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温线图的判读和应用(一轮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1.34 MB
- 文档页数:48
二. 等温线图的判读与应用㈠、等温线图的判读:1. 等温线分布的一般规律及成因:(1)、由于太阳辐射高低纬分布不均,气温基本上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等温线大致东西延伸,数值北半球南高北低,南半球北高南低。
(2)、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
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下垫面性质较为均一。
(3)、由于热容量差异,同一纬度气温夏季:陆地>海洋,冬季:陆地<海洋,导致等温线发生弯曲,大陆上等温线1月前后向南弯曲(凸出),7月前后向北弯曲(凸出),海洋上相反——“点北陆北,点南陆南”规律: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或南)半球时,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北(或南)弯曲,海洋相反。
反之亦然,如果大陆等温线向北(或南)弯曲,则太阳直射点位于北(或南)半球。
(4)、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故大陆上等温线向高温(值)方向弯曲或出现低值中心,一般是受山地或高原的影响。
等温线向低温(值)方向弯曲或出现高值中心,一般为高大山脉背风(指冬季风)处或盆地地形。
(5)、海洋上暖流经过,气温高,等温线向低值(高纬)方向弯曲。
寒流经过,气温低,等温线向高值(低纬)方向弯曲。
2. 等温线图的判读:(1)等温线的疏密一般情况下,不论时空,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
纵观世界和我国气温分布特征可知:①、冬季等温线密,夏季等温线稀。
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
②、温带地区等温线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
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
③、陆地等温线密,海洋等温线稀。
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表面性质均一,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面。
④、海拔较高、坡度较大的山地与高原边缘等温线密集;平原、高原内部等温线稀疏。
(2)等温线的弯曲等温线向高纬(低值方向)凸出,表明气温比同纬高;等温线向低纬(高值方向)凸出,表明气温比同纬低。
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受海陆分布、洋流、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归纳如下:(3)等温线的走向等温线分布图反映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可以分析出影响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
图表解读专项练三等温线图的判读(20分钟40分)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2020·某某模拟)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某学校附近一处山谷的等高线、夏季某日不同时刻25℃等温线图,图中a、b等温线表示当地时间10点、16点气温分布状况。
据此完成1、2题。
1.有关25℃等温线分布的时刻及主要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A.a等温线表示10点,西坡是阴坡B.a等温线表示16点,东坡是阳坡C.b等温线表示10点,西坡是阴坡D.b等温线表示16点,东坡是阳坡2.山风是沿山坡吹向谷底的风,谷风正好相反。
当日在相同的天气和地面状况下,图中甲、乙两地比较,正确的说法是( )A.上午,甲地谷风比乙弱B.甲、乙两地当日最高气温相同C.下午,乙地山风比甲强D.甲地气温日较差可能比乙地小【解析】1选B,2选D。
第1题,该地位于北半球,山谷北高南低,沿南北方向延伸。
10点太阳位于东部天空,山谷西坡被阳光照射,25℃等温线分布海拔比东坡高,b线为10点等温线,西坡是阳坡。
16点太阳位于西部天空,山谷东坡被阳光照射,25℃等温线分布海拔比西坡高,故a线为16点等温线,东坡是阳坡。
第2题,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此时乙地光照强,气温应比甲高;上午,甲地气温偏高,谷风比乙地强;下午乙地气温高,乙地山风比甲地弱;甲地最高气温比乙地低,气温的日较差可能比乙地小。
3.下图区域位于某大陆西岸,读图,关于港口附近的地理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适宜柑橘等水果生长B.船只进出港口常受大雾影响C.港口多中小型渔船D.当地多在一月份引河水灌溉【解析】选D。
图中等温线自南向北降低,故为北半球。
该地1月平均气温为10℃,故为亚热带地区,适宜种植柑橘;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西岸有寒流流经,寒流遇到较暖的空气后易形成海雾,影响港口船只的进出;该海域易形成上升流,渔业资源丰富,港口多中小型渔船;大陆西岸亚热带地区1月份盛行西风,为多雨季节,无需灌溉。
等温线与等压线考纲:熟悉等温线等压线的基本特点熟练掌握等温线、等压线图的判读方法活动一 等温线的基本特点和判读(1)等温线的疏密,反映着气温水平分布的差异的大小。
疏者,气温差异小, 密者,气温差异大。
(2)等温线的走向:①根据图一判断:等温线与 方向基本一致,原因是: 。
②根据图二判断:等温线大体与 平行,原因是受海洋影响程度不同。
③根据图三可知: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平行:受地形起伏的影响。
(3)等温线的弯曲:根据图四:如果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该地气温较同一纬度 (高/低)根据图五:如果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该地气温较同一纬度 (高/低)。
