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翻译作品的普遍性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108.00 KB
- 文档页数:21
论翻译的特性作者:李知娜来源:《速读·下旬》2020年第01期摘要: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既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本文主要分析了翻译的五个特性,即双重性、社会性、文化性、创造性和历史性,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本文通过分析翻译的特性,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翻译的定义。
关键词:双重性;社会性;文化性;创造性;历史性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它的内涵十分丰富。
笔者对翻译的双重性、社会性、文化性、创造性和历史性,这五个特性分别进行了解读和分析,进一步揭示了翻译的价值。
一、翻译的双重性翻译的双重性主要体现在译者身份的双重性。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既是读者又是作者。
译者首先是读者的身份,译者须充分理解原作。
译者有别于普通的读者,他不仅要理解原作的整体上的内容,还要逐字逐句分析隐藏在其背后的作者的意图。
同时,还要掌握原作作者的写作风格、写作意图、写作目的、写作背景和原作的语言因素、非语言因素等。
当译者完成了对原文的充分研究后,便从读者的身份转换到作者的身份。
同样,译者的作者身份也有别于普通的作者。
译者首先要忠实于原作和原作作者,須在原作作者已设定的框架内再现原作的内容、思想、风格等。
其次译者的翻译需要被读者所接受,须考虑到译文读者的认知水平、审美特征、文化背景等。
二、翻译的社会性翻译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主要手段,是一种社会现象,任何翻译活动都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受到社会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社会中是一个人,具有社会性,受制于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
作为翻译载体的语言,反映不同的社会环境,是一种社会事实,也具有社会性,且服务于社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和需求不断发生变化,翻译也应随之发生变化。
不同时期,社会的发展、翻译理论的发展、语言的发展等要求翻译活动与之相适应。
因此,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翻译须符合特定的社会背景、社会机制与社会需求。
翻译艺术的基本特征
翻译艺术的一般特征有三:普遍性、依附性和变通性。
1.普遍性——“翻译戏剧、诗歌固然是艺术,翻译法律文书、科技资料、宗教典籍也都是艺术。
理由是翻译不能须臾离开选择词语、调整句式、修饰行文等等艺术加工。
翻译艺术的普遍性和全程性使翻译运作作为名副其实的审美活动。
”
2.依附性——“翻译不是文艺创作。
翻译者不能脱离原语的种种艺术要素,自行其是。
从事文艺创作可以‘神与物游’,‘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翻译不容神思于山海,恰恰相反,翻译者侧身其中的是一块荆棘丛生的方寸之地,脚下布满了陷阱。
”‘方寸之地见功夫’,是翻译艺术的显著特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依附性。
”方寸之地的限制太多,诸如文体限制、意义限制、语法限制、风格限制、文化限制,等等;
3.变通性——“翻译艺术受客体条件的限制,自由度固然很小,但它同时又赖主体条件的调整,自由度可收可放。
翻译家掌握了翻译艺术的变通规律,就可以在方寸之地,收放自如。
......审美客体的美,常常是通过审美主体的审美理想得到体现,驾轻就熟地将客体的美加以改造。
”。
翻译的特征及翻译方式听,说,读,写,译这是学习英语的五项基本能力,前四项英语学习者应该很熟悉。
所谓翻译,说的通俗点,就是译者把别人说的话,写的东西,遵照原文的内容,风俗,情感忠实的表达出来,不容篡改。
当说到翻译的性质,译界一般倾向于这一说法: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是利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
内容,风格,语气都要贴切地予以再现出来。
一、翻译的标准不少人对严复所提出的:“信,雅,达”这一标准一直深信不疑,而这一标准,尤其是信和达,直到今天仍有着积极的作用和顽强的生命力。
当代翻译理论家刘重德先生提出了“信,达,切”的翻译新标准,“切”避免了“雅”的消极影响,体现了译作风格要与原作风格一致的标准。
这应该说是对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新的发展。
二、汉译英的特点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都提出“忠实”,“通顺”为最基本的标准,这乃译界所公认的。
虽然英译汉和汉译英都将“忠实”,“通顺”为其基本标准,但不等于它们之间没有差异,更不等于他们没有各自的特点。
概略来说,英译汉有如下特点:1.字面和实质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我将给你点颜色看看”就不能译成“I’ll give you color see see”,“人山人海”也不能译成“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在朋友面前我只能感到羞愧”(巴金《朋友》),也不能说成“羞愧(ashamed)”实指“不好意思”(ill at ease)。
2.词语逻辑关系也是个难点我们在阅读汉语句子时,有许多词组,形式上可能是并行词组,而实际意义差别可能很大,如可能有偏正含义,动宾含义,并列含义等。
比如“科学知识”是偏正结构,即前者修饰后者,译作“scientific k nowl-edge”,而“科学技术”虽形式上与“科学知识”一样,但两者之间却成了并列平等关系,应译为“science and technology”。
3.翻译需要运用广博的知识和对背景的了解如人们常在饭馆的菜谱上有“蚂蚁上树”这一菜名,这是以其形象,喜庆,吉祥等喻意为菜名,如果译者不熟悉这一菜名,就按字面意思来翻译,将译成“Ants climbing the tree”。
一、注重思想情感的表达英语文学翻译通常翻译的作品都是具有一定价值的优秀文学作品,其文学性比拟强。
