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标点符号》教案

1《标点符号》教案

1《标点符号》教案
1《标点符号》教案

品牌作文教案执教教师:

二年写话第一讲《学习标点符号》

姓名:

一、课前积累

标点符号歌

三、填标点训练

(一)想一想,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2、街上的花灯可真多啊()

3、起风了()天变得灰蒙蒙的()

(二)给句子加标点符号

1、这本书真有意思啊

2、这本书有意思吗

3、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4、这本书很有意思希望大家都读一读

(三)读一读,感受标点的用法,并分别写一句话。

A、今天,我和爸爸去了海洋馆。

我的句子:

B、哼,总是老师给学生写评语,不公平!

我的句子:

C、咦,露珠哪里去了呢?

我的句子:

(四)给文章填写正确的标点符号。

狼和小羊

狼来到小溪边看见小羊在那儿喝水

你安的什么心

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

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去的

狼气冲冲地说就算是这样吧,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

可怜的小羊喊到

狼大声嚷道说着往

说谎的鼻子

“爸爸,你看我的鼻子长了吗?”放学后,瓦瓦又跑到爸爸面前,仰起脸指着自己的鼻子问。

爸爸摇着头笑了,点着女儿的脑门说:“长了长了,长成外国大鼻子啦!”

瓦瓦跑到洗漱间,再跑出来,哭泣着说:“骗人,爸爸净骗人!”

爸爸奇怪地问:“爸爸怎么骗你了?”

“你,你讲的童话故事骗人。”瓦瓦抹着眼泪说,“你说小木偶皮诺曹说谎鼻子就长长,我说谎鼻子怎么不长呀?”

“你怎么说谎了呢?”爸爸问。

“老师没让交班费,也没给什么有病的同学捐款……”瓦瓦坦白地说。

瓦瓦从书包里拿出12元钱,说:“都在这儿。”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第二小学 吴素霞 2014年9月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认识地球是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2.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3.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进行验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四、教学重点: 提出昼夜交替现象的不同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五、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能发现和概括太阳和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昼夜交替现象动画演示、昼夜交替解释的视频、手

电筒、地球仪、模拟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昼夜交替现象》的知识。 1、请你们打开课本72页,读1、2自然段。 这些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 2、出示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3、出示鸟巢昼、夜不同的照片,提问:这是什么? 你们看到了哪些不同的时间现象? 白天用一个字表示叫什么?晚上呢? 昼过去是什么?夜过去呢?昼过去又是什么?现实生活中是这样的吗?昼夜会不停地交替出现,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什么? 教师板书课题:昼夜交替现象 二、探究活动 1、提问:为什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会交替出现呢? 你能提出哪些昼夜交替的假说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2、谁来汇报你的假说?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教师出示4条假说。 3、哪一种假说观点是正确的? 我们怎样知道哪一种假说观点是正确的?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圆的对称性》教学设计

3.2圆的对称性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圆的轴对称性; 2.理解垂径定理及逆定理的的推导过程,并能初步应用。 一、课前预习 自学课本P96,回答下列问题: 1.平面上,到的距离等于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 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点在、点在、点在。 3.连接圆上任意两点间的线段叫做__________,经过圆心的弦叫做_________。 4.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 ,简称 .如图,以A、B为端点的弧记作,读作“”或“”。 5.弧包括和,大于半圆的弧称为,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半圆既不是,也不是。优弧一般用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劣弧一般用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图,以A、D为端点的弧有两条,优弧ACD(记作 )劣弧ABD(记作 )。 二、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1.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你能找到多少条对称轴? 2.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上述问题的? 3.右图还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你能找出它的对称轴吗? 【小组讨论】 4.如图,AB是⊙O的一条弦.作直径CD, CD⊥AB,垂足为M. (1)此图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其对称轴是什么? (2)你能发现图中有那些等量关系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垂径定理:。 用几何语言表达:∵∴ 在下列图形中,哪些符合垂径定理的条件? 三、典型例题

