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队伍的学缘优化(一)
- 格式:docx
- 大小:13.94 KB
- 文档页数:2
高校教师群体结构与优化浅析作者:朱雪梅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05期摘要: 本文阐述了高校教师群体结构的概念和主要内容,针对教师群体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务结构、学缘结构、专兼职结构等的优化提出了建议,并指出了建立合理的高校教师队伍的原则,以促进高校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高校教师群体结构优化1.概述教师结构的一般定义是:教师队伍的构成状况,包括教师的专业构成、教育程度构成、学历构成、职称构成和年龄构成、性别构成等。
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进行的,合理的教师结构是合理教育结构的重要条件,也是发展师范教育和进行教师培训的依据。
它能提高学校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教师队伍的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大学教学与科研的整体质量的高低。
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有利于学术氛围的营造,有利于提高学校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影响着教师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能力。
努力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是提高高等教育效率的根本保证。
2.教师群体结构与优化教师群体结构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职务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缘结构、生师比结构、专兼职结构等。
(1)年龄结构年龄结构指教师队伍年龄构成状况,主要包括教师队伍的平均年龄,各级职务教师的平均年龄,各年龄段教师人数的比例3个主要指标。
不同类型等级的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和各类职务教师的平均年龄略有差别。
理工类知识更新快,教师年龄需要更轻些;文科、医科类知识积累的时间较长,教师年龄可大些。
(2)学历结构学历结构是指教师最后学历状况构成的比例情况。
学历代表一个人的教育程度和受教育年限,它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一位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发展潜力。
一般来说,教师具有的学历越高,教学、科研的适应能力和发展前途就越大。
因此,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是教师管理的重要任务。
但是,也要防止盲目地强调高学历,应根据学校教学、科研任务的需要,确定各种学历教师的合理比例。
(3)专业结构专业结构是指教师中各专业教师占的比例,就整个高等学校来说,合理的专业结构应有利于学生完成承担的任务,形成的办学特色应有利于边缘学科、新学科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技术发展相适应。
高校教师的学缘结构作者:董晓红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25期摘要高校教师的学缘结构,简称学缘结构,它是指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完成各级学历(学位)校阅所毕业学校、所学专业的构成状态。
学缘结够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来源广泛的学缘结构,即合理的学缘结构;其二是来源单一的学缘结构,借不合理的学缘结构。
关键词高校教师学缘结构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优化高校教师的学缘结构是改善教师队伍的重大举措,直接关系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整体实力的提高,关系到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升。
从遗传学的角度讲,人类近亲繁殖导致高比率的遗传病,同样高校教师的“近亲繁殖”也会导致“学术遗传病”的发生,诸如缺乏自主创新、学术宗派化和学术水平退化等。
由于“近亲繁殖”造成学术水平退化,已成为不可争论的事实了。
众所周知,学术研究不能没有学术争鸣,没有学术争鸣的学术研究通常是很难产生高水平的学术成果的。
而学术争鸣本身是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学术氛围。
可是,目前高等学校缺就缺在学术氛围上。
因为“近亲繁殖”,不是老师就是同学,出于“面子”或“友谊”的考虑,岂能为一个学术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
担心别人议论自己“翘尾巴”,久而久之,学术水平不可能不退化。
注重教师队伍的国防化也是发达国家优化高校教师学院结构的一大举措。
注重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有利于实现教师资源配置的科学化,有利于高等教育和国防。
著名科学家卢瑟福在主持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时,就敞开门户,广纳各国学者到实验室工作。
而自己教出来的毕业生必须先到外单位工作,取得较大成绩后,才有可能被聘回任教。
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卡文迪生许实验是在科研方向硕果累累,而且造就出许多诺贝尔奖得主,成为举世羡慕的人才摇篮。
令人欣喜的是国内一些大学在优化教师学院结构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国家也十分重视优化高校教师的学缘结构,规定“十五”期间,全国高校教师学缘结构的优化目标是:在校外完成某一级学历(学位)教育或在校内完成其他学科学历(学位)教育的教师,应占教师队伍人数的70%以上,为实现上述目标,要实施“三三制”原则。
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结构的问题及对策摘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有助于充分发挥高校组织的整体功能。
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在要素匹配上主要存在着年轻教师比重过大,高学历教师比例偏低,高职称教师比率偏小,学缘缺乏多样性,远域学缘和高层次学缘所占份额过少等问题;在要素联结上存在着过于松散甚至断裂的弊端。
因此,调整教师的资格、聘用、晋升、进修、岗位、退休和评估等制度,搭建交流平台,重塑合作文化,优化队伍结构,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高校教师队伍结构;要素匹配;联结方式;问题与对策按照系统论原理,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
对于高校教师队伍来说,蕴含着同样的道理。
同样的员额,但由于不同的要素组合和不同的联结方式,教师队伍整体的人才培养力、科学研究力、社会服务力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
多年来,我国政府与高校一直在致力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结构这个老问题出现了新现象,致使教师队伍缺乏科学合理的匹配组合和联结关系,影响了高校的科学发展,迫使我们对之进行再认识、再研究、再调整。
