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复习之——语言赏析(公开课准备)
- 格式:ppt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30
主标题:鉴赏散文的语言副标题:散文的语言是设题重点,要重视!重点词:解题方略,典型示例难度: 5重要程度: 5内容:文章的语言是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它包含表达人的语言和刻画人物的语言两个方面。
鉴赏散文的语言,就是详细评说这双方面语言在表现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等方面的作用和成效。
一、解题方略:在赏析时,一般要从几个方面来考虑:(1)从句式方面。
语言是经过必定的句式来体现的,那么从句式上来看,该句是长句仍是短句,是整句仍是散句,是反问句、祈使句,仍是两重否认句、一般陈说句。
(2)从语言特色方面。
从语言的整体性上来看,拥有什么样的特色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
在这个方面,常常说明性语言拥有正确周祥、简短清楚、平常生动的特色;表达性语言拥有归纳性、详细性、蕴涵感情色彩的特色;表达性语言拥有描述性、寓意性、富裕感染力、具体生动、富裕形象性的特色;谈论性语言拥有简洁、归纳、正确、翔实、符合逻辑的特色;抒怀性语言拥有富裕激烈的主观色彩、富裕感染力的特色。
(3)要从词语的使用方面来看。
主假如所用的词语都是什么种类的词语,如叠词、俗语或成语、文言词语等。
(4)假如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比较显然的特色,相同重点明。
二、典型示例: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后边的题目。
水灵灵的眼朱以撒关于深度的认识,我不是从书籍开始的——一个不谙世界的孩童,很难领悟数字赐予的启发,比如我们身处海平面多少米。
家园中以前有过的三眼汪汪的古井,好像三枚饱满滋润的水印子,钤盖在我敏感的皮肤上。
井的出现使我关于深度有了抚摸的可能。
间接地经过井绳,与深井接触。
沉静的水面,跟着邻居结伴汲水,三四个小木桶此落彼起,烂银子似的涟漪波光。
甚至在早睡的梦里,还可以听到大人们借着洁白的夜色灌溉、木桶击水或许桶帮与井壁磕碰的声响。
一眼古井,经过漫长时间的打磨,已经泰然与人亲和,不需要后代特地花销心计护理。
轻松的享受,减少了人们对古井的惦念——人的天性往常这样,比如那些会讨会要咋呼不休的人,常常获得知足;而文雅默然者老是被人忘却。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复习(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把握散文基本特点与类型, 掌握各类散文阅读方法及其命题类型;2、熟悉规范的答题模式, 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技巧。
复习重点:阅读方法, 命题类型, 答题方法技巧。
一、考情解读《考纲》要求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层级B, ”感受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D。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
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 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 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 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 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 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
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 富有表现力, 所以, 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
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 不能孤立的看, 要联系上下文, 联系文章的主题, 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 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
阅读散文要学会鉴赏散文语言的表现力, 散文大家朱自清选字炼句十分精妙, 他在散文《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 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这里的“踞”和“浮”写出了梅雨亭灵动的态势, 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读者眼前。
散文的语言散中见整, 清新自然, 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 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
它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
从历年各地高考题来看, 命题者主要从以下两大角度进行考查:一是词句的含意;二是词句的表达艺术。
题型主要包括分析结构思路, 内容要点概括, 理解词义、句意, 鉴赏形象、技巧, 探究。
二、散文的基本知识1、散文基本特征:(1)情感浓烈, 选材广泛(富有抒情性, 形散而神不散);(2)真实自然, 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 可以艺术加工, 表达方式多样);(3)以小见大, 纸短韵长(哲理性)。
2、散文的分类(传统的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叙事散文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 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 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 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考语文复习之鉴赏散文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第一课时理解文中重要词句2大考点1.《考试说明》中“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艺术”其落脚点即为对语句的理解与鉴赏,这是理解文章的基础.2.主要题型有两种: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意.3.