这些作品属于表达型文本,在翻译时要注重它们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具体的事实和信息,更多的是借助这些事实和信息已语言的形式进行加工,充分表达作者对社会生活、人生的认识和情感,给读者以思想上的熏陶、内心的净化、心灵美感的享受。
茅盾先生说,"对于一般翻译的最低限度的要求,至少应该是用明白畅达的译文,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
但对文学翻译,仅仅这样要求还是很不够的。
文学作品是用语言创造的艺术, 我们要求于文学作品的,不单单是事物的概念和情节的记叙,而是在这些以外,更具有能够吸引读者对书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强烈的感情。
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与英语文学翻译相比,普通的英语翻译大多只要求语言上的交流,是信息沟通的需要,文学性方面基本没有要求。
例如:对报纸内容的翻译,只需要语言流利简洁;对标语、提示语的翻译就不需要用过多的比喻等修辞。
例如,在公共场合常见的"请勿踩踏草坪",英文翻译为"please keep off the grass" 0这些英文翻译只需要表达出英文内容即可,无需有更多的修饰,也不用表达情感和审美。
翻译出作者写作时在字里行间里流露出的情感、思想和想要表达的意境, 注重整体艺术性的表达。
二、翻译过程中贯穿形象思维文学作品是用文字表达现实生活,作者的内心情感,通过抽象的文字表达出形象的内容。
作家在写作时通常用形象思维活动贯穿文学作品。
形象思维是指"运用一定的形象来感知、把握和认识事物,也就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形象来到达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一种思维形式"。
作家写作时运用形象思维对客观现实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想象,再进行塑造,在此过程中给形象贯注特定的情感,通过形象揭示现实生活中最本质的特质,认识和理解生活中的典型事物。
论翻译的特性作者:王小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9期摘要:翻译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实践活动,人们对于翻译的思考也是由来已久。
本文主要探讨分析了翻译的五大本质特征,即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旨在进一步揭示翻译的价值和其本质。
关键词:翻译;特性;本质[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21、引言何谓翻译?谭载喜在《西方翻译简史》一书中指出:“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翻译都是一项极其古老的活动……两个原始部落见的关系,从势不两立到相互友善,无不有赖于语言和思想的交流,有赖于相互理解,有赖于翻译。
”(谭载喜,1991)翻译的定义和理解也是众说纷纭,不同的学派持有不同的见解。
但归结起来,翻译就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其内涵也是十分丰富的。
2、翻译的特性正如许钧在《翻译概论》中论述道:“翻译活动具有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
(许钧,2008)在多元视角下笔者对翻译活动的五种特性分别进行了解读和分析,并加以案例对翻译的特性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从而明确了翻译活动的本质和价值。
2.1 翻译的社会性范存忠在《漫谈翻译》中指出“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
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的社会目的,翻译带上了时代的烙印。
翻译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会因为社会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由此可见,翻译的标准也必然具有深刻的社会性。
如果忽略翻译的社会性而去评价翻译活动将毫无意义可言。
因此,翻译标准也具有社会性的特征。
结构主义强调用动态、辩证、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
因此,相同文本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翻译也存在好坏之别。
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最好的译文不一定是语言意义忠实的译文,相反,文本内容不忠实原文的译文也有可能被认为是最好的译文。
以鲁迅翻译标准的社会性分析为案例。
在“五四”时期,由于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巨大的解放,中国的翻译界也随之产生了诸多变化。
摘要:汉语具有直观的平面性,但汉语句式趋于整齐匀称,表达色彩鲜明,词汇具有丰富联想性,所以又具有油画的特征。
英语具有直观的立体性,但英语重于逻辑,表现力不强,又具有素描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汉英的翻译主要是显性上从平面向立体转换,从素描向油画转换。
因为英汉的第二种转换从属于第一种转换,所以文章最后着重论述从平面到立体转换的策略。
这也对翻译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立体性;平面性;翻译转换1. 引言对于英汉直译而言,学者对句式语篇直译的论述着墨不多,但对于句式甚至部分语篇进行直译实在是行不通。
首先是在理论上行不通。
英汉属于不同语系,差别太大。
就是同一语系的英法语间,也不可能做到句式的绝对意义上的直译。
这在实践上更是行不通。
没有人会在句式翻译上亦步亦趋,都会有程度上的变通。
词汇和简单表达直译的确能增加异国情调,也能为大家所认同,但对比较繁杂的句子进行直译,轻则“当当有声,的的不休”,十足的翻译腔调,重则不知所云。
翻译在于把握源语的意境意旨,运用译入语的句式另起炉灶,并在译入语中找到最佳顺应,努力去恢复意境意旨,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深层次意义对等和认知性对等,在这基础上构建、再现其神韵。
一味直译,只怕会引起水土不服,因其不符合译入语读者的思维习惯,不符合他们的审美期待,读都难以坚持下去,更不用说去体味神韵了。
奈达认为,翻译的焦点要放到译入语读者对译作的反应上去。
按这指导思想,句式的完全直译是不好的。
优秀的译者在于掌握源语和译入语的各自特征,运用娴熟的手法,出神入化地转换。
这也是为什么要研究英汉的特征对比的原因。