影响因素:海陆、季节,洋流经过,地势高低等。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2、等温线分布判读(1)判断南北半球气温总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向北等温线数值降低→;向北等温线数值升高→。
(2)判断洋流流向和洋流的性质:等温线弯曲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①等温线向低值弯曲:洋流由温度高处流向温度较低处,即由低纬流向高纬,为(暖流/寒流)。
②等温线向高值弯曲:洋流由温度低处流向温度较高处,即由高纬流向低纬,为(暖流/寒流)。
(3)判断季节和海陆分布1717①1月份: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弯曲,全球海洋等温线向弯曲。
②7月份: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弯曲,全球海洋等温线向弯曲。
记忆:点北陆北点南陆南【针对性训练】1、读下面的北半球某月等温线分布图,回答:①大陆上等温线向凸出,这表明当时大陆上比同纬度海洋上的气温要②该图表示的是1月还是7月的等温线分布?月。
2、下图为等值线数值由下向上递减,读图后回答(1) 若图示为等温线 ①该地位于 半球,判断理由 ②若该图等温线弯曲是洋流影响,则该洋流按性质分类属于 , 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的关系是 ③若该处是陆地,两侧是海洋,此时为 月。
若该处是海洋,两侧是陆地,此时为 月(2)若图示为等高线①该处地形是_______②A.B.C.D四点,高度相同的是______和______③D 处气温比B 处 ____,气温与海拔关系是 _____________B 处气压比D 处____,气压与海拔关系是____________3、读某大洲南部部分等温线示意图(图1),回答:(1)右图所示为 洲南端,当前该大陆应处于 季节,理由是 ;(2)图中大陆西侧等温线向北凸出的原因是受 影响,与图中右侧相比,左侧等温线还有 特征;(3)图中大陆东侧洋面上等温线向南凸出的原因是受 影响;同理,图中1℃、16℃等温线向西侧洋面延伸应向 方向凸出,因受 影响;4、图2为我国某年夏季等温线和盛行风向图,读图回答:1、图中最低温的成因主要是:图1 图2A、该处为封闭的盆地地形B、地势高C、夏季风不能到达D、太阳辐射少2、东部地区等温线的走向大致与海岸线一致,这说明:A、受纬度位置影响明显B、不受地形地势影响C、受夏季风影响明显D、夏季我国南北温差大活动二等压线的判读(1)判断气压系统在等压线图中,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可判断为高气压;反之为低气压。
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必备知识知识体系学科素养1.大气的受热原理及实践应用。
2.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危害。
3.热力环流和等压面图的判读。
4.大气的水平运动。
5.等温线图的判读。
1.综合思维:运用材料或实际案例,综合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地理实践力: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主要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二、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近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具体如下图所示:三、大气的水平运动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高空风近地面风图示(北半球)受力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斜交点拨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大气吸收的热量主要为长波辐射,对短波辐射吸收很少。
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点拨地面、大气与太阳辐射(1)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2)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与地面状况有关,一般规律: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强(反射太阳辐射越多),吸收就越弱,地面辐射越弱;颜色越深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弱(反射太阳辐射越少),吸收就越强,地面辐射越强。
比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新雪>冰>沙土>草地。
高中地理复习重点例析之一:等值线图的判读!一、等温线图1. 判断等温线的分布规律(1)根据等温线数值递变规律判断所处的半球位置从全球范围看,无论是1月还是7月,气温的分布都是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根据气温值南北方向递变规律,可以判断该地区属哪个半球。
例如,如果一个区域等温线数值自南向北递减就是在北半球,如果自北向南递减就是在南半球,也可能出现中间气温高,往南北方向都递减的现象,那这个地区就处在赤道附近。
(2)根据等温线疏密情况判断气温差异在同一幅图上,等温线密集表示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表示气温差异小。
例如,从我国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我国1月份等温线比7月份密集,因此可以判断出我国1月份南北气温差异比7月份大。
2. 判断等温线的弯曲规律(1)由海陆分布引起的等温线弯曲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在同纬度地区,使得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
因此造成了在同一纬度等温线发生弯曲的现象。
关于等温线的弯曲规律,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概括:无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在同一纬度,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度弯曲,相反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简称“高高低低”)。
