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共44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76 MB
- 文档页数:44
(孕产妇健康管理部分)一、判断题(50题)1、孕产期保健就是指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为准备妊娠至产后42天得妇女及胎、婴儿提供全程系列得医疗保健服务。
( )2、孕产妇保健得服务对象为辖区内居住得准备妊娠夫妇。
( )3、对怀孕得妇女(包括流动人口)要求在孕12周前建立孕产期保健册。
( )4、孕早期健康管理得服务对象就是怀孕12周+6天前得妇女。
( )5、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中得孕产妇就是指从怀孕开始到产后42天这时期得妇女。
( )6、开展孕产妇健康管理得乡镇卫生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具备服务所需得基本设备与条件。
( )7、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正常产妇及异常产妇做产后健康检查。
( )8、产妇到原分娩医疗卫生机构做产后42天健康检查。
( )9、地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得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
( )10、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应当根据本机构得服务能力与范围,开展危重症孕产妇得抢救工作。
( )11、孕晚期健康管理内容包括开展孕产妇自我监护方法、促进自然分娩、人工喂养以及孕期并发症、合并症防治指导。
( )12、从事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工作得人员可以未取得执业资格,只需接受过孕产妇保健专业技术培训,按照国家孕产妇保健有关规范要求,进行孕产妇全程追踪与管理工作。
( )13、孕早期健康管理得内容包括孕13周前为孕妇建立《母子健康手册》,并进行第1次产前检查。
( )14、孕13周前由孕妇居住地得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母子健康手册》。
( )15、孕早期健康管理得内容包括孕13周前为孕妇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并进行第1次产前检查。
( )16、孕早期健康管理中应告知与督促孕妇进行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
( )17、第1次产前检查免费体检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型、血糖、肝功能、肾功能、乙型肝炎。
( )18、第1次产前检查中发现得具有妊娠危险因素与可能有妊娠禁忌症或严重并发症得孕妇,应及时转诊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并在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
孕期保健(一)一、产前检查产前检查要解决的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时间进行产前检查,第二,产前都需要检查哪些项目。
【我的笔记】产前检查应从确诊为怀孕时开始,一旦明确怀孕,尽早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如经全面检查没有发现异常,应于妊娠20周起接受产前系列的检查,即要求从妊娠20周到36周期间,每4周检查一次,自36周起每周检查一次,即从妊娠20周起共接受9次产前检查。
有遗传病家族史或分娩史者,酌情增加产前检查次数。
同时产前检查的项目也要增加。
【我的笔记】产前检查的内容包括病史、全身的体格检查以及产科检查三个方面。
病史询问主要包括亲属健康状况,主要目的是了解有无家族的遗传病,同时还要询问孕妇自身既往健康状况,有无基础性疾病。
【我的笔记】第二个方面全身的体格检查,了解营养发育状态,身高、体重,有无水肿,还要了解重要的脏器,如心肝肺肾,脑有无病变,了解乳房发育的情况,了解孕妇生命体征。
【我的笔记】生命体征中,体温不能超过37.6度,脉搏为60~90次/分钟,呼吸为16~20次/分钟,血压对于孕妇非常重要,不应超过140/90毫米汞柱,或不能超过基础血压30/15毫米汞柱,超过这个数值属病理状态。
【我的笔记】注意有无水肿,特别是休息过后,水肿是否消失。
关于体重的增长,孕妇在妊娠晚期每周体重增长不应超过500克,若超过500克,则可能是水肿或隐性水肿。
【我的笔记】第三个检查内容是产科检查,主要包括腹部检查,骨盆测量,阴道检查、肛门检查。
腹部检查主要通过四步触诊完成。
了解胎儿大小,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以及羊水情况,同时测量宫底高度和腹围,估计胎儿体重。
骨盆测量通过骨盆外经线,间接推断骨盆内经的大小,估计孕妇身体条件,判断是否可以顺利生产。
【我的笔记】重点了解产科检查内容。
首先是四步触诊检查的方法及每一步检查的目的,四步触诊第一步,检查者双手置于宫底部,了解子宫外形并测量宫底高度,估计胎儿大小跟妊娠周数是否相符。
检查者双手指腹相对轻推,判断宫底部胎儿部分。
八项免费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妇幼健康服务项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妇幼健康是以儿童、孕产妇为重点人群面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服务项目所需资金主要由政府承担城乡居民可直接受益,双柏县妇幼保健院承担着以下基本公共卫生免费服务项目工作:一、婚前医学检查服务对象:计划结婚人群服务内容:健康指导、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相关传染病检查等,婚前医学检查有利于婚后健康、幸福地生活。
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对象:计划怀孕的夫妇服务内容:血常规、血型、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甲状腺功能、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弓形体、尿常规、相关传染病检查,分泌物检查,妇科B超等检查。
通过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可能影响孕育的风险因素,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
