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诗歌鉴赏之炼字
- 格式:ppt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40
诗歌鉴赏之炼字一、何谓炼字所谓炼字,指锤炼词语,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换句话说,炼字就是鉴赏一首诗中用得最生动、最传神、最精彩的那个字。
高考诗歌鉴赏炼字题的常见题型①某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分析。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③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试题变形:④请抓住诗歌中的某个字词谈谈作者是怎样营造意境的?⑤此诗有的版本作这样,有的版本是那样,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⑥比较两首诗中的某个字,哪个更好?为什么?请分析。
⑦某诗评中(前人论述中)提到,诗歌中的某个字用得好,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你的看法是什么?二、炼字,炼哪些字?动词(一般动词、活用动词)修饰语(形容词副词)特殊词(叠词、色彩词、数量词、拟声词)三、练习:请找出下列诗句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1、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叶梦得评论道:细雨激起层层水纹鱼儿错以为有昆虫落下,于是争相浮上水面,追逐“食饵”。
如果风太大,燕子承受不住,就不能借风势而斜飞。
微风细雨,气候凉爽,燕子才有兴致驾风嬉雨而斜飞。
两句诗描绘出一幅微风细雨中,鱼儿活泼嬉水,燕子欢快舞风的生动画面,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
那么,这个“绿”字究竟好在哪呢?原来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
从修辞上讲这是一种移觉手法,也叫通感。
风一般只能以听觉和感觉辨别,但春天却是惠风和畅,吹面不寒,过耳无声的。
现在用“绿”去描写它,化不十分容易传达的听觉、感觉而为视觉,即写出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3、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古典诗歌鉴赏系列——炼字古典诗歌鉴赏系列——炼字【内容提要】诗歌鉴赏从要从语言入手,鉴赏诗歌的炼字犹为重要。
炼字的本质在于炼意。
可以抓住“字与意”这个纲,从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体会诗人炼字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的,体会诗人赋予所描绘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体会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化,体会炼字创造的意境的和谐美和注意虚词的运用对情感的强化等角度进行鉴赏。
诗歌是凝练的语言,不仅要求形象生动,还要讲究韵味。
古人作诗是非常讲究炼字的,字炼得好,不仅能准确地传达事物的特征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并体会其弦外之音,味外之旨。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
“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炼字炼句的铮铮誓言;“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是卢延让锤炼语言时的真实写照;“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是欧阳修对锤炼语言的执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贾岛对锤炼语言的一份感动……唐代诗人齐已曾写过一首《早梅》,其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两句。
诗人郑谷看后说,此诗好是好,不过宜将“数”字改成“一”字。
齐已连连叫绝,故拜郑谷为“一字师”。
为什么这个“一”字就锤炼得好呢?其实,如果遵循生活真实的法则,诗人早晨起来看到的也许就是凌寒开放的几朵梅花;然而,艺术毕竟不同于生活,它得具有感染力,一个“一”字,给人的新奇夺目的气氛比“数”字要浓得多,而且又有引发读者想象的韵味,更给人以无限的希望。
我们鉴赏诗歌一般都应该遵循这样一个思路:语言——意象——意境——情感。
简言之,就是“因文识象,由象悟道”。
语言是理解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基础。
而鉴赏语言,其中炼字显得尤其重要。
那么,如何鉴赏诗歌炼字所富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会语言的韵味和魅力。
一、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古诗句中的一些词语的用法较为特殊,了解其用法,对于我们理解句意乃至体会整首诗歌的思想感情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解题指导:炼字(附典例解析)【考点解读】诗歌作品的语言: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感情、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考点精解】鉴赏诗歌字词意义时,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推敲:1.从表情达意的角度;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类试题的解题步骤为:第一步,牢记语言风格的种类,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第二步,结合诗歌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诗歌的语言风格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现了诗(词)人怎样的情感。
【技巧点拨】考准确理解古代诗歌中字词的意思,掌握炼字炼词技巧,应关注“两把握,四要点”。
“两把握”指:1.从字词的表面义和语境义入手,把握字词的含意。
无论是炼字还是炼词,首先要把握字词的具体意义,除了把握字词的表面义外,还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把握其语境义。
2.从使用的手法入手,把握句子的特色。
分析关键字词所在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把握句子的语言特色。
“四要点”指:1.交代字或词的具体意思。
2.给出字词所使用的手法。
归纳字词使用的手法可以从描写景物的手法入手,比如从嗅觉、听觉、视觉或动静、虚实、远近、明暗等角度分析景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如比拟、比喻、夸张、借代等。
3.写出字词描摹的景物特征。
4.写出表达的思想情感。
具体的答题模板:字(词)的意思+使用的手法+描述的画面(营造的氛围)+表达的情感。
【典例解析】一、(2014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早发罗邺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题目: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3分)【答案】“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步骤一) 。
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步骤二) ,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步骤三) 。
诗歌鉴赏·炼字“炼字”的基本内容:1、古人在诗歌创作中,特别注意炼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炼动词。
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例1: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哪几个字比较传神?明确:穿,化静为动;拍,不用击打,有面积,更有气势;卷,不用激或者掀,形态比较美,与下文“江山如画”对应。
例2:陶潜“悠然见南山”。
用“见”还是用“望”?为什么?明确:“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
“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
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
而用一个“见”字,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
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
1、炼形容词。
诗歌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这一句中“直”和“圆”分别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直: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圆: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 形容词的活用可化腐朽为神奇。
又如: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红、绿”用作使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