反过来,也成立,无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在同一纬度,等温线向高纬度弯曲的地方气温高,相反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的地方气温低。
根据这一规律可以由等温线的弯曲规律判断某地所处的季节与海陆分布状况。
例如,从下面左图中首先判断是在北半球,由于陆地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因此陆地气温比海洋低,所以此时为冬季。
若右图表示夏季等温线分布图,则可以判断甲地为海洋,乙地为陆地。
(2)由其他因素引起的等温线弯曲除了海陆分布的影响外,造成等温线弯曲的原因,也可能是洋流或陆地地势高低。
暖流经过的地方导致气温比同纬度海区高,等温线向高纬度弯曲;寒流经过的地方导致气温比同纬度海区低,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
在陆地上由于地势高低起伏,同纬度地表附近气温不同,在造成等温线弯曲。
等温线图的判读技巧一、等温线图中的数值特征等温线就是指在地图上把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
通常用等温线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等温线图中,等温线的数值特征主要表现如下:①同线等温。
即同一条等温线上的各点气温相同。
②同图等距。
即同一幅等温线图上,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数值差为零或相差一个等温距。
相邻的两条等温线,温差相同。
③“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受海陆、地形、洋流等因素影响,局部区域等温线会发生弯曲变化。
等温线凸向高值方向的连线区域比两侧气温低(如图1L1沿线,②点温值小于①和③点);等温线凸向低值方向的连线区域比两侧气温高(如图1L2沿线,⑤点温值大于④和⑥点)。
④“小于小的”或“大于大的”。
“小于小的”,即位于两条等温线之间的等温线闭合区域,如果闭合等温线的温度值与两侧等温线中的较低温度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温度低于该闭合线的温度值,如图2中A点气温范围为0℃<TA<2℃。
“大于大的”,即如果闭合等温线的温度值与两侧等温线中的较高温度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温度比该闭合线的温度值更高,如图中B点气温范围为4℃<TB<6℃。
二、等温线图的应用①判断南北半球。
等温线数值向北递减的为北半球,向南递减的为南半球。
判断依据:受纬度(或太阳辐射)的影响,等温线大体与纬线延伸方向一致,数值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②根据同纬度海陆间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判断月份及海陆位置。
可用口诀“点北陆北,点南陆南”来判断。
“点北陆北”即阳光直射点落在北半球时(7月份)时,全球陆地等温线在海岸带附近向北凸出(北半球凸向高纬、南半球凸向低纬),如甲图所示;“点南陆南”即阳光直射点落在南半球时(1月份),全球陆地等温线在海岸带附近向南凸出(北半球凸向低纬,南半球凸向高纬),如乙图所示。
判断依据: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
同纬度上,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注意,7月份,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1月份,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③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
等温线的判读与应用进行等温线的判读与应用前首先要明确: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洋流、地面状况、人类活动等。
从纬度因素来看,全球气温总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从海陆因素来看,夏季大陆气温高于海洋,冬季大陆气温低于海洋,从地面状况来看,地势高的地方气温低,反之则高,热容量小的地区增温快,热容量大的地区增温慢。
具体判定方法如下:一、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等温线数值从北向南递增,南半球反之。
二、判断陆地、海洋位置和季节: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夏季相反。
三、判断洋流流向和洋流的性质: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为洋流流向,向高纬凸出为暖流,向低纬凸出为寒流。
四、判断地形名称:等温线成闭合曲线的地区,受地形(盆地或山地)影响多形成暖热或寒冷中心。
暖热中心等温线度数比寒冷中心高。
山地: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数据越小。
盆地: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数据越大。
五、判断山脉走向和山体高度,等温线向高温凸起的方向为山脉的延伸方向。
根据两地的相对高度=两地的温差(℃)÷0.6℃×100米,可求出山体的高度。
六、根据等温线的疏密情况,比较温差的大小:1、冬密夏疏:因为冬季各地温差大,夏季较小。
2、温带密、热带疏: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
3、陆密海疏: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温差大;海洋表面性质单一,温差小。
七、根据等温线的走向,分析等温线与纬线,海岸线和地形的关系。
1、与纬线平行:它是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
2、与海岸线大致平行: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比较明显,这是因为海洋对气温起了调节作用,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大。
