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核能教案示例苏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5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十八章第二节《核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由”核能的提出”“裂变与链式反应”和“核电站”三部分构成。
学生对核能存在的认识,链式反应以及反应堆的基本原理。
等概念比较陌生,需要老师讲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在之后。
请学生携带英语磁带作为实验材料,搭建模拟链式反应的“多米诺骨牌”游戏,体会链式反应的过程。
再结合自己制作的微课,深化学生对这一过程的理解。
对于何能利用的利与弊,则通过学生的小型辩论赛进行呈现。
最后由教师总结升华。
二、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原子、原子核的结构;了解核能、裂变、聚变、链式反应。
2.了解核电站的常识,知道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了解我国和世界核能利用新进展。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交流学习,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能源问题到能源科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2.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树立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3.增强热爱和平及强军强国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裂变和链式反应、,聚变的原理以及如何利用核能更多的给人类造福。
难点:核裂变和链式反应,聚变的原理。
四、教学手段主要利用生活中容易获得的材料,结合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文本资料等辅助教学。
本节课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老师主导作用,教学中核裂变、核聚变过程、链式反应主要是通过动画演示、视频影像观看、老师讲解和学生模拟活动完成等形式完成。
原子结构以复习提问的形式回顾,通过图片和数据资料展示明确。
核电站、核能利用及研究发展前景等知识主要是利用学生自己搜集的资料交流讨论、老师补充总结等方式进行。
核能和平利用和危害则采用小组讨论辩论的形式进行。
五、板书设计第2节核能一.核能二.裂变1.原子的结构质子(带正电) 1.链式反应:可控制----核反应堆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不可控制—原子弹电子(带负电)2.核能:由原子核的变化而释放的巨大能量叫核能。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下《核能》WORD教案1
初三()班姓名()学号()得分
1、原子是由和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组成的。
2、原子核内的各个料子间存在着强大的吸引力,即,它使原子核结合成一个牢固的整体,当原子核发生变化时,就会开释出庞大的能。
3、利用核能的两条途径:重核的和轻核的。
4、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中等质量原子核的过程叫;
质量较小的两个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质量较大的原子核的过程叫。
5、链式反应假如不加以操纵,则在短时刻内会开释出庞大的能量,发生猛烈的爆炸,
确实是依照那个原理制成的。
6、链式反应假如人工加以操纵,使核能缓慢地开释出来,达到和平利用的目的,
确实是如此利用核能来发电的。
§18.2 核能课堂测试
初三()班姓名()学号()得分
1、原子是由和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组成的。
2、原子核内的各个料子间存在着强大的吸引力,即,它使原子核结合成一个牢固的整体,当原子核发生变化时,就会开释出庞大的能。
3、利用核能的两条途径:重核的和轻核的。
4、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中等质量原子核的过程叫;
质量较小的两个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质量较大的原子核的过程叫。
5、链式反应假如不加以操纵,则在短时刻内会开释出庞大的能量,发生猛烈的爆炸,
确实是依照那个原理制成的。
6、链式反应假如人工加以操纵,使核能缓慢地开释出来,达到和平利用的目的,
确实是如此利用核能来发电的。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苏科版物理九下第18章第2节《核能》。
本节课主要介绍核能的概念、核反应的类型以及核能的利用和优点。
具体内容包括:1. 核能的概念:通过引入原子核的构成和链式反应,让学生了解核能的定义和产生过程。
2. 核反应的类型:介绍核裂变和核聚变两种反应类型的定义、特点及应用。
3. 核能的利用:介绍核电站的工作原理、核能发电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4. 核能的优点:分析核能作为一种新能源的优点,如清洁、高效、可持续发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核能的概念、核反应的类型及核能的利用,提高学生对核能的认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核能的概念、核反应的类型及核能的利用。
难点:核反应堆的工作原理,核能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我国核电站的照片,引导学生关注核能作为一种新能源的利用和优点。
2. 知识讲解:(1)核能的概念:介绍原子核的构成、链式反应,让学生理解核能的定义和产生过程。
(2)核反应的类型:讲解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定义、特点及应用,如核电站的核裂变反应堆。
(3)核能的利用:介绍核电站的工作原理,核能发电的优势(清洁、高效、可持续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3. 例题讲解:分析核能作为一种新能源的优点,如减少碳排放、环境影响小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核能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关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六、板书设计核能1. 概念:原子核的链式反应2. 核反应类型:核裂变:定义、特点、应用(核电站)核聚变:定义、特点、应用3. 核能的利用:核电站、核能发电的优势和问题4. 核能的优点:清洁、高效、可持续发展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核能的概念及产生过程。
