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 格式:docx
- 大小:11.94 KB
- 文档页数:5
槟榔的作用与功效槟榔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不仅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也在民间流传有许多关于槟榔的作用与功效的说法。
下面将从槟榔的基本概述、化学成分、传统功效以及现代研究等方面来介绍槟榔的作用与功效。
一、槟榔的基本概述槟榔,学名为Areca catechu,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属于棕榈科。
主要生长在热带地区,如印度、中国南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
槟榔的果实是一种带有苦涩味的坚果,坚果内含有种子和肉质部分,人们常常把整个果实一起食用。
槟榔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同时也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
古代医书中记载了槟榔的用途,并认为它具有多种功效。
二、槟榔的化学成分槟榔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鞣质、酮类、醇类、酯类化合物以及脂肪酸等。
其中,鞣质是槟榔中的重要成分,具有收敛止血的作用。
鞣质还能使槟榔具有苦涩的味道,因此槟榔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此外,槟榔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1、镁、锌等。
这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槟榔的传统功效1. 健胃消食:槟榔具有健胃消食的功效,能够促进胃液分泌,增加消化酶的活性,从而改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2. 止泻定症:槟榔具有止泻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腹泻、腹痛等肠胃疾病。
3. 止血生肌:槟榔中的鞣质具有收敛止血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口腔出血、外伤出血等情况。
此外,槟榔还能促进伤口的愈合,有助于肌肤的修复和恢复。
4. 解痉镇痛:槟榔具有解痉镇痛的作用,能够缓解各种痉挛引起的疼痛,如胃肠痉挛、经痛等。
5. 开窍提神:槟榔具有开窍提神的功效,能够改善脑力衰退、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
四、槟榔的现代研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槟榔的研究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研究表明,槟榔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
槟榔中的鞣质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能够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此外,槟榔中的酮类和酯类化合物还具有抗病毒和抗氧化的作用,能够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槟榔(李当之《药录》)【异名】仁频(《上林赋》),宾门(李当之《药录》),宾门药饯(《南方草木状》),白槟榔(《药性论》),橄榄子(《食疗本草》),槟榔仁(《外台》),洗瘴丹(侯宁极《药谱》),大腹子(《岭表录异》),大腹槟榔(《本草图经》),槟榔子(《纲目》),马金南(《花镜》),青仔(《中国树木分类学》),槟榔玉、榔玉(《中药志》)。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
