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法规 疏散楼梯
- 格式:ppt
- 大小:2.59 MB
- 文档页数:34
第1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住宅建筑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居民的安全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为了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制定了严格的住宅安全疏散规定。
以下是对住宅安全疏散规定的详细阐述:一、安全出口设置规定1. 建筑高度不大于27m的建筑:当每个单元任一层的建筑面积大于650m²,或任一户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大于15m时,每个单元每层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
2. 建筑高度大于27m、不大于54m的建筑:当每个单元任一层的建筑面积大于650m²,或任一户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大于10m时,每个单元每层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
3. 建筑高度大于54m的建筑:每个单元每层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
二、疏散楼梯设置规定1. 建筑高度大于27m,但不大于54m的住宅建筑,每个单元设置一座疏散楼梯时,疏散楼梯应通至屋面,且单元之间的疏散楼梯应能通过屋面连通,户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当不能通至屋面或不能通过屋面连通时,应设置2个安全出口。
2. 建筑高度大于27m,但不大于54m的住宅建筑,当住宅仅有1个单元时,疏散楼梯应通至屋面。
三、疏散楼梯间设置规定1. 建筑高度21m的住宅建筑:当分散设置疏散楼梯困难时,任一户门至最近疏散楼梯间入口的距离不应大于表5.5.29的规定。
2. 建筑高度33m的住宅建筑:当分散设置疏散楼梯困难时,任一户门至最近疏散楼梯间入口的距离不应大于表5.5.29的规定。
四、疏散距离规定1. 直通疏散走道的户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应大于表5.5.29的规定。
2. 疏散楼梯间、走道和房间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应小于0.9m。
3. 疏散走道的最小净宽度不得小于1.4m,超过1万平方米的通道不得小于2.4m。
五、消防车道规定1. 消防车道宽度不应小于4.00米。
2. 消防车道至高层建筑外墙的距离应大于5.00米。
3. 消防车道上方4.00米以下范围内不应有障碍物。
六、安全疏散通道规定1. 安全出口、房间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应小于0.9m。
第1篇一、总则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预防和减少火灾等事故造成的损失,确保建筑内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安全地疏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定。
二、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民用建筑,包括住宅、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
三、安全疏散的基本要求1. 疏散通道的设置与维护- 疏散通道应设置在建筑物的最短路径上,确保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疏散。
- 疏散通道的宽度应满足人员疏散需求,一般不应小于1.2米,重要通道应不小于1.5米。
- 疏散通道内不得堆放物品,不得设置障碍物,确保畅通无阻。
- 疏散通道的照明设施应完好,夜间或紧急情况下应保证足够亮度。
2. 安全出口的设置- 每个建筑至少应设置两个安全出口,并应分散布置,两个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米。
- 安全出口应设置在建筑物两端,且应避免设置在易燃、易爆物品存放区域。
- 安全出口的宽度应满足人员疏散需求,一般不应小于1.4米,重要出口应不小于1.8米。
- 安全出口应设置明显的标识,如疏散指示灯、指示牌等。
3. 疏散楼梯的设置与维护- 疏散楼梯应设置在建筑物的最短路径上,确保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疏散。
- 疏散楼梯的宽度应满足人员疏散需求,一般不应小于1.2米,重要楼梯应不小于1.5米。
- 疏散楼梯应保持畅通,不得堆放杂物,不得设置障碍物。
- 疏散楼梯的扶手应牢固,扶手高度应适宜。
- 疏散楼梯的照明设施应完好,夜间或紧急情况下应保证足够亮度。
4. 安全疏散门的设置与维护- 疏散门应采用向疏散方向开启的平开门,不得采用推拉门、卷帘门、吊门、转门和折叠门。
- 疏散门的净宽不应小于1.2米,重要疏散门的净宽不应小于1.5米。
- 疏散门的开启方向应与疏散方向一致,不得设置门禁系统或自动门禁系统。
- 疏散门的门框、门扇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制作,并应满足耐火极限要求。
5. 疏散指示系统的设置与维护- 建筑内应设置明显的疏散指示系统,包括疏散指示灯、指示牌、疏散箭头等。
专用疏散楼梯定义引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建筑物的高度和规模也越来越大。
在面对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时,如火灾、地震等,安全疏散成为保障人员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
