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奇绝——南京云锦
- 格式:ppt
- 大小:19.26 MB
- 文档页数:97
南京云锦非遗简介
南京云锦是我国珍贵的传统丝织工艺品,是世界四大名锦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锦”。
南京云锦从汉代开始,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在清代曾与苏州织造署的苏绣、广东佛山的佛山针绣和成都织锦并称为我国四大名锦。
南京云锦纹样华丽,色彩鲜艳,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是在织机上由经线、纬线织出图案花纹,再由梭子在织物上来回穿梭织成图案花纹的织物。
图案除传统纹样外,还运用了大量象征吉祥寓意的题材。
纹样以龙、凤、仙鹤、牡丹、荷花、菊花等为主体。
云锦图案有龙凤、飞禽、走兽等,有万字不到头,双喜临门,龙凤呈祥等吉祥图案,也有山川河流,花鸟虫鱼等自然风景。
云锦花纹华丽丰富,层次变化无穷,具有强烈的立体感。
其工艺繁复精细。
经丝以“万”字纹为地纹,“千”字纹为花纹中心线,“百”字纹为花纹边缘线。
在“万”字纹地纹和“千”字纹花地上再用金、银、铜线点缀花纹和装饰图案。
—— 1 —1 —。
Collection 收藏国宝流芳 系列南京云锦是我国传统三大名锦之首,其华贵典丽之美,犹如手工艺大树上绽开的一朵奇葩,代表着手工艺时代丝织技艺所取得的最高成就。
更难能可贵的是,其一端牵着我国深厚漫长的丝绸历史和文化,另一端则连着当代中国的工业化时代,是一个延续发展至今而未曾消失的传统。
在古代,丝织物中的“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而南京云锦则集历代工艺艺术之大成。
在元、明、清三朝,其均为皇家御用贡品,也因其丰富的文化和内涵,被称为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也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文 |龚萍 图 |南迪寸锦寸金南京云锦:天上云霞浮锦上桑蚕文化中国是全世界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制绢的国家。
据考古学者提出的看法,我国东南地区丝织物至晚于公元前3000年以前已经出现,属于新石器时代。
考古出土发现一些器物上刻画有蚕纹,可作间接的物证,表明我国先民已经熟悉这种能够吐丝的生物。
比如:1976年在浙表示已有两种桑树,即高株的普通桑和矮株的“地桑”,后者是人工改良的结果。
栽桑者将普通桑树的主干上部砍去一段,又使其他树枝只能达到一定的高度。
这样一来,这种“地桑”低矮,易于采摘,并且枝叶茂盛,增加桑叶的生产量,而枝嫩叶阔,宜于饲蚕。
关于蚕桑之事,操作的手续非常复杂。
不仅是植桑、养蚕,待蚕儿结茧之后,要经过缫丝、练丝等治丝的过程,最后完成的是一束束的丝线,可以作为丝织的原料,进入织造过程。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丝”字和与丝有关的文字已经很多。
如“糸”字,是个象形字,画成麻花状,两端扎起,露出三根线头。
这是一把丝束,但不读为“丝”字,只是表示细丝,多作为其他字的绞丝偏旁使用。
《说文解字》中说:“糸,细丝也,像束丝之形。
”而甲骨文中的“丝”字是两束丝,即两个“糸”字。
从采桑养蚕到缫丝成束,虽然还没有织成丝绸锦缎,却已是丝织的原料成品了。
有的农民将其拿到集市上出售,丝束进入了商品领域,成为一种财富。
南京云锦南京云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580年历史。
南京云锦与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
而南京云锦则位于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贡品,因其丰富的文化和科技内涵,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公认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南京云锦在元、明、清王朝皇室御用龙袍、冕服,官吏士大夫阶层的贵妇衣装,以及民间宗室,喜庆、婚礼服饰等应用里,它是最华贵、最精美的工艺美术品之一。
从云锦品种繁多,所表达的审美艺术观念的实质来看,它可以归纳为三种美的形式:即宫廷王室之美,是追求昂贵奢侈性的雍容华贵之美;士大夫、宗主儒生之美,是显示抒情雅洁之美;民间喜庆礼仪之美,是实用与华丽结合的纯真民风之美。
因此,云锦妆花所特有的仪表装饰美,都能适应于人们对审美情愫性的高雅艺术价值的享用。
云锦主要特点是逐花异色,通经断纬,挖花盘织,从云锦的不同角度观察,绣品上花卉的色彩是不同的。
由于被用于皇家服饰,所以云锦在织造中往往用料考究、不惜工本、精益求精。
云锦喜用金线、银线、铜线及长丝、绢丝,各种鸟兽羽毛等用来织造云锦,比如皇家云锦绣品上的绿色是用孔雀羽毛织就的,每个云锦的纹样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如果要织一幅78 厘米宽的锦缎,在它的织面上就有14000 根丝线,所有花朵图案的组成就要在这14000 根线上穿梭,从确立丝线的经纬线到最后织造,整个过程如同给计算机编程一样复杂而艰苦。
南京云锦是南京传统的提花丝织工艺品,是南京工艺“三宝”之首。
