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实验
- 格式:doc
- 大小:879.50 KB
- 文档页数:6
平面镜成像实验平面镜成像实验一、实验装置本实验的装置包括玻璃板、蜡烛、光屏、刻度尺和白纸或坐标纸。
二、探究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1.验证平板玻璃是否能代替平面镜成像:将玻璃板垂直放置在桌面上,然后在玻璃板的一侧点燃一支蜡烛,通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是否有蜡烛的像。
2.验证像的虚实: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
3.验证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将完全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像与物体是否完全重合。
4.验证像与蜡烛到玻璃板距离关系: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三、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
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体相对平面镜是对称的。
四、器材作用在实验中,刻度尺用于测量距离,白纸或坐标纸用于记录像的位置,而选择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关系。
我们选择玻璃板而不是平面镜进行实验,是因为透明的玻璃板能够观察到像的位置和大小,而茶色玻璃板则能减少反射光的干扰。
我们选择较薄的玻璃板,是因为较薄的玻璃板能够减小像的畸变。
五、注意事项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实验,以便更好地观察像的位置和大小。
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放置在桌面上,会出现像的畸变。
我们需要记录物体与像的位置和大小,并且多次改变蜡烛位置进行多次实验,以获得更准确的实验结果。
在实验中,物体与像的对应关系可以用字母“F”来表示。
六、题精练在实验中,我们选择平面镜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关系,而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关系。
在观察像时,我们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造成的。
如果将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像的大小将变大。
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像。
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如果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观察到B蜡烛的位置,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实验目的:
1. 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
2.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验原理:
照明光线照射在平面镜上,从而在平面镜正对面形成它的成像。
其成像原理主要是反射,反射次数多的叫做多次反射,而反射次数为零的叫做单次反射。
即照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经过反射后,形成反射光线从而在平面镜正对面成像。
实验准备:
1. 平面镜一块;
2. 火柴盒一套,火柴头齐全;
3. 等长杯一个;
4. 灯泡一个;
5. 白纸片一张;
6. 线头多个;
7. 水晶石一个;
实验实施:
1. 先在水平桌面上,放上火柴盒准备照明;
2. 取一张白纸片作为反射物,粘在等长杯的壁上;
3. 放上一块平面镜,侧对着纸片,以检验它的反射特性;
4. 再把等长杯移至大灯泡旁,以检验平面镜成像的特性;
5. 把多根线头用水晶石固定在桌面,每根线头以不同角度放置,以检验它们在平面镜上的反射特性。
实验结果:
1. 放置火柴时,照射在平面镜上的直线形火柴光被反射,并在正对面形成它的完全成像;
2. 等长杯向大灯泡旋转时,大灯泡的成像在平面镜正对面的距离和等长杯的距离保持不变;
3. 通过一个多次反射,每根线头被反射出来的角度和发射出去的角度各个相等。
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总结:
1.平面镜可以产生火柴光、灯泡光等物体的完全成像;
2.平面镜反射时形成成像距离不变;
3.任意角度入射,平面镜反射出角度与入射角度相同;
4.任意折射无法形成复原成像;
5.反射次数多的光线叫做多次反射,反射次数为零的叫做单次反射。
实验07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1.【实验目的】通过探究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规律。
2.【实验器材】(1)玻璃板、光屏、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白纸、刻度尺、量角器、支架等。
(2)主要器材作用:A、玻璃板: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两支完全相同蜡烛A、B: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确定像的位置。
C、刻度尺:测量蜡烛与平面镜的距离和像与平面镜的距离。
D、光屏: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
E、白纸:确定物、像和平面镜的位置。
3.【实验装置图】4.【成像原理】光的反射5.【实验步骤】(1)将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垂直架在纸上,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蜡烛的像。
(2)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3)将另一支完全相同的、但未点燃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像的位置,与像重合(观察到未点燃蜡烛的烛芯上好像也有了烛焰)。
比较像与蜡烛的大小、正倒等关系。
(4)在玻璃板下所铺的白纸上描绘出蜡烛、玻璃板和蜡烛像的位置。
(5)画出连接蜡烛和像的直线,量出直线与玻璃板的夹角,用刻度尺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6. 【实验表格】7.【实验结论】(1)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物大小相同。
(3)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1、如何放置玻璃板?把白纸平铺在桌面上,玻璃板垂直放在纸上。
2、如何才能看到蜡烛A的像?人在点燃蜡烛侧透过玻璃板看去。
3、如何探究像的实虚?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看光屏上有无像。
4、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物的大小关系?拿一支完全相同且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像与物完全重合。
(等效法)5、在白纸上描出物、像和平面镜的位置后,接着应该怎么办?连接对应的像点、物点,测出它们到镜面的距离。
看连线和镜面是否垂直。
6、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应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进行实验。
实验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用光具座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验器材: 光具座、长度相同的蜡烛两支、长方形玻璃片火柴
实验设计思路:
传统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是将玻璃片竖立在木板或桌面上, 实验结束时用刻度尺量出两只蜡烛到镜面的距离。
缺点:
一、玻璃片底座不容易找到, 即使有底座, 玻璃片竖着也很不稳定, 不便于做分组实验。
二、用刻度尺量出物象距离浪费时间。
改进后的实验是将蜡烛、玻璃片都放在光具座上, 实验过程中可以直接在光具座上读出物象到镜面的距离, 既安全稳定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便于做分组实验。
实验步骤: 1. 将一支蜡烛和玻璃片安装在光具座上。
2. 在玻璃片的一侧点燃蜡烛, 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 用一张纸在像的位置接收, 看在纸上不能接收到火焰的像, 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像, 是虚像.
