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民谣100
- 格式:docx
- 大小:23.02 KB
- 文档页数:5
桐城歌传承发展现状及其成因探析作者:徐慧俊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2期摘要:桐城歌是起源于安徽桐城的一种地方民歌,以其特色体式"桐城五句型"被专家称为"桐城歌体",早在明代便风行一时。
本文首先简介桐城歌及其渊源,再分析桐城歌的艺术特色及桐城歌的传承、研究与创作现状,最后将桐城歌与明代同时高度发展的吴中山歌、土家族情歌、扬州清曲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桐城歌传承发展现状稍显落后的原因。
关键词:桐城歌传承发展现状成因分析一、桐城歌简介与渊源桐城歌是起源于安徽桐城的一种地方民歌,它既是一种韵文形式的民间文学,又是融词、曲、表演于一体的综合音乐艺术。
“桐城歌”由山歌、号子、小调、风俗礼仪歌(摇篮曲、儿歌、灯歌、茶歌、秧歌、哭丧调等)组成,题材广泛,内容涉及传说、风土、时政、劳动、生活、情爱、仪式、事理、趣味、灯歌、儿歌等诸多方面。
桐城西北多山地盛产山歌,五句子较多;歌词多以韵文形式的对偶句子。
桐城东南多平原盛产小调,其形态特点一般抒情、柔美,节奏较规整;旋律进行较细腻委婉、温和柔雅。
而劳动号子与风俗礼仪歌则是各地都有,但各地都有细微的差异。
五句子歌谣最早可追溯到《诗经》,收录九首四言五句山歌,也是今天七言五句子山歌的雏形。
桐城歌具体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有史可查的桐城歌率先进入文学史册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曹松的《曹梦征诗集》。
《明代杂曲集》就收集桐城歌25首,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的《山歌》收有24首“桐城时兴歌”,(明清时山歌泛指一切民歌,还有小曲、俚曲、小令、俗曲时调)谓之“乡俚传颂”。
清乾隆九年刊《万花小曲》等众多书籍收有多首桐城歌。
二、桐城歌艺术特色(一)语言特色1.桐城方言桐城歌运用桐城方言与音乐的韵律相协调,方言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韵味,保存了桐城歌与众不同的魅力,缺点是不易听懂和不利于传唱传承。
2.七言五句“五句子歌地理区域分布在长江流域,包括鄂、川、湘、陕、皖、赣、豫、浙、苏诸省”[1],专家称之为“桐城歌体”。
我的家乡在桐城我的家乡在桐城,一个已经被世人遗忘的小地方,她寂寞而又静静地卧在安徽。
家乡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文学流派——桐城派一直是家乡人的骄傲,一曲《天仙配》响遍寰宇,但由于现在经济的发展滞后影响了文化的继续繁荣。
一独特的风格是一个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灵魂。
城市无论大小,大者如北京,贵为一国之都,庄严崇高;上海,名副其实的东方大都市,开放活跃;小者如江南姑苏,水声欸乃,委婉之极;再如张家港,虽无丰厚的文化遗存,但文明美丽,也算独标一帜。
我的家乡桐城,同上述城市相比,虽缺乏北京紫禁城的大气,也没有上海的繁华;虽难比姑苏的温润,也不曾如张家港般精雕细琢,但也一样在一千三百年的历史风雨中,静静地立着,并活了下来,并且不断地在扩大、在拓展、在延续、在创造和拥有辉煌。
桐城的灵魂就是书,就是文,就是雅,就是实。
我常在心灵上暗暗用两个字来概括这座小城的风格,那就是“清香”。