一、优化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所谓结构是指“事物系统的诸要素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联结方式”。
因此,高校教师队伍结构是指高校教师队伍中不同教师之间相对稳定的匹配状况和联结状况,包括由什么教师构成和他们是如何构成的双重内涵。
在既定条件下,前者决定着教师队伍整体功能的潜在性大小,后者决定着整体功能的实现性程度。
尤其是对于以学术为志业的高校教师而言,表现为交流合作的教师之间的联结关系无论对于教师个体还是对于高校组织的学术发展都产生重大影响。
优化高校教师队伍结构有助于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上的整体性功能。
(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有利于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培养人才,关键在于教师。
作为一个传授“高深学问”的专业机构,高校教师队伍要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拥有高深的知识、宽广的视野、活跃的思维和良好的能力,而这些品质的形成有赖于长期且严格的学历教育并通过相应的职称级别得以体现;此外,提高教学质量离不开一个老中青搭配合理、交流合作频繁,善于从对方吸收各种教法精髓的教学梯队。
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内涵界定与评价指标解析【摘要】加强对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的理论研究既是时代发展的强烈呼唤,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近年来,关于学缘结构概念的界定见仁见智,从而影响了对学缘结构的理性认识和改革创新。
界定学缘结构必须从分析“学缘”的内涵入手。
本文通过说文解读字的方法依次推衍出缘,学缘,学缘关系,学缘结构的内涵与相互关系,最后提出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的概念:教师之间因某种相似求学经历而建立起来的学术关联在教师团体中形成的搭配和排列状态。
高校教师的求学经历和学术关联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不同层次的学历。
通过学历或毕业院校等外显因素构建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的三大评价指标:亲缘度、优缘度、广缘度。
【关键词】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内涵;评价指标一、重视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的研究势在必行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一般是指高校教师的毕业院校在若干方面的构成状态,反映的是高校教师团体的学术思想和学术风格的多样性。
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教师队伍结构的核心部分,也是衡量教师来源合理程度的重要指标,更是实现学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
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的研究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优化程度决定着师资队伍的整体学术质量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的高低。
一直以来近亲繁殖严重和学缘结构缺乏灵活性是高校教师队伍的最大问题。
调查显示“我国大学近亲繁殖比海外高5倍,而且知名度越高的学校近亲繁殖越严重。
”①“人们对这种反常现象见怪不怪,似乎到了麻木不仁的地步。
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地阻碍着一流水平大学的建设,正在窒息着学术研究中的民主自由学风,最终将影响到学术批评与学术创新。
”②“家族式学术梯队”、“学术山头”等现象是学缘结构缺乏灵活变动性的缩影,不仅使知识结构趋同,创新思维差,而且加速学术利益集团的形成。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宾说“就目前来看,如果下大力气整治,至少需要20 年。
优化学缘结构提升学术生产力成霞霞【摘要】学缘结构是高校教师队伍基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缘结构的优化,不仅对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实力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而且也密切关系着高校学术生产力的提升.学缘结构在教师(科研人员)专业性、学术组织结构和学术团队等方面影响着大学学术生产力.在学缘结构视角下,学术生产力的提升需要建设优秀的学术队伍,充分发挥学术队伍群体力量,扩充教师来源,加强交流与合作,进行跨学科和交叉研究,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期刊名称】《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8)003【总页数】3页(P38-40)【关键词】学缘结构;优化;学术生产力;提升【作者】成霞霞【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师范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0学缘结构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指标,“一支高水平、高竞争力的师资队伍必须具备足够数量学术造诣深的高层次教师,同时又必须具有合理的结构”[1]。
优质而合理化的学缘结构,对于活跃学术气氛、加快教育教学创新、防止学术和教学思想单一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2]。
学缘结构的优化,可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整体实力,可以提升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和办学质量及大学学术生产力。
一、学缘结构视角下的学术生产力一般认为学缘结构即某一机构中人员的师承何支脉、何学府或最终学历构成在单位中整体比例关系,而与之若合符契的大学精神则是指大学经过岁月积淀而人文涵化而成的某种大学内外公认的独特精神气质[3]。
学缘结构同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一样,是高校教师队伍基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缘结构具体是指高校教师学历教育背景中的毕业院校、专业等级及其分布等方面的构成情况。
合理的学缘结构应该满足高校教师毕业院校的高层次性及多元化,其所学专业具有广泛性和丰富性,即高校教师队伍成员毕业院校层次较高、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且比例结构合理,教师成员所学专业门类多、层位高,具有一定的交叉性。
关于地方高校教师学缘结构对学校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拥有合理的学缘结构是高校的生存之本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学缘结构太过单一,“近亲繁殖”的现象比较严重,影响了学校学术生产力的提高,学校的管理和创新,以及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为此,地方高校应从高校的教师聘任制度和师资聘任制度体系来促进教师学缘结构的改善。
