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与敞开_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散文诗
- 格式:pdf
- 大小:206.72 KB
- 文档页数:5
80到90年代诗歌
80到90年代的诗歌,以北岛、舒婷等诗人为代表,展现了独特的浪漫气质和艺术个性。
北岛的《回答》中,他用“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表达了对世界的深刻反思和对自我存在的独特见解。
他以纸、绳索和身影为象征,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表达了对公正和自由的渴望。
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则以饱满的热情和深沉的悲伤,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关怀。
她将个人与祖国紧密相连,通过“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我是你簇新的理想”等诗句,展现了祖国的苦难与希望。
这些诗歌作品,不仅反映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感知和深刻理解,也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爱情、自由等永恒主题的独特诠释。
这些作品的影响力,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其引发的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启示。
中国最经典的60首现代诗,一生至少要读一次!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中国代表人物:徐志摩、北岛、顾城、海子等徐志摩(1897—1931年)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
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1. 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3. 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4.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顾城(1956—1993年)顾城,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
席慕蓉的《翠鸟》散文和现代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台湾诗人席慕蓉的诗歌传入大陆地区,得到大批读者的喜爱和追捧,兴极一时,在中国新诗坛掀起了一缕清风。
店铺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席慕蓉的散文和现代诗,希望大家喜欢。
夏日午后,一只小翠鸟飞进了我的庭园,停在玫瑰花树上。
我正在园里拔除杂草,因为有棵夜百合花挡在前面,所以小翠鸟没看见我,就放心大胆地啄食起那些玫瑰枝上刚刚长出的叶芽来了。
我被那一身碧绿光洁的羽毛震慑住了,屏息躲在树后,心里面轻轻地向小鸟说:"小翠鸟啊,请你尽量吃吧。
只求你能多停留一会儿,只求你不要太快飞走。
"原来在片刻之前还是我最珍惜的那几棵玫瑰花树,现在已经变得毫不重要了。
只因为,嫩芽以后还能再生长,而这只小翠鸟也许一生中只会飞来我的庭园一次。
面对起这一种绝对的美丽,我实在无力抗拒,我愿意献出我的一切来换得它片刻的停留。
对你,我也一直是如此。
在素描教室上课的时候,我者见两只黑色的大鸟从窗前飞掠而过。
我问学生那是什么?他们回答我说:"那不就是我们学校里的喜鹊吗?"素描教室在美术馆的三楼,周围有好几棵高大的尤加利和木麻黄,茂密的枝叶里藏着很多鸟雀,那几只喜鹊也住在上面。
有好几年了,它们一直把我们的校园当成了自己的家。
除了在高高的树梢上鸣叫飞旋之外,下雨天的时候,常会看见它们成双成对地在铺着绿草的田径场上慢步走着。
好大的黑鸟,翅膀上镶着白色的边,走在地上脚步蹒跚、远远看去,竟然有点象是鸭子。
有一阵子,学校想重新规划校园,那些种了三十年的木麻黄与尤加利都在砍除之列。
校工在每一课要砍掉的树干上都用粉笔画了记号。
站在校园里,我象进入了阿里巴巴的童话之中,发现每一棵美丽的树上都被画上了印记,心里惶急无比,头一个问题就是:"把这些树都砍掉了的话,要让喜鹊以后住在那里?"幸好,计划并没有付诸实现,大家最后都同意,要把这些大树尽量保留起来。
