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
- 格式:doc
- 大小:221.00 KB
- 文档页数:20
50种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是指为了改善食品的质地、色泽、香味、保鲜等特点而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
这些添加剂通常是经过科学研究和严格检测的,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今天,我们将介绍50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及其用途。
第一类:色素类食品添加剂1. 甲基红:常用于果酱、糖果等食品,赋予红色。
2. 胭脂红:常用于饮料、肉制品等食品,赋予鲜艳的红色。
3. 日落黄:常用于清凉饮料、糕点等食品,赋予金黄色。
4. 洋红:常用于饮料、糕点等食品,赋予紫红色。
5. 孔雀蓝:常用于口香糖、冷饮等食品,赋予蓝绿色。
第二类:增味剂类食品添加剂6. 酸味剂:如柠檬酸、苹果酸,用于调节酸味。
7. 甜味剂:如蔗糖、葡萄糖,用于增加甜味。
8. 麦芽糊精:常用于奶粉、巧克力等食品,增加香甜味道。
9. 酵母提取物:常用于面包、酱料等食品,增加鲜味。
第三类:防腐剂类食品添加剂10. 亚硝酸盐:常用于腌制食品、火腿等,具有抑菌作用。
11. 苯甲酸:常用于果脯、糖果等食品,具有防腐作用。
12. 乙酸钠:常用于饮料、豆制品等食品,具有抗菌效果。
第四类:增稠剂类食品添加剂13. 明胶:常用于果冻、炖品等食品,提高质地稠度。
14. 卡拉胶:常用于冷冻食品、糖果等,增加黏性。
第五类:稳定剂类食品添加剂15. 亚油酸盐:常用于酱料、沙拉等食品,防止油脂溢出。
16. 多聚磷酸钠:常用于肉制品、罐头等食品,保持食品稳定。
第六类:酸度调节剂类食品添加剂17. 乳酸:常用于饮料、乳制品等食品,调节酸碱度。
18. 苹果酸:常用于糕点、果酱等食品,调节酸度。
第七类:抗氧化剂类食品添加剂19. 大豆异黄酮:常用于油脂、食品添加剂等,保持食品新鲜。
20. 维生素C:常用于果汁、保健食品等,延长食品寿命。
第八类:硝化剂类食品添加剂21. 硝酸钠:用于腌制食品、火腿等,改善食品风味。
第九类:膨松剂类食品添加剂22. 无水葡萄糖酸钠:常用于面包、蛋糕等食品,增加体积松软度。
第十类:增酸剂类食品添加剂23. 柠檬酸:常用于饮料、果汁等食品,增加酸味。
食品中的添加剂和防腐剂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为了改善食品的色泽、口感、保质期等特性,增加食品的营养价值,提高食品的加工工艺水平而加入的化学物质。
食品添加剂可以分为天然食品添加剂和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剂两大类。
1.天然食品添加剂:指从天然资源中提取或生产的食品添加剂,如植物提取物、动物制品、微生物发酵产物等。
例如:维生素C、维生素E、茶多酚、黄酮类化合物等。
2.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剂:指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得的食品添加剂,如色素、香料、防腐剂、抗氧化剂等。
例如:味精、阿斯巴甜、糖精、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
防腐剂是指为了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质期而在食品中加入的化学物质。
防腐剂可以抑制或杀死食品中的微生物,防止食品发生化学变化。
常见的防腐剂有:1.化学防腐剂: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脱氢乙酸钠等。
2.天然防腐剂:如茶多酚、辛夷提取物、樾橘素等。
3.防腐剂的作用机理:抑制微生物生长、杀死微生物、阻止食品氧化、提高食品的酸度等。
4.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的安全性: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在进入人体后,大部分会被代谢、排出体外。
但过量摄入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我国对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的使用有严格的法规和标准,确保食品安全。