2. 汉英的显性特征对比2.1 汉语的显性特征近年来关于英汉对比的论文很多,英汉之间的对比性特征越来越被人们所识别。
对于汉语,学者常指出它是词汇、分句、句子并存,只有一个维度。
如这句:“杭州境内西湖如明镜,千山凝翠,洞壑幽深,风光绮丽”(贾文波,2001:77)。
这里名词并存,句式整齐,句与句之间是显性平等的,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万顷碧波,层层推进”。
翻译的特点、性质、原则与过程一、翻译的特点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范存忠:"漫谈翻译"《翻译理论与技巧》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p.80), 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谭载喜:《奈达论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p.10)。
翻译虽为个体所承作,却是一种社会活动,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丰富的实践内涵。
就前者而言,翻译经过千百年来各国翻译家的共同努力,已经在语言学、文学、文化、心理学、人类学、哲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并在具体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跨文化和语言转换模式。
随着科学的日益进步,这种体系和模式正处在不断地完善之中。
就后者而言,翻译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辨证的;翻译理论产生于翻译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实践转过来又丰富翻译理论。
可以说,没有社会实践就不会有翻译理论的产生;没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翻译实践就会难免走弯路。
因此,学好翻译既要重视翻译理论的学习,又要加强翻译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我们学好翻译的必由之路。
二、为什么可能有翻译翻译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因为人类社会要发展进步就需要在不同文化的民族之间进行沟通,而这一全过程都离不开翻译。
正如Steiner所说的那样: Translating it is that openeth the window, to let in the light; that breaketh the shell, that we may eat the kernel. (Steiner)“翻译是沟通各族人民的思想,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进行国际斗争的必要武器。
从汉译英合句法看翻译之普遍性特征——规范化郭亚斌;纪墨芳【摘要】Universals of translation are the inherent properties of translation that bear no relation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anguage systems or the preference of translators.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lation corpora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researches of universals of translation. At present, the researches on universals of translation are mainly focused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simplification, explicitation, normalization and so on, which are mainly realized by the choice of different words and sentence structure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is paper studies one of the universals of translation-nor- malization by examining and classifying the using of combination strategy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This leads to a clearer picture of the nature of Chinese English translation.%翻译普遍性是与语言系统差异和译者个人偏好无关的翻译本身所固有的特点。
文学翻译的特点-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摘要:文化因素在文学翻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确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对于提高翻译作品质量和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探讨了几种处理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方法 ,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或兼并使用,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完美的翻译作品——既充分体现原文的风格、内涵又满足译文读者的需要。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学翻译;源语(source language) ;目的语(target language)转载于中国论文联盟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
受其影响 ,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
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