【植物形态】槟榔乔木,高10~18米,不分枝,叶脱落后形成明显的环纹。
叶在顶端丛生;羽状复叶,长1.3~2米,光滑,叶轴3棱形,小叶披针状线形或线形,长30~70厘米,宽2.5~6厘米,基部较狭,先端小叶愈合,有不规则分裂。
花序着生于最下一叶的叶基部,有佛焰苞状大苞片,长倒卵形,长达40厘米,光滑,花序多分枝;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小,多数,无柄,紧贴分枝上部,通常单生,很少对生,花萼3,厚而细小,花瓣3,卵状长圆形,长5~6毫米,雄蕊6,花丝短小,花药基着,退化雌蕊3,丝状;雌花较大而少,无柄,着生于花序轴或分枝基部,花萼3,长圆状卵形,长12~15毫米。
坚果卵圆形或长圆形,长5~6厘米,花萼和花瓣宿存,熟时红色。
每年二次开花,花期3~8月,冬花不结果。
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分布广西、云南、福建、台湾、广东等地。
本植物的雄花蕾(槟榔花)、未成熟的果实(枣槟榔)、果皮(大腹皮)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冬、春果实成熟时采收。
摘下果实,将果皮剥下,取其种子,晒干。
【药材】干燥种子呈圆锥形或扁圆球形,高1.5~3厘米,基部直径2~3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或黄棕色,粗糙,有颜色较浅的网形凹纹,并偶有银色斑片状的内果皮附着。
基部中央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淡色的疤痕状的种脐。
质坚实,纵剖面可见外缘的棕色种皮向内褶入,与乳白色的胚乳交错,形成大理石样花纹。
基部珠孔内侧有小形的胚,常呈棕色,干枯皱缩不显。
气无,味涩而微苦。
以果大体重、坚实、不破裂者为佳。
中药材槟榔别名:榔玉、宾门、青仔、国马、槟楠、尖槟、鸡心槟榔采收加工:11-12月将采下的青果,煮沸4h烘12h即得梆子。
3-6月采收成熟果实,晒3-4d,捶破或用刀剖开取出种子,晒干。
亦有经水煮,熏供7-10d待干后剥去果皮,取出种手,烘干,称为榔玉。
药用部位:种子产地:原产马来西亚,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有栽培科:棕榈科原植物:槟榔植物情况:乔木高10-18m;不分枝,叶脱落后形成明显的环纹。
羽状复叶,丛生于茎顶端,长1.3-2m,光滑,叶轴三棱形;小叶片披针状线或线形,长30-70cm,宽2.5-6cm ,基部较狭,顶端小叶愈合,有不规则分裂。
花序着生于最下一叶的基部,有佛焰苞状大苞片,长倒卵形,长达40cm,光滑,花序多分枝;花单性同株;雄花小,多数,无柄,紧贴分枝上部,通常单生,很少对生,萼片3,厚而细小,花瓣3,卵状长圆形,长5-6mm,雄蕊6,花丝短小,退化雌蕊3,丝状;雌花较大而少,无梗,着生于花序轴或分枝基部,萼片3,长圆状卵形,长12-15mm。
坚果卵圆形或长圆形,长5-6cm,花萼和花瓣宿存,熟时红色。
每年开花2次,花期3-8月,冬花不结果;果期12月至翌年6月。
槟榔药材性状:"种子扁球形或圆锥形,顶端钝圆,基部平宽,高1.5-3cm,基部直径1.5-3cm。
表面淡黄棕色至暗棕色,有稍凹下的淡色网状纹理,偶附有银白色内果皮斑片或果皮纤维,基部中央有凹窝(为珠孔部位),旁有大形淡色种脐。
质极坚硬,切断面可见大理石样纹理,系红棕色的种皮及外胚乳向内错入于类白色的内胚乳而成,纵剖面珠孔部位内侧有空隙,藏有细小于缩的胚。
气微,味微苦涩。
炒槟榔焦槟榔优等品以个大、体重、质坚、无破裂者为佳。
槟榔药性:"味苦、辛、涩,气温,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
降浊下气,破郁消满,化水谷之陈宿,行痰饮之停留,治心腹痛楚,疗山水瘴疠。
槟榔辛温下气,破滞磨坚,行腐败陈宿之气,清荡如扫,亦有用之良材。
中药材质量标准中文名槟榔汉语拼音Binglang英文名SEMEN ARECAE来源本品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成熟种子。
进口商品分为槟榔粒和槟榔瓣。
性状本品呈扁球形或圆锥形,高1.5~3.5cm,底部直径1.5~3cm。