因此,在建造美术馆的时侯,所有沿墙的大树都被小心翼翼地留了下来,三层的大楼盖好之后,我们才能和所有的雀鸟们一起分享那些树梢上的阳光和雨露。
香港回归的诗歌散文【篇一:香港回归的诗歌散文】阳热追高的暑夏烈浪袭袭,炙烤着万物表达忠贞永恒,绣球抛眼江南,田间谷黄金挥漫送着奔熟的香味/蝉收薄翼,抓爬在枝桠上依仗外壳坚硬不透,抵御滚滚的热烫,鸣叫不止唱着欢热的赞歌/田塘湖角的荷莲,招引蜻蝶翩跹,水鸟盘旋停停飞飞,不时嬉水窥丽青波荡漾,扇叶轻遥,花情烂漫/栀子,茉莉,白兰花开一片梦想,守候在院落与小区的亭台楼阁间执热满腔白香致爱的梦/八仙花,带着美丽的传说张扬着青春妩媚,用美满的希望表达忠贞永恒,绣球抛眼期待着姻缘的团聚/石榴,单性扬花以成熟的美丽,花裙流火妖艳媚惑,风骚千古闭花守腹,指日子孙满堂/美人蕉,满堂红情浓蓠笆笑,尽是遍地热花斗艳,飞虫热舞一片暑烧的奇丽好看/问诗人何去夏江南不思春归只留暑月夏情【篇二:香港回归的诗歌散文】一文学掀起了新高潮1982年年底,中英开始就香港问题进行谈判。
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正式签定。
香港开始进入“九七”回归前的过渡期,香港文学的发展从此也迈进了一个新阶段。
香港人曾自嘲是“经济动物”,不问政治,只知赚钱享乐,这曾是众多香港人的写照。
如今不同了,“一国两制”对香港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社会各个领域,都将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与每一个香港人都休戚相关,不管你属于哪一个阶层,从事什么职业。
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香港的命运本应同中国命运息息相关,但以前由于香港处在英国殖民统治的特殊文化语境中,祖国意识的迷茫迫使香港作家只能以“他者”的身份来描写、评判中国。
如1949年后,一些从内地南来香港的作家大都以“难民”身份写“家亡国破”之恨。
七十年代末描写中国的作品,一味暴露十年浩劫的黑暗面。
处于过渡期的香港作家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
他们在赞扬或批评中国时,已不再站在第三者的立场,而多了一份投入的激情与承担的负重感。
今天的香港人,甚至比内地人更关心政治。
认识中国,关心“九七”,渐渐成为不同流派的香港作家的共同价值取向和创作题材。
歌颂改革开放的诗歌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为中华民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诗歌作为文学艺术形式之一,在这个特殊时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歌颂改革开放为主题,介绍几首经典诗歌,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第一章:背景与意义1.1 改革开放政策出台背景在1978年底至1980年初,我国决定实行全面深化改革、扭转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时间积累起来弊端等方针。
1.2 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迁自邓小平同志提出“只有发展才能最好保持稳定”的理论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摸着石头过河”等口号成为当时人们共同关注话题。
第二章:《春风》——北岛2.1 作者简介及代表性作品概述北岛(1949-)原名贝尔·罗宾逊, 是著名现代汉语新诗洪流"三十岁七子"之一。
2.2 《春风》诗歌分析与解读这首诗以“春风”为象征,表达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新气象和变化。
第三章:《我爱你祖国》——顾城3.1 作者简介及代表性作品概述顾城(1956-1997)是一位著名现代汉语新诗洪流"三十岁七子"之一。
3.2 《我爱你祖国》诗歌分析与解读该篇描绘了一个充满繁荣、自由和美好未来的中国形象,并对伟大祖国深情款款地表示赞美。
第四章:《黄河颂·登鹳雀楼有感而发》——杨洪基4.1 杨洪基简介及创作背景杨洪基(1968-),华语乐坛知名男高音演唱家。
此次他将经典古文重新填上当下社会主题,并通过个人特色咬字清晰完整把每段文字都能听得非常明白.4.2 黄河颂·登鹳雀楼有感而发歌曲剧本附件:[请根据实际情况添加相关文件]法律名词注释:1. 改革开放:指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措施。
2. 计划经济体制:是国家对生产资料进行统一配置,通过计划组织实现全民所有制下工业化建设与农村集体主义协作事业发展。
余光中的《绝色》原文《余光中经典作品选》收入了余光中经典散文、诗歌和杂文。