二唐至德二年,桐城设城。
地处皖中,“山尽山复起,宛若龙眠形”的龙眠山恰给这小城做了青翠的屏依。
何以名桐城?或曰:春秋时桐国公邑于此,城内桐溪至今仍蜿蜓清流,足以证之。
而我偏不信。
我宁愿相信桐城是万桐之城的传说。
自小时,在乡间山前田后,随处可见一棵棵青桐。
或虬或曲,或舒或拢,其上所结桐子,黄时则扑之,聊可补贴家用。
“桐子青,桐子黄,桐子树下望婆娘”,童谣腆腆,至今犹在耳际。
稍长,我便信了桐城之名得之于万桐,当初建城之时,城郭内外,青桐遍野;桐花香里,城墙巍然。
那桐花的素朴、典雅之中,或可正预示了这座城市的将来。
而在桐花的素朴、典雅之中,隐隐透出的淡淡的清香,是否正开启了这座城市书香不绝的源头?三清晨或者黄昏,小城泊在朝霞或夕晖中,将一千多年来的风云际会,都悄悄藏在文庙的大殿里。
风铎鸣响,则使人禁不住抬头,想听听小城到底要诉说些什么?是它的光荣,还是它的耻辱?是它的悲哀,还是它的欢欣?都有,又都不全是。
小城的倾诉,同满城樟树所散发出的清香一道,深邃恬雅。
婆媳塘桐城有句歇后语:婆媳塘的水——清浑照人心。
城南七里的魏家嘴,有一口水塘,相传从前有户王姓人家住在塘边。
王某去世后,王妻虽年逾四十,但仍姿色媚人,能说会道,善弄风骚,常与小伙子打情骂俏。
媳妇为一教书先生之女,文静端庄,勤劳贤惠。
她谨遵父教,天天起早摸黑,操持家务,下田劳动,但对婆婆的伤风败俗行为十分厌恨。
婆婆深知媳妇对自己不满,便时常找岔子跟媳妇作对,婆媳之间的予盾日益加深。
一天,婆婆见儿子、媳妇下地劳作,家中无人,便约其侄子来家。
两人正在调情时,不料媳妇中途回家烧水沏茶。
婆婆和其侄子见丑事败露,决意一不做,二不休,合谋陷害媳妇,以保全自己。
她从媳妇的箱柜中找出媳妇出嫁时娘家堂姐所赠的罗帕,交给侄子,赖为媳妇给的情物,尔后在儿子面前添油加醋地诉说一番。
媳妇明知是这对奸夫淫妇的蓄谋陷害,却无法说得清楚。
为证明自己的清白,洗刷冤屈,她头也不回地走出大门,到塘东头投水自尽。
恶婆见丑事败露,也到塘西头跳水身亡。
自此,塘东头的水变得清澄,塘西头的水变得浑浊。
一塘之水,清浑分明,似有魔界,虽大风大浪,也不混淆。
棋盘石从前,黄甲山区望曹尖一带无田可耕,无地可种。
山民们只得以挑柴卖炭为生,度日艰难。
一天,两个年轻后生在山腰砍柴,无意间,看见山顶有一块彩色云朵,心下好奇,便想上去看个究竟。
两人遂你牵我拉,依藤攀岩,爬到山顶,只见山顶那块巨石上面对面坐着两位老汉,脸色一红一白,正聚精会神地下棋。
两人没有惊动老者,便悄悄下山。
回到村庄,两人将这奇遇说给人听,一长者认为:那两位老汉不是凡人,红脸是南斗星,白脸是白斗星。
并要年轻人明天再去,跪求仙翁治一治这里穷乡僻壤。
其中一年轻人满口应承。
第二天天一亮他就动身爬山,又是一路艰辛地到达山顶,两位仙人仍在全神对奕。
年轻人牢记长辈嘱咐不敢惊动两位,便悄悄跪在棋盘下方,用两只手在石头上撑着。
两仙棋逢对手,一时胜负难分。
年轻人早已又饥又渴,遂捡起两仙吃剩的桃核放进口中,顿觉香气扑鼻,神清气爽。
六尺巷诗——和谐的乐章王明政在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方面,我们必须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寸土必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但在我们内部,在平常的社区生活中,在日常小事上,我们应当按照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展示应有的大度和宽容,对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去斤斤计较。
