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式太极拳
- 格式:doc
- 大小:197.50 KB
- 文档页数:16
和式太极精要十八式单练与拆招图解和有禄崔黎明吕蒙和慧超演示:和有禄王鹏云动作图解一、起势(1)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腿微屈,两手自然下垂放于体侧,身体中正,目视前方。
(图1)(2)两手匀速向上抬起从外向里划弧,两手高不过眉,合于身体中线处左手在前、右手在后,继续划弧下落至原位;同时两腿要转换虚实,两手上抬时重心在左腿,下落时重心在右腿。
(图2、3)二、金刚三大对(1)左脚向左前方450上步成左弓步;同时两手左手在前、右手在后迅速上拥。
(图4)(2)上动不停,右胯松沉,重心移至右腿成右弓步;同时右手掌心朝外顺势向右后划弧、左手顺势向右向下划弧。
(图5)(3)上动不停,左胯松沉,重心移至左腿成左弓步,身体微左转:同时左手向前向上划弧,右手向后向下再向前划弧。
(图6)(4)上动不停,右脚向前上步成左实右虚步,同时左手随势向前向上再向下划弧至小腹前掌心朝上,右手随势向前向上再向下划弧放于左手掌心处(右掌下落时变拳放于左手掌心处);右脚踏实,重心下沉,两腿微屈。
(图7、8)三、懒扎衣(1)右拳变掌直接向上抬起划弧与鼻同高时继续向右,同时左手向左上划弧,两手掌心相对。
(图9)(2)上动不停,左胯松沉,左脚向左开步,右脚跟步成左实右虚步;同时,两手从右向下向左划弧至左胯处,左掌心向外、指尖斜向下,右指尖斜向前,与小腹同高。
(图10)(3)上动不停,右胯松沉,右脚向右开步成右弓步;同时左手向左后划弧虎口朝外卡于左胯处,右手向右划弧拉开。
(图11)四、开合(1)右胯松沉,身体微右转,左脚脚尖内扣,右脚撤步成左实右虚步;同时左手上抬,两手匀速后收划弧放于身体两侧。
(图12、13)(2)上动不停,身体微左转,右脚向前上步左脚跟步成右实左虚步;同时两手从下向上里合划弧,右手在前左手放于胸前。
(图14)五、单鞭(1)重心移至左腿成左实右虚步,身体微右转;同时两手划弧下沉,身体保持中正。
(图15)(2)上动不停,右胯松沉,右脚向右开步,左脚跟步成右实左虚步;同时两手向右向上再向左向右划弧挤按至右胯处。
和式太极拳的基本身法要领和式太极拳的基本身法要领一、三直所谓三直,即头直、身直、小腿直。
1、头直在行功走架或站行坐卧时,下颏微内收,竖颈顺项,不低头仰面,使头部正直,头顶百会穴似有一线轻轻上提,也称顶头悬(或称悬顶、提顶、虚领顶劲)。
顶头悬,在各太极拳流派乃至其他武功当中都是非常重视的,这是武术身法的基本要领。
头直时,注意颈不要僵硬,也不能软塌,要自然竖直。
脊髓、血管、气管等汇集颈部,头直可使气血通达、神能贯顶、意能下达,时时处处做到精神鼓荡、周身轻灵,可使颈椎及颈部肌肉得到较好锻炼,对防治颈椎病有很好的作用。
头正则颈直,颈直则气血畅通,头脑清醒,可使外界情况变化及各种信息汇集大脑后得到迅速的加工处理,及时准确作出判断,及时反应,并发出信号使身体各部协调配合,动作稳健准确。
2、身直这里的“身”,指人体的躯干。
躯干不能左歪右斜,不能前俯后仰。
身直,还要做到含胸拔背、松胯裹臀等。
身直使腰脊中正,可使上部所受重力迅速下传,经骶髂关节传至骨盆,通过骨盆及胯的转换,根据所处状态及受力情况下传于双脚或一侧脚,在走化对方来力的同时或进步反击,或退步卸力,或长身起发。
身直,就需要我们贯穿身法中正的要求,并且在每一个动作中都要贯穿。
躯干也是下体产生的劲力达于掌指的传递枢纽,躯干不直,劲不顺达。
腰脊是督脉通行的部位,督脉下起骶骨尾部中央长强穴,沿督脉上行至颈部背面的大椎穴。
腰脊中正有利于气血的畅通。
腧穴都在背部,是人身气血的总汇,脏腑精气由腧穴而相互贯通,身直可促使经络、气血畅通,增强体质。
3、小腿直小腿,即膝关节以下、踝关节以上的部位。
在行功走架时,膝不过曲,也不能不及,小腿与地面垂直。
膝不过曲,能很好防治膝关节损伤和膝关节受力过重引起的疼痛。
膝关节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它的基本运动方式是曲和伸,在膝关节适当曲时,小腿可做小幅度内旋和外旋,但不可做外撇或内扣运动,否则极易引起膝关节韧带拉伤。
人体在站立时,膝关节弯曲超过90度,膝关节受力明显加重,弯曲度与膝的受力成正比。
太极拳都分为哪些流派太极拳都分为哪些流派太极养生,这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事情。
许多人也有想通过练习太极拳来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效果。
