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时间word版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17
1.微生物反应与酶促反应的主要区别?答:微生物反应与酶促反应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微生物反应是自催化反应,而酶促反应不是。
此外,二者还有以下区别:(1)酶促反应由于其专一性,没有或少有副产物,有利于提取操作,对于微生物反应而言,基质不可能全部转化为目的产物,副产物的产生不可避免,给后期的提取和精制带来困难,这正是造成目前发酵行业下游操作复杂的原因之一。
(2)对于微生物反应,除产生产物外,菌体自身也可是一种产物,如果其富含维生素或蛋白质或酶等有用产物时,可用于提取这些物质。
(3)与微生物反应相比,酶促反应体系较简单,反应过程的最适条件易于控制。
微生物反应是利用活的生物体进行目的产物的生产,因此,产物的获得除受环境因素影响外,也受细胞因素的影响,并且微生物会发生遗传变异,因此,实际控制有一定难度。
(4)酶促反应多限于一步或几步较简单的生化反应过程,与微生物反应相比,在经济上有时并不理想。
微生物反应是生物化学反应,通常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原料多为农产品,来源丰富。
(5)微生物反应产前准备工作量大,相对化学反应器而言,反应器效率低。
对于好氧反应,需氧,故增加了生产成本,且氧的利用率不高。
(6)相对于酶反应,微生物反应废水有较高BOD值。
2. 何为连续培养的稳定状态?当时,一定是微生物连续培养的稳定状态吗?答:连续培养是将细胞接种于一定体积的培养基后,为了防止衰退期的出现,在细胞达最大密度之前,以一定速度向生物反应器连续添加新鲜培养基;与此同时,含有细胞的培养物以相同的速度连续从反应器流出,以保持培养体积的恒定。
连续培养的稳定状态时,此时反应器的培养状态可以达到恒定,细胞在稳定状态下生长。
在稳定状态下细胞所处的环境条件如营养物质浓度、产物浓度、pH值可保持恒定,细胞浓度以及细胞比生长速率可维持不变。
稳定状态可有效的延长分批培养中的对数生长期。
理论上讲,该过程可无限延续下去。
细胞很少受到培养环境变化带来的生理影响,特别是生物反应器的主要营养物质葡萄糖和谷氨酰胺,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从而使他们的利用效率提高,有害产物积累有所减少。
r m r m化学反应热效应测定一、实验目的1. 了解测定化学反应焓变的原理和方法,测定锌和硫酸铜反应的热效应;2. 练习天平、容量瓶的使用等基本操作,熟悉准确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3. 掌握利用外推法校正温度改变值的作图方法。
二、实验原理化学反应通常是在等压条件下进行的,此时的反应热叫做等压反应热,常以焓变 Δr Ηθ来表示,在热化学中规定,放热反应的焓变Δr Ηθ为负值,吸热反应的焓变 Δr Ηθ为正值。
例如,锌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是一个自发进行的反应,在 298.15K 下,每摩尔反应的CuSO 4 与 Zn 放出 216.8kJ 热量,即Zn + CuSO 4 = ZnSO 4 + Cu∆ H θ = -216,8kJ / mol放热反应焓变的测定方法很多,本实验是通过如图 3-l 所示的量热器来测定的。
测定焓变的原理是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即反应所放出的热量促使量热器本身和反应体系温度升高,因此,由图 3-l 反应热测定装置示意图 l —橡胶塞;2—温度计;3—真空隔热层;4—保温杯外壳;5—CuSO 4 溶液溶液的比热和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变化,可求得上述反应的焓变。
计算公式如下: ∆ r H m = -∆T ⋅ 1 ⋅ n 1 1000• (cVd + c p ) 式中∆ H θ ——反应的焓变,kJ/mol ; ΔT ——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K ;c ——溶液的比热容,实验时测定;V ——反应时所用 CuSO 4 溶液的体积(mL );d ——CuSO 4 溶液的密度,近似用水的密度 1.00g/mL 代替;n ——VmL 溶液中 CuSO 4 的物质的量;c p ——量热器等压热容,指量热器每升高一度所需的热量,J/K 。
θ本实验采用标准物质法进行量热计能当量的标定。
c p = -[m 1c p ,m (KCl ,s ) + m 2c p ,m (H 2O ,l ) + (m 1∆solH m )/(M 1∆T)] 其中: m 1 , m 2 分别为溶解过程中加入的K Cl (s )和 H 2O (l )的质量, c p ,m 为物质的恒压比热容,即单位质量的物质的等压热容,c p ,(m KC l,s )= 0.699kg /(kg • K), c p ,(m H 2O ,l )= 4.184kJ /(kg • K ), M 1 为K Cl 的摩尔质量, ∆T 为溶解前后系统温度的差值, ∆solH m 为 1mol K Cl溶解于 200 mol H 2O 的积分溶解热,其不同温度下的积分溶解热数值见附录,通过公式可以计算量热器的c p 值。
