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废物鉴别导则--危险废物鉴定
- 格式:pdf
- 大小:324.03 KB
- 文档页数:14
危险废物鉴别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卿工---189--3394--6343一、固体废物属性判定根据《固体废物鉴别导则(试行)》(国家环保总局公告2006年11号)的规定,对被鉴别物的固体废物属性进行判别。
经判别,不属于固体废物的,则被鉴别物亦不属于危险废物;经判别属于固体废物的,需作进一步鉴别。
二、危险废物属性初筛1.经判断属于固体废物的,则依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判断。
凡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经对照《名录》,被鉴别物列入《名录》且属于无“*”号标注的,则属于危险废物;被鉴别物列入《名录》且属于有“*”号标注的,初步认为无危险特征可能的,需进行危险特性鉴别确认;应按照鉴别标准进行鉴别。
2.依据GB5085.1-GB5085.6鉴别标准进行鉴别,凡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等一种或一种以上危险特性的,属于危险废物。
3.对未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根据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无法鉴别,但可能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固体废物,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认定。
三、危险废物检测项目确定的依据1.固体废物特性鉴别的检测项目应依据固体废物的产生源特性确定。
根据固体废物的产生过程可以确定不存在的特性项目或者不存在、不产生的毒性物质,不进行检测。
固体废物特性鉴别使用GB5085规定的相应方法和指标限值。
2.无法确认固体废物是否存在GB5085规定的危险特性或毒性物质时,按照下列顺序进行检测。
(1)反应性、易燃性、腐蚀性检测;(2)浸出毒性中无机物质项目的检测;(3)浸出毒性中有机物质项目的检测;(4)毒性物质含量鉴别项目中无机物质项目的检测;(5)毒性物质含量鉴别项目中有机物质项目的检测;(6)急性毒性鉴别项目的检测。
定。
4.在进行浸出毒性和毒性物质含量的检测时,应根据固体废物的产生源特性首先对可能的主要毒性成分进行相应项目的检测。
5.在进行毒性物质含量的检测时,当同一种毒性成分在一种以上毒性物质中存在时,以分子量最高的毒性物质进行计算和结果判断。
固体废物鉴别标准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卿工---189********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依据产生来源的固体废物鉴别准则、在利用和处置过程中的固体废物鉴别准则、不作为固体废物管理的物质以及监督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物质(或材料)和物品(包括产品、商品)(以下简称物质)的固体废物鉴别。
液态物质的固体废物鉴别,适用于本标准。
本标准不适用于固体废物的分类。
对于有专用固体废物鉴别标准的物质的固体废物鉴别,不适用于本标准。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8599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固体废物solid wastes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包括液态废物。
3.2固体废物鉴别solid waste identification是指判断物质是否属于固体废物的活动。
3.3利用recycle是指从固体废物中提取物质作为原材料、燃料或获得能量等将固体废物转化为产品的活动。
3.4处理treatment是指利用改变固体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方法,达到减少固体废物数量、缩小固体废物体积、减少或者消除其有害因素或危险成份,使固体废物转化为适合于运输、贮存、利用和处置的活动。
3.5处置disposal是指将固体废物最终进入环境并且不再回取利用的活动,主要包括符合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焚烧和置于符合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填埋场的土地填埋。
3.6目标产物primary products是指在工艺设计、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希望获得的一种或多种产品,包括副产品。
3.7副产物by-products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伴随目标产物产生的物质。
固体废物鉴别流程如何判断危废和一般固废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科研等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不具备再利用价值并且需要进行处理的物质。
固体废物可分为一般固废和危险废物。
一般固废是指不危害人体和环境,但需要进行处理或处置的废弃物。
而危险废物则是指具有毒性、腐蚀性、爆炸性等特性的废弃物,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为了判断固体废物是危废还是一般固废,需要进行一系列鉴别流程。
以下是通常的固体废物鉴别流程,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环境影响、法规标准等方面的鉴别。
1.外观和物理性质鉴别危废通常具有一些特殊的外观特征和物理性质。
例如,它们可能具有刺激性气味、异色异味、不易识别的颗粒状物质等。
外观和物理性质鉴别可通过观察、嗅闻和触摸等方式进行。
2.化学性质鉴别危废的化学性质与一般固废有所不同。
可以使用一些化学试剂或仪器进行鉴别,如pH试纸、酸碱试剂、溶解度试验、荧光检测、染色试验等。