那么太极有几大流派?初学者刚开始应该学习那种太极拳呢?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相信许多人就不是很清楚了下面,就我个人的一些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
太极有几大流派?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以及武当、赵堡等多种流派。
最多的说法是张三丰所创。
张三丰太极拳应该是指太极十三式,是第一代内家拳,为三丰祖师首创的太极拳法。
而现在武当三丰太极拳法,并非是指目前所见单纯的太极拳套路,而是由无极、太极、两仪三种不同层次的拳术、功法组合而成的一套由外至内,由动至静,从初级到高级,动静结合,内外兼修完整的太极拳系。
太极拳各流派介绍1、武当太极拳虽然目前学者公认为太极拳与武当张三丰无关,不过确实存在武当太极拳。
武当太极拳讲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两米方圆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缠丝外,另有九宫、八卦的内容,其内涵与当前流行的太极拳不尽相同。
武当太极拳的要决就是:拳随心境,舒展绵长,恢宏大气,容万物于心。
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
不但是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至高无上的拳法。
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分三个阶段:首先练形、然后练气、最后练神。
其内含功法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
其动作以崩履、挤、按、采、列、肘、靠为主,在应用中随、连、粘、贴,连绵不断、行云流水。
演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静、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
武当太极拳动静结合、内外相含,是内外双修的至宝,是人体性命的源泉。
2、陈式太极拳简介陈式太极拳有陈式老架、新架之分。
老架由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
陈式太极拳老架共有七个套路,现仅流传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大约道光咸丰年间,陈王廷五传弟子陈有本去掉老架中的某些难度动作,编成陈式新架太极拳。
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太极拳爱好者询问108式太极拳的拳种和名称,我所练习的和式太极拳就为108式,招式名称介绍如下:1、预备式28、单鞭55、后招82、高探马2、上金刚29、云手56、勒马式83、十字手3、翻掌30、进步高探马57、野马分鬃84、单摆莲4、懒扎衣31、转身平心锤58、老虎大张嘴85、指裆锤5、开合32、右拍脚59、白蛇吐信86、上金刚6、单鞭33、平心锤60、玉女穿梭87、翻掌7、领落上金刚34、左拍脚61、懒扎衣88、懒扎衣8、白鹤亮翅35、双风贯耳62、开合89、右砸七星9、上步十字手36、旋脚蹬根63、如封似闭90、七寸靠10、搂膝斜行37、二步三锤64、单鞭91、小擒拿11、琵琶式38、青龙探海65、云手92、回头看画12、拗步斜行39、黄龙滚背66、跌岔93、进步指裆锤13、蓄身40、霸王敬酒67、扫螳腿94、黄龙搅水14、搂膝41、二起拍脚68、右金鸡独立95、平心锤15、上金刚42、进步分门桩69、转身96、白鹤亮翅16、束手解带43、双手抱膝70、左金鸡独立97、如封似闭17、伏虎44、喜鹊蹬枝71、双振脚98、单鞭18、指地锤45、鹞子翻身72、倒撵猴99、左砸七星19、肘底看拳46、右裹膝73、白鹤亮翅100、七寸靠20、倒撵猴47、转身左裹膝74、上步十字手101、擒拿21、白鹤亮翅48、演手锤75、搂膝斜行102、进步十字手22、十字手49、迎面肘76、海底针103、退步跨虎23、搂膝斜行50、抱头推山77、闪通背104、转身24、海底针51、白鹤亮翅78、白鹤亮翅105、双摆莲25、闪通背52、如封似闭79、如封似闭106、搬弓射虎26、白鹤亮翅53、单鞭80、单鞭107、上金刚27、如封似闭54、前招81、云手108、合太极勤学苦练弘扬太极“中正松柔,轻灵园活,顺遂自然”之要领。
演练时身体中正安舒,不偏不倚,不贪不欠,脊背骨节垂直贯穿,经络通畅,气血循环环。
和式太极拳七十二式动作名称起势
第一式金刚三大对第十一式搂膝躍步
第二式懒扎衣第十二式伏虎
第三式如封似闭第十三式指裆捶
第四式单鞭第十四式肘底看捶