表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具稍凹下的网状沟纹,底部中心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1明显疤痕状种脐。
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
气微,味涩、微苦。
鉴别(1)本品横切面:种皮组织分内、外层,外层为数列切向延长的扁平石细胞,内含红棕色物,石细胞形状、大小不一,常有细胞间隙;内层为数列薄壁细胞,含棕红色物,并散有少数维管束。
外胚乳较狭窄,种皮内层与外胚乳常插入内胚乳中,形成错入组织;内胚乳细胞白色,多角形,壁厚,纹孔大,含油滴及糊粉粒。
(2)取本品粉末8g,加浓氨试液4ml、二氯甲烷5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残渣用二氯甲烷10ml洗涤1次,合并二氯甲烷液,置于分液漏斗中,加稀盐酸5ml及水20ml,振摇,分取酸水层,用二氯甲烷10ml洗涤1次,弃去二氯甲烷液,加浓氨试液调节pH值约9,用二氯甲烷振摇提取2次,每次10ml,合并二氯甲烷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槟榔对照药材,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VI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已烷-醋酸乙酯-浓氨试液(7.5∶7.5∶0.2)为展开剂。
置氨蒸气预饱和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热风吹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橘红色斑点。
检查水分照水分测定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IX H第一法)测定,不得过10.0%。
浸出物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VI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SCX-阳离子交换柱(Hypersil SCX 5μ)为填充剂;乙腈-磷酸溶液(5→1000,用氨试液调节pH值至3.8)(60∶4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5nm。
槟榔药材炮制药材炮制炒槟榔:取槟榔片置锅中,文火炒至微微变色,取出,放凉。
焦槟榔:用武火把槟榔片炒至焦黄色时,喷洒清水,取出,放凉。
《雷公炮炙论》:欲使槟榔,先以刀刮去底,细切,勿经火,恐无力效。
若熟使,不如不用。
《本草述》:槟榔急治生用,经火则无力。
缓治略炒或醋煮过。
采集加工五月成熟,剥去皮,煮其肉而晒干。
岭南人将槟榔当果食,说是南方地湿,不吃它没有法祛瘅疠。
生食槟榔味道苦涩,但与扶留藤和蚶子灰一同咀嚼,则柔滑甘美。
果实采收一般采收分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1~12月采收青果加工成榔干。
以采收长椭圆形或椭圆形,茎部带宿萼,剖开内有未成熟瘦长形种子的青果加工成榔干品质为佳。
第二时期,3~6月采收熟果加工榔玉。
以采收圆形或卵形橙黄或鲜红熟果,剖开内有饱满种子的成熟果实加工成榔玉为佳品。
果实加工⑴榔玉将成熟果实晒1~2天,然后放在烤灶内用干柴火慢慢地烤干,约7~10天取出待冷,砸果取榔玉再晒1~2天即可。
一般100千克鲜果可加工成榔玉17~19千克。
槟榔树种植园⑵榔干采下青果去枝,然后置果实于锅内加水煮沸约30分钟,捞出凉干,再将果实放置于烤灶内用湿柴文火烘烤。
约烤2~3天翻炒1次,连翻两次便可。
约8~10天用木棒从上面直插底层,如一插便入,说明底层已干,此时取出即成榔干。
一般100千克鲜果可烤得20~25千克。
⑶大腹皮将成熟果实纵剖成半,剥下果皮,晒干,打松干燥即得。
⑷槟榔花取尚未开放的雄花干燥而成。
以土黄色或淡绿色为佳品。
药材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槟榔片贮于干燥容器中,密闭。
规格标准一等干货。