南京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运用“色晕”层层推出主花,富丽典雅、质地坚实、花纹浑厚优美、色彩浓艳庄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
由于用料考究,织工精细,图案色彩典雅富丽,宛如天上彩云般的瑰丽,故称“云锦”。
南京云锦博物馆中的云锦的介绍
南京云锦博物馆是中国南京市一座专门展示和保护云锦文化的博物馆。
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一种织物,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图案而闻名于世。
云锦起源于中国南京,历史可追溯至公元3世纪的东晋时期。
云锦以其细密的纹样、绚丽的色彩和丰富的图案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织绣艺术的瑰宝”。
南京云锦博物馆展示了丰富多样的云锦作品,包括衣物、家居用品、礼品和艺术品等。
这些作品展示了云锦的不同风格和用途,以及不同时期的制作工艺和技术。
在博物馆中,游客可以了解云锦的历史和传统制作工艺。
博物馆展示了云锦的制作过程,包括纺纱、染色、织造和刺绣等环节。
游客还可以观看云锦的展示和演示,了解云锦的制作技巧和艺术价值。
南京云锦博物馆还设有云锦文化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究和传承云锦文化。
该研究中心开展学术研究、培训和教育活动,以推广云锦文化并培养新一代的云锦艺术家。
南京云锦博物馆是云锦文化的重要保护和传承机构,也是了解和欣赏云锦艺术的重要场所。
通过参观这个博物馆,游客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云锦的独特魅力和卓越艺术成就。
对南京云锦的感悟认知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织品工艺之一,历史悠久而独特。
我曾有幸亲眼目睹这一绝艳的艺术品,深深被它所散发出来的瑰丽和精致所吸引。
对于南京云锦的感悟和认知,我想以云锦的制作过程、艺术价值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探讨。
云锦的制作过程十分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湛的技艺和耐心细致的操作。
从选料到织造,再到独特的提花工艺,每一步都需要工匠们的精心打磨和细心呵护。
这种坚持和执着不仅仅是对传统工艺的继承,更是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精神的传承。
云锦的制作过程展示了中国传统工艺的卓越技巧和创造力,也彰显了人类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云锦所展现的艺术价值无可比拟。
云锦的图案精美绝伦,色彩斑斓。
图案的创作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寓意和传统故事,如龙凤、寿桃、百鸟朝凤等,寓意着美好、祥瑞和幸福。
同时,云锦的色彩运用也十分讲究,色彩的搭配和变化展示了中国古代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的独特之处。
云锦作为一种艺术品,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云锦的传承与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云锦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云锦工艺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保护和传承云锦工艺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应加大对云锦工艺的扶持力度,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云锦的研究和创新中。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云锦工艺的宣传和推广,提升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南京云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传统工艺,其制作过程的繁琐、艺术价值的卓越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都令人深思。
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云锦工艺,让这一瑰丽的艺术品继续在世界的舞台上闪耀光芒。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云锦所带来的美的力量和文化的魅力。
南京非遗文化南京云锦: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它的织造技艺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是中国织锦技艺的最高水平代表。
它采用“通径断纬”等核心技术,原料采用蚕丝线、黄金线和孔雀羽等天然材料。
