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克诉美国案
- 格式:pdf
- 大小:2.16 MB
- 文档页数:1
媒体自由受限的案例五角大楼文件案:国家安全与新闻自由他为了反对美国政府,借助新闻界将全球公募之于众,却得到了美国的支持。
他为什么会反对政府?究竟是怎样的国家基因?让我们走进五角大楼文件案的始末,重现这场不见血的法律硝之战一,历史现场1、起因·越战扩大化19 65年春,战争期间,松军已成为美国历史越战不得人心的任性。
国家孤弹爆炸事件;爆炸事故,下令松对轰炸一场,并利用政府轰炸报告的手段使从对核事件发生的影响,也让他在战争内部何何何出行动。
国会有很大的分歧,国会议员没有经过授权,就可以自行宣战的做法,因为根据宪法,只有国会宣战的做法。
1965 年 5 月,艾战争贝尔去越南在越南。
1965 年,他目睹了美国上的种种谎言、秘密,政府对道德和良知的背弃,对美国的从众和博弈,他的思想发生了他从一个越南战争的支持者转向了一个坚定的战者。
2、五角大楼文件·越战决策的形成美国时任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几乎参加了越南战争政策制定的全过程。
从1967年开始,麦克纳马拉变得不再相信自己制定的所谓越南战争政策,于是开始全面检讨美国在越南和印度支那的政策。
6月,他秘密组织人员对越南战争进行深入研究。
“五角大楼文件”收集了大量主事官员的笔记,会议记录,电话记录,备忘录等“个人文件”,反映了事关越战重大决策形成的细节过程,整项研究高度保密以避免白宫的耳目。
麦克纳马拉艾尔斯伯格受命参与这项秘密研究,这使他有机会接触了许多绝密档案,并有时间思考美国在越南的教训。
3、艾尔斯伯格·反战行动之始从1970年开始,艾尔斯伯格试图说服国会反战派议员向尼克松政府挑战,以早日结束越战,虽然这些议员反对战争,但谁也不准备拿自己的政治前途作为赌注,同以总统为首的主战派斗争,而只不过是做出些姿态以应付选民、顺应民意。
艾尔斯伯格因此四处碰壁。
他的种种努力收效甚微。
最终他下定决心,冒着终身监禁的危险,将7000多页美国对越政策的绝密文件偷偷复印,交给报纸予以发表。
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八个刑事裁决一、“马普诉俄亥俄州”案(Mapp v. Ohio,1961):排除非法搜查取得的证据克利夫兰(Cleveland)的警察在没有搜查许可证的情况下查抄了多瑞.马普(Dollree Mapp)的家并发现淫秽材料,虽然《第四条修正案》(Fourth Amendment)和《第十四条修正案》(Fourteenth Amendment)的“适当法律程序条款”保护她不受不适当执法程序之害。
最高法院推翻了对多瑞.马普的判罪,认为“证据排除规则”(exclusionary rule)适用于州法院审理的公民,因为除非在这种非法搜查中取得的证据被排除,谴责非法搜查是毫无意义的。
二、“吉迪恩诉温赖特”案(Gideon v. Wainwright,1963):重罪案件必须有律师帮助佛罗里达州(Florida)的克拉伦斯.吉迪恩(Clarence Gideon)被控闯入台球房并取走售货机里的钱。
在该州这被视为重罪。
审讯时,吉迪恩由于无力聘请律师而请求法庭为他指定一名。
但法庭拒不提供,指出佛罗里达州的法律规定只是可能被判处极刑的案件方允许获得律师协助。
吉迪恩出庭受审并竭尽全力为自己辩护,但仍被证明有罪并判处有期徒刑5年。
他向最高法院上诉,宣称依据《第十四条修正案》他所享有的请律师协助的权利被侵犯。
最高法院推翻了裁决,并允许重新审理。
这次在律师协助下,他被证明无罪。
三、“高尔特”案(In Re Gault ,1967):应向未成年人提供辩护律师亚利桑那州(Arizona)15岁的少年杰拉尔德.高尔特(Gerald Gault)因打内容下流电话被控有罪后判处有期徒刑6年。
该案引人注目不仅因为量刑严重(犯有同样罪行的成年人充其量也只会判50美元罚款或两个月监禁),还因为高尔特未成年而不得享有成人刑事被告所有的正当法律程序(due process)。
如果他是成年人,他本应有权获得辩护律师,并有机会面对控告他的人。
社科学论Social Science Theory新媒体时代言论自由的法律边界高雪丽(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辽宁•沈阳110854)摘要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言论自由不受侵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环境也成为人们自由发表言论的新平台之一,新媒体的出现拓宽了人们发表言论的渠道,但有时也难免突破自由的界限,发表不当言论侵犯他人的权利和自由,给“网络暴力”飾滋生提供土壤.因此,我们在网络上畅所欲言的同时,也要对言论自由进行合理的限制,并且运用法律加以规制。
关键词言论自由新媒体法律规制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 D01:10.16400/ki.kjdkx.2019.09.082The Legal Boundary of Freedom of Speech in the New Media AgeGAO Xueli(Criminal Investigation Police University of China,Shenyang,Liaoning110854) Abstract Our constitution clearly stipulates that citizens'freedom of speech is inviolable.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et era,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has also become one of t he new platforms for people to freely express their opinions.The emergence of new media has broadened the channels for people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s,but sometimes it is hard to avoid breaking the boundaries of freedom and infringing on the rights and freedoms of others to express inappropriate opinions,thus providing the breeding ground for"network violence".Therefore,while we speak freely on the Internet,we should also reasonably limit the freedom of speech and regulate it by law.Keywords freedom of speech;new media;legal regulation1新媒体时代的言论自由的特点言论自由思想始于启蒙运动。