专用疏散楼梯作为建筑物中的一种重要设施,承担着保障人员迅速疏散到安全地带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对专用疏散楼梯进行定义,并详细介绍其特点、设计原则以及相关法规标准。
一、专用疏散楼梯的定义专用疏散楼梯是指在建筑物中设置的一种具备特定功能和特殊设计的垂直通道,主要用于在紧急情况下快速、有序地疏散人员。
与普通楼梯相比,专用疏散楼梯具有以下特点:1.尺寸合理:专用疏散楼梯应根据建筑物高度、使用人数等因素合理确定尺寸,以确保能够容纳足够数量的人员同时疏散。
2.结构稳固:专用疏散楼梯的结构应具备足够的抗震、抗压能力,以确保在灾害发生时不会倒塌或受损,从而影响人员疏散。
3.通风良好:专用疏散楼梯应设计良好的通风系统,以确保在疏散过程中能够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减少烟雾和有害气体对人员健康的影响。
4.明亮可见:专用疏散楼梯应设置充足的照明设施,以确保在黑暗环境中人们能清晰地看到楼梯和周围环境,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5.易于辨识:专用疏散楼梯应设置清晰明确的标识和指示牌,使人们能够迅速找到并正确使用疏散通道。
6.便于操作:专用疏散楼梯应设计合理、操作简便,使各类人员(包括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都能够轻松地使用。
二、专用疏散楼梯的设计原则为了保证专用疏散楼梯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发挥最佳效果,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性原则:专用疏散楼梯的设计应符合建筑物的防火、防烟、防震等安全要求,确保人员在疏散过程中不会受到额外的危险。
2.容量原则:专用疏散楼梯的容量应根据建筑物使用人数和密度来确定,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疏散所有人员。
3.流线性原则:专用疏散楼梯应设计成直线或曲线形式,避免出现过多拐角或转弯,以减少人员流动时的阻碍和混乱。
4.可达性原则:专用疏散楼梯应设置在建筑物中心位置或易于到达的地方,并与主要活动区域相连,以便人员迅速找到并使用。
消防楼梯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对消防楼梯的管理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建筑物内的消防楼梯管理工作。
第三条本制度内容包括消防楼梯的日常维护管理、紧急疏散演练、责任分工等内容。
第四条本单位应当配备专兼职消防人员,负责对消防楼梯的日常监管和管理工作。
第五条各相关部门应当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消防楼梯管理工作。
第六条凡发现违反消防楼梯管理制度的行为,应当立即制止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第七条对于有不遵守本制度行为者,单位将依据规定进行相应的奖惩处理。
第二章消防楼梯维护管理第八条本单位应当每月对消防楼梯进行巡查,确保消防楼梯通道畅通无阻。
第九条本单位应当定期对消防楼梯进行维护保养,确保消防设施完好。
第十条本单位应当设置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对消防楼梯的维护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对于发现的消防楼梯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应当立即进行整改,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第十二条对于消防楼梯的设施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保养,确保消防设施设备的正常使用。
第十三条本单位应当定期对消防楼梯进行安全巡查,保证消防设备安全有效。
第十四条对于维修保养消防楼梯的人员,必须持有相应的证书和资质。
第十五条本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消防设施设备管理档案,对消防楼梯进行全面的记录和管理。
第三章紧急疏散演练第十六条本单位应当定期组织消防演练,确保万一发生火灾等灾害能够迅速有序地撤离。
第十七条本单位应当制定详细的消防疏散计划,确保每个人都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路线和撤离方式。
第十八条本单位应当定期进行消防演练,包括模拟火灾、地震等紧急情况,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第十九条本单位应当配备专门的消防演练人员,负责对消防演练的组织和管理。
第二十条在消防演练过程中,应当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并进行相应的整改。
第二十一条对于参与消防演练的人员,必须身穿相应的防护服装,确保人身安全。
疏散楼梯规范楼梯疏散规范是指在发生火灾、地震或其他突发事件时,有效、安全地将人员疏散出楼梯通道。
楼梯疏散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将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以下是楼梯疏散规范的一些要点。
一、明确责任分工1.1 建立健全单位疏散组织机构,明确组织人员职责,制定明确的楼梯疏散方案。
1.2 指定楼梯疏散负责人,负责疏散组织、指挥和监督。
二、楼梯疏散通道2.1 楼梯疏散通道应保持畅通无阻,不得设置任何障碍物。
2.2 楼梯间入口处应设置明确的指示标志,标识清晰,方便人员找到疏散通道。
2.3 楼梯间应保持明亮,通风,确保疏散时不产生视觉或呼吸上的困难。
2.4 定期检查维护楼梯,确保楼梯结构安全可靠,并及时修复或更换损坏的部件。