其纹样富丽饱满,色彩绚丽,灿若云霞,由此而得名“云锦”。
南京云锦是人类非凡创造力的见证。
是中国工艺美术的瑰宝,已人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南京剪纸:据史书可考,明代已流传民间,剪纸大都用来婚嫁喜庆,缀于箱、柜、被、枕、门、窗上,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的体现。
已人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南京剪纸的艺术特点是“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艺人们以剪代笔,手随心运,一剪连绵,一气呵成。
造型以线为主,柔中见刚,优美流畅。
纹样内容大都取自中国民间吉祥图案,美好传说。
南京剪纸具有独特的韵律、节奏和装饰趣味,是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手工艺术品。
南京竹刻:南京竹刻是中国明晚期竹刻活动地域江苏金陵(南京)和嘉定地区(上海)的延续。
主要形式以扇骨和“臂搁”为主,雕刻技法以“留青阳纹”(浅刻)见特色,近代南京竹刻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把中国书法、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列入创作内容,注重刀法运用与表现题材内容贴切一致。
南京竹刻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南京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有一定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南京竹刻已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脸谱艺术是中国戏曲艺术中演员脸上的绘画,是中国戏曲特有的面部造型艺术,它是图案化的,也是性格化的。
随着戏曲艺术的不断发展,脸谱艺术越来越装饰化,图案和色彩愈来愈丰富多彩,各种不同人物性格的区分也越来越鲜明。
脸谱创造出了丰富多彩历史和神话人物,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妆谱式。
现代,脸谱艺术也渐渐演变成另一类具有美化、陈设的装饰艺术,成为人们欣赏、美化空间的、民间艺术装饰形式金箔工艺金箔生产是我国特种传统工艺,相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把含金量为99.99%的金条,经过十几道工序的特殊加工便成为金箔,真金箔轻如鸿毛,薄如蝉翼,厚度只有0.12微米,比一张纸烧成灰还要薄。
南京云锦的作文你知道南京云锦吗?这可不是普通的布料,那可是咱中国传统丝织工艺中的超级明星,就像时尚界的传奇大咖一样。
我第一次瞧见南京云锦的时候,眼睛都直了。
那颜色,就跟打翻了天上的彩虹调色盘似的,红的像燃烧的火焰,热烈又奔放;蓝的似深邃的大海,神秘而幽远;还有那金晃晃的金线织进去,就好像把太阳的光芒都给锁在里头了。
每一种颜色都那么鲜活,像是有了生命在布料上跳跃。
这云锦的制作,那可真是个超级大工程,比搭乐高还复杂呢。
据说,那些织工们就像是魔法工匠。
你想啊,他们坐在那巨大的织机前,手脚并用,眼睛还得死死盯着那些丝线,就像在指挥一场千军万马的大战役。
一根丝线错了位,那可就像是一个小兵走错了方阵,整个画面就不完美了。
那织机“嘎吱嘎吱”响着,就像是在诉说着这古老工艺的故事。
从设计图案开始,就得费好大的劲儿。
这图案可都是有讲究的,什么龙啊凤啊,瑞兽祥云之类的,每一个都带着吉祥的寓意。
比如说龙的图案,那龙就跟要从布面上飞出来似的,张牙舞爪,威风凛凛。
这设计图案的人得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得把传统的文化内涵给揉进去。
然后就是选丝,这丝就像模特选美一样严格。
只有那些最优质、最细腻的蚕丝才有资格被选进云锦的制作队伍里。
这就好比是组建一个超级战队,每个成员都得是精英中的精英。
编织的时候更绝了。
那些织工们的手啊,快得就像闪电。
丝线在他们手里就像听话的小宠物,让去哪儿就去哪儿。
他们一会儿把这根丝线提起来,一会儿把那根丝线压下去,就这么一上一下之间,一幅精美的图案就慢慢在织机上显现出来了。
而且啊,很多云锦作品还会用到一种特殊的“通经断纬”的织法,这名字听起来就很专业吧?简单说呢,就是经线是连贯的,纬线可以根据图案的需要断开再连接,这样就能织出特别复杂、特别精细的图案了。
这就像是在玩拼图游戏,不过这个拼图可只有超级高手才能玩得转。
南京云锦的历史也是相当悠久了,就像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藏。
在古代啊,这云锦可是宫廷里的宝贝,只有皇帝老儿和那些达官贵人才能享用。
中国南京云锦简介南京云锦已有1500多年的手工织造历史,其木机妆花是中国4700多年丝绸织造史,尤其在3000多年的织锦历史中,唯一流传至今不可被机器取代凭人的记忆编织的传统手工织造工艺。
南京云锦的工艺总是靠手传口授,代代相传。
凡手工艺人世家均传子、媳,不传女、婿。
据南梁殷云《月令广义·七月令》记载,手工织造的南京云锦开始于南朝梁代,经过宋、元(公元960-1368年)时期的发展,至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代,其生产规模与水平达到鼎盛。