3.在玻璃片的另一侧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 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 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读出两支蜡烛到玻璃片的距离, 验证物象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合作交流: 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较暗的环境进行, 现象更加明显.。
平面镜成像实验步骤及平面镜成像实验实验步骤如下:1.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平面镜、光源(如电筒)、标尺、白纸、直尺等。
2.将平面镜固定在平面框架上,确保平面镜平整,并尽量减少平面镜表面的污垢。
3.将白纸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作为投影屏,用以观察图像。
在白纸上绘制坐标轴,以便进行测量。
4.将光源(电筒)放在平面镜的一侧,尽可能保持光源和平面镜垂直,确保光线在光源光轴的上方。
5.调整光源和平面镜的位置,使得平面镜的镜面与光轴垂直,并保持一个合适的角度。
可以用直尺测量光源到平面镜的距离,以调节光的入射角。
6.在光源的光轴上放置一个物体(如一支铅笔),使其尽可能与平面镜的镜面垂直。
7.观察从平面镜反射出来的光线,并在白纸上观察产生的图像。
可以用标尺测量线与线之间的距离,以及线与图像之间的距离。
8.根据图像的位置,可以验证平面镜的反射特性,并观察到图像的实像和虚像,以及图像的放大和缩小。
9.可以改变光源的位置和角度,重新观察图像的位置和性质,并记录下实验数据。
10.根据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可以分析平面镜的成像规律,进行成像条件的讨论和总结。
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1.平面镜的反射特性:根据实验可以验证平面镜的反射定律,即角度相等,入射角和反射角互补。
2.图像的位置:可以观察到平面镜产生的图像在镜面的对称位置。
光源在镜面一侧时,观察到实像,位于入射光和反射光之间。
光源在镜面另一侧时,观察到虚像,位于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同一侧。
3.图像的性质:根据实验可以观察到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实像是放大的,与物体的位置相反;虚像是缩小的,与物体的位置相同。
可以通过测量物体和图像之间的距离,验证放大和缩小的程度。
4.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关系:可以通过改变光源的位置和角度,观察到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变化。
实验现象可以验证入射角和反射角互补的规律。
通过对平面镜成像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光的传播规律、反射定律以及平面镜的成像原理。
实验要注意保持实验环境的稳定,减小其他光线和干扰因素的影响,并合理安排实验装置的位置和角度。
平面镜成像实验报告和步骤制作步骤:1、在纸上竖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位置;2、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像;3、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与像重合,在纸上记录下物像的位置;4、用直线将物像位置连起来;5、改变位置再测几组;将测得数据填入表格中。
扩展资料实验:【仪器和器材】蜡烛,12 cm×15 cm透明玻璃片(最好用贴有反光膜的汽车用玻璃),12 cm×10 cm普通透明玻璃片,玻璃胶。
【制作方法】在透明玻璃12 cm边涂上适量的玻璃胶,将其固定在12 cm×10 cm普通透明玻璃片的正中间(要保证两玻璃面的垂直),并在反光面位置两侧的底座玻璃上画线。
【使用方法】将做好的装置放在方格纸上,并让装置上的记号线与方格纸上的中线重合。
【实验技巧】做实验时方格纸上的记号,应将物体的整个底部形状画出。
【实验方法】本实验总方法:实验归纳法。
用未打开的蜡烛代替点燃的蜡烛的像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清晰度降低,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2)实验中宜选择较薄的玻璃板,从而避免因前后两个玻璃面成的像不重合而有一定错位(重影),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玻璃板要垂直于桌面放置,这样避免使像偏上或偏下,便于使后面的物体与前面物体的像重合,从而更好地确定像的位置。
可用两块三角板检验玻璃板是否与桌面垂直;(4)在桌子上铺白纸的目的是便于记下蜡烛、玻璃板和像的位置,从而确定物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关系及物、像的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成像特点:1、平面镜成正立等大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2、像和物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
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4、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5、像的大小相等,但是左右相反。
6、像的上下不变,左右互换(总结: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
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是一项基础的物理实验,旨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和特点。
下面将会详细介绍这个实验的步骤、原理和注意事项。
实验步骤:
1. 准备材料:一块平面镜、一支光源、一张白纸。
2. 将白纸固定在平面镜的后方,使其与平面镜成90度角。
3. 将光源放置在白纸前方,使光线从光源射向平面镜。
4. 观察在白纸上形成的图像,并记录下来。
5. 改变光源和白纸的位置,重复以上步骤,并记录下每次观察到的图像。
6. 根据记录的数据,分析并总结出平面镜成像规律。
实验原理:
当光线从一个点向平面镜射入时,会被反射回来。
根据反射定律可知,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因此,在一个垂直于平面镜表面的法线上,入射
角和反射角相等。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得出以下规律:
1. 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等于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2. 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 光线从物体上的一个点射向平面镜,其反射光线会经过该点背后与