E O B A E O B A E O B A E O B A D O B A 例1 如图,已知在⊙O中,弦AB的长为8cm,圆心O到AB的距离为3cm,求⊙O的半径。 例2:如图,一条公路的转弯处是一段圆弧,(即图中 CD,点O是CD的圆心),其中CD =600m,E为CD上一点,且OE⊥CD,垂足为F,EF=90m。求这段弯路的半径。 四.练习: 1.半径为4cm的⊙O中,弦AB=4cm, 那么圆心O到弦AB的距离是。 2.⊙O的直径为10cm,圆心O到弦AB的距离为3cm,则弦AB的长是。 3.半径为2cm的圆中,过半径中点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弦长是。 (1)题(2)题(3)题(4)题(5)题 4.如图,在⊙O中,AB、AC是互相垂直的两条弦,OD⊥AB于点D,OE⊥AC于点E, 且AB=8cm,AC=6cm,那么的⊙O的半径OA长为。 5.弓形的弦长AB为24cm,弓形的高CD为8cm,则这弓形所在圆的半径为 _____ 6.已知如图,在以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交小圆于C、D两点。 求证:AC=BD 五.小结感悟 学了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分层作业B本》第21-22面,17题选做

五年级科学下册 昼夜交替现象5教案 教科版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设计是根据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2两课改编。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公转和自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运动,例如,和太阳系一起参与银河系的运动。严格地说,地球的运动是多种运动的复合。即便是公转,也不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由于本单元是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因此只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与公转。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二)教学对象分析 我校是如皋市如城中心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太少了。深入地了解学生有关地球运动的前概念,会发现一些真实、朴素但错误的观点:1.太阳沉到地下去了,黑夜就来临了。南北半球的昼夜相反(不知地球在自转和公转中的姿态)。2.昼夜现象与月球有关,因为天黑了月亮就出现。(简单地把两个现象相联)3.地球自转的方向可能是从西向东(不知道该如何确认自转方向)。4.地球可能是在运动,但我们感觉不到(不知如何寻找参照物)。 5.四季的形成跟地球离太阳的远近有关,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学生的诸多认识,和早期人类对地球及其运动的认识十分相似。 (三)教学环境分析 因为本课是教学有关宇宙方面的知识,需要进行一些探究活动,所以选择在科学实验室进行教学,并配上多媒体教学设施。 二、教学目标 1.形成的科学概念 ①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②“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③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2.过程与方法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对称性》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圆 的对称性》教案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对称性》教案 杨晓莉 教学内容:教科书59页例题3 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2)会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2)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和利用的基本能力,以及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讨论、创作,使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激发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2)通过小组合作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多媒体课件,所学过的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复习 1)、连接()和()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 2)、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都()。 3)、在同一个圆中,直径有()条。 4)、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 ()。 2、观察以前认识对称图形。

1)、举例说出轴对称的物体。如:蝴蝶、枫叶、门窗、剪刀、五角星等。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观察、概括。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二、教学我们所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对称轴 1.师:我们以前已经认识了许多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叫做直线图形。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叫做曲线图形。大家一起来找找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电脑出示) 2.提出要求:四人小组为单位先猜一猜,再拿出图形动手折一折,验证一下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并画出对称轴。 3.学生操作交流。(师巡视辅导) 4.汇报交流 (1)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指名上台折,展示) (3)画出对称轴。 5.小结:从上面的图形中可以看出,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不止一条的对称轴。 三、教学认识圆的对称轴 1、出示例3:你能分别画出下面两个圆的对称轴吗?你能画出几条呢

《设计色彩》教案

课时授课计划(教案) 2017 ~2018学年第一学期 教学系部艺术学院 课程名称设计色彩 教学课时64课时 专业班级17级艺术设计本、专科 授课教师 职称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2017年9月11日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课时授课计划(教案)授课班次与时间: 课题名称: 第一章设计色彩的理论知识 第一节设计色彩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设计色彩的形式规律 第三节设计色彩的表现技法 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设计: 【本章节教学重点】设计色彩的形式规律、表现风格、表现方法 【本章节教学难点】设计色彩的表现方法以及运用 【教学方法设计】结合图片讲解及多媒体教学形式 附件及说明: 一、教具、幻灯、电化教学手段的说明 二、新课内容小结 三、作业布置 四、后记