标签:地方高校;教师;学缘结构;学校发展;影响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拥有合理的学缘结构是高校的生存之本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合理的学缘结构是指教师队伍成员完成某一级学历学位教育的毕业院校、所学专业等具有广泛性、高层次、多元化、比例科学等特点[1]。
教师队伍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会对高校的管理和创新、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我国地方高校教師学缘近况西方国家高校在用人制度中实行严格的聘任制,对选留本校生有着清醒的认识,最主要的原因是强调学缘结构的合理。
如在美国高等学校教师聘请中,有一条不成文但普遍应用的规定,那就是每个大学一般不招聘刚从本校毕业的学生。
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在学术上产生“近亲繁殖”或从年限上论资排辈,压抑新教员的教学与科研。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中国,学缘结构来源太单一,“近亲繁殖”现象比比皆是。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扩大,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地方高校。
由于地方高校的地域局限性,和相对集中的关系网,地方高校在引进人才方面有很大的困难。
大部分高校愿意选留本校的优秀毕业生作为新近教师。
大部分学校的教师有近一半的教师是本校毕业的,而且很多系和专业大都呈现“三代同堂”,甚至是“四代同堂”的现象。
熊卫华与吴振球在对西安的一所高校进行调查时了解到,该校在1988至1995年七年间共选留了教师300名,而校外的教师只占总数的16.7%,而且很多其他的学校也认为本校教师达到总数的60%以上,甚至有些科室超过了80%[2]。
二、高校教师学缘结构对学校发展的影响近些年学术界开始关注到学缘结构对学校发展的影响,并从不同方面对学缘结构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具体来说,学缘结构对学校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问题的思考和建议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问题是指高校教师的学历背景与专业领域的不匹配现象。
在当前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以下是对该问题的思考和建议:首先,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高校招聘制度和评价机制的不合理。
传统的招聘制度过于强调学历,忽视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
因此,建议高校调整招聘制度,将学历与专业能力、实践经验等因素相结合,确定更加全面的选拔标准。
其次,高校应该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学历提升机制。
通过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和政策,鼓励教师参加教学能力提升、科研能力培养等培训课程,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学术造诣。
同时,高校还可以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激励教师主动学习和进修。
此外,高校可以与社会各界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合作开展项目研究,促进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经验的提升,从而缩小学缘结构的差距。
在教师评价方面,高校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除了学历背景,还应该综合考虑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因素,全面评估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这样既可以确保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又可以鼓励教师积极进取和提高自身能力。
此外,高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教育的引导和培养。
教育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追求学历。
高校可以通过教学模式、优化课程设置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后,政府应加大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投入,提供更多的奖励和支持措施,吸引和留住高水平的教师人才,促进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和培养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问题的解决需要高校、教师、学生和政府共同努力。
高校应调整招聘制度,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学历提升机制,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关系,改进教师评价体系;教师要通过学习、实践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学生要培养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政府要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投入。
优化学缘结构,提升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以宁夏师范学院为例马梅(宁夏师范学院,宁夏固原,756000)摘要:文章从实证的研究视角出发,以宁夏师范学院2014—2017学年新进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基于合作办学模式的平台,通过对学校青年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宁夏师范学院青年教师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基于合作办学模式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策略。
关键词:地方高校;学缘结构;教学技能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17)21-0101-02教学技能是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学能力最主要的体现形式之一,对于地方师范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学校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的格局变化为以“教学为主体、科研为主导”的格局,相应的对学校教学能力水平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策略则应该以科研为依托,传统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对教师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发展进入九十年代,师资队伍进入新老分化阶段,发展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迫在眉睫。