这方面,古人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清朝康熙年间的“六尺巷”诗,就是一曲和谐的乐章安徽省桐城市是座古城,一直有着“文都”的美誉,大概是因为中国清代著名散文流派“桐城派”在这里发源的缘故吧,桐城市内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存随处可见。
在安徽桐城市中心的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有一条平平常常的小胡同。
六尺多宽,百米来长,地面由鹅卵石铺成。
站在巷口,一棵老槐树有两人环抱之粗,高耸十几米,枝叶繁茂,遮蔽了一片阴凉。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六尺巷”。
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
现已成桐城市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博闻强记,是个才子。
他中了进士以后,步步高升,官越做越大,直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康熙皇帝很赏识他,先后任命他做《一统志》、《渊鉴类涵》的编纂总裁。
张英主持编纂的《渊鉴类涵》,长达四百五十多卷,博采明朝嘉靖以前的文章事迹,凡是古今的词藻、典故,都收罗进去,蔚为大观。
这时,张英在桐城的家人因建房子与邻居发生矛盾,互不相让。
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家,主人是和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闹得不可开交。
张英的母亲张老夫人修书给张英,要他利用职权干预纠纷,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读了儿子的诗,猛然醒悟,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知道后既感动,又惭愧,也主动命家人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这留出的“六尺巷”既便于人们行走,又成为一则千古佳话。
至今当地民谣还在传唱:“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后来,张英在家中建造了“双溪草堂”藏书,书斋门联是他自己题写的:“俭勤自是持家本,和顺端为受福基”。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下一句九个湖北佬不抵一个九江
佬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三个湖北佬,赶不上一个江西老表”、“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三个湖北佬,抵不
过一个桐城佬”或“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三个湖北佬,抵不过一个
安庆佬”。
一是它来自民间,又在民间广为流传,实乃“民”之家族成员。
二是现今的这些“顺口溜”主要是反映讽刺社会的诸多不良现象,多
与时事有关,在褒贬意义上有鲜明的倾向性,与“民谣”定义相吻合。
合肥舒城桐城顺口溜顺口溜,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句子长短不齐,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