五、课时授课计划(教案)以一次课(2学时)为单元编写,每一单元有一首页 六、教学内容,小结,作业布置,后记等书写在竖直线左边,其它内容书写右边 七、青年教师需提供板书设计(最后) 备课日期:年月日第页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课时授课计划(教案)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章设计色彩的理论知识 第一节设计色彩的基础知识 一、设计色彩的定义 所谓设计色彩就是按照美学的形式法则及作者主观的认识和感受,对 描绘对象运用装饰手法进行制作的表现形式的一种色彩技法。与以往绘画 色彩不同的是它更具备装饰性和平面性,对于静物质感的表现要求没有绘 画类色彩那么高甚至是不要求,但对于装饰性因素以及构成式的色彩分割 感则有一定的要求与设计理念。 二、设计色彩的特征 (一)设计色彩的造型特征 1.单纯化 装饰造型是一个概括提炼的过程,抓住“简而变”,通过造型构思, 用简洁朴素的艺术语言,来达到单纯的艺术效果。 2.平面化 装饰造型的重要基础,将客观存在的立体物象转化为平面形象为特征。 其中又分为客观平面化,即形象平面化,构图仍存在空间状态,较为 写实的平面化;以及主观平面化,即形象平铺,平视观察。 3.意象化 指对形体进行主观想象性设计和绘制。 4.夸张化 是指在装饰性绘画中,夸张就是变形变色,出于抒发情感,营造有意 味形式,为突出主题和生活本质,追求感染力为目的。 (二)设计色彩的色彩特征 1.色彩形象固有色 它是一种最具普遍意义的色彩形象,用与设计色彩表现就带有本质色 彩的特征。 2.色彩布局均衡性 所谓均衡不是面积上的平均,而是主要指分量的对称。色彩均衡重在 相互呼应,比如某中色出现在一方,要在彼方有同性色或近似色的“再现” ,才能相映成趣。 3.色彩表现高纯度 意思是指颜色的鲜艳要符合一般的审美要求,所以装饰性色彩追求高 纯度色彩搭配。 4.色彩观察移动性 备课日期:年月日第页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课时授课计划(教案)是指集中于一点来观察,这对远近,左右,上下空间反映比较清楚。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稿件优质课评比附记录单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一课。本课旨在通过大胆猜测、科学探究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看法,为学生本单元后继探究学习做铺垫,而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教材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教材列举了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四种假说,其目的是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提出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使学生明白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才能加以判断;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大胆猜测,提出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说进行解释。 【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少数学生虽然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都是通过书籍、电视等渠道获取的,知识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没有完整、有序地建构,因此说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是困惑不解的。 五年级的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对周围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但五年级学生思维方式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原因是抽象的。抽象思维的展开是以具体形象为基础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将宏观的物象直观化,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日地之间的相对圆周运动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青岛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案3.1圆的对称性

3.1圆的对称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圆的轴对称性和中心对称性,会画出圆的对称轴,会找圆的对称中心; (2)掌握圆心角、弧和弦之间的关系,并会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解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圆的对称性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发现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2)通过对圆心角、弧和弦之间的关系的探究,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过观察、总结和应用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体验发现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对圆心角、弧和弦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圆的对称性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会用圆心角、弧和弦之间的关系解题.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前面我们已探讨过轴对称图形,哪位同学能叙述一下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问: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轴对称图形? 生:折叠. 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究圆的对称性. 问题1: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你还记得确定圆的两个元素吗? 生:圆心和半径. 问题2:你还记得学习圆中的哪些概念吗? 忆一忆: 1.圆:平面上到____________等于______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其中______为圆心,定长为________. 2.弧:圆上_____叫做圆弧,简称弧,圆的任意一条____的两个端点分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圆的半径.__________称为优弧,_____________称为劣弧. 3.___________叫做等圆,_________叫做等弧. 4.圆心角:顶点在_____的角叫做圆心角. 二、探究交流,获取新知 知识点一:圆的对称性 1.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你能找到多少条对称轴?