5.正确看待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可以提高食品的品质、口感、保质期,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
但过量使用或使用非法添加剂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因此,消费者在选择食品时,要注意查看食品标签,了解食品中添加剂的种类和含量,合理搭配饮食,保证身体健康。
6.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的监管:我国对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的监管非常严格,要求所有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都必须经过安全评价和审批,才能在食品中使用。
同时,我国还定期对食品进行监督抽检,确保食品中的添加剂和防腐剂含量符合国家标准。
习题及方法:1.习题: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的定义分别是什么?解题方法:通过回忆课本中关于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的定义,结合题目中的描述,给出准确的答案。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食品添加剂一般都不能单独作为食品来食用,其添加量有严格的限制,其添加量一般只占0.01%~0.1%(很少超过2%)。
营养强化剂、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
防腐剂:是指能防止食品或食品原配料腐败变质,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延缓或抑制微生物增殖作用的食品添加剂。
是人工化学合成的或是天然物质。
不是杀菌剂。
色淀:是由某种特定浓度的合成色素物质水溶液与氧化铝进行充分混合,色素被完全分散吸附后,再经过滤、干燥、粉碎而制成的改性色素。
色价(E):在特定的溶剂中,浓度1%的色素溶液,以最大吸收波长,用1cm比色皿测得的吸光度。
式中A——吸光度,α——稀释倍数,1%——色素浓度,λmax——最大吸收光波长(nm),1cm——比色皿厚度发色剂:能与肉原料及肉制品中的呈色物质作用,使之在食品加工、保藏等过程中不致分解、破坏,呈现良好色泽的物质。
此前,又称为发色剂。
换句话说,护色剂是防止肉类物质发生褐变的一类食品添加剂。
[原定义]食品发色剂,或呈色剂系指可以维持食品本来色泽,而其本身无色的一类。
(即可防止氧化褐变的一类食品添加剂)。
漂白剂:是指能破坏或抑制食品的发色因素,使色素褪色或使食品免于褐变的添加剂。
作用:脱色后的物品,非常容易地根据需要着色。
按其作用方式分为两类:还原性漂白剂、氧化性漂白剂。
乳化剂:添加于食品后可显著降低油水两相界面张力,使互不相溶的油(疏水性物质)和水(亲水性物质)形成稳定均匀分散体或乳浊液的食品添加剂。
属于表面活性剂产品。
能使食品体系稳定,使各种构成相“互溶”为食品结构(质构)改良以及食品加工提供有利条件酸味剂:又称酸度调节剂,是增强食品中酸味和调节pH值或具有缓冲作用的一大类食品添加剂。
简答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还原型(HA):通过本身的还原活性,与环境氧反应,降低食物中的氧分含量;与自由基反应,中断氧化过程的链式反应。
食品添加剂常识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食品添加剂常识一、食品添加剂常识1.什么是是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营养强化、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
2.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时应符合哪些基本要求?符合以下基本要求:a.不得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b.不得掩盖食品腐败变质;c.不得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d.不得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e.在达到预期效果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使用量;f.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基一般应在制成最后成品之前除去,有规定食品中残留量的除外。