三、免费地中海贫血筛查服务对象:接受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夫妇服务内容:健康指导、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分析等。
了解自己是否携带地贫基因,筛查出的高风险夫妇需要做产前诊断。
四、两癌(宫颈癌、乳腺癌)筛查服务对象:县域内35—64周岁适龄妇女服务内容:妇科检查,分泌物检查、宫颈细胞检查和乳腺彩超。
对检查异常/可疑病例进行随访管理。
“宫颈癌、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两大杀手,且发病率有不断提高和年轻化的趋势,“两癌”筛查是保障女性健康的重要保护伞。
五、免费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对象:全县辖区内居住的孕产妇服务内容:孕早期1次(孕13周前)、孕中期2次(孕16-20周、21-24周各进行1次)、孕晚期2次(孕28-36周、37-40周各进行1次)、产后访视和产后42天健康检查,对孕妇的健康状况和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
六、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服务对象:辖区内居住的0—6岁儿童服务内容:开展新生儿家庭访视,时间为新生儿出院后1周内;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28—30天)、婴幼儿健康管理、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
时间分别在3月龄、6月龄、8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30月龄、3岁、4岁、5岁、6岁共13次。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12类45项一览表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服务对象:辖区内常住居民,包括居住半年以上非户籍1、建立健康档案:为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尤其是为儿童、孕产妇、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建立健康档案.2、健康档案维护管理:由接诊医生及时更新保管健康档案。
二、健康教育服务对象:辖区内居民3、提供健康教育资料:每年发放不少于12种内容的健康教育折页、健康教育处方和健康手册等印刷资料,每年播放不少于6种的视听传播资料。
4。
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每2个月最少更换1次内容。
5.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服务:利用各种健康主题日或针对辖区居民重点健康问题,开展健康咨询活动,每年至少9次。
6。
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
7.开展个体化健康教育:针对重点人群、服务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的教育。
三、儿童保健服务对象:辖区内居住的0~6岁儿童8.新生儿家庭访视:新生儿出院后1周内到新生儿家中进行访视,同时进行产妇产后访视,建立《0-6岁儿童保健手册》。
9.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新生儿满28天后,对其进行随访,开展体格检查、健康评估与指导。
10.婴幼儿健康管理:在3、6、8、12、18、24、30、36月龄时分别进行一次健康管理服务,共8次。
11.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为4-6岁儿童每年提供一次健康管理服务。
四、孕产妇保健服务对象:辖区内居住的孕产妇12.孕早期健康管理:孕12周前为孕妇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进行第1次产前随访健康服务管理。
13。
孕中期健康管理:孕16~20周、21~24周各进行1次健康管理服务。
14.孕晚期健康管理:孕28~36周、37~40周各进行1次健康管理服务。
15.产后访视:产妇分娩后3~7天内到产妇家中进行产后访视,开展健康指导,同时进行新生儿访视.16。
产后42天健康检查:为正常产妇做产后健康检查,进行相关的健康指导。
五、老年人保健辖区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17。
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的内容,结合我省工作实际,制定本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常住的孕产妇。
二、服务内容(一)孕期保健:第一次:孕13周内1、服务地点:城市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辖区妇幼保健机构,农村在乡镇卫生院。
2、服务内容:(1)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2)孕妇健康状况评估:询问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等,观察体态、精神等。
(2)体格检查:发育、营养、体重、血压、巩膜、甲状腺、乳房、乳头、心、肺、肝、脾、浮肿、妇科或产科检查。
进行高危评分、计算BMI。
对具有妊娠危险因素和可能有妊娠禁忌症或严重并发症的孕妇,及时转诊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并在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乙肝表面抗原、ABO血型、Rh血型、肝功能(含血清总胆红素测定,总蛋白、白蛋白测定,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测定)、肾功能(含尿素氮、肌酐测定)、梅毒RPR检测。
有条件的地区建议进行HIV抗体检测和血糖等实验室检查。
(4)开展孕早期个人卫生、心理和营养保健指导,特别要强调避免致畸因素和疾病对胚胎的不良影响,同时进行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宣教。
第二次:孕16~24周,1、服务地点:同第一次接受服务的机构或助产机构2、服务内容:(1)体检及产科检查:询问孕妇健康状况,心、肺听诊,体重、血压、宫高、腹围、胎位、胎心、先露、浮肿,绘制妊娠图及妊高症预测,高危评分。
(2)实验室检查:尿常规、B超检测(3)进行孕期的个人卫生、心理、运动和营养指导,预防HIV(乙肝、梅毒)母婴传播宣教,预防出生缺陷宣教。