物体成像的位置。
注意事项:
1. 实验时要保持光源和白纸的稳定性,避免移动或晃动。
2. 观察图像时要注意观察位置和大小,以便分析出规律。
3. 实验结束后要清理实验器材,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平面镜成像1知识精要1.平面镜成像实验(1)实验目的:探究物与像到镜面的距离,物、像的大小关系。
(2)实验器材:两支大小形状相同的的蜡烛、一块玻璃板、玻璃板支架、一个光屏、一把直尺、一张纸和火柴。
(3)实验步骤:参照如图所示的步骤完成实验:(4)实验结论:①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②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镑的距离相等;③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一句话概括: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成虚像.(5)实验分析:①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玻璃既能反光又能透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准确的找到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及测定物与像到镜面的距离。
②实验时选用的玻璃板要薄些:如果用厚玻璃做这个实验,玻璃的两个表面都会发生反射,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不利于实验,③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让没有点燃的蜡烛与像重合,这只蜡烛的位置也就是像的位置,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比较像和物的大小.④无论怎样移动物像都无法重合:实验中使玻璃板与白纸垂直,否则,会出现玻璃板后的蜡烛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的现象(玻璃板倾斜时,像成在玻璃板的斜上方。
2、虚像和实像虚像:非实际光线而是光线的反向沿长线会聚而成的像。
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叫实像。
能呈现在光屏上。
3、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图:注:画图中的实线和虚线:(1)实际光线用实线画,加箭头表示光线的行进方向;(2)反向延长线不是实际光线,所以用虚线画,不加箭头;(3)实像用实线画,虚像用虚线画,都要加箭头表示像的正倒;(4)法线等辅助线要用虚线画。
4、球面镜:平面镜的作用:(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潜望镜)凹面镜:(1)作用:会聚光线;(2)应用:太阳灶、汽车头灯凸面镜:(1)作用:发散光线;(2)应用:汽车后视镜注:凸面镜和凹面镜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凸面镜成缩小的像,能扩大视野范围。
典例分析✓例1 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放到铺在水平面的白纸上,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步骤:
1、在纸上竖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位置。
2、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与像重合,在纸上记录下物像的位置。
4、用直线将物像位置连起来。
5、改变位置再测几组;将测得数据填入表格中。
结论::1.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2.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
3.像和物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
液体密度的测量
步骤: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游码一定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
2.把适量盐水倒进烧杯,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用镊子将砝码从大到小放入右托盘中)。
3.把烧杯中的部分盐水倒进量筒,测出盐水的体积v1,记录数据。
4.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记录数据
5.计算出盐水的密度,,记入表格中
表达式:ρ=m1-m2/v1
用电流表测量通过小灯泡的电流
步骤:
1.画出电路图,检查无误后开始连接电路。
2.将两只小灯泡并联接入电路(开关是断开的)。
3.将电流表与灯泡1串联,然后闭合开关,读出灯泡1的电流大小,记录电流表示数。
5.断开开关,将灯泡2与电流表串联(灯泡1不与电流表串联)
6.闭合开关,读出灯泡2的电流大小,记录
电流表的示数。
6.重复几次实验,确保结论的准确性。
实验04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观察平面镜对物体的反射作用。
实验器材:1.平面镜2.物体(如针尖、硬币、图钉等)3.光源(如手电筒等)4.白纸或墙壁实验步骤:1.将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桌子上。
2.将物体放在平面镜的前方,与平面镜保持一定的距离。
3.打开光源将光线照射到平面镜上。
4.调整物体与光源、平面镜的位置,观察平面镜对物体的反射作用。
5.移动物体和观察点的位置,记录观察到的镜面图像的特点。
6.将记录的结果整理并进行分析。
实验原理:平面镜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光学器件,通过其反射效果可以实现物体成像。
平面镜是由反射面构成的,光线在平面镜上的反射遵循反射定律,即: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在实验过程中,根据调整物体和观察点的位置,可以观察到以下成像特点:1.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越远,观察到的图像越小;反之,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越近,观察到的图像越大。
2.当物体位于平面镜的前方时,观察到的图像在平面镜后方;当物体位于平面镜的后方时,观察到的图像在平面镜前方。
3.当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增加时,观察到的图像的位置也相应发生移动,在整个过程中,图像的位置与物体的位置关于平面镜中心对称。
4.观察到的图像与物体的形状相似,但是左右颠倒。
