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黄州主要作品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25
苏轼《念奴娇》诗歌赏析及分析苏轼《念奴娇》诗歌赏析及分析引言:《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此词怀古抒情,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念奴娇》赏析及分析,欢迎大家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诗歌赏析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
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
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
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然而苏轼却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则汲汲于一时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了。
接下两句切入怀古主题,专说三国赤壁之事。
"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
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
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已改为赤壁市。
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
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
"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
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
"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
"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苏轼重点要写的是"三国周郎",故下阕便全从周郎引发。
换头五句写赤壁战争。
与周瑜的谈笑论战相似,作者描写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也是举重若轻,闲笔纷出。
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
苏东坡在黄州的诗词一、引言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后改名东坡,号东坡居士。
他是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化评论家,也是文学史上闻名于世的大诗人之一。
苏东坡曾经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市)任官,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苏东坡在黄州的生平苏东坡在黄州的任职时间是从1079年到1085年,历时6年之久。
这段时间正好是苏东坡的政治生涯的高峰期,他充分展示了他的才华和胆识。
在黄州期间,苏东坡除了处理政务外,还积极参与农田水利、教育、医疗等社会事务的改革,积极推动了黄州的发展。
他注重实践,并以实际行动改善民生,深受百姓的爱戴。
三、苏东坡在黄州的诗词1. 黄州悲杜甫诗集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窥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苏东坡在黄州写的著名的七言绝句,作为《黄州悲杜甫诗集序》,表达了苏东坡对大唐诗人杜甫的赞叹和悲叹之情。
这首诗以豪放的笔墨描绘了广阔壮丽的自然景观,同时也表明了苏东坡在黄州的抱负和远大理想。
2. 江畔独步寻花·七律黄州定犹如六九兮,蔡州令愈甚于蜚蠊。
朱管寒烟青草掩,只应哥舒翰墨痕。
这是苏东坡在黄州时期写的《江畔独步寻花·七律》。
这首诗以豪放洒脱的词句,描绘了苏东坡在黄州江畔独自散步时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心境。
他用诗意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对自然的追求和对人生真谛的思考。
3. 钱塘湖春行观书有感二首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百尺娉婷尚还泛,千家麦苗共未沉。
东篱把剑小兰斜,沉约堂前百尺波。
泛无纤埃俱下浸,莫怪人间造化多。
这是苏东坡在黄州游览钱塘湖时所写的两首诗词。
他以儿童追黄蝶的形象,形容了钱塘湖春天的美丽景色。
在诗中,他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人生变幻的感慨,展示了他才情横溢的诗才。
四、苏东坡在黄州的诗词艺术风格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在艺术风格上独具一格,他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和夸张手法,以表达他深刻的思考和感受。
他的诗词作品既能写景描物,又能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关怀,兼具豪放和婉约之气。
苏轼在黄州写的作品
苏轼(1037-1101)是中国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作曲家、文学家和学者,其长期在黄州(今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处事,因此在黄州写下了许多伟大的作品,以其文字犹如思想的飞翔,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千古绝唱。
苏轼在黄州所写的作品,包括诗歌、书法、咏史、乐府、小说、文论等多种形式,既有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又有不易消逝的经典作品。
苏轼在黄州众多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这首小令,是苏轼梦中的官运不佳,抒发了政治失意的痛苦情绪,用语流畅温文尔雅,掩藏情思于繁复的回旋之中,达到了情趣万千的境地。
苏轼写的书法作品,以其心境之浩渺迷离而闻名,《七言律诗碑》是他最著名的书法作品,它极具特色,滋润却不拖泥带水,用字集中体现了苏轼勤奋的功夫和思想的精妙,被誉为“苏书”的经典。
苏轼的咏史诗歌也以其独特的风格而享誉中外,比如《洛神赋》,表达了苏轼对当时人们对神话传说的怀旧之情;《登金陵凤凰台》,表达了苏轼对自身失意和抗苦的愤懑之情;《赤壁赋》,表达了苏轼对三国历史深远意蕴的唏嘘之情。
苏轼在黄州的许多文论作品也备受敬仰,如《尚书真经》,深刻揭示了苏轼对真理的追求;《醉翁亭记》,展现出苏轼隐忍思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饮酒赠知己》,抒发出苏轼忧国忧民的慨叹之情。
苏轼在黄州的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多角度、全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的思想。
苏轼真是一位举世无双的大文人,他的作品,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感受到苏轼深厚的文化精神。