第一章机械运动(笔记)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单位: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常见的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2、换算关系: 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3、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使用方法:(1)选:选择合适的刻度尺,看:零刻度线、量程(测量范围)、分度值;(2)放:零刻度线对齐被测物体一端、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刻度尺与所测长度平行;(3)看:视线要与尺面垂直;(4)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5)记: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4、时间单位: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符号s。
常用单位还有:分(min)、小时(h)。
时间测量工具:停表5、换算关系:1min=60s 1h==3600s6、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
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可避免只可减小.误差是小强!7、减小误差的办法: (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8、三种特殊的长度测量法:(1)测多算少法,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硬币厚度,金属丝的直径(2)化曲为直,如测量地图上铁路的长度(3)辅助工具法(组合法),如测圆、圆柱体的直径和圆锥体的高第2节运动的描述1、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运动是绝对的.2、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看所选择的参照物(被选定做标准的物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结果就不同,所以说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
第3节运动的快慢1、速度: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相同路程比时间②相同时间比路程③比较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2vtst s v 3、速度单位换算:1m/s=3。
6km/h 1km/h=1/3.6m/s4、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土壤蛋白酶活性测定(茚三酮比色法)实验试剂:1、pH7。
6的0.05mol/L的tris—HCL缓冲液(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缓冲液):50ml0.2mol/L 的三羟甲基氨基甲烷与27.5ml0.2mol/L的盐酸混合,稀释成200ml。
2、2%酪酸钠溶液:称取2g 酪酸钠,加入10ml0.1mol/L的NaOH溶液,沸水浴处理5min,待膨化后加入pH7.6的tris—HCl缓冲液约80ml,继续沸水浴处理,直至完全溶解,用同样的缓冲液定容至100ml。
3、Tris—HCl—CaCl2混合溶液:用pH7.6的0.05mol/Ltris—HCl缓冲液配制的0。
01mol/L的CaCl2溶液。
4、0。
6mol/L乙酸铅溶液。
5、草酸钠—乙酸混合溶液:每1000ml0。
26mol/L的草酸钠溶液含有240。
7ml0。
2mol/L的乙酸.6、茚三酮—乙醇—抗坏血酸混合试剂:称取2g茚三酮,0。
02g 抗坏血酸,溶于100ml无水乙醇。
7、0。
2%KIO3溶液。
8、pH5.8乙酸-乙酸钠缓冲液:94 ml0。
2mol/L乙酸钠与6ml0。
2mol/L乙酸混合.9、0.01%甘氨酸标准溶液:1g甘氨酸溶于1000ml水,再稀释10倍。
10、甲苯。
以上试剂均为分析纯。
实验仪器:基本仪器如试管、烧杯等、离心机、分光光度计、刻度试管、水浴锅、电子天平、移液管实验步骤1、标准曲线的绘制①分别吸取50 、100、150、200、250、300μl0。
01%甘氨酸标准溶液,置于10 ml刻度试管中(浓度分别相当于NH2 0.107、0。
213、0。
320、0。
426、0。
533、0.639μg/ml),加入2mlpH5。
8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②加入1。
5ml 茚三酮—乙醇—抗坏血酸混合试剂,混合均匀,沸水浴加热16min③取出立即用自来水冷却15min,加入1ml0.2%KIO3并混合均匀,用蒸馏水定容至10ml,1h内在570nm处比色测定吸光值;以氨基氮(NH2)的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2、培养与测定①称取0.200g土壤,加入2mlTris—HCl—CaCl2混合溶液和1ml甲苯,混合均匀后静置15min以抑制微生物活性;②然后再加入5ml2%的酪酸钠溶液,50℃振荡培养2h。
