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李嘉图模型
- 格式:pdf
- 大小:306.63 KB
- 文档页数:43
第2章李嘉圖模型—古典貿易理論選擇題1. ( ) 下述關於李嘉圖(Ricardo)模型的敘述何者是正確的?(1)相對優勢取決於國家大小(2)相對優勢取決於技術差異(3)相對優勢取決於要素秉賦之不同(4)相對優勢取決於國家競爭力解答:(2)2. ( ) 在李嘉圖(Ricardo)模型中具有相對優勢的部門可以用不同方式敘述,但下列何者不正確?(1)勞動生產力相對較高的部門。
(2)勞動投入係數(labor coefficient)相對較高的部門。
(3)勞動成本相對較低的部門。
(4)機會成本相對較低的部門。
解答:(2)3. ( ) 若A、B兩國在貿易前的X財和Y財的相對價格(P1/P2)分別為1/2及1/4,在貿易後國際市場的均衡價格為1/2,這表示(1)A國在貿易後專業生產商品X,B國則同時生產兩種商品。
(2)A國在貿易後專業生產商品Y,B國則同時生產兩種商品。
(3)A國在貿易後同時生產兩種商品,B國則專業生產商品Y。
(4)A國在貿易後同時生產兩種商品,B國則專業生產商品X。
解答:(3)4~6題:A、B兩國生產商品X及Y的勞動投入係數(labor coefficient)如下表X商品Y商品A國 1 2B國 3 44. ( ) 請問在自由貿易下,下列生產型態何者不存在?(1)A國生產X,B國生產Y。
(2)A國生產Y,B國生產X。
(3)A、B兩國均生產X。
(4)A、B兩國均生產Y。
解答:(2)5. ( ) 在自由貿易下,若X商品價格為36元,Y商品價格為40元,則(1)A國工資為36元,B國工資為10元。
(2)A國工資為18元,B國工資為13.33元。
(3)A國工資為12元,B國工資為20元。
(4)A國工資為13.33元,B國工資為10元。
解答:(1)6. ( ) 若A國的勞動總量為600,貿易下的商品價格如第5題所示,則A國在貿易下可能的消費組合為(1)X=400,Y=170。
(2)X=300,Y=260。
第二章劳动生产率与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有两个:•首先,它们在气候、土地、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方面存在着千差万别。
•其次,它们试图通过贸易来达到规模经济。
▪李嘉图模型以国家间的技术差别为研究基础:•这些技术差别反映在劳动生产率上。
第二节单一要素经济▪假定存在一个经济社会(我们称之为本国),在这个经济社会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只生产两种产品(葡萄酒和奶酪)。
•劳动的供给是既定的。
•每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是既定的。
•所有的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各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表明了本国的技术水平,为简便起见,我们用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来表示劳动生产率。
•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指一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aLW表示生产一加仑葡萄酒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
▪aLC表示生产一磅奶酪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
▪L为本国的全部资源,即劳动供给。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二、相对价格与供给▪在单一要素模型中,产品的供给是由相对价格与机会成本共同决定的。
▪PC-为奶酪的价格,PW-为葡萄酒的价格。
▪以葡萄酒衡量的奶酪的相对价格为PC/PW。
单一要素模型中不存在利润,因此每小时工资率等于一个工人在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
第三节单一要素世界中的贸易▪模型假设:•在世界上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每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葡萄酒和奶酪•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在每个国家劳动的供给是既定的(L,L*)•每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是固定的•劳动在两个国家之间不可流动•市场为完全竞争的•用*来表示外国的变量一、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1、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当一个国家能够以少于其他国家的劳动投入生产出同样单位的商品时,那么该国在生产这种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假设–这意味着本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具有绝对优势。
也就是说和外国相比,本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效率更高。
–即使本国在两种产品上均具有绝对优势,互惠贸易也是由可能发生的。
贸易模式是由比较优势决定的。
第二节李嘉图模型斯密绝对优势说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一国在所有产品生产上都不存在着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那么这个国家还要不要参加国际贸易,或者说还能不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呢?而当时许多殖民地便处于这种状况,它们又与宗主国之间发生了大量的双向贸易。
李嘉图(D. Ricardo)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亦称比较成本说)解释了这一问题,李嘉图认为,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上与别国相比都处于劣势,仍然会进行国际贸易,仍然可以获得贸易利益。
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的第7章“论对外贸易”中,运用两国两产品模型,论证了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
一、李嘉图模型的假设进行经济分析常常需要通过一些假设条件使问题简化,李嘉图及其追随者们关于比较优势的分析使用或隐含了以下假设:(1)两国两产品模型。
即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2)只有劳动一种要素,所有的劳动是同质的(homogeneous)。
(3)生产成本不变。
单位产品成本不因产量增加而增加,总是和生产单位产品所使用的劳动量成比例。
(4)运输成本为零。
即不考虑运输、进入市场的费用。
(5)没有技术进步。
这意味着技术水平是给定的、不变的,从而经济是静态的。
(6)物物交换。
目的在于排除货币和汇率因素的影响。
(7)完全竞争市场。
但生产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移动。
(8)充分就业。
即没有闲置的资源,劳动力作为惟一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9)国民收入分配不变。
即贸易不影响一国国民的相对收入水平,这样有助于说明贸易对整个世界和对每一个个人都是有利的,可以直接衡量贸易利益。
二、相对成本与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在于,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会存在劳动生产率或成本上的差异,各国应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即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或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
所谓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一国(数种产品中)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