”它好念好记,且幽默诙谐,生动形象,许多学者认为把它称为“新民谣”可能更为贴切一些。
关于历史文化的:广为人知且流传已久的两句顺口溜是“穷不丢书,富不丢猪”。
“穷不丢书”,桐城人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执着,自觉担当起文化传承和改造社会的使命,即使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也要砸锅卖铁供子女上学。
“穷”而读书,以此改变自身的文化命运,更重要的是为了“明事理”,若是读书人不孝敬长辈,和亲戚邻里发生纷争,蝇营狗苟,则就被乡邻骂作“书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所以在过去的桐城,书院遍布城乡,无论贫富,皆向往读书,清晨的乡间和市井,一派书声琅琅,以致代代弦歌不绝,而在这弦歌声中,对读书传统的坚守,就化作了日常的生活方式。
“富不丢猪”,桐城人富裕也不显摆,始终保持一种忧患意识。
富贵不丢弃养猪,其内涵除了不忘本等朴素的人品外,最要紧处,是通过艰辛诚实的劳动,实实在在的诚信去创业,去做大做强家业,从而实现人的社会担当。
“到了挂镇不用问,不是姓方就姓宋”,由于历史上人口大迁移的原因,挂镇一带近十多个村,姓方和姓宋的占到居民人口数量的一半以上,故有此说。
关于地方和山水的:龙眠河是桐城人的母亲河,近二三十年来都因为经济快速发展而使河水受到污染,龙眠河在改造之前,桐城人说它“80年代淘米洗菜,90年代游泳灌溉,如今垃圾废物覆盖”,经过2009年到2010年的改造治理,情况有改观,但要彻底让它变回八十年代时的状态,还要下一番大气力。
桐城东北一带的农村集市有个顺口溜:“一四七去三岔路,二五八到其林桥,砂子岗是三六九,孔城老街天天有”,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分别是指逢到农历的相应日子,农民可以去有集市的地点自由贸易,除了孔城老街,现在已基本没有集市了,其他三个地方至今遵循老集市时间几十年没变。
“家住桐城黄草尖,来不见日头去不见天”,说的是改革开放前的桐城深山区黄草尖的生活环境,那里人出来要起早、回家要摸晚,现在的黄草尖交通方便,风景秀丽,茶叶飘香。
桐城旅游广告语、宣传语广告语,桐城旅游广告语、宣传语1、“城”邀天下客,“桐”续山水诗。
2、“桐”话的美,有戏的“城”。
3、“桐”话世界,“城”载精彩。
4、“桐”赏文都美,“城”就中国梦。
5、“桐”一片天地,“城”千年魅力。
6、“桐”醉文都,“城”迎天下。
7、“文”名古今,礼遇天下。
8、“文”名世界,“戏”引天下。
9、百里青山绿水,一城书香戏韵。
10、不约而“桐”的选择,自然天“城”的地方。
11、不约而同,爱上桐城。
12、登陆桐城,下载好梦。
13、多彩桐城山水梦,魅力古城人文情。
14、非“桐”凡享,自“城”一派。
15、感“桐”身受,“文”名天下。
16、古韵承千年,文都誉天下。
17、翰墨书文都,丹青绘桐城。
18、好山好水好戏,同来同往桐城。
19、黄梅戏传天下,桐城“读”领风骚。
20、黄梅戏的名片,桐城派的请柬。
21、活力文都,你我“桐”行。
22、锦绣文章传神韵,绿水青山带笑颜。
23、龙腾山水,凤栖吾桐,安徽桐城欢迎您。
24、满目山水画卷,一城人文飘香。
25、魅力桐城一幅画,锦绣文章邀天下。
26、梦栖魅力山水,心泊诗画桐城。
27、品千年文化,游和谐桐城。
28、千年古文都,魅力新桐城。
29、千年魅力文都,满目山水文章。
30、千年桐“城”,百年“文”都。
31、千年桐城文化,一品山水古城。
32、千年文明史,一城和谐风。
33、青山绿水秀文都,诗情画意新桐城。
34、情为黄梅醉,心为桐城留。
35、人在江淮走,心在桐城留。
36、入诗入画入戏,同游同醉桐城。