反应时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时间,了解人体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实验仪器和材料,计时器、尺子、笔记本、笔。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将实验仪器进行检查,确保计时器正常运转,尺子准确无误。
2. 实验者坐直,保持警觉状态,准备开始实验。
3. 实验者伸出手掌,将手指放在桌子边缘,手指悬空,但不要碰到桌面。
4. 另一名实验者准备好计时器,当实验者听到“开始”口令时,立即按下计时器启动按钮。
5. 实验者在听到口令后,立即用力按下手指,手指触碰到桌面,计时器立即停止计时。
6. 记录下实验者的反应时间,并进行多次实验,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实验结果:经过多次实验,得出实验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0.25秒。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时间大约在0.25秒左右。
这个时间包括了感觉神经的传导时间和肌肉收缩的时间。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在0.1-0.2m/s,而肌肉收缩时间在0.1秒左右,所以总的反应时间在0.25秒左右是合理的。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时间大约在0.25秒左右。
这个实验结果对于我们了解人体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肌肉反应速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专注,避免受到外界干扰。
2. 实验者要保持警觉状态,做好准备,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实验者要注意手指按下的力度和速度要一致,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比性。
结语: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时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这个实验结果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有所帮助。
1.反应动力学主要研究化学反应进行的机理和速率,以获得进行工业反应器的设计和操作所必需的动力学知识,如反应模式、速率方程及反应活化能等等。
包含宏观反应动力学和本征反应动力学。
2.化学反应工程化学反应工程是一门研究化学反应的工程问题的学科,即以化学反应为研究对象,又以工程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
3.小试,中试小试:从事探索、开发性的工作,化学小试解决了所定课题的反应、分离过程和所涉及物料的分析认定,拿出合格试样,且收率等经济技术指标达到预期要求。
中试: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釆用工业手段、装备,完成小试的全流程,并基本达到小试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规模扩大。
4.三传一反三传为动量传递(流体输送、过滤、沉降、固体流态化等,遵循流体动力学基本规律)、热量传递(加热、冷却、蒸发、冷凝等,遵循热量传递基本规律)和质量传递(蒸馏、吸收、萃取、干燥等,遵循质量传递基本规律),“一反”为化学反应过程(反应动力学)。
5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反应物的化学反应速率(提高或降低)而不改变化学平衡,且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
6催化剂的特征(1).催化剂只能加速热力学上可以进行的反应。
(2).催化剂只能加速反应趋于平衡,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位置(平衡常数)。
(3)催化剂对反应具有选择性,当反应可能有一不同方向时,催化剂仅加速其中一种。
(4).催化剂具有寿命,由正常运转到更换所延续时间。
7活化组份活性组分是催化剂的主要成分,是真正起摧化作用的组分。
常用的催化剂活性组分是金属和金属氧化物。
8.载体催化剂活性组分的分散剂、粘合物或支撑体,是负载活性组分的骨架。
9助催化剂本身没有活性,但能改善催化剂效能。
助催化剂是加入催化剂中的少量物质,是催化剂的辅助成分,其本身没有活性或活性很小,但是他们加入到催化剂中后,可以改变催化剂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离子价态、酸碱性、晶格结构、表面结构,孔结构分散状态,机械强度等,从而提高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稳定性和寿命。
最新反应时实验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不同刺激条件下的反应时,探究人类反应速度与刺激强度、持续时间及呈现方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认知过程中的信息处理机制。
实验方法:1. 参与者:共招募3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年龄在18至30岁之间,视力正常,无认知功能障碍。