第一课--色彩基础知识教案

r 色彩基础知识教学设计 我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周围都被色彩所包围,每个事物都有属于它的色彩 课题:色彩基础知识课型:综合 探索授课方法:说教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A.理解色彩知识的基本术语 B.学习运用色彩表达情感的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运用色彩表达的能力 培养学生从色彩知识运用与审美双重功能中,感受美术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进行美的创造愿望,增强艺术修养。 教学重点:色彩调色的方法;色彩在美术创作中重要的意义。教学难点:运用色彩表达事物及情感的能力。 讲授新课: 一、色彩的概念、意义 在《艺术辞典》中对色彩的概念是这样概括的:色彩是光的特性的延伸,色彩是在色光物体,视觉器官三者之间极其复杂的关系下面产生的一种物理现象.从我们美术的角度出发来看,色彩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具有独立的艺术审美性,色彩使万物生机勃勃,不同的色彩有着不同的启示作用和暗示力,用以表现画者内心的感受,所以我们要学会运用色彩,因为色彩它是作为形态以外的另一个设计要素,色彩是无可替代的信息传达方式和最富有的吸引力的设计手段之一。 二、色彩的基础知识1、色彩的分类 (1)原色:大家知不知道什么是原色? 无法调制出来的三原色:红、黄、蓝、又称为一次色。 (2)间色: 两种原色相混合后产生的色彩称为间色,又称为二次色 橙(红+黄)、绿(蓝+黄)、紫(红+蓝)。 (3)复色: 三种原色或两种间色相混合后产生的色彩称为复色,又称为第三 次色和再间色,复色纯度低为灰色调。 (4)补色: 补色又称为互补色,余色或强对比色。在色相环中任何直径两端相对之色都成为互补色,如红与绿、蓝与橙、黄与紫、补色之间混合会产生黑色。 2、色彩的三要素: (1)色相:是指颜色本身所具有的面貌,也是区别其他颜色的名称。 如黄、红、绿、橙等. (2) 明度:是指色相的明暗程度,它包括同一颜色的色相差别,也包括不同色 相自身所具有的明暗差异。即人们常说的“深浅差别”或“素描关系”。大家知不知道怎么来区别一个色彩的明暗程度,一个色彩加 入白色越多,明度越高。加入黑色越多明度越低。 (3 )纯度:指色彩的鲜艳程度,饱和程度。它是由颜色中含有其它 颜色的多少所决定的。 一个色彩只要不加入其他色彩,就是高纯度的,只要加入了其他色彩,纯度就会降低。 3、色彩的属性 (1) 暖色系:指的是包括红色、褐色的所有色彩。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1《昼夜交替现象》 教科版

1.昼夜交替现象 【教材简析】 《昼夜交替现象》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也是《地球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从熟悉的昼夜现象开始研究地球的运动,旨在充分展露学生对昼夜现象的看法,试着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关系入手,来解释昼夜现象。教材主要安排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二是通过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验证假说;三是有多少种可能的解释。教材在设计上按照“假说—验证—解释”的结构来编写。 【学情分析】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五年级的学生虽然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区别。 2、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3、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认真参与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搜集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4、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影响。 【教学重难点】 能用示意图和恰当的科学语言,解释地日运动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板贴 小组:每组1个地球仪,去灯罩的手电 【教学过程】 一、唤醒经验、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 1、同学们,想不想一起来探索有关地球和宇宙的奥秘? 2、(出示地球一半被照亮的图片)这是我们生活的地方,这时候我们正处于白天还是黑夜?(白天)地球的另一半呢?(黑夜) 3、这种现象会发生变化吗? 4、处于白天的那一半地球也会变黑夜,另一半就处于白天。地球上的白天和黑夜一直在交替着出现,科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昼夜交替”。(板书课题:昼夜交替现象) 5、你认为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与什么有关呢?谁能来解释这一现象呢?(请学生简单说说想法)(教师准备地球和太阳的板帖,可以方便板书) 6、小结: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太阳的运动有关。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吗? 7、当时的科学家在研究“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中,也提出了很多的假说,然后再对自己做出的假说进行论证,最后发现规律。今天我们也做一名小科学家,勇敢的提出自己的猜测。 二、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预设:15分钟) 1、地球、太阳怎样运动才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把你的想法用示意图的形式呈现,可以用两个圆卡片代表地球和太阳,蓝色的代表地球,红色的代表太阳,用箭头表示运行的方向。为了让我们的示意图更直观,你也可以加注文字。 2、还有疑问吗? 3、学生提出假设,画示意图。师拍照上传。(5分钟)