通过检测其反应情况,可以初步判断废物是否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3.有害物质成分鉴别根据废物中有害物质的成分来判断其危险性。
例如,废物中是否含有重金属(如铅、汞、镉等)、有机溶剂(如苯、甲苯、二甲苯等)、农药等有害物质。
可以使用化学分析方法对废物进行成分分析,如光谱分析、质谱分析、元素分析等。
4.环境影响鉴别通过评估废物对环境的潜在影响,来判断其危险性。
可考虑废物的可生物降解性、生物富集性、毒理学效应等因素。
此外还需考虑废物对土壤、水体和空气等环境介质的影响。
5.法规标准鉴别根据国家、地区或行业的相关法规标准,对固体废物进行分类判断。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规标准可能存在差异,需要参考相关法规并进行比对。
需要注意的是,固体废物鉴别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结合多种鉴别方法和依据。
在进行鉴别时,可以借助专业的知识、仪器和设备,同时也可以寻求相关部门或机构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处理固体废物时应遵循环保和安全的原则,确保处理过程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进一步伤害。
固体废物鉴别导则
固体废物鉴别导则:
一、根据染色试验鉴别:
1. 材料能受水溶液染色的,是有机废物;
2. 材料能被弱酸或弱碱染色的,是无机废物;
3. 材料染色前无色,染色后出现紫红色的,是有害废物;
二、根据磁滤试验鉴别:
1. 材料有明显粘附在磁体上的,是有机废物;
2. 材料基本不被磁场吸引,不能粘附在磁体上的,是无机废物;
3. 材料被磁场吸引后出现凝聚,是有害废物;
三、根据置换试验鉴别:
1. 材料可被弱碱置换反应,是有机废物;
2. 材料可被弱酸置换反应,是无机废物;
3. 材料可被其他特定药剂置换反应,是有害废物;
四、根据生物试验鉴别:
1. 材料有明显的腐蚀作用,并且能够被特殊微生物代谢的,是有机废物;
2. 材料不能被特殊微生物代谢,但致癌,是有害废物;
3. 材料不能被特殊微生物代谢,不致癌,是无机废物;
五、根据过氧乙酸试验鉴别:
1. 材料可与过氧乙酸反应,生成氧化物的,具有有机混合物的性质;
2. 材料可与过氧乙酸反应,生成有毒物质的,是有害废物;
3. 材料可与过氧乙酸反应,生成无毒物质的,是无机废物。
六、根据外观表征鉴别:
1. 材料是难以破碎的,有明显的熔点和沸点的,是无机废物;
2. 材料具有弹性,并可形成稠晶体的,是有机废物;
3. 材料ed-颜色或外观特征含糊,并有毒气味,是有害废物。
总之,通过上述各项试验,可以找到相应的特征,准确地鉴别出固体废物的类别,从而更加科学和安全地处理废物,为我们的环境保护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作出重要的贡献。
危险废物鉴别流程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卿工---189--3394--6343一、鉴定相关机构与职责(一)委托方。
是指向鉴别机构提出委托鉴别工作的单位或个人。
包括产废单位、处置单位、其他单位、个人。
(二)鉴别机构,是指通过计量认证的具有从事固体废物危险特性检测能力和资质的专业技术机构。
鉴别机构采取名录制,由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定期筛选并更新公布。
承担鉴别工作的技术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有关法规标准,开展危险特性鉴别,出具鉴别报告,判断物品固体废物属性或危险特性。
二、鉴定流程(一)工作委托委托方向鉴别机构提交危险废物鉴定所需要的书面材料,材料包括:1.委托方(包括企业和个人)向有危险废物特性鉴别资质的单位委托危险废物鉴别工作,签订委托工作合同。
2.受托方根据委托方提供的资料和信息,依据《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298-2007)确定该项目样品鉴别方案。
(二)鉴别方案编制鉴别机构应当根据国家有关危险废物鉴别的标准规范,结合委托方提供的技术资料,编制鉴别方案,应当至少包括三方面内容:1.固体废物属性判定。
根据《固体废物鉴别导则(试行)》(国家环保总局公告2006年11号)的规定,对被鉴别物的固体废物属性进行判别。
经判别,不属于固体废物的,则被鉴别物亦不属于危险废物;经判别属于固体废物的,需作进一步鉴别。
2.危险废物属性初筛。
被鉴别物属固体废物的,鉴别机构应确定被鉴别物是否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
经对照《名录》,被鉴别物列入《名录》且属于无“*”号标注的,则属于危险废物;被鉴别物列入《名录》且属于有“*”号标注的,初步认为无危险特征可能的,需进行危险特性鉴别确认;被鉴别物虽未列入《名录》但可能具有危险特性的,需进行危险特性鉴别。
被鉴别物未列入《名录》的,且经综合分析产生环节和主要成分,不可能具有危险特性的,则不属于危险废物。
3.危险特性鉴别。
依据《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7-2007)的规定,确定被鉴别物危险特性检测的项目、检测方法和样品采集要求。
固体废物危险特性鉴别方案引言:固体废物的危险特性鉴别是在进行废物管理和处理时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能够有效评估废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以便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固体废物危险特性的鉴别需要依据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和规定进行,本文将分析国内外常用的固体废物危险特性鉴别方案,包括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和毒理学特性等方面。
一、物理特性鉴别:物理特性鉴别主要通过观察和测量废物的外观、质地、密度、挥发性等特征来判断其危险性。
常用的物理特性鉴别方法包括以下几点:1.外观鉴别:通过对废物外观、颜色、形状等进行观察,可以初步了解废物的性质。
如废物表面有发泡、结块、析出等现象,可能存在化学反应或放射性废物。
废物为粉末状或颗粒状,可能具有爆炸危险。
废物为液态或黏状,可能具有腐蚀危险。