第五式领落上金刚第十五式倒撵猴
第六式白鹤亮翅第十六式白鹤亮翅
第七式斜行第十七式斜行
第八式琵琶势第十八式海底针
第九式躍步斜行第十九式闪通背
第十式转身琵琶势第二十式如封似闭
第二十一式单鞭第三十一式鹞子翻身
第二十二式云手第三十二式左右裹膝
第二十三式高探马第三十三式掩手捶
第二十四式左右拍脚第三十四式抱头推山
第二十五式旋脚蹬跟第三十五式如封似闭
第二十六式二步三捶第三十六式单鞭
第二十七式青龙探海第三十七式前后招
第二十八式二起脚第三十八式勒马势
第二十九式分马掌抱膝第三十九式野马分鬃
第三十式喜鹊蹬枝第四十式玉女穿梭
第四十一式转身懒扎衣第五十一式斜行
第四十二式如封似闭第五十二式海底针
第四十三式单鞭第五十三式闪通背
第四十四式云手第五十四式如封似闭
第四十五式跌岔第五十五式单鞭
第四十六式扫蹚腿第五十六式云手
第四十七式金鸡独立第五十七式高探马
第四十八式双震脚第五十八式单摆脚
第四十九式倒撵猴第五十九式吊打指裆捶
第五十式白鹤亮翅第六十式领落上金刚
第六十一式懒扎衣第六十七式左扎七星
第六十二式右扎七星第六十八式进步十字手
第六十三式回头看画第六十九式退步跨虎
第六十四式黄龙搅水第七十式双摆脚
第六十五式如封似闭第七十一式搬弓射虎第六十六式单鞭第七十二式金刚三大对
收势。
和式太极拳简介
和式太极拳是河南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1890)在陈清平所传拳架基础上,删繁就简,以理学、儒学、道学,结合医学理论来指导规范拳架,从而创编的一套体用一致,技理结合的“带理架”,因地域的关系也被称为“赵堡太极拳”。
成为目前太极拳六大流派之一。
和式太极拳的特点是:
一、理论特点。
1.理技结合。
和式太极拳被称为“带理架”,即强调拳
法要在理论指导下修炼。
2.“耍拳”理论。
所谓“耍拳”是指在行功走架过程中,
要求自然,松柔,轻灵,如儿童玩耍一般自如,不必
用意使气,更平能显示发劲。
3.《九要论》的理论,《九要论》的九要为一理、二气、
三节、四梢、五行、六合、七进、八法(身法)、九
步,这些内容与和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一致。
二、技术特点
和式太极拳具有三直、四顺、六合等要点,遵循“中心松柔,轻灵圆活,顺遂自然”之要领。
演练时身体中正安舒,不偏不倚,不贪不欠,脊背骨节垂直贯穿,经络通畅,气血循环,和式太极拳以步活圆著称,有圆太极之说,走圆或弧线是他的只要运动形式。
和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和式太极拳,中国传统太极拳流派之一。
始创于清末河南温县赵堡镇太极拳名家和兆元(1810——1890),因地域亦被称为赵堡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有哪些特点?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和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
欢迎阅读!和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1 合顺中平和式太极拳练习要求周身上下、表里,处处相合,使周身之劲融为一体。
《九要论》中的第六部分写道: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外三合也;此为六合。
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
右之与左亦然。
以及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
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孰非内合。
岂惟六合而已哉!然此特分而言之也。
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行百骸悉在其中矣。
和式太极拳不仅在技法上强调“合”的重要性,而且在编排上要求体用一致。
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为一。
拳架怎样练,推手就怎样推。
推手既可检验拳架是否正确,又可向散手过渡。
盘架功夫的积累是提高推手、散手技法的本源。
顺身、顺腿、顺手、顺脚、顺意是和式太极拳动作的基本要求。
手去身顺之去,腿去脚顺着去,顺脚时以后脚跟为轴,摆脚尖顺势而动。
形以意统之,意顺形才能顺,形顺气自顺,气顺周身顺遂。
内外一体,处处劲力通达,周身气血顺畅,自可达到健身养生和技击防身同修的效果。
和式太极拳又称为“尺寸架”。
“尺寸”就是规矩,规矩就是自然。