三、楼梯容量和宽度3.1 确定楼梯容量,根据建筑规模和使用人数确定每层楼梯的最大容量。
3.2 每层楼梯的宽度应满足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确保人员能够快速、安全地通过。
3.3 在楼梯两侧设置栏杆,高度适宜,确保人员在疏散过程中保持平衡和稳定。
四、楼梯间安全设施4.1 设置楼梯间的应急照明设施,保证在停电或烟雾密封的情况下,仍能够疏散人员。
4.2 安装火灾报警器和自动喷水灭火设备,确保楼梯间发生火灾时能及时发出报警和灭火。
4.3 安装疏散指示灯和告示标志,以指导人员快速、准确地疏散。
五、员工培训和演练5.1 对所有员工进行楼梯疏散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5.2 定期组织楼梯疏散演练,以检验和提升员工的疏散能力。
5.3 建立员工疏散演练记录,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改进疏散方案。
六、应急照明和通信设备6.1 在楼梯间设置应急照明设备,保证人员在疏散过程中能够清晰地看到前方。
6.2 在楼梯间设置通信设备,确保人员能够与外界联系,获取指挥和救援信息。
七、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疏散7.1 为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提供专门的疏散通道和设施。
7.2 定期对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进行培训,提高其自救和互救能力。
疏散楼梯间的一般要求1)楼梯间应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并宜靠外墙设置。
靠外墙设置时,楼梯间及合用前室的窗口与两侧门、窗洞口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 1.0m。
2)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
3)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不应设置卷帘。
4)楼梯间内不应有影响疏散的凸出物或其他障碍物。
5)楼梯间内不应敷设或穿越甲、乙、丙类液体的管道。
公共建筑的楼梯间内不应敷设或穿越可燃气体管道。
居住建筑的楼梯间内不宜敷设或穿越可燃气体管道,不宜设置可燃气体计量表;当必须设置时,应采用金属配管和设置切断气源的装置等保护措施。
6)除通向避难层错位的疏散楼梯外,建筑中的疏散楼梯间在各层的平面位置不应改变。
7)用作丁、戊类厂房内第二安全出口的楼梯可采用金属梯,但净宽度不应小于 0.90m,倾斜角度不应大于 45°。
丁、戊类高层厂房,当每层工作平台上的人数不超过 2 人且各层工作平台上同时工作的人数总和不超过 10 人时,其疏散楼梯可采用敞开楼梯或利用净宽度不小于 0.90m、倾斜角度不大于 60°的金属梯。
8)疏散用楼梯和疏散通道上的阶梯不宜采用螺旋楼梯和扇形踏步。
必须采用时,踏步上、下两级所形成的平面角度不应大于 10°,且每级离扶手 250mm 处的踏步深度不应小于 220mm。
9)高度大于 10m 的三级耐火等级建筑应设置通至屋顶的室外消防梯。
室外消防梯不应面对老虎窗,宽度不应小于0.6m,且宜从距地面 3.0m 高处设置。
10)除住宅建筑套内的自用楼梯外,地下、半地下室与地上层不应共用楼梯间,必须共用楼梯间时,在首层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2.00h 的不燃烧体隔墙和乙级防火门将地下、半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连通部位完全分隔,并应有明显标志。
2024年安全疏散通道的设置要求1.1安全疏散距离(或通道最大长度):指从房间门至最近的外部出口或楼梯间的最大距离。
表一、高层民用建筑安全疏散距离①敞开式外廊建筑的房间门至外部出口楼梯的最大距离可按本表增加5.00m。
②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建筑物,其安全疏散距离可按本表规定增加25%。
1.2通道宽度要求1.2.1多层建筑楼梯和走道的净宽指标(m/百人)见下表:1.2.2高层建筑楼梯和走道的净宽度指标为1m/100人。
其中,首层疏散楼梯的最小净宽度见下表:1.3一般设置要求1.3.1楼梯间及消防前室内不应附设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非封闭的电梯井、可燃气体管道和甲、乙、丙类液体管道,并不应有影响疏散的突出物。
1.3.2疏散走道内不应设置阶梯、门槛、门垛、管道等突出物,以免影响疏散。
1.3.3通道的墙面、顶棚、地面的装修应为A级不燃材料。
同时,走道与房间隔墙应砌至梁、极底部并全部现实所有空隙。
2.安全出口的设置要求2.1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且应分散布置。
2.2出口处不得设正门槛、台阶,采用卷帘门、转门、吊门和侧拉门。
2.3营业、使用时间安全出口不应上锁、阻塞、堆物。
2.4公共场所、观念厅的入场门、太平门宽度不应小于1.4m。
3.应急照明灯的设置要求3.1设置范围:单层、多层公共建筑、乙丙类高层厂房、人防工程和高层民用建筑的下列部位应设火灾事故照明灯。
3.1.1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和避难层(间)。
3.1.2配电室、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防烟排烟机房、供消防用电的蓄电池室、自备发电机房、电话总机房以及发生火灾时仍需坚持工作的其它房间。
3.1.3观众厅、展览厅、多功能厅、餐厅、商场营业厅、演播室等人员密集的场所。
3.1.4人员密集且建筑面积超过的300m2地下室。
3.1.5公共建筑内的疏散走道和居住建筑内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
3.2设置要求:3.2.1疏散用的应急照明灯,其地面最低照度不应低于0.5勒克斯。