呈扁圆形或圆锥形。
表面淡黄色或棕色。
质坚实。
断面有灰白色与红棕色交错的大理石花纹。
味涩微苦。
每1000g 160个以内。
无枯心、破碎、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干货。
呈扁圆形或圆锥形。
表面淡黄色或棕黄色。
质坚实。
断面有灰白色与红棕色交错的大理石样花纹。
味涩微苦。
每1000g 160个以上,间有破碎、枯心不超过5%;轻度虫蛀不超过3%。
畜牧堂兽药说明书,更多药品请登录畜牧堂网站查询!槟榔_兽用槟榔说明书本品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成熟种子。
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用水煮后,干燥,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干燥。
【性状】本品呈扁球形或圆锥形,高1.5~3.5cm,底部直径1.5~3cm。
表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具稍凹下的网状沟纹,底部中心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一明显疤痕状种脐。
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
气微,味涩、微苦。
【鉴别】(1)本品横切面:种皮组织分内、外层,外层为数列切向延长的扁平石细胞,内含红棕色物,石细胞形状、大小不一,常有细胞间隙;内层为数列薄壁细胞,含棕红色物,并散有少数维管束。
外胚乳较狭窄,种皮内层与外胚乳常插人内胚乳中,形成错入组织;内肛乳细胞白色,多角形,壁厚,纹孔大,含油滴及糊粉粒。
(2)取本品粉末8g,加浓氨试液4m],加氯仿5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残渣用氯仿10ml洗涤1次,合并氯仿液,置于分液漏斗中,加稀盐酸5ml及水20ml,振摇,分取酸水层,用氯仿10ml洗涤1次,弃去氯仿液,加浓氨试液调pH值约9,用氯仿振摇提取2次,每次10ml,合并氯仿液,蒸干,残渣加甲醇l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槟榔对照药材,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25页)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醋酸乙酯-浓氨试液(7.5:7.5:0.2)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预饱和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热风吹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橘红色斑点。
【检查】水分照水分测定法(附录44页烘干法)测定,不得过10.0%。
【含量测定】取本品粗粉约8g,精密称定,置具塞磨口锥形瓶中,加乙醚80ml,振摇后加氨试液4ml,振摇10分钟,加无水硫酸钠10g,振摇5分钟,静置俟沉淀,分取乙醚液,置分液漏斗中,残渣用乙醚洗涤3次,每次10ml,合并醚液,加滑石粉0.5g,振摇3分钟,加水2.5ml,振摇3分钟,静置,至上层醚液澄清时,分取醚液,水层用少量乙醚洗涤,合并醚液,低温蒸发至约20ml,移置分液漏斗中,精密加入硫酸滴定液(O.01mol/L)20ml,振摇提取,静置俟分层,分取醚层,醚层用水振摇洗涤3次,每次5ml,合并洗液与酸液,滤过,滤器用水洗涤,合并洗液与酸液,加甲基红指示液数滴,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02mol/L)滴定。
本草纲目槟榔的记载《本草纲目之槟榔》在古老的医书《本草纲目》里呀,槟榔可是有着独特的记载。
这槟榔啊,就像一个神秘的小宝藏,藏着许多有趣的秘密。
槟榔长在南方的土地上,那模样就有点独特。
它的果实啊,像个小小的橄榄球,又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一颗绿宝石。