37、山水画卷,“皖”美桐城。
38、山水如画,桐城如家。
39、山水桐城八百里,绿染桐城一片天。
40、山水桐城美如画,中国文都甲天下。
41、山水文都,诗画桐城。
42、山水知音,桐城知心。
43、上善龙眠水,好客桐城人。
44、身在桐城忘是客,水墨桐城欲成仙。
45、生态风,山水魂,人文韵,古城情,桐城行。
46、诗与画的桐城,心和梦的旅程。
47、踏歌桐城,品读文章。
48、天下名胜九百九,人到桐城不想走。
桐城民谣1001、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放屁就是他。
2、三轮车,跑得快,上面坐着个老太太,要五角,给一块!3、发颗、发颗,隔麦插窠,千张豆腐,小雨萝卜,要讲(敢)没菜,一口一块——发颗:布谷鸟的叫声。
4、孬子孬,吃(七)鱼泡(抛),三大碗,堆多高,你(恩)问孬子可还吃,孬子口水直么滴——鱼泡(抛):鱼肚子里可以浮起来的东西。
5、早上真好困,下午加把劲。
下午热兮兮,事情都是晚上的。
晚上蚊子咬(袄),明朝起个早。
6、我家门前有个八斗田,八斗田里有八个缺,八个缺里有八个鳖,八个和尚拿着八个筲箕,在我家八斗田八个缺里捉到八个鳖。
7、版本一:好大月亮,好大狗,捡个铜钱打烧酒,走一步,喝一口,问你(恩)黄老先生可要小花狗?版本二:月亮巴,跟我走,拣个铜钱打烧酒,走一走,喝一口,拿快茶干过过口,还留半边养小狗。
8、一点一横长,一撇到枞阳。
枞阳发大水,淹(安)死来尿鬼。
9、版本一:来尿鬼,点点长,驮着被火絮见阎王,阎王问我做么事,我在人间开尿行。
版本二:来尿鬼,点点长,驮着被火絮见阎王,阎王问他到哪嗨去(气),他上求天,下求地,求个日头出来晒被火絮。
版本三:来尿鬼,点点长,驮个包荷到枞阳,枞阳发大水,淹死来尿鬼。
10、我俩好,我俩扌豆(豆)钱买皮袄。
你(恩)先穿,我后穿,你死之我一个人穿。
11、山边个姑娘望河边哭,舍不得马柴煮好粥;河边个姑娘望山边哭,舍不得乌鱼脸上两块肉(育)。
12、先生不在家(嘎),学生掼(况)泥巴,掼个小棺材,把先生往里抬。
13、火亮虫,夜夜飞,爹爹叫我捉乌龟。
乌龟没有长毛,爹爹叫我扯毛桃;毛桃没有开花,爹爹叫我扯黄瓜;黄瓜没有落地,爹爹叫我唱戏;唱戏没有搭台,爹爹叫我爬柴;爬柴不够爹爹烧,爹爹把我头上打一个包。
我跟奶奶讲(感),奶奶把我头打一个眼(俺)。
14、在家不买,出门不带。
有烟就吃(七),无烟就戒(盖)。
人家不把,我也不怪。
15、扇子扇轻风,扇夏不扇冬,你(恩)要问我借,待到八月中。
16、儿子哭惊天动地,媳妇哭虚情假意,女儿哭一脸鼻涕,女婿哭毛狗驴子放屁——哭丧。
17、二十三四五,忙个大吃(七)苦;正月初四五,吃之拨浪鼓;过之十四五,还和平时一样苦。
18、天黄黄,地黄黄,我家有个吵夜郎,过往的先生看一遍(变),我儿一夜到天光。
19、小麻鸡,上草堆。
爹爹驮棍子打,奶奶烧水泡麻鸡。
爹爹吃(七)肉(育),奶奶啃骨,儿子喝汤,媳妇闻香。
小伢小伢你莫哼,锅里还有一块小鸡肫,拿去和你(恩)小姑俩个人分。
吃半边,留半边,留给奶奶床里边。
老猫含(扛)到踏板上,老鼠含(扛)到屋檐边,老哇叼到树头尖。
奶奶好吃(七)哭三天,眼(俺)睛哭之灯盏大,嘴吧哭之歪半边。
(踏板:床前放鞋的隔板;老哇:乌鸦)20、一会哭,一会笑,小花狗,来抬轿,抬到巫神庙,巫神庙不要,往水里一撂,咕咚咕咚不见了。
21、一会哭,一会笑,小花狗,来抬轿,举红旗,放大炮,抬之往东缸里一摞。
22、一面哭,一面笑,黄狗淌猫尿,黑狗来做媒,抬到和尚庙。
贴红喜,放鞭炮,娘家哭,婆家笑。
娘家小女儿你莫哭,转过墙拐是大瓦屋,菜园里菜青扑扑,塘里鱼忽突突,大锅里饭,小锅里粥,炉子锅里突猪肉,包你(恩)蹲之好享福。
(突:煮;蹲之:住着)23、弯刀对着瓢切菜,翘锅对着瘪锅盖。
各人烧锅的各人爱,气死你这个猪八戒。