3、与等高线平行:在地势起伏较大的高山地区比较明显,这是由于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结果。
八、判断锋面:在大气层中的垂直截面上,从地面向上出现的连续温差值最大的连线处为锋面的位置。
气温和等温线★★★★○○○○1.气温的时间分布规律(1)日变化一般情况下,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即当地地方时为14:00)左右。
(2)气温日较差一般规律: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平原(山谷)〉山地(山峰);晴天〉阴天;随纬度增高而减小。
(3)年变化:一般随纬度增高而增大.北半球陆地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北半球海洋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
2.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同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冬季相反;山区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3.影响气温的因素分析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等几方面分析.(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1.造成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的判断方法(1)如果是相距较远的南北两地,则年均温大小差异的主要因素一般考虑纬度因素。
(2)如果是相距较远的东西两地,则年(日)温差大小的主要因素一般考虑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因素;如果某地冬温明显偏高,则可能有地形对冬季风起阻挡作用,常考虑地形因素;如果夏温明显偏低,则可能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或高原。
(3)如果是位于大陆同纬度东西两岸的两地,则气温大小差异一般要考虑洋流因素。
(4)如果是距离较近的两地,气温大小有明显差异,则一般考虑地形因素.2。
等温线图的判读步骤(1)等温线数值的判读①弯曲状况:主要看等温线弯曲的方向,若向数值大的方向弯曲,其中间区域数值低;反之,数值高。
即“凸高值低,凸低值高"。
②闭合状况:“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2)等温线走向及其影响因素①海陆与季节: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夏季,陆地等温线向高纬弯曲,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等温线图的判读与应用等温线就是把地图上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弯曲曲线一、等温线的影响因素1、纬度位置(太阳辐射):气温一般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受纬度位置的影响,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2、海陆分布(海陆位置)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因海陆分布的不同随季节而有明显差异: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等温线在同纬度的不同海陆地区会有明显的弯曲。
②受海水对大气温度调节作用的影响,同纬度地区的陆地,气温因海陆位置的不同(即距海远近的不同,受海洋影响程度不同)而有明显差异: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大,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均小于内陆地区,致使气温由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变(夏季气温由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增,冬季气温由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
◆受海陆位置的影响,等温线在沿海地区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3、地形起伏(地势高低):同纬度地区的陆地,气温也因地势高低起伏的影响存在差异,山地、高原气温低于平原、河谷、盆地。
◆受地势高低的影响,等温线在经过山地、高原或盆地时有明显的弯曲,大致与等高线平行(有的与山脉走向、高原边缘平行;有的甚至局部弯曲成环状或闭合状)4、洋流性质:同一纬度的不同地区气温还因洋流性质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暖流经过的地区气温高于其它地区(暖流对所经地区增温增湿),寒流经过的地区气温低于其它地区(寒流对所经地区降温减湿)。
◆受洋流因素的影响,等温线在洋流流经的地方有明显的弯曲5、其它因素(1)坡面性质:同一山体,迎风坡、背阳坡气温低于背风坡、向阳坡(2)地面性质:植被覆盖率高、水域面积大的地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于裸地、水域面积小的地区小结:(1)若等温线分布比较平直,则说明等温线受纬度位置影响明显(如我国东部1月份等温线的分布大致与纬线平行就说明冬季影响我国东部气温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2)若等温线由平直转为弯曲或呈局部闭合状,则等温线可能受到海陆分布、地势高低(如高原、山地、河谷、盆地)、洋流或地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等温线在同纬度的陆地上明显弯曲,则受地势高低起伏的影响明显(如南美洲大陆7月气温分布图中20℃等温线走向呈锯齿尖峰状就与南美大陆这一带沿纬线方向沿线地势起伏非常大,河谷、平原、高原、山脉交错相间分布,致使气温差别大有关;我国冬季0℃等温线西段在经过青藏高原东南边缘、4℃等温线西段在经过四川盆地、8℃等温线西段在经过云贵高原时都有明显弯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