和式太极拳的“捏架”,就是将学拳者的身体各部置于顺遂自然的位置。
在技法上还讲究以顺治逆,我顺人背,避实击虚,以达到四两拨千斤之目的。
和式太极拳行拳作势要求身体不前俯后仰,不左歪右斜,上自百会、下至会阴形成一条直线。
和式太极拳素有耍拳如坐轿之说,不论拳势的进退侧移,身体始终像静坐一样端正不偏不倚。
走架时,意念守中,使动作规矩端正,不贪不欠,轻灵圆活。
行拳走势,起于中,落于中,攻于中,守于中,守己在中,取彼也在中。
和氏太极拳理论大全太极拳经典论著大全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不能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
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张三丰太极之先,本为无极。
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
二气分,天地判,始成太极。
二气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
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
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育万物。
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
迨入后天,即成太极。
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
人之作用,有动必有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
人之生机,全恃神气。
气清上浮,无异上天。
神凝内敛,无异下地。
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
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
若不明此,非吾徒也。
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
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气既交,而太极之象成。
内敛其神,外聚其气。
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
意者,神之使也。
神气既媾,而太极之位定。
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谓为七二之数。
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棚、捋、挤、按、采、捩、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
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
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
故习此拳,亦须如此。
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
气不外聚,神必乱之。
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
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
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废矣。
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
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粘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太极拳论张三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力,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毋使有凸凹处,毋使有断续处。
太极拳的介绍关于太极拳的介绍太极拳是一种拳术。
按阴阳生克之理,合八卦、五行为十三式,习练时养气蓄劲,柔中有刚,精神内敛,意存丹田,以绵、软、巧为行功的要旨;应敌时随屈就伸,黏连不脱,能因人之势,借人之力,以制敌于败。