2.密度测量:通过测量废物的密度可以判断其成分。
如废物密度较大,可能含有重金属或放射性物质。
废物密度较小,可能含有挥发性有机物。
3.挥发性测定:利用挥发性测定仪器,可以测量废物的挥发性物质含量。
如挥发性物质含量较高,可能具有易燃或易爆性。
二、化学特性鉴别:化学特性鉴别主要通过对废物中化学成分的分析,以及相关的化学反应来判断其危险性。
常用的化学特性鉴别方法包括以下几点:1.pH值测量:通过测量废物的pH值,可以初步了解其酸碱性质。
如废物的pH值低于2或高于12.5,可能具有腐蚀危险。
2.元素分析:通过对废物中元素的分析,可以判断其是否含有有害元素。
如废物中含有重金属元素(如铅、汞、镉等),可能具有毒性。
3.氧化还原性测试:通过对废物的氧化还原性进行测试,可以判断其是否具有易燃、易爆、自发燃烧等危险性。
4.溶解性测试:通过将废物溶解于不同溶剂中,并观察其溶解度和反应性,可以判断其溶解度和反应性。
如废物在水中溶解度较大,可能具有溶解性有机物或水溶性无机盐。
三、毒理学特性鉴别:毒理学特性鉴别主要通过对废物中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评估,以判断其危险性。
固体废物鉴别标准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卿工---189********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依据产生来源的固体废物鉴别准则、在利用和处置过程中的固体废物鉴别准则、不作为固体废物管理的物质以及监督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物质(或材料)和物品(包括产品、商品)(以下简称物质)的固体废物鉴别。
液态物质的固体废物鉴别,适用于本标准。
本标准不适用于固体废物的分类。
对于有专用固体废物鉴别标准的物质的固体废物鉴别,不适用于本标准。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8599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固体废物solid wastes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包括液态废物。
3.2固体废物鉴别solid waste identification是指判断物质是否属于固体废物的活动。
3.3利用recycle是指从固体废物中提取物质作为原材料、燃料或获得能量等将固体废物转化为产品的活动。
3.4处理treatment是指利用改变固体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方法,达到减少固体废物数量、缩小固体废物体积、减少或者消除其有害因素或危险成份,使固体废物转化为适合于运输、贮存、利用和处置的活动。
3.5处置disposal是指将固体废物最终进入环境并且不再回取利用的活动,主要包括符合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焚烧和置于符合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填埋场的土地填埋。
3.6目标产物primary products是指在工艺设计、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希望获得的一种或多种产品,包括副产品。
3.7副产物by-products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伴随目标产物产生的物质。
固废鉴定通则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科研等活动中产生的无用物质,包括废弃物、废旧物品和其他废弃物。
由于固体废物的不断增加和不当处理,给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固体废物进行鉴定,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和管理方式。
本文将介绍固废鉴定的通则。
固废鉴定通则旨在对固体废物进行科学、准确地鉴定,以便确定其性质、成分和危害程度,并据此制定合理的处置方案。
下面将从鉴定目的、鉴定要求、鉴定方法和鉴定步骤等方面进行具体介绍。
一、鉴定目的固废鉴定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固体废物的性质、成分和危害程度,为后续的处理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鉴定,可以判断固废是否属于危险废物,以及确定其危害特性,从而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二、鉴定要求固废鉴定应满足以下要求:1.准确性:鉴定结果应准确可靠,基于科学的实验和分析数据。
2.全面性:鉴定应全面考虑固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掌握其全貌。
3.可行性:鉴定方法应简便、实用,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
4.可重复性:鉴定过程应具有可重复性,不同实验室或鉴定人员之间应能够得到相似的结果。
三、鉴定方法固废鉴定的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分析和现场检测。
实验室分析是指将固废样品送至专业实验室进行化学分析、物理性质测试等;现场检测是指在固废产生的现场进行采样和测试。
具体的鉴定方法取决于固废的性质和鉴定的目的,可以采用化学分析、光谱分析、质谱分析、显微镜观察等手段。
四、鉴定步骤固废鉴定的步骤包括样品采集、样品处理、实验室分析和结果评价等。
具体步骤如下:1.样品采集:根据固废的特点和鉴定要求,采集代表性的样品。
样品采集应遵循规范的操作方法,保证采样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2.样品处理:根据固废的性质,对采集的样品进行预处理,如干燥、研磨、筛分等。
样品处理的目的是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3.实验室分析:将处理后的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相应的分析和测试。
根据固废的特性选择相应的实验方法和设备,进行化学分析、物理性质测试等。