24、小鸡小鸡你(恩)么怪,你是阳家一碗菜,糠箩跳到米箩里,脱了毛衣着布衣,下辈子投个好人胎。
25、小瘪嘴,偷黄瓜,大娘逮到赏嘴巴,大娘大娘你嫑(败)打,额偷黄瓜给你小伢耍。
(赏嘴巴:抽打耳光)26、三月三,蛤蟆叫呱呱,人家织布我纺纱。
人家小姑都走了,我家小姑还在家。
(蛤蟆:青蛙)27、你(恩)大大(哒哒)的头,像皮球,皮球软塔塔,你大大像喇叭,喇叭吹,你大大像乌龟,乌龟爬,你大大像钉耙,钉耙五个齿,你大大吃狗屎,狗屎不冒烟,你大大吃纸烟,纸烟不冒火,你大大就是我!28、你(恩)个大大的头,象皮球;你个大大的腰,象弯刀;你个大大的脚,象菱角(各)。
29、小女伢节韶撩撩,蚂英子夹(嘎)着腰;腰一扭,夹着手;手一甩,夹着奶;奶一激,夹着片(劈);片一奓,夹着KA,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小女伢节:小女孩子们;蚂英子:蚂蚁;片:女生殖器;KA:裤裆)30、正月里,正月正,我是家婆好外孙,家婆接我堂心坐,舅母接我锅仓里蹲。
端碗肉来血滴滴,端碗鱼来尜眼睛,端碗鸡来瞰死人,端碗韭菜十八根。
家婆在,你就来,家婆死,不往来!(形容舅母恶毒)31、小老奶奶俏个个,带纺条子带烧锅。
伢又醒之,锅又滚之,一脚采到小鸡颈子,一脚打翻了马桶子!(形容村妇忙。
纺条子:纺纱)32、一螺穷,二螺富,三螺四螺开当铺,五螺六螺骑白马,七螺八螺过枪打,九螺十螺过刀挎。
十螺抵不到九筲箕,银子往家就么堆。
33、火亮虫,点点红,哥哥骑马我骑龙。
哥哥骑马大街(该)上走,我骑老龙江边行。
一行行到丈人家,丈人丈母插金花。
养个儿子会写字,养个女儿会挑花。
大女儿挑个灵芝伞,二女儿挑个牡丹花。
三女儿挑不来,关起房门纺细纱。
34、大月亮,小月亮,哥哥起来打麻将,嫂子起来打鞋底妈妈起来炒炒米,炒给小伢搭搭嘴(几)。
35、小鸭蛋,绿阴阴,挑担冬米上南京。
南京讲(敢)我好白米,我讲南京好红花。
你花没有我花红,我花高头九条龙。
你(恩)龙没有我龙高,我龙高头三把刀。
(冬米:爆米花;高头:上面)36、一痔痔手,门门都有;一痔痔腰,骑马挎刀;一痔痔脚,八抬八托;一痔痔脸腮,好吃又拉呆;一痔痔下巴壳,管到全中国。
(指毛*主*席)37、光没头子似神仙,半斤猪肉有的拈。
有朝一日恍恍病,困在床上嘶破着天。
38、公鸡哥哥,母鸡姐姐,我俩轮流屙,我日里屙,你(恩)晚上屙,明朝早上抓把白米给你啄啄。
39、你打我,我投降,癞癞蛄是你(恩)丈母娘。
(癞癞蛄:癞蛤蟆)40、信人家逗,吃蚕豆。
蚕豆壳,戳着脚;蚕豆米,戳着嘴(几)!41、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豆十粟。
42、肚子痛,找老盛;老盛不在家(ga),找老张;老张家(ga)里起着火,不找旁人就找我。
43、小红伢,戴斗笠,摸螺丝,把鸭吃(七);鸭生蛋,把儿吃(七);儿屙屎,把狗吃(七);狗看家(ga),大家老人都沾光。
44、大雪纷纷下,穷人讲(敢)大话。
柴在床底(毒)下,米在升子里,酒盅子装油盐,不怕大雪落几年。
45、水牛角,一窝圆,放牛的小伢真可怜,晴天弄不到滚饭吃,雨天弄不到干衣穿。
46、大脚片,上街店,称猪肉,下挂面,公一碗,婆一碗,还要我大角来洗碗。
47、财神菩萨贴得好,金子银子往家跑;财神菩萨贴得高,金子银子往家挑;财神菩萨贴得矮,金子银子往家甩;财神菩萨贴得正,金子银子往家送;财神菩萨贴得歪,金子银子往家揣。
48、八爷门前有八颗八角(各)树,八个八哥在八颗八角(各)树上做了八个窠,八爷拿着八角(各)棍,赶走了八颗八角(各)树上的八个八哥。
49、疯子疯,舞到人,不负责;瞎子瞎,舞到人,不犯法。
50、版本一:八哥儿你看家(嘎),我在后头扯棉花,一对媒人到我家。
洗大锅来烧茶,洗小锅炒芝麻。
芝麻芝麻你别炸,我跟媒人讲(敢)句话。
版本二:小黑狗,你(嗯)看家,额到园里捡棉花,棉花没有扯几朵,一对媒人到我家。