自公元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南京设立官营的“东、西织染局”,专司督造。
南京云锦就一直被选作皇家服饰专用品。
元、明、清三朝云锦织造业也因此而成为当时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并产生了“云锦妆花”的奇特品种。
明代官府在南京设立了织染局、神帛堂,清代皇室内务府特设了“江宁织造府”,使其在丝绸行业中迄今仍处于最高的地位。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人世繁华的描写,就源于“江宁织造”。
由于云锦长期用于专织皇室龙袍冕服,在织造中往往不惜工本,精益求精。
故而形成了云锦的图案丰富多姿、花形硕大、造型优美、设色浓艳大胆,尤以用金为其特色,配色自由,色彩变化多样的特点。
在织造工艺上更是将手工织造技艺发展到了极工极巧,不惜物力财力的地步,把中国彩织锦缎的配色技术和织造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使云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木机妆花手工织造工艺便是这一特定条件下形成的集中体现云锦织造成就的唯一遗存。
南京云锦是用长5.6米、宽1.4米、高4米的大花楼木织机,由拽花工和织手两人相互配合手工操作织造出来的。
织机由1924个构件组成。
“拽花工”坐在织机上层,负责提升经线,“织手”坐在机下,负责织纬,妆金敷彩。
这些在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篇、清代卫杰《蚕桑萃编》等古代文献中均作了记载与描述。
一个熟练的“拽花工”与“织手”要经过多年培养,才能熟练操作,因此,这些手艺多成为世袭的行业。
南京特产知多少?1、南京云锦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珍品之一。
吴村梅有一句诗就是用来描写南京云锦的:“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
”南京云锦是南京传统的提花丝织工艺品,是“金陵三宝”之首。
南京云锦源于古代皇帝的龙袍,云锦因其材料珍贵、做工极其复杂而作为皇室的服饰料。
云锦宛若彩霞富丽堂皇,故名“云锦”。
直到现在云锦仍然难以实现机械化织造,仍然采用古老的大花木楼机手工织造,所以云锦非常珍贵,以前只有皇室才能用的云锦现在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经过创新改造,已经出现了云锦围巾、云锦挂轴、云锦摆件等云锦礼品。
因为云锦产于南京,常称为“南京云锦”,至今已有1700年历史。
南京云锦与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与苏州缂丝并誉为“二大名锦”)。
2、南京白局白局是南京地区民间的方言说唱,是南京唯一的古老曲种,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白局形同相声,表演一般一至二人,多至三五人,说的全是南京话,唱的是俚曲,通俗易懂,韵味淳朴,生动诙谐,是一种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
3、秦淮花灯“万盏花灯映秦淮,火树银花不夜天”。
秦淮花灯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手工艺品,起始于唐朝,兴盛在明朝。
历史上素有“秦淮花灯甲天下”之美誉。
主要有宫灯、荷花灯、柱灯、壁灯、球灯、动物灯、走马灯、融南北灯彩特色于一体,被称为花灯的名品。
在南京,每年从大年廿九开始,秦淮花灯就跟年货一样,被市民买回家,挂在家里图个喜气;不买花灯的,也一定会赶去夫子庙的大型灯会,感受热热闹闹观花灯的喜庆氛围。
4、金陵折扇金陵折扇是南京传统手工艺品,有竹制折扇、绢宫扇、骨扇等,制作精细,轻巧美观,既是驱夏实用品,又是艺术欣赏品。
尤以“金陵艺术大扇”,备受欢迎。
金陵折扇早在明代时就闻名遐迩。
普通的以竹为扇骨,高档的以檀香、桃丝、乌木为扇骨。
制骨有水磨和模雕两种。
水磨之骨,滑润如玉,光可照人,裱扇之纸谓之苏面。
5、南京金箔南京金箔是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南京金箔锻制业发源于南京栖霞区龙潭花园一带,曾是明朝制作真金线的官营作坊。
南京云锦的特点南京云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历史悠久,绚丽华美,技艺精湛,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南京云锦集历代织绵之大成,在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
本文从南京云锦的名称由来及其发展沿革入手,叙述了南京云锦的艺术特征,分析总结了南京云锦的独特艺术风格,最后就其发展与探索进行了思考,并提出有关看法。