考生要能够认识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原则,掌握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词句的具体内容和表达效果的技巧.考点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知能构建]从哪些角度理解不同类型词语的含义?词语包括词和短语.理解词的意义包含词语的指代义、隐喻义、象征义等;理解短语的意义要注意短语的丰富内涵和隐喻、象征的意义,与词语相比,涉及的理解空间更大一些.词语类型理解方法具体分析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思想主旨的词语联系作者意图,分层次理解这类词语含义往往比较丰富,理解时除了理解在语境中产生的意义外,还要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其深层含义.如对《荷塘月色》中“颇不宁静”的理解,就需联系朱自清的创作意图.运用修辞和写作手法的词语联系手法,挖掘背后意思需借助这些修辞和手法,挖掘词语中作者蕴含的意思,分析其起到的表达效果.如理解《荷塘月色》中“酣眠”“小睡”的真正含义,就需解释其比喻义.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结合语境,明确指代内容凡是使用代词的地方,所指代的内容前后必有交代.阅读时要善于找到代词前后的交代,捕捉文章前后与之对应的信息,并注意整体意思的贯通.有临时词义的词语分析语境,理解临时词义这类词语要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需要注意的是,不少题目要求解释的词语往往兼具上述几个方面的特点,其“含义”也包含多层意思,答题时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即学即练]大一轮 68页2015年高考江苏卷[思维建模]理解词语在文中含义的3步骤步骤一:明确词语在文中所处的句、段的位置,找到相关语句;步骤二:明确词语的类型,确定思考的方向;步骤三:结合上下文和文章描写的对象、表达的主旨、抒发的情感来确定词语的含义. 考点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这是一个重要考点.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对这几类句子含意的理解、体会,是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基础.[知能构建]一、如何理解不同类型重要句子的含意?1.含蓄句→由表及里①表层意义即句子表面的意义.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③句外意义即言在此、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反语义等.理解句意时,一般需在理解主旨的基础上,借助“表层义”,联系语境,即可获取关键信息.2.结构句→抓住位置理解时必须搞清楚其在文中的位置,明确其在文中的地位,由作用即可理解句意.结构句类型理解句意的方法总领句对下文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句对上文内容进行概括.过渡句对上下文内容进行把握.照应句找准照应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解释.3.修辞句→还原本意首先,确定修辞手法,把握特点.如比喻的相似性、反语的讽刺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等.其次,将句子“还原”,即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4.主旨情感句→立足全文联系句子所处的语境,根据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对作者情感、观点态度的把握,结合主旨,整体把握句意.5.结构复杂句→分清结构层次要分析句子结构,抓主干,理枝叶,合理切分,即可理解句子的含意.理解时特别注意修饰限制成分.二、如何运用“内外结合法”理解句子含意?理解句子含意,特别要强调对所给句子进行“内外结合”地审视.内看(审视句子内部语境) 一看句中关键词语是什么,要依词释句.二看句中表达有无特点,如是否用了修辞手法等,如有,则须用“还原法”写出其本意.三看句中结构,是单句还是复句,是单句,其主谓宾是什么;是复句,其层次、关系又是什么;看句中结构,决定了句意有几层要点、答案语言组织的形式.外看(审视句子外部语境) 一看相邻语句,有无邻句互解.二看所在的段落甚至主旨,句意是要结合段意、主旨来分析的.三看说话人,此句话是文中人物说的还是作者说的,无论是谁说的,都别忘了作者的表达意图.一个句子的含意,到底要看哪个(些)角度进而作出解释,取决于该句的特点及对其特点的准确而综合的判断.句子含意题答题没有固定模式.一般说来,先说表层含意,再说深层含意;先说句内含意,再说句外含意;先说关键词语的含义,再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感情.[即学即练]大一轮 69页2014年高考大纲全国卷;70页《窗外》[思维建模]“3看”“1思”解句意一看:语句位置,即看其处于文章结构首、中、尾的哪个位置.二看:语句特征,即看考题是从哪一个命题角度出题的,是情感义,还是特殊义;是含蓄句,还是修辞句;然后思考这一考题需要从哪些思维角度切入回答.三看:上下语句,即有时该句的前面或后面就有解释该句含意的句子,而考生只需把它拿过来,稍加变通,即可准确作答.一思:是指要考虑该语句与文章主旨、作者情感态度的关系,这样能避免肤浅化.以本为本,知能迁移——从教材中寻求解题突破[经典聚焦]一、根据课文内容,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记念刘和珍君》(人教版·必修一)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哀痛者”和“幸福者”意为“以……为哀痛的人”“以……为幸福的人”,在文中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苦难的深重,对此感到痛心疾首,所以说她们是“哀痛者”;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被战胜,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小狗包弟》(人教版·必修一)2.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这句话是对“文革”期间黑白颠倒、践踏人权的辛辣讽刺,“终于”一词表现了正直的人在那个年代被打击、被迫害的必然性.《囚绿记》(人教版·必修二)3.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珍重”一词,更是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二、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下列句子的含意《记念刘和珍君》(人教版·必修一)4.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1)这句话从三个层次揭露中外杀人者的凶残,而且层层递进.“我”可以用最大的想象力来想象中国人的坏;即使如此,“我”还是没有想到中外杀人者会如此凶残;即使料到了,也不相信.