2. 仪器设备:使用计算机软件呈现视觉和听觉刺激,通过按键反应装置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
3.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2×2的因子设计,包括两种刺激类型(视觉、听觉)和两种刺激强度(高、低)。
4. 实验流程:每位参与者在安静的实验室环境中完成四轮实验,每轮实验包含30次随机呈现的刺激。
参与者被要求在感知到刺激后尽快按下反应键。
实验结果:1. 数据收集:成功收集了30名参与者的反应时数据,共计3600个数据点。
2. 数据分析: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刺激强度与反应时成负相关,即刺激强度越高,反应时越短。
此外,视觉刺激的反应时普遍低于听觉刺激。
3. 统计检验:通过ANOVA分析,发现刺激类型和强度的主效应显著(p<0.05),但二者的交互效应不显著。
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刺激的感知强度对反应时有显著影响,这可能与大脑处理高强度刺激的优先级有关。
视觉刺激的较快反应时可能与视觉系统在进化过程中对快速变化的敏感性有关。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年龄、性别以及认知状态对反应时的影响。
结论:本实验通过控制刺激的类型和强度,揭示了这些因素对人类反应时的影响。
结果对于理解人类感知和认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并可能对相关领域如人机交互设计、交通安全等产生实际应用价值。
临床用DSM—Ⅳ PTSD诊断量表(CAPS)我将要问您一些有时会发生在人们身上的艰难的或者应激性事件。
例如某种形式的严重意外事故;火灾、飓风或地震;被抢劫、被殴打或遭遇武器袭击;或被强迫与别人发生性关系。
首先我将要求您察看一列类似上述经历的清单,找出所有曾遭遇的事件。
然后,如果您曾遭遇过某一事件,我将要求您简短地描述事发当时的情况、及您当时的感受。
这些经历有些回忆起来会很困难或者带给您不舒服的记忆或感受。
人们经常发现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是有帮助,但是这将取决于您想告诉我多少。
在我们谈论过程中,如果您发现自己烦躁不安,请您告诉我,我们可以放慢速度并进行讨论.同时,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者没有理解某些内容,也请您告诉我。
在我们开始前,您还有什么问题吗?执行清单(LEC), 然后回顾并询问三个事件。
如果超过三个认可的事件,选择要询问哪三个事件(例如,最初的、最坏的和最近的事件;三个最坏的事件;感兴趣的创伤加两个其他的最坏的事件等等.)如果清单上没有认可的事件:(问:您曾经有过生命处于危险之中,或者遭受过严重的创伤或伤害吗?)如果没有:(问:您曾经有过死亡或者严重伤害的威胁吗,即使事实上您并没有受到创伤或伤害?)如果没有:(问:那么您见过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或者发现它发生在和您很亲近的人身上吗?)如果没有:(问:请说出一些在您过去的生活中最紧张的经历是什么?)事件 #1事件 #2事件 #3在以下的会谈中,我希望您将这些事件保持在脑海中,因为我要问一些有关这些事件可能如何影响您的问题.我将总共问您大约25个问题。
绝大多数问题由两部分构成。
首先,我将问您是否曾经有特定的问题,如果有的话,在过去的一月(一周)内它出现的频率如何。
然后我将问到这一问题导致您悲痛和不适的强度如何。
1.(B-1)反复闯入性地痛苦地回忆起这些事件,包括印象、思想、或知觉.注:如是幼儿,反复地进行表达创伤主题或一些有关的游戏。
2.(B—2)反复而痛苦地梦及此事件。
第六章反应时间第六章内容♦反应时间的概念♦反应时间的研究简史♦反应时间的测定方法⏹减法反应时⏹加法反应时⏹开窗实验♦反应时间的速度与准确性的权衡♦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测量反应时间的注意事项一、反应时间的概念♦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简称RT):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
♦是心理实验中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反应变量之一。
♦反应时间也被称为“反应的潜伏期”。
♦在反应的潜伏期中包含着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传出所需的时间以及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
做过的练习……♦汽车制造者想知道刹车灯多亮可最大程度地减少后面司机意识到前方正在停车的时间。
该实验中的因变量是什么?答案♦因变量(被观察变量):刹车灯亮到尾随车司机踩刹车踏板之间的时间。
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简单反应时是指给被试呈现单一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
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简单反应时。