人们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 跨文化合作) ”、“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 ”或“t ranscultura tion(跨文化交际) ”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译”(郭建中,2000 , P277) 。
因此,怎样更加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
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尽量减少文化差异的四种不同的翻译方法。
一、文学体裁和文化差异翻译实践是与翻译作品的文体紧紧相联的。
不同文体的翻译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征。
只有在同时掌握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的特征且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情况下,译者才能创造出真实体现源语风格的翻译作品。
作品语言风格的不同就意味着所蕴涵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
例如:就科技体裁的文章而言,其所承载的文化因素较少。
在这类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准确如实地将源语信息内容转化成目的语远远比对两种语言文化的转换要重要得多。
翻译特性与属性探讨一、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区别英国文学评论家I.A.Richards以前这样说过:“translationmayverywellbethemostsophisticatedeventintheevolu tionofthewholecosmos”(翻译很可能是宇宙进化史上作为复杂的活动之一)[1]的确如此。
翻译活动的复杂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单是翻译的分类就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答案。
参照不同的标准,翻译就会有不同的分类。
比如,前苏联著名语言学家RomanJacobson在OnLinguisticAspectsofTranslation一文中就曾根据翻译活动所涉及到符号代码将翻译分为语内翻译(intralingual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translation)[2]。
如果以翻译活动的客体性质作为参照点,翻译就可以笼统地划分为非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两大类。
非文学翻译包括科技著作的翻译、新闻通讯的翻译等,属于知识性的信息传递,其特点是确定性和准确性;而文学翻译(如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的翻译)则有点不同,它除了具备知识性信息之外,还具备文学作品特有的审美信息,其最大的特点是想象性、创造性、审美性和模糊性。
如果说非文学翻译追求的是“真”,那么文学翻译则追求的是“美”。
在非文学翻译中,译者只要把源语文本的信息如实地传达出来即可;而对于文学翻译来说,仅仅忠实地传递知识性信息还远远不够,译者还必须要传达出源语文本的审美信息。
相比较而言,非文学翻译对准确性的要求比文学翻译要高得多,虽然文学翻译也要求忠实、准确,但是,因为文学语言表达的模糊性和含义的不确定性,忠实和准确常常缺乏确定的衡量标准,再加上译者与译者之间理解上的差异,就出现了“一千个译者笔下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局面。
从另一个角度看,文学翻译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的翻译类型中独树一帜,就是因为它具备了一些独特的属性,而这些属性在通常情况下是不为非文学翻译所拥有的。
论翻译的特性1、引言何谓翻译?谭载喜在《西方翻译简史》一书中指出:“无论 在中国还是西方,翻译都是一项极其古老的活动……两个原始部 落见的关系, 从势不两立到相互友善, 无不有赖于语言和思想的交流,有赖于相互理解,有赖于翻译。
”(谭载喜, 1991)翻译 的定义和理解也是众说纷纭, 不同的学派持有不同的见解。
但归 结起来,翻译就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其内涵也是十分丰富的。
2、翻译的特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
(许钧, 2008)在多 元视角下笔者对翻译活动的五种特性分别进行了解读和分析, 加以案例对翻译的特性做了进一步的阐释, 从而明确了翻译活动 的本质和价值。
2.1 翻译的社会性范存忠在《漫谈翻译》 中指出“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 活动, 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 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
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的社会目的, 会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由此可见, 翻译的标准也必然具有深刻的 社会性。
如果忽略翻译的社会性而去评价翻译活动将毫无意义可正如许钧在《翻译概论》 中论述道:“翻译活动具有社会性、翻译 带上了时代的烙印。
翻译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会因为社因此,翻译标准也具有社会性的特征。
结构主义强调用动态、 辩证、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
因此, 相同文本不同社会历 史时期的翻译也存在好坏之别。
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 最好 的译文不一定是语言意义忠实的译文, 相反, 文本内容不忠实原 文的译文也有可能被认为是最好的译文。
以鲁迅翻译标准的社会性分析为案例。
在“五四”时期, 由 诸多变化。
鲁迅、严复等翻译家, 开始大力提倡“西学”, 逐 步认识到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鲁迅号召以“白话文” 写作,并提出把西方文学中所具有的战斗精神作为中国反封建的 有力武器。
因此,鲁迅提出了“直译”的翻译标准,这一点与目 的论者所倡导的“目的决定手段”不谋而合。
鲁迅想通过“直 译”甚至“硬译”, 最大化地展现外语的本来面貌以推动汉语 的发展和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