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体教案课本
- 格式:docx
- 大小:682.56 KB
- 文档页数:15
初中初学形体课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几何形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形体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几何形体进行创意绘画和设计。
教学内容:1. 几何形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形体的感知和欣赏3. 几何形体的创意绘画和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几何形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形体美。
2. 展示一些著名的几何形体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形体的美感。
二、形体的感知和欣赏(15分钟)1. 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尝试将它们概括为简单的几何形体。
2. 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 教师展示一些自己创作的形体作品,让学生欣赏和分析,引导学生感知形体的美感。
三、几何形体的创意绘画和设计(15分钟)1. 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用简单的几何形体组合出有趣的画面。
2. 学生进行绘画和设计,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和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形体的美感和应用。
2.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继续探索和创作几何形体的作品,下节课进行展示和交流。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几何形体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形体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的发展。
3. 学生运用几何形体进行创意绘画和设计的能力。
教学资源:1. 几何形体的PPT课件。
2. 几何形体的艺术作品图片。
3. 绘画和设计所需的材料。
教学建议:1.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形体,培养他们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2.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勇于创作,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形体礼仪》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形体礼仪》教材第二章“仪态万千”,具体内容包括:站姿、坐姿、走姿、手势和眼神交流等基本礼仪。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在不同场合下的得体仪态,提升个人修养和气质。
二、教学目标2. 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提高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团结互助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眼神交流、手势运用等细节动作的把握。
2. 教学重点:站姿、坐姿、走姿的正确方法及其在不同场合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视频、音乐、镜子、椅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摄像头(用于拍摄练习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一段社交场合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不良仪态。
2. 理论讲解(10分钟)介绍站姿、坐姿、走姿、手势和眼神交流的基本要领。
演示正确与错误的动作,让学生对比并加深理解。
3. 例题讲解(10分钟)分别讲解在不同场合(如面试、聚会、会议等)下的仪态要求。
学生模仿练习,教师指导并纠正动作。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场合,进行角色扮演,展示所学礼仪。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经验。
六、板书设计1. 《形体礼仪》2. 内容:站姿:抬头、挺胸、收腹、提臀坐姿:端庄、自然、双腿并拢、脚尖向前走姿:轻盈、稳健、双臂自然摆动手势:自然、大方、不夸张眼神交流:自信、尊重、专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看一段社交场合的视频,分析其中的仪态,指出优点和不足。
2. 答案:视频分析:学生需观察视频中的站姿、坐姿、走姿等,给出具体评价。
改进计划:学生需针对自身问题,提出具体改进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礼仪知识。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志愿服务、实习等,将所学礼仪运用到实际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眼神交流2. 手势运用3. 站姿、坐姿、走姿的正确方法4. 不同场合下的仪态应用一、眼神交流1. 眼神要自然、专注,避免死死盯着对方或四处张望。