3.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食品添加剂下列情况下可使用食品添加剂:a.保持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b.作为某些特殊膳食用食品的必要配料或成分;c.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改进其感官特性;d.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者贮藏。
4.我国食品添加剂有多少种类?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将其分为22类:防腐剂、抗氧化剂、发色剂、漂白剂、酸味剂、凝固剂、疏松剂、增稠剂、消泡剂、甜味剂、着色剂、乳化剂、品质改良剂、抗结剂、增味剂、酶制剂、被膜剂、发泡剂、保鲜剂、香料、营养强化剂、其他添加剂。
5.食品添加剂标识内容有哪些?食品添加剂必须有包装标识和产品说明书,标识内容包括:品名、产地、厂名、卫生许可证号、规格、配方或者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批号或者代号、保质期限、使用范围与使用量、使用方法等,并在标识上明确标示“食品添加剂”字样。
食品添加剂有适用禁忌与安全注意事项的,应当在标识上给予警示性标示。
6.食品添加剂采购时应索取证件?食品添加剂经营者购入食品添加剂时,应当索取卫生许可证复印件和产品检验合格证明,禁止经营无卫生许可证、无产品检验合格证明的食品添加剂。
常见食品添加剂
1.防腐剂: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延长食物保质期
常用物质:
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山梨酸钾、二氧化硫、乳酸等
常用的食品:
碳酸饮料、果酱、蜜饯、酱菜、酱油、食醋、果汁饮料等食品
2.着色剂:为食品着色
常用物质:
苋菜红、胭脂红、赤藓红、新红、柠檬黄、日落黄等,天然色素:甜菜红、紫胶红、越桔红、辣椒红、红米红等
常用的食品:
碳酸饮料、果汁饮料类、糕点上的彩装、糖果、山楂制品、腌制小菜、冰淇淋、果冻、巧克力、奶油、速溶咖啡等各类食品等
3.甜味剂:赋予食品或饲料以甜味
常用物质:
糖精、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麦芽糖醇、山梨糖醇、木糖醇等常用的食品:
饮料、酱菜、糕点、饼干、面包、雪糕、蜜饯、糖果、调味料、肉类罐头等
4.营养强化剂:增强和补充食品的某些营养成分如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常用的物质:
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
常用的食品:
婴幼儿配方奶粉
5.香料:增加香味,使其具有独特的风味
常用物质:
糖香精油、香精、粉体香料浸膏
常用的食品:
糖果与巧克力
6.膨松剂:使制品具有膨松、柔软或酥脆
常用物质:
碳酸氢钠、碳酸氢铵、复合膨松剂等
常用的食品:
饼类糕点、蛋糕、饼干
7..酸味剂:赋予食品酸味,一般具有防腐效用,又有助于溶解纤维素及钙、磷等物质,帮助消化,增加营养
常用物质:
柠檬酸、酒石酸、乳酸、苹果酸。
常用的食品:
一部分糖果与巧克力制品,尤其是水果型的制品
8.抗氧化剂:保护食物免受氧化损伤而变质
常见的物质:
维生素A、C、E;类胡萝卜素;微量元素:硒、锌、铜和锰等。
常用的食品:
干果类食品。
(一)名词解释食品添加剂: 我国食品卫生法(1995)年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或根据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食品抗氧化剂 :食品抗氧化剂是防止或延缓食品氧化变质,提高食品稳定性和延长贮存期的食品添加剂。
:酊剂是指用一定浓度的乙醇,在室温下浸提天然香料,并经澄清过滤后所得的制品。
4. 食品乳化剂 :食品乳化剂是指添加于食品后可显著降低油水两相界面张力,使互不相溶的油(疏水性物质)和水(亲水性物质)形成稳定乳浊液的食品添加剂。
食用香精 :食用香精是由各种食用香料和许可使用的附加物调配与加工而成。
附加剂包括载体、溶剂、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
载体有蔗糖、糊精、阿拉伯树胶等。
