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课堂观察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2
《再见了,亲人》教案和反思五年级语文教案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联系课文理解“硝烟、噩耗、战役、封锁、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义;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熟读课文,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注意的教育。
5、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血肉凝成的,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联系课文理解“硝烟、噩耗、战役、封锁、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义;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看过的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或英雄人物故事;回忆邱少云在夺取391高地的战斗中,为了不暴露目标,在烈火烧身中,纹丝不动,英勇牺牲。
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地敌人的枪口。
这些英雄事迹,发生什么时期?(抗美援朝时期)为了了打败美帝国主义,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用血肉您凝成了深厚的友谊。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____年当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动人场面。
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质疑)●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集体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自读课文,划出课文中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及课文中新词,多读几遍,并和同桌对读互相纠正,互相学习。
3、联系课文理解课文中词语。
雪中送炭——是指下雪天送碳给别人去暖,比喻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再见了,亲人》观课报告本次小学教师全员远程研修,让我欣赏了4节高质量高水平的语文课,4位教师年龄不同风格各异,给我带来了不少触动和反思,我会认真总结并在平日教学工作中不断摸索,学以致用。
下面我就余苏杭老师执教的《再见了,亲人》简单的谈谈自己的认识:本课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余苏杭老师执教这篇课文,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
抓住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为切入点,紧紧围绕“亲人”这条主线展开,采用读-悟-读的方式去理解课文。
在送别路上,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引入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的回忆,把现实的告别场面与往事结合起来,可以说是人物典型、场面典型。
因而文章很有感染力。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学生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
本课虽说不上十分完美,但整堂课亮点不断。
主要优点有:1、注重体现字、词、句、篇的训练。
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 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
让孩子们体会到大娘在志愿军最需要食物的时候送来打糕,这就是雪中送炭。
“送打糕”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理解这个词,使学生理解了整段内容,对文中反问句的理解,余苏杭老师让学生改变说法,并把改好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反问句子在文中的所表达的好处。
2、注重朗读训练,读中悟情。
《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地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反问句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
在有所感悟之后,老师注意指导学生们读出语气。
适时地安排一些富有感染力的导语,也是启动学生思维,激发朗读情感的好手段。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入情入境地朗读是本节课的重点。
《再见了,亲人》课后反思教学中体现较突出的几点:1、导入中的情景创设把学生带入到了课文中,为学习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两分钟预备通过录音机为学生放了《志愿军战歌》,伴随着雄壮的乐曲声,学生的情感被激活,很快的进入到情境当中。
2、从对语言的品位中,理解雪中送炭,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设计的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用读读出大娘是怎么把打糕送来的;第二个层次体会大娘不顾自己的生命为战士们送来打糕,读出感受。
第三个层次让学生理解雪指什么炭指什么,通过情境的创设体会出大娘对战士们的深情、对战士们的爱,以及战士们把大娘对他们的爱化作一种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打胜了仗。
课堂教学中,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对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为什么大娘把战士称作亲人的情感体会的很到位,学生情感也被调动。
因此学生对这一段的朗读,读的有感情,学生的情感很到位。
3、重视了学生的朗读及教师对学生读的指导:在学习小金花及大嫂一段时,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例如:学生在朗读描写小金花的刚强的语句时,学生对小金花为妈妈报仇的决心读的还不够坚决,因此委婉的指出学生读的不足及建议,通过比读的方式激励学生再读。
不足:1、对重点段的体会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读自悟,而是通过教师的导语引着学生体会出来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主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教学结构安排的欠妥,大部分时间是指导学生学习大娘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和救助伤员的事情,对小金花和大嫂的学习只是以读带讲,没有给学生朗读感悟的时间。
学生对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情感是一点一点的积聚起来的,不是只通过对一个段落的学习,感情就能体会出来的。
因此对后两个自然段的学习,也要让学生充分的学习体会。
《再见了,亲人》课堂观察报告
在《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充分利用自己的评价语言和学生的自我评价、生生互评等方式,对本课的学习进行一个信息反馈。
同时,老师还对本节课进行了一次横向、纵向观测。
评价方式:
1、本课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观测。
(1)学生自评:学生课前预习课文,读通课文。
(2)生生互评:学生互听是否能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观测:
①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积极与文本、教师及同伴进行对话。