实验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平面镜的反射成像特点符合我们之前学习到的平面镜成像规律。
在实验中,物体与观察点的位置的调整可以改变物体成像的大小和位置,这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相关。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平面镜的反射作用可以实现物体的成像。
2.平面镜成像遵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反射定律。
3.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和位置调整会影响图像的大小和位置。
4.平面镜成像的图像与物体形状相似,但是左右颠倒。
平面镜是光学实验中常用的光学器件,其成像特点在许多实际应用中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在梳妆台、车后视镜等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镜子都是平面镜,我们看到的人脸、物体的形象就是通过平面镜的反射而形成的。
平面镜成像【目的和要求】研究平面镜所成的像的性质,以及像与物体和镜面之间的关系。
【仪器和器材】小玻璃板2块,小蜡烛2支,小钥匙2把,橡皮泥2块,火柴,刻度尺,粉笔,黑纸(宽度只要比玻璃板稍宽即可,长度与桌面宽度相近),三角扳(或量角器)。
【实验方法】1.如图2.3-l所示,将黑纸平放在桌面上,取一块玻璃板竖直立在黑纸中间,两下角用橡皮泥粘好。
2.点燃一支小蜡烛,竖直立在玻璃板前面的黑纸上,这时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板看去,可以看到玻璃板后有点燃的蜡烛像。
3.将另一支同样的但未点燃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面,改变它的位置,直到从玻璃板前面各个角度看玻璃板后面,这支蜡烛都与点燃了的蜡烛的像重合为止。
4.用一张白纸放在玻璃板后蜡烛处(移去这支蜡烛),用眼睛直接观察白纸,看纸上有没有点燃的蜡烛的像。
平面镜所成的点燃的蜡烛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5.用粉笔画下玻璃板及玻璃板前后两支蜡烛所在的位置。
移去玻璃板,通过两支蜡烛所在位置的圆心做一条直线,用刻度尺测量出两支蜡烛的圆心到玻璃板的距离。
用三角板的直角测量通过蜡烛圆心的直线与玻璃板是否是直角(或用量角器测量出所成的角度)。
6.改变玻璃板和蜡烛的位置,重复测量上述数据二次,填入自己设计的表中。
7.分析所得到的数据,对于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以及它们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注意事项】1.黑纸是为了改善背景,以便容易找到像的位置。
2.实验中物体的尺寸可大可小,主要由玻璃板的尺寸决定,若玻璃板小,其他物体的尺寸相应也应该小一些。
橡皮泥可用粘土代替。
3.实验中要注意逐步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参考资料】1.与镜面成一定角度的钥匙的像用橡皮泥将玻璃板竖直立在黑纸中间。
取两把完全相同的钥匙,将其中一把用橡皮泥竖直地粘立在黑纸上,并使竖立的钥匙平面与镜面成一角度。
然后将另一把钥匙也用橡皮泥竖直地粘好并放在玻璃板后的像的位置。
画下两把钥匙和玻璃板的位置,观察钥匙缺口和它的像对于镜面是否对称。
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方法
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实物法:将一个实物放在平面镜前方,通过平面镜反射形成的像就是平面镜成像。
可以通过移动实物的位置和观察像的变化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2. 光源法:将一个光源放在平面镜前方,观察光源经过平面镜反射后形成的像。
可以通过改变光源的位置和角度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 物体法:将一个物体放在平面镜前方,观察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后形成的像。
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4. 光线法:通过绘制光线的路径来研究平面镜成像。
可以通过绘制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方向、角度和位置来确定像的位置和特点。
这些实验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通过多种方式观察和研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目的•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材料和工具•平面镜•光源•直尺•白纸实验步骤步骤一:准备工作1.将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确保平整稳定。
2.将光源置于平面镜的一侧,并调整角度使光线射向镜面。
步骤二:观察平面镜成像1.拿起直尺,在镜面前方保持一定距离,用直尺遮住部分光线,使光线仅能通过直尺的缝隙投射到镜面上。
2.注意观察直尺在镜面上形成的影像。
步骤三:记录观察结果1.将观察到的影像在白纸上进行标记,表示光线的射入方向和观察位置。
2.观察并记录多组数据,以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结果与分析•观察到的影像是倒立的。
•影像与实物的大小相等。
•影像在镜面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相等。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 平面镜成像是倒立的、实物和影像的大小相等、并且影像和实物之间的距离相等。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小心平面镜的倾斜,以免影响观察结果。
2.注意观察光线的反射及其影像的形成,避免直尺阻挡光线的过多部分。
参考资料•高中物理课本实验报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目的•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材料和工具•平面镜•光源•直尺•白纸实验步骤步骤一:准备工作1.将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确保平整稳定。
2.将光源置于平面镜的一侧,并调整角度使光线射向镜面。
步骤二:观察平面镜成像1.拿起直尺,在镜面前方保持一定距离,用直尺遮住部分光线,使光线仅能通过直尺的缝隙投射到镜面上。
2.注意观察直尺在镜面上形成的影像。
步骤三:记录观察结果1.将观察到的影像在白纸上进行标记,表示光线的射入方向和观察位置。
2.观察并记录多组数据,以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结果与分析观察到的影像符合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 影像是倒立的:无论实物是正立还是倒立,其影像都是倒立的。
