:3.67 MB
- 文档页数:84
第1章组织行为学概述第一部份本章概要重点概念1.组织(Organization):组织是为了完成特定目标,通过各部门劳动和职务分工和不同品级的权利和责任的制度化,有打算地和谐活动的工作群体的集合。
2. 组织行为(Organization Behavior) : 组织行为是指在必然组织环境中,全部组织成员工作时表现出的所有行为的总和。
依照分析水平的不同,组织行为能够被分为:微观组织行为、中观组织行为和宏观组织行为。
3.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B):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及组织自身的行为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其旨在帮忙治理者更好地预测、明白得、引导和操纵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成绩高绩效组织。
4.组织有效性(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当组织知足“组织和外部环境形成良好的互动;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拥有高绩效和灵活的内部子系统(高绩效工作系统);能够知足大股东的要求”的条件时,能够以为组织是有效的。
5.全世界化(Globalization):信息技术和交通系统使得加倍紧密的全世界联接和依托成为可能。
6.多元化(Diversity):组织的组成在性别、年龄、种族、国籍等方面正变得愈来愈多样化。
7.工作/生活平稳(Work/Life Balance):来自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需求是等量的一种均衡状况。
8. 虚拟工作(Virtual Work):员工利用信息技术在传统的工作场所之外工作,最多见的形式是在家工作。
1.2关键知识点1.组织行为学的介绍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必然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从研究对象来看,组织行为学对行为的分析在三个不同层次上进行:个体、群体和组织。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组织行为学由多个领域的研究功效进展而来,要紧的领域是心理学、社会学、社会意理学、工程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应用科学,它们的奉献一起组成了组织行为学的基础,并使其慢慢进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7章团队管理第一部分本章概要重要概念1 .团队(Team):指一群为数不多的、具有相互补充技能的人组成的一个群体,他们相互承诺,具有明确的团队目标且共同承担团队责任。
2.群体(Group):指组织中有若干人组成的、具有目标导向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人所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3.虚拟团队(Virtual Team):指在不同地域空间的个人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合作的团队组织形式。
4.团队效能(Team Efficiency):由团队绩效(周边绩效)和组织绩效(任务绩效)共同构成。
任务绩效是指任务的完成情况,即职务说明书中所规定的绩效,它与组织的技术成分直接相关,是传统绩效评估的主要成分;周边绩效是指一种心理和社会关系的人际和意志行为, 是一种有助于完成组织工作的活动,它侧重于测量组织成员在工作职责外具备的与工作绩效相关的某些品质特征。
5.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团队成员在从事趋向共同目标活动中出现的努力程度和平均贡献随着群体成员增加而减少的现象。
6.搭便车:又称“偷懒”问题,是指在团队生产中,由于团队成员的个人贡献与所得报酬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或者由于其他激励措施不利,而造成的每个成员都有减少自己的成本支出而坐享他人劳动成果的机会机会主义倾向。
7.创业团队(Entrepreneurial Team):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共同经济利益而建立公司的人。
一般主要表现为两种模式:由“领袖企业家”推动或“团队”推动:这样的团队组建可能源于共同的观念、相似的经历或者友情关系。
关键知识点1.团队的特征(1)团队规模有限制(2)团队成员具有不同的技能、知识或经验,每个队员都能对这个团队做出不同的贡献(3)团队队员共同承担团队成败的贵任(4)团队的建立是以完成团队的共同目标为主要任务2.团队与群体的区别罗宾斯对团队与普通群体的区别作了深入研究,得出四个结论:一是群体强度信息共享, 团队则强调集体绩效:二是群体的作用是中性的(有时是消极的),而团队的作用往往是积极的;三是群体责任个体化,而团队的责任既可能是个体的,也可能是共同的;四是群体的技能是随机的或不同的,而团队的技能是相互补充的。
第一章概论1.1重点概念1.组织(Organization): 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和协同论等,都是从不同的侧面研究有组织的系统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组织和系统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从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着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如党团组织、工会组织、企业、军事组织等等。
狭义的组织专门指人群而言,运用于管理学之中。
2.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 Behavior):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组织行为学着重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实现组织行为的有效性。
3.案例研究(case study):对个体、群体或组织整体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这种研究对变量能进行一定的控制。
案例研究样本有限,很难得出一般性和易于推广的结论,但是案例研究呈现的内容丰富,是人们发现和提出新的理论假设的前提和基础。
4.实际调查研究(field survey):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对一定规模的样本对象(可以是个体、群体或组织)进行全面调查、收集和分析数据,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这种研究对变量也能进行一定的控制。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不够深入。
5.实验室实验(1aboratory experiment):是通过建立一个完全人工的环境,研究者可以控制自变量,并观测、记录因变量,然后分析这些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1.2关键知识点1.组织行为学的介绍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由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发展而来,主要的领域是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工程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应用科学,它们的贡献共同构成了组织行为学的基础,并使其逐步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按照不同的角度分类有不同的方法。
根据研究目标的不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可以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具体问题研究;根据研究深度的不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可以分为描述性研究、关系性研究、预测性研究;根据研究变量的可控性程度的不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可以分为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实际调查研究、实验研究。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陈春花)1.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性:跨科学性;多层面性;情境性;科学性2.价值观的概念:是一个人对人、事、物的意义与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信念,包含了对正误、好坏、取舍的判断倾向。
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但一旦形成和稳定,就难以改变。
价值观包含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描述了某种方式的行为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表明其重要程度。
3.人格的概念: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人格是一个包含了先天禀性(遗传和心理及生理上的传承)和后天教养(环境、发展的熏陶)、性情特质、人对情境的知觉等交互作用,以及社会化过程的自我概念。
它有着复杂的结构,包含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以及性格和心理能力等。
4.人格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文化背景、家庭情境、群体特征、生活经历);情境因素。
5.知觉:是个体对从环境刺激进行选择、组织、理解、反思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
知觉具有选择性,总是过滤掉大多数的内部或外部刺激,而只注意几种关键的刺激,通过感官接收,再根据对象的特点和自身的兴趣选择注意的焦点,然后结合个体自身特征赋予刺激以意义。
6.社会知觉: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的知觉。
7.刻板印象:指过度推论、过分简单化地对人们的个性进行推断的自我知觉现象。
它是基于人们在某一社会群体中的身份,把某些特征赋予他们的过程。
刻板印象来自人的本能。
8.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9.情绪: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经历,它直接指向人或物,是对客体的反应。
情绪的特征:情绪是短暂的经历,而不是一种特质;情绪指向客体,而心境不指向特定事物;人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经历情绪。
情绪的三个维度:情绪种类、情绪强度、情绪频率和持久性。
10.压力的来源:组织压力(任务压力源、角色压力源、人际压力源、物理压力源);生活压力源(家庭及经济问题、职业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