食品污染物:食品污染物指不是有意加入食品中,而是在生产(包括谷物栽培、动物饲养和兽药使用)、制造、加工、调制、处理、充填、包装和运输过程中,或是由于环境污染带入食品中的任何物质。
但不包括昆虫碎体、动物毛发和其他外来物质。
7. 食品防腐剂笼统地讲,防腐剂主要是利用化学方法来杀死或抑制有害微生物的增殖,从而抑制或延缓食品腐败的物质,也可称之为抗微生物剂或抗菌剂。
按其抗微生物作用的性质,则可具体地分为杀菌剂和防腐剂。
8. 食品增稠剂 :食品增稠剂是一类能够提高食品黏度或形成凝胶的食品添加剂。
9. 食品发色剂 :食品发色剂是指本身不具有颜色,但能使食品产生颜色或使食品的色泽得到改善(如加强或保护)的食品添加剂,也叫护色剂或呈色剂。
浸膏 :浸膏是指用有机溶剂浸提香料植物组织的可溶性物质,最后经除去所用溶剂和水分后所得的固体或半固体膏状制品。
11. 香树脂 :香树脂是指用有机溶剂浸提香料植物所渗出的带有香成分的树脂样分泌物,最后经除去所用溶剂和水分的制品。
12. 食品营养强化剂 :食品营养强化剂是指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
13. ADI值即日允许摄入量(ADI),是指人类每日摄入某物质直至终生,而不会产生可检测到的对健康产生危害的量。
食品添加剂基本知识
食品添加剂是指在加工、制作、储存和运输等过程中添加到食品中的各种物质。
了解食品添加剂及其基本知识对于消费者选择健康食品有帮助。
常见的食品添加剂
1. 防腐剂:防止食品变质和腐败,如山梨酸、山梨醇酯等。
2. 色素:改变食品的颜色和色泽,如红曲色素、胭脂红等。
3. 甜味剂:增加食品的甜度,如蔗糖、蜂蜜等。
4. 酸味剂:增加食品的酸味,如柠檬酸、乳酸等。
5. 发酵剂:促进食品发酵,如酵母、面粉等。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它们的使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定。
1. 添加剂是不能替代食品原料的,只能作为辅助。
2. 添加剂的种类和使用量需要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规范。
3.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符合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审批、注册和准入规定。
4. 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应根据食品标签上的添加剂明细,进行选择。
以上是食品添加剂的基本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食品添加剂及其使用规范,选择健康食品。
生活中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包括:一、防腐剂:用于延长食品保质期。
1.苯甲酸:也叫做食品乙酸钠,可以抑制微生物和酵母菌的生长,被广泛应用于果汁、糖果、蛋糕和罐头等各类食品中。
2.山梨酸:是一种天然产物,也常用于食品防腐中,特别是在面包、奶酪、沙拉酱、调味料和肉类加工品等食品中。
3.丙二酸二钠:简称双乙酸钠,是一种常用的食品防腐剂。
它主要用于肉类、奶制品、糖果、罐头和饮料等食品生产中,作为一种pH调节剂和防腐剂。
4.溴酸钾:常用于处理海产品,如龙虾、蟹类、虾和鱼等,也适用于水果和蔬菜。
5.亚硝酸盐:它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主要应用于肉制品、鱼类加工品和罐头等食品中。
二、抗氧化剂:可延缓食品氧化变质。
1. 维生素C:也叫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具有很强的还原能力和抗氧化作用,在果汁、蔬菜制品、饼干等食品中广泛使用。
2. 维生素E:也称为生育酚,就像维生素C一样,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
在油脂含量较高的食品中经常使用,如坚果、油炸食品和动物脂肪等。
3. 茶多酚:属于天然的多酚类化合物,存在于茶叶和一些水果中,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
4. 硫代双胍:是一种对空气中的氧气有极强的还原作用,可以延缓食品氧化变质。
在麦片、罐头、饼干、肉制品等食品中应用广泛。
5. 花青素:也称为花色素,是一种天然的颜料,在葡萄酒、蔬菜、水果和豆腐等食品中广泛存在,并以其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而著名。
三、酸味剂:可使食品呈现酸性。