你看,它就那么静静地挂在树上,等着人们去发现它的妙处。
《本草纲目》说它有药用价值呢。
就好比一把小小的钥匙,有可能打开健康的大门。
在以前的日子里,槟榔被人们用来消食下气。
你想啊,人要是吃多了东西,肚子胀得像个气球似的,难受得很。
这时候槟榔就像是一个小小的魔法精灵,进到肚子里,把那些胀气啊,像赶小绵羊一样赶出去。
而且呢,它还能利水呢。
身体里的水液如果像堵车一样排不出去,槟榔就像是交通警察,疏通着身体里的水路。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呀。
在民间的智慧里,槟榔早就被当成了一种能调理身体的好东西。
不过呢,槟榔可不能随便乱吃。
它就像一把双刃剑。
你看,槟榔嚼多了呀,牙齿会变得黑乎乎的,就像被墨汁染过一样。
这牙齿本来是洁白漂亮的,像白玉一样,结果被槟榔一折腾,就变得难看了。
而且啊,长期嚼槟榔还会让嘴巴变得张不大,就像一扇生锈的门,只能开个小缝。
这多难受啊。
这就好比你本来有个好好的工具,你要是乱用,它就会反过来给你带来麻烦。
在南方的一些地方,槟榔还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
就像茶叶在很多地方是待客之道一样,槟榔在当地也是一种热情的象征。
客人来了,递上一颗槟榔,就像是递上了一份浓浓的情谊。
这小小的槟榔啊,承载着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
从《本草纲目》的记载来看,槟榔有着它的药用价值,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经验。
可是现在呢,很多人过度地食用槟榔,完全忽略了它可能带来的危害。
这就像一个孩子只看到了糖果的甜蜜,却没看到吃多了会蛀牙一样。
我们应该正确地对待槟榔。
把它当成一个在需要的时候才使用的小助手,而不是天天离不开的玩意儿。
槟榔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礼物。
我们应该尊重这份礼物,在享受它带来的好处的时候,也要时刻警惕它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槟榔【性味】苦、辛,温。
【归经】归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杀虫消积,降气,行水,截疟。
用于绦虫、蛔虫、姜片虫病,虫积腹痛,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水肿脚气,疟疾。
【功能主治】杀虫,破积,下气,行水。
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疟疾,水肿,脚气,痰癖,症结。
【功能主治】驱虫;消积;下气;行水;截疟。
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脚气;水肿;疟疾【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单用杀虫,可用60-120g;或入丸、散。
【用法用量】 3~9g;驱绦虫、姜片虫30~60g。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如单味驱虫,可用至2~3两);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研末凋敷。
【注意】气虚下陷慎服。
①《食疗本草》:"多食发热。
"②《本草经疏》:"病属气虚者忌之。
脾胃虚,虽有积滞者不宜用;心腹痛无留结及非虫攻咬者不宜用;症非山岚瘴气者不宜用。
凡病属阴阳两虚、中气不足,而非肠胃壅滞、宿食胀满者,悉在所忌。
"③《本经逢原》:"凡泻后、疟后虚痢,切不可用也。
"【临床应用】①治疗绦虫病槟榔对猪肉绦虫,治愈率多在90%以上。
但也有报告8例仅治愈4例(50%),认为与药质不良,制法不当有关。
对短小绦虫的疗效,文献报告不一:报告的少致病例(1~6例)都获治愈;8例治愈6例(75%);32例的排虫率为37.5%,而大便虫卵的阴转率为82.8%。
但亦有报告14例仅治愈3例;治疗儿童8例次均属无效。
对阔节裂头绦虫,报告虽均为个别病例,但均获治愈。