课时:1课时年级:二年级教材:《形体训练教程》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站立姿势和行走姿势。
2.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协调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内容:1. 站立姿势训练2. 行走姿势训练3. 节奏感和协调性训练4. 团队协作精神训练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带领学生做简单的热身运动,让学生活动筋骨。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形体?形体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二、基本站立姿势训练1. 教师示范正确的站立姿势,让学生观察并模仿。
2.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教师点评学生的站立姿势,指出不足之处,并给予改正建议。
三、基本行走姿势训练1. 教师示范正确的行走姿势,让学生观察并模仿。
2.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教师点评学生的行走姿势,指出不足之处,并给予改正建议。
四、节奏感和协调性训练1. 教师播放轻快的音乐,让学生跟随音乐做动作。
2.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教师点评学生的节奏感和协调性,指出不足之处,并给予改正建议。
五、团队协作精神训练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协作游戏,如“传递球”、“抓手指”等。
2. 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3. 教师点评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六、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站立姿势和行走姿势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家练习站立姿势和行走姿势。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基本站立姿势和行走姿势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节奏感和协调性训练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音乐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收集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基本站立姿势和行走姿势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形体意识;通过节奏感和协调性训练,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以提高教学效果。
形体动作完整版课程教案标题:形体动作完整版课程教案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形体动作的敏感度和协调能力;2. 提高学生的身体灵活性和肌肉控制能力;3. 帮助学生发展自信心和艺术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热身活动:- 轻松的伸展运动,如扩展四肢,旋转肩膀和臀部等;- 快节奏的舞蹈动作,如跳跃、踏步等。
2. 形体动作基础训练:-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姿势,如正立位、平卧位等;- 通过各种形体动作锻炼,包括扭动、弯曲、伸展等,以提高身体柔韧性和肌肉控制力;- 教授正确的呼吸技巧,使学生能够在动作中保持平稳的呼吸。
3. 形体动作进阶技巧:- 教授更复杂的形体动作,如倒立、滚动、抬腿等,以挑战学生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形体动作表达情感和意图,提高艺术表达能力。
4. 创作与演练:-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形体动作创作,鼓励他们发挥创意和想象力;- 组织学生进行形体动作演练,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并接受同伴和老师的评价和建议。
教学活动:1. 教师示范各种形体动作,并解释正确的技巧和关键点;2.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形体动作练习;3. 学生分组合作,参与小组形体动作创作;4. 学生展示形体动作创作成果,并接受同伴和教师的评价。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动作准确性和协调性;2. 考察学生在形体动作创作和展示中的创意和表达能力;3. 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来评估他们的进步和发展。
课后延伸:1. 组织形体动作表演,邀请学生参与并展示自己的才艺;2. 鼓励学生参加形体动作比赛或演出,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3. 提供形体动作的资料和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练习。
形体课教案形体课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形体的概念,掌握形体的基本知识,并学会应用各种形体组合成艺术作品。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形体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废弃物进行再创造,美化环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许多物体都是由各种形体组合而成的。