初中物理9年级第18章第二节《核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释放核能的两种方式。
2、了解铀核链式反应的大致情况和核电站的大致工作过程。
过程与方法:本节的学习方法应以阅读讨论为主,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利用核能利与弊的讨论,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2、通过了解核能的和平利用过程,认识到科学之路是艰苦的,激发学生献身于这一事业的决心。
二、教学重点:获取核能的两条途径——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三、教学难点:核电站的工作原理.四、讲授新课:导入:“8月6日”“8月9日”“胖子”“小男孩”“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这些信息,请问你联想到了什么?(同学们回答)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受到了美国人投掷原子弹的重创。
好,我们通过一段影片来了解一下它爆炸时的威力!(播放影片)“那谁能告诉我杀伤力那么大的原子弹,它爆炸时的巨大能量是怎样得来的?”(有学生就回答,没有就直接进入主题)好,我相信学了今天的内容,你们会给我一个完美的解释。
接下来,进入我们今天的课题《核能》(板书)进行新课:今天我们分几步,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核能》。
首先是《走近核能》,“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原子)。
“原子的构造”。
恭喜你们进入下一环节第二步《对话原子核》,科学家曾经说过“原子核是可以改变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5页第一第二段。
)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是靠强大的(核力)结合在一起,如果原子核发生变化时,就会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能量叫(核能)。
我们先来了解获取核能的一种方式:聚变。
2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新核,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聚变需要很高的温度,所以叫做热核反应。
(主要运用氢弹和太阳的能量,也是轻核聚变)。
我们再来探究获取核能的另一种方式:裂变。
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中等质量的原子核的过程。
这种分裂的方式我们称之为“链式反应”。
如果对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就会在极短时间内放出巨大能量,以致引起威力强大的爆炸。
,么还应该开发利、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点评生变化时,用中子轰击以上中等质量原)核能:从原子核内部释放出来的能量。
核能的利用途径:核裂变和核聚变2019-2020学年物理中考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单项选择题1.电热液体蚊香器是当今流行的环保驱蚊用品.蚊香器通电后其内部的发热部件对驱蚊液加热,过一会儿,可见其顶部有“白气”飘出,房间里弥漫着驱蚊液的清香,起到驱蚊和灭蚊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白气”是驱蚊液先汽化后液化产生的 B.“白气”是驱蚊液先液化后汽化产生的C.蚊香器工作时是将内能转化为电能 D.房间里清香四溢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2.下列关于“力与运动”的认识正确的是()A.船从河里开到海里浮力变大B.匀速上升的气球不受重力的作用C.用水平力推水平地面上的课桌,没有推动,推力与阻力大小相等D.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处于静止状态是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下列现象属于光的反射的是()A.雨后的彩虹B.树荫下的光斑C.池水看起来“浅”D.树在水中的倒影4.晚上,小刚在家里做作业时,桌上的台灯突然熄灭了,家中其他的用电器也全部停止工作检查发现台灯的灯丝完好,用测电笔检测火线、零线时,氖管都不发光,检查门外的空气开关也没跳闸,询问邻居家中仍通电.你认为故障原因是A.进户线火线断开B.进户线零线断开C.台灯短路D.用电器总功率过大5.如图所示为四个同学设计的楼梯照明电路图,其中S1、S2分别为楼上和楼下的开关(都是单刀双掷开关),要求拨动其中任何一个开关都能改变电灯原来发光或熄灭的状态,则在实际中最理想的方案是A.B.C. D.6.下列事例,不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A.使用绝缘皮破损的插头 B.人触电时,先关掉电源再救人C.电器设备起火,不能用水直接灭火 D.使用试电笔时,手指不能碰到笔尖金属体7.如图所示用木槌敲击同一个音叉,第一次轻敲,第二次重敲.两次比较,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重敲音调高 B.轻敲响度大 C.两次敲击音色不同 D.两次敲击音调一样高二、多项选择题8.如图所示电路中,R1、R3为定值电阻,R2为滑动变阻器,电源电压不变。
18.2 核能大家好,我们今天一起来认识一位“小男孩”!(播放视频)大家知道小男孩是谁吗?在二战末期,美国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
在视频中原子弹爆炸使广岛的核爆中心迅速变成一片废墟,原子弹具有惊人的能量,你知道它是来自于什么能吗?(板书:18.2 核能)一、核能什么是核能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的第一部分,核能。
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下列问题:1.说出原子的构成,画出原子结构模型2.原子核内的质子为什么能紧紧地结合在一起?3.什么是核能?学生阅读课本,并相互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当原子核发生改变时会释放大量的能量,原子核是如何发生改变的呢?二、核裂变、链式反应1938年,科学家利用中子轰击质量较大的铀235,使其裂变成两个质量大致相等的原子核,同时会释放出2-3个新的中子。
我们把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中等质量的原子核的过程叫核裂变。
核裂变中用到的重要元素是铀。
铀(Uranium)的原子序数为92的元素,其元素符号是U,是自然界中能够找到的最重元素。
1789年,由德国化学家克拉普罗特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并用1781年发现的天王星(uranium)为它命名。
