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怀疑与学问教案和反思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3
18 怀疑与学问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最终的收效都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更好,成果更大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必要。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将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启示。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品析论证语言特点。
4.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国现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且读书时不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特别喜欢考证。
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
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
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
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他的儿子竟如此难以考证。
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的,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
这就是做学问。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积累生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yí) 譬.如(pì) 步骤.(zhòu)懒惰.(duò) 塾.师(shú) 大儒.(rú)停滞.(zhì) 虚妄.(wàng)(2)解释下面的词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18 《怀疑与学问》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论证的结构。
2.过程和方法:品析重要语句的含义,把握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培养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怀疑,善于发问的精神。
教学重点:1. 把握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论证的结构。
2. 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体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教学难点:培养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怀疑,善于发问的精神。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2. 梳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论证脉络。
3. 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齐读关于读书学习的古诗文名句。
(PPT投影)(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二章)读书是一个人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关键,如何把学过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2.了解作者。
顾颉刚,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辨史》,著作有《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等。
3.链接:“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四书”又称“四子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五本儒家经典。
4.复习巩固。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2018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 怀疑与学问教案新人教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 怀疑与学问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 怀疑与学问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18。
怀疑与学问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18 怀疑与学问1.读懂课文,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3.发扬大胆质疑的精神,并锻炼创造性能力。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怀疑与学问请同学们思考,“怀疑”与“学问”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把握文本观点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2.小组合作讨论。
(1)对“怀疑与学问”这一命题,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呢?明确: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明确:文章开头引用两句我国古代学者的名言,通过这两句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3)“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是文章的核心论点,围绕这一核心论点,作者又提出了两个分论点,请找出本文的两个分论点。
明确: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这两个分论点是如何提出的?明确:第6段开头,作者用一个由递进复句组成的过渡句巧妙提出了这两个分论点。
【教学提示】“怀疑”不仅是做“学问”的基础,也是“学习”的重要基础,引导学生自觉思考二者关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把握。
作者的“观点”即文章的中心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的提出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要符合客观实际、科学真理,态度要鲜明。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议论文的特点作者提出了论点,就要去论证论点,论证论点所用的材料就是论据。
所举的例子或概括的事实,就是事实论据,所引用的名言、格言、俗语、警句等就是道理论据。
用事实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举例论证,用道理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道理论证。
1.试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第4段举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和《礼记·月令》所记载的“腐草为萤”的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是有必要的。
层层深入对比论证——品味《怀疑与学问》的论证思路本文论证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需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能随便盲从或迷信。
文章论述的层层深入和对比论证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一、层层深入,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文章开头两段引用两位哲学家的话,提出中心论点。
第3段到第5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层层深入,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二、多处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原因。
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之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通过两种结果的对比,阐明“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的原因。
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 文件格式。
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先做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先做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难点】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情境导入】一个人总是希望学有所成,但并非所有的求学者最终收效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收效差,成果小。
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原因呢?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今后做学问很有意义。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提示及要求:1.画出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分论点是什么?3.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1.譬.如(pì) 程颐.(yí) 虚妄.(wànɡ)塾.师(shú) 盲.从(mánɡ) 墨.守(mò)停滞.(zhì) 步骤.(zhòu)2.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分论点: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这篇文章有六段,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3、4段):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第5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9篇】第17课《怀疑与学问》精品教案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里是壶知道美丽的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9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领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观点;二、理解、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教学重点: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
二、新授。
(一)背景及作者介绍顾颉刚(1893—1980),江苏省吴县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朗读课文,了解内容,学习文中的生字生词。
颉()滞()儒()塾()启迪墨守虚妄辨伪去妄(三)再读课文,熟悉内容,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归纳教学设计文章各自然段的段义。
第1自然段:“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第2自然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第3自然段: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第4自然段: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5自然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6自然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两个分论点: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五)划分教学设计文章的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怀疑与学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譬如、腐草为萤、虚妄”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教学难点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