Due to its long history, floweriness, gaudiness and exquisite workmanship, Nanjing Y un Brocade is the eminent representative of our nation's promin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one of the rarest historical cultural legacies of China and the whole world. Nanjing Yun Brocade has absorbed almost every advantag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abrics. It used to be tributes to the loyal families in the three dynasties of Yuan, Ming and Qing. Begin with the history of Nanjing Yun Brocade, the author then moves to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it,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its unique artistic aspects. In the end, the author writes about the developments of Nanjing Yun Brocade and brings forward her ideas as well.(英文翻译)壹、前言吴梅村有诗云:"江南好,机杼夺天工。
华贵的南京云锦作者:韩文宁来源:《百科知识》2010年第14期千年一织中国在古代被称为“丝国”。
那时,无数西方人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东方,在丝路之源,他们第一次发现,原来丝并非产于树上,采来便可织;再华贵的绫罗绸缎,都是来自于一片片桑叶和一只只蚕茧。
历史上,养蚕取丝出自中原,丝织品的主要产地是在北方,但自导致唐朝由盛而衰的安史之乱以后,丝织开始在江南普及,并且发展迅速。
到了宋代,南方丝织业的规模已超越北方,至明清时达到鼎盛,成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
南京云锦与四川蜀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并称为我国四大名锦。
在古代丝织物中最高档的是丝绸,丝绸中最高级的是织锦,而织锦中最高贵的则是南京云锦。
云锦的主要原料是真丝,江南盛产蚕丝,而秦淮河中游的江宁南乡“土地肥沃,桑林茂盛,桑叶肥润”,以此喂蚕,蚕丝光洁如银,再经过漂染,色泽更加艳丽。
秦淮河水清流畅,河水中的单宁酸能够在染色时起到增加织物光泽之效,且宜于漂染红、蓝、绿、紫等深色丝品。
因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南京成为云锦之乡,诞生于此,发展于此,臻盛于此。
南京云锦织金饰约始于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中央政府在南京设立专为皇室和百官织造锦缎的官办织造机构,名叫“东、西织染局”,均属内廷,其产品专供御前及中宫使用,生产龙袍、蟒服和各色花素锻匹等丝织物。
南京丝织业获得重新发展的契机,织锦业随之振兴。
统治者为了显示高贵,喜爱用真金装点官服,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大量使用金银装饰织锦花纹的提花织物。
以织金夹银为主要特征的云锦,雍容华贵,金碧辉煌,成为最珍贵、工艺水平最高的丝织品种,受到帝王和贵族的宠爱和追捧。
它绚丽多姿,灿若云霞,故名云锦。
被誉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
明朝在南京设“内织染局”,又称“南局”,还有“神帛堂”、“供应机房”等。
内染织局织造御用缎匹,神帛堂织造皇帝祭祀天地、祖宗、神祗、历代帝王、功臣及孔子等的丝织品,供应机房织造御用的芝丝纱罗缎匹与各色花样袍服。
南京云锦简介南京云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580年历史。
南京云锦与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
而南京云锦则集历代织绵工艺艺术之大戊,位于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贡品,因其丰富的文化和科技内涵,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公认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
亦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南京云锦,技艺精绝,文化艺术蕴义博大精深。
色彩艳丽,晕色和谐,民族纹样,奇异变幻,自然天成。
它具有鲜明的中国吉祥文化的深厚底蕴。
皇帝御用龙袍上的正座团龙、行龙、降龙形态,代表“天子”、“帝王”神化权力的象征性。
与此相配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的十二章纹,均有“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统领四方,至高无上”的皇权的象征性。
祥禽、瑞兽、如意云霞的仿真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纹饰,以及纹样的“象形、谐音、喻意、假借”等文化艺术造型的吉祥寓意纹样、组合图案等也无一例外。