铀在接近绝对零度(-273ºC)时有超导性,有延展性,并具有微弱放射性。
铀化合物早期用于瓷器的着色,1938年发现铀核裂变后,其开始成为主要的核原料。
下面通过一个短片来认识铀这种物质。
(播放视频)通过视频可以知道,铀在裂变时会放出巨大的能量,如果用纸卷类比成中子,火柴头类比成铀核,当点燃第一个纸卷引燃第一个火柴头,后面的火柴头会被点燃吗?(播放视频)铀核在裂变时也会发生类似的现象,在铀核裂变中,这叫做链式反应,请同学解释。
(铀核发生裂变时,除了释放能量外,每个铀核同时还会放出2-3个中子。
这些中子又能使其他铀核发生裂变,从而放出更多的中子。
如果附近有足够多的铀核,裂变将不断自行地继续下去,就像发生雪崩一样,使千千万万个铀核在极短的时间内相继裂变。
核能【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常识性了解核能和释放核能的两条途径——裂变和聚变。
2.常识性了解核能发电的大致情况。
3.介绍我国科学家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核能的发展历程教学重难点:1.常识性了解核能和释放核能的两条途径——裂变和聚变。
2.常识性了解核能发电的大致情况。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指导学生阅读p85核能的相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原子核中的质子是依靠什么力量结合在一起2.什么叫核能?3.获取核能有哪两条途径?二、新课教学1、重核的裂变结合课本图18-4或挂图讲解。
(1)科学家们发现,用中子去轰击铀时,其原子核会分成质量大致相等的两部分,这种现象叫做裂变。
(2)指导学生阅读,了解链式反应,知道其应用:原子弹2.轻核聚变指导学生阅读P102相关内容,了解:(1)轻核聚变(热核反应)的概念(2)氢弹的应用(3)受控核聚变的核能的优点3.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的电站叫做核电站。
目前已建成的核电站都是利用重核裂变的链式反应释放的能量来发电的。
(1)结合课本图18-5或挂图讲解核电站的工作原理:第一回路——核能→内能热交换器:把第一回路中的内能转换成第二回路中的内能第二回路——内能→电能(推动发电机发电)(2)核电站的特点①消耗的“燃料”少②成本低(3)我们的努力目标我国第一座实验性反应堆是在1954年6月建成投入运行的,我国自行设计研制、建造的秦山核电站已经运行发电了;广东大亚湾电站第一期工程也已建成,并运行发电了,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100亿度。
因为铀核裂变有放射性污染,因而建设核电站时必须采用可靠的防护措施,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避免造成放射性污染,以保证核电站的安全运行。
我国对核电站的安全非常重视,有专门负责安全监督的核安全局,保证核能的安全应用。
【板书设计】核能一、核能1.原子的结构原子:(1)原子核:①质子(带正电)②中子(不带电)(2)电子(带负电)2.核能:由原子核的变化而释放的巨大能量叫核能。
18.2核能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18.2节核能。
本节主要介绍了核能的定义、核裂变和核聚变的过程、以及核能的利用和优缺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核能的基本概念,理解核裂变和核聚变的过程。
2. 让学生掌握核能的利用及其优点和缺点。
3. 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核能的定义,核裂变和核聚变的过程,核能的利用。
难点: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原理,核能的优缺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核能相关视频资料。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核能发电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核能的概念和应用。
2. 讲解:介绍核能的定义,核裂变和核聚变的过程,以及核能的利用。
3. 互动: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核能的了解,讨论核能的优点和缺点。
4. 示例:通过播放核能发电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核能的利用过程。
5. 练习:让学生回答有关核能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核能:定义:原子核发生变化时释放的能量。
类型:核裂变、核聚变。
利用:核电站、原子弹、氢弹。
优点:清洁、高效、大量。
缺点:安全隐患、核废料处理、放射性污染。
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核能的概念,并说明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区别。
2. 列举核能的优点和缺点,并给出实例。
3. 简述核能的利用方式,并介绍一种核能发电的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入核能发电的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讲解过程中,通过视频资料的播放,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核能的利用过程。
在互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了核能的优点和缺点。
在作业设计中,通过问题形式,巩固了学生对核能知识的理解。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核能的未来发展,如核聚变的研究和应用,以及核能与环境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教学难点与重点部分提到了“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原理,核能的优缺点”是需要重点关注和讲解的内容。
二、核能一、核能核外电子原子获取核能的两条途径:、二、核裂变和链式反应1.核裂变: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中等质量核的过程。
2.链式反应链式反应不加控制,会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引发强大的爆炸,原子弹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3.核电站核反应堆:使链式反应在人工控制下,缓慢的进行。
利用控制棒吸收多余的中子,减慢链式反应的速度【例题】核电站的核心是核反应堆,它以铀为核燃料,反应堆中放出的核能转化为高温蒸汽的内能,通过汽轮发电机转化为电能,如图所示是核电站的原理示意图。
第一回路中的水或其他液体被泵压入反应堆,在那里加热,然后进入热交换器,把热量传给第二回路的水,以后又被泵压回到反应堆里。