2、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各种形体组合成稳定而又美观的物体。
三、课前准备:1、生寻找身边各种可利用的不同材质的废弃材料(如各种形状的纸盒子、易拉罐)。
2、师收集一些由各种几何形体组合成的实物图片(如建筑物、雕塑等)供课堂教学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阶段:a、件展示长方体、球体、圆柱体、树木等实物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些物体都有什么特点?认识形体的概念及分类。
b、展示积木图片、让学生认识小时候玩过的积木块都是几何形体,且组合成的物体造型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如汽车、大桥等)。
2、发展阶段:a、课件依次展示建筑、雕塑、环保作品等事物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分析这些物体都是运用了哪些形体的组合?b、实物展示教师作品,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3、实践阶段:a、课件展示创作要求和创作提示。
b、分组讨论创作构思。
c、开始创作(15-20分钟)4、成果展评:a、请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位代表到前面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创作理念和方法。
b、大家一起来评一评各小组的作品,说出你更喜欢哪一件作品?评出几件较优秀的作品并加以鼓励。
5、课后拓展: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在我们的生活中还能利用哪些废弃了的材料来进行再创造来美化环境。
五、收拾整理:为了增强我们的环保意识,前同学们把桌面上创作剩下的材料装进塑料袋中,由各小组组长拿到前面来。
结束语: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出色,学的很开心,也很认真,希望同学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将来描绘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家园。
小学形体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形体课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对形体课的兴趣和热爱。
2. 学会基本的形体动作,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柔韧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4. 通过形体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身体姿态和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热身活动:包括关节活动、肌肉拉伸等,为接下来的形体课程做好准备。
2. 基本形体动作:如站姿、坐姿、行走、跳跃、转体等。
3. 简单舞蹈动作:如手舞足蹈、扭腰摆臀等。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简单的形体表演。
三、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观察和模仿正确的形体动作。
2. 分解法:将复杂的形体动作分解成简单的部分,逐步引导学生掌握。
3. 循序渐进法: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的形体素质。
4. 游戏法: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形体课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做一些简单的热身活动,如关节活动、肌肉拉伸等,为接下来的形体课程做好准备。
2. 基本形体动作(10分钟)教师示范并讲解基本形体动作,如站姿、坐姿、行走、跳跃、转体等,学生观察并模仿。
3. 简单舞蹈动作(10分钟)教师示范并讲解简单的舞蹈动作,如手舞足蹈、扭腰摆臀等,学生观察并模仿。
4. 小组合作(15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完成一个简单的形体表演,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5. 总结与放松(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进行放松活动,如深呼吸、轻松摇摆等。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形体课的兴趣和掌握程度。
2. 对学生完成的小组表演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3. 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以便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形体礼仪》教案完整版教案:《形体礼仪》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形体礼仪》教材,具体章节为第二章第三节,主要内容包括:1. 基本姿态训练:包括站立、坐姿、行走等基本姿态的规范与要求。
2. 礼仪基本知识:包括礼仪的定义、分类、原则以及日常交往中的礼仪规范。
3. 交际礼仪:包括见面礼仪、交谈礼仪、宴会礼仪等。
二、教学目标2. 帮助学生掌握礼仪基本知识,提高礼仪素养。