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
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
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
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
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
这就是做学问。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程颐.(yí)譬.如(pì)腐草为萤.(yíng)虚妄.(wàng)盲.从(máng)停滞.(zhì)é)便装(biàn)ē) 便宜(pián)shé)(2)词语释义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怀疑与学问教学目的一、深入领会并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层层深入论证的写法,学习用分论点来论证中心论点,并适当注意过渡句。
二、理解课文中论述的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立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道理。
在深入改革开放抓紧科学技术发展的紧迫日子里,尤其要强调谦虚与怀疑。
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是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用分论点来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根据这一重点,围绕课文“预习提示”,引导学生运用前两课所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培养自读能力。
二、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文章不长,可作先自读再研读的安排,读前给予指导,要求学生在书上画出要点,并做笔记练习。
教学时效: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初读指导与要求。
1.导人阅读,激发兴趣。
怀疑与学问究竟有什么关系?两者间的关系可密切呢。
我们曾学过《哥白尼》、《祖冲之》,试想想哥白尼如果迷信书本,没有勇气怀疑并敢于批判不符合实际的却又历来被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天动学说,他能够创立在科学史上引起空前革命并对人类思想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的地动学说吗?祖冲之如果“虚推古人”,不敢怀疑和推翻前人的陈腐学说和错误结论,他能在圆周率、大明历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而成为伟大的数学家吗?怀疑精神不可少让我们来研读一下著名历史学家顾颌刚的《怀疑与学问》,就会明白治学为什么要有怀疑精神,什么是我们要提倡的怀疑精神,这对于培养开拓创造精神很有益处。
关于作者顾颌(jié)刚的介绍,《教参》有简介(略)。
本文是顾先生根据自己的丰富的治学经验与切身体会而写的,精辟透彻,令人信服。
2.运用提问,指导复习上两篇课文学过的有关论证知识,要求学生自读本文时学习运用。
3.在文中画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然后在笔记上列表写出,搞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分论点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并指导作文练习一。
4.为在阅读时扫除字词障碍,提出以下词语语学生注意,供教学时备用。
其中有的是完成练习三所必需的。
(1)观察(文中是实地观察的意思);(2)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18 怀疑与学问教案和反思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
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我国当代史学家。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任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通信研究员和院士。
(2)背景链接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
顾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
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
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
2.生难字词
(1)字音
顾颉刚(jié) 程颐(yí) 腐草为萤(yíng) 师塾(shú) 停滞(zhì)
(2)词义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启迪】开导;启发。
【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墨守】战国时墨子善于守城,后来用“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辨伪去妄】辨别虚伪的,清除去掉不合理的。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三部分(第6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教师小结:本文的结构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式结构。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
1.课文第1、2段的破折号后注明了作者,这表明了什么?
明确:是完整的引用格式,体现了作者治学严谨的风格。
2.引用这两句名言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并证明中心论点。
3.课文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
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就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4.朗读课文,找出第3、4段中举的三个事例,说说它们要证明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明确:“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的传说,“三皇”“五帝”的传说和“腐草为萤”的传说。
第一个事例论证的是传说不一定可靠,不能随便相信;第二和第三个事例论证的是“对于传说要善于怀疑”的论点,告诉人们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
5.对课文第3段中四句话之间的层次关系怎样理解?
明确:因果关系:因为(1)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2)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
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3)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4)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6. 课文第3段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类比论证?
明确:这句是类比论证,通过跟做学问有相同特点的事例来进行类推,从而说明“事实和证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
如果是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此句中“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7.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明确: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
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连。
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
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三、铺石奠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奠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8.课文中第5段“怀疑、思索、辨别”三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
因为人只有先怀疑才可能思索,只有思索才可能辨别是非,三个步骤是按人对事物进行怀疑时的先后顺序排列的,进行调换后就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了。
步骤四深层探究领悟写法
1.课文中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明确:(1)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的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
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
到。
(2)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
2. 课文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明确:本段用了对比论证(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和引
用论证(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3.课文第6段的第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起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在结构上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前半句归结上一部分所论述的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
4.课文第6段中共有三个“这样”,把它们找出来,说说它们分别指代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这样”指代“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第二个和第三个“这样”指代的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5.本文中论据的种类有哪些?
明确:本文中共用了两种类型的论据: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体现在第1、2、5、6段中。
事实论据体现在第4段和第6段中。
6.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高尔基曾经说过:“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
”对于过去的文化,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批判地吸收。
”邦达列夫(苏联)曾经说过:“那些大人物一生都在怀疑,在探索。
”正因为他们的怀疑,才有了后来的学问。
凡事多问些“为什么”吧!
2.拓展延伸
你一定有过不少怀疑的经历。
请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题。
(2)美国一家工厂的大型机器发生了故障,许多人都未能修好,老板请来一位专家。
专家仔细检查后用粉笔在机器的某个地方画了一条横线,机器很快修好了,老板为此付给这位专家一万美元。
有人不服气,这位专家说:“画一条线,只值一美元;知道在哪画,值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
”
问:从这则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
明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有价。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中心论点:做学问“会疑”与“须疑”。
(举例论证)
分论点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们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认识真可谓百花齐放:“人类有需要就有创造”“创造必须对生活有足够的热情”“阅读积累是创造的前提”而且能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将文本的创造内涵作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