1. 柠檬酸:是一种天然存在于柠檬、石榴、草莓和柑橘等水果中的有机酸,常用于饮料、果酱、罐头、沙拉酱、糖果和蛋糕等食品的调味中。
2. 苹果酸:也是一种天然存在于苹果、圆桌等水果中的有机酸。
它通常用于腌制、调味、制作饮料和水果汁等。
3. 葡萄糖酸: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固体,具有很强的酸味和抗菌作用,广泛用于罐头、饮料、果冻、糖果和口香糖等食品制造中。
4. 醋酸:是一种在食品工业中广泛使用的有机酸,常用于腌制、调味、制作饮料和酱汁等食品。
食品化学食品的添加剂食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食品的安全和质量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改善食品的质感、延长保质期、增加营养价值等目的,食品工业中广泛使用了各种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和储存过程中,为了改善食品的质量、色泽、口感、营养价值等方面的特性而添加的物质。
本文将介绍食品化学食品的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和安全性。
一、食品化学食品的添加剂的种类食品化学食品的添加剂主要包括增稠剂、乳化剂、抗氧化剂、防腐剂、甜味剂、色素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添加剂的作用和应用范围。
1. 增稠剂:增稠剂是一种能够增加食品黏度和稠度的物质,常用的增稠剂有明胶、果胶、海藻酸钠等。
增稠剂主要用于制作果冻、果酱、糖果等食品,能够增加食品的口感和质感。
2. 乳化剂:乳化剂是一种能够使油水混合物均匀分散的物质,常用的乳化剂有卵磷脂、甘油脂肪酸酯等。
乳化剂主要用于制作乳制品、沙拉酱、冰淇淋等食品,能够使食品更加细腻和口感更好。
3. 抗氧化剂:抗氧化剂是一种能够延缓食品氧化反应的物质,常用的抗氧化剂有维生素C、维生素E等。
抗氧化剂主要用于制作肉制品、油脂类食品等,能够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和稳定食品的色泽。
4. 防腐剂:防腐剂是一种能够抑制食品腐败和变质的物质,常用的防腐剂有硫酸盐、亚硝酸盐等。
防腐剂主要用于制作肉制品、果蔬制品等,能够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和保持食品的新鲜度。
5. 甜味剂:甜味剂是一种能够增加食品甜味的物质,常用的甜味剂有蔗糖、蜂蜜、甜菊糖等。
甜味剂主要用于制作糖果、饮料等食品,能够增加食品的甜味而不增加热量。
6. 色素:色素是一种能够改变食品颜色的物质,常用的色素有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
色素主要用于制作糕点、饼干、饮料等食品,能够增加食品的色彩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二、食品化学食品的添加剂的作用食品化学食品的添加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够改善食品的质感、延长保质期、增加营养价值等。
具体来说,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如下:1. 改善食品的质感:食品添加剂能够增加食品的黏度、稠度和口感,使食品更加细腻、口感更好。
1、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成分。
营养强化剂、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
食品添加剂一般都不能单独作为食品来食用,其添加量有严格的限制。
且其用量,一般不超过2%。
2、酸度调节剂(01)抗结剂(02)消泡剂(03)抗氧剂(04)漂白剂(05)膨松剂(06)胶奶糖基础剂(07)着色剂(08)护色剂(09)乳化剂(10)酶制剂(11)增味剂(12)面粉处理剂(13)被膜剂(14)水分保持剂(15)营养强化剂(16)防腐剂(17)稳定和凝固剂(18)甜味剂(19)增稠剂(20)香料(21)食品加工助剂(22)其他(00)3、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及与食品工业的关系(一)改善食品及其原料的感官性状增进色、香、味,改变质地──花色品种急剧增加。
(二)有利于食品的保藏,防止食品腐败、变质;防腐剂、抗氧化剂等,解决了加工与消费之间的时空差所带来的污染、变质的问题和资源的地域性问题。