3. 通过学习交际礼仪,使学生在日常交往中能够得体地表现自己,提升个人魅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基本姿态的训练与礼仪知识的掌握。
难点:交际礼仪的应用与实际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学PPT、音响设备、形体训练器材(如把杆、镜子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基本姿态训练(10分钟)教师讲解并示范基本姿态的规范与要求,包括站立、坐姿、行走等。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实践训练,纠正不良姿态。
3. 礼仪基本知识学习(10分钟)教师通过PPT讲解礼仪的定义、分类、原则以及日常交往中的礼仪规范。
学生认真听讲,参与互动讨论。
4. 交际礼仪学习(10分钟)教师讲解并示范见面礼仪、交谈礼仪、宴会礼仪等,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实践训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5.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具体的交际场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礼仪知识进行模拟练习,教师点评并指导。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基本姿态、礼仪基本知识、交际礼仪。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礼仪错误,并说明正确做法。
2. 答案:(1)常见礼仪错误及正确做法:a. 见面时不握手或握手姿势不正确:见面时应主动握手,力度适中,保持眼神交流。
b. 交谈时打断对方:交谈时应尊重对方,等对方说完再发表意见。
形体课教案初中年级:初中一年级学科:体育与健康课时:2课时教材:《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形体课的基本知识和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形体素养。
2. 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态,塑造良好的体态,增强自信心。
3. 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柔韧性和力量,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教学内容:1. 形体课基本动作训练2. 身体姿态矫正3. 舞蹈组合训练4. 团队协作表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形体课的基本知识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形体课对身体健康和个人魅力的积极作用。
二、基本动作训练(15分钟)1. 教师示范基本动作,如站立、行走、坐姿等。
2. 学生跟随教师模仿,注意动作要领。
3. 教师逐一纠正学生的动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正确的基本动作。
三、身体姿态矫正(15分钟)1. 教师检查学生的身体姿态,发现存在的问题。
2. 针对不同问题,教师给出相应的矫正方法。
3.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逐渐改善身体姿态。
四、舞蹈组合训练(15分钟)1. 教师教授简单的舞蹈组合,如步伐、手势等。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培养协调能力和节奏感。
3. 教师点评学生的舞蹈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基本动作、身体姿态矫正和舞蹈组合。
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
二、团队协作表演(2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一名队长。
2. 各小组根据所学舞蹈组合,创作一段团队协作表演。
3. 教师巡回指导,提出改进意见。
三、课堂展示(10分钟)1. 各小组依次进行团队协作表演,展示学习成果。
2. 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小学形体课教案一、教学内容1. 基本姿态练习:站立、行走、坐姿等。
2. 基本步伐练习:小步、大步、跑步等。
3. 身体协调性练习:跳跃、转身、摆臂等。
4. 简单舞蹈组合:根据音乐节奏进行简单的舞蹈组合。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身体姿态和基本步伐。
2. 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节奏感。
3. 培养学生对音乐和舞蹈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1. 基本姿态和步伐的正确性。
2. 身体协调性和节奏感的培养。
四、教学难点1. 学生正确掌握基本姿态和步伐。
2. 学生在舞蹈组合中能够协调地运动身体。
五、教学过程1. 热身运动:进行简单的热身运动,如头部转动、肩部环绕、手臂伸展等。
2. 基本姿态练习: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站立、行走、坐姿等基本姿态。
3. 基本步伐练习:让学生进行小步、大步、跑步等基本步伐的练习,注意步伐的节奏感。
4. 身体协调性练习:通过跳跃、转身、摆臂等练习,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
5. 简单舞蹈组合:播放音乐,让学生根据音乐节奏进行简单的舞蹈组合,培养学生对音乐和舞蹈的感觉。
6. 总结: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表扬学生的表现,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方法1. 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正确的动作要领。