圆的对称性-教案

圆的对称性 (南充市建华中学 张懿)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并能运用其特有的性质推出在同一个圆中,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能运用这些关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善于从实验中获取知识的科学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由实验得到同一个圆中,圆心角、弧、弦三者之间的关系。 2、难点:运用同一个圆中,圆心角、弧、弦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由问题引入新课:要同学们画两个等圆,并把其中一个圆剪下,让两个圆的圆心重合,使得其中一个圆绕着圆心旋转,可以发现,两个圆都是互相重合的。如果沿着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折叠,圆在这条直线两旁的部分会完全重合。 由以上实验,同学们发现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吗?对称中心是哪一点?圆不仅是中心对称圆形,而且还是轴对称图形,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 二、新课 1、同一个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实验1、将图形23.1.3中的扇形AOB 绕点O 逆时针旋转某个角度,得到图23.1.4中的图形,同学们可以通过比较前后两个图形,发现AOB AOB ∠=∠,AB AB =,AB AB =。 实质上,AOB ∠确定了扇形AOB 的大小,所以,在同一个圆中,如果圆心角相等,那么它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 问题:在同一个圆中,如果弧相等,那么所对的圆心角,所对的弦是否相等呢? 在同一个圆中,如果弦相等,那么所对的圆心角,所对的弧是 否相等呢? 实验2、如图23.1.7,如果在图形纸片上任意画一条垂直于直径CD 的弦AB ,垂足为P ,再将纸片沿着直径CD 对折,比较AP 与PB 、AC ︵与CB ︵ ,你能发现什么结论? 显然,如果CD 是直径,AB 是⊙O 中垂直于直径的弦,那么AP BP =,AC BC =,AD BD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加以 概括。 (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同一个圆中,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的应用。(1)思考:如图,在一个半径为6米的圆形花坛里,准备种植六种不同颜色的花卉,要求每种花卉的种植面积相等,请你帮助设计种植方案。(2)如图23.1.5,在⊙O 中,AC BC =,145∠=?,求2∠的度数。 图 23.1.3 图 23.1.4 图23.1.7

《设计色彩》讲课教案

《设计色彩》

《设计色彩》教学教案 第一章概述 1.设计色彩的定义 從古代的遺蹟中我們可以發現,人類從很早以前就有色彩的運用,即使到了今日,色彩仍與我們息息相關。雖然色彩的運用可以追溯到 20 萬年前,但在歷史上,希臘是最先將色彩問題提出討論的。希臘的四原色論將火 ( 白色 ) 、水 ( 黑色 ) 、空氣 ( 紅色 ) 、土 ( 綠或黃色 ) 認定為色彩基本的四元素,此時對色彩之研究僅限於哲學性。真正對色彩的研究,是直到 1666 年牛頓經由三稜鏡得知了光譜,才邁入色彩科學的新紀元。色彩是經由光線刺激眼睛所產生的視覺現象,沒有光線就沒有色彩。光照射在物體上,物體吸收了某些色光、反射了其餘的色光,透過視覺器官傳到大腦,由大腦感覺色彩 ? 雖然科學家經過長時間的研究,至今尚無法完全了解當我們觀察色彩時,會在大腦中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2、色彩原理 ?光是色彩的本原 ?光与色 ?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觉离不开光。 ?( 1 )光与可见光谱。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电磁波。从 0.39 微米到 0.77 微米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们的色彩视觉感觉受。此范围称为可见光谱。波长大于 0.77 微米称红外线,波长小于 0.39 称紫外线。 ?( 2 )光的传播。光是以波动的形式进行直线传播的,具有波长和振幅两个因素。不同的波长长短产生色相差别。不同的振幅强弱大小产生同一色相的明暗差别。光在传播时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折射等多种形式。光直射时直接传入人眼,视觉感受到的是光源色。当光源照射物体时,光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人眼感受到的是物体表面色彩。当光照射时,如遇玻璃之类的透明物体,人眼看到是透过物体的穿透色。光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物体的干涉时,则产生漫射,对物体的表面色有一定影响。如通过不同物体时产生方向变化,称为折射,反映至人眼的色光与物体色相同。 ?体色的呈现 我们所见的各种物体,可以区分为发光体和不发光体两大类。前者是能够自身发光,因而它的光色可以不受周围光线的影响;后者是自身不能发光,要靠反射外来光线的照射,它们才能反射出不同的颜色。 发光的物体,例如太阳,日光灯,钨丝灯,蜡烛等,它们自身有发射光波的能力,是发光体。与太阳的光谱相比,其他的发光体的光谱都不平衡,难于像日光那样形成白光,日光灯光偏绿,钨丝灯光偏橙黄色,蜡烛光偏黄红色。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昼夜交替现象》教案1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设,并尝试解释。 三、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四、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小组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 (一)通过谈话,引出探究问题 1、课堂引人:播放白天和黑夜的照片。同学们,大屏幕上的两张照片分别是什么时候的?白天就是昼(板书昼),夜晚就是夜(板书夜)。白天那么亮,光线是从哪儿来的呢?(生:太阳)对了,地球本身不发光,靠吸收太阳光形成白天,没有太阳照到就成了黑夜。 2、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太阳从东边升起,白天来到;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黑夜降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昼和夜就这样不停地交替出现(板书交替)这样一个交替过程,我们称为昼夜交替现象(板书现象) 3、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呢?如果太阳与地球固定不动能产生昼夜吗? (二)猜想 1、师:究竟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呢?我们今天来猜测一下太阳和地球怎样运动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学生汇报他们的猜测,教师板书。(小组讨论并填写记录单一,再汇报)