第1篇美国法律体系以其独特性和复杂性而闻名,许多法律案例不仅对当时的法律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法律发展也具有指导意义。
以下列举十个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法律案例,旨在展现美国法律的发展脉络和司法理念。
1. 案例一:马伯里诉麦迪逊案(Marbury v. Madison, 1803)这一案例是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基石。
马伯里曾任美国国务卿,在他离任时,约翰·亚当斯总统任命他为联邦法院法官。
然而,由于国会未能及时批准这一任命,新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上任后,马伯里请求联邦最高法院发出命令状,要求新任国务卿詹姆斯·麦迪逊履行任命。
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判决,由于国会通过的《1789年司法条例》赋予最高法院发出命令状的权力,因此马伯里有权获得这一命令状。
然而,马歇尔大法官同时指出,这一判决可能违反了宪法,因此他否决了命令状的颁发。
这一判决确立了司法审查制度,即最高法院有权宣布国会或总统的行为违宪。
2. 案例二:斯科特诉桑德福特案(Dred Scott v. Sandford, 1857)这一案例是美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法律案件之一。
斯科特是一位非洲裔奴隶,他声称自己已获得自由,但他的主人将其带回了居住在密苏里州(当时允许奴隶制)的住所。
斯科特因此起诉桑德福特,要求获得自由。
最高法院以5比4的票数判决斯科特无权起诉,因为他是奴隶,不具有法律主体资格。
此外,法院还宣布联邦政府无权禁止奴隶制在联邦领土上的存在。
这一判决加剧了南北双方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美国内战的爆发。
3. 案例三: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1954)这一案例是美国民权运动的重要里程碑。
布朗是一位黑人学生,她因为种族歧视而无法进入当地的白人学校就读。
她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消除学校种族隔离。
最高法院判决,根据“隔离即不平等”的原则,学校种族隔离违宪。
这一判决为美国民权运动注入了新的动力,推动了美国社会对种族平等的追求。
浅析网络传播中的言论自由作者:马维杰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35期摘要网络传播中的言论自由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言论自由是民主社会的重要理念和公民的基本权利而受到民众的推崇,另一方面,就网络传播中的言论自由而言,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
因为言论自由的重要性和网络的“双刃剑”特点,对网络传播中言论自由的保护和监管就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网络传播言论自由监管作者简介:马维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级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9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2-171-02言论自由一向被认为是民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这一点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中就曾得到印证。
1644年,英国哲学家约翰·弥尔顿发表了著名的演说《论出版自由》,明确提出了言论和出版自由的观点,资产阶级思想家诸如洛克、卢梭、密尔也都无一例外的指出言论自由是人民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权利。
我国在进行民主化、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对言论自由做出了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就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这就从国家根本法上承认和保证了公民这一基本权利。
也就是说,不论是外国还是中国,言论自由作为公民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都是受到保护和尊重的。
因此,关于言论自由的实现也就成为了公众和政府共同关注的问题。
过去,对言论自由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传统载体上,但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到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中的言论自由成为人们新的关注点。
一、网络言论自由的两面性(一)表达1.内容更丰富在网络出现之前,言论的基本载体主要是报刊、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体。
由于技术原因限制,这些传统媒体的呈现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
例如报刊只能是传播文字内容,广播只能传播声音,只有电视可以结合影像和声音进行传播。
但在网络传播中,网民可以同时将文字、声音、影像自由结合,加上先进的辅助技术,网络传播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
精品—关于言论自由的议论文关于言论自由的议论文目前,物质生活的改善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既成事实,然而,言论自由和行动自由的尺度尽管不断增加,很多人却变得茫然无措。
某些空想社会发展观的幻灭,使人们普遍感到了信仰的空虚和行动的迷茫。
重塑新的价值观念成为当下一个必须的行动。
自由的观念就是其中之一。
就当下来说,自由仍是我们现代中国人所要努力追求和实现的一个目标。
为什么要自由?这是人本身的需求所决定的。
人既有遵守规律、法律、纪律的需求,也有随自己意志活动的需求。