(三)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四)提高运输、携带和摄食的方便性;(五)有利于食品的加工处理,适应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六)满足其他特殊需要4、食品添加剂应符合的基本要求(原则)1.食品添加剂本身应该经过充分的毒理学鉴定程序,证明在使用限量范围内对人体无害,并应在较低的使用量的条件下有显著效果。
2.食品添加剂在达到一定的工艺功效后,若能在以后的加工、烹调过程中消失或破坏,避免摄入人体,则更为安全。
3.食品添加剂在进入人体后,最好能参加人体正常的物质代谢;或能被正常解毒过程解毒后全部排出体外;或因不被消化道所吸收而全部排出体外;不能在人体内分解或与食品作用形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4.食品添加剂对食品的营养成分不应有破坏作用,也不应影响食品的质量及风味。
5.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即违反食品添加剂允许的作用范围的均为违法。
食品添加剂一.食品添加剂的定义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食品产品中添加和使用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加工生产的需要,对于防止食品腐败变质,保证食品供应,繁荣食品市场,满足人们对食品营养、质量以及色、香、味的追求,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现代食品工业不能没有食品添加剂。
据行业协会统计,2010年全国食品添加剂产量在710万吨左右,同比增长约11%,产品销售额约720亿元,同比增长12.5%,出口创汇约32亿美元。
二.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及作用抗氧化剂1.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是比较复杂的,存在着多种可能性。
如有的抗氧化剂是由于本身极易被氧化,首先与氧反应,从而保护了食品。
如VE。
有的抗氧化剂可以放出氢离子将油脂在自动氧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过氧化物分解破坏,使其不能形成醛或酮的产物如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等。
有些抗氧化剂可能与其所产生的过氧化物结合,形成氢过氧化物,使油脂氧化过程中断,从而阻止氧化过程的进行,而本身则形成抗氧化剂自由基,但抗氧化剂自由基可形成稳定的二聚体,或与过氧化自由基ROO-。
结合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如BHA、BHT、TBHQ、PG、茶多酚等。
2.几种常用的脂溶性抗氧化剂(1)BHA:丁基羟基茴香醚。
因为加热后效果保持性好,在保存食品上有效,它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抗氧化剂之一,也是我国常用的抗氧化剂之一。
和其它抗氧化剂有协同作用,并与增效剂如柠檬酸等使用,其抗氧化效果更为显著。
一般认为BHA毒性很小,较为安全。
(2)BHT:二丁基羟基甲苯。
与其它抗氧化剂相比,稳定性较高,耐热性好,在普通烹调温度下影响不大,抗氧化效果也好,用于长期保存的食品与焙烤食品很有效。
是目前国际上特别是在水产加工方面广泛应用的廉价抗氧化剂。
一般与BHA并用,并以柠檬酸或其他有机酸为增效剂。
相对BHA来说,毒性稍高一些。
(3)PG:没食子酸丙酯。
对热比较稳定。
PG对猪油的抗氧化作用较BHA和BHT强些,毒性较低。
(4)TBHQ:特丁基对苯二酚。
是较新的一类酚类抗氧化剂,其抗氧化效果较好。
漂白剂这类物质均能产生二氧化硫(SO2),二氧化硫遇水则形成亚硫酸(H2SO3)。
除具有漂白作用外,还具有防腐作用。
此外,由于亚硫酸的强还原性,能消耗果蔬组织中的氧,抑制氧化酶的活性,可防止果蔬中的维生素C的氧化破坏。
亚硫酸盐在人体内可被代谢成为硫酸盐,通过解毒过程从尿中排出。
亚硫酸盐这类化合物不适用于动物性食品,以免产生不愉快的气味。
亚硫酸盐对维生素B1有破坏作用,故B1含量较多的食品如肉类、谷物、乳制品及坚果类食品也不适合。
因其能导致过敏反应而在美国等国家的使用受到严格限制。
着色剂又称色素,是使食品着色后提高其感官性状的一类物质。
食用色素按其性质和来源,可分为食用天然色素和食用合成色素两大类。
1.食用合成色素,属于人工合成色素。
食用合成色素的特点:色彩鲜艳、性质稳定、着色力强、牢固度大、可取得任意色彩,加上成本低廉,使用方便。
但合成色素大多数对人体有害。