2、针对学生的假说,教师问: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吗?我们又该如何判断这些假说是否正确呢? 3、教师可提示书中的四种假说,并问:在这种情况下,地球上会发生昼夜交替现象吗? (三)模拟实验。 1、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模拟实验。如何做模拟实验呢?需要选什么材料? 2、用地球仪代表地球,打开手电筒,用电筒的光表示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解说照亮的部分叫昼,没被照到暗的地方叫夜) 课件出示实验提示要求小组操作: A 地球上贴有黄色小标签,请观察这个点有没有发生明暗交替现象。 B 注意分工合作,一个人拿着电筒,一个人拿地球仪,一人记录,其他同学认真看地球上照亮的部分。光线最好要保持水平,并且始终对着地球仪。 C 先验证组内相同的猜想,再分别研究各自不同的猜想。填写记录单。 (四)学生汇报 1、向大家汇报小组的研究结果。小组将自己画好的张贴在黑板上。 2、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 这些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成立吗? 这些解释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吗? 小结:只要太阳绕地球转或地球绕太阳转都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在没有新的证据前,前面哪些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暂时是正确的? (五)、总结 通过大家的验证,认为好几种情况都可能使地球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那么,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研究。也请同学们回去查阅这方面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并把查到的资料带到课堂上来。

圆的对称性(教案)

5.2 圆的对称性(二)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理解圆的对称性(轴对称)及有关性质. 2.理解垂径定理并运用其解决有关问题. 学习重点:垂径定理及其运用. 学习难点:灵活运用垂径定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圆是轴对称图形吗? (2)你是如何验证的? 设计意图1、体验折叠是验证轴对称图形的非常好的方法。 2、确信圆是轴对称图形,圆的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这样的对称轴有无数条。 圆是轴对称图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与圆的轴对称有关的性质。 二、探索与发现 如图,AB是⊙O的直径,画弦CD⊥AB,垂足为P,探索图形中的相等关系。 你是如何发现的? 教学设计: 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通过观察操作说理等方法获取结论。 垂径定理 文字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符号语言: 。 三、例题讲解 2cm,你能求出圆心O到CD的距离吗?例1. 已知:如图,直径AB⊥CD,⊙O的半径为2cm,若弦CD=3 例2. 如图,以点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交小圆于点C、D.AC与BD相等吗?为什么?