既可用于技击,又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相传为宋朝张三丰所创。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太极拳的介绍篇1一、基本介绍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
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
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
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2006年,太极拳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拳种介绍太极拳是汉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中医等的完美结合,它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
作为一种饱含东方包容理念的运动形式,其习练者针对意、气、形、神的锻炼,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对人类个体身心健康以及人类群体的和谐共处,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太极拳是极富中国传统特色元素的汉族文化形态。
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来源: 作者: 点击: 124 发布时间:2011-03-09 双击鼠标滚字体:[大中小]一、和式太极拳产生和形成的因素赵堡镇位于河南省温县东十五里,历史悠久。
北依巍巍太行山,南傍滔滔黄河水,隔黄河与少林寺遥遥相望,西距九朝古都洛阳不足百公里,自古以来即居南北之要津,东西通衢。
车水马龙,地灵人杰。
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就诞生在这里。
和兆元(图1),字育庵,出生于一个医林世家,其父和彦方,精通中医,在当地颇有影响。
和兆元自幼能秉承家学,习文学医。
清朝后期,社会动荡,在姐夫李棠阶的劝导下,和兆元十五岁时随本镇拳师陈清平先生兼习武技。
因其天资聪颖,活泼机敏,有习武的天份,并且能尊师重道,勤奋好学,功夫出类拔萃,深得清平师的赏识,成为陈清平的入室大弟子,全面继承了师传理法。
晚清重臣,曾任礼部尚书、军机大臣,尤精于理学的李棠阶,在一次回乡探母时见到了26岁的和兆元武功精湛,便随李棠阶进京供职,被授以“武信郎”一职。
期间,和兆元在李棠阶的影响下,对太极拳进行了重大改革,尤其使太极拳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
他广交各派武林同道,勤于实践,以理学、道家和中医理论来指导和规范拳架,使理论与技术密切结合,刨编了走架轻灵圆活,柔顺自然,不同于陈清平拳架的新拳架。
因此拳架强调体用一致、技理相合,以自然柔活之体,养体内浩然之气,故被称为“带理架”。
因武艺出众,和兆元被授以“武信郎”之职。
和兆元所创“带理架”的治病健身之理法也源于《周易》之理。
认为人的生理都是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的,拳法中的阴阳动静合阴阳消长之机,使身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均衡,以达到强身健体,疗病养生的功能。
用人体结构知识指导太极拳的功架,再通过拳架的正确锻炼进一步调理人体结构及生理机制,使人体处于一种顺遂自然的最佳状态,久练使身体潜能释放,自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自卫防身。
1849年,和兆元随李棠阶返乡后,随陈清平传拳授理,“带理架”逐步得到发展,并成为赵堡镇的太极拳架。
二、和式太极拳的发展历程和兆元归里后,研习拳理,传授子孙。
其子润芝、勉芝、敬芝、慎芝及长孙庆喜均得其真传。
长子和润芝自幼随父习武,兼承家传中医,传拳于子庆喜、庆文、庆台。
和庆喜兼得父亲及祖父亲传,技艺超群,是和式太极拳传承中的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1928年,在振兴国术的形势下,71岁高龄的和庆喜除继续传授庆文之子学信等门徒外,还打破了和式太极拳家庭传承的方式,开山授徒,教授了郑伯英、郑悟清、刘世英、郝玉朝、柴玉柱等一批弟子,此后,和庆台在上海,郑伯英、郑悟清等在西安,和学信在宝鸡、赵堡,和学会、和学俭等在赵堡传拳授艺,促进了和式太极拳在社会上的传播。