合成色素的毒性有的为本身的化学性能对人体有直接毒性;有的或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在生产过程还可能被砷、铅或其它有害化合物污染。
在我国目前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有苋菜红、胭脂红、赤鲜红(樱桃红)、新红、诱惑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靛蓝和它们各自的铝色淀。
以及合成的β-胡萝卜素、叶绿素铜钠和二氧化钛。
2.食用天然色素,使用天然色素主要是由动植物组织中提取的色素,人天然色素成分较为复杂,经过纯化后的天然色素,其作用也有可能和原来的不同。
而且在精制的过程中,其化学结构也可能发生变化;此外在加工的过程中,还有被污染的可能,故不能认为天然色素就一定是纯净无害的。
合成食用色素同其它食品添加剂一样,为达到安全使用的目的,需进行严格的毒理学评价。
包括①化学结构、理化性质、纯度、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以及降解过程和降解产物;②随同食品被机体吸收后,在组织器官内的潴留分布、代谢转变和及排泄状况;③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在机体内引起的生物学变化,亦及对机体可能造成的毒害及其机理。
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对生育繁殖的影响、胚胎毒性、致畸性、致突变性、致癌性、致敏性等。
护色剂护色剂又称发色剂。
在食品的加工过程中,为了改善或保护食品的色泽,除了使用色素直接对食品进行着色外,有时还需要添加适量的护色剂,使制品呈现良好的色泽。
1.护色剂的发色原理和其他作用:①护色作用,为使肉制品呈鲜艳的红色,在加工过程中多添加硝酸盐(钠或钾)或亚硝酸盐。
硝酸盐在细菌硝酸盐还原酶的作用下,还原成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在酸性条件下会生成亚硝酸。
在常温下,也可分解产生亚硝基(NO),此时生成的亚硝基会很快的与肌红蛋白反应生成,稳定的、鲜艳的、亮红色的亚硝化肌红蛋白。
故使肉可保持稳定的鲜艳。
②抑菌作用:亚硝酸盐在肉制品中,对抑制微生物的增殖有一定的作用。
2.护色剂的应用亚硝酸盐是添加剂中急性毒性较强的物质之一,是一种剧毒药,可使正常的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的能力,导致组织缺氧。
其次亚硝酸盐为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其致癌性引起了国际性的注意,因此各方面要求把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添加量,在保证护色的情况下,限制在最低水平。
含食品添加剂的饮料抗坏血酸与亚硝酸盐有高度亲和力,在体内能防止亚硝化作用,从而几乎能完全抑制亚硝基化合物的生成。
所以在肉类腌制时添加适量的抗坏血酸,有可能防止生成致癌物质。
虽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使用受到了很大限制,但至今国内外仍在继续使用。
其原因是亚硝酸盐对保持腌制肉制品的色、香、味有特殊作用,迄今未发现理想的替代物质。
更重要的原因是亚硝酸盐对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
但对使用的食品及其使用量和残留量有严格要求。
酶制剂酶制剂指从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中提取具有生物催化能力酶特性的物质。
主要用于加速食品加工过程和提高食品产品质量。
我国允许使用的酶制剂有:木瓜蛋白酶——来自未成熟的木瓜的胶乳中提取;以及由米曲霉、枯草芽孢杆菌等所制得的蛋白酶;α-淀粉酶——多来自枯草杆菌;糖化型淀粉酶——我国用于生产本酶制剂的菌种有黑曲霉、根酶、红曲酶、拟内孢酶;由黑曲霉、米曲霉、黄曲霉生产的果胶酶等。
增味剂是指为补充、增强、改进食品中的原有口味或滋味的物质。
有的称为鲜味剂或品味剂。
我国目前允许使用的增味剂有谷氨酸钠、-鸟苷酸二钠和5’-肌苷酸二钠5’-呈味核甘酸二钠、琥珀酸二钠和L-丙氨酸。
谷氨酸钠为含有一分子结晶水的L-谷氨酸一钠。
易溶于水,在150℃时失去结晶水,210℃时发生吡咯烷酮化,生成焦谷氨酸,270℃左右时则分解。
对光稳定,在碱性条件下加热发生消旋作用,呈味力降低。
在PH为5以下的酸性条件下加热时易可发生吡咯烷酮化,变成焦谷氨酸,呈味力降低。
在中性时加热则很少发生变化。
谷氨酸属于低毒物质。
