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夜宿古寺课件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8
《李时珍夜宿古诗》教学反思课文题目是典型的叙事类型,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各因素全在。
按事情发展顺序分为三段:投宿古寺——啃干粮——记药草。
细细想想,发现这三件分叙的小事情都写了一个字——苦。
前两件事可以理解:1、住得苦:飞鸟归林,天色已晚,鸟儿要回家,人当然也得回家,可李时珍和他的徒弟却长年累月奔波在外,今晚只能投宿一做破败的古寺,怎样的一座寺庙呢?文中有很多词语,如“到处是灰尘”、“厚厚的蜘蛛网”、“断垣残壁”“长满了青苔”,可见这是一座简陋、荒凉、偏僻的寺庙。
那么,师徒俩晚上留宿在这不是人住的地方,会遭遇怎样的苦呢?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从风吹雨淋、野兽袭击、虫蛇咬伤、杂草当被、硬地作床等方面体会到了李时珍“夜宿”之苦!那么,仅仅是住一夜吗?显然不是啊!课文提供的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事例而已啊!2、吃得苦:啃干粮,啃的也许是硬邦邦的红薯干,也许是咬不动的窝窝头,也许是咽不下的玉米,也许是发霉变质的烧饼……让一个老人吃这样难以消化的东西,行吗?而且仅仅是一天两天吃这样简单难咽的食物吗?书上主要在食宿这两方面详细描写了“苦多了”的程度,但很有必要再进一步拓展:除了吃这些苦,师徒俩还可能会吃哪些苦?联系“晓行夜宿”、“快50岁的人”以及自己的想象来理解感悟。
明明是“苦多了”,可李时珍却说:“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在他的眼里只是“吃点苦”而已,这是他对待苦难的生活态度,人生的境界之高让人仰视!——这句话其实也道出了李时珍的动力所在:万民得福。
人生是为了追求幸福的,李时珍吃那么多苦,为了什么?为了别人不苦,为的就是“万民得福”,而这“万民”的定义可以无限扩大:从时间的领域来说,当朝的人、后朝的人、我们现代的人直至将来的人,都是“得福”的对象;从地点的领域来看,中国的人,邻国的人直至飘洋过海遥远的外国人,也都是“得福”的对象。
因此,这句话,需要反复出现,反复吟诵。
那么,第三件事:记载草药,你看,连“治虫咬伤”、“呃逆”之类的小毛小病都记载得如此清楚,仿佛我们看到的只是李时珍那严谨细致的踏实作风,这与“苦”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仔细一推敲,也属于“苦”的范畴:你看,课文中向我们推出了一个特写镜头:亲自品尝药草。
不仅仅是为了说明他严谨的态度啊!——这是非常可贵的一种精神,这是一种非常冒险的行为,李时珍就曾经因为试吃了曼陀罗而导致全身麻痛失去了知觉差点引来生命危险。
这难道不是吃苦吗?因此,很有必要,可再回过头来好好读读品味品味李时珍的那句话:“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一)备课2010-01-26 21:30:54 阅读2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词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脉络3、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二、课前准备课前预习课文,写好读书笔记,查找李时珍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一)由生字“宿”导入,揭题板书“宿”,师:认识这个字吗?你能组哪些词?哪个词是“夜宿”这个词中“宿”的意思?晚上住宿就是“夜宿”,昨天你们夜宿在哪?外出旅游一般夜宿何处?古时候把旅馆叫做客栈,有位古人出门在外不夜宿客栈,却夜宿古寺,这位古人就是—李时珍(板书课题)学生介绍李时珍。
师:《本草纲目》在课文中简称《本草》,李时珍写《本草纲目》三次易稿,前后花了近三十年时间,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其中的一幕。
(二)听课文范读,要求听准字音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三)检查1、认读生字词: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药材师徒俩灰尘断垣残壁青苔破庙呃逆生嚼涎滑生嚼无涎前不见村,后不着店2、将词语顺序打乱,重新排列师徒俩饥餐渴饮晓行夜宿破庙灰尘断垣残壁青苔药材呃逆生嚼涎滑生嚼无涎学生认读,找找排列有什么规律找一找这些词语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不理解的词语所在的句子。
(四句话)(四)李时珍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出示第一句(课文第一段)1、“饥餐渴饮”什么意思?再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与此相关的内容。
出示句子“庞宪用陶碗.......啃干粮”读句子,你觉得李时珍吃得怎样,喝得怎样?“饥餐渴饮”(吃不好,喝不好)(联系上下文可以使我们对词语的意思理解的更准确。
)读句子,读出意思。
(板书:饥餐渴饮)2、用同样的方法理解“晓行夜宿”的意思。
默读课文,划出文中相关语句。
这句话写出了“晓行夜宿”中哪一部分的意思?这么晚他们才找地方投宿,试想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又会干什么?这就叫“晓行夜宿”。
这种情况可以说在这对师徒身上经常发生。
读句子,再读问句。
3、再读第一段话四、第二句(第4节第一句)李时珍夜宿古寺,这是怎么样的一座寺庙呢?指名读句子“断垣残壁”这个词语的理解难点在哪?查字典理解“垣”,理解“断垣残壁”(通过查字典,理解关键字,帮助理解词语)可以用什么词语形容这座古寺呢?朗读。
五、在这样一座破庙里李时珍简单地吃过晚饭,又干什么了呢?快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板书:记下寻访所得)第三、四句(11小节和12小节最后一句话)1、你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理解词义呢?2、汇报结果(查字典、结合生活实践......)3、出示句子:1)忍冬花.......2)胭脂草......3)刀豆子......4)鸡肠草......学生正确读句子。
介绍:《本草纲目》一共记载了1892味药,李时珍就是这样一边察访药材,一边及时记下所得,终于完成了这一巨著。
六、这节课学到这你有了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七、生字描红。
让多媒体该出手时才出手——李时珍夜宿古寺第二课时教案姜堰市俞垛学校周秧玲设计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学手段也不断的发生变化。