(4)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告知。
对发现有异常的孕妇,要及时转至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并在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
出现危急征象的孕妇,要立即转上级医疗卫生机构。
第三次:孕25~27周1、服务地点:同第一次接受服务的机构或助产机构2、服务内容:(1)体检及产科检查:询问孕妇健康状况,心、肺听诊,体重、血压、宫高、腹围、胎位、胎心、先露、浮肿。
孕产妇健康管理效劳标准一、效劳对象:辖区内常住的孕产妇。
二、效劳内容〔一〕孕早期健康管理孕13周前为孕妇建立【母子健康手册】,并进行第1次产前检查。
1.进行孕早期健康教育和指导。
2.孕13周前由孕妇居住地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效劳中心建立【母子健康手册】。
3.孕妇健康状况评估:询问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等,观察体态、精神等,并进行一般体检、妇科检查和血常规、尿常规、血型、肝功能、肾功能、乙型肝炎,有条件的地区建议进行血糖、阴道分泌物、梅毒血清学试验、HIV抗体检测等实验室检查。
4.开展孕早期生活方式、心理和营养保健指导,特别要强调防止致畸因素和疾病对胚胎的不良影响,同时告知和催促孕妇进行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
5.根据检查结果填写第1次产前检查效劳记录表,对具有妊娠危险因素和可能有妊娠禁忌症或严重并发症的孕妇,及时转诊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并在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
〔二〕孕中期健康管理1.进行孕中期〔孕16~20周、21~24周各一次〕健康教育和指导。
2.孕妇健康状况评估:通过询问、观察、一般体格检查、产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对孕妇健康和胎儿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评估,识别需要做产前诊断和需要转诊的高危重点孕妇。
3.对未发现异常的孕妇,除了进行孕期的生活方式、心理、运动和营养指导外,还应告知和催促孕妇进行预防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
4.对发现有异常的孕妇,要及时转至上级医疗卫生机构。
出现危急征象的孕妇,要立即转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并在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
〔三〕孕晚期健康管理1.进行孕晚期〔孕28~36周、37~40周各一次〕健康教育和指导。
2.开展孕产妇自我监护方法、促进自然分娩、母乳喂养以及孕期并发症、合并症防治指导。
3.对随访中发现的高危孕妇应根据就诊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议催促其酌情增加随访次数。
随访中假设发现有高危情况,建议其及时转诊。
〔四〕产后访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效劳中心〔站〕在收到分娩医院转来的产妇分娩信息后应于产妇出院后1周内到产妇家中进行产后访视,进行产褥期健康管理,加强母乳喂养和新生儿护理指导,同时进行新生儿访视。
基本公共卫生妇幼相关制度是指在公共卫生领域,保护和促进妇幼健康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措施。
这些制度旨在提高妇幼的生存质量、降低妇幼死亡率,为妇幼提供全面、合理、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以下将从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以及妇女健康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儿童保健制度儿童保健制度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儿童保健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儿童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儿童健康档案,对儿童个体的基本情况、生长发育状况、疫苗接种记录等进行记录和管理。
通过定期的健康体检和档案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儿童健康问题,提升儿童健康水平。
2. 儿童疫苗接种制度:实施全国免疫规划,对新生儿和儿童进行规定的免疫接种。
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预防多种儿童传染病,降低儿童的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3. 儿童营养与喂养管理制度:制定并推行婴幼儿喂养指导方针,提倡母乳喂养,并加强对婴幼儿的营养健康管理。
通过合理的营养供给,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4. 儿童心理健康服务制度:设立心理咨询和干预服务机构,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相关的心理咨询、教育和干预。
二、孕产妇保健制度孕产妇保健制度是为保障孕产妇的健康和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措施。
我国孕产妇保健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孕产妇健康管理制度:建立孕产妇健康档案,对孕产妇的基本情况、孕产期检查和处理、生育史等进行记录和管理。
通过定期的孕产检查和健康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孕产妇的健康问题,保障孕产妇的健康和安全。
2. 孕产妇营养与体力锻炼管理制度:制定并推行孕产妇营养和体力锻炼指导方针,加强对孕产妇的营养和体力健康管理。
通过合理的营养和适当的体力锻炼,提升孕产妇的身体素质,减少孕期疾病和并发症的发生。
3. 临产管理制度:加强对孕妇临产期的监护和管理,确保孕妇在临产时获得及时、安全的医疗服务。
建立及时转诊机制和应急救援体系,保障孕妇和新生儿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