一、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的部分作品1079.04苏轼被任命为湖州知州(二品),刚上任的他写了《湖州谢上表》,引发乌台诗案。
1080.02下狱103天后,44岁的苏轼被调任为黄州团练副使(七品)。
作《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复用前韵》,有“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句。
作《初到黄州》,有“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句。
1080.07作《菩萨蛮·七夕》,有“人间日似年”句。
1080.12作《答李端叔书》,有“得罪以来,深自闭塞……自得罪后,不敢作文字。
此书虽非文,然信笔书意,不觉累幅,亦不须示人”句。
1081.01作《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有“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句。
1081.02作《雪堂记》,有“予之所为,适然而已”句。
又作《哨遍·为米折腰》,有“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句。
1081.03作《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有“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句。
又作《南乡子·春情》,有“一阵东风来卷地”句。
1081.04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有“似花还似非花”句。
1081.08作《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有“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句。
1081.12作《浣溪沙五首》,有“醉梦昏昏晓未苏”句。
1082.01作《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有“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句。
1082.03作《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有“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句。
又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有“一蓑烟雨任平生”句。
又作《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有“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句。
1082.04作《寒食帖》,有“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句。
1082.06作《东坡八首》,始号“东坡居士”。
1082.07作《赤壁赋》,有“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句,又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句。
寒食诗帖关于苏轼,俺有太多太多的话想要说........ 关于他的诗词他的文章他的字他的画他的生平自是不必多言。
世人只知道右军《兰亭集序》,试问几人知道东坡先生绝世倾情之作黄州寒食诗墨迹...... 每每读之而使人慨然泫然怆然凄然......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两首寒食诗,书写此卷的时间大约在翌年,或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
元符三年(1100)是卷收藏者蜀州张氏取之邀黄庭坚观赏,并书一则题跋,与原迹可谓互为辉映。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想要知道苏轼无需赘言,尽可从东坡志林,东坡题跋,苏东坡传(林语堂著)诸书中去了解他山高水长的一切.....!寒食雨----苏东坡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胭脂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右黄州寒食二首曾经有人这样写道:有这一纸就足以不朽。
在黄州在寒食节里在九百年前的凄风苦雨中......。
为何苏轼一生作词三百多首,黄州的词作就有近百首为何苏轼一生作词三百多首黄州的词作就有近百首发表于 2012-2-6 20:33:40也说苏轼黄州词苏轼一生作词三百多首,而黄州的词作就有近百首(一说超百首),占他全部编年词作的约四分之一。
饶晓明著文指出,“东坡词的创作高峰在黄州”①。
苏轼作词始于“神宗熙宁五年,他出官杭州以后”②,谪居黄州,他的词创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顶峰。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云:“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这种文化现象引起历代评论家的关注与思考。
本文也就这个问题作一点探讨。
一、“休将白发唱黄鸡”“乌台诗案”对苏轼的打击是沉重的。
他在《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二首》(其二)写道: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安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乌台诗案”,苏轼惊魂未定,被贬至黄州为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
他带着惶恐的心情到黄州。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③,正是他当时心态的写照。
苏轼初到黄州就遭遇着贫穷和饥寒的困扰。
他给章子厚的信中透露出他但时的困境:“现寓僧舍,布衣蔬食,随僧一餐,差为简便。
以此畏其到也。
穷达得丧粗了其理,但廪禄相绝,恐年载间,遂有饥寒之忧。
”又在给门生秦太虚信中陈述他初到黄州的生活窘况:“痛自节检,自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大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
”苏轼居黄州的饥寒生活可见一斑。
生活饥寒交迫,疾病也随之而来。
他在给陈朝请信中说:“春夏以来,目病几百日,今尚苦目疾。
”又在给蔡景繁的信中说:“某卧病半年,终未清快。
近复以风毒攻左目,几失明。
”由于水土不服,他先后患过腹泻、臂疾、中暑、水疫、疮疖、红眼睛等疾病。
更有甚者,“轼自得罪以来,不敢复与人事”,“六亲不相保”,“亲友至于绝交”④。
苏轼人生四个阶段及代表作:1、读书、应举与入仕时期,亦即王安石全面变法以前时期。
这一时期苏轼主要经历了读书、应举、入仕等几个阶段。
苏轼读书很有自己的特色,一是受其父影响,不拘于经书而广涉群览,博闻强记;并且,有一套“八面受敌”即每次从不同角度去读书的科学方法;二是关心政治,“奋励有当世志”。
代表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2、自请离朝,出任地方时期。
这一时期苏轼主要经历了出离中央、历任四州(杭州、密州、徐州、湖州。
杭州是他诗歌创作热情高涨期;密州是他词的创作步入繁盛期)、乌台受审、贬谪黄州等事件。
从此,苏轼的生活、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折,文学创作进入全盛期。