♦选择反应时是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二、反应时间的研究简史♦人差方程♦赫尔姆霍兹(神经传导速度)♦唐德斯ABC♦冯特及其学生♦加因素法♦开窗实验三、反应时的测定方法⏹1、相减法⏹2、相加因素法⏹3、开窗实验1、相减法Donders受天文学家关于人差方程研究和Helmholtz测定神经传导速度研究的影响,于1868年在其“关于心理过程的速度”一文中,把心理时间的测定引入心理学,并提出反应时间的相减法。
1、相减法♦基本原理:如果一种作业中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加工过程,其除此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1)反应时ABC(1)(Donders ABC of reaction time)♦A-反应时间:S1→R1(1)反应时ABC(2)2008♦在唐德斯(F.C.Donders)的减法反应时实验中,A、B、C三种反应时分别代表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它们的关系为()♦A.RTB>RTA>RTC B.RTC>RTB>RTA♦C.RTC>RTA>RTB D.RTB>RTC>RTA2010♦33.在唐德斯(F.C.Donders)ABC减法反应时实验中,B反应时代表的是♦A.选择反应时B.辨别反应时♦C.简单反应时D.基线反应时2011♦73.下列关于选择反应时的表述正确的有♦A选择反应时与选择刺激数目之间是呈线性关系♦B刺激-反应之间的相似性越高,选择反应时越长♦C准备状态与不同选择反应时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D个体成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选择反应时缩短相减数法实验逻辑♦两个任务的心理过程差异可以通过反应时之差来推断。
通过反应时之差可以推断该认知过程的存在。
♦而在实际研究中,先猜测,再倒推。
(1)反应时ABC(3)♦反应时间的相减法最初是被用来测定某一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的。
两个任务的心理过程差异可以通过反应时之差来推断。
♦但是,反过来看,也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认知心理学正是这样来应用反应时间相减法的。
(1)反应时ABC(4)♦减法反应时间的实验当时受到内省心理学家的攻击。
♦当一个训练有素的内省者进行Donders反应时,他们注意到C反应的感受不像是一个A反应加上其他的什么东西,B反应也不像是C反应加上别的什么,而是觉得三种反应均不相同。
(2)减数法应用之一♦心理旋转♦从理论到假设到推论到实验到结果到结论♦理论:心理旋转指单凭心理运作,将所知觉之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历程。
当一个知觉对象不是以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呈现时,人们可能是通过内部心理过程把这个对象旋转到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加以辨认。
♦Who?♦R??♦理论:心理旋转指单凭心理运作,将所知觉之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历程。
当一个知觉对象不是以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呈现时,人们可能是通过内部心理过程把这个对象旋转到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加以辨认。
♦假设:如果连续的心理旋转确实存在,那么有两个任务,它们之间除了被知觉对象需要心理旋转的角度不同外别无差异,那么两者的反应时之差应当就是心理旋转完成两者间角度差异所需的时间。
♦例如:♦RT60°-RT0°=从 60°至 0°心理旋转所需时间初步设计♦自变量:字母偏离中心的角度♦因变量:被试作出正确认知的反应时♦控制变量:具体过程♦在这个实验中,库柏等取非对称性的字母或数字(J、G、R、2、5、7 等)为实验材料,根据”正”、”反”以及不同的倾斜度,构成 12 种情况。
♦以R为例:♦被试的任务是不管倾斜度如何,只要判明 R 字母是正的还是反的,并作出反应。
♦结果♦讨论与结论:♦字母倾斜程度越大,反应时越长。
根据前面的实验逻辑,这个结果有力地验证了心理旋转过程的存在。
也就是说,在我们每人的头脑里,都有事物的映象;人们都有心理的眼睛(mind’s eye)。
2007♦库柏和谢柏特在“心理旋转”实验中发现,每种反应都包括最基本的选择反应时即基线反应时,反映基线反应时的刺激旋转角度是♦A、0 B、90 C、180 D、270(2)减数法应用之二♦证明短时记忆视觉编码的存在♦ 5 7 a t u 8 y l♦理论假设:通常认为短时记忆(如字母)是以听觉形式来编码的。
但是否存在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呢?♦刺激》视觉编码》听觉编码》判断♦刺激》视觉编码》判断♦实验设计: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者中间插进短暂的时间间隔,然后要被试指出这一对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作出反应,记下反应时。
所用的字母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方法都一样,即为同一字母(AA);另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写法不同(Aa)。