②学生能否在情境中借助上下文以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的意思,体会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③学生能否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2、本课教学对教师的评价:教师自主评价。
(1)教师能否通过创设的多种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2)教师能否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激发情感、有效地进行课外延伸。
小学语文_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950年6月25日,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战火燃烧到我国东北边境。
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战斗。
最终,他们打败了美帝国主义,同时还谱写出了一支中朝两国人民荡气回肠的友谊赞歌。
1958年10月26日,是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的日子。
此时,朝鲜人民把自己的千般不舍化作了一声声深情的-----(学生读课题“再见了,亲人”),此刻,中国人民志愿军把自己的万般留恋也化作了一声声深情的-----(学生再读课题)。
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我们在这一声声深情的呼唤中走进历史,走进那依依惜别的深情(再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走进文本1、理解“亲人”。
(1)“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
)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概括对亲人的理解。
有一些人甚至一群人和我们没有血缘关系,我们称他们为亲人。
(举例说明广泛意思上的亲人:非典时期的白衣天使、5.12地震中武警官兵)。
(2)预习汇报寻找主要人物:文中写了哪些亲人?2、自由朗读课文,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品味1—3自然段,深入体会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
(1)、词语展示: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师:每个词语饱含深情,我从“雪中送炭”中体会到温暖,同学们从哪个词语中感受到什么?我们互相交流一下。
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第4课《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反思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深情厚意。
c.学会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a.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讨课文表达的情感。
b.学会通过朗读、背诵来积累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b.感受中朝友谊的深厚,传承红色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a.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b.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教学难点:a.感受课文表达的情感。
b.理解中朝友谊的深厚。
1.导入新课a.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
b.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曾经援助过哪个国家吗?他们为什么要帮助我们?2.朗读课文a.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b.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a.学生讲述课文主要内容,教师进行点评、补充。
b.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情感。
4.学习生字词a.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跟读、记忆。
b.学生组内交流,讨论生字词的意思。
5.感受课文情感a.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其表达的情感。
b.学生分享自己感受到的情感,教师进行点评、补充。
6.课堂小结b.学生反馈学习收获。
7.作业布置a.家庭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b.课后作业:搜集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资料,了解中朝友谊。
1.优点:a.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
b.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c.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氛围良好。
2.不足:a.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环节匆忙结束。
b.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巩固。
3.改进措施:a.优化课堂时间安排,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
b.加强生字词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c.开展课后活动,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及反思9篇再见亲人教案设计下面是整理的《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及反思9篇再见亲人教案设计,欢迎参阅。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及反思1《再见了,亲人》内容简练,涉及的许多知识学生都没有机会形象的了解,所以是一篇结合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的好教材。
多媒体是新兴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电教媒体达到教学最优化的效果,是教改的新课题,也是我们要探索的内容。
本课力求体现科学运用电教媒体,提高认知语言能力,使学生在认知语言过程中,更有效地获得语言信息和处理语言信息的本领。
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认识、理解、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认知语言能力得到提高。
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突出电教媒体的最佳结合点和恰当展示时机的设计,体现电教媒体的作用与优势。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及反思2(这时课堂忽然响起火车的汽笛声,机车的排气声,火车开动时车轮的滚动声,火车站上人声鼎沸,一片“再见了,亲人”,“再见了同志们”,“中朝人民友谊万岁”的呼喊声。
随着电脑课件中的乐曲声,教师引导同学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让我们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让学生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来朗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可谓趁热打铁,抓住了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最佳时机。
〕师:“多么深厚的情谊啊!列车缓缓地行使着,我们离开了这可爱的土地。
但是我们的心紧紧拥抱在一起,在这离别的时刻,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对朝鲜人民说上一句再见了,亲人!”。