一句话没讲(敢)清,芝麻炸之满天星。
条把扫,畚箕畚,畚给媒人吃之害脚后跟。
51、小老奶奶精拽拽,拽点麻油炒芥菜。
芥菜酸,炒萝卜;萝卜辣,炒板鸭;板鸭叫,炒六谷炮;六谷炮炸,炸之你(恩)的KA。
52、孬子孬,吃鱼腰。
吃鱼头,有人求;吃鱼尾,顺风又顺水。
53、大雪纷飞,冻死乌龟;乌龟抻头,冻死老牛;老牛喝水,冻死小鬼。
54、拍大腿,唱小调,又有棉花又有稻。
一棵棉花摘一斤,一棵稻打一升。
56、拍大腿,唱小调,又有棉花又有稻,又有花生六谷袍,又有洋钱换小钞。
园里菜青朴朴,圈里猪肥笃笃,塘里鱼就么忽,跟年过年有的吃。
(六谷袍:玉米;跟年:今年)56、版本一:反唱歌,倒起头,家(ga)婆菜园里菜吃(七)牛。
爷十三,娘十四,哥哥十五我十六。
我去家(ga)婆家里去报喜,家(ga)婆还在摇窠里哭。
版本二:从来不唱扯谎歌,扯起谎来没奈何。
爷十三,娘十四,哥哥十五你十六;娘养哥哥你煮粥。
猫砍柴,狗烧锅,兔子车水乐呵呵。
桑树林里泥鳅叫,瓦屋檐下鲤鱼窠。
去时看见牛生蛋,转来又遇马衔窝。
河里行船扎兔子,上山砍柴捡螺丝,捡个螺丝八斤半,剥出米来九斤多,外头装了十八碗,里头还有一大锅。
姐在房里梳个头,看见门外人咬狗;捡起狗来砸石头,石头反咬狗一口。
57、蛤蟆刺歪歪,到你家(嘠)里来。
锅里没有米,锅窿里没有柴,这个日子么样过得下(哈)来。
58、小公鸡,尾子拖,三岁小伢会唱歌。
可是爷娘教你的?不是的,是我自己聪明会唱歌。
59、儿子穿了老子衣,老子在后笑嘻嘻;女儿穿了娘的裙,娘在后面哭哼哼。
(儿子穿得父亲衣,已长大了;女儿穿得母亲衣,该出嫁了)60、好吃囫囵吞,萝头凹眼(俺)睛。
河里发大水,淹(安)死干子鬼。
61、做粑做粑做做,做粑哪个吃,大粑自己吃,小粑送隔壁。
62、版本一:小扁头,爬墙头,三块瓦,打着头,爹爹摸,奶奶柔,柔个小扁头。
版本二:小光头,打酱油,一块瓦,砸着头,爹爹摸奶奶揉,揉个大扁头。
63、唐憎骑马咚咚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孙悟空跑到快,后面跟着个猪八戒;猪八戒耳朵长,后面跟着个沙无长(和尚);沙无长挑着箩,后面跟着个妖精婆;妖精婆放个屁,这里讲的是西游记。
64、小狗困觉要人摇,我摇小狗困觉觉。
一会哭,一会笑,花狗来做媒,黑狗来抬轿,抬我小狗困觉觉。
小公鸡,不要叫,小花猫,不要跳,小狗不哭了,小狗要困觉。
娘的肉,娘的心,心肝宝贝真疼人。
不糊屎,不来尿,干干净净困觉觉。
困觉觉,困着了,哎哟嗬。
(摇篮曲。
小狗:小孩)。
65、小老鼠,上锅台,偷油喝,猫又来,吱溜吱溜跌(搭)下来。
.66、糠筛筛,米筛筛,小女伢节真是乖。
日里挑花织缎子,晚上看书把头埋。
一读读到三更鼓,不等天亮又起来。
67、摇摇摇,公鸡毛,做个毽子轻飘飘。
又好踢又好挑,乐得公鸡咯咯笑。
68、糙米饭,锅巴汤,小白菜,豆腐干,吃下保平安。
不拣口,不讲精,是饭都要吃,是菜都要吞。
鹭鸶吃鱼三条筋,鹁鸪吃砂胖墩墩。
69、唱歌要唱童子音,骑马要系响铜铃。
马骑十里铜铃响,童音歌唱响叮当。
70、口唱山歌手插秧,黄汗流出黑汗淌。
牛出力来牛吃草,东家吃米我吃糠。
我吃糠,还靠老天帮帮忙。
71、四月南风大麦黄,田里闻到焦面香。
头冷顾头难顾脚,割肉难补眼前疮。
四月南风大麦黄,远处传来算盘响。
哪怕一分收一石(担),吃了上餐没下餐。
72、锣鼓一打响咚咚,小弟小妹都来听。
今年花灯好热闹,各样灯种都来临。
短的是狮子,长的是龙灯。
龙灯狮子灯,火炮刷流星。
狮子张大嘴,老虎要吃人,要吃人,不吃人来也吓人。
73、北卅铺,南香铺,西童铺,东项铺,挂南有个双港铺,中间腰一个铁铺,河边一个沙铺,山凹凹里夹着一个黄铺(铺名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