对牛肉绦虫,疗效较差,治愈率一般在30~50%之间,如与南瓜子合并应用,则疗效可大大提高,治愈率达90~95%或以上;然亦有报告治疗23例,结果见虫头驱出者5例,驱出大部虫体(未见虫头驱出)者14例,无效4例。
实践证明:槟榔与南瓜子对绦虫均有使之瘫痪的作用,但槟榔主要作用于绦虫的头节和未成熟节片(即前段),南瓜子主要作用于中段与后段的孕卵节片,两者合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槟榔半圆凹网纹,基窝之旁新月痕,切面大理石纹理,杀虫下气功效真。
[来源] 为棕榈科常绿乔木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成熟种子。
[产地] 主产海南省。
云南、福建、广西等省亦有栽培。
[采收] 春末至秋初果实成熟(由橙黄至鲜红)时采收,水煮后低温烘干,剥去果皮,取出种子。
[药材形性] 形似鸡心,或半球状卵形,高1.5-3.5cm,底部直径1.5~3cm。
表面淡黄棕色,具稍凹下的网状沟纹,基底部中心有凹窝(即珠孔),近珠孔之侧,有一新月形或三角形的疤痕(种脐)。
质坚硬,切面呈棕、白色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
气微,味涩、微苦。
以个大、坚实、断面色鲜艳,无破裂者为佳。
[炮制] 将原药材放清水中浸,每日换水,冬春季浸3—5天,夏秋季浸2—3天,捞起放竹箩内,每天淋水2-3次,保持外皮潮湿,候内心润透,切0.1—0.15cm 薄片晾干。
或一层摈榔,一层黄砂(约一只槟榔厚),分层辅平,每日洒水1次,润透切薄片晾干。
槟榔片为类圆形薄片,大小不一,直径约1.5-3cm,切面显棕白相间、曲折放射状的大理石样花纹,中心偶见空隙,味涩微苦。
炒槟榔.取槟榔片,用文火炒至焦黄色,取出放凉。
炒后使药性缓和,适于挟虚患者。
槟榔炭取槟榔片,用中火炒至黑褐色,取出放晾。
炒炭能增强消积治血痢的作用。
[成分] 含6种与鞣质结合存在的生物碱,总生物碱量0.3-0.7%,而以槟榔碱含量最多,也是槟榔的有效成分。
其余为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碱、去甲基槟榔次碱、异去甲基槟榔次碱。
此外尚含有鞣质约15%,脂肪油14-18%,一种红色素槟榔红。
[性味、归经] 辛苦温,入胃、大肠经。
[功用] 杀虫消积,行气利水。
用于多种肠寄生虫病如绦虫、姜片虫、蛔虫、蛲虫等,以及食积腹痛,痢疾,水肿、脚气等病症。
[处方名] 槟榔花槟榔大腹子大白炒槟榔槟榔炭[用法、用量] 煎服5-10克。
单用杀绦虫时可用60-120克。
[保贮] 放缸瓷内,置阴凉干燥处,防霉蛀。
槟榔的性味功能主治一、槟榔的性味•味甘苦•性温二、槟榔的功能与主治1.支气管炎–槟榔具有祛痰作用,对于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状有一定疗效。
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的药物。
–使用方法:可将槟榔炒熟后用水泡服,或将槟榔研成粉末,在饭前饭后服用。
2.消食化积–槟榔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能促进消化,减轻胃部不适感。
–使用方法:将槟榔煮水,可口服或用来泡茶饮用。
3.结石症–槟榔具有利尿作用,可促进尿液排出,从而改善结石症状。
–使用方法:取适量槟榔,研磨成粉末,加水冲服。
4.治疗便秘–槟榔有润肠通便的功效,对于便秘患者有一定疗效。
–使用方法:将槟榔研磨成细粉,用热水冲泡,饭前饭后服用。
5.清热解毒–槟榔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对抗病毒和细菌感染,对于一些热毒性疾病有一定疗效。
–使用方法:将槟榔研磨成细粉,用热水冲泡,可口服或外用。
6.镇痛止血–槟榔具有镇痛止血作用,可用于缓解一些疼痛症状和止血。
–使用方法:将槟榔研磨成细粉,外用于受伤部位或口服。
7.改善口臭–槟榔具有抑制口腔细菌的作用,能够改善口臭问题。
–使用方法:将槟榔研磨成细粉,用水泡服或咀嚼槟榔,利用其抑制细菌的作用改善口气。
三、注意事项•槟榔虽有一定药用功效,但过量使用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呕吐等,因此使用时应注意剂量。