二者理想平衡的结果,就是在遵守规律、法律、纪律的前提下,人有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人的自由分为行动的自由与思想的自由。
行动的'自由受到人的活动能力的限制,思想的自由受到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制。
概括起来,人的自由是有限的。
通常认为,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即人的思维过程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自由意志,是自发的、自动的,但并不全是没有理由没有根据的,也就是说,自由意志有两部分现象,一部分是有理由的,按照逻辑去思维、或者按照规律去行动的;一部分是无理由的,来自于偶然的联想与随心所欲的行动。
但是,二者都是有根据的,有限的。
自由意志的限制,来自于人的认识范畴和思维行动的局限性。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裴多菲的这首诗强调的自由的价值重要性。
从实践层面来说,我们的经济在最近三十年获得了高速的发展,就是因为摆脱了计划经济对生产力的束缚,人们有了发展经济的自由权,人的力量一旦解放出来,我们就会看到,它的威力是多么的巨大。
在思想层面,尽管仍存在着媒体独家控制等禁锢思想的行为,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更方便的发表言论和观点,互联网已经越来越有取代传统渠道成为主流媒体的可能。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尽管未到,但前奏曲已经吹响。
不自由,毋宁死!得自由,必创造、必发展!让自由成为我们的基本价值观!让我们举起双手,迎接一个自由时代的来临!关于言论自由的议论文霍姆斯是一位温和的自由主义者。
美国证券内幕交易经典案例评介美国证券内幕交易经典案例评介廖凡中国社会科学院副教授上传时间:2006-7-31 浏览次数:5348字体大小:大中小美国内幕交易法律体系的基石是1934年《证券交易法》第10条b款及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以下简称SEC)据此制定的10b-5号规则(Rule 10b-5)。
该规则规定,任何人在买卖证券时不得就任何与交易有关的重大信息作虚假陈述或隐瞒该信息(mis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或从事其它与交易有关的欺骗行为,否则即构成证券欺诈,将承担民事乃至刑事法律责任。
内幕交易属于隐瞒重大信息。
要言之,构成美国证券法所禁止的内幕交易须具备四个要件:第一,持有不为公众所知悉的信息;第二,该信息具有重大性(materiality),即投资者合理的认为,该信息一旦公开将对证券市场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第三,利用该信息进行交易;[1]第四,信息持有者/交易者事先负有披露义务。
第四点是美国证券法的特色所在。
我国对内幕交易法律责任的确定以“持有”为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183条规定,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在涉及证券的发行、交易或者其他对证券的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尚未公开前,买入或者卖出该证券,或者泄露该信息或者建议他人买卖该证券的,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与此不同,美国不采用“持有”原则,而采用“义务”原则,即除非内幕信息持有者事先负有披露信息或不进行交易的义务,否则其交易不违反10b-5号规则,不在禁止之列。
换言之,美国证券法并不绝对禁止内幕交易,只是禁止负有特定义务的人进行内幕交易(尽管义务主体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这是美国内幕交易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总的说来,负有此种义务而属于内幕交易法律制度管控范围的有四类人[2]:1、公司内部人(corporate insider),包括公司董事、经理、高级管理人员和控股股东等。
2006.12你的自由止于国家的不自由——从美国宪法案例看对言论自由限制的理论基础及逻辑进路□王俊(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在美国,言论自由在这个事事追求民主的国度中有神圣地位。
然而,即便如此,美国并没赋予她毫无限制和约束的权利,言论自由的行使还是要有一定的限度的。
这些限制到底是什么,限制的作出者又是根据什么使得这些限制没有遭遇对言论自由持有超乎寻常的执着的美国人的普遍反感和抵制的,他们有着一种什么样的理论作为基础,又是遵循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逻辑,这是本文要着重讨论和阐述的。
关键词言论自由限制理论基础逻辑进路中图分类号:D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2-071-02一、对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关于言论自由的解读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一种宗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要求伸冤的权利。
”这是美国宪法关于言论自由的最明确和最终的叙述。
从这个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内容表述来看,该条款的目的在于限制国会对公民言论自由(包括宗教信仰自由和集会自由)进行消极的立法,既然国会都没有此项权力,那么根据国会的立法行事的政府就更不能侵犯公民的此项自由了。
但是,言论自由并不是一种无限制的自由,相反,从这一条款作为宪法修正案后两百多年间,出现了众多对言论自由进行限制的宪法案例。
例如,在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一天,社会党总书记申克安排人散发传单给被征召入伍的人,劝说人们反对征兵。
然而就在1917年,威尔逊政府通过了《反间谍法》,惩罚任何阻碍战争的行为。
如果一个人要说服他的朋友不要去参军,因为这场战争是不正义的,就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
申克及其同事因此成为“申克诉美国案”中的主角。
申克他们主张,这部法律违反了第一修正案为他们保护的言论自由。
而负责审理此案的著名大法官霍姆斯,他并没有支撑申克及其同事的此项权利,而判申克及其同事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