云锦的纹样图案,表达了中国吉祥文化的核心主题的设计思想是:“权、福、禄、寿、喜、财”六字要素,表达了人们祈求幸福与热情向往。
这就是南京云锦纹样服饰不但具有珍稀瑰宝、昂贵的历史文物价值,而且它亦是雅俗共赏、典藏吉祥如意的民族文化象征。
云锦起源于距今1500多年的六朝。
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而南京云锦则集历代织锦工艺艺术之大成,位于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贡品,是皇家衣饰的主要用料。
因其丰富的文化和科技内涵,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公认为“东方瑰宝”,亦是中华民族和世界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南京云锦的产生和发展与南京的城市史密切相关。
南京丝织业最早可追溯到三国东吴(公元222年—公元280年)时期,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末年,大将刘裕北伐,灭秦后,将长安的百工全部迁到建康(今南京),其中织锦工匠占很大比例。
17118215 庞志晨南京云锦江苏南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古都,这里经济发达,又是渔米之乡,所以人们的手工和农业都是十分发达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江苏南京诞生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云锦。
如今,许多游客前去江苏游玩的时候,不由得都要一睹这珍贵布料的真面目。
作为一名南京人,而且曾在南京云锦博物馆做过两个月解说的我,给大家来介绍一下南京云锦。
先从基础概念来介绍一下,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作为中国古老的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8月《地理标志产品云锦》国家标准在南京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同年9月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选自百度百科云锦主要特点是逐花异色,通经断纬,挖花盘织,从云锦的不同角度观察,绣品上花卉的色彩是不同的。
由于被用于皇家服饰,所以云锦在织造中往往用料考究、不惜工本、精益求精。
南京云锦有别于其他锦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大量用金作装饰的提花丝织物。
其主要品种有妆花、织金、金宝地、织锦等。
它们的花纹或加金,或织孔雀羽,或大面积应用各种金银线交织于一件彩锦上,造成一种金碧辉煌、瑰丽灿烂的效果。
南京云锦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云锦专业博物馆,主要展示中国民族织锦艺术和明清云锦精品实物及中国古代丝织文物复制纺织品。
南京云锦博物馆一层是商店购物的地方,主要售卖云锦产品,二层是展示区,介绍了云锦的制作过程,还有工艺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平常还有织艺的师傅在织机上工作,两个人一台机子工作一天只能生产5-6厘米,至今无法用机器代替,有着各种织机的模型以及云锦织造工艺的实体展现。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寸锦寸金”之称。
在丝制工艺品当中,只有云锦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提花木机织造,因为它只能靠记忆进行编织,就目前而言的技术而言,现代机器还不能够替代。
南京云锦位列四大名锦之首,代表了当时织物的最高技术水平,它是皇家御用品贡品,它具有丰富的文化与内涵。
南京非遗云锦介绍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织工艺之一,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京的云锦工艺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以下是南京云锦的一些特点和介绍:
1.历史渊源:南京云锦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在历史上,云锦曾是宫廷贵族
的专属,被用于制作龙袍、金裘等华丽的礼服。
2.传统工艺:南京云锦的传统工艺主要包括丝织、织锦和锦补等多个环节。
这项工艺以
细腻、精湛的手工技艺而著称,通常采用金银丝、各色绸缎等高贵材料。
3.精致的图案:云锦制品通常以细腻的图案和丰富的色彩著称。
其中,富丽堂皇的龙、
凤、花鸟等传统纹样常常出现在云锦作品中,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4.金银丝织:云锦以其独特的金银丝织技艺而著称。
金银丝织入云锦中,使得制品表面
呈现出独特的光泽和质感,增强了云锦的奢华感。
5.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云锦于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