一方面诗词文赋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写下了不少代表作;同时创作个性更加成熟,在反映现实的同时变得更超脱、更旷达。
代表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3、重回朝廷及连放外任时期。
苏轼这次在朝期间,主持过学士院考试和进士贡举,为国家振兴擢拔人才,于是有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等云集京师,一时文坛兴盛,为北宋后期的文学发展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
代表作:《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4、远谪惠、儋时期。
这期间,哲宗重新起用新党,把屡受旧党排斥的苏轼作为旧党处置,致使苏轼经历了一贬再贬的打击,一直被流放到今天的海南省儋县(儋州)。
代表作:《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前赤壁赋》原文及作品赏析原文及翻译《前赤壁赋》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的散文。
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
【原文】前赤壁赋[1]壬戌之秋[2],七月既望[3],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4],水波不兴[5]。
举酒属客[6],诵明月之诗[7],歌窈窕之章[8]。
少焉[9],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10]。
白露横江[11],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12]。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13],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14],羽化而登仙[15]。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16]。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18]。
渺渺兮予怀[19],望美人兮天一方[20]。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21]。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22],如泣如诉;余音袅袅[23],不绝如缕[24]。
舞幽壑之潜蛟[25],泣孤舟之嫠妇[26]。
苏子愀然[27],正襟危坐[28],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29]?”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30]。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31],东望武昌[32],山川相缪[33],郁乎苍苍[3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36],舳舻千里[37],旌旗蔽空,酾酒临江[38],横槊赋诗[39],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40],驾一叶之扁舟[41],举匏樽以相属[42]。
寄蜉蝣于天地[43],渺沧海之一粟[44]。
哀吾生之须臾[45],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46]。
知不可乎骤得[47],托遗响于悲风[48]。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49],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50],而卒莫消长也[51]。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52];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苏东坡黄州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得词作,就是豪放词得代表作之一。
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得描绘,借对古代战场得凭吊与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得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得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与人生得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得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原文版本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就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版本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就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版本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就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版本四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就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版本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就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苏东坡黄州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原文版本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版本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版本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版本四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版本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苏轼在黄州写的作品虽然诗文创作已经不多,可是苏轼黄州词的创作却达到了一个巅峰的境界。
提供了苏轼在黄州写诗词,一起来看看吧!1.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就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例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写于神宗元丰五年()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