在转瞬即变的时空里,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经典是打败了时间的文字、声音和表情。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余光中的《绝色》原文,希望大家喜欢!《绝色》原文:美丽而善变的巫娘,那月亮翻译是她的特长却把世界译走了样把太阳的鎔金译成了流银把烈火译成了冰而且带点薄荷的风味凡尝过的人都说译文是全不可靠但比起原文来呢却更加神秘,更加美雪是另一位唯美的译者存心把世界译错或者译对,诗人说只因原文本来就多误所以每当雪姑乘著六瓣的降落伞在风里飞旋地降临这世界一夜之间比革命更彻底竟变得如此白净若逢新雪初霁,满月当空下面平铺着皓影上面流转着亮银而你带笑地向我步来月色与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不知月色加反光的雪色该如何将你的本色——已经够出色的.了合译成更绝的艳色?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
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47年毕业于南京青年会中学,入金陵大学外文系,1949年转厦门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
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
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并兼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二年。
1985年,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
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回归与敞开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散文诗黄永健(深圳大学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00)摘!要: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新的话语环境之下,中国大陆的散文诗写作实现了审美的回归和文体的独立,相应地也生成和确立了一些新的审美风格和文体样式,本文试图梳理这一特定的文体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轨迹,希望对目前的散文诗创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散文诗;文体;风格;审美范式中图分类号:I207 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44(2004)05-0094-05!!一、审美的回归与文类独立的过程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大陆的散文诗创作进入了全面复兴和强势发展的高潮期,与其它各类文体一样,散文诗复兴首先得力于政治思想解放所带来的文艺观念的更新,文学突破阶级性、政治性的禁区而重新进入人性的表现领域,散文诗的表现能力和表现内容有了回归现代散文诗审美范式的可能 以散文诗负载现代人复杂的心灵世界,抒写更加抽象的现代生活。
其次,它得力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环境,从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意义上来看,全方位的改革开放将中国中断了30年的现代化进程重新接续起来,中国人不再沉迷于虚妄的政治乌托邦幻想,科技、经济、工商、竞争、都市、时间、效率以及个体、心灵、价值、理性等时代话语共同构成了新的现代生存空间。
九十年代至新世纪伊始,中国散文诗创作队伍进一步扩大,风格更加多样,散文诗以其短小精微的文体特征,适应了现代后现代社会精神消费快餐化的趋势。
诗人西川九十年代的长诗∀致敬#、∀巨兽#等因追求诗歌文本的多义性、播散性、多元复杂性,而胀破了新诗分行分节的格局,或许可以认为是在新的环境之下,自由分行诗体自然向散文诗体滑行的一个信号。
自1979年开始全面复兴的大陆散文诗,思想内容从战歌(四十年代)式的鼓吹,赞歌、牧歌式清唱(五十年以郭风、柯蓝为代表)转向对历史和革命的反思,随着时代的推进,散文诗的哲理内蕴进一步转向对人性多面复杂、存在的悖论荒诞作多视角、多层次的探索和阐释。
