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选修一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
- 格式:ppt
- 大小:3.02 MB
- 文档页数:28
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第2课时【课程标准】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课标领会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其作用。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其对促进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的重大作用。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了解鲜卑族的起源、发展和建立政权的过程;了解北魏统一北方的过程并对该时期中国上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有所了解;掌握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对民族融合的影响;全面分析、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2、方法技能:通过对北魏统一北方后其统治区域内鲜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对比,学会分析社会矛盾形成的原因并尝试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
3、情感培养: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在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中产生的。
孝文帝的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孝文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讲授新课三、改革的重大意义【练一练】看图片回答问题:幻灯片: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孝文帝出行图所有的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
美丽的太后⑴请你分析这两尊佛像在服饰上有什么不同?以上图片这说明了什么?---------(生活方式汉族化)幻灯片:牧马(魏晋墓壁砖画)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⑵从魏晋墓葬的壁画中,反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生产方式农耕化)幻灯片:⑶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度维护自身统治。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仿效汉族的典章和礼乐制度,尊崇孔子,加速政权封建化。
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重难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改革的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439年),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局面。
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加强。
(2)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①社会发展水平比汉族落后;②实行宗主督护制,导致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③吏治混乱,官员贪污现象严重,赋税制度混乱,严重影响财政收入,农民负担加重,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尖锐;④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人民起义,社会动荡不安。
(3)改革的可能性: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文化的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文化教育,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2、改革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
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1)均田制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影响:①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③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封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
④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
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莫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三长制――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内容:废除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设邻长、里长和党长,三长直属于州郡。
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作用:①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