- 影像与实物的大小相等:无论实物远近,其影像大小与实物相同。
物理实验平面镜成像实验步骤
在物理学实验中,平面镜成像实验是一项基础实验,通过该实验可以观察和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下面将介绍一下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步骤。
1. 准备实验器材,准备一面平面镜、一支光源(如激光笔或者手电筒)、一张白纸和一些夹子。
2. 将平面镜竖立在桌子上,并用夹子夹住,确保平面镜稳固。
3. 将光源放在平面镜的一侧,使得光线射向平面镜。
4. 在平面镜的另一侧放置一张白纸,调整白纸的位置,使得光线在经过平面镜后能够在白纸上形成清晰的光斑。
5. 观察成像,在光线穿过平面镜后,会在白纸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实像。
通过调整光源和白纸的位置,可以观察到实像的位置随着光源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6. 测量实像的性质,可以用尺子测量实像的位置和大小,进而
了解实像的性质和成像规律。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平面镜成像的过程,并且了解到实像的性质和特点。
这项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规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因此,平面镜成像实验是物理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实验之一。
平面镜成像实验、实验装置二、探究过程1.验证玻璃杯是否代替平面镜成像:将玻璃板垂直置于桌面,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面是否有蜡烛的像。
2•验证像的虚实: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3•验证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将完全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像与物体是否完全重回。
4.验证像与蜡烛到玻璃板距离关系: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三、实验结论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相对平面镜是对称的。
四、器材作用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刻度尺的作用:;2.白纸或坐标纸作用: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何选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4•选用玻璃板而不选用平面镜的原因:;5.为何选择茶色玻璃板:;6.为何选择较薄的玻璃板:;五、注意事项1•为什么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2•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放置在桌面上,出现什么现象:;3.记录物体与像的方法:;4•多次改变蜡烛位置并进行多次实验的目:;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体与像的对应关系:;6.字母“F”相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六、习题精练1.某同学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前一后竖直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
在此实验中:(1)应选择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填“平面镜”或“平板玻璃”);(2)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关系;(3)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关系;(4)观察像时,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造成的;(5)如果将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那么像的大小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实验器材:玻璃板(作平面镜)、2只大小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白纸其它:笔、火柴
3.实验步骤
(1)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在A一侧能观察到玻璃板另一侧A的像A′;
探究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2)拿着另一只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看上去B与A′重合,即B 看上去好像被点燃了。
此时,B的位置就是像A′的位置。
——等大
探究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关系:
(3)用刻度尺量出A、B分别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等距
记录数据:
次数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1
2
3
探究平面镜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4)在A′一侧放一张白纸作屏幕,眼睛直接观察白纸,则看不到A的像A′,说明:平面镜成虚像。
(将手放在A′处,感觉不烫,说明:平面镜成虚像。
)
4、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2)(3)(4)对称
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看见,但不能在屏幕上呈现的像。
注意事项:
1、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试验要求玻璃板和桌面垂直。
3、实验时将光屏放在未点燃蜡烛的位置,从玻璃板上方看光屏,光屏上看不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4、实验中选择厚玻璃还是薄玻璃?选择较薄的玻璃;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
考试分析:
练习:
1.某同学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右图所示。
在此实验中:
(1)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关系;
(2)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接收
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
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像。
(选填“虚”或“实”)。
答案:大小;到平面镜距离;不能;虚。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小明设计的实验报告(部分)如下,请填写空格处的内容。
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玻璃板、白纸、蜡烛(2个),以及__________。
实验步骤:
1)在水平桌上铺一张白纸,纸上________放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刻度尺后放一支__________的蜡烛B。
3)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直到从玻璃板前各个位置看去,玻璃板后的蜡烛B_________,
在纸上记下这个位置。
答案:刻度尺;竖直;未点燃;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王刚同学利用玻璃板、相同的两根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铅笔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______(选填“A”或“B”)
这一侧观察。
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
成的像重合。
以此来确定蜡烛A成像的位置。
这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是______________。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2)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移开蜡烛B,用白纸做屏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发现白纸上并没有看到蜡烛的像,由此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
(选填“实”或“虚”)
答案:A;等效替代法;虚
4.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
和B,点燃蜡烛A,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慢慢移动蜡烛B直到使它与蜡烛A
的像重合,表明像与物的______相同。
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先移
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在光屏上观察不到像,说明平
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
此实验不能用平面镜进行,是因为平面镜______。
答案:大小;虚像;不能找到像的位置
5.“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如图所示.在竖立的茶色玻璃板下方放置一把刻度尺,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竖立于玻璃板两侧,以蜡烛A为成像物体。
(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为了能确定像的______,取两只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为了能比较像与物的______;
(2)点燃蜡烛A,从A一侧观察蜡烛B,缓慢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______,可以得知像与物大小相同;用刻度尺和笔将A、B所在的位置连接起来,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
(3)实验过程中,如果在平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______;
(4)如果在蜡烛B的位置上放一光屏,无论怎样,在光屏上______(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
(5)若在玻璃板后方出现两个A的像,则有可能是______。
答案:(1)位置;大小;(2)完全重合;垂直;相等;(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能;虚;(5)玻璃板太厚.
6.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竖立的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张白纸,再准备A、B两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该实验选择两个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______关系。
(2)我们应选择______(选填“较厚”或“较薄”)的平板玻璃来代替日常使用的平面镜,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透过玻璃看到B蜡烛,从而确定______。
(3)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4)将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甲).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5)实验中,小明移动蜡烛B,使其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时同桌的小红在旁边的位置观察到蜡烛B与A的像______(选填:“重合”或“不重合”)。
撤去蜡烛B并在原蜡烛B 的位置放一与玻璃板平行的光屏,则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显示蜡烛A的像,说明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
(6)图乙是小明同学经过本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接着连接了像与物的对应点,发现连线与镜面是垂直的关系,然后又分别测量物与像到平面镜之间的距离,发现距离相等.请问小明同学能否得出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答:______,理由是:。
答案:(1)大小;(2)较薄;像的位置;(3)较黑暗;(4)玻璃板未与桌面垂直;(5)重合;不能;虚;(6)不能;只做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