在热交换器里,第二回路中的水经过加热生成高温高压蒸汽,送入汽轮机并驱动汽轮机做功后温度和压强都降低,进入冷凝器,最后又由水泵把它压回热交换器。
高速旋转的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
(1)猜想:在第一回路的核反应堆的外围,有一层厚厚的水泥防护层,其作用是:_________。
(2)冷凝器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这时水要________________热。
(3)在第二回路中,用水做循环剂,原因是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较大。
(4)简述核电站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
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核能》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分析《核能》是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涉及核反应、核能、核辐射以及核能的利用等核能知识。
由于核能作为一种高级科技,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核电站、核武器、医学等等领域,因此该章节的教学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1.了解核能的概念、来源、类型和特性。
2.掌握核能反应和核辐射的基本知识。
3.了解核能在能源、医学和工业上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5.增强学生的核能安全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核反应和核能概念的理解。
2.核能的来源、类型和特性的掌握。
3.核能在能源、医学和工业上的应用。
3.2 教学难点1.核反应的本质和类型。
2.核能的特性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以实际情境为基础,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自己探索学习。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核能的本质和特性。
3.讨论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核能的概念和特性。
五、教学内容与方式5.1 教学内容1.核反应的本质和类型–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区别和联系2.核能的来源和类型–自然界中的核反应和人工核反应–核能的种类和特性3.核辐射的基本知识–α、β、γ 射线的来源、特性和防护措施4.核能的应用–核能在能源、医学和工业上的应用–核能安全意识的增强5.2 教学方式1.课堂讲解:用图示和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核反应、核能、核辐射和核能的应用等内容进行全面讲解。
2.实验演示: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核能的特性,如α、β、γ 射线的穿透性和辐射能、核反应的能量释放等。
3.小组讨论:以学生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推动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核能概念和应用。
六、教具选用1.演示器,让学生通过图示和形象的语言更容易理解核反应和核能的概念。
2.α、β、γ 射线探测器、核反应探测器和暗箱,用于展示核反应和核辐射的特性。
3.实验器材、化学药品,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更容易地感受核能的特性。
初三物理核能教案示例
[设计意图]
本节课学生初次接触到核知识,核能、裂变、聚变、链式反应等这些深澳的概念,在学生头脑里,是一片空白。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运用影像资料把抽象的概念和直观的现象结合起来,这种图文并茂的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
原子弹的爆炸以及给人们带来的灾害,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查找网络资料去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并及时指导学生掌握核武器的防护要领。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应该让学生侧重了解在和平时期核能的利用,以及通过讨论的形式谈一谈我国未来核能的发展。
通过联系我国在核能与核技术开发应用领域取得的成绩,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启发他们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的理想.
[教学目标]
1.常识性了解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
2.常识性了解裂变、链式反应、聚变的大致情况和原子弹、氢弹的制造原理,以及核反应堆的作用。
3.常识性了解研究可控核聚变的重大意义。
启发学生想象人类开发利用核能的美好前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原子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核聚变的原理以及如何利用核能更多的给人类造福。
难点:原子核裂变和链式反应,聚变的原理。
[教具和学具]
原子和原子核的挂图,链式反应的挂图(幻灯片或课件显示原子、原子核的结构和链式反应的情况)。
[课前准备]
物质的结构,原子核内部的结构
[教学资源]
多媒体资料
[教学评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开始的引入新课时的关于原子弹还是比较感兴趣的,都很想知道原子弹是怎么回事。
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起来。
但是在关于重核的裂变发生的链式反应不能理解,此时就需要教师出示挂图或者有条件的可以借助课件多媒体的动画模拟链式反应。
最后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要结合我国在核能领域的成就,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保留板书]
第三节核能
一.核能
由原子核的变化而释放的巨大能量叫核能,也叫原子能。
二.获得核能的途径:
1.重核的裂变——链式反应
对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原子弹
控制链式反应速度——核反应堆
2.轻核的聚变
不加控制——氢弹
可控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