因此,如果我们说自70年代末开始,中国现代散文诗实现了向散文诗美学品味的回归,倒不如说中国散文诗实现了向现代性的回归,中国终于从政治意识形态的虚妄状态中重新回归全球现代化的轨道,人们的心灵状态再度调适,从创作者和接受者两方面来看,散文诗必得走向回归之路,但这种回归决不是简单的重复(回归到以鲁迅为代表的象征寓言式表达),而是沾着历史的血泪和现代的感受,由以往单纯的赞美走向对于历史、时代、现实的艺术思考,并努力突破特定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写作模式,在形式、技巧和语言方面,积极探索这一文类的新的可能性。
[1]八九十年代中国散文诗恢复正常生态并开始取得与小说、诗歌平行的专门文类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作人数的剧增。
从1979年开始,中国大陆散文诗创作队伍迅速扩大,除柯蓝、郭风、流沙河、许淇、王中才、徐成淼、刘湛秋、李耕等五六十年代即已闻名的散文诗作家之外,陈敬容、刘北汜、莫洛等40年代就已成名的老作家∃归来%之后也写了不少好作品,新时期作家群包括一些从事文学理论研究的专家中都有大批创作散文诗的新秀出现,中国大陆出现了一大批以写散文诗而崛起于文坛的散文诗诗人,进入九十年代之后,散文诗作者和出版散文诗个人专集的诗人群体更加庞大。
二是散文诗发表园地的扩大和散文诗理论的勃兴。
1986年1月,湖南益阳邹岳汉创办中国文坛有史以来专门刊载散文诗作品和散文诗理论研究文章的∀散文诗#杂志,发行量由最初的每期三千册发展到现在每期近七万册,十八年来发行三百多万册。
1986年10月,柯蓝主编的∀散文收稿日期:2003-12-15作者简介:黄永健(1963-),男,安徽人,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2004年第5期(总第87期)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 ty for E thnic Minori 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5Oct.2004诗报#在广州出版;1986年6月,严炎主编的∀散文诗选萃#在黑龙江牡丹江市创刊;1990年,田景丰在广西柳州创办∀南方散文诗#报;1992年田景丰又创办∀当代散文诗#;1992年1月,四川海梦主编的∀散文诗世界#在成都创刊。
其中∀散文诗#、∀散文诗报#、∀散文诗世界#最具活力,也最具有代表性。
由于散文诗受到社会的欢迎和喜爱,出版社也乐意出版大型的散文诗丛书,进入21世纪,出现了中国年度最佳作品系列丛书,作为与小说、散文、随笔、报告文学、童话、传记、网络文学等并立的文类,开始出版发行∀中国年度最佳散文诗#选本。
2000年邹岳汉主编的∀2000中国年度最佳散文诗#收进海内外散文诗作者170人的作品,发行量3000册,2001年同种选本收入海内外散文诗作者160多人的作品,发行量扩增至8000册。
[2]散文诗理论的勃兴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这一时期相继出现了两个有影响的散文诗创作和理论研究民间社团,这就是1985年创立,由柯蓝、郭风任会长的中国散文诗学会和1989创立,由柯原、严炎任会长的中外散文诗研究会,这两个民间文学组织在开展学术交流方面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其二,散文诗专论、专著的大量出现,八九十年代,中国学术期刊和报刊上发表散文诗专论近一百篇,出现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学术论文,一批青年学者开始将散文诗这一新兴的独立文类作为学术研究的专题进行本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和鉴赏论的学理思考,出版了一批影响广泛的散文诗理论研究专著。
三是公开出版的诗报、诗刊、各种新诗选本以及文学史书写的文体认同。
北京的∀诗刊#、四川成都的∀星星#、安徽合肥∀诗歌报#、沈阳的∀诗潮#、长春的∀青春诗歌#等全国性诗刊、诗报相继开辟了散文诗专题、专栏。
在新近出版的各种新诗选中,较为普遍地将散文诗纳入∃新诗%的大范畴之内,诗评家正式确认散文诗为诗的范畴,如吕进、毛瀚主编∀中国新诗年鉴#,从1994年开始,开辟散文诗栏目,把散文诗纳入了新体诗的范畴,打破了数十年来各种诗选本将散文诗排斥在外的格局。
文学史专家在撰写文学史论著时,将散文诗作为独立文类论述,如鲁原、刘敏言主编,全国十八所高校文学系联合编写,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年7月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纲#,首次在书中列出与小说、诗歌平行的专门的散文诗章节,并且指出:∃散文诗已形成了和新诗双峰并峙的局面%,∃今天的散文诗无论从作者、读者的广泛性,作品的数量、质量的提高,反映时代的广度与力度,艺术形式的发展与创新,都应该作为单独的文学形态加以考察%。