生:(齐读)“再见了,亲人!”(设计意图: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和作者产生共鸣,表达心声。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及反思3师:下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读的方法是默读,画重点词语。
思考的问题是(出示课件)“本段写了大娘的几件事,哪一个事例最能突出表达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读书时可以轻声议议。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巡视,并及时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再见了亲人》教后反思在本课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学生在读中悟情,在阅读中赋予情感,会使学生引起共鸣,容易引发学生在阅读中的感悟,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本人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采用的是情感教学。
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
如何凭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尝试如下: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
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
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2、从典型事件入手。
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
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二、细析事例,感受情感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
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
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
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再见了,亲人》教后反思五年级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后反思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利用科文中的语言材料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或新的发现,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极其重要且有效的方法。
其中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我在学生立即了这句话表明“志愿军心疼老妈妈”后提出一个问题:“谁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在这样的引导下,不少学生提出了新的看法。
生1:这也反映了“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的心情”。
生2:这说明“老妈妈已走着送了好长一段路。
”生3:如果改一改,加上一个“请”字,不是更能体现战士们对老妈妈的尊敬和爱戴吗?这些都是多么有创见的新发现呀!《再见了,亲人》课后反思在本课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去收集资料,目的是促进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的能力。
在教学本课第三自然段,讲到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了双腿时,我引导:你们能从大嫂的举止中体会到什么呢?大部分学生都依据课文中的中心谈体会,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
但有查阅课外资料的同学就在此时很好地利用了课外资料。
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就说:“陈老师,我查过资料知道,象大嫂这样的朝鲜人民,还有很多,比如著名的‘志愿军妈妈’柳梅,在严寒的冬天,敲开冰层,在冰冷的水中,为志愿军洗了七百多件衣服;还有一个叫韩桂芝的姑娘,家里住着四个伤员,敌人的炮弹击中了她的家,她先后把四个伤员背了出来,最后才背出她弟弟,可她的弟弟已被烈火烧死了。
”还有一位同学当场补充了一则名为《路标》的感人故事。
多好的材料啊!我非常高兴,当即表扬了他们,并且马上作出总结:“文中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其实代表得就是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他们为了志愿军战士,为了朝鲜的解放事业,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这样的查阅,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血的代价。
教学至此,还是不够的,我接着引导:难道志愿军叔叔都没有作出牺牲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但引用了书上的例子,还大量引用了课外资料;有一位学生说:“有,八年来,志愿军叔叔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有战斗,就有流血,就有牺牲。
《再见了,亲人》观课报告
一、本课紧紧抓住“再见了,亲人”这一抒发情感的主线进行情境的创设,再现两国人民话别的场景、离别的场面,升华学生的情感。
在指导朗读时我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想象当时的场景,同时在朗读中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二、该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该教师的问题提问中不难发现学生对老师的提问非常感兴趣。
教师不单单只是提问,而且对提出的问题都能够给与分析和解释。
三、课堂学习中师生互动,在该老师的课堂中老师非常注意情感的教授,如读课题时,老师读,学生读,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课题。
四、课堂秩序管理方面,该老师的这堂课活而不乱,一切尽在掌握中。
也许是换教室听课的原因与以前在他们班听课,学生能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是略有不同的。
五、学生是否能够大胆发言,在这节课上回答问题的学生不是很多,不像以前在他们自己班里回答问题那么积极,大概是学生有些紧张。
六、互动环节明确到位,在该教师的课上,每个教学环节都十分明确,并环环相扣。
七、互动环节目标明确并做小结。
让学生明确学习这个地方对下文的影响。
八、该教师的教学能够与学生互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的语文课才是有效的课堂,精彩的课堂。
《再见了,亲人》课堂观察报告
在《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充分利用自己的评价语言和学生的自我评价、生生互评等方式,对本课的学习进行一个信息反馈。
同时,老师还对本节课进行了一次横向、纵向观测。
评价方式:
1、本课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观测。
(1)学生自评:学生课前预习课文,读通课文。
(2)生生互评:学生互听是否能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观测:
①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积极与文本、教师及同伴进行对话。
②学生能否在情境中借助上下文以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的意思,体会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③学生能否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2、本课教学对教师的评价:教师自主评价。
(1)教师能否通过创设的多种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2)教师能否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激发情感、有效地进行课外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