2. 讲解法: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动作的要领和注意事项。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正确的动作技巧。
4. 游戏法:通过游戏的方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2. 学生对基本姿态、步伐和舞蹈组合的掌握程度。
3. 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节奏感的提高程度。
八、教学延伸1. 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基本姿态和步伐的练习。
2. 鼓励学生在家里跟着音乐进行简单的舞蹈组合练习。
3. 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舞蹈活动,展示所学成果。
校本课程舞蹈教材朱丈子明德小学制形体课教材学期教学目的:舞蹈是人体艺术,如何使自己的身体能够运用自由地传情达意,首先要解决舞者身体的基础训练——形体训练。
儿童形体训练,它根据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引导孩子们参加体型的锻炼,使体态更加灵活优美,使孩子们得到美的体验。
小学生在生理角度上看,他们的骨骼较软,容易变形,肌肉纤维细、弹力小,收缩力差,非常容易疲劳。
他们的平衡能力、控制能力、节奏能力都比较差。
在心理角度看,好奇、好动、好模仿、易幻想内心感情容易外露,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形象具体是他们的主要特点。
从孩子们的这些特点看,让他们跟着老师按步就搬学习动作,是不可能的。
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东西(技能知识等),在孩子们看来是新鲜有趣的,让孩子们感到亲切,易学、易记、易接受?让我们的形体活动中充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让我们的活动走进孩子的心灵?这,当然要从抓住孩子们的兴趣出发。
因为做任何事,只有感兴趣了,才能做得更好,激发儿童对形体活动的兴趣。
通过本学期的舞蹈学习以及舞蹈基本功练习,使学生对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舞感和乐感,锻炼身体的协调和模仿能力。
我还要着重抓好学生表演时的良好习惯,表情要到位,训练学生在舞蹈一开始就要有自信的微笑。
并学习一些把杆上韧带舒展练习,使学生通过本学期的练习,可以拉伸腿步以及腰部、肩部韧带。
并通过学习地面基本功组合,培养学生的肌肉协调能力和动作控制能力,同时拉伸身体韧带。
并在本学期学习两个成品舞蹈,和一些基础韵律组合。
1、第一课:脚的基本形态及基本位置2、第二课手的基本形态及基本位置3、第三课:兰花手的组合练习4、第四课芭蕾手位练习5、第五课:舞蹈“小蜜蜜的秘密”(一)6、第六课:舞蹈“小蜜蜜的秘密”(二)7、第七课:把杆上基本功练习8、第八课:地面上压腿组合9、第九课:舞蹈“雨精灵”10 第十课:舞蹈“雨精灵”11 第十一课:地面基本功练习12 第十二课:擦地组合13 第十三棵:芭蕾基本功训练头部练习、腿部练习、腰的动作,波浪手、摆臂14 第十四课:芭蕾基本功——前踢腿、旁题腿、躺身后踢腿15 第十五课:采茶舞基本动作16 第十六课采茶戏《采茶歌》(一)17 第十七课采茶戏《采茶歌》(二)18 第十八课:采茶戏《斑鸠调》(一)教学重点:1、培养孩子对音乐和形体课的兴趣,有锻炼形体的意识,并培养孩子对美的认识。
2、让幼儿在音乐中寻找感觉,节奏和情绪。
一个班级中往往有个别孩子性格比较孤僻,不喜欢跳舞,如何培养这些孩子学习舞蹈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在游戏活动中给他们欣赏优美的舞蹈,作为老师,可以一边唱歌跳舞,一边讲故事,并配上动作。
另外,还可以让这些孩子边听音乐,边拍手,通过有节奏的唤起他们的情感,拨动他们的心炫。
例如,我在看到他们图书中所喜欢的大象、小猴、小猫时,就马上编了一首曲子再配上有趣的动作来引导他们对舞蹈的兴趣。
因为这些有音乐的动作形象,能使他们想起自己游戏的情景,感到舞蹈真美。
3、启发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发展创造性。
舞蹈的每个动作都有内在的含义,如果老师仅要求模仿生活中某些机械动作,那么这些舞蹈动作就没有活力,幼儿就很难在舞蹈中感受美的形象,如在教音乐游戏(什么动物出来玩)时,音乐出现后,幼儿能听着音乐做动作,表演时有信心和独创性。
例如用蹦跳步自由地表演兔子出来了,有长耳朵、红眼睛、短尾巴;用摇摆步表演鸭子出来了,有游水的、捉虫的、走路的;用小跑步表演小鸡出来了,有吃米的、捉虫的、玩耍的;用碎步表现小鸟出来了,有看蓝天的、有往地上看的、有左右飞的。
孩子们会别出心裁地编出许多出乎意料之外的动作。
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儿童根据音乐旋律各自做自己喜爱动作,在音乐游戏中感到愉快,表现出内心的喜悦,享受着自己表演动作,并欣赏同伴动作的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因此,多层次的教学,让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提高,解决了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的关系,也进一步提高了幼儿对学习的兴趣。
4、根据本学期教育宣传部提出的“采茶舞知识入校园”教学要求,我们在形体课上进行学习赣南采茶舞,做到人人了解赣南采茶舞知识,从学习采茶舞蹈,将赣南采茶舞这一非物质文化在我们生动的课堂上继承下去。
第一课脚的基本形态及基本位置一.脚形:1•勾脚:脚尖向上,脚姆指带动全脚尽力向上勾。
2•绷脚:姆指带动脚尖尽力向下压,脚背绷直。
3. 脚:脚背绷紧,脚腕向里拐,脚尖向里翻。
4•勾绷脚(勾脚尖):脚背用力向下绷,脚趾向上勾回。