四、及时巩固: 1.如图,OA=OB ,AB 交⊙O 与点C 、D ,AC 与BD 是否相等?为什么? 2.填空 (1)如图,已知⊙O 的半径为13cm ,AB 为⊙O 的一条弦,点O 到AB 的距离为5cm ,则AB=____. (2)如图,已知⊙O 的直径为10cm 中,弦AB=8cm ,P 是AB 上的一个动点。OP长度的范围是 。 (3)如图,以点P 为圆心的圆弧与X 轴交于A ,B 两点,点P 的坐标为(4,2),点A 的坐标为(2,0)则点B 的坐标为_________.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五、应用与拓展: 1.某居民区一处圆形下水管道破裂,修理人员准备更换一段与原管道同样粗细的新管道.如图所示,已知污水水面宽度为60cm ,水面至管道顶部距离为10cm ,问修理人员应准备半径多大的管道? 思考: 如果水面宽度由60cm 变为80cm ,那么污水面下降了多少厘米? 2. (思维拓展)已知⊙O 的半径为5cm ,点P 是⊙O 内一点,OP=4cm ,则过点P 的所有弦中,最短弦的长为多少cm? 过点P 的所有弦中,长度为整数的弦有几条? O B A P O B A

设计色彩教案2

2016年10月31日第9周第二次课课题:构成艺术中的设计色彩 授课时数 讲课:4课时实训:8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色彩构成的概念,掌握色彩的对比关系。能力目标:掌握色彩的基本原理以及色彩色调调和原理调出协调的画面。 德育目标:通过对色彩语言纯理性的系统练习,让学生建立起理性、清晰的色彩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掌握色彩调性的原理来进行色彩练习。 教学难点:掌握色彩调性控制能力,主色调的确定。 教具:电脑,投影,色彩相关各类图片,优秀作品,色彩范例图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指导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活中有哪些对比现象? 2、寻找生活中的对比色。 清洁工的衣服为什么是橘红色的?——醒目,突出,防止别人撞他。师引导提醒:这种色与周围环境。学生一起说:对比强(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比较的观察)动手术的医生为什么穿绿色的?学生议论纷纷。色彩对比除了前面我们说得给人们影响,强烈的互补色还可以缓

解人的疲劳,因为血是红色的,与绿色的衣服是互补色,这样穿医生可以更好的做手术。 二、新课讲解 1、色彩的均衡:色彩组织构成后,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类似于力的一样的平衡安定感,也叫平衡状态感。 (1)大小、比例的色视觉均衡 (2)轻与重的色视觉均衡感 (3)胀与缩的色视觉均衡现象 (4)不均衡的均衡 (5)节奏与韵律、 2、构成设计色彩的基本点 (1)色相对比 不同颜色并置,在比较中呈现色相的差异,称为色相对比。各色相由于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远近不同,也形成强弱不同的色相对比。 例如,用湖蓝与钴蓝相比较,就会感觉钴蓝带紫味,在对比中,这两种色的特征更明确了。色相对比可以发生在饱和色与非饱和色之间。用美丽的、未经调和的色环纯色对比,可以得到最鲜明的色相对比效果,在古老时代里,人就学会从自然界的植物或矿物中提炼颜料,用于装饰服饰用具,或者用于巫术活动中,这说明人类对鲜明色彩的喜爱。鲜明的颜色对比能够给人们视觉和心理带来满足。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1、昼夜交替现象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排头学校高峰 1、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标: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 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三、实验探究: 1、演示实验:

(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 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四、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④地球自转 教学反思:

《圆的对称性》教案

《圆的对称性》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圆的轴对称性和中心对称性,会画出圆的对称轴,会找圆的对称中心; (2)掌握圆心角、弧和弦之间的关系,并会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解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圆的对称性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发现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2)通过对圆心角、弧和弦之间的关系的探究,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过观察、总结和应用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体验发现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圆心角、弧和弦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难点:能灵活运用圆的对称性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会用圆心角、弧和弦之间的关系解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前面我们已探讨过轴对称图形,哪位同学能叙述一下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问: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轴对称图形? 生:折叠. 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究圆的对称性. 问题1: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你还记得确定圆的两个元素吗? 生:圆心和半径. 问题2:你还记得学习圆中的哪些概念吗? 忆一忆: 1.圆:平面上到____________等于______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其中______为圆心,定长为________.