2.水调歌头·黄州慢哉亭追赠张偓佺苏轼落日缀帘卷,亭上岸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短记平山堂上,欹枕头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好像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楚江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存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本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就是苏轼洒脱词的代表作之一。
全词通过描写慢哉亭周围壮丽的山光水色,抒写了作者旷达豪放的`做人精神。
3.满庭芳苏轼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
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活苦痛双。
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请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4.满庭芳苏轼蜗角虚名,蝇头微利,郭军城着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着闲身未旧,须摆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够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粗鳍,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不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5.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苏轼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道。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苏轼《黄州寒食帖》为手卷,纵25厘米,横539厘米,行书纸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内容为苏轼贬官黄州第三年所写的诗文,共二十九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精品,也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心情的真实写照。
此帖笔法纵横,墨色淋漓,在继承王羲之传统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创造,法度谨严而气势奔放,给人以一种雄奇阔大的美感。
《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精品。
在黄州时的书法,其中,尤以寒食帖最有名。
此帖由于感情深挚,文词清丽,故诗词之外的书法独具一格。
通观全篇,章法自然,随意流走,似不经意,充分体现了苏轼书法的特色。
与黄庭坚的风格截然相反,故有“苏黄”并称。
传说此帖是宋神宗在内府看到苏轼的手迹后,让他题跋的,因苏轼当时已经八十多岁,故而神宗叫苏轼的孙子来替爷爷写下题跋。
苏东坡书法初学颜真卿,后转师欧阳询,又汲取六朝翰墨,自成一家,书法史上称为“苏体”。
此书法为苏轼晚年所书,正值壮年的他,意气风发,精力充沛,故落笔纵横,如清风出袖,迅疾而书,一气呵成。
通观全篇,起笔多尖锋,但收笔时变为圆收,使全字形成粗细变化,富有节奏感。
此帖前面的几首诗的用笔比较工稳,而后半部分诗的用笔则轻松活泼,错落有致,跌宕起伏。
在结构上,前紧后松,首尾照应,浑然一体。
我们看到,在该作品中,既有“天风海涛之势”,又有“龙跳天门,虎卧凰阁”之态。
其运笔之法正合乎草书的规律,提按起倒,穿插有致,既快捷又不失沉着。
纵观全作,无论是用笔的提按,点画的粗细,线条的刚柔,墨色的浓淡,都表现得恰到好处,既不像怀素狂草那样一味强调运笔速度,而是注重内在节奏和韵律,从而达到“如风雨骤至,迷漫莫辨”的艺术境界,又没有王羲之行书平和简静、舒缓雅逸的气质。
整幅书法无懈可击,正如苏轼在此作跋中所云:“此书兼颜鲁公雄厚和柳吴兴流利二者之长,追维俗子,不识高人。
”可见是一位评论者对苏轼书法的极高评价。
《黄州寒食帖》充分体现了苏轼“点画皆有意”的艺术主张。
苏东坡东坡肉诗词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画家和书法家,他的文学造诣独树一帜,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
在苏东坡的众多作品中,有一首与美食相关的诗词,名为《贬官黄州路上作》。
这首诗以苏东坡被贬黄州为题材,通过描绘旅途中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他对国家和百姓的深深眷恋和关心。
《贬官黄州路上作》全文如下:朝云暮雨总为情,行路难夸越远山行。
已向江城无索处,又从何处觅封侯。
这首诗以叙事为主,通过描绘贬官途中的艰难困苦,苏东坡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百姓的深厚情谊。
诗中,他借助“朝云暮雨”和“行路难”等词语,简洁地描述了自己在贬谪途中的苦闷心情。
与此同时,诗人也借助“已向江城无索处,又从何处觅封侯”等话语,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和百姓的忠诚和坚定。
在诗中,苏东坡把黄州作为自己贬谪的起点,意味着他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
然而,这个新生活的开始,却让他感到了无力和迷茫。
尽管被贬黄州,苏东坡仍然关心着国家和百姓的命运。
他在诗中提到“朝云暮雨总为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百姓的深情厚谊。
这种情感贯穿于他的文学创作中,使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爱国情怀。
在《贬官黄州路上作》中,苏东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在贬谪途中的所见所闻。
他途径的山水风景、所经历的世事沧桑,都成为了他写作的素材。
在诗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文学才华,以苏东坡特有的诗意,描绘出了自己贬谪途中的心情和感受。
除了对国家和百姓的深情厚谊,苏东坡在诗中还表达了自己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执着。
他把自己的文学创作看作是一种“寄身”和“浪迹”,用“已向江城无索处,又从何处觅封侯”等话语,表达了自己对封侯的向往和渴望。
这种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独特性,成为了宋代文学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总结起来,《贬官黄州路上作》是苏东坡的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诗词。
通过描绘贬谪途中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他对国家和百姓的深厚情谊。
诗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文学才华,以苏东坡特有的诗意,描绘出了自己贬谪途中的心情和感受。
东坡赤壁简介东坡赤壁位于湖北省黄州城西,东坡赤壁又名文赤壁。
出黄州古城汉川门,北面一山陡峭如壁,因山石颜色赤红,故名“赤壁”。