地方师范院校以加强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重点,尤其青年教师作为新升本科师范院校的主力军,是一股最具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如何合理、准确地定位教学发展方向,实现青年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新升本科师范院校初期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本研究具有实践意义。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本文以宁夏师范学院为个案进行研究,宁夏师范学院属于地方新升本的院校,升本十年,由于所处地域的限制以及学校发展的基础局限,学校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相对比较集中、单一。
升本以来,学校通过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在这样的环境下,近年学校师资队伍中,注入了一大批新力量———青年教师,如何高效地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使他们成为学校发展的新动力迫在眉睫。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实证的研究视角出发,以宁夏师范学院2014—2017学年新进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基于合作办学模式的平台,通过对学校青年教师的基本特征进行较为系统的统计,对宁夏师范学院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重点探讨基于合作办学模式如何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从而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能力的有效发展,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实证依据。
高等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建设的优化研究分析了现阶段我国高等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存在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问题;讨论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优化策略。
标签:高等学校师资结构学科建设优化策略一、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1.年龄结构比例失调,学科梯队出现断层合理的师资队伍年龄构成,应有合理的老中青年龄梯队,均衡的年龄分布,特别是40~50岁为最佳年龄期,因为这一年龄段的教师是师资队伍的主体,是师资队伍承上启下的连接带,是师资队伍科学发展的动力[1]。
然而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以1:16的师生比为合格标准的要求,使得不少高校迅速补充人力资源,青年教师的比重急速扩大,导致师资队伍普遍年轻化,40~50岁的中坚力量数量偏少。
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统计数字,40~50岁专任教师比例为27.73%,而35岁以下教师比重达到了44.06%。
假设今后青年教师比重基本不变,学校规模基本不变,教师在法定年龄退休,显然当前阶段的青年教师几乎“同时”退休,这必将造成学科梯队的“断层”。
同时,由于高校非常重视老年教师的教学经验,加之老年教师向外流动较少,主要靠自然减员和退休,教师队伍老化现象突显。
因此从年龄结构上看,教师队伍年轻化和老化并存现象比较严重,高层次人才年龄偏大,老中青比例失调,存在着同步老化的不合理状态。
2.学历层次不高、职称结构不合理高校在扩招时,也会随之增加教师的数量,青年教师占据了相当大的人才引进比例,由于青年教师职称普遍不高,高级职称的比例没有得到强化反而有所下降,缺乏专业思想牢固、教学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教师队伍的局面仍然严重。
校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相对较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不利,专职科研队伍总体实力依然薄弱,跨学科、综合性人才几乎没有[2]。
分析教育部2012年高等教育(机构)教职工情况统计结果,普通高校拥有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为169423人,占高校专任教师总人数的11.76%;副高级教师为412692人,占28.65%;中级教师为576013人,比例接近于40%。
第29卷第4期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Vol.29No.42016年7月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July ,2016收稿日期:2016-05-21作者简介:吴鹏(1991-),男,重庆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学缘结构对我国高校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吴鹏(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0)摘要:高校教师的学术职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有关。
我国大多数高校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存在“近亲繁殖”现象,这导致教师资源过度集中化,进而影响教师的学术产出质量与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
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呈现学校层次越高“近亲繁殖”程度越高、高学历教师比例偏低、国际化程度较低等特征,学缘结构对高校教师学术产出、薪资以及学术职务晋升具有影响。
优化学缘结构可从政府资源投入、社会参与管理、人才引进以及教师观念转变四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学缘结构;高校教师;学术职业发展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90(2016)04-0149-04学缘指通过师传徒承而形成的学术源流关系,具有类别性、地域性、层次性三重特性。
高校教师学缘结构指教师队伍中来源于校内和校外教师比例,以及在校外完成某一级学历(学位)教育或在本校完成其他学科学历(学位)教育的构成情况。
学术职业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上指一切以从事学术活动作为物质意义上的职业从业群体;狭义上专指大学教师群体所从事的职业。
学术职业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学科性等特点。
通过分析其他学者研究成果发现,高校教师学术产出、青年教师学术职业发展取向、教师薪资及学术职业发展都会受到教师队伍学缘结构的影响。
一、我国高校学缘结构的现状分析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评估高校教师学缘结构合理性主要看以下三项指标:第一,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近亲繁殖”程度,以及教师毕业学校在全球排名次序;第二,高校教师获得博士学位以及获得世界顶尖级奖励和荣誉(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人数;第三,学缘结构国际化程度。