呈现的间隔时间为:0s,0.5s,1s,2s等♦图示:♦结果:♦讨论:♦其一,当两个字母同时呈现给被试时,Aa对的反应时大于AA对。
根据减数法的逻辑,这个反应时之差反映了对Aa对的加工包含了对AA对的加工中所没有的过程;反应时之差反映了内部编码过程的差别。
其中存在视觉编码。
♦其二:AA对同时呈现的反应时小于继时呈现的反应时,且与Aa对趋于相同。
这说随着时间的延长,加工过程趋于一致。
♦结论:视觉编码存在于短时记忆中,并且先于听觉编码存在。
2、相加因素法(additive factors method)♦相加因素法的前提假设: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进行而不是平行发生的。
即,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
♦实验逻辑: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那么它们是作用于同一个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相互独立,那么他们是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我们设想,有一只大箱子♦里面有一头猪♦这头猪很不高兴♦现在的任务是饲养这头猪♦食物的颜色食物的硬度食物的营养音乐♦辨别+咀嚼+消化吸收♦基本实验设想:在影响反应时的各种因素中找出其中独立的因素,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的时间变化。
通过探索有相加效应的因素,来区分不同的加工阶段,从而尝试找出某信息加工的所有阶段,以推断整个的信息加工过程。
♦加因素法所侧重的,不是区分出各阶段的时间,而是证实其存在及其先后顺序。
♦疑问:♦1.信息加工中可能存在平行加工过程。
♦2.加因素法首先假设信息加工是系列的,然后推测出信息加工的各个加工阶段,有循环论证的嫌疑。
♦3.能否应用可相加和相互制约的效应来确认信息加工的阶段,也遭到质疑。
♦4.虽有疑问,但成果依旧巨大。
加因素法的应用之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理论背景: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3 5 e y 2 7 q♦ y t 7♦实验假设:分别对几个独立因素进行实验,以期发现其对于信息提取的影响。
从而推断短时信息提取过程的加工阶段。
♦Sternberg在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自变量⏹识记项目的数量(记忆集大小)⏹探针刺激的质量(清晰和不清晰)⏹反应的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因变量♦反应时2007♦45、斯腾伯格提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A、加法反应时法 B、减法反应时法♦C、简单反应时法 D、选择反应时法3、反应时间的“开窗”实验♦把内在的思维过程利用外显的技术手段显示出来。
♦实验举例:呈现1、2、3、4个英文字母,并在字母后面加上一个数字,如“P+2”,被试报出P后的二个位置的字母,即R。
再如,“KLCR+3”,说出各个字母后第三个位置的字母。
3、反应时间的“开窗”实验4、反应时研究的新进展♦序列反应时♦内隐学习♦(具体见郭秀燕的书P213)序列反应时♦固定序列下反应时会逐渐下降♦如何证明有下降?♦随机序列♦反应时下降《=反应加快《=心理过程易化《=学习《=内隐学习♦测量外显知识(生成任务)—反应时任务的反应时差异与生成任务的准确度的相关系数。
♦遗忘症病人♦觉察组与未觉察组♦内隐联想测验♦传统的投射测验,画树测验♦情景测试♦原理:减数法。
♦反应时长度《=反应难度《=意识加工与自动加工《=相容与不相容♦数据处理方法Greenwald,1998:♦ 1)只选取两阶段的数据;2)删除前两次试验;3)300-3000ms,不处理错误反应;4)自然对数转换求均值;5)均值差作为内隐效应。
♦问题Greenwald&Nosek,2003:速度-准确性权衡、反应极值、年龄。
♦反应时差异如何才算反映态度:♦ 1)内隐测验和外显测验的相关♦ 2)测量对象的敏感性。
D=均值差/标准差♦ 3)先后顺序♦ 4)重新编码♦改进后的处理方式:♦ 1)加上联合练习组的数据;2)去除超过10%的反应快于300ms的被试;3)计算每组实验中的正确反应时均值;4)反应时均值+600ms替换错误反应时;5)计算所有反应时均值;6)求D值。
♦Go/NO-Go♦1.速度-准确性;2.相对态度vs绝对态度♦信号检测论♦外在情感性西蒙任务(EAST)♦白色阶段:键位对应♦颜色阶段:情感测试♦使中性的按键反应获得积极或消极的意义♦使被试难以重新编码♦避免先后顺序的影响♦可在同一实验中对多个态度对象进行评价2011♦33.内隐联想测验使用的因变量指标是♦A.反应类型 B.反应时 C.正确率 D.信心评价SAD技术♦SAD技术由两部分组成:➢滴定的反应时程序(TRT程序)➢平行精细的猜测模型(PSG模型)1.TRT(滴定反应时)程序♦滴定法:用已知物质的量的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
♦滴定分析是通过滴定来实现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在滴定过程中,使用的已知准确的溶液称为标准溶液,被滴定的溶液叫做试样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