早在晋代至北宋初,这里就建起了横江馆、涵晕楼、栖霞楼、月波楼和竹楼等著名建筑。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春,著名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因乌台诗案贬来黄州,常在此逸兴吟哦并写崐有流传千古的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两赋(前、后《赤壁赋》)和其他名篇佳作,后人因此将赤壁和苏东坡的名字联在一起,名日东坡赤壁。
经考证,这一带还是三国赤壁大战之处所。
现在的东坡赤壁,占地面积四百余亩,主要建筑有九亭、三楼、三阁、三堂、一像。
东坡赤壁景观步入飞檐斗拱的赤壁正门乾坤阁,洞秦砖小路直上八卦桥,经锁春台,绕楼花园,过蜂腰桥、泛舟池,这里正是当年苏轼泛舟作赋,酹江邀月之地。
池岸断壁上,昔日江水冲刷的遗迹仍依稀可辨。
池东空地上耸立着一尊高大的白色苏轼全身立像,面对大江长天,衣髯飘逸,凝神伫立。
崐越苏轼像,迎石壁拾阶而上,便是二赋堂。
该堂始建于清代,匾额系李鸿章所题。
堂中央,一木壁顶梁而立,木壁前后分别刻有前、后《赤壁赋》,字大如拳。
前为楷书,豪迈俊逸,清代黄州教渝程之祯所书;后为魏书,古朴苍劲,近代书法家李开先所书。
堂前右壁刻有民国大总统徐世冒崐(自号水竹邨人)书写的对联:“古今往事千帆去,风月秋怀一笛知”。
二赋堂西南十余步有酹江亭,面江临壁而建,亭内嵌有清康熙皇帝临摹元代人书法家赵孟頫的手书《前赤壁赋》书贴石刻和历代名人石刻。
亭西侧并立着坡仙亭,内有苏轼亲笔草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靠别黄州崐时所作的《满庭芳.归去来兮》词,及其手绘的月梅图、寿星画像和清黄州知府郭凤仪速写的《东坡老梅》等石刻。
坡仙亭西下十余步为睡仙亭,相传当年苏轼同友人游赤壁时,曾醉卧于此,亭内石床石枕尚在睡仙亭西下楼步,赤壁矶西端,有“放龟池”,据晋书载,•时有一军人买白龟崐放生于此,后遇难恰被所放白龟搭救,后人在此凿一白石巨龟,至今仍昂首蹲伏于亭下泛舟池中。
苏轼在黄州写下的名篇
苏轼是中国宋代文学巨匠,他的诗文作品流传千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之一就是《赤壁赋》。
而这篇名篇也是在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完成的。
《赤壁赋》是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的一篇长篇散文,全篇约7000字,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场面和历史背景,并通过对自然景色、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赤壁赋》的过程中,深入研究了历史文献和地理资料,走访了当地名胜古迹,同时也感受到了黄州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氛围,这些都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赤壁赋》的创作历程也是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一段人生经历。
在黄州的三年时间里,苏轼经历了生活的起伏和波折,也充分感受到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赤壁赋》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文学艺术形式,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彰显了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创作巅峰和思想高度。
- 1 -。
苏东坡黄州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就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与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与人生的旷达之心。
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原文版本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就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版本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就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版本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就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版本四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就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版本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就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注释念奴娇:词牌名。
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
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
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大江:指长江。
淘:冲洗,冲刷。
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
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雪:比喻浪花。
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小乔初嫁了:《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
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乔,本作“桥”。
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就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雄姿英发: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
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羽扇纶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
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
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
《宋集珍本丛刊》之《东坡乐府》,元延祐刻本,作“强虏”。
延祐本原藏杨氏海源阁,历经季振宜、顾广圻、黄丕烈等名家收藏,卷首有黄丕烈题辞,述其源流甚详,实今传各版之祖。
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
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文。
华发:花白的头发。
一尊还酹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
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尊:通“樽”,酒杯。
强虏:强大之敌,指曹军。
虏:对敌人的蔑称。
译文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