二.脚位:1•正步:两脚靠紧,脚尖向正前1点,身体及头都向1点,重心在两脚上。
2. 八字步:两脚跟靠紧,两脚尖分别为2点,8点,重心在两脚上,眼看1点。
3•大八字步:在八字步的基础上,两脚跟相距横的一脚半远,重心在两脚中间。
4•丁字步:左脚在前,脚尖对8点,脚跟紧贴右脚窝处,右脚尖对2点,如一丁”字重心在两脚上,眼看第二课手的基本形态及基本位置一、手形1兰花掌:这是女性常用的手型。
四指伸直,略微分开,中指用力往下压,拇指向中指靠拢,保持约一指的空隙,不要紧贴,食指伸开微微向上翘起。
虎口掌:这是男性常用的手型。
四指伸直,略微分开,虎口张开,大拇指内侧,向手心靠拢,使掌心形成一个自然沟,手臂的力量要贯穿至五个指尖。
2、拳:实拳:四指(食指与小指)并拢,紧握,拇指弯曲,紧贴食指与中指的第二关节。
虚拳:五指虚握(半握拳)。
拇指贴食指和中指的指尖。
赞扬拳:四指并拢握拳,拇指伸直,微向上翘。
3、指:单指:食指伸直,另三指自然弯曲,大姆指与中指尖相贴。
双指(剑指):食指与中指并拢伸直,其它三指向掌心自然弯曲,姆指按在无名指上。
4、叉腰位:分正手叉腰和背手叉腰。
正手叉腰:虎口打开向上,手心叉于腰处,大指向后,其它四指并拢向前背手叉腰:双手兰花掌,手背叉于腰处。
5、山膀位:手臂平抬于身旁,臂高度与肩平,开度与胸平,小臂微向里屈,整个手臂成弧线,手心对斜下方。
第三课手部组合(兰花手的组合练习)手部动作“兰花手”手指并拢,五指伸直,不能过于紧张, 二、“兰花手”韵律组合:手型不能变,腕部要灵活,注意要大臂带动小臂,手臂要舒展。
注意学生的表情,眼睛要随手在动。
腹部收紧。
小八字脚位。
二年级的同学可以带上面部表情微笑,和眼睛的动作,要求眼随手动。
说说做兰花手动作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第四课芭蕾手位练习脚位小八字脚位大八字脚位丁字脚位注意学生站立时应收小腹,双腿夹紧,肩膀放松,面部应表情自信微笑芭蕾手位一年级的同学在做芭蕾手位时可以不要求脚上动作的配合,二年级的同学要学会脚位的变化,要求眼随手动。
第七课把杆上基本功练习一、把杆上正压腿1) 吸腿上把杆,压正腿。
教师注意学生容易弯曲膝关节,让学生注意压腿的正确姿势,而不要一次压的太重不正确的姿势容易拉伤韧带。
要求尽量用小腹贴大腿,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用头去碰膝盖。
教师要加以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要加以纠正,告诉学生不要勉强。
二年级的同学要能做到离开把杆控腿,要求身体收紧直立,不要弯膝盖而勉强自己抬咼,脚背要绷直,能抬多咼就抬多咼身体不能摇晃。
2) 压旁腿教师个别指导学生的压腿姿势。
纠正不正确的姿势。
二年级的同学要能做到离开把杆控腿,要求身体收紧直立,不要弯膝盖而勉强自己抬咼,脚背要绷直,能抬多咼就抬多咼身体不能摇晃。
3)转压后腿教师个别指导学生的压腿姿势。
纠正不正确的姿势。
在压之前先做曲膝压胯动作两个八拍。
再直立主力腿,身子向后压争取手拉脚后跟,要求胯要正。
第八课地面上压腿组合1伴奏音乐12/4快板556 556 |51 33 1656 51 |53 3 1556 556 151 22 1434 31 |23 2 |556 556 |51 33 __ |656 51 |16 6 |15 63_|51 36J556_52 |1 12、动作示范3、动作说明准备姿态:坐地,双腿前伸直,绷脚,挺胸,立腰,正头,眼平视。
双手三位手第14小节:前压腿两次。
最后一拍变旁腿。
第5 8小节:旁压腿两次最后一拍变后腿。
第912小节:压后腿两次。
第1314小节:变回准备姿态。
第1516小节:压前腿一次。
第二遍音乐时,换左腿做同样的动作。
4、教学提示(1)前压腿时,用整个身体向前,而不是用头,身体尽量贴着腿。
起身时,身体先向远方出去身体才慢慢起来。
(2)旁压腿时,尽量用后背往腿上贴。
(3)后压腿时,呼吸须保持自然、不憋气。
双肩放平往后压腿。
第九课雨精灵(一)一、段抒情的音乐二、热身运动:小雨滴老师:我们一起来做个小雨滴的游戏。
(手指游戏)三、看动画:1、老师带来了两段动画,学生观看四、你看到了什么?你怎么看出是大雨还是小雨呢?2、动画里的雨在下,可他们没有好听的声音,你们想个办法给他们配上好听的声音,出示听雨盒和塑料纸。
1)分发给每个学生一个道具,当我们看到下小雨的动画,就让你手里的东西发出下小雨的声音,看到下大雨的动画就发出下大雨的声音。
2)你是怎么发出下大雨的声音的?怎么来表示下小雨呢?3)请个别学生演示大雨和小雨不同的不同声音,让其他学生猜。
3、教师不断更换画面,学生配合发出不同大小的声音。
五、情景表演:下雨啦1、我们小朋友也来做雨点宝宝,想想,下大雨的时候雨点宝宝是怎么跳的,到地面上怎么样的?播放强烈的音乐。
你这个雨点宝宝是怎么跳的?为什么要这样跳?请小朋友模仿他的动作。
2、雨慢慢得下得小了,现在雨点宝宝怎么跳舞了?学生跳,教师播放柔和的音乐。
你是怎么跳的?为什么要这样跳?请个别学生示范,其他学生模仿。
教师切换不同的音乐,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表现。
2、雨点宝宝跳舞跳得累了,要回去休息了,和大家说再见。
第十课雨精灵(二)一、热身运动:复习小雨滴舞蹈二、分小组比赛谁跳得最棒。
老师指出表演最到位的同学。
强调微笑的表情,至V位的动作,连贯的表演。
三、全班一起合音乐,要求表情要到位。
要求动作要连贯,尤其是要发挥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要学会用眼睛和表情给观众交流。
评选出优秀小演员为大家表演。
3、雨点宝宝跳舞跳得累了,要回去休息了,和大家说再见芭蕾舞手位动作注意站立的姿势。
学生站立时应收小腹,双腿夹紧,肩膀放松,面部应表情自信微笑。
二、把杆上基本功练习1)压正腿2)压侧腿3)压后退一、地面基本功练习组合1)勾绷脚教学关键:要求勾脚时,脚跟要最大限度向前顶。
绷脚背时,脚趾要最大限度向下扣。
2)双脚勾绷脚,双脚交替勾绷脚。
3)地面前抱腿练习。
教学关键:要求小腹尽量贴向大腿,舒展身体。
拉伸腿部后侧韧带。
第十二课擦地组合一、把杆上正压腿1)吸腿上把杆,压正腿。
教师注意学生容易弯曲膝关节,让学生注意压腿的正确姿势,而不要一次压的太重。
不正确的姿势容易拉伤韧带。
2)转压旁腿教师个别指导学生的压腿姿势。
纠正不正确的姿势。
2)转压后腿教师个别指导学生的压腿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