(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牺牲青年的悲痛,对杀人凶手的愤恨.《囚绿记》(人教版·必修二)5.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1)作者认为,人是不能脱离自然环境的,而“绿”就是自然环境最好的代表,因此人是不能生活在缺少“绿”的环境之中的.(2)这里的“绿”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6.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1)表达了“我”对生命力的赞美.“生的欢喜”表现了对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的热爱.(2)作者认为面对蓬勃生机所产生的喜悦超过在任何时候所产生的喜悦.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小狗包弟》(人教版·必修一)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扇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煎熬.7.分析“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这一句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分析能力,应结合全文分析.重点从作者自责、深刻反省这一角度去把握.答案虽然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可是作者却能把时间记得非常清晰,说明小狗包弟的死给作者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自从包弟死后,作者的心灵一刻也不得安宁,饱受煎熬.这一句体现了作者深深的自责之情.8.分析“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的深刻含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重点语句的分析能力和对前后内容的概括能力.应该结合选文中“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这一段作答,把“花”和美好的事物联系起来,花少了几株,暗含对妻子的悼念.答案这一句貌似漠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含意非常深刻.“少掉了好几株花”意思是花少了,暗含美好事物又被毁坏了许多,说明文革结束后作者心情一直不好,生活不如意.“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说明现实生活中多了许多让人感到无趣的东西.这两句暗含了作者对妻子的深切怀念.第二课时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1.《考试说明》对此考点的要求是: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这是散文考查的一个热点,涉及到散文的多种表达技巧,且题目往往存在交叉关联.其中,对体裁特征的考查往往渗透于主题、形象、结构、表现手法和语言艺术中.2.主要题型可分两大类:一是小处设题,从句段切入考查修辞、语言效果和表现手法;二是从大处设题,从布局谋篇角度考查表达技巧.3.考生复习时要全面掌握散文的各类表达技巧,充分领会散文语言的艺术特色和具体技巧,并熟悉各类题型的解题方式和答题技巧,准确运用术语解答题目.题型一品味语言艺术本考点侧重从欣赏的角度来品味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命题者一般会选择表达上富有特色的语句(或段落),往往一题三考,即含义、作用、赏析.这类题目又分两种,一是侧重语言特点的局部赏析,一是侧重语言风格的整体赏析.品味语言艺术的角度有哪些?如何赏析语言运用的艺术效果?[知能构建]特点的具体内容特点的角度用词炼字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准确、简练、深刻、含蓄、直白、突出、生动、形象、传神、充满动感、充满想象,等等.之美叠词①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从而增强语言艺术表现力,具有绘画美.②叠字能使韵律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具有形式美.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有一气呵成之感.反复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引用选用文言词语——富有文采,典雅优美.句式之美(音韵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修辞之美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描写之美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豪放与柔婉豪放所表现的题材多为雄心伟业;所描写的景象境界开阔;所运用的动词富有力度,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有时又激越昂扬地抒情;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柔婉所表现的对象纤巧细致,所表现的情感细致缠绵,所描写的画面色调柔和,修辞上少用排比、夸张、反问.直露与含蓄直露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含蓄不直接表达情意,而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征、设问、比喻等修辞.质朴与华丽质朴(平实)语言通俗化、口语少,少用修辞,少描绘性语言.华丽(典雅)讲究节奏和韵律,多描绘性语言,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庄重与诙谐庄重文章的话题较为严肃、语言凝重,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诙谐语气轻松幽默,多夸张、反语、比喻、有趣味.简洁与细腻简洁语势流畅,多用短句.细腻多用长句,多用对比和辩证性语言.[即学即练]大一轮 71页2015年山东卷崔秀霞《静穆之园》[思维建模]品味语言艺术解题3要领1.确认技巧,准确选点语言艺术范围较广泛,要针对题目类型和文本特色确定鉴赏点,找出属于鉴赏对象独有的特色或技巧.其角度大致有:一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如人称的使用、描写方式、抒情方式.二是从表现手法(狭义)的角度分析,如象征、衬托、对比等.三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如比喻、比拟、夸张、排比等.四是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分析,如词语的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句式的整散等.五是从语言风格入手,如平实、华丽、清新、典雅、幽默、辛辣、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地方色彩鲜明等等.