•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慎用槟榔。
•对于有槟榔过敏史的人群,禁止使用槟榔。
以上是关于槟榔的性味功能主治的介绍,槟榔作为一种中药,具有多种药用功效。
但由于槟榔的性质具有一定的温燥势,所以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剂量和个人体质的差异。
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的意见。
槟榔
药材名称:
槟榔
拼音名称:
BINGLANG
别名:
宾门、白槟榔、橄榄子、洗瘴丹、大腹槟榔、槟榔子、青仔、槟榔玉、榔玉。
科属:
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干燥成熟种子。
产地:
主产于海南、福建、云南、广西、台湾等地。
性味:
[性味、归经]苦、辛,温。
归胃、大肠经。
功效:
驱虫消积,行气利水。
中成药:
共有208种中成药使用槟榔:胆汁槟榔维B1胶囊胆汁槟榔维B1胶囊国公酒泻痢消胶囊小儿疳积糖小儿化滞散山白消食合剂小儿化食口服液小儿厌食口服液小儿消食片等。
应用:
1、用于多种肠道寄生虫病。
本品对绦虫、钩虫、蛔虫、蛲虫、姜片虫等多种寄生虫,均有驱杀作用。
其中对绦虫证疗效最佳,常单用或与南瓜子同用取效。
用治蛔虫、蛲虫证,多与使君子、苦楝皮同用;用治妻片虫,可与乌梅、甘草配伍。
近年临床报导,槟榔与南瓜子合用治疗绦虫病、槟榔水煮液治疗肠道鞭毛虫病、槟榔配伍牵牛子制成片剂,治疗姜片虫病,皆获较好疗效。
2、用于食积气滞,泻痢后重。
槟榔味辛、入胃肠,功担行胃肠之气,消积导滞,故用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及痢疾里急后重等症。
常与木香、青皮、大黄等同用,如木香槟榔丸。
3、用于水肿、脚气肿痛。
本品又有行气利水之功。
用治水肿实证,二便不通,常与商陆、泽泻、本通等配伍,如疏凿饮子;用治寒湿脚气肿痛,常与木瓜、吴茱萸、橘度等配伍,如鸡鸣散。
此外,亦用治疟疾寒热久发不止,槟榔有截疟作用,每与常山、草果等同用,如截疟七宝饮。
用法用量:
煎服,6~15G。
单用驱杀绦虫、姜片虫时,可用80~120G。
配伍效用:
1、槟榔配伍大腹皮:槟榔苦辛降下,杀虫消积、下气通便、利水消肿,功擅行有形之积;大腹皮辛温行散,行气宽中、利水消肿,长于行无形之滞。
二者合用,其行气消胀、利水消肿、消积除满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腹大如鼓、周身浮肿、小便不利之腹水证以及气滞食积之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嗳腐吞酸等。
2、槟榔配伍鸡内金:槟榔行气导滞;鸡内金消积化食。
二者合用,有消积化食、行气导滞之功效,用于治疗食积而有腹满、纳呆、泄泻等症者。
注意事项:
脾虚便溏或气虚下陷者忌用。
采收加工:
12月至次年5月采收成熟果实,晒3~4天,烘7~10天,每三天翻一次,干后剥去果皮(或先用刀将果皮剥开),取出种子,放水中煮
4H,再用火烘,每天翻二次,烘7~14天至干。
炮制工艺:
1、槟榔片:取原药浸1~4天(如质松浮者略浸),捞出,润透,或近透时,蒸热趁热切片,切成2MM薄片,薄摊阴干,不宜日晒,否则容易泛色变红,影响
美观。
2、炒槟榔:取槟榔片,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凉。
3、焦槟榔:取槟榔片,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取出晾凉。
贮藏储存: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槟榔片贮于干燥容器中,密闭。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生物碱0.3%~0.6%,主要为槟榔碱,其余有槟榔次碱,去
甲基槟榔碱,去甲基槟榔次碱,槟榔副碱,高槟榔碱,异去甲基槟榔次碱等,
均与鞣酸结合而存在。
又含脂肪油14%,其中脂肪酸有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十四碳烯酸、油酸、亚油酸、硬脂酸等。
尚含鞣质及槟榔红色素。