· 190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11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学缘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对策研究——以浙江某独立学院为例刘东杰【摘 要】学缘结构研究作为师资队伍研究的重要切入点,近年来备受关注。
本文以浙江K 独立学院作为个案研究对象,指出当前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学缘结构在类别、层次、地域等特征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出现问题的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同时提出“外引”与“内培”相结合的调整独立师资队伍学缘结构的相关对策,希冀对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学缘 类别 层次 地域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
凡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办学形式,均可大胆试验”。
随后,独立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成立,截止2015年,全国共有独立学院266所。
独立学院在大学扩招的背景下,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等教育资源,改善了高等教育资源的供需关系。
但是伴随着人口增长的放缓,高考报名人数的持续减少及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从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的转变,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重组、优胜劣汰将成为必然趋势。
独立学院发展也迎来历史性“拐点”,如何求生存,谋发展,唯一出路就是提升教学质量,而提升教学质量重在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
鉴于独立学院独特的发展历史,师资队伍建设总不能避免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如:学历普遍不高,以硕士研究生为主;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人员较少;学缘结构不合理,自有师资中近亲繁殖严重等等,本文以独立学院学缘结构为讨论点,探讨独立学院学缘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学缘”是指学术源流,具体到教师队伍就是指教师个人受教育经历中所继承的学术流派、学术思想、学术品格、学术气息、研究倾向等等。
学院结构具有类别性、地域性和层次性三重特征:①其中类别是指教师队伍中学源种类的多寡,一般认为,学源类别越丰富,不同学术思想之间的碰撞越激烈,学术创新的几率也就越大;层次是指教师队伍所继承的学术源流在学术体系中的声望与地位,一般认为,学源层次越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也就越高;空间是指教师队伍学术来源的地域分布,一般认为,空间越广,越有利于学术创新。
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摘要:高校教师队伍是履行高等教育的主体,是提高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能否建立一支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师队伍,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平。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指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关键词:教学团队;高等教育;建设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综合实力的核心内容,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必然要求。
有关专家分析,中国大学的学力远远超过了日本,但结合国家制定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社会对高校招生规模的发展要求分析,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巨大的挑战。
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目的在于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和改革,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鼓励和支持本校及外聘的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1我国高等教育现状1.1高校教育质量整体提高在科教兴国的战略布局中,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
据“九五”期间统计,教育部及所属高校组织或参与的科技攻关项目约占全国1/4;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占1/3以上;承担的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占1/4以上;高校获得的自然科学基金占国家总经费的1/4以上;在国内外发表的科技论文高校占80%。
上述的成果,证明了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
1.2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扩大高校招生规模,迅速造就规模宏大的专门人才队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体现和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高校教师队伍的学缘优化(一)
摘要]高校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是影响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师队伍学缘结构的优化合理,使教师不仅在个体方面,而且在队伍整体方面都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应该通过在职教师继续学历教育和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等措施不断改善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
关键词]教师队伍;学缘结构;优化合理
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高等院校生存之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具有合理的结构,主要包括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等。
教师队伍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师队伍的性能和水平,教师队伍的这些构成状态是否合理,会对高校的教师队伍管理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而会影响到整个办学质量。
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对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队伍结构中的学缘结构是指教师完成某一级学历教育所在高校、专业类型、专业层次等方面的构成情况。