2.弧:圆上_____叫做圆弧,简称弧,圆的任意一条____的两个端点分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圆的半径.__________称为优弧,_____________称为劣弧. 3.___________叫做等圆,_________叫做等弧. 4.圆心角:顶点在_____的角叫做圆心角. 二、探究交流,获取新知 知识点一:圆的对称性 1.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你能找到多少条对称轴? 2.大家交流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动手操作:请同学们用自己准备好的圆形纸张折叠:看折痕经不经过圆心?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我们通过折叠的方法得到圆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圆心的一条直线是圆的对称轴,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 知识点二:圆的中心对称性. 问:一个圆绕着它的圆心旋转任意一个角度,还能与原来的图形重合吗? 让学生得出结论:一个圆绕着它的圆心旋转任意一个角度,都能与原来的图形重合,我们把圆的这个特性称之为圆的旋转不变性.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为圆心. 做一做: 在等圆⊙O 和⊙O ' 中,分别作相等的圆心角∠AOB 和A O B '''∠(如图3-8),将两圆重叠,并固定圆心,然后把其中的一个圆旋转一个角度,得OA 与OA '重合.你能发现哪些等量关系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初一美术课--色彩的魅力教案

《色彩的魅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择色彩表现为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色彩的本质特征。色彩的象征意义和色彩的感情使学生产生的不同情感反应,并运用色彩进行自主表现。按课标的有关要求,教材侧重让学生认识色彩,了解色彩与自我表现的关系,努力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艺术感受。在美术活动中进一步学习色彩知识,提高色彩表现力,在造型和色彩表现方面形成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能够通过色彩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析讲授,让学生了解掌握色彩的基本常识,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色彩色调给人的感觉。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让学生尝试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用色彩的情感特征进行大胆表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让学生发挥个性的表现,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重难点 了解色彩基础知识,体验大自然的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用色彩的情感特征进行大胆表现。 四、教学准备

色彩丰富的图片、色相环教具、多媒体课件、水粉画工具(颜料、画笔、调色盘或盒、水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放映一组色彩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色彩的兴趣。 师:观看这些图片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 师:在缤纷的色彩世界中,我们经常看到的颜色有哪些? 师总结: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里,大千世界丰富的颜色不仅可以愉悦我们的视觉,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本课我将带领同学们进入色彩的世界,学习色彩的常识,体验色彩的表现力,感受色彩的魅力。 引出今天的课题——色彩的魅力(板书) 色彩是我们进行绘画训练时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绘画语言,是美术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色彩的基本常识。 二、新课 (一)色彩的基础知识 1、三原色:红黄蓝(理论上绘画中用其他颜色无法混合出的颜色,但三种颜色按一定比例能混合出其他颜色。) 2、三间色:绿橙紫(由两种原色相混而成。) 3、极色:黑白 (二)色彩三要素 1、色相:指不同色的“相貌”。

2017最新小学科学苏教版1.3昼夜交替 教 案

1.3昼夜交替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个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学情分析 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球体,球体不断自转三个因素相关。关于昼夜交替知识,许多成人认为太简单了,不用学也知道。事实上,确实有许多学生通过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或者电视媒体等渠道看到过相关的知识。那么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呢?让我们来看一个有关此内容的课前调查统计: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占28% 地球自转、公转太阳绕地运动?地球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的占25% ?太阳绕地球转的占13% ?认为和月亮有关的占8% 月亮绕地运动?其他原因或什么都不知道占26% 这说明学生原先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是通过书籍、电视等渠道获取的,知识是不稳固的,或者说是书面的形式,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的,不能和他原有的知识进行有序地建构,所以还不能成为学生的知识。基于此,我认为大部分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是困惑不解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设,并尝试解释。 教学难点: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说;用示意图的方式表达假说和实验现象。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一、引入师:太阳东升西落,地球上就有白天和黑夜。当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时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昼夜”。昼夜为什么在有规律的交替(板书昼夜交替)。地球和太阳怎样的运动可能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呢?。今天我们也来当回小小科学家。 出示,1、太阳东升西落,昼夜现象。 2、太阳照射地球的情景,请学生观察。这时地球表面的明暗有什么变化?——这地球表面上一半是亮的,就是白天,一半是暗的,就是黑夜。 活动2【讲授】二、推测假设昼夜交替的假说 1、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说说并且画一画我们的观点。提醒学生注意在描述的时候:标出地球、太阳的名称,用箭头表示运行的方向。 2.收集学生的假设: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课件出示相应的假设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自转; 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3、师:有好几种观点,到底哪种情况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我们来模拟实验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