2、药理作用:槟榔能使绦虫虫体引起驰缓性麻痹,触之则虫体伸长而不易断,故能把全虫驱出;槟榔碱对猪肉绦虫有较强的麻痹作用,能使全虫各部都
麻痹,对牛肉绦虫仅能使头节和未成熟节片麻痹;槟榔对蛲虫、蛔虫、钩虫、
肝吸虫、血吸虫均有麻痹或驱杀作用;对皮肤真菌、流感病毒、幽门螺旋杆菌
均有抑制作用;槟榔碱有拟胆碱作用,兴奋胆碱受体,促进唾液、汗腺分泌,
增加肠蠕动,减慢心率,降低血压,滴眼可使瞳孔缩小。
3、毒副作用:槟榔有毒,服用剂量过大,可致动物中毒和死亡。
槟榔煎剂
给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为120±24G/KG。
槟榔对大鼠、田鼠、小鼠有致癌作用。
有报告认为,其致癌物质为其所含的水解槟榔碱。
该生物碱也可由槟榔碱水解
后产生。
亦有人认为,槟榔的致癌作用由其中所含的鞣质所致。
给妊娠6~15天
的小鼠口服槟榔能产生胚胎毒性,造成死胎或胎儿体重下降,骨骼生长发育迟
缓等。
临床应用本品,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腹痛、头昏和心慌。
冷
服可减少呕吐。
极少数可出现“消化性溃疡”并发呕血。
过量服用槟榔可引起
流涎、呕吐、昏睡与惊厥,如为内服引起者,可用高锰酸钾洗胃,并注射阿托
品以解毒。
临床应用:
1、治疗血吸虫病:槟榔45G,苍耳全草45G,水煎至60ML,早晚分两次空腹服,20天为1疗程。
治疗早期患者400余例,治疗3个月后复查粪便,阴转率由60%提高到78.6%。
〔《广东中医》1959;4(7):307〕
2、治疗蛔虫病:槟榔、雷丸各9G,捣碎,加水200ML,煎至40ML,早晨空
腹顿服,隔2小时再服稀粥,连服3天,隔5~7天,可再服3天。
治疗蛔虫病或兼
有钩虫者36例,有虫排出者22例。
〔《江苏中医杂志》1960;(5):30〕
3、治疗姜片虫病:槟榔干粉,6岁以上40~50G,6岁以下20~30G,加水12
5ML,煮1小时,得煎液50ML,空腹服。
2~3小时后服硫酸镁缓泻,服后4~5小
时内勿进食。
治疗64例,用药1次治愈54.7%,服药3剂治愈率达98.4%。
〔《江苏中医杂志》1960;(10):8〕
4、治疗肠道鞭毛虫病:槟榔50G,打碎,水煎2次得药液300ML,加蔗糖20G,早、晚饭前服。
5剂为1疗程,可连服2个疗程。
治疗37例,治愈30例,好转5例,无效2例。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8):504〕
5、治疗钩虫病:槟榔30G,南瓜子15G,水煎,加红糖30G,早晨空腹服,
连服3天,1周后再服3天。
治疗24例,均有效。
一般服药6次粪检转阴。
〔《中
华医学杂志》957;43(5):371〕
6、治疗胃痛:槟榔15G,黑枣6G,水煎服,治疗胃痛,效果良好。
〔《新
中医》1976;(6):12〕
茶疗食谱:
1、槟榔猪肚枣术粥
[材料]槟榔10克,白术30克,大枣10枚,猪肚1只,生姜3片,粳米100克。
[做法]将猪肚洗净,切成小块,同白术、大枣、生姜、槟榔共入锅中,水
煎去渣取汁,将药汁同粳米煮粥即成。
每日1剂,早晚分服,连用3~5日为一疗程。
猪肚可拣出蘸麻油、酱油、醋等佐膳食。
[养生提示]功用健脾益气、补胃消积。
适用于脾虚气弱、消化不良、腹胀
便溏。
2、槟榔粥
[材料]槟榔10~15克(若用于驱虫,可用至30~60克),粳米50~100克。
[做法]先将槟榔加水200毫升,煎汁100毫升,去渣,再同粳米共煮成稀粥。
[养生提示]每日1剂,连用3~5日。
功用下气,消积,驱虫。
适用于食积气滞、脘腹胀痛,以及多种肠寄生虫病。
3、木香槟榔茶
[材料]木香5G、槟榔2G、青皮2G、黄连1G、大黄1G、茉莉花茶5G。
[做法]用上药的煎煮液400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效]理气除湿。
[用途]水热阻结两胁刺痛、腹满胀、不欲饮食、头目眩。
[来源]传统药茶方。
4、厚槟茶
[材料]厚朴5G、槟榔5G、乌梅2枚、绿茶3G、白糖10G。
[做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
或用厚朴、槟榔、乌梅的煎煮液冲泡茶、糖饮用。
[功效]理气杀虫。
[用途]虫积腹痛、消瘦。
[来源]来源于《保赤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