附件:固体废物鉴别导则(试行)本导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所定义的固体废物和非固体废物的鉴别,但不适用于确定其海关商品编码。
固体废物与非固体废物的鉴别首先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的定义进行判断;其次可根据本导则所列的固体废物范围进行判断;根据上述定义和固体废物范围仍难以鉴别的,可根据本导则第三部分进行判断。
对物质、物品或材料是否属于固体废物或非固体废物的判别结果存在争议的,由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召开专家会议进行鉴别和裁定。
在进口环节,进口者对海关将其所进口的货物纳入固体废物管理范围不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一、固体废物的定义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二、固体废物的范围列于二(一)中的物质或物品,如果没有包括在二(二)中,— 3 —是固体废物。
任何物质或物品如果包括在二(二)中,则不是固体废物。
(一)固体废物包含(但不限于)下列物质、物品或材料: (1)从家庭收集的垃圾(2)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质、报废产品(3)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质(4)办公产生的废弃物质(5)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生活垃圾处理厂产生的残渣(6)其他污染控制设施产生的垃圾、残余渣、污泥(7)城市河道疏浚污泥(8)不符合标准或规范的产品,继续用作原用途的除外(9)假冒伪劣产品(10)所有者或其代表声明是废物的物质或物品(11)被污染的材料(如被多氯联苯PCBs污染的油)(12)被法律禁止使用的任何材料、物质或物品(13)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声明是固体废物的物质或物品(二)固体废物不包括下列物质或物品:(1)放射性废物(2)不经过贮存而在现场直接返回到原生产过程或返回到其产生的过程的物质或物品(3)任何用于其原始用途的物质和物品(4)实验室用样品— 4 —(5)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其他可不按固体废物管理的物质或物品。
固废、危废详解与危废鉴别处置+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后判定规则1、水性漆包装桶加装内衬袋后未沾染包装桶是否属于危废?为减少危废产生,公司计划联合水性漆供应厂家,在水性油漆包装桶内追加一层高强度内衬袋。
水性油漆使用完毕后,将沾染水性油漆的内衬袋按危险废物处置。
工艺操作过程中内衬袋如有破损,内衬袋及包装桶均按危险废物处置。
但针对内衬袋完好,不沾染水性油漆的包装桶按一般废物处置。
以上可否?答:支持此类固体废物源头减量的措施,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2、环保油属不属于危险废物?对人体是否会造成危害?答:(1)“环保油”是甲醇燃料的俗称,含95%以上甲醇,同时掺入了一定比例的汽油、组分油等其他液体燃料,遇热源和明火易燃烧爆炸,即使暴露在28摄氏度的空气中也有可能挥发,继而燃烧,属危险化学品。
(2)环保油的成分以甲醇为主,甲醇属中度危害毒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道、视神经等都有损害。
环保油燃烧产生的废气主要成份是水和二氧化碳。
(3)废弃的环保油属于危险废物。
3、聚合氯化铝、石灰的包装袋(塑料编织袋)是否属于危废或者固废?如何合法处置?答:根据危险废物名录,沾染了毒性物质的包装物属危险废物。
建议聚合氯化铝、石灰的包装袋(塑料编织袋)送有资质单位处理或自行清洗干净后,按一般固废处理。
4、四氯乙烯废弃包装桶是否属于危险废物?答:四氯乙烯具有一定毒性,使用完四氯乙烯后,废弃的包装桶属于危险废物。
危险废物的概念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危险废物的特性:包括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和感染性。
▪常见的具有腐蚀性的危废废物有:废碱液及碱渣、废酸、酸泥、酸渣;▪常见的具有毒性的危废废物有:油/水、烃/水混合物或乳化液、废弃的铅蓄电池、镉镍电池、废电路板等;▪常见的具有易燃性的危废废物有:石油开采和炼制产生的油泥和油脚、溢出废油或乳剂、废石蜡和润滑油;▪常见的具有反应性的危废废物有:炸药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处理污泥、含爆炸品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炭、TNT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红水、红水以及废水处理污泥;▪常见的具有感染性的危废废物有: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为防止动物传染病而需要收集和处置的废物。
固体废物鉴别流程如何判断危废和一般固废先按照《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浸出试验,判断是否属于危废;再按照《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水平振荡法》(HJ557)判断一般工业固废第Ⅰ类还是第Ⅱ类;浸出试验任何一种污染物的浓度均未超过GB8978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一级,且PH值在6~9范围之内属于Ⅰ类工业固体废物。
浸出液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污染物浓度超过GB8978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一级,或者是pH值在6至9范围之外属于Ⅱ类工业固体废物。
01引言工作中经常遇到危险废物鉴定和固废属性鉴别的内容,2019年案例真题就有关于固体废物取样位置、取样数量和鉴别内容的考点。