教育部提倡创新教育,我们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注意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在理解课文和体会文本提供一条快捷之路,让教育也真正现代起来。
教学目标:1、感受李时珍外出访药的各种“苦”,想象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三十年的辛苦。
2、体会李时珍在艰苦的古寺认真工作的精神,感受他的献身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李时珍外出访药的各种“苦”,体会李时珍在艰苦的古寺认真工作的精神,感受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李时珍的有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词语。
出示:饥餐渴饮晓行夜宿断垣残壁长年累月若有所悟修好《本草》万民得福2、指名读。
3、选用其中的几个词语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感悟——环境苦1、自由阅读1~4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体会环境苦,出示破寺庙图片,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品读重点词再观看图片最后品读文字,循循渐进的让学生体会寺庙的环境“苦”,图片的出示为学生感情朗读也提供了依据,寺庙的展现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情趣,也为学生理解李时珍这一人物形象打下了基础。
2、假如让你在这儿住下,你愿意吗?为什么?交流体会:室内很脏;四处都没有人,让人害怕;房子很破了,很危险……3、可李时珍为什么愿意住进这个荒凉甚至危险的古寺呢?请快速读读课文2、3小节,找找原因。
(交流:因为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
)4、这里的“一心”可以换成哪些词?(专心、认真、全心全意………)5、师小结:原来,为了寻访药材,李时珍一心赶路;又因为一门心思都扑在了修好《本草》上,所以面对这样的古寺,他毫不犹豫地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儿住一夜吧。
”(出示,齐读)三、感悟——生活苦1、请同学们轻读课文5—7自然段,找一找,想一想,画出描写生活苦的语句。
学生交流:(1)、庞宪说“先生是快50的人了,都挺得住,我20多岁的人还能叫苦么?”(换句式)(先生是快50的人了,都挺得住,我20多岁的人不会叫苦的。
)(2)、在这里你注意到李时珍说话时的表情了吗?(笑着说)那此刻这句话该怎么读?(指读、齐读——读出以苦为乐的精神来)(3)、“恩,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
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2、教师引导:李时珍说的“吃点苦”是怎样的苦?请同学们再轻轻读读这几段文字,也可以联系前面所学的内容来谈谈。
(4)、理解“啃”,体会李时珍工作生活之苦。
(5)——渴了就喝一点山泉水,饿了就啃一点干粮,有时候,为了赶路,就边走边吃,甚至两顿并作一顿,这就叫做“饥餐渴饮”。
(6)、吃的是泉水、干粮,住的是破败的古寺,走的是荒山野岭,(指黑板)“晓行夜宿”,“饥餐渴饮”,李时珍为寻访药材,吃了多少苦呀!这样的生活,你还想用哪些词来形容?(指名学生写上黑板)2、这样的生活仅仅是一天吗?一月吗?一年吗?不!文中有个词语告诉我们——多长时间?(长年累月)4、一个月又一个月,一年又一年,这就叫“长年累月”,引导学生想象师徒两人在修订《本草》中的艰辛。
图片出示情境引导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李时珍为了察访药材非常吃苦,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情景再现,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李时珍修订《本草》的艰辛,让学生的心灵在感受和想象中受到震撼,一代药圣——李时珍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再次高大起来。
5、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的精神。
6、指名学生感情朗读。
四、感悟——工作苦1、默读课文的8——13自然段,你对“苦”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体会李时珍还吃了什么苦?2、他是怎样尝药草的?请你读读第12自然段。
3、我们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会读书的人已经拿出笔在书上划出有关句子,找出来后你也可以跟同桌交流一下各自的感受。
(1)生交流:(2)图片出示重点引导学生探究第12小节的细节描写(3)重点引导学生抓住“端详”和“嚼嚼”。
【设计意图】品草药小故事图片的展示和学生对重点文字的理解把李时珍的品质和形象进一步放大,也放大了学生的情感,学生自主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李时珍一起感受“苦”,体会那份“值得”,情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4)资料补充(5)学习省略号的作用五、提升认识1、李时珍用了近三十年的艰苦生活,近三十年的辛勤工作只化成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本草纲目》出示《本草纲目》的介绍,同学们看着这本传世巨著,你想说些什么?【设计意图】《本草纲目》是一部医学巨著,学生对他还不甚了解,所以图片的展示,使学生对《本草纲目》有了进一步认识了,也合理地整合了课程资源,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感悟的学习活动中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文字,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看着,想着,李时珍的话又轻轻回响在我们的耳边,学生再读李时珍的话。
板书设计:16. 李时珍夜宿古寺﹛不怕吃苦:住、吃、﹜李时珍万民得福﹛治学严谨:亲尝百草﹜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应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了能更好的体现这一点在教学中我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我在设计这课教案时,我紧扣文章主线,引导学生在品读感悟中体会李时珍那种“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