在指出表达技巧的同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语段分析.2.结合文本,分析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一是要注意语言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二是要注意它在文中的具体的表达效果.3.由主及次,分点作答题目所涉及到的语言特色一般是多方面的,答题时应先答最主要、最突出的,然后再答次要的.答案要分点表述,形成合理的顺序.以本为本,知能迁移——从教材中寻求解题突破[经典聚焦]一、写景抒情类《荷塘月色》(人教版·必修二)1.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不是写人叙事,为什么作者却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文章对“妻”的叙写有两处:一处在开头,“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另一处在结尾,“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这两处描写,除去结构上的前后呼应外,还有感情表达上的作用.这两处描写让人感到,作者苦闷之深而又孤寂至极,连朝夕相处的妻子也难于理解自己.开首处意在表现、交代这种情绪基调,结尾处意在强化、延展这种内心深处不可解脱的寂寥.“妻”是生活中最亲近的人,也难于理解自己.这就将作者的孤独无奈衬托、渲染到了极点.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本句通过拟人化的比喻,把树缝里漏出来的“没精打采”的路灯光比喻成“渴睡人的眼”,反衬出月色的朦胧迷人.3.文中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作者用“热闹”的蝉声和蛙声来衬托自己依然苦闷、哀愁的心情.4.文中用了不少叠音词,像“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阴阴的”等,这样用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可以使散文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声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故都的秋》(人教版·必修二)5.在描写“故都的秋”时,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文本予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1)排比:文中运用了许多排比句,例如“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句式工整,有雅致之美,抒情味浓厚.(2)对比: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浓度和特点,表达对故都之秋的热爱.(3)衬托:驯鸽的声音,秋蝉的残声,息利索落的秋雨,缓慢悠闲的人声.用细小的声音衬托王杜亮的幽静.(4)细节描写:对小院秋晨和秋槐落蕊的描写都是工笔细描.《囚绿记》(人教版·必修二)6.文章对于窗前的常春藤的称呼是怎样不断变化的?其中有何深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首先称其为“绿色”,然后称其为“绿友”,最后称其为“绿囚”.这种称呼的变化隐含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绿色”是对普通自然物的色彩的称呼;“绿友”隐含着作者的亲密、喜爱之情;“绿囚”则隐含着作者对常春藤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之情.7.文中为什么要插叙乡间草屋的往事?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①表现“绿色”的生命无处不在,何其顽强;②印证前文“生的欢喜”,作者恋绿、亲绿情感由来已久;③铺垫下文对绿的“囚系”,我不忍剪除草屋内野草,也不会轻易放走绿枝.二、叙事写人类《记念刘和珍君》(人教版·必修一)8.鲁迅回忆刘和珍时多次写到她的微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①从内容上来看:作者塑造了一个微笑、和蔼、富有正义感、责任感的进步青年形象,和下文反动政府的血腥屠杀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露了反动政府卑鄙凶残的本质;也形象地刻画出反动政府御用文人的阴险、无耻的丑恶嘴脸.②从结构上来看:容易激起读者的愤慨和阅读兴趣.读者不禁会问:这样的青年怎么会被凶残地杀害,又怎么会被说成是暴徒呢?③从思想情感上来看:反映了作者对中国失去这样的青年感到惋惜、同情,对反动政府的卑劣行径感到愤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人教版·必修一)9.从文题看“演讲”应是文章记叙的重点,但文章的首段并没有写梁任公先生的演讲,请分析这些内容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1)反衬手法的运用①以政治业绩反衬梁启超在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突出其超人的常识.②以“显宦”和“叱咤风云的人物”反衬梁启超,突出梁启超演讲水平高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青年学子中影响很大.(2)第一段的作用①从内容上来看:重点写梁启超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塑造了一位能人、高师形象.②从结构上来看:塑造能人、高师形象,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作铺垫.题型二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个综合性概念,它包括了散文表情达意的所有手段.《考试说明》要求“了解小说和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这里的“表现手法”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表现手法”还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以及“行文技巧”,狭义的“表现手法”是指一些具体技巧.[知能构建]1.记叙考查角度分类作用记叙角度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若对象为事为物,往往具有拟人效果.第三人称多用于叙事散文中,它不受限制,灵活自如,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记叙详略详写往往突出细节,渲染气氛,多用铺陈手法,突出中心. 略写从侧面烘托中心.