经过80多年的发展,和式太极拳已成为当代流传较广的太极拳流派之一。
三、和式太极拳的发展现状在和式太极拳传人的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和式太极拳得到了迅速发展。
1993年率先在赵堡成立“赵堡和式太极拳研究会”。
此后,相继成立了香港和式太极武术(国际)总会、温县和式太极拳学会、焦作市和式太极拳协会、郑州市武协和式太极拳工作委员会、漯河市和式太极拳协会、重庆万州和式太极拳协会、平顶山市和式太极拳研究会、江苏金坛和式太极拳辅导站、成都市和式太极拳辅导站、新乡市和式太极拳推广中心、江西龙南和式太极拳辅导站等等站点组织。
各地的和式太极拳组织积极研究、传播和式太极拳,并组队参加了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世界传统武术节、全国武术功力大赛及各省市举办的各类武术比赛,和式太极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积极组织大规模赛事活动,成功举办了三届“全国和式太极拳观摩交流大会”,这三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和式太极拳的发展,在武术界也产生了积极的反响。
2003年,和有禄编著的《和式太极拳谱》、《和式太极拳十三式》、《和式108式太极拳(中英文)》、《和式太极拳、械教学光盘》,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和海燕出版社出版,随后又出版了侯尔良编著的《和式太极拳精义》,2008年,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编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和式太极拳》,由中国武术协会审定,并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极大的促进了和式太极拳的普及与发展。
和式太极拳技法和式太极拳对身体各部和身体运动状态有明确的要求。
在行功走架时,拳架规矩,姿势正确,对提高行功效果,使气血、经络阴阳平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通过一段时间规范的锻炼,从而达到明规矩、守规矩、脱规矩、自然而合法度。
一、对身体姿态方面的要求(一)正身架身法规矩是练好和式太极拳的基础。
身体中正,不偏不倚,不贪不欠。
要求中,守中,起中,攻中。
进退、抑俯能守于中,起于中,不犯抽扯,一进必至,路径最近,实为技击之捷径。
遵循身体中正诸要领,则可气沉丹田,能练丹田先天之气,也是太极拳健身养生之道。
身体正直则脊柱垂直贯串,劲力上下通达,气血顺畅。
切不可翻臀塌腰,坐胯拧腰及前俯后仰,违太极拳自然之理。
例如,在和式太极拳单鞭式,不论在运动过程中还是定势,均要求做到头容正直自然,沉肩坠肘,动作不贪不欠,无过不及,身体中正。
(图2)步活圈圆是和式太极拳又一技法特点。
步有运载身体的功能。
步要灵活,着势运行随身体阴阳虚实的转换,步运身行,身随步换,则能周身一家。
身到,手到,步到,上下相随,手足相合,一动两腿要分清虚实,步有腾挪之势,欲动之意。
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占煞,立足稳当,得机而动,进步必跟,退步必随,轻巧敏捷,八面支撑。
(二)融三盘和式太极拳不尚用固定的招法去练习技击,在身体阴阳变化时形成的棚、捋、挤、按、採、捌、肘、靠,也称上八法。
纵、横、高、低、进、退、反、侧,也称中八法或身八法。
踢、蹬、套、勾、缠、扫、插、膝,也称下八法或腿八法等各种技法,在轻松自然中,寻找有利于自己的姿势,三盘其手,综合运用,克敌制胜。
以上二十四法能完全贯穿融合于和式太极拳的套路招法中,充分显示出和式太极拳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一的特点。
二、对身体运动状态的要求(一)重圆转和式太极拳以自然柔活体现化刚为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的特色,以身体各部阴阳运转形成技法的圆活精妙。
圆的运动是灵活的基础,也是武术技法中化、打合一的最有效的运动方式。
和式太极拳行拳走势,以圆为宗,形动求圆,内劲圆转,在意念支配下,周身协调配合,肩、肘、手、胯、足、身都做圆或弧形的转动和滚动。
使着势之运转无凸凹,无缺陷,无断续,身体成为自然虚灵之体。
一圆之中八门劲力俱全,包含了接、引、化、发的技击含义,处处走圆形成练劲圆转,用劲自然。