在一般用量条件下不存在毒性问题,而核甘酸系列的增味剂均广泛的存在于各种食品中。
不需要特殊规定。
近年来,有开发了许多肉类提取物、酵母抽提物、水解动物蛋白和水解植物蛋白等。
防腐剂是指能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繁殖,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存期的物质。
防腐剂一般分为酸型防腐剂、酯型防腐剂和生物防腐剂。
一、酸型防腐剂常用的有苯甲酸、山梨酸和丙酸(及其盐类)。
这类防腐剂的抑菌效果主要取决于它们未解离的酸分子,其效力随PH 而定,酸性越大,效果越好,在碱性环境中几乎无效。
1.苯甲酸及其钠盐:苯甲酸又名安息香酸。
由于其在水中溶解度低,故多使用其钠盐。
成本低廉。
苯甲酸进入机体后,大部分在9~15小时内与甘氨酸化合成马尿酸而从尿中排出,剩余部分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解毒。
但由于苯甲酸钠有一定的毒性,目前已逐步被山梨酸钠替代。
2.山梨酸及其盐类:又名花楸酸。
由于在水中的溶解度有限,故常使用其钾盐。
山梨酸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可参与机体的正常代谢过程,并被同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故山梨酸可看成是食品的成分,按照目前的资料可以认为对人体是无害的。
3.丙酸及其盐类:抑菌作用较弱,使用量较高。
常用于面包糕点类,价格也较低廉。
丙酸及其盐类,其毒性低,可认为是食品的正常成分,也是人体内代谢的正常中间产物。
4.脱氢醋酸(dehydroacetic acid)及其钠盐:为广谱防腐剂,特别是对霉菌和酵母的抑菌能力较强,为苯甲酸钠的2~10倍。
本品能迅速被人体吸收,并分布于血液和许多组织中。
但有抑制体内多种氧化酶的作用,其安全性受到怀疑,故已逐步被山梨酸所取代,其ADI值尚未规定。
二、酯型防腐剂包括对羟基苯甲酸酯类(有甲、乙、丙、异丙、丁、异丁、庚等)。
成本较高。
对霉菌、酵母与细菌有广泛的抗菌作用。
对霉菌和酵母的作用较强,但对细菌特别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及乳酸菌的作用较差。
作用机理为抑制微生物细胞呼吸酶和电子传递酶系的活性,以及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结构。
其抑菌的能力随烷基链的增长而增强;溶解度随酯基碳链长度的增加而下降,但毒性则相反。
但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和丙酯复配使用可增加其溶解度,且有增效作用。
在胃肠道内能迅速完全吸收,并水解成对羟基苯甲酸而从尿中排出,不在体内蓄积。
我国目前仅限于应用丙酯和乙酯。
三、生物型防腐剂主要是乳酸链球菌素。
乳酸链球菌素是乳酸链球菌属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用乳酸链球菌发酵提取而得。
乳酸链球菌素的优点是在人体的消化道内可为蛋白水解酶所降解,因含食品添加剂的糖果而不以原有的形式被吸收入体内,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防腐剂。
,不会向抗生素那样改变肠道正常菌群,以及引起常用其它抗生素的耐药性,更不会与其它抗生素出现交叉抗性。
其它防腐剂包括双乙酸钠,既是一种防腐剂,也是一种螯合剂。
对谷类和豆制品有防止霉菌繁殖的作用。
仲丁胺,本品不应添加于加工食品中,只在水果、蔬菜储存期防腐使用。
市售的保鲜剂如克霉灵、保果灵等均是以仲丁胺为有效成分的制剂。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压的增高,影响需氧微生物对氧的利用,能终止各种微生物呼吸代谢,如高食品中存在着大量二氧化碳可改变食品表面的PH,而使微生物失去生存的必要条件。
但二氧化碳只能抑制微生物生长,而不能杀死微生物。
甜味剂是指赋予食品甜味的食品添加剂。
按来源可分为:(1)天然甜味剂,又分为糖醇类和非糖类。
其中①糖醇类有:木糖醇、山梨糖醇、甘露糖醇、乳糖醇、麦芽糖醇、异麦芽糖醇、赤鲜糖醇;②非糖类包括:甜菊糖甙、甘草、奇异果素、罗汉果素、索马甜。
(2)人工合成甜味剂其中磺胺类有:糖精、环己基氨基磺酸钠、乙酰磺胺酸钾。
二肽类有:天门冬酰苯丙酸甲酯(又阿斯巴甜)、1-a-天冬氨酰-N-(2,2,4,4-四甲基-3-硫化三亚甲基)-D-丙氨酰胺(又称阿力甜)。
蔗糖的衍生物有:三氯蔗糖、异麦芽酮糖醇(又称帕拉金糖)、新糖(果糖低聚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