记叙方法顺序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倒叙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插叙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补叙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段,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2.描写(1)写景、状物散文,描写可以从以下方面掌握:考查角度分类作用描写角度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形、声、能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现景物,使景物展现出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千姿百态,最终色角度) 又组合成多样统一的艺术整体,从而展现景物的全貌、基调和总体特征,进而蕴蓄情趣和理趣.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写景角度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描写方法细描与白描细描又称工笔,白描又称粗笔勾勒细描,能突出景物的主要特征,浓墨重彩地描绘.能感染读者,更利于表现主题.白描,不加渲染、铺陈.简练,生动传神.二者结合,形成对比,相互映衬,更能全方位地表现景物的特征,为主题服务.动静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使景物更生动,更鲜活,更富有感染力. 虚实描写可分为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写实能激发读者的联想、想象,或突出景物的特点,或拓展表现空间,或扩大意境,或深化主题.(2)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可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可以是次要人物烘托或环境烘托.3.议论散文中的议论,是在记叙的过程中自然融入自己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往往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4.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1)直接抒情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接抒情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使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使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裸露.这种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如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在记叙刘和珍牺牲后就直接抒情:“惨象,已使我……”(2)间接抒情方式内涵举例借景抒情其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借槐树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触景生情这种方法可以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写景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却应当“字字关情”.刘白羽的《急流》中,写“绿”“急流”“飞舟”,都是为抒情做铺垫的;抒发了不畏艰难险阻,急流勇进,知难而上的革命激情.融情于事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使读者品味起来更觉得真诚可亲.朱自清的《背影》中,写父亲给儿子送别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通过对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张抗抗的《窗前的树》,作者紧紧抓住洋槐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现了洋槐沉稳、朴实和坚强的品质,从而给人们启示:做人应像洋槐那样朴实、坚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思维建模]鉴赏表达方式3步骤。
散文句子赏析教案文档(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散文句子赏析教案文档高考散文阅读赏析文中画线句子导学案复习目标:1、了解赏析句子的技巧。
2、掌握规律,规范答题思路。
一、高考典题感知【典题】(2015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四堡雕版冯骥才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
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
我喜欢建安[注]图书的民间感。
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入坊间。
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
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
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
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这个活化石。
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地远天偏,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
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热闹起来了。
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
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
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
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生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俏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
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
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
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