二、风格的流变(一)从清弹浅唱到厚重沉痛翻开八十年代早期的报刊杂志,虽则散文诗作品的数量在剧增,但其风格样式表现为相当单调的清弹浅唱,受历史惯性的影响,加上自身文学修养的限制,一大批散文诗作者尤其是从文革中走过来的作家诗人,对散文诗文体的理解局限于∃美文%、∃小品文%的范畴之内,题材则风花雪月、莺歌燕语、桃红柳绿、或追忆童年、缅怀故旧、思恋家园,甚至继续为狭隘的政治意识形态高唱颂歌、赞歌。
徐成淼在分析八十年代初期散文诗的退化现象时,指出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散文诗作者淡漠对现实生活的炽烈热情,对历史进程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真谛的勇敢探求。
[3]这是作者主观上的原因。
从客观上看,数十年来左倾文艺路线和文艺思想对作家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造成这种∃平面复印%、∃浅白抒情%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以抒情诗出名的刘湛秋或许较有代表性,五六十年代写出∀春天吹着口哨#、∀三月桃花水#、∀村边#等类似于郭风田园牧歌式的作品,复出之后,作品格调趋于沉重,但其作品的抒情风格基本上没有本质的变化,即以某个场景、物象为触发点再渗入带有传统气息的抒情描写加哲理的比附,看起来清浅柔和,离现实的喧闹、动感复杂的现代社会及现代人的情绪感受十分遥远,这也就是所谓的∃客体化,写实化%的泛滥,讲别人的故事,抒写人云亦云的思想感情。
[4]这种抒情风格在复出后重新执笔的一批散文诗作者的作品里表现得尤为突出,意识形态的长期灌输以及意识形态话语(包括传统抒情范式)的长期薰染和浸泡,使这一代人个性感悟力严重弱化,无力自拔,因此,作品数量很多,但从中挣扎出来表现为独具个性的声音或感悟的实属少数。
在这批作家群中,能摆脱这种清弹浅唱作派而对历史、人生和生命作沉重深刻的反思并以冷峻凝重的抒情风格兀立于散文诗诗坛的为数不多,李耕、许淇、黄永玉、朔望、楼肇明、王中才应为其中的突出者。
(二)从静穆和谐到动感变幻中国散文诗在八十年代从静穆和谐到动感变幻的转变,其表征之一为都市意识的觉醒和强化。
人类渴望都市,但现代都市又令生活于其中的现代人茫然失落,陷入迷思,贝特郎、波德莱尔、卡尔维诺的散文诗里都表现了这种都市意识 对城市文明的质疑、反省和批判。
对于八十年代的中国来说,都市及其代表的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正好是人的思想禁锢状态的解构和反拔,它的价值取向迎合了中国时代性的要求 改革开放,强国富民。
因此八十年代中国散文诗的都市意识表现为对都市现象和都市话语的捕捉、咏叹和诗性的描述,而反思、批判性话语直到八十年代后期才开始出现。
但无论如何,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都市是开放、进取、躁动和变幻的时代情景的缩影,因而将都市题材、都市景观、都市价值和都市观念引入散文诗,必然会刷新散文诗的整体观感。
它在审美感觉上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由五十年代以来一直盛行的赞歌牧歌式清浅抒情一变而为动感变幻的现代都市心灵体验。
如徐成淼的探索散文诗有意将都市万相 物象或生活情景,放到散文诗的心智场景中加以呈现和观照,从审美观念上和语感上给人们带来全新的感受。
中国散文诗在八九十年代从静穆和谐到动感变幻的转变,其表征之二为语言的转换。
也就是从外语言到内言语的转换,散文诗语言这种由外而内的转换所产生的抽象意味,使文本所发散出来的审美旨趣不仅指向现实生活和时代气氛,更指向生命场景的荒诞和存在的悲剧性。
到了九十年代以后,凡是具有散文诗文体意识的诗人或者在散文诗创作上有创新意识的大陆作者、诗人基本上摒斥了直白浅露的语言表达方式,更加注重内在感性言语的表现力和表现方式,因而现代诗歌技巧(如通感、变形、复义、反讽、悖论等)成了散文诗构成的必要手段,一大批散文诗新人在时代情绪和个体情绪的双重驱动之下,更加纯熟地使用内在言语构成不同的心灵场景,合奏成多声部散文诗时代大合唱。
八九十年代中国大陆散文诗从静穆和谐到动感变幻转变,其表征之三为散文诗结构的突破和创新。
八十年代早期的散文诗文本结构依然循着场景描绘 主观抒情 哲理比附的旧有结构模式,这是一种线型结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局限于肯定否定的简单二元对立思维惯性。
而实际上,现代生活注入了全新的价值观念,简单以肯定否定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已显得苍白无力,也就是说,散文诗依然依循着这样的结构模式,在形式上它已不能对应于生活在现代环境下人们的不同心理层次和心理图式的多样性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