在那久远古战场的西边地方,说就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
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如云,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着对岸,卷起浪花仿佛冬日的千堆雪。
江山如此的美丽如图又如画,一时间涌出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郎,小乔刚刚嫁给了她作为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
手中执着羽扇头上著着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
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
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似的,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前赤壁赋《前赤壁赋》就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的赋。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就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与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就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注释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岁次壬戌。
古代以干支纪年,该年为壬戌年。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徐:缓缓地。
兴:起。
属:通“嘱”,致意,引申为劝酒。
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
窈窕之章:《陈风·月出》诗首章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窈纠”同“窈窕”。
少焉:一会儿。
斗牛:星座名,即斗宿(南斗)、牛宿。
白露:白茫茫的水气。
横江:笼罩江面。
此二句意谓: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
纵:任凭。
一苇:比喻极小的船。
《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
”如:往。
凌:越过。
万顷:极为宽阔的江面。
茫然:旷远的样子。
冯虚御风:乘风腾空而遨游。
冯虚:凭空,凌空。
冯:通“凭”,乘。
人教版改为“凭”,但原文应为“冯”。
虚:太空。
御:驾御。
遗世:离开尘世。
羽化:传说成仙的人能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升。
登仙:登上仙境。
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
桂棹兰桨:桂树做的棹,兰木做的桨。
空明:月亮倒映水中的澄明之色。
溯:逆流而上。
流光:在水波上闪动的月光。
渺渺:悠远的样子。
美人:比喻心中美好的理想或好的君王。
倚歌:按照歌曲的声调节拍。
与:同声相应,唱与。
怨:哀怨。
慕:眷恋。
余音:尾声。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缕:细丝。
幽壑:深谷,这里指深渊。
此句意谓: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为之起舞。
嫠妇:寡妇。
白居易《琵琶行》写孤居的商人妻云:“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这里化用其事。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何为其然也:箫声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所引就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夏口:故城在今湖北武昌。
武昌:今湖北鄂城县。
缪:通“缭”,盘绕。
郁:茂盛的样子。
孟德之困于周郎: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吴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溃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
周郎:周瑜二十四岁为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
以上三句指建安十三年刘琮率众向曹操投降,曹军不战而占领荆州、江陵。
方:当。
荆州:辖南阳、江夏、长沙等八郡,今湖南、湖北一带。
江陵:当时的荆州首府,今湖北县名。
舳舻: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
酾酒:滤酒,这里指斟酒。
横槊:横执长矛。
槊,长矛。
侣:以……为伴侣,这里为意动用法。
麋:鹿的一种。
扁舟:小舟。
匏尊: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匏,葫芦。
尊,同“樽”。
寄:寓托。
蜉蝣:一种朝生暮死的昆虫。
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
渺:小。
沧海:大海。
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须臾:片刻,形容生命之短。
长终:至于永远。
骤:多。
遗响:余音,指箫声。
悲风:秋风。
逝者如斯:流逝的像这江水。
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往。
斯:斯,指水。
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卒:最终。
消长:增减。
曾不能:固定词组,连……都不够。
曾:连……都。
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就是:这。
造物者:天地自然。
无尽藏:无穷无尽的宝藏。
食:享用。
《释典》谓六识以六人为养,其养也胥谓之食,目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口以味为食,身以触为食,意以法为食。
清风明月,耳得成声,目遇成色。
故曰“共食”。
易以“共适”,则意味索然。
当时有问轼“食”字之义,轼曰:“如食吧之‘食’,犹共用也。
”轼盖不欲以博览上人,故权词以答,古人谦抑如此。
明代版本将“共食”妄改为“共适”,以致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误从至今。
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
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
任凭小船漂流到各处,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前进时就好像凌空乘风而行,并不知道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在这时喝酒喝得高兴起来,敲着船边,打着节拍,应声高歌。
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迎击月光下的清波,逆流而上地泛光。
我的心怀悠远,展望美好的理想,却在天的另一方。
”有会吹洞箫的客人,依着节奏为歌声伴与,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