本文汇总下固体废物鉴别的相关知识点,如有错误,请不吝指出。
02概念1、固体废物根据《固体废物鉴别导则》(试行),固体废物定义为: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根据要求,需要对被鉴别物,根据《固体废物鉴别导则》的规定判断是否属于固体危险废物,说明判定依据,并以报告形式说明判定结果。
2、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根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及修改单,系指未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GB 5085鉴别标准和GB5086及GB/T15555鉴别方法判定不具有危险特性的工业固体废物。
注意:GB5086和GB5086.2已经废止,现行为HJ557;GB5086.1仍然执行。
3、第Ⅰ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按照GB5086规定方法进行浸出试验而获得的浸出液中,任何一种污染物的浓度均未超过GB8978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且pH 值在6~9范围之内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4、第Ⅱ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按照GB5086规定方法进行浸出试验而获得的浸出液中,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污染物浓度超过GB 8978最高允放排放浓度,或者是pH值在6~9范围之外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危险废物鉴定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卿工---189--3394--6343一、危险废物属性鉴别情况1.国内危险废物属性鉴别情况(1).根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危险废物鉴别体系直接关系到摸清危险废物底数、提高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使用效能、降低危险废物环境风险以及保障司法执行力等诸多危险废物管理工作的核心问题,是我国危险废物环境管理的基础。
(2).我国于1996年和1998年分别颁布实施了《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并分布于2007年和2008年进行了修订,初步建立了我国危险废物鉴别技术体系。
2.国外危险废物属性鉴别体系的经验(1)美国:美国采取“名录”与“特性鉴别标准”相结合的方法对废物是否属于危险废物进行认定。
具体管理原则包括:一是,纳入危险废物名录的废物即属于危险废物;但如果企业能够证明其产生且在名录内的废物不具有危险特性,则可以向联邦环保局(USEPA)申请该特定废物不按危险废物进行管理;二是,不在名录内的废物,经鉴别具有危险特性的,也应按危险废物管理;三是,名录内的危险废物与其他非危险废物的混合物,按照危险废物管理。
(2)欧盟:欧盟也是采取危险废物名录与危险特性鉴别标准相结合的方法,对废物是否属于危险废物进行认定。
列入名录(欧盟指令2000/532/EEC)的危险废物分成两类:不需进行特性鉴别的“绝对危险废物”和需要进行鉴别的“含有危险成分的废物”,其中“绝对危险废物”约为200种。
(3)日本:日本的危险废物名录根据废物来源分为“特别管理产业废弃物”和“特别管理一般废弃物”。
日本危险废物的分类较为明确,并且与废物鉴别标准紧密结合。
二、国家及地方政策1.国家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4.24修订,2015.1.1实施;(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12.29修订,2005.4.1施行;(3)、《固体废物鉴别导则(试行)》(国家环保总局公告2006年11号);(4)、《关于开展化学品环境管理和危险废物专项执法检查的通知》环办[2011]115号,环境保护部办公厅,2011年09月16日;(5)、国家环保总局《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01.12.17;(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1999年第5号《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7)、《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08年8月1日实施;(8)、《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298-2007);(9)、《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腐蚀性鉴别》(GB5085.1-2007);(10)、《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急性毒性初筛》(GB5085.2-2007);(11)、《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2007);(12)、《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易燃性鉴别》(GB5085.4-2007);(13)、《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反应性鉴别》(GB5085.5-2007);(14)、《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物质含量鉴别》(GB5085.6-2007);(15)、《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GB5085.7-2007);(16)、《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HJ/T20-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