一荣誉使得云锦的传承与保护得到更多的关注。
6.现代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云锦传统工艺也在不断创新。
一些艺术家和手工艺人将
云锦工艺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制作出更具时尚感的产品。
南京云锦的传承和发展代表了中国传统丝绸文化的精髓。
这一独特的手工艺品在文化、艺术和工艺层面上都有着深厚的内涵,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添了独特的光彩。
江苏南京--中国南京云锦博物馆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云锦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其用料考究,织造精细、图案精美、锦纹绚丽、格调高雅,在继承历代织锦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发展而来,又融会了其他各种丝织工艺的宝贵经验,达到了丝织工艺的巅峰状态,代表了中国丝织工艺的最高成就,浓缩了中国丝织技艺的精华,是中国丝绸文化的璀璨结晶。
一.中国南京云锦博物馆中国南京云锦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云锦专业博物馆。
1957年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建立了“南京云锦研究所”,这是新中国第一家工艺美术类研究所,作为中国唯一的云锦专业研究机构,承担着云锦继承和保护的历史重任。
该所也在此办公。
2015年4月20日,中国南京云锦博物馆新展馆完成装修布展,向游人免费开放。
展厅面积4300多平方米,展品包括近千件云锦文物及相关实物。
新展馆布展设计突出传统元素和现代展陈方式的融合,以大量珍贵展品和现场织锦演示、服装动态表演,展示、介绍云锦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千年历史、织造技艺、传世珍品、现代精品和大师风采。
二、中国南京云锦博物馆--云锦精品展厅云锦精品展厅荟萃了明清以来最有代表性的云锦精品实物资料,以及云锦研究所近年来精心复制的中国历代珍贵丝织文物,云锦研究所是国家文物局定点的“古代丝绸出土文物复制基地”,展品计200余件。
(一)珍稀的传世品1.湖色正“卍”字织金缎(清.原件)清代宫廷用料,原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织金缎”又名“库金”,因织成后输入宫廷的“缎匹库”而得名。
所谓“织金”,就是织料上的花纹全部由金线(或银线,又称为“库银”)织出。
明清两代江宁官办织局生产的“织金”,金线都是用真金制成。
这件匹料为清代文物,虽巳年代久远,仍闪耀着如新的光泽。
纹样中的“卍”字纹在中文里称为“万”字,它取材于佛教传统图案,本含有长久、无限、绵绵不绝的意思。
在这件织品中,由四个小“卍”字形构成一组图案单元,每个单元贯通相连,浑然一体,产生一种匀齐严密、绵延不绝的视觉效果,整幅缎面给人以恬静、和谐、雅致的美感。
民主2010·10复制的万历绣六章黄素罗裳南京古城旧有颜料坊、锦绣坊、仙鹤街、彩霞街等老地名,沿用至今。
外地客人藉此可知此地古来织事之盛,清代画家郑燮《长干里》诗中描写金陵城“缫丝织秀家家事”,可以参证。
其实何止于此,早在南朝时,建康(今南京)就出现了织中圣品“云锦”。
南朝《殷芸小说》假托神话,说是“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却也反映了“云锦”在当时生活中的真实存在。
《齐书·舆服志》有“加饰金银薄,市亦谓之天衣”的记载,印证了《殷芸小说》所言非虚,这才有明清时的云锦匹料“金凤银龙供天子”(清·郑燮《长干里》)的说法。
按照中国传统技艺织造的南京云锦,是由两名艺人分上下两部分共同操作一台大型复杂的织机,来织造含有蚕丝、金线以及孔雀羽线的精美丝织品。
这项技艺在古代是用于织造龙袍等皇室服装,现在,仍用于织造高档服装以及纪念品,还被用作为众多研究机构和博物馆复制古代丝织物。
在千百年的流传中,云锦成为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而南京云锦则与四川蜀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
南京云锦,是中国织锦工艺中的一种传统提花丝织锦缎,被专家称为中国古代织绵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堪称“东方瑰宝”,“中华一绝”。
2007年9月30日,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如今,南京云锦作为国之瑰宝,已名扬海内外。
在天云似锦在地锦似云我的姑妈上世纪30年代出生在南京溧水乡下,因为是七夕的生日,她的名字就叫“巧云”,小名叫“巧儿”。
在南京地区,像我姑妈那样名字叫巧云或巧儿的女性很多,这是因为自南朝起,南京盛行女子乞巧之风。
不仅爱将女子名字嵌以“巧”字,还在七夕之日设供向天,以求天上的织女赐给她们织艺。
这只是世人的心神驰想,但勤劳聪慧的江南人,确实很早就拥有了高妙的织艺。
南京云锦的源头可上溯到公元三世纪的吴国,到公元五世纪的东晋义熙十三年(417),东晋大将刘裕在建康(今南京)城南秦淮河畔斗场寺附近开设“斗场锦署”,那时丝织业在江南极为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