挨到何处何处走,周身无处不太极。
临敌因势应变,圆切线引劲落空,身旋气转离心抛掷,内劲浑圆松活弹发。
在做圆运动的同时身体的四大节、八小节等身体相应的部位,似有无形绳线牵拉,(和式太极拳称为练架有绳,俗称挂线)。
形成周身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的阴阳互变运动。
使拳架动作遵循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换的变化规律。
处处分清阴阳,追求“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的动态平衡。
表现出滑如鱼、粘如胶、软如棉、硬如钢的太极拳技击特色。
(二)合心意和式太极拳注重心法、意念的修炼。
练习要求心与意合。
心即本心,是大脑的思维活动,是人的本意真意,在没有任何外界干扰下的自然流露。
意即意识,意念。
前者为体后者为用。
故日:“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驶”。
凝神静心,排除杂念,回复自然,是本心与意念抱元守一。
达到意自心出,拳随意发,意动形随,意到劲到的技击效果。
耍拳以自然为准则,拳架为意念之载体。
行动走架,用意只在检查身体是否规矩,练劲是否圆转自然,不要心存如何打人之念。
心贵静,意守中,是意念的自然状态。
若意不能守中,在形则有贪欠偏倚之弊,在用则有呆滞不活之病。
自然而然练就之技法,用时才可达到应物自然之无意识状态。
三、对节奏、劲力、呼吸技法的要求和式太极拳以自然为准则,视练者体质阶段不同,速度可快可慢,但均匀适宜。
架式可大可小,以自然舒展为度。
拳架、推手、散手合而为一,朴实无华,简洁流畅。
以圆、弧为运动形式,以阴阳变化之法,使身体处处分出阴阳,达化打兼备、劲力圆转的目的。
和式太极拳的呼吸随着拳架功夫的增长大致分三个阶段。
(1)初学者处在柔筋掰骨,增加体力,以形体活动为主,活动量大,此阶段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呼吸法,呼吸短而浅,多在胸部,应注意气向下沉,防止横气填胸。
(2)调息阶段,以腹式呼吸为主,动作呼吸自然配合,不可刻意追求呼吸与拳架的配合。
否则配合不当,易致胸闷腹胀,头晕脑胀的不良反应。
此阶段耍拳速度均匀适宜,呼吸深长而均匀。
(3)调神阶段,是内在潜式呼吸,吸则细长,呼则微微,无声无息,藏而不露,动静开合之间呼吸已就。
腹内松净,气以直养,气守丹田,既可养生,还可适应急动缓随的运动。
练拳、呼吸有阶段之别,均以自然为法则。
随拳技提高而自然出现各阶段的呼吸方法。
动作与呼吸相辅相承。
四、对整体运动技法的要求(一)三直五顺,不撇不停和式太极拳练习时要求做到三直:头直、身直、小腿直。
虚领顶劲,下颏微内收使头部成直。
身体不左歪右斜,不前俯后仰则身直。
膝不过曲,胯不斜掉达到小腿成直;顺身、顺腿、顺手、顺脚、顺意是和式太极拳动作的基本要求。
手去身顺之去,腿去脚顺着去,顺脚时以后脚跟为轴,摆脚尖顺势而动。
形以意统之,意顺形才能顺,形顺气自顺,气顺周身顺遂。
内外一体,处处劲力通达,周身气血顺畅,自可达到健身养生和技击防身同修的效果。
和式太极拳又称为“尺寸架”。
“尺寸”就是规矩,规矩就是自然。
和式太极拳的“捏架”,就是将学拳者的身体各部置于顺遂自然的位置。
在技法上还讲究以顺治逆,我顺人背,避实击虚,以达到四两拨千斤之目的。
不撇不停:每一动,一侧动而另一侧不动为撇,脚之作用与手同。
不到成势时止住是为将劲打断,是停,犯此则阴阳离诀,劲不连接,终无效用。
和式太极拳一代宗师和庆喜先生教学时,要求学生先学练单势,一着一势按规矩练熟后再将单势连接起来成套路。
和士英宗师讲拳时常言:“活都在路中做,成势不打人。
”“活”即打人的着法。
是通过手、脚运行中的阴阳变化形成合力或分力而击敌。
拳势一混做去,谓流水架,为病。
着势不清,技法不明,必致劲无从发。
(二)走架轻柔、尤须灵活和庆喜在《耍拳解》中说:“轻,极轻,极轻则极灵,用气则滞。
学者用功,身法运转达要像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在空中迎风飘荡那么轻灵自然。
”轻则灵,灵则巧,轻巧灵便才能步入人不知我、我独知人、随心所欲的境界。
和式太极拳强调柔是刚的基础,柔又能克刚。
《耍拳解》日:“柔者何也?柔。
松柔、纯柔、松关节,柔经络。
”由松入柔,柔不是目的,是走劲化力的手段,柔中求刚是目的。
通过松柔自然的盘架,除去后天拙力,从而生出自然之劲,达到化僵为柔。
和式太极拳身灵步活,进必跟,退必随,步运身行,能进能退,身自灵活。
松关节,柔经络,使周身四大节、八小节节节贯穿,曲伸折叠灵活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