学缘结构是教师队伍的基本结构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结构,是影响教师整体水平、影响学校整体实力的关键因素。
一、教师队伍学缘结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怎样才算合理?这个问题一直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个莫衷一是的问题,因为学缘结构不像学历、职称以及年龄等结构在建设的目标和优化的标准等方面是有比较统一的标准或趋于一致的。
学缘结构的合理值是一个非标准的定性值,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复杂指标体系。
例如:非本校毕业的教师比例是50%合理还是90%合理,或者是100%最好?就某一专业的教师引进中,是挑选与本专业方向更吻合的人才以加强传统优势,还是挑选与本专业有所差别的人才以利于未来专业方向的调整?因此,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师队伍在学缘结构建设方面依据各自校情在目标、措施等方面会有所不同,但就普遍认可的教师队伍学缘结构优化的标准来看,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在教师队伍学缘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中比较突出的是人员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一些高校教师队伍中,某一地区高校毕业或某一高校毕业尤其是本校毕业的教师数量过多;一些高校内部的学院、系、教研室等教学单位中,某一高校同一专业毕业的教师比例过高。
这种师徒同校、同学众多的现象导致了学术上的近亲繁殖,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所存在问题的根源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的原因。
我国的高等院校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在教师的引进中以选留本校毕业生为主。
在计划经济时代,毕业生的就业是按计划由国家统一进行分配的,因此形成了封闭多于流动,实际需求与计划不符合的情况常常发生。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对人才的需求也必然会陷入封闭的、非开放的思维定势中,在教师队伍的补充中以本地区、本校的毕业生为主体。
2.一些高校的管理者在教师引进方面还存在着敝帚自珍的思想。
他们抱定我的学校、我的学科、我的专业是最强的或很强的,我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最好的想法,不打算再从别处引进。
同时一些教师的学缘意识也比较模糊,并且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在继续学历教育的时候,只考虑自己所在的学校、所学的专业,从而导致了学术思维方式流于单一化和固定化。
3.高校扩招的负面影响。
由于各高校并未在扩大招生规模前作好师资的储备,因此扩招必然会导致生师比的急剧扩大,从而导致教师队伍“不够用”现象。
为了维持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等活动的进行,各高校都必然要补充大量的师资力量,形成了各高校近几年大规模引进教师、拼尽全力争夺优秀人才资源的局面。
但由于优秀人才资源的有限性,在从外面引进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必然会在本校的优秀毕业生中选留一部分以补充师资队伍数量的不足。
4.对学缘结构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地位认识不充分。
有些高校在教师引进中过于强调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从而忽略了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等其他问题。
在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
上简单化和程式化,片面强调学历和职称等刚性条件,而忽视治学思路多样性、发展潜力等柔性条件。
有时候为了学历等条件就不得不以牺牲学缘结构为代价。
5.地域因素及区域经济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高峰期,各高校都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以吸引优秀人才来校工作。
在这场人力资源争夺战中,那些研究型(重点)大学、经济发达地区高校、东南沿海地区高校相对于一般院校、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西部地区高校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占据了绝对优势。
市场经济倡导的是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鼓励人才的自由无障碍流动,这种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人才流动机制,使占有资源优势、地域优势及经济发达区域的高等院校在人才引进中有较大的可选性,从而能够很好地进行教师队伍的各种结构优化。
二、教师队伍学缘结构优化合理的表现及特点
首先,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是影响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高等院校的学缘结构合理,那么它的教师队伍中必然会是重点大学毕业生较多,毕业学校覆盖面较广,高学历人员比例较大,跨学科、跨专业人员比重高。
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的优化,将给高校教师队伍在教师毕业院校、所学专业、学历层次等方面带来一系列的新的变化。
在教师毕业院校方面,既有毕业于一般普通本科高校的,又有毕业于全国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还有毕业于国外大学的;在所学专业方面,既有基础传统专业的,又有新兴专业和边缘专业的,还有综合、交叉专业的;在学历层次方面,既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又有本科毕业生,还有本科双学位获得者。
其次,优化学缘结构能够改善高校教师队伍的人员构成,有利于实现教师资源配置的科学化,使教师队伍成员来源于多所、多类型高校,掌握多门学科、多层面的专业知识,具有多种治学思路和多样化的办学特色。
最后,通过改善和优化高校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可较快提高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全国重点大学优秀本科毕业生、完成双学位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教师的比例,使教师队伍不但适量补充了人员,扩大教师总量,而且增添一批知识层次高、专业视野宽、发展后劲足的新生力量,增加学术造诣深、创新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优化、合理,将会使整个队伍呈现以下特点:(1)在教师个体方面,基础理论较为坚实宽厚,专业知识较为精深广博,同时掌握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状况。
(2)在队伍整体方面,既有自然科学类知识系统,又有社会科学类知识系统,还有两者交叉类知识系统;既有理论型知识板块,又有应用型知识板块,还有综合型知识